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古代为什么叫食铁兽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1收藏

大熊猫古代为什么叫食铁兽,第1张

大熊猫古代为什么叫食铁兽原因如下:

之所以大熊猫在古代被称为“食铁兽”,是有学者认为是因为它常到民居觅食,舔食炊具,甚至用强有力的牙齿咬坏炊具,因而得名。还有一种说法是大熊猫在无盐可食的时,就会闯进村民家舔食铁锅里残存的盐分,村民们不了解大熊猫的习性,误以为大熊猫在吃铁,从此便得名食铁兽。

大熊猫,属于食肉目、熊科、大熊猫亚科和大熊猫属唯一的哺乳动物,头躯长12-18米,尾长10-12厘米。体重80-120千克,最重可达180千克,体色为黑白两色,它有着圆圆的脸颊,大大的黑眼圈,胖嘟嘟的身体,标志性的内八字的行走方式,也有解剖刀般锋利的爪子。是世界上最可爱的动物之一。

大熊猫分布于中国四川西部、陕西秦岭南坡以及甘肃文县等地。是中国特有种。栖息于海拔2000―3500m的高山竹林中。有季节性垂直迁徙。独居,除产仔外,无固定巢穴,昼夜均有活动。主要以竹叶、竹竿、竹笋为食,兼食野果、鸟卵、竹鼠等,边走边吃。听、视觉迟钝,嗅觉灵敏,善爬树、游泳。

主要在春季发情交配,有求偶争斗。孕期3―5个月,每产1―2仔,偶有3仔初生幼仔约120克,全身粉红色,有稀疏白色胎毛。眼睛几乎看不见,到40多天才睁眼。1岁多才独立生活,5―7岁性成熟,寿命约30年,而繁殖年龄段仅有2―13年大熊猫头大、圆,头身比大,脸圆,不会显得有攻击性,圆滚滚的身材,有着柔软的皮肤和毛发;大熊猫走起路来摇摇摆摆,内八字慢吞吞的,也正是因为如此,使它可以保存能量,来适应低能量的食物;为了能更方便的采食竹子,大熊猫的腕部上长出一个强大的籽骨,起着大拇指的作用,和其它五趾配合,可以很好地对握住竹子、爬树等。

古代管大熊猫叫猫熊!司马迁在《史记·五帝记》中记载,远在4000年前,有一个部落的首领叫黄帝,他利用驯养的虎、豹、熊、貔貅(大熊猫)等猛兽助战,在阪泉(今河南逐鹿县)打败了另一个部落首领炎帝。 3000多年前的西周初年汇编的《尚书》和《诗经》,记述了貔貅皮(大熊猫皮)是皇帝进贡的珍品。貔像虎豹一样威武,把古代的勇士比喻为貔一样的威武英勇,以至军队打着“貔”、“貅”的旗号,象征着战无不胜。 春秋战国时代(2700年以前)的《山海经》中记叙,它很像熊,毛色黑白,产于邛崃山严道县(今四川荣经县),并说它食铜铁,故称食铁兽。 汉代(2000年前)文学家司马相如在《上林赋》中记叙,汉武帝时上林苑(今西安市西周至县、户县界)方圆200里,放养很多禽兽,供皇帝狩猎,而貘(大熊猫)列为前茅。 西晋时(1700年前)称大熊猫为驺虞,因为它只吃竹子,不伤害猎食其他动物,是一种能与友邻和平共处的“义兽”,故在当时把大熊猫当作和平友好的象征。当两军交战,杀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时,只要有一方举起“驺虞”旗,战斗会嘎然而之,因为战争规则:凡使用“驺虞”旗,表示要求和平友好,停止冲突。 据日本《皇家年鉴》记载,公元658年10月22日,唐朝女皇武则天将一对活体白熊(大熊猫)和70张皮作为国礼,送给日本天武天皇。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幽室静养,感觉冷风飕飕,肤寒头疼,有人送给他一个画了大熊猫的屏风,果然有避风祛邪,驱鬼神,保吉祥的奇效。白居易十分欣喜,在屏上赋诗《貔屏赞》,诗人借大熊猫需要一个和平安静的环境才能生存,抒发他不满战争给人民带来的不幸和饥荒。 明朝李时珍(1518-1593)所著的《本草纲目》,记述了貘皮作睡垫可防寒湿,驱瘟疫避邪气;作为膏药,能穿透肌肤防治肿瘤;尿加水饮,可溶解误食入人体内的金属杂物。

是的,它有这个名字《熊猫的风采》3 一书。其中有一节专谈中国历史上关於大熊猫的记载, 列举了异名及其出处。这裏摘要如下:

貔貅 (《尚书》、《诗经》、《史记‧五帝本纪》)

貘 (《东周列国志》第35回、《尔雅》、《上林赋》(司马相如)、《貘屏赞》(白居易)、《本草纲目》(李时珍))

食铁兽 (《山海经》)

猛氏兽、啖铁兽 《蜀中广记》

我们再翻查《辞海》、《辞源》等工具书, 它们并没有把貘等和大熊猫联系起来。例如《辞海》(1989年)“貘”条:“貘”指 1 貘属动物……; 2 古籍中的兽名……, 没有指出与今天的大熊猫有任何联系。可知,《大百科》和《辞海》的专家们对大熊猫的古名并没有共识。

古名“食铁兽”, 真能吃铁吗?有学者认为大熊猫倡导民居觅食,舔食炊具,甚至用强有力的牙齿咬坏炊具, 因此有了“食铁兽”这个名字。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