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具有代表性的建筑以及文物有什么啊?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1收藏

汉朝具有代表性的建筑以及文物有什么啊?,第1张

汉朝具有代表性的建筑

一、秦王朝历史虽然短促,但在建筑上留下的彪彰业绩,却是千载以后仍为世人所仰叹的。阿房宫、骊山陵、万里长城,以及通行全国的驰道和远达塞外的直道,工程浩大宏伟,予后世建筑的发展带来了巨大影响;汉代兴建的长安城、未央宫、建章宫、上林苑和诸多的礼制建筑,也都是十分宏伟壮丽的。这些大规模工程,在施工的组织和实施方面,必定十分复杂艰巨,然而又都能得到顺利解决,古人这些方面所取得的成功和经验,就是在今天也是十分令人折服的。

二、中国的木框架建筑,特别是以抬梁式为主流的结构形式,到秦、汉时期已经更加成熟并产生了重大的突破。首先是在大跨度梁架方面,秦咸阳离宫一号宫殿主厅的斜梁水平跨度已达10米。可以想象,雄伟的阿房宫前殿的主梁,一定不会小于这个跨距。而千年后另一宏大建筑--唐长安大明宫含元殿的主梁,亦未超过这一限度。这表明至少在秦代,对木结构梁架的研究和使用,就已达到了极高的水平。高层建筑的木结构问题,到汉代也得到了解决(虽然西汉武帝时所建的井干楼结构是用大木套叠的井干)。抬梁式木构施于高层建筑的形象,可见于画像砖及陶楼建筑明器,其柱、梁、枋、斗拱的结构与组合形式已很清晰。因此可以断言,这类建筑的出现,不应迟于东汉中期。它们的产生和运用,使得中国建筑又有了新的突破,名噪一时的"高台建筑"退出历史舞台不是没有原因的。

三、陶质砖、瓦及管道的使用,到秦、汉时亦有了新的发展。陶砖不但用于铺砌室内地面,而且用作踏道,在秦始皇陵兵马俑坑中,还被用于贴砌墙的内表面。砖瓦的表面上,还要模印成纹样。汉代则大量用砖于地下工程,例如西汉长安城的下水道,以及许多空心砖墓和砖券墓的地下结构。它们是否也曾用于地面建筑,目前未见实物。但从少量陶楼明器中看到墙面有划为纵横砖缝的表示,而且至少还有两例陶楼下部已施用半圆拱券。此外,前述画像石中多次表现之弧状拱桥的形象,应非当时人所臆造。在某些画像砖和画像石中的建筑台基,似乎也是以条砖包砌其外表面的。若干建筑的正脊,亦有类似的砖砌现象。

四、中国传统的建筑结构方式是柱梁或墙梁式,但从西汉初已开始使用正规的拱券结构了。这时以筒拱为主要结构形式,大量用于下水道及墓葬。为了加强拱券的承载力,使用刀形或楔形砖加"枞",叠用多层拱券,及在券上浇注石灰浆等措施。到东汉时才出现覆盖于方形或矩形平面上的穹窿。

五、在墓葬中大量使用画像砖和画像石,以代替容易朽坏的传统壁画与木雕。这些刻画在门楣、柱、墙、门扉等表面的形象,通过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墓主事迹、装饰图案等,表现了生者对神鬼的崇敬,对死者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憧憬,内容极为丰富多彩。在雕刻手法上,既有线刻,也有浅浮雕和深浮雕,甚至还有圆体的透刻。大概是为了造成似壁画的多彩效果,在某些画像砖和画像石上还涂上了红、绿、黑、黄、紫等各种颜色。这些都使我们得以更加形象地看到了当时世俗生活和社会思想的一个反映面,以及传统雕刻艺术所达到的艺术水平。此外,画像砖、画像石除了表现自身的艺术风格,还和其他墓中建筑构件如柱、梁、斗拱上的艺术处理(浮刻、圆雕、壁画等)相配合,达到了和谐的统一,如山东沂南和安丘石墓及洛阳空心砖墓中所示。

汉朝具有代表性的文物

一、石辟邪,这头石兽名为「辟邪」 ,属於东汉时期放置於陵墓前的祥瑞之物,据说能够镇邪驱煞,守护死者的灵魂。

二、石天禄,「天禄」,东汉时期放置於陵墓前的祥瑞之物,据说能够镇邪驱煞,守护死者的灵魂。 

三、着衣式陶俑,高度约为一个正常成年人的三分之一,而且全身各个部位皆按真人比例仿制,充分表明,两千年前中国已有成熟的人体雕塑艺术。

四、金缕玉衣,金缕玉衣是汉代皇帝和高级贵族的殓服,也是死者身份等级的象徵。

五、兽面纹玉铺首,「铺首」是中国古代镶嵌在大门上作为门环的底座,也有些是不衔环,仅作装饰之用。在汉代时期,已经非常流行。  

六、文帝行玺龙钮金印,这件金印是在西汉南越国的墓葬中发现,属於墓主第二代南越王赵眜所有。印面阴刻「文帝行玺」四字。 

七、「右夫人玺」龟钮金印,金印有边栏和十字界格,刻有「右夫人玺」四字,应为南越王赵眜的妃妾所拥有。

八、「长乐未央」瓦当,属汉代宫殿遗址常见的文字瓦当。未央,未尽的意思。「长乐未央」四字含有「快乐而没有止尽」的意思。

九、「四神纹」瓦当,「四神」,在汉代也叫作「四灵」,代表守护天上四界的四种神兽,包括东方的青龙丶西方的白虎丶南方的朱雀和北方的玄武。

十、动物陶俑,出土于陕西省咸阳市汉景帝阳陵,陶动物俑以「六畜」为主,显示西汉时期重视农耕,家畜饲养的种类丰富多样。

教育部推荐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生必读书100本

一、语言学类 1《语言问题》赵元任著,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2《语言与文化》罗常培著,语文出版社,1989年版

3《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吕叔湘著,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4《修辞学发凡》陈望道著,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

5《汉语方言概要》袁家骅等著,文字改革出版社,1983年版

6《马氏文通》马建忠著,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7《汉语音韵》王力著,中华书局,1980年版

8《训诂简论》陆宗达著,北京出版社,1980年版

9《中国语言学史》王力著,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10《中国文字学》唐兰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11《中国历代语言学论文选注》吴文祺、张世禄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

12《普通语言学教程》(瑞士)索绪尔著,高名凯译,岑麒祥、叶蜚声校注,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13《语言论》高名凯著,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14《西方语言学名著选读》胡明扬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15《应用语言学》刘涌泉、乔毅编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8《20世纪西方美学名著选》蒋孔阳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9《西方美学史》朱光潜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10《文学理论》(美)韦勒克、沃伦著,刘象愚等译,三联书店1984年版

11《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美)韦斯坦因著,刘象愚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三、中国古典文学类

1《诗经选》余冠英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

2《楚辞选》马茂元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3《论语译注》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

4《孟子译注》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

5《庄子今注今译》陈鼓应译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

6《乐府诗选》余冠英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

7《史记选》王伯祥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8《陶渊明集》逮钦立校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

9《李白诗选》复旦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组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版

10《杜甫诗选》萧涤非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

11《李商隐选集》周振甫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12《唐宋八家文选》牛宝彤选,甘肃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3《唐人小说》汪辟疆校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14《唐诗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

15《唐宋词选》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16《宋诗选注》钱钟书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

17《苏轼选集》王水照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18《元人杂剧选》顾肇仓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

19《辛弃疾词选》朱德才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版

20《西厢记》王实甫著,王季思校注,人民文学出版1978年版

21《三国演义》罗贯中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22《水浒传》施耐庵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年版

23《西游记》吴承恩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55年版

24《今古奇观》抱瓮老人辑,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25《牡丹亭》汤显祖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26《聊斋志异选》张友鹤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

27《儒林外史》吴敬梓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版

28《红楼梦》曹雪芹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29《长生殿》洪升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30《桃花扇》孔尚任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31《老残游记》刘鹗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

三、中国古典文学类

1《诗经选》余冠英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

2《楚辞选》马茂元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3《论语译注》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

4《孟子译注》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

5《庄子今注今译》陈鼓应译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

6《乐府诗选》余冠英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

7《史记选》王伯祥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8《陶渊明集》逮钦立校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

9《李白诗选》复旦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组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版

10《杜甫诗选》萧涤非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

11《李商隐选集》周振甫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12《唐宋八家文选》牛宝彤选,甘肃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3《唐人小说》汪辟疆校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14《唐诗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

15《唐宋词选》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16《宋诗选注》钱钟书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

17《苏轼选集》王水照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18《元人杂剧选》顾肇仓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

19《辛弃疾词选》朱德才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版

20《西厢记》王实甫著,王季思校注,人民文学出版1978年版

21《三国演义》罗贯中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22《水浒传》施耐庵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年版

23《西游记》吴承恩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55年版

24《今古奇观》抱瓮老人辑,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25《牡丹亭》汤显祖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26《聊斋志异选》张友鹤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

27《儒林外史》吴敬梓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版

28《红楼梦》曹雪芹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29《长生殿》洪升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30《桃花扇》孔尚任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31《老残游记》刘鹗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

说到汉隶,不能不说汉碑。汉碑是隶书特别是汉隶承传流存的主要载体。汉碑流传至今的约四百多种,主要为东汉时期的石刻。代表性作品有《乙瑛碑》《礼器碑》《曹全碑》《张迁碑》《史晨前后碑》《石门颂》《五凤刻石》《孔庙碑》《张寿碑》《衡碑》等。

汉代——汉赋、汉代乐府诗、五言诗、杂体散文。

唐代——格律诗(近体诗),古体诗,古文,传奇。

宋代——词,话本,古文。

元代——曲。

明代——拟话本,小说。

清代——小说。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