这是什么字体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1收藏

这是什么字体,第1张

宋体,是为适应印刷术而出现的一种汉字字体。笔画有粗细变化,而且一般是横细竖粗,末端有装饰部分(即「字脚」或「衬线」),点、撇、捺、钩等笔画有尖端,属于衬线字体(serif),常用于书籍、杂志、报纸印刷的正文排版。

宋朝文化兴盛,印刷业有了巨大发展,从南宋时期,在临安等地的印刷作坊里就开始出现了类似印刷体的字体,后世称之为仿宋体。明朝时期,文人追捧宋刻本书籍,于是刻匠们加粗仿宋体的竖线和笔画的端点以抵抗刻版磨损,却依旧称之“宋体”。现代的所谓宋体基本上就是这样成型的。

历史溯源

万历十七年刊刻楞严肃寺刊本《嘉兴藏》

自南北朝以来,佛教在中国有了爆炸性增长,随之而来的经书供应量也与日俱增,于是写经手这一职业由此诞生,而这种为适应快速抄写的书体也被后人称为“抄经体”

唐代早起的雕版印刷字体来源就是唐代的抄经体。

到了五代,随着印刷术的大规模普及,官方也逐渐成为雕版印刷的普及与规范制定者,中国经典书册《九经》的第一次雕版印刷就是在五代时由官方出品。

至宋代,雕版印刷迎来黄金时期。但是此时的雕版印刷字体却并非是后来被大家熟知的宋体,而是多以唐代名家字体入板。不同地区的入板字体也不尽相同。四川地区多用颜真卿的颜体入板。而福建地区则多用柳体。

而被我们成为“宋体”的字体,在南宋才开始逐渐完成与书法字体的脱离,但还只是印刷字体与书法字体脱离的一个过渡时期,后世称为“过渡仿宋体”如《女郎鱼玄机诗》。此时的“过渡仿宋体”是为了快速雕刻而创造的新型印刷字体。例如横画的收笔设计成两次凑刀即可雕成的三角形,许多字的形态已经非常接近宋体。

到了明代,随着印刷技术飞速发展,印刷字体也终于形成了被我们今天称之为“宋体”的最终版。

根据版本学者屈万里、昌彼得两人共著的《图书版学要略》一书的说明,如下:「嘉靖年间朱警所刻唐百家诗可证也。尔後梓人为便於施力,渐变而成横轻竖重,板滞不灵之匠体字,即今人所谓宋体字者。此类字体,始於隆万之际,後乃通行。兹举万历三十三年北京国子监所刻《南齐书》及崇祯十六年毛氏汲古阁所刻明僧弘秀集两种为例。为万历刻本及启祯间刻本,形貌虽相似,而风神仍殊,是当求之於牝牡骊黄之外者矣」。

宋体名称溯源

宋体字于明朝以后才出现,那何以谓作“宋体”?原来,宋朝文化鼎盛,宋刻本精美大气,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明朝文人特别是书籍的收藏者,极度推崇“宋刻本”,因此明代出版界多翻刻宋刻本,但为求便捷,也为了降低成本,明朝的这些仿宋刊本经常只刻出“肤廓字样”,而非原来楷味浓厚的宋字。最终形成了一种专门用于印刷的字体。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敕廷臣补刊经庵《文献通考》的序文中,规定:“此后刻书,凡方体称宋体字,楷书均称软字”。“宋体”之名由此而来。

但由于此字体盛行于明朝,并在明朝时期传入日本,因此日本于19世纪制造铅字字模时,称此字体为“明朝体”,及至20世纪中叶,从铅字凸字排版过渡到照相排版时,台湾从日本引进照相排版及相关字模,连带引进“明体”一词,台湾华康科技于八十年代制作电脑字型时,也以“明体”作称呼,但在台湾教育部官方则称为“宋体”,因此台湾教育部所编定的字体称为“教育部标准宋体”。故虽然香港称之为“明体”,在中国大陆、台湾教育部称为“宋体”,但两者只是名称上的不同。 

宋体字名为宋体,其实诞生在明朝,而其根本原因是明清两代文人仰慕宋朝文化、追捧宋刻本所致。

宋体字始于明弘治年间苏州地区 后曾通行日本、朝鲜和越南等国家。

天一阁所藏明代书籍久负盛名。在天一阁建阁450周年之际,天一阁博物馆与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共同举办了“芸香四溢——明代书籍文化的世界影响”特展。展览展出近50种富有代表性的明代书籍,以天一阁所藏明代书籍为主,同时展出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与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陈正宏所藏日本、朝鲜半岛、越南、法国等国家和地区的书籍。

值得一提的是,展览以实物呈现了宋体字的演变及世界影响。宋体字是明代中期刻书中模仿宋代浙江刻本形成的一种新字体。宋代刻书以浙江为最盛最佳,其官刻经史、私刻文集,皆负盛名,为士大夫收藏赏鉴,并在刻书中被模仿,形成了宋体字。12月3日,早报记者走进天一阁博物馆,并听陈正宏教授和天一阁博物馆李开升博士讲解宋体字的历史与奥秘。

在宋体字出现之前,印本的字体都是手书的楷体。明初内府刻本中的楷书字体还曾传入朝鲜半岛,成为其官方铸造金属活字的字体。

后来,宋体字开始出现于弘治年间的苏州地区,并于正德时期发展到苏州附近的常州、松江地区,于嘉靖年间初步成型,分布到全国大部分地区。展览展出了明嘉靖二十八年的两种刻本,但两者字体迥然不同。如《皇明名臣经济录》十八卷为宋体字刻本,《嘉靖隆庆志》十卷为楷体字刻本。自嘉靖时期后,中国古籍印本的字体有了楷体和宋体分庭抗礼的两途。

有心人不难发现,宋体字“横细竖粗”。根据现存的中国古籍雕版形式,陈正宏推测这与书版从树干切取的方向有关:“古籍的书版通常沿着树干的纵向切开,也就是文字的横划与雕版木材纤维同一方向,不太容易刻断。而文字的竖画与雕版木材纤维成直角方向,比较容易刻断,所以万历前后明刻本的字体 ‘横细竖粗’。” 万历时期的宋体字主要有两类,其中比较常见的一类字形较长,“横细竖粗”更明显,如万历北监本《十三经注疏》。另一类宋体字仍然延续嘉靖时期苏州地区刻本的特征,横平竖直,字体方正,如万历本《礼记集注》。

明末宋体字依然是两类。比较多的一类形体也比较长,比万历时期的一类宋体字更狭长一些,如后来的崇祯本《宋朱晦庵先生名臣言行录》。另一类字比较扁,如毛氏汲古阁刻本《南史》。

到了清代,宋体字进一步发展,康熙中期以后逐渐形成清代的风格。最明显的特征在于此时的宋体字字形比明末清初更方正,更接近于后来我们熟悉的印刷体。到乾隆时期,宋体字已大体定型,其横画收笔的三角、竖画起笔的三角等,与现代宋体字基本相同。

宋体常见电脑字体

Windows系统附带的:

中易宋体(SimSun,TrueType),简体中文

细明体('Ming Light' MingLiU),繁体中文

新细明体(PMingLiU),繁体中文

MS 明朝(MS Mincho),日文

MS P明朝(MS PMincho, TrueType),日文

游明朝(Yu Mincho, TrueType),日文

바탕(Batang),韩文

一般在Linux操作系统中预装的:

AR PL 上海宋(AR PL UMing)(自由字体,多个Linux发行版默认附带)

文泉驿点阵宋体

Takao明朝(TakaoMincho, TrueType),日文

Takao P明朝(TakaoPMincho, TrueType),日文

Takao Ex明朝(TakaoExMincho, TrueType),日文

Mac OS操作系统附带的:

俪宋 Pro (LiSongPro, TrueType)

苹果俪细宋 (LiSungLight, TrueType)

ヒラギノ明朝ProN W3(HiraMinProN-W3, OpenType),日文

ヒラギノ明朝 ProN W6(HiraMinProN-W6, OpenType),日文

游明朝体(YuMincho, OpenType),日文

Microsoft Office附带的:

华文中宋(stzhongs, TrueType)

华文仿宋(stfangso, TrueType)

HG 明朝 B(HG Mincho B, TrueType),日文

HG 明朝 E(HG Mincho E, TrueType),日文

Adobe Reader和Adobe Acrobat附带的:

Adobe 宋体 Std(AdobeSongStd-Light,OpenType)

Adobe 明体 Std(AdobeMingStd-Light, OpenType)

小冢明朝Std(Kozuka Mincho Std, OpenType),日文

小冢明朝Pro(Kozuka Mincho Pro, OpenType),日文

香港政府提供的标准汉字字体:

明体(Ming_ISO10646)

台湾政府提供的标准汉字字体:

教育部标准宋体(MOEsong)

宋体字体发展

日本的明朝体(日语:明朝体/みんちょうたい Minchōtai),是由于美国人姜别利(William Gamble)于1859年将上海美华书馆所制的六种字体传入日本,并指导日人本木昌使用电镀字模制造法所制成的字体,因为该字体是明朝年间传入日本,故称为「明朝体」,日本至今仍沿用此称呼。

现代铅字主要采用宋体印刷。后来依据西方文字的黑体和意大利体的方式,在汉字印刷体中也创造了黑体的铅字。目前宋体、黑体、仿宋体和楷体成为汉字印刷的主要四种字体。「宋体」是一类字体的总称,有很多字体都属于这个范畴。

1.参考文献著录项目

(1)著作:[序号]主要责任者.著作名[m].其他责任者.版本项.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引文页码.

(2)连续出版物:[序号]主要责任者.题名[j].年,卷(期)-年,卷(期).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3)连续出版物中的析出文献:[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j].连续出版物题名:其他题名信息,年,卷(期):页码.

(4)专著中的析出文献:[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c].析出文献其他责任者//专著主要责任者.专著题名.版本项.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析出文献的页码.

(5)电子文献:[序号]主要责任者.题名[文献类型标志/文献载体类型标志].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更新或修改日期)[引用日期]获取或访问路径.

2.参考文献类型及其标志

(1)以单字母方式标志以下各种参考文献类型:

参考文献类型普通图书会议

论文报纸

文章期刊

文章学位

论文报

告标

准专

利汇

编档

案古

籍参考

工具

文献类型标志mcnjdrspgbok

(2)对于其他未说明的文献类型,建议采用单字母“z”。

(3)对于数据库(database)、计算机程序(computerprogram)及电子公告(electronicbulletinboard)等电子文献类型的参考文献,建议以下列双字母作为标志:

电子文献类型数据库计算机程序电子公告

电子文献类型标志dbcpeb

(4)电子文献的载体类型及其标志

对于非纸张型载体的电子文献,当被引用为参考文献时需在参考文献类型标志中同时标明其载体类型。建议采用双字母表示电子文献载体类型:

电子文献载体类型磁带磁盘光盘联机网络

电子文献载体类型标志mtdkcdol

载体类型标志含义magnetictapediskcd-romonline

并以下列格式表示包括了文献载体类型的参考文献类型标志:[文献类型标志/载体类型标志]

如:[db/ol]联机网上数据库(databaseonline);

[db/mt]磁带数据库(databaseonmagnetictape);

[m/cd]光盘图书(monographoncd-rom);

[cp/dk]磁盘软件(computerprogramondisk);

[j/ol]网上期刊(serialonline);

[eb/ol]网上电子公告(electronicbulletinboardonline)。

以纸张为载体的传统文献在引作参考文献时不必注明其载体类型。

南京古来有说是属于虎踞龙盘的风水宝地~~但是近来有网友撰文说诸葛亮看错了南京的风水,详情进入下述网址:http://housefocuscn/showarticle/2702/507444html" http://housefocuscn/showarticle/2702/507444html

至于风水怎么看出来的……风水学认为各类事物都有气,所谓“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观看气的聚散和走向来断定当地的风水如何。可能是因为南京的地形受山水环绕,容易聚气,加之其他种种因素,所以诸葛亮才断定南京为宝地~~

风水上,“气”是一种意识流,是“场”的一种状态。现代物理研究表明物质存在有两种状态:一种是由粒子组成的实体;另一种是流动基本粒子流(离子,自由质子,自由电子等组成的生物等离子体)组成的场态。场和形是同一事物的两种不可分割的存在形式,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这是风水中的“聚则成形,散则化气”,“场动成波”的原理,实验证明人体有场能的存在。一般人通过意念活动,可将人体场能提高15%,少数人可达100%或更多。相对而言,物质力量是有限的,精神力量是无限的。

其他资料

南京:虎踞龙盘、依山傍水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这是毛泽东同志在《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的几句诗。“虎踞龙盘”四个字是对南京地形的描述。

南京的西面有座石头城,故址在今南京市清凉山,像一个蹲着的老虎,东面有钟山,像盘曲的卧龙。所以,历来的人们称南京为“虎踞龙盘”。这个称呼由来已久,据晋代张勃的《吴录》,刘备派遣诸葛亮到南京,诸葛亮叹道:“钟山龙盘,石头虎踞,此帝王之宅。”北周庚信在《哀江南赋》云:“昔之虎踞龙盘,加以黄旗紫气。”唐代刘知几在《史通·书志》解释说:“虎踞龙盘,帝王表其尊极。”唐代李白在《永王东巡歌》云:“龙蟠虎踞帝王州,帝子金陵访古丘。”可见,“虎踞龙盘”一词已为人们认同。

南京先后有不少王朝和政权在此建都。三国的东吴以及后来的东晋、宋、齐、梁、陈连续在此建都,史称六朝古都。以后,南唐、明朝、太平天国辛亥革命、蒋介石国民政府都在此建都。

南京的名称多有变化,战国时楚置金陵邑,秦称秣陵,东吴称建业,晋及南朝称建康。明称南京,南唐和清朝称江宁府,太平天国称天京。

南京地势险要,四周是山,北高南低,易守不易攻。西边有秦淮河入江,沿江多山矶。从西南往东北有石头山、马鞍山、四望山、卢龙山、幕府山,东北有宁镇山脉的最高峰钟山,北边有富贵山、覆舟山、鸡笼山,南边有长命州、张公州、白鹭州等沙州形成夹江,这些天然屏障拱卫着南京,使得历代统治者都很看中这块宝地。

不仅如此,南京还处在经济发达和交通便利大环境中,东南的太湖平原和钱塘江流域是资源丰富的粮仓,形成了很好的经济基础。沿江可上溯到九江、武汉,沿江下行可到上海,加上秦淮河与太湖水系,使得南京四通八达。

据说,早在公元前333年,楚威王灭越,在今清凉山筑城,又埋金以压王气。

元末朱元璋起兵,儒士冯国用、陶安、叶兑纷纷主张取南京而定天下。《明史·冯国用传》记载冯对朱元璋说:“金陵龙蟠虎踞,帝王之都,先拔之以为根本。”朱元璋曾命儒士为钟山赋诗,邓伯言云:“鳌足立四极,钟山一蟠龙。”这是一句极赞南京有帝王之气的诗,朱元璋拍案大声叫绝,邓件言以为太祖发怒了,吓得半死。

朱元璋听从了儒士的建议,由刘基等人相地,精心营建南京。《明实录》卷21记载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修筑城墙和宫殿的情况:“八月,庚戌朔,拓建康城。初,建康旧城西北控大江,东进白下门外,距钟山既阔远,而旧在城中,因元南台为宫,稍卑隘。上乃命刘基等卜地定,作新宫于钟山之阳,在旧城乐白下门之外二里许,故增筑新城,东北尽钟山之趾,延亘周回凡五十余里。规制雄壮,尽据山川胜焉。”

明代的封建文人认为,天下能够作为帝王之都的地形不过两处,一是南京,一是北京。《日下旧闻考》引明代《杨文敏集》云:“天下山川形势,雄伟壮丽,可为京都者,莫逾金陵。至若地势宽厚,关塞险固,总扼中原之夷旷者,又莫过燕蓟。虽云长安有崤函之固,洛邑为天下之中,要之帝王都会,为亿万年太平悠久之基,莫金陵、燕蓟若也。”所以,明代一直有建都北京还是建都南京之争,明成祖后来终于迁都北京,但仍在南京留下了一套中央机构,负责南方事务。

太平天国也存在定都北京还是定都南京之争。洪秀全执意定都南京,认为南京地连三楚,势控三江,群山屏围,长江襟带,钟阜有龙蟠之像,石城有虎踞之形。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南京,1864年又被湘军攻陷,农民革命惨遭失败。许多史学工作都认为太平天国不应当定都南京,而应当锐意北伐,直取北京,夺取全国胜利。定都太早,只能使革命意志衰退。

风水先生对南京的龙脉走向有过描述。李思聪在《堪舆杂著》谈南京寻龙时说:“若南京牛首之龙,自瓦屋山起,东庐山至漂水蒲里,生横山、云台山、吉山、祖堂山而起牛首双峰,特峙成天财土星。左分一枝,生吴山至西善桥止,复于肘后逆上,生大山、小山。右分一枝,生翠屏山,从烂石冈落,起祝禧寺,至安德门,生雨花台,前至架,冈门上方门而止。”这一套说法很烦琐,我们切不可拘泥。 西安:南阻秦岭、北滨渭河

风水,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一门玄术。也称青乌、青鸟、青囊、较为学术性的说法叫做堪舆。风水不是一门学科,是一门中国学问。其基础来自于阴阳、五行学说,关于风水有相当多的评论与争议,有人认为风水是中国的一门综合科学,结合了环境,地理,健康等等历史悠久的观察。也有人认为风水是旧世界的迷信,阻碍了中国人的建筑设计,室内设计等的发挥创意。

风水是不是科学

风水不是科学,不可以用科学定义与界定,风水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中国哲学在环境上的反映与体现,风水是中国人或是华人的环境观。说风水是“科学”还是“迷信”均是学术霸权的体现。

现代社会中的风水

在现代社会中,风水术的运用主要已成为一种商业行为。据说,风水术如今在国外也很有市场,成为一种开业谋利的职业。这与人们内心的趋利避害的“求吉”心理有关,而今更演变为一种流行的做法。而实质上,古代的风水术早已失传,现今所谓的风水与古代风水术在内容上已有很大差别。对于风水术,究竟需要如何引导,值得好好思考。风水作为一个研究对象,从民俗学及建筑学的角度均有研究的价值;但倘若是从商业角度来利用,为获取经济利益而加以宣扬是不够负责任的,遗憾的是这方面的书越来越多。有些著作里,乱找因果关系,使风水越说越玄。对风水术作严肃认真的研究,其实是一个很难的课题,眼下一些书中所引用的古籍,有的连标点都断错了,其学术性可想而知。

什么是堪舆、青乌、青鸟、青囊

堪舆者,是为风水者也。风水者,其大家郭璞如是定义:“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堪”意通“勘”有勘察之意;“舆”本指车箱,有负载之意,引喻为疆土与地道。所以堪舆有相地、占卜的意思。

青乌,风水的别称,也称“青乌术”,典出宋代张君房《云笈七签》卷一百载《轩辕本纪》(唐王瑾撰)“黄帝始画野分州,有青乌子,能相地理,帝问之以制经。”青乌子是人名,黄帝时掌管地理的官,故风水最初也称“青乌”,是与地理有关的学问。

青鸟是风水的另一种称谓,中国神话里有大量关于青鸟的传说,如《山海经》中就常青鸟作为黄帝与西王母的使臣。《左传》中进一步记载了“青鸟氏,司启也”即是说“青鸟氏”为一种计时的天文历法之官;说明风水是与天文有关的事。

青囊也是风水的一种别称。

风水理论

趋吉避邪是风水形成和发展的基本因素。风水在漫长的历史活动中,深受社会诸学问、诸因素的影响,影响风水理论形成的主要因素是易(即易经、以周易为主体,这是我国最早的充满哲学思想的伟大著作,儒家经典著作),儒(主张天不变,地不变,道也不变)、道(主张形神合一,以神守形,以形养神)、释(主张因果报应和轮回思想)、巫(主张神灵对人运的影响)、占星(主张星宿对人的影响),风水的产生早于周易的产生,易的发展促进了风水的发展。

天地生万物,即人和一切生命体均是天地交互作用的产物。“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重叠成六十四卦”。太极即原始状态,两仪即天地,四象即太阳,太阴、少阳、少阴,八卦即八个方位,这是朴素的哲理,即宇宙万事万物,信息同源,程序相同,节奏相应。即宇宙统一场。这就是天地人合一。

风水的历史

风水的历史相当久远,有许多与风水相关的文献被保留下来。由文献中可知,古代的风水多用来观看丧葬地形、村落选址、还有宫殿建设等。近代的风水则不限于此,大至高楼动土,小至小民搬家,都有可能请风水师前来堪舆。

笃公刘,既溥既长。既景乃冈,相其阴阳,观其流泉。其军三单,度其隰原。彻田为粮,度其夕阳。豳居允荒。

这是诗经里的一章,说的是周人的先祖公刘相土尝水,观察山川的阴阳向背,选择居外营建住房,和军民一起治理田地,种植庄稼。山坡上建筑栉次邻枇,田野丰收在望,好一派悠哉悠哉的田园风光。

这说明至少在周代就有了相土尝水之术。在汉代形成了初步的风水理论,在唐宋时逐步趋于成熟,明清时日臻完善。 在古代,风水盛行于中华文化圈,是衣食住行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欲详细了解风水的历史,可详见蔡达峰教授《历史上的风水术》,专论风水历史。

风水流派

中国风水的理论核心是“天地人合一”、“五行相生相克”、“阴阳平衡”,中国风水在漫长的岁月中形成许多派别,但具影响的有两大派。

一是形势派:着眼于山川形胜和建筑外部自然环境的选择,主要操作方法是“相土尝水法”和“山环水抱法”。其理论是“负阴抱阳”、“山环水抱必有气”,“觅龙、察砂、点穴、观水、取向”地理五科。主张建房或选房要“背山、向阳、面水、案山好”;

一是理气派:注重于建筑的方位朝向和布居,主要操作方法是“九宫八卦法”和“三元运气法”。其理论是“阴阳、五行、干支、八卦、九宫等相生相克”。它将天地人时空联系起来,运用时空合一的“风水罗盘”为建宅选房。房屋定位确定方法和兴造须序。主张“人因宅而立,宅因人而存,人宅相扶,感道天地”。形法、理法、日法、符镇法是确定城市选址,建房,装潢的基本方法。

各派又有侧重阳宅与阴宅之分。

风水术语

风水中最为知名的成语为坐北朝南、背山望水、左青龙右白虎等,其他用语则有路冲、穿心、断梁、龙脉等等。

风水禁忌、压胜与解除

风水常见禁忌:一讳西益宅;二讳太岁。

压胜:风水活动中,为了逃避太岁,辟秽,采取的一种巫术。

解除:是风水活动中的一种祭祀活动。

中国士人对待风水的态度

骑墙派、反对派、支持派

欲详细了解中国士人对待风水的态度,可详见汉宝德先生《我国士人对风水的态度》一文。

当代大陆研究风水名人

以下是学院派研究人员:

天津大学建筑系王其享教授; 同济大学建筑系刘盛璜教授; 东南大学建筑系潘谷西、郭湖生教授; 复旦大学文博系主任、同济大学建筑学博士蔡达峰教授; 南京大学易学研究所所长、世界易经联席会议主席、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导李书有教授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系程建军教授等

以下是民间风水研究名人:

慧源大师、白鹤易人、蔡伯励、苏民峰、麦玲玲等

古代风水文献

《葬书》、 《阳宅十书》、 《重校正地理新书》、 《阳宅大全》、 《八宅明镜》、 《阳宅地理风水全集》、 《青囊经》等

现代风水研究文献

《中国古代建筑史》五卷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王其享《风水理论研究》天津大学出版社

汉宝德《风水与环境》天津古籍出版社

蔡达峰《历史上的风水术》上海科技出版社

何晓昕《风水探源》东南大学出版社

程建军 孔尚朴《风水与建筑》江西科技出版社

一些风水相关网址:

http://wwwfengshuicomtw/" http://wwwfengshuicomtw/

http://wwwfishfriendcom/articles/fishing_around_for_wealthhtml" http://wwwfishfriendcom/articles/fishing_around_for_wealthhtml

http://wwwluopancomcn/" http://wwwluopancomcn/

http://wwwfengshui-123com/" http://wwwfengshui-123com/

风水,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一门玄术。也称青乌、青鸟、青囊、较为学术性的说法叫做堪舆。风水不是一门学科,是一门中国学问。其基础来自于阴阳、五行学说,关于风水有相当多的评论与争议,有人认为风水是中国的一门综合科学,结合了环境,地理,健康等等历史悠久的观察。也有人认为风水是旧世界的迷信,阻碍了中国人的建筑设计,室内设计等的发挥创意。

风水是不是科学

即使是支持者也认为,风水不是科学,不可以用科学定义与界定。他们认为,风水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中国哲学在环境上的反映与体现,风水是中国人或是华人的环境观。说风水是“科学”还是“迷信”均是学术霸权的体现。

而反对者则认为,风水只是一种信仰,它声称环境的选择会对命运发生影响,这是一种迷信,其理据与现代科学格格不入。它所持有的预测未来的理据因为没有科学依据,被认为是一种伪科学。

香港的电视台播映玄学性节目时,都会有声明指出节目内容不是精密科学,只供参考之用。

现代社会中的风水

在现代社会中,风水术的运用主要已成为一种商业行为。据说,风水术如今在国外也很有市场,成为一种开业谋利的职业。这与人们内心的趋利避害的“求吉”心理有关,而今更演变为一种流行的做法。而实质上,古代的风水术早已失传,现今所谓的风水与古代风水术在内容上已有很大差别。风水作为一个研究对象,从民俗学及建筑学的角度均有研究的价值。

风水的各种名称

堪舆者,是为风水者也。风水者,其大家郭璞如是定义:“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堪”意通“勘”有勘察之意;“舆”本指车箱,有负载之意,引喻为疆土与地道。所以堪舆有相地、占卜的意思。古人认为,堪为天道,舆为地道,堪舆为天地之道,其地位很高。堪舆为体,风水为用。

青乌,风水的别称,也称“青乌术”,典出宋代张君房《云笈七签》卷一百载《轩辕本纪》(唐王瑾撰)“黄帝始画野分州,有青乌子,能相地理,帝问之以制经。”青乌子是人名,黄帝时掌管地理的官,故风水最初也称“青乌”,是与地理有关的学问。

青鸟是风水的另一种称谓,中国神话里有大量关于青鸟的传说,如《山海经》中就常青鸟作为黄帝与西王母的使臣。《左传》中进一步记载了“青鸟氏,司启也”即是说“青鸟氏”为一种计时的天文历法之官;说明风水是与天文有关的事。

青囊也是风水的一种别称。

风水理论

趋吉避邪是风水形成和发展的基本因素。风水在漫长的历史活动中,深受社会诸学问、诸因素的影响,影响风水理论形成的主要因素是易(即易经、以周易为主体,这是我国最早的充满哲学思想的伟大著作,儒家经典著作),儒(主张天不变,地不变,道也不变)、道(主张形神合一,以神守形,以形养神)、释(主张因果报应和轮回思想)、巫(主张神灵对人运的影响)、占星(主张星宿对人的影响),风水的产生早于周易的产生,易的发展促进了风水的发展。

天地生万物,即人和一切生命体均是天地交互作用的产物。“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重叠成六十四卦”。太极即原始状态,两仪即天地,四象即太阳,太阴、少阳、少阴,八卦即八个方位,这是朴素的哲理,即宇宙万事万物,信息同源,程序相同,节奏相应。即宇宙统一场。这就是天地人合一。

风水的历史

风水的历史相当久远,有许多与风水相关的文献被保留下来。由文献中可知,古代的风水多用来观看丧葬地形、村落选址、还有宫殿建设等。近代的风水则不限于此,大至高楼动土,小至小民搬家,都有可能请风水师前来堪舆。

笃公刘,既溥既长。既景乃冈,相其阴阳,观其流泉。其军三单,度其隰原。彻田为粮,度其夕阳。豳居允荒。

这是诗经里的一章,说的是周人的先祖公刘相土尝水,观察山川的阴阳向背,选择居外营建住房,和军民一起治理田地,种植庄稼。山坡上建筑栉次邻枇,田野丰收在望,好一派悠哉悠哉的田园风光。

这说明至少在周代就有了相土尝水之术。在汉代形成了初步的风水理论,在唐宋时逐步趋于成熟,明清时日臻完善。在古代,风水盛行于中华文化圈,是衣食住行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欲详细了解风水的历史,可详见蔡达峰教授《历史上的风水术》,专论风水历史。

阳宅风水

以生人居住所或办公厅舍为目标的风水选择,除了房舍之外,需一并留意的选择要件包括屋外街道与排水、门位、屋内动线、神位摆放、厨灶位置、办公座位等等。

阴宅风水

以去世亲人埋葬地点为目标的风水选择,一般选择要件包括山脉走向(来龙)、水流向、穴位、埋棺深浅等等。

风水流派

中国风水的理论核心是“天地人合一”、“五行相生相克”、“阴阳平衡”,中国风水在漫长的岁月中形成许多派别,传至后世分为两大派理论,彼此并不相悖。

一是形势派:着眼于山川形胜和建筑外部自然环境的选择,主要操作方法是“相土尝水法”和“山环水抱法”。其理论是“负阴抱阳”、“山环水抱必有气”,“觅龙、察砂、点穴、观水、取向”地理五科。主张建房或选房要“背山、向阳、面水、案山好”;

一是理气派:注重于建筑的方位朝向和布居,理气派主要理论来自易经与天文学,“阴阳、五行、干支、八卦、九宫等相生相克”。主要操作方法是“九宫八卦法”和“三元九运法”。它将天地人时空联系起来,运用时空合一的“风水罗盘”为建宅选房。房屋以起造或迁入年立命,依照三元九运选择房屋最佳定位以及屋内动线。理气派主张“人因宅而立,宅因人而存,人宅相扶,感应天地”。形法、理法、日法、符镇法是确定城市选址,建房,装潢的基本方法。

理气派因理论分歧,传至唐宋之后逐渐分为数个派别,如:三合派、九星派、玄空派等等。

历史上有名的风水家都是同时精通形势与理气两派理论。

风水术语

风水中最为知名的成语为坐北朝南、背山望水、左青龙右白虎等,其他用语则有路冲、穿心、断梁、龙脉等等。

风水禁忌、压胜与解除

风水常见禁忌:一讳西益宅;二讳太岁。

压胜:风水活动中,为了逃避太岁,辟秽,采取的一种巫术。

解除:是风水活动中的一种祭祀活动。

中国士人对待风水的态度

骑墙派、反对派、支持派

欲详细了解中国士人对待风水的态度,可详见汉宝德先生《我国士人对风水的态度》一文。

当代华人研究风水名人

以下是学院派研究人员:

天津大学建筑系王其享教授; 同济大学建筑系刘盛璜教授; 东南大学建筑系潘谷西、郭湖生教授; 复旦大学文博系主任、同济大学建筑学博士蔡达峰教授; 南京大学易学研究所所长、世界易经联席会议主席、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导李书有教授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系程建军教授等

以下是民间风水研究名人:

钟义明、慧源大师、白鹤易人、蔡伯励、苏民峰、麦玲玲、李丞责、杨天命等

古代风水文献

《葬书》

《撼龙经》

《疑龙经》

《天玉经》

《青囊序》

《青囊奥语》

《都天宝照经》

《重校正地理新书》

《玉髓真经》张子微著

《地理铁案》宋 司马头陀著

《地理金水两案》宋 司马头陀著

《理气心印》宋 吴景銮著

《拨砂经》

《杨公开门放水经》

《玄空秘旨》目讲禅师

《地理原真》

《地理辨正》

《地学仁孝必读》

《地理冰海》

《玉函通秘》

《地理辨正揭隐》

《阳宅十书》

《阳宅大全》

《八宅明镜》

《阳宅地理风水全集》

现代风水研究文献

《中国古代建筑史》五卷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王其享《风水理论研究》天津大学出版社

汉宝德《风水与环境》天津古籍出版社

蔡达峰《历史上的风水术》上海科技出版社

何晓昕《风水探源》东南大学出版社

程建军 孔尚朴《风水与建筑》江西科技出版社

钟义明 《玄空星相地理学》台湾武陵出版社

1 与中国的历史关系

中国最早发现、开发 ,通过先占取得 。 及其附近海域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民进行捕鱼、采药、避风、休息等活动的场所。至晚到明代就已经被中国人民发现、利用和命名。《更路簿》、《顺风相送》等中国古籍完整记载了中国渔民在此海域的航线。在1895年前长达5个世纪的时间里,中国一直在平稳地行使这些权利。

琉球原是明、清两朝的藩属国,向明、清朝贡,明、清两朝均派遣使臣对琉球诸王进行册封。 位于前往琉球必经的航路上,册封使臣前往册封琉球诸王,均以这些岛屿为航海标志,所记《使琉球录》等官方文书,详细记载了前往琉球途经 、黄尾屿、赤尾屿的航海经历,反复确认了中琉边界,史实说明 不属于琉球的范围。

中国 有效统治和管理 ,巩固了 。历代中国 都将 列入疆域之内,采取开发、利用和管理行政措施,行使 ,进行有效统治。1171年(南宋乾道七年),镇守福建的将领汪大猷在澎湖建立军营,遣将分屯各岛,台湾及其包括 在内的附属岛屿在军事上隶属澎湖统辖,行政上由福建泉州晋江管理。明、清两朝均将 及其附属岛屿列入疆土版图,划为海防管辖范围之内。1562年(明朝)《筹海图编》、1863年(清朝)《皇清中外一统舆图》均有清晰规定和标示。史实说明,中国 通过多种形式管理 ,有效行使和巩固了对 的 。

2中国主张 的历史依据和法理依据是什么

及其附属岛屿由 、北小岛、南小岛、黄尾屿、赤尾屿、北屿、南屿、飞屿等组成,距中国福州市约385千米,基隆市约190千米,冲绳那霸市约420千米,总面积约569平方千米。其中, 面积最大,约391平方公里。

及其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神圣领土。我国拥有充分的历史和法律依据,证明 属于中国。日本关于 是“日本固有领土”的主张是完全站不住脚的。

(一)中国人最早发现、最早命名

(二)中国人最早有效管辖和开发利用

(三) 是我国台湾的附属岛屿,同属中国领土

(四) 是日本 逼迫清 签订《马关条约》与台湾一起割让给日本的

(五)日本应按照《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将 归还给中国

(六)中国 通过法律的形式明确向世界宣布“ 等岛屿是中国领土”

(七) 日本学者佐证 为中国领土

《公约》领海和毗连区制度部分规定了三种领海基线划法:一种是正常基线法,即沿岸低潮线;一种是直线基线法,即连接大陆或岛屿最外缘各适当点的直线连线;一种是混合基线法,即上述两种基线法的交替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及毗连区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基线采用直线基线法划定”。现实中,正常基线由于是低潮线,不需要选取基点,那么选取基点的一定采用了直线基线法。从这次公布的17个基点看,该基线采用的是单一直线基线法,完全符合我国法律的有关规定。此外, 及其附属岛屿基点基线的选取还符合《公约》关于基点选取及基线走向的一般要求。因此,可以说 及其附属岛屿领海基点基线的划定符合《公约》精神以及我国法律的有关规定。

3 的历史

古代记载 中国最早发现、开发 ,通过先占取得 。

及其附近海域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民进行捕鱼、采药、避风、休息等活动的场所。至晚到明代就已经被中国人民发现、利用和命名。

《更路簿》、《顺风相送》等中国古籍完整记载了中国渔民在此海域的航线。在1895年前长达5个世纪的时间里,中国一直在平稳地行使这些权利。

琉球原是明、清两朝的藩属国,向明、清朝贡,明、清两朝均派遣使臣对琉球诸王进行册封。 位于前往琉球必经的航路上,册封使臣前往册封琉球诸王,均以这些岛屿为航海标志,所记《使琉球录》等官方文书,详细记载了前往琉球途经 、黄尾屿、赤尾屿的航海经历,反复确认了中琉边界,史实说明 不属于琉球的范围。

是中国的的历史事实(2张)中国 有效统治和管理 ,巩固了 。历代中国 都将 列入疆域之内,采取开发、利用和管理行政措施,行使 ,进行有效统治。

1171年(南宋乾道七年),镇守福建的将领汪大猷在澎湖建立军营,遣将分屯各岛,台湾及其包括 在内的附属岛屿在军事上隶属澎湖统辖,行政上由福建泉州晋江管理。明、清两朝均将 及其附属岛屿列入疆土版图,划为海防管辖范围之内。

1562年(明朝)《筹海图编》、1863年(清朝)《皇清中外一统舆图》均有清晰规定和标示。史实说明,中国 通过多种形式管理 ,有效行使和巩固了对 的 。

日本欲占 1786年日本仙台藩人林子平制作的《三国通览图说》之《琉球国全图》已列出 群岛,并注明这是中国往琉球的航道,98年后,亦即1884年,日本福冈人古贺辰四郎声称“发现” 及其附属岛屿,并向日本内务省申请划入日本国界(1894年至1933年古贺辰家族曾在主岛 开发鱼业加工场);日本内务卿山县有朋就此事致函外务卿井上馨。 井上馨于1885年覆函说:“此岛屿近清国之境,较之前番勘察已毕之大东岛方圆甚小,且清国已命其岛名。

近日清国报纸等,风传我 欲占台湾近旁之清国所属岛屿云云,对我国心怀猜疑,我国已屡遭清 之警示。此时若公然骤施立国标诸策,则易为清国所疑。

窃以为目下可暂使其实地勘察,细报港湾之形状及有无开发土地、物产之望,建立国标、开发诸事可留待他日。”山县有朋因应井上馨建议,覆函冲绳,拒绝马上在 订立国标,并在信件强调事件“勿让传媒得悉。

日本侵占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在战争尾声时,日本于1895年1月14日通过内阁会议决定,声称 为“无主地”,在 建立标国标,正式划入日本版图。4月17日中日双方签定《马关条约》,注明将“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割让与日本,条约又指明两国将按照此一条款,以及条约粘附的台湾地图,另行划定海界。

在时序上, 及其附属岛屿的占领与《马关条约》及中日战争有关,但日本人认为 并非从马关条约割让,中、日双方此后亦没有正式划下仔细的海界。二战转交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明确规定了日本的领土范围。

1943年12月中、美、英《开罗宣言》规定,三国的宗旨,在剥夺日本自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在太平洋上所夺得或占领的一切岛屿,务使日本将所窃取于中国的领土归还中国。日本以武力或贪欲所攫取的其他土地,亦务将日本驱逐出境。

1945年的《波茨坦公告》再次确认《开罗宣言》的上述规定必将实施,更将日本的 “限于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国及吾人所决定其他小岛之内。” 1946年1月29日,《联合国最高司令部训令第667号》明确规定了日本版图的范围,即“日本的四个主要岛屿(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及包括对马诸岛、北纬30度以南的琉球诸岛的约1000个邻近小岛”。

《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确定的日本领土范围是明确的,其中根本不包括 。1951年9月8日,日美将对日作战战胜国的中国和苏联排除在外,私下达成《旧金山和约》,将北纬29°以南的南西群岛(包括琉球群岛及大东群岛)等交由美国托管。

1953年12月25日,美国琉球民 发布的《琉球列岛的地理的境界》(第27号布告),将当时美国 和琉球 管辖的区域定为包括北纬24°、东经122°区域内各岛、小岛、环形礁、岩礁及领海。这份布告所确定的范围将中国领土 挟带其中。

1971年6月17日,日美签订“归还冲绳协定”时,这些岛屿也被划入“归还区域”。日本 据此主张对 的领土 。

保钓运动 1971年12月30日,中国外交部的声明指出:“美日两国在‘归还’冲绳协定中,把我国 等岛屿列入‘归还区域’,完全是非法的,这丝毫不能改变中华人民共和国对 等岛屿的领土 ”。美国 也表示:“把原从日本取得的对这些岛屿的行政权归还给日本,毫不损害有关 的主张。

美国既不能给日本增加在它们将这些岛屿行政权移交给我们之前所拥有的法律权利,也不能因为归还给日本行政权而削弱其他要求者的权利。对此等岛屿的任何争议的要求均为当事者所应彼此解决的事项。”

直到1996年9月11日,美国 发言人伯恩。

4 的历史

1 ,亦称钓鱼台、钓鱼屿、钓鱼山,是中国东海 列岛的主岛,也是中国自古以来的固有领土。位于北纬25°446′,东经123°284′,距浙江温州市约358千米、福建福州市约385千米、台湾基隆市约190千米。

2从1372年起,中国明清两代册封使就把 作为出使琉球海上必经之路的标志。早在1403年有关中国海上航路的《顺风相送》一书便记载有钓鱼屿。1719年赴琉球的清朝册封使徐葆光在《中山传信录》中指出其海上航路是:由闽安镇出五虎门,取鸡笼头,经花瓶屿、彭家山、钓鱼台、黄尾屿、赤尾屿,取姑米山、马齿岛,入琉球那霸港。1971年12月,中国外交部发表声明称:“ 、黄尾屿、赤尾屿、南小岛、北小岛等岛屿是台湾的附属岛屿。它们和台湾一样,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5 的历史 口语交际

在日本企图攫取 的过程中,对 历史以来隶属于中国的事实视而不见,并声称 是无主之岛,被日本人古贺辰四郎首次发现,因此辩称 属于日本。

日前,由复旦大学韩结根教授撰写的《 历史真相》一书正式出版,以大量的真实史料完成了对中国拥有 事实的阐述。《 历史真相》披露了 首次被中国人发现、命名的一系列史料证据,包括对各届前往琉球王国的册封使的记载,中国兵政文献、方志文献以及诗歌中都有相关记载。 既不属于无主之岛,也不属于被日本掠夺而去的琉球王国。

由中国发现并命名

曾先后在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复旦大学出版社工作的韩结根教授在整理古琉球王国汉文文献的时候,发现了一些对 属于中国的文献。韩结根在朋友的建议下,决定用通俗读物的方式详细阐明 的 问题。在《 历史真相》一书中,韩结根征引书目达73项,时间跨度从晋代一直到清末乃至更晚,国家包含中、日、英、法、德等。此外还有文献22项。这些书目、文献都表明 历史以来的 都属于中国。

韩结根这一民间通过列举历史事实捍卫 的行为也得到了外交部的支持与赞同。

“我们中国对 的命名最晚出现在1392年,发现时间就更早了。而日本声称首次发现 的时间是1884年,晚了中国很久。”韩结根说。

中国历史资料中关于 最早的记载可见于晋代郭璞所作的《玄中记》:“东海有蛇丘,地险,多渐洳,众蛇居之,无人民,蛇或人首而蛇身。”这里所言“蛇丘”指的便是 的附属岛屿南小岛,因该岛以多蛇而著称。

在此后的唐代欧阳询《艺文类聚》,宋代李昉《太平广记》等都有关于这个“蛇丘”即南小岛的记载。

而据韩结根考证,隋大业六年(公元610年),隋军统帅武贲中郎将和朝请大夫张镇州在率领船队前往琉球途中,广泛考察了沿海诸海山岛屿,正式命名了“高华屿”。有关专家根据《隋书》所载,并参考明代郑若曾所做《万里海防图》考定,高华屿即是 的古名。

“我们根据琉球王国汉文文献考察,中国把 及其附属岛屿改为今名,至迟是在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韩结根说。这一年,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加速琉球的归化,让这一刚刚加入中华朝贡体系二十年的成员国早日与中国“文教同风”,采用 移民的方式,把福建籍的许多名族大户迁徙至琉球,史称“钦赐闵人三十六姓”。

去往琉球王国要从福州出发,必须有指南针指示航道,并且以星水势山形为参照物,此称为“针路”。在琉球紫金大夫程顺则所写《指南广义》,在“针路条记”一款中便有十条出自“闽人三十六姓所传针本”。尽管这些带去的针本残缺失次,但其中 、黄尾屿、赤尾屿等岛屿的名称仍清晰可见。

“这说明,在1392年之前,中国福建沿海人民就已经把 及其附近岛屿改定为今名,并利用他们作为海上航行的航标了。”韩结根说。

6 的历史

古代记载 中国最早发现、开发 ,通过先占取得 。

及其附近海域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民进行捕鱼、采药、避风、休息等活动的场所。至晚到明代就已经被中国人民发现、利用和命名。

《更路簿》、《顺风相送》等中国古籍完整记载了中国渔民在此海域的航线。在1895年前长达5个世纪的时间里,中国一直在平稳地行使这些权利。

琉球原是明、清两朝的藩属国,向明、清朝贡,明、清两朝均派遣使臣对琉球诸王进行册封。 位于前往琉球必经的航路上,册封使臣前往册封琉球诸王,均以这些岛屿为航海标志,所记《使琉球录》等官方文书,详细记载了前往琉球途经 、黄尾屿、赤尾屿的航海经历,反复确认了中琉边界,史实说明 不属于琉球的范围。

是中国的的历史事实(2张) 中国 有效统治和管理 ,巩固了 。历代中国 都将 列入疆域之内,采取开发、利用和管理行政措施,行使 ,进行有效统治。

1171年(南宋乾道七年),镇守福建的将领汪大猷在澎湖建立军营,遣将分屯各岛,台湾及其包括 在内的附属岛屿在军事上隶属澎湖统辖,行政上由福建泉州晋江管理。明、清两朝均将 及其附属岛屿列入疆土版图,划为海防管辖范围之内。

1562年(明朝)《筹海图编》、1863年(清朝)《皇清中外一统舆图》均有清晰规定和标示。史实说明,中国 通过多种形式管理 ,有效行使和巩固了对 的 。

日本欲占 1786年日本仙台藩人林子平制作的《三国通览图说》之《琉球国全图》已列出 群岛,并注明这是中国往琉球的航道,98年后,亦即1884年,日本福冈人古贺辰四郎声称“发现” 及其附属岛屿,并向日本内务省申请划入日本国界(1894年至1933年古贺辰家族曾在主岛 开发鱼业加工场);日本内务卿山县有朋就此事致函外务卿井上馨。 井上馨于1885年覆函说:“此岛屿近清国之境,较之前番勘察已毕之大东岛方圆甚小,且清国已命其岛名。

近日清国报纸等,风传我 欲占台湾近旁之清国所属岛屿云云,对我国心怀猜疑,我国已屡遭清 之警示。此时若公然骤施立国标诸策,则易为清国所疑。

窃以为目下可暂使其实地勘察,细报港湾之形状及有无开发土地、物产之望,建立国标、开发诸事可留待他日。”山县有朋因应井上馨建议,覆函冲绳,拒绝马上在 订立国标,并在信件强调事件“勿让传媒得悉。

日本侵占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在战争尾声时,日本于1895年1月14日通过内阁会议决定,声称 为“无主地”,在 建立标国标,正式划入日本版图。4月17日中日双方签定《马关条约》,注明将“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割让与日本,条约又指明两国将按照此一条款,以及条约粘附的台湾地图,另行划定海界。

在时序上, 及其附属岛屿的占领与《马关条约》及中日战争有关,但日本人认为 并非从马关条约割让,中、日双方此后亦没有正式划下仔细的海界。 二战转交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明确规定了日本的领土范围。

1943年12月中、美、英《开罗宣言》规定,三国的宗旨,在剥夺日本自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在太平洋上所夺得或占领的一切岛屿,务使日本将所窃取于中国的领土归还中国。日本以武力或贪欲所攫取的其他土地,亦务将日本驱逐出境。

1945年的《波茨坦公告》再次确认《开罗宣言》的上述规定必将实施,更将日本的 “限于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国及吾人所决定其他小岛之内。” 1946年1月29日,《联合国最高司令部训令第667号》明确规定了日本版图的范围,即“日本的四个主要岛屿(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及包括对马诸岛、北纬30度以南的琉球诸岛的约1000个邻近小岛”。

《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确定的日本领土范围是明确的,其中根本不包括 。 1951年9月8日,日美将对日作战战胜国的中国和苏联排除在外,私下达成《旧金山和约》,将北纬29°以南的南西群岛(包括琉球群岛及大东群岛)等交由美国托管。

1953年12月25日,美国琉球民 发布的《琉球列岛的地理的境界》(第27号布告),将当时美国 和琉球 管辖的区域定为包括北纬24°、东经122°区域内各岛、小岛、环形礁、岩礁及领海。这份布告所确定的范围将中国领土 挟带其中。

1971年6月17日,日美签订“归还冲绳协定”时,这些岛屿也被划入“归还区域”。日本 据此主张对 的领土 。

古委会直接联系的教学科研单位共26家。由古委会每年提供固定的研究(教学)经费、图书资料费和设备更新费,并可向古委会直接申请科研项目立项和项目经费。(以下排名不分先后)

其中有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二个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南京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浙江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武汉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献研究所、中山大学古文献研究所、暨南大学中国文化史籍研究所、山东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南开大学古籍与文化研究所、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东北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西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陕西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兰州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西北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等十九个研究所,南开大学地方文献研究室等一个研究室,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上海师范大学文化典籍系、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古文献学系、浙江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等四个古典文献本科专业。

4、此外,各省市自治区高校及有关大学还有古委会间接联系的研究机构62家。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