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发展史,你都有哪些了解呢?
中医发展史是研究中医学的起源、形成、发展过程和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
中医发展史是中医学基础理论学科之一,是中医学与历史学相结合的一门边缘学科,又是与社会科学有着极为密切联系的综合性学科。它涉及到中医学通史、断代史、专科史、疾病史、学术发展史、学术思想史、各家学说、学术流派和中国哲学史、文化史、科学技术史、经济史等基础理论、相关学科及中医临床各个学科。
中医发展史的主要任务是研究探讨中医学的起源,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社会背景、人文因素、科学技术与文化、医政、中医教育、流行病、国外医药等对中医学发展的影响,不同时期中医各科的特点及突出成就,主要中医学说及学术流派形成的源流、内涵、发展与完善及其对后世的影响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突出阐明中医学的发展轨迹,中医学的实践和理论在发展过程中的辩证关系,着重于研究中医学各个历史时期发展的外部因素及其内在的发展规律。因此学习中医发展史对于认识现实,预见未来,汲取历史经验与教训,明确中医学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医发展史在吸取《中国医学史》《中国医学通史》《中国医药简史》《中医近代史》《中国针灸史》《针灸推拿史》《药学发展简史》《中医骨伤科发展史》《中外医学交流史》《中医学术发展史》《中国针灸学术史大纲》《中医药文化学》《中国医学文化史》《中医各家学说》、《中医临床医学流派》等教材及专著优点的基础上,减少交叉重复,突出以史为鉴,着重于研究探讨中医学发展进程中发展较快的动力,停滞不前的原因;影响中医学发展的因素(如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哲学、地域环境及外国医学等);主要中医学说形成的源流、内涵及其对后世的影响等。
中医学是我国人民在生产、生活以及同疾病作斗争实践中的经验总结,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学的发展经历了从远古至春秋、战国至秦汉、晋唐、宋金元、明清及20世纪6个时期。
远古至春秋时期为原始的中医药起源和经验积累阶段,人们对疾病的认识极其肤浅。战国至秦汉时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黄帝内经》《黄帝外经》《白氏内经》《白氏外经》《白氏旁篇》《扁鹊内经》《扁鹊外经》《五十二病方》《伤寒杂病论》相继问世,尤其是《黄帝内经》及《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与临床基础。
晋唐时期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用药经验,诸多方书保存并记载了大量的方剂与药物,为金元时期的医学创新奠定了基础。
宋金元时期,战争连绵,尤其是宋金对峙,饥饿惊恐劳役,疫病流行;滥用《局方》,用药多偏温燥,墨守《伤寒论》成规,操古方治疗今病,难以满足临床需要;加之统治者对人们的思想束缚相对较少,文仕通医,文人从医,使中医学队伍扩大,文化素质明显提高,为基础理论的创新,临床医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因此刘完素、张元素、张从正、李杲、王好古、朱震亨等争创新说,提条件。因此刘完素、张元素、张从正、李杲、王好古、朱震亨等争创新说,提出“六气皆能化火”,“脏腑辨证说”,“归经学说”,“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病由邪生,攻邪已病”,“阴证论”,“相火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等,出现了“新学肇兴”的大好局面,基础理论和临床各科都取得长足的发展与进步,诸多流派纷呈,故有“医之门户分于金元”之说。
明清时期处于封建社会的晚期,社会发展呈现错综复杂的局面,中医学依靠“金元医学”之惯性继续向前发展。中医学理论体系渐臻成熟,临床各科诊治水平明显提高,温补之法盛行,经典著作考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尤其是温病学说的形成及《本草纲目》的问世,则反映了中医学的新成就。大力推行人痘接种以预防天花,更是中国乃至世界医学史上光辉灿烂的一页。但是晚清闭关自守,浓厚的尊经风气,以及西医传入,使中医学停滞于既有的“完美”,对其以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20世纪前半叶,社会文化背景十分复杂,中医学的发展处在一个特殊的历史阶段,不但得不到政府的重视和支持,还受到歧视和限制,因此中医学在学术革新和抗争运动相互交织的极其困难条件下缓慢地发展,“改良医学”成为这一时期中医学变迁的总基调。编纂刊行中医学丛书、全书、工具书及医案医话,对保存、传播、普及中医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民间中医教育的迅速发展,许多中医药学术团体的成立,大量中医药报刊的出版等,为后半叶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部分医家从事沟通中西医之间的工作,形成中西医汇通思潮和学派。
20世纪后半叶政府极为重视中医学的发展,积极建立中医药和针灸研究机构,大力发展中医学教育,在全国兴办中医医院,成立中医药学术团体,大规模校勘整理出版中医古籍,出版中医药报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使中医学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并且逐步走向世界。
李清岩,男,1942年1月6日生,汉族,广东省饶平县人, 18岁始学祖传五代中医典籍。从事中医风霜磨砺, 临床40余载,先后参加华夏、东岳中西医学院等七所院校函授,现为民间中医特治医师、 中国河洛易经学院考核审定评为“高级预测师”,现为中国文化研究会、传统医学专业委员会全国委员、并全国国际委员会委员, 中国平衡医学研究会平衡保健专业委员会全国委员,从事呀!知内外科研究,擅长奇难杂症、癌瘤、伤科、性病、不孕症、临床方面造诣颇深。
1993年论文“补中益气汤加减治胃下垂”入录《现代中国特色医术荟萃》世界图书出版社,
1995年,论文《灵香牛消滞丸》抑制各种癌瘤等症,入录《当代中医师灵验奇方真传》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刊。并获华夏中医药“中医英才”奖章一枚、奖状,《当代中医师灵验奇方真传》荣誉证书。
1995年,入录《中国传统医学名医特技大典》荣誉证书。
1996年,论文《止血生肌散治疗汤火烧伤》入录《中国中医特治新法大全》、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刊, 获奖“中国中医药优秀学术成果文库”论文证书。
1996年,论文《男女性病、不孕症治疗研究》入录《中国传统医学名医特技荟萃》中国医药出版社刊。
1996年获奖国家(九五)重点项目、世界第三届传统医学大系大奖
赛、论文《灵香牛消滞丸》荣获:世界传统医药突出贡献《当代世界传统医学杰出人物》中英文教科版。获奖《当代世界传统医学杰出人物》证书锦旗一面,《杰出人物》奖章一枚。并录全球执照中医师联合会会员、全球执照中医师联合会会章。
2004年,世界传统医学大系《当代世界传统医学杰出人物》一书。世界科学出版社再刊。
1998年,论文《五温丹治疗伤寒发热并疟疾等》入录: 中国中医药优秀学术成果文库、《中国特色医疗新技术》中医古籍出版社刊,并获荣誉证书。
1998年入录:《中国特色名医大辞典》(优秀名医专家人才集)中国古籍出版社刊,获奖:“中国特色名医专家入典荣誉证”《中国特色名医大辞典》入选荣誉资格证书。荣获“中华名医突出贡献”荣誉纪念金章奖,并获“中华当代名医特色医疗贡献锦旗一面。荣获(中华医学贡献、当代名医旗帜)红十字国徽标帜铜匾。
1999年,荣录《中国专家人才库》、《科学中国人》《中国专家人才库》荣誉证书,人民日报社刊。
2000年,论文《五温丹治疗四时瘟疫等》荣录《共和国名医专家大典》重要史册。中华名医专家与优秀人才成就大系。 中华名医高新科研成果与专题大系“中华医药高科技贡献荣誉金奖证书”,共和国名医专家金奖证书,“中华医药高科技贡献荣誉金奖”“国徽金章铜匾”、“中华名医专家纪念章”中华高新知识产权证。由中医古籍出版刊。
2000年,荣录《中国人才辞典1》中国人事出版社刊。荣获“全国人才流动入选证书”。
2000年,录入《2000年名医》荣获不锈钢彩匾、荣誉证书,2000’千年名医“红十字徽纪念勋章”并获收藏证书,NO.0222,香港国际收藏专业委员会。当代中国名医特医选编工作委员会。
2000年,荣录《中国世纪专家》三卷, 中国世纪专家纪念证书。
《中国世纪专家金匾》卢嘉锡题。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刊。
2000年9月获入“成功中国人”优秀人才称号,“成功中国人”国际互联网络。载入《世界科技专家与人才》(中国医学卷), 中国科联北京教科文发展研究中心编纂。香港九洋国际出版社出版。
2001年,录入《2000/2001世纪名医风彩》画卷、珍藏纪念荣誉证书。
《当代中国名医》“李清岩从医金匾简介”,荣誉证书、NO.0345,“当代中国名医特医证(金匾)”。阳光天使健康顾问网的专家顾问“聘书”。
2001年,荣录《中国名院、名医、名药》中国新闻出版社刊。
2001年,荣获《国际医学成就奖》香港国际医学科学研究院,并获教授书格证。
2001年,荣录《中华创业功臣大典4》中国统计出版社刊。
2002年,荣获录入世界好医师协作网,国际互联网,联网网点,铜匾证。
2005年2月21日获国际互联网、世界专家名医数据库注册证书,好
医师协作网会员证。
2006年3月20日荣获“新世纪兴国人才金质奖章”和“新世纪兴国
人才荣誉金鼎一座”,并随荣誉金鼎和金质奖章赠送精装荣誉证书,入编《前进中国·新世纪兴国人才信息汇编》一书的权力,人才战略与经济发展研究院。
2006年5月荣获《中国健康博览》系列丛书中,并特聘工作指导、
顾问,特颁此聘书。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主管单位卫生部。
2006年6月荣获载入《中华之辉一与时俱进写春秋》大型历史文献
系列丛书。获奖(纪念金牌)中华名人协会、中国社会工作协会、社会名人工作委员会。
2006年10月8日荣获华夏英才“金爵奖”并钛金获奖证书,并任命
获者为中国国际网络电视台理事会会员,免费颁发会员证书。主颁发:世界华人联合会总会、中国国际网络电视台。
2006年12月10日颁发《世界医药卫生理事会特聘医学专家》聘
书、纪念金匾、纪念金杯、纪念章,主颁发:世界医药卫生理事会、中国社会文化发展基金会。
2006年12月载入(中国优秀医疗卫生工作者风采)并同时授予“中
国优秀医疗卫生工作者”荣誉称号,并颁发“中国医疗卫生工作者协会、会员证书”。
2007年元月被评为“中国卫生报告、中国当代杰出卫生人才”特授予“中国当代医界精英荣誉金奖。”
多年来,对中医内科常用药进行研究,各种消石霉淋散,十八种喘咳症调治秘方剂,以及抑制癌瘤等秘方加深研究, 目前专攻内科白血病范围临床研究,并妇科节育及流产、复产研究。多年来,呕心沥血,为人民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中医药古籍资源的转化利用存在不高与以下因素有关:
1、传统观念和教育体系:中医药古籍的研究和应用在传统中医药教育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但在现代医学教育中的地位相对较低。这可能导致了对中医药古籍的研究和利用的缺乏。
2、知识传承和人才培养:对中医药古籍的深入研究和理解需要专业的知识和技能。然而,现代医学教育往往更加注重西方医学知识的传授,对中医药的传统知识和古籍研究的培养相对较少。
3、缺乏标准化和规范化的研究方法:中医药古籍的研究和应用需要建立科学、规范的研究方法和评估体系。然而,在这方面的研究方法和标准化还相对不完善,这也限制了中医药古籍资源的有效利用。
4、市场需求和商业化利用:中医药古籍的应用往往需要结合现代科技和研究成果,进行创新和转化。然而,对于中医药古籍资源的商业化利用和市场需求的培育还存在一定的挑战。为了提高中医药古籍资源的转化利用,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5、加强教育和人才培养:加大对中医药古籍的研究和应用的教育力度,培养更多具备相关知识和技能的专业人才。
6、推动研究和创新:加强中医药古籍的科学研究,建立规范化的研究方法和评估体系,推动中医药古籍资源的创新和转化。
7、促进市场需求和商业化利用:鼓励中医药企业和机构与科研机构合作,推动中医药古籍资源的商业化利用,满足市场需求。
8、弘扬传统文化价值:加强对中医药古籍的宣传和推广,提高公众对中医药传统知识和文化的认知和重视。
中国中医药新闻数据库
数据库主题:有关中医药的报刊新闻信息
数据库类型:文献型
收录范围:收录了1989年以来的有关中医药报刊新闻信息6万余条。
著录项目:题名、作者、出处、日期、关键词、内容、栏目分类、地区、管理。
检索途径:可从题名、作者、出处、日期、关键词、栏目分类等途径查询。
海外古籍书目数据库
数据库主题:国外的中医药古籍的相关信息
数据库类型:文献型
收录范围:收录了从战国至清代的海外中医古籍的相关内容,共2万余条。
著录项目:联目号、类号、著作年、藏书号、正书名、修饰语、别名、卷、册、国别朝代、著者姓名、著作方式、版本项、善精孤有无、原丛书名、原丛书类号、子目编号、丛书子目、馆代号。
检索途径:可通过联目号、类号、著作年、藏书号、正书名、馆代号、国别朝代、著者姓名、著作方式进行查询。
本文2023-08-05 20:56:38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250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