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东夷,南蛮,西戎,北狄分别对应哪些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1收藏

古代的东夷,南蛮,西戎,北狄分别对应哪些,第1张

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发生过无数次游牧民族侵入中原的事件,也曾发生过多次游牧民族灭亡中原王朝的事件。而在这些事件中,有明确历史记载的第一起事件,无疑就是发生在公元前771年的犬戎灭亡西周事件了。那么犬戎究竟是个什么样的民族,它有怎样的起源,做过什么,最后又到哪里去了呢? 犬戎是什么人? 犬戎其实是很早就出现在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族群。根据《后汉书》记载,早在尧帝的父亲高辛氏的时代就屡屡受到其侵袭,高辛氏多次征伐犬戎却都没能获胜。而在商朝时期,原来居住在今天宁夏南部周边地区的周部落也频率地受到犬戎的侵扰,在其第13代首领公亶父时,因为无法招架犬戎的猛烈攻势,被迫东迁,最终迁到了了位于歧山以东的周原地区。所以其实早在中华文明的摇篮期开始,犬戎就已经是与中原农耕文明相伴的最古老的对手之一了。那么犬戎究竟是此什么人呢? 中国古代的天下观,早期位于中原以西的不同族群都被称为「 ”戎” 关于犬戎的身份,《山海经·大荒北经》里说他们是黄帝的后裔,而且曾还列出了从黄帝到犬戎这个名称出现的几代「 ”世系”。另外「 ”戎”这个词在古代常被用来称呼中原以西地区的不同民族,而这些民族除了被称为戎之外,还经常被称为羌或者氐羌。而以现代观点来看,通常在中国古籍里被称为黄帝后裔的基本都是一些与汉族前身同属黄种人的族群,而羌人在后世基本上都是指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的各个族群,所以从这个角度,犬戎恐怕也有很大概率是一个主要说藏缅语族语言的族群。 「 ”戎”在古代是中原以西各族的泛指 但因为古代游牧民族本身通常没有特别固定的居住地,还多以部落联盟的形式存在,而且本身「 ”戎”这个词就是中原古籍里对西方所有民族的泛指称呼,所以如果用比较严谨的方法去说,恐怕只能说犬戎是一个主要活动在今天陕西、甘肃地区,以说藏缅语族语言为主的游牧族群。而关于「 ”犬戎”这个名称,古籍里记载的主流说法是因为犬戎自己认为自己的祖先是两条白犬,所以将其称为犬戎。当然这种说法是基于传说的,如果以现代视角去看,可以理解成犬戎多数部落可能是将白犬视为自己部族的图腾。而如果在考虑到犬戎活跃的时代狗被驯化时间还不长,可以说是刚刚脱离狼而出现的一个新物种,跟狼还非常接近,那么就可以看出犬戎的图腾跟后世一些游牧民族以狼为图腾其实也有接近之处。 犬戎都做了什么? 犬戎能在中国历史上名气这么大,当然不会只是因为它奇异的起源传说,而是因为它确确实实曾经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进程。除了刚才我们提到的它曾经通过一系列攻势,逼迫周人的祖先东迁到歧山,为几代之后周灭商埋下了伏笔之外,在整个西周时代,犬戎可以说都是对西周威胁最大的首要敌人。 在西周的第5任君主周穆王在位时期,犬戎的实力再次强大了起来,当时犬戎在朝拜周穆王时故意不带贡品前来,而且还阻碍周朝和其周边的其它方国的往来。因此周穆王决定对其进行讨伐。公元前965年10月,周穆王亲自率领大军向西北进军。公元前964年春天,周军在一个名叫阳纡的地方与犬戎暴发大战,最终结果应该是周军获胜。史书记载当时周军俘获了犬戎5个酋长,另外还得到了4个白鹿和4个白狼。现代一些学者认为当时记载里所说的这4白鹿和4白狼应该是指当时犬戎里的一些以白鹿和白狼为图腾的部落,因为史书里也记载后来周朝曾将一些犬戎部落迁到了今天甘肃固原周边地区,而这些部落很可能就是当时在周穆王西征过程中臣服于周朝的犬戎部落了。 西王母这个形象也和犬戎有些关系 当年7月,犬戎遣使朝见周天子,这说明周穆王西征可能确实在军事上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史记》里却也说此战过后「 ”荒服者不至”,说明可能当时周朝军队确实在战场上占据了优势,但此战过后犬戎周边一些部落和周朝的关系反而更加恶化了。根据一些史料记载,此战4年之后,周穆王曾再次西征,这次西征一直西行到「 ”昆仑丘”,在那里他还见到了西王母。当时这段记载传说的成分很浓,所以后来这段记载被人改编成了文学作品《穆天子传》,也使周穆王成为了中华文化里一个具有特殊象征意义的人物,这其实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了当时西征犬戎对于周朝在政治军事上的重大意义了。 而在周穆王西征之后,犬戎似乎相对消停了一段时间,但在公元前771年,犬戎却趁西周发生内乱之机,一举发兵将西周末代君主周幽王杀死,将西周彻底灭亡。而关于这段历史,其实在现代是有两个版本存在的。第一个版本当然就是大家熟悉的烽火戏诸侯版本。在这个版本里,周幽王为了博美人褒姒一笑,用烽火台发出假警报,戏耍诸侯,最后还因为褒姒引发继承人争端,导致王后的父亲申侯联合缯国和犬戎联合起兵反周,最终导致幽王和褒姒被杀,西周灭亡。 烽火戏诸侯的主角之一就是犬戎 而第二个版本则是根据近年来通过考古发现的一些新史料结合过去相对非主流的史料的记载重建出来的。在这个版本里,并没有提到褒姒和烽火戏诸侯这些事,事件的直接起因就是王位争端。当时申侯等人擅自立了周幽王的长子平王为国王,引发周幽王震怒,随即发兵攻打申侯和周平王。但此时犬戎看到周朝内乱,借机发兵攻打周朝的诸侯国缯国,最终成功迫使缯国投降,之后犬戎和缯国合兵一处,联合进攻周幽王,导致周幽王被杀死,西周灭亡。 而如果根据这个版本,那么犬戎其实在西周灭亡和东周建立的过程中起到的作用就更大了,因为它可以说直接支持了东周首任国王周平王,是西周灭亡和东周建立整个过程中核心的一环。当然这个说法在现代也是有一定争议的,但无论按照上面哪个版本来看,犬戎的攻击都是西周灭亡的直接原因,这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犬戎最后去哪了? 在灭亡了西周之后,犬戎以夺取的部分西周领土为根据地,开始不断向周边扩张。在此期间,一个名叫虢国的诸侯国曾多次与犬戎发生战争,虽然一度取得了一些胜利,但却使国力消耗严重,不久之后就被晋国灭亡,这也就是大家熟悉的成语「 ”假途伐虢”的出处了。所以从这个角度看,「 ”假途伐虢”这件事其实在背后也有犬戎的影子。 在周王室东迁的过程中,离西周王室所在地镐京(今陕西西安附近)不远的秦国曾派兵护送,因此周平王册封秦襄公为诸侯,并许诺如果秦国能夺回被犬戎夺走的土地,就将这些土地赐给秦国。其实这本质上也就是希望秦国为周王室抵挡犬戎了。而在此之后,秦国与犬戎之间长达100多年的战争就拉开了序幕。特别是在公元627年,秦国向东扩张的企图受阻于晋国之后,秦国就几乎将所有的扩张努力都放在了西线。四年之后,秦穆公派兵突袭犬戎,俘虏其大批酋长,之后犬戎20余部都归顺了秦国,此事在后来被称为「 ”秦霸西戎”。可以说自此之后,犬戎各部就开始进入了被秦人同化的历程之中。 此图中标有犬戎和义渠国大致方位 不过在当时,在西北地区,还有一个名叫义渠国的方国,而建立它的是一支被称为义渠戎的西戎部落。在本文开头我们说过,「 ”戎”这个字是古时中原对西北不同部族的泛称,所以关于义渠国和犬戎的联系,现代并没有定论。但义渠戎和犬戎活动范围比较接近,其统治范围内也有一些犬戎部落应该是大概率的事。而从公元前444年开始,已经立志要称霸西北的秦国又与义渠国爆发了长达100多年的战争。到公元前331年,秦国迫使义渠臣服于秦。但在此后,义渠又多次反叛,秦国也多次发兵将其平定。最终在公元前272年,秦国完全灭亡了义渠国,西北地区由戎人建立的主要政权至此告一段落。而多数义渠人在后来也与中原人完全融合,成为了汉族的一部分。 但也有一些记载显示,在义渠国灭亡之后,也有部分义渠人北迁进入草原,而这部分义渠人则有可能在后来成为了匈奴的一部分,有些观点认为,后来匈奴的休屠和昆邪两部可能就是义渠人的后裔,而其中很有可能也有一些犬戎的成分了。但现代观点一般认为匈奴的主体并不是说汉藏语系语言的,所以和犬戎并不属于一个体系。 另外在东汉明帝时期,在犬戎的故地曾经有过一个名叫西戎白狼国的方国主动归附东汉。而这个方国也是戎人的一支所建立的,而且还以白狼为图腾,而白狼和犬戎的图腾白犬可以说极其类似,所以这个方国也很有可能与犬戎有密切联系。如果把这条记载也考虑在内,可以说犬戎的主体最终融入汉族之中也是大概率的史实了。

  戎人不是具体民族的称呼,而是对先秦时期北方族群的统称,后演变成西戎。战国以后,西戎成为古代中原王朝对西方各少数民族的泛称。

  简介

  戎人是对春秋时期西方少数民族的统称。春秋时期有华夏和戎、狄、蛮、夷的区分。各诸侯国经济文化上较先进而自称华夏,他们把较为落后的小国或部称之为戎、狄、蛮、夷。

  中国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东方曰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蛮,雕题交趾,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曰戎,被发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

  起源及演变

  "戎"是中国西北古代各族的通称。亦称"西戎"。殷墟卜辞已出现“戎”字,是否作族称,还要进一步研究。“羌”用作为西方各族的通称。在周人兴起时,西戎仍是在陇济及泾洛一带游牧的鬼戎,其实也是许多部落的总称,并且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名称。

  确定地以戎作为族称始于周人,在灭商以前,主要用来称呼周原附近与周为敌的各部落,其劲敌集中于周原以西陇山地区,故称为西戎。灭商以后,为表示对商的敌忾,称之为“戎殷”或“戎衣”。自春秋时起,“戎”还偶尔与“华”并称为“华戎”。这些都是以戎作为对所有非华夏各族的泛称。至于“西戎”,在西周到战国,主要是指氏羌系各部落,秦汉以后,整个中国古代,狭义即指氐羌诸部,广义则包括中国西部各民族。

  殷周之际,有鬼戎、余无之戎等。周时西戎,《禹贡》认为是指织皮、昆仑、析支、渠搜等。《史记·匈奴传》认为是指绵诸、绲戎、翟、义渠、大荔、乌氏、朐衍,分布在黄河上游及甘肃西北部,后逐渐东迁。其中绲戎,即犬戎,于诸戎中尤强。周幽王十一年(公元前771),犬戎与申侯联合,攻杀周幽王,迫使周室东迁。

  周本纪记载:后稷卒,子不窋立。不窋末年,夏后氏政衰,去稷不务,不窋以失其官而奔戎狄之间。戎狄之间即陕、甘一代。

  到古公亶父在豳时,“薰育戎狄攻之,欲得财物”。《诗·大雅·绵》歌咏古公亶父在周原筑城,混夷远遁。但周原的戎患仍很严重。

  《诗·小雅·采薇·序》说:“文王之时,西有昆夷之患,北有猃狁之难”。《采薇》有“靡室靡家,猃狁之故”,“岂不日戒,猃狁孔棘”等句。《孟子·梁惠王》下甚至说“太王事熏鬻”,“文王事昆夷”。文王经过征服与争取,戎狄“莫不宾服,乃率西戎,征殷之叛国以事纣”。实际上打着商王的旗号对周围各部落与方国的兼并,有所谓“三分天下有其二”,为灭商准备了条件。

  在西周到战国,主要是指氐羌系各部落。秦汉以后,整个中国古代,狭义即指氐羌诸部,广义则包括中国西部各民族。

  分类

  春秋时,戎有7种,即:己氏之戎;北戎,即山戎或无终;允姓之戎,即阴戎或陆浑之戎;伊洛之戎;犬戎,亦称畎犬、昆夷、绲夷;骊戎;戎蛮。秦西北有狄邽冀之戎、义渠之戎、大荔之戎等。晋北有林胡、楼烦之戎。燕北有山戎,各分布山谷间,有许多部落,不相统一。

  至战国时,义渠、大荔等与秦相接诸戎,自春秋以来逐渐并灭于秦。林胡、楼烦并灭于赵。而山戎不复见于史,东胡有其地,燕却东胡设北边与东北五郡。故戎或往往与胡杂处,名称也往往相混。

  鬼戎

  鬼戎的“戎”是周人加的蔑称,其它如薰育、熏鬻、昆夷(夷也是诸夏所加)、绵夷、串夷、畎戎、大戎、猃狁,实际上是同一称呼不同时期不同的译写。王国维先生指出这些不同称谓:“余谓皆畏与鬼之阳声……故鬼方、昆夷、薰育、猃狁,自系一语之变,亦即一族之称。”此一族不是一个部落,而是有相同族称的族群,他们已进入阶级社会,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政权,在战争中各部落也许有一定的结盟统一号令。

  犬戎

  古代族名,又叫猃狁,古代活跃于今陕、甘一带,猃、岐之间。到西周末期,长期的农耕和平环境,使得君王荒*无度,玩物丧志,烽火戏诸侯。君主性格软化,无心富国强兵,结果周幽王被野蛮强悍的犬戎族攻杀,幽王的宠妃褒姒被掳,都城丰、镐西北被犬戎占领。强盛约三百年的西周覆灭。至春秋初期,犬戎又成为秦国的强敌。此后,犬戎便成了华夏民族最可怕的敌人,直到唐朝,中原民族还把一切西北游牧民族统称之为“犬戎”和“戎狄”。在唐代宗年间,太常博士柳伉上疏说:“犬戎犯关度陇,不血刃而入京师……”在唐德宗年间,大臣柳浑对德宗说:“戎狄,豺狼也,非盟誓可结。”这个“犬戎”的“犬”字带有强烈的侮辱性,而且说戎狄是“豺狼”,也准确地指出了犬戎或戎狄族的虎狼性格。后来犬戎的一支北迁到蒙古草原,成为蒙古草原最早的游牧民族之一。研究中国的游牧民族、游牧精神和游牧民族的图腾,也必须从古匈奴荤粥和犬戎开始。

  

部首:戈 部外笔画:3 总笔画:7

五笔86:AAK 五笔98:AAK 仓颉:IT

笔顺编号:1132534 四角号码:53400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6212

基本字义

1 防备:~心。~备。~严。~骄~躁。

2 革除不良嗜好:~除。~烟。

3 佛教律条,泛指禁止做的事:~刀。~尺。斋~。

4 准备:~途。~装。

5 古同“界”,界限。

详细字义

〈动〉

1 (会意。小篆字形,上面是“戈”,下面象两只手(即“廾”)。两手持戈,表示戒备森严。本义:警戒,戒备)

2 同本义 [guard against]

戒,警也。——《说文》

岂不日戒。——《诗·小雅·采薇》

以三年之戒。——《礼记·曾子问》

基浇能戒之。——《左传·哀公元年》

息民不戒。——《国语·吴语》

怵然为戒。——《庄子·养生主》

戒之慎勿忘。——《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知足以自戒。——唐·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3 又如:戒慎(戒备谨慎);戒书(用来自我警戒的文字);戒旦(警告天将破晓);戒守(警戒守卫);戒命(禁止某些行为的命令);戒戢(警介禁止);戒诗(自我警戒的诗)

4 通“诫”。告诫 [warn]

主人戒宾。——《仪礼·士冠礼》

三保戒团众。——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5 又如:戒勉(告诫勉励);戒约(告诫约束);戒谕(告诫;训导);戒朝(告诫无将明)

6 留神,当心 [be careful;caution]。如:戒口(慎言);戒火(慎于用火);戒谨;戒慎

7 预备;准备 [be ready]

既种既戒。——《诗·小雅·大田》

8 又如:戒装(准备行装);戒辖(准备车辆)

9 登程,出发 [start]。如:戒行(登程,出发上路);戒途(出发,准备上路);戒程(登程,出发上路);戒道(登程,出发上路)

10 戒除 [abstrain from;give up;stop]

戒奢以俭。——唐·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11 又如:戒杀(戒除杀生);戒脱(戒掉);戒绝;戒诗(戒除做诗);戒烟;戒酒

12 告请;约请 [invite]。如:戒期(定期);戒速(谓事先告知,再届时邀请);戒食(约期共食;招宴)

13 斋戒 [fast]

圣人以此斋戒。——《易·系辞》

戒及宿之曰。——《周礼·太史》

七曰戒。——《礼记·礼器》

〈名〉

1 警戒之事 [warning]

君子有三戒。——《论语》

2 戒指的简称 [ring]。如:钻戒(镶钻石的戒指)

3 佛教的教规惩戒。梵语Sila的意译。指必须遵守的各种准则,防非止恶的规范 [Buddhist monastic discipline]。如:戒定慧(佛教用语。指持戒、禅定和智慧,为佛家三无漏说);戒体(佛教用语。受戒的比丘内有防非止恶的自治力,而且始终符合戒律的要求,身心完全清净)

4 用于告戒的一种文体 [style]。如:戒书(汉代皇帝四种命令之一,用以戒敕刺史、太守及三边营官)

5 通“界”。界限,分界 [border;limit]

星茀于河戒。——《史记·天官书》

江河为南北两戒。——《新唐书·天文志》

狄,夷,蛮,戎的称谓由来已久,因为在古时候的中国,以居住在中原和黄河流域,也就是中国的中心地带的人,称为华夏,从上古时代的皇帝,炎帝和尧,舜,禹时代都一直延成的称呼,而把居于周边的少数民族分为四大类,分别称谓,以居住在东边的部落称为东夷,居住在南边的部落称为南蛮,居住于西边的部落称为西戎,居住于北边的部落称为北狄。

东夷、南蛮、西戎与北狄都是轻蔑的称谓,意思是只要没居住在中国地带,都是没文明没文化的原始人,也是指没有经过文明熏陶没有开化的人。时至今日,也有人会沿袭这个说法,比如说南方为蛮子,北方为鞑子的说法,一直到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时还说要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为口号

和战争有关的成语有马革裹尸、枪林弹雨、炮火连天、白骨露野、兵连祸结、纸上谈兵、有勇无谋、四面楚歌、草木皆兵、用兵如神、围魏救赵。

在阶级社会,战争是用以解决民族和民族、国家和国家、阶级和阶级、政治集团和政治集团之间矛盾的最高斗争形式  ,是政治通过暴力手段的继续。

人类社会出现过多种类型的战争。按战争性质分为正义战争和非正义战争;按社会形态分为原始社会后期的战争,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战争等;按战争形态分为冷兵器战争、热兵器战争、机械化战争以及正在形成中的信息化战争;

按是否使用核武器分为常规战争和核战争;按战争规模分为世界大战、全面战争和局部战争;按作战空间分为陆上战争、海上战争和空中战争等。

战争对人类的安危、民族的兴衰、国家的存亡、社会的进步与倒退产生直接的重要影响。战争将继续并长期存在于人类社会,并对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继续并长期发挥重要作用。战争的消亡是有条件的,其将经历一个久远的、逐步的过程。

只有随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社会的极大进步,随着私有制和阶级的消亡,随着国家或政治集团间根本利害冲突的消失,战争才会最终失去存在的土壤和条件,退出人类历史的舞台。

在中国古籍中对战争有多种称谓,如“战”“争”“戎”“兵”“兵革”“争战”“兵甲”等。“战争”概念一词较早见于《史记・秦始皇本纪》,“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