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传统精神
中医药传统精神是我为大家推荐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
摘 要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之瑰宝,中医药精神的继承与弘扬是国内医学高等院校教育的题中之义与基本要求。
深刻理解医学之人学本质并按其要求适时规范课程设置,借鉴扬弃国际国外医学教育之经验方法,总结探索中医药精神传承之途径是当下医学高等院校思政工作者之历史使命与责任担当。
关键词中医药传统精神;医学人学本质;医学人文教育复归
医学的产生与发展是本地区先民们同疾病做斗争过程中而积累下来的经验反思与智慧总结,与本地区、本民族的文化息息相关,其深层本质是人学。
医学之人学质趣要求在医学教育中彰显本民族的精神特质与体现本地区的文化特色。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之瑰宝,中医药精神的继承与弘扬是国内医学高等院校教育的题中之义与基本要求。
但令人遗憾与深感忧虑的是,时下国内医学高等教育由于深受西方医学思维方式与科学主义之影响,体现在其课程设置、培养方案中表现出“重技轻德”、“崇业贬道”之倾向,中医药传统文化精神教育功效之微或根本不在教育者视域之内,这与医学的人学本质渐行渐远。
本文旨在倡导,深刻理解医学之人学本质并按其要求适时规范课程设置,借鉴扬弃国际国外医学教育之经验方法,总结探索中医药精神传承之途径是当下医学高等院校思政工作者之历史使命与责任担当。
一、医学人学本质规约与当下医学人文教育之错位
医学集科学、技术于一体,兼具艺术与美学之特征,其深层内涵与本质规定是人学。
从其达到预期功效而言,它不仅要敬畏与救治生命,而且要解读与体悟生命从而为人之全面发展提供广阔时空;从其体现的伦理意蕴而论,“医院和医生是成为生命伦理的骄子还是弃儿,就在于对医学人文精神的取舍存毁之间。”故而,医学不仅是医技单纯物理之展现,而且是人文关怀人理的深层蕴涵,这是所有医学的最终企求表征与最高价值归宿。
从哲学维度而观,人究其本性是自然、社会、精神属性三位一体,以“病人为中心”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人性之医学观的具体体现,这也是其日益得到医学界乃至全社会普遍认可与广泛赞同的深层缘由。
“医学技术与医学美德构成了医学人道的一体两面”随着医学的纵深发展不断与时俱进。
医学的科技尤其是人学本质内在地规约着医生不仅要医技高超,而且要医德高尚。
世界医学伦理四大经典之一的《论大医精诚》的“精”字,是对医生医学知识广博精准,技艺精湛方面的要求;“诚”字是对医生道德品质至真至纯,仁爱无偏方面的规定。
而历经时空筛选积淀为中医药传统文化的精髓,可概括为仁者爱人,赤诚救世的事业准则;一视同仁,不分贵贱的道德品质;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不贪财利,作风正派的伦理标准;精勤不倦,博极医源的学习精神五个方面。
正是在此种意义上,国家主席指出:“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
虽然医学仁德情怀在理论上历来倍受人们推崇与赞颂,但现实生活中却因医德失范与医学人文精神缺失引发医患冲突日益加剧,剖析其原因,国内医学生的教育理念与教学内容做为一个重要因素日渐浮出水面。
受科学理性主义价值观与机械论还原主义之影响,现代医学教育秉承“人体像一台机器,疾病是这台机器的故障,医生的职责是修理这台机器”之理念,在医学生教育偏颇之现实表现主要有二:其一为在知识传授过程中重技轻德,其二为医学人文课程在整个医学生培养方案中设置偏斜失调。
据调查显示:国内医学院校中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学时大约占总学时的比例最高为93%,最低为46%,大多数院校在7%―8%,平均为745%。
二、国际医学组织人文教育规定与发达国家之范例
医学人文教育的复归基于人们反思医学高新科技的不可控后果与期待医学发展的惠民真谛。
国际医学组织的相关政策与西方发达的范例作用是其现实回应。
国际医学组织的相关规定。
1988年世界医学教育会议《爱丁堡宣言》宣称:医学教育旨在培养促进全民健康的医生,人们心中理想的`医生应是专心的倾听者、仔细的观察者、敏锐的交谈者和有效的临床医师。
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与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哥本哈根《本科医学教育的国际标准》“行为和社会科学以及医学伦理学课程”的高标准规定:三者在课程计划中所占的分量应当适合于医学科学的发展、日益变化的人口和文化背景以及社会的卫生保健需求。
2002年国际医学教育研究所《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将医生敬业精神与伦理行为置于医疗实践的核心地位,超半数以上核心能力与医学人文素质密切相关。
西方发达国家医学人文教育的具体措施为:医学人文目标清晰;医学课程设置合理。
Cooper J教授在美国医学院协会第105届年会上的“为21世纪培养医生”报告声称: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缺乏的医生,智力挑战能力在其职业生涯中经常发挥不畅乃至丧失。
《医学教育未来方向》、《新世纪医学人才培养》、《美国和加拿大医学生教育掠影》标志着新时期美国医学教育改革的宗旨是以职业胜任力为核心的全面医学人格的塑造,其中心要义是“弘扬作为灵魂的医学职业精神,倡导的是人文医学的回归,是在向医学科学、向医学教育注入人文精神,使之体现出应有的人文理念、体现出一种真正的大爱。”
“英国总医学委员会”曾先后三次出版权威性报告《明天的医生》,在医学知识、技能、医学伦理和职业态度等方面对医学人文标准都有明确的规定,旨在展现“一个日益丰满、更加有血有肉的未来医生形象。”此外,法、德、日在此方面目标也非常明确清晰。
美国医学院校一般开设人文社科与医学交叉的课程且贯穿整个医学教育始终,教学内容注重现实问题,教学目标注重能力培养,师资知识结构合理,一般兼具人文社科与医学知识背景。
法国政府主管部门高度重视医学院校人文课程的开设并定期检查,以医学教育第一阶段第一学期为例,“人文社会科学课程625小时,约占第1学年课堂教学515总时数的1234%,其成绩占总成绩的比例为10%。”其特色是政府保驾护航、增设护理见习教育、重视医学伦理教育、专题教学讲座等。
三、中华医药传统文化精神规范与传承提升之途径
医学人文教育的目的是培育医学人文精神与树立医学人文关怀观,这需从两方面进行努力,其一是中医药传统文化精神的挖掘与传承;其二是国外医学道德合理因素的吸收与借鉴。
中华医药传统文化精神的挖掘与传承。
中医学是中华民族的祖先在同疾病做斗争过程的集体智慧结晶与实践经验总结,也是民族抗争精神的体现展示与对生命的体悟反思。
随着西学东渐与科学主义与理性思维的霸权,中医的非科学性与存废之声曾喧嚣一时,但中医的实践功效经受住了疾病对其考验,随着文化多元化的发展与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中医的文化特质再度被高度重视与重新挖掘,中医蕴含的民族精神与奉行的思维理念再度被传承与发扬。
整体主义医学思维、辩证施治疗疾方法、博及医源未病诉求、仁德慎独伦理气质、生命贵重责任使命、大医精诚职业理想等皆为中华医药传统文化精神精华之所在,构成了中医药传统文化民族精神之魂,它们潜藏于医学典籍之中或蕴含在古代医家个人的品格修行之内,需要现代医者深悟体味与总结挖掘,更需要当下医学教育与医学生努力传承并发扬光大。
它也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与走向世界的一面旗帜。
国外医学道德合理因素的吸收与借鉴。
国外医学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疾病诊疗方法与医学伦理思想,是西方医者智慧的凝结与品格的结晶,也是时下中西医展开对话语境的史学背景与现实基础。
希波克拉底所倡导的医德品质与南丁格尔所体现的护理精神,被全世界所认可并被医界所称颂,而科学精神与人文品格并举,实验方法与理性分析并存,精确性追求与临终性照护并重,是值得医学教育合理吸收与全面借鉴的。
医学人文教育培育的必备条件。
对中外医学人文精神与医学伦理品质进行挖掘提炼与传承发扬是医学人文教育的主要内容,若想达到既定目标与预期效果还需其它必备条件,其中开展医学人文科学研究和兼具人文与医学知识背景的可资利用的师资不可或缺。
医学高等院校进行医学人文科研的基础条件包括数量与质量可观的网络资源与实体书籍与学术期刊,学历层次、年龄结构、学缘结构、职称结构匹配合理的师资队伍,学校主管部门重视与提供支持帮助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
此外,课堂理论教学与临床实习体验相结合、课堂教学与专题讲座和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课外教学相互补充、医学人文教学始终如一贯穿整个医学教育全部,是使医学生人文知识得以完备、人文素养得以提升、人文品格得以形成、人文情怀得以塑造、人文行为以实践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刘虹,张宗明关于医学人文精神的追问[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623(2):28-31
[2]李振良,孟建伟技术与美德之间:西方医学人道主义思想渊源[J]医学与哲学,201334(10A):1-41
[3]曹洪欣建言:中医药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N]2015-3-25
[4]威廉科克汉姆著,杨辉,张拓红译医学社会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4
[5]李芳,李义庭,刘芳医学、医学教育的本质与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J]医学与哲学,200930(10):66-68
[6]梅人朗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WFME)本科生医学教育国际标准项目组的中期报告[J]复旦教育论坛,200122(4):1-816
[7]于双成,金祥雷,于雅琴美国医学教育改革三次浪潮的文化背景及本质特征[J]医学与哲学,201132(12):11-14
[8]嵇艳英国本科医学教育培养目标的嬗变[J]医学与哲学,201334(8A):30-33
[9]陈建平美国大学医学院人文社会科学教学及启示[J]医学教育,1999(3):24-25
[10]蒯强法国医学院校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及其特色[J]复旦教育论坛,20042(1):93-95
中医临床人才断档和匮乏的呼声近年来一直没有停止过,中医学界尤其是中医教育界对它的反思和讨论也在继续。中医人才匮乏的原因何在?多数的意见认为是人才培养模式出了问题。是的,培养模式随着时代变化和需求是需要不断改革和完善的,固定不变就会影响到人才的培养。但是,作为中医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又不可能有太大改变,这是中医自身发展规律决定的,硬要改变,就会违背中医教育规律。那么中医人才的培养是哪里出了问题?不妨让我们从大学文化的视角去思考,或许可以为问题的破解找到一些启示。
校风折射人才培育方向
在大学文化中,校风是最显明的表征要素。通过校风便可得知某一大学的文化特征。可以说,有什么样的校风,便有什么样的大学文化。校风体现了一所大学在办学过程中积淀而成的具有行为和道德意义的风气,是在校内乃至社会具有较大影响并被普遍认可的思想和行为风尚。校风最终折射的是一个大学的办学理念和育人思想,表达的是人才培养的方向,如果一个大学的办学理念和育人思想不明确,那么它的人才培养方向也一定是模糊的。
中医人才的培育,需要一种特定文化的滋养,医乃仁术,它的核心应当使受教育者始终朝着做一名合格的「仁医」方向发展。而不是一开始就倡导他们去做一名名医或者大师。虽然说不想做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但一心想做名医的医生未必能成为好医生。中医药大学是造就名医的摇篮,但它首先是培养仁医的地方。中医药大学,应该让学生一跨进校门就知道未来的方向首先是要成为一名仁医,成为一名能一心为患者解除身心痛苦的好医生,而不是为了成名成家。临床真正的名医大师,也都是从一名优秀的医生做起的。
不能回避的是,由于受社会某些思潮的影响,成名成家、追名逐利风气严重浸染著大学校园,乃至影响到我们的教育方针。 如果中医药大学一开始就倡导学生成名成家,并成为一种风气,必然影响学生的发展方向。毕竟能成为名医大师的还是少数人,更多的是要做一名普通医生,做不成名医怎么办?难道就不能做一名优秀的普通医生吗?
在中医人才培养上时常发生这样的误区,名医大师是人才,普通医生不是人才;在大医院工作是人才,在基层医院工作就不是人才。这完全背离了中医文化的历史传统,古代名医的成长历史告诉我们,名医大家几乎都是成长于民间,从乡里走出来的,都是在为最底层劳苦大众服务的实践中成长起来的。何为大医?孙思邈的《大医精诚》为我们给出了准确的回答。大医首先重德,然后才是术。没有高尚的医德是不能成为大医的,不论你技术有多高超。而当下的认识似乎反过来了,是不是名医大师,都要先从医术上去考量,而不管医术的真假虚实,至于临床水平和社会评价更成为了次要。在这样一种扭曲的文化氛围中,学生不再为成为一名合格的普通医生去准备,而是想毕业后如何尽快成名,如何能在大医院工作。似乎去了基层医院就意味着不成功,甚至有人宁可改行也不愿去基层医院。人才匮乏,首先是基层中医人员不足。这样走下去,就难以解决基层中医匮乏的问题。
学风透视人才培养质量
在大学文化中,与校风同等重要的是学风。学风既是一种学习氛围,同时又是一种群体行为,学生受其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内化为一种向上的精神动力,对学生的思想品德、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意志情感,乃至成长成才和职业生涯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学风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狭义上讲,学风特指学生的学习风气;从广义上讲,学风包括学习风气、治学风气和学术风气。良好的学习风气是形成良好的治学风气和学术风气的基础,而治学风气和学术风气又会直接影响到学习风气的形成。
有目共睹的是,近年来大学出现了太多关于学术腐败的事例。这不能不说我们大学的治学风气和学术风气到了应该认真反思的时候了。学术风气不正,导致的不仅仅是学术造假、科研虚构的问题,更严重的是引发学风败坏,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
学术不端事件为什么会屡屡发生,这与我们的教育导向不无关系。教师本来是以教学为天职,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科研成为了学校的重任,有没有科研成果也成为了对教师水平评价的重要指标。于是,教师便把主要心思用在了搞科研、发表论文上,然而,机会和成功总是有限的,于是有人便选择铤而走险。不仅如此,在科研项目争取和成果评奖过程中,大学老师也终于抛却了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清高和斯文,巧用心机,不择手段,以达到目的为终愿。甚至学校将在这方面有能力有作为的人视为人才和学习的榜样。
这些现象给学生造成怎样的影响是可想而知的。教师是学校办学思想、教育方针的执行者,教师在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其思维方式、治学态度、行为准则无不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品德、言行以及知识的积累和才能的增长。教风之于学风,其影响是最直接的,具有鲜明的导向性。 在当下的环境影响之下,一些教师心态失去平衡,育人意识淡化,职业道德滑坡,一心为自己的前途忙忙碌碌,不能专心于教学,学生也便浮躁起来。学习还没有打下基础,也开始考虑起自己毕业后的去向和未来的前途。
急功近利下的浮躁学风,直接影响的是人才质量。这些年社会对中医药大学培养的学生颇有微词,甚至一些中医院在招聘时,宁可选择西医院校毕业的学生也不要中医药大学的毕业生,这恐怕不仅仅是偏见问题,临床能力低下当是其中的重要因素。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问,读完书本不认真实践是难以独立走上临床的。在实习的重要阶段都去忙于准备考研和找理想的工作,临床能力一定是不被社会认可的。
中医的生命在于临床,中医临床水平不能保证,社会的认可度就不会高。如果中医院校培养的学生一到社会就能表现出较好的临床能力和服务能力,中医人才匮乏的问题就不再成为问题。
中医药大学要有自己的文化
中医药大学的文化,应当突出中医特色,突出社会需求,突出中医人才培养的规律。没有中医自己的文化,就难以培养出真正社会需要的中医人才。这是一个中医药大学高层管理者需要思考和明晰的问题。大学校长,是学校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但首先是教育家。他知道自己的学校应该为社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知道用什么样的思想来指导教育,然后在他的组织和领导下形成自己的校风。从某种意义上说,有什么样的校长就会有什么样的校风。
一所学校出一两名大师不足为奇,一所学校如果能为社会培养一大批能力强的临床家,那它的贡献和意义会远远胜于前者。大学教育就是在平凡中体现自己的不平凡。
把握社会对中医的人才需求,是中医药大学确立人才培养方向的根本。不要一说人才,就一定是指名医大师。中医人才匮乏,其中包括名医大师的减少,而更多的是指能力强、服务好的普通人才的缺乏。大学的任务是对学生专业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传授,是对道德品质、思维方法、创新能力的培养,总体说来仍然是基础教育。所以,中医药大学为社会培养和输送的首先是具有较好社会医疗服务能力的普通人才。名医大师的培养则是需要走上社会之后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磨砺来完成的。这些要在中医药大学文化中凸显出来。
大学文化就是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来营造的,它要形成一种强烈的氛围,化为一种无形的力量,催促著每一位学生朝着一个共同目标发奋努力。《大医精诚》的精神,不仅是中医文化的核心,同样也是中医药大学的文化核心。要把其中的思想化为我们的校训,浸入到每一个学生的心灵,化为一种文化自觉。没有文化自觉,就形不成文化精神,产生不了文化力量,形不成文化自律。而它同时需要一定的社会文化氛围的支持,没有社会大环境的配合,文化自觉的形成就会很困难。
医改下的中医药政策倾斜给了中医馆和社区中医馆,中医馆前期是要明白自己的优势和劣势的,某种原则上医改改的是什么?改的是什么问题?很多人并不在意,医馆承担的是什么样的社会医疗属性,恐怕是投资人从来就没有思考的问题,就一股脑地投入了这个特殊时期特殊的医疗行业的,这就面临着很多医馆或者中医人进了这个属性的医疗行业一脸蒙圈,只能按照旧有的传统来运营中医馆或者中医门诊了,赶上了政策,却无法适应政策的变化。
小犀牛引领中医大健康产业发展,全国开放加盟
当前我国人均GDP已突破1万美元,人们的需求不再局限于温饱阶段,健康观念已在悄然转变,越来越注重健康管理,养生保健意识增强。未来中医诊疗由“病中治疗”向“病前管理”延伸,为广大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士提供专业的健康管理解决案,“治未病”将成为中医医疗机构的重要收入来源。
医改下的中医药政策倾斜给了中医馆和社区中医馆,中医馆前期是要明白自己的优势和劣势的,某种原则上医改改的是什么?改的是什么问题?很多人并不在意,医馆承担的是什么样的社会医疗属性,恐怕是投资人从来就没有思考的问题,就一股脑地投入了这个特殊时期特殊的医疗行业的,这就面临着很多医馆或者中医人进了这个属性的医疗行业一脸蒙圈,只能按照旧有的传统来运营中医馆或者中医门诊了,赶上了政策,却无法适应政策的变化。
小犀牛引领中医大健康产业发展,全国开放加盟
当前我国人均GDP已突破1万美元,人们的需求不再局限于温饱阶段,健康观念已在悄然转变,越来越注重健康管理,养生保健意识增强。未来中医诊疗由“病中治疗”向“病前管理”延伸,为广大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士提供专业的健康管理解决案,“治未病”将成为中医医疗机构的重要收入来源。
中医药古籍资源的转化利用存在不高与以下因素有关:
1、传统观念和教育体系:中医药古籍的研究和应用在传统中医药教育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但在现代医学教育中的地位相对较低。这可能导致了对中医药古籍的研究和利用的缺乏。
2、知识传承和人才培养:对中医药古籍的深入研究和理解需要专业的知识和技能。然而,现代医学教育往往更加注重西方医学知识的传授,对中医药的传统知识和古籍研究的培养相对较少。
3、缺乏标准化和规范化的研究方法:中医药古籍的研究和应用需要建立科学、规范的研究方法和评估体系。然而,在这方面的研究方法和标准化还相对不完善,这也限制了中医药古籍资源的有效利用。
4、市场需求和商业化利用:中医药古籍的应用往往需要结合现代科技和研究成果,进行创新和转化。然而,对于中医药古籍资源的商业化利用和市场需求的培育还存在一定的挑战。为了提高中医药古籍资源的转化利用,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5、加强教育和人才培养:加大对中医药古籍的研究和应用的教育力度,培养更多具备相关知识和技能的专业人才。
6、推动研究和创新:加强中医药古籍的科学研究,建立规范化的研究方法和评估体系,推动中医药古籍资源的创新和转化。
7、促进市场需求和商业化利用:鼓励中医药企业和机构与科研机构合作,推动中医药古籍资源的商业化利用,满足市场需求。
8、弘扬传统文化价值:加强对中医药古籍的宣传和推广,提高公众对中医药传统知识和文化的认知和重视。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传承保护中医学术,弘扬中医药文化,对助力健康中国意义重大。中医药古籍是中医学术传承数千年的重要知识载体,是中医药学继承、发展、创新的源头、底气和信心。
一是组织实施好《中华医藏》编纂出版项目,推进中医药古籍文献调查、保护和研究工作。
二是实施中医药古籍文献和特色技术传承专项,开展面向临床的中医优势病种古籍文献挖掘出版,以及中医药特色技术筛选评价和传承应用。
三是推动建设国家中医药古籍和传统知识数字图书馆,加快全国中医古籍数字化,推进有关古籍数字资源的保护、整合、共享。
四是推动出台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条例,建立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数据库、保护名录和保护制度。
五是加强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老药工传统技艺等的活态传承,推进中医药学术传承工作试点,支持中医学术流派发展。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
第四十二条
对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中医药理论和技术方法,省级以上人民政府中医药主管部门应当组织遴选本行政区域内的中医药学术传承项目和传承人,并为传承活动提供必要的条件。传承人应当开展传承活动,培养后继人才,收集整理并妥善保存相关的学术资料。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有关规定开展传承活动。
第四十三条
国家建立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数据库、保护名录和保护制度。
中医药传统知识持有人对其持有的中医药传统知识享有传承使用的权利,对他人获取、利用其持有的中医药传统知识享有知情同意和利益分享等权利。
国家对经依法认定属于国家秘密的传统中药处方组成和生产工艺实行特殊保护。
为切实做好中医药文化建设和科普宣传工作,根据和的要求,特制订本方案。
一、项目范围
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二、项目内容
组织开展中医药文化科普宣传活动
1.活动目标
大力宣传党和国家有关中医药的方针政策,加深人民群众对中医药的理解和认识。
弘扬中医药文化,普及中医药知识,使群众了解中医药有关生命、健康与疾病等方面的基本理念和保健知识,掌握一些常见的中医药养生保健方法。
增强社会对中医药的'普遍理解与认同,扩大中医药的影响,树立社会形象,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和文化环境。
2.活动内容和方式
组织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活动。
开展健康讲座、义诊咨询、文体表演、知识竞赛、教授健身方法、科普游艺互动等活动。
采取多种形式,积极推动中医中药中国行活动在基层长期开展。
3.活动要求
各地要根据本省实际情况创新工作方式,丰富活动内容,在20xx年已安排5个以上县的基础上,继续选择5个以上县开展中医药宣传活动。
宣传活动要贴近基层,贴近社区,贴近农村,使更多的基层群众参与活动并从中受益。每个县直接受益人群至少达到5000人次。
活动中要注意发挥当地媒体的作用,通过媒体扩大影响,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争取良好的宣传效果。
每次活动要注意收集相关文字及影像资料。
在开展活动中,要注意发现和培养中医药文化科普人才。
各省要注意培育和建设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
建设中医药文化科普知识宣传载体
1.工作方式
采取组织编写、制作出版中医药科普作品、在媒体上开设栏目等方式,宣传普及中医药知识。
2.工作内容
挖掘本地的中医药典籍、文物古迹、传说故事和其他历史古籍文物中的中医药文化内容,进行研究整理,组织创作一系列科学准确、通俗易懂、贴近群众、图文并茂的中医药文化和科普丛书。
要协调当地主流媒体开设中医药知识和科普宣传栏目专题介绍中医药知识。
要注意利用互联网、手机、公交地铁电视等新兴媒体资源介绍中医药知识。
3.工作要求
在建设中医药文化科普知识宣传载体中,各省要把基层的需求作为工作重点。
总结本地区中医药文化科普作品出版、宣传资料制作及发放以及所开设媒体宣传栏目的内容及效果等工作情况。
要定期召开中医药知识宣传普及项目经验交流会,总结交流工作经验,研究探讨工作的长效机制。
三、项目执行时间
本项目执行时间为20xx年—20xx年。各省于20xx年4月15日前编制完成项目组织实施方案,20xx年12月31日前完成项目任务。
四、项目资金安排及资金管理要求
20xx年中央财政继续按照每省80万元标准给予项目资金补助,其中50万元用于组织开展中医药宣传活动,30万元用于加强中医药科普知识宣传。各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会同财政部门制定补助经费管理办法,严格按照国家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的规定,加强项目经费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下达各地的项目经费必须专款专用,不得挪作他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财政部将按有关规定对项目经费使用情况进行考核,并将各地项目执行的实际效果作为安排下年度相关项目资金的依据。
五、项目组织实施及监督与评估
各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负责项目组织实施工作,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订具体的实施方案,报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审核同意后组织实施。各省要加强对本地项目的组织领导,落实专人负责。各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要会同财政部门对项目总体执行情况进行考核与评价,并将项目总结评估报告于20xx年1月15日之前上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负责项目的宏观管理与总体评估,并对项目组织实施情况进行监督管理;在项目执行中期,组织相关专家进行检查督导,在此基础上进行中期考核与评价;在项目执行结束后,将根据各省项目实施情况进行检查与评估。
本文2023-08-05 20:54:27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250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