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医推荐:77种中药药性一览表,非常实用,建议收藏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3收藏

老中医推荐:77种中药药性一览表,非常实用,建议收藏,第1张

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各项机能会逐渐衰退,此时身体就会发出一些衰老信号,除了头发变白,长皱纹之外,还有一些慢性疾病也随之而来。

我国的中药文化博大精深,已经有几千年的 历史 ,不同的中草药作用也会有所不同,举个例子,生活中很多患者都饱受三高疾病的困扰,虽然服用药物能起到不错的控制效果,但是毕竟是药三分毒,最重要的是平时一定要注意调理。

对于三高患者而言,平时可以多吃一些荠菜,能起到辅助降三高的作用,当然了,还有很多其他的中药,合理使用都能起到不错的 养生 效果。

比如金银花,如今夏天即将到来,很容易出现上火现象,用它泡水喝,能起到清热去火的效果,再比如枸杞,里面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物质,适当服用能提高人体免疫力,七道护肝明目,滋补身体的功效。

除了上述3种,你还知道哪些中草药的药性呢?接下来医生为大家分享77种中药的作用及功效,不妨了解一下。

老中医推荐:77种中药药性一览表,非常实用,建议收藏

相比起西药,中药的副作用比较小,不仅能治疗病痛,还有 养生 保健的作用,对于以上比较常用的中药药性,大家一定要记得收藏哦。

  剂量是指一日或一次给予病人药物的量。

一般汤剂一日一剂,分2~3次服用,间隔4~6小时为宜,小儿可适当增加次数。

丸剂、散剂、膏剂等中成药,应按说明定时服用。

病在口腔、咽喉宜缓慢频服或随时含服。

对发汗、泻下、催吐等,服药剂量不必拘泥,一般以中病即止为宜。

呕吐病人宜少量多次服用。

对于急症、发热、危重症患者,应遵医嘱酌情服用。

服药前应了解病人服药的目的,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及时观察病人服药后的反应。由于中药的剂型多种多样,应根据病人自身的具体情况及药物的剂型采取不同的服法,一般有以下几种常见的服法:

送  服 一般丸剂、片剂、胶囊、滴丸等用温开水送服;治疗脾胃虚弱的

药,可用米汤送服;祛寒药可用姜汤送服;祛风除湿、活血化瘀药可用黄酒、米酒送服,以助药力。 冲  服 一些散剂、丹剂、膏剂以及某些贵重药物(如三七粉、人参粉、

益母膏等)服用时,不需煎煮,只需用热汤剂或白开水冲开服用即可。 含  服 一些片剂、丸剂、丹剂(如人丹、速效救心丸、复方甘草片等)

宜放于口中或舌下含服。 代 茶 饮 一些容易出味的药物(如胖大海、肉桂、番泻叶等)服用时,可

用热汤剂或沸水浸泡后代茶饮。 其  它 1 呕吐病人的汤剂应浓煎,服药前,先口服少量姜汁或嚼少许生姜片、陈皮,然后再少量多次服用。

2 危重病人、婴幼儿服药时,应将片剂、丸剂等研末,加水溶解后,缓缓喂服;对于昏迷、口噤的病人,应用鼻饲法喂药,即将药物调成药液经鼻饲管注入胃中。

中药文化有着数千年的悠久 历史 ,其底蕴十分丰富。

传统中药材讲究地道药材,是指在一特定自然条件、生态环境的地域内所产的药材。

中药材经过采集、炮制、制剂,说明作用机理,才能在临床应用。

中药调理身体主要原则就是整体调理,让人体的阴阳失衡得以纠正。

中药对肝肾的损害相对较小,大部分药物通过胃肠道吸收到血液中,其代谢产物必须经过肝脏解毒分解,经肾脏排泄,在药物通过肝、肾排泄的过程中,一般对肝、肾的作用是不同的,但大部分中药的有害成分较少,对肝肾的损害很小,其次,中药外敷于体表,可以随时观察其适应和耐受情况。

第一、分清药物的性质和服用的时间。

第二、服中药期间要避免生冷和油腻、辛辣的东西。

第三、服中药期间,喝了中药不要马上就起来活动,最少要平躺或者静坐10分钟左右,让药物从胃中排空进入肠道,避免马上活动引起恶心、呕吐等等现象。

第四、服中药期间最好能保持情绪的平稳、适当的休息,以避免情绪的变化影响药物的疗效。

在临床上,各类中草药的品种多达上万种,不同的中药也有不同的作用,所以在使用时,我们要将它们的药性掌握起来才能对症下药,以免对身体造成严重的副作用!

有不少中医初学者都碰到这样一个问题,就是在使用单味中药或者是复方中药时不好掌握剂量,其实剂量问题很重要,不仅仅是单味和复方需要掌握剂量,鲜药和干药也需要掌握。

中草药的用量,直接影响它的疗效。如果应该用大剂量来治疗的,反而用小量药物,可能因药量太小,效力不够,不能及早痊愈,以致贴误病情;或者应该用小剂量来治疗的,反而用大量药物,可能因药过量,以致克伐人体的正气,都将对疾病的治疗带来不利的后果。此外,一张通过配伍组成的处方,如果将其中某些药物的用量变更以后,它的功效和适应范围也就随着有所不同。由于这些原因,所以对待中草药的用量,应该有严谨而细致的态度。一般说来,在使用药物、确定剂量的时候,应该从下列三个方面来考虑:

 1、药物的性质与剂量的关系:在使用剧毒药物的时候,用量宜小,并以少虽开始,视症情变化,再考虑逐渐增加;一旦病势已减,应逐渐减少或立即停服,以防中毒或产生副作用。在使用一般药物的时候,对质地较轻或容易煎出的药物如花、叶之类,用量不宜过大;质重或不易煎出的药物如矿物、贝壳之类,用量应较大;新鲜的药物因含有水分,用量可较大些,干燥的应较少些。过于苦寒的药物,多用会损伤肠胃,故剂量不宜过大,也不宜久服。

2、剂型、配伍与剂量的关系:在一般情况下,同样的药物,入汤剂比丸、散剂用量要大一些;在复方应用时比单味药用量要小一些。

 3、年龄、体质、病情与剂量的关系:成人和体质较强实的病人,用量可适当大些;儿童及体弱患者,剂量宜酌减。又病情轻者,不宜用重剂;病情较重者,剂量可适当增加。

  现在临床处方一般用量大致如下:

 1、一般药物:干燥的一钱至三钱(如麻黄、荆芥、知母等),新鲜的药物一两至二两(如鲜茅根、鲜生地等)。

 2、质地较轻的药物:三分至五分(如灯芯草等),或一钱至一钱五分(如白残花、薄荷叶等)。

 3、质地较重的药物:三钱至五钱(如熟地、何首乌等),或一两至二两(如石膏等)。

 4、有毒药物:毒性较小的用五厘至一分(如雄黄),毒性较大的用一毫至二毫(如砒霜)等。

5、其它用量:一支(如芦根)、一条(如蜈蚣、壁虎)、三只至五只(如葱白、番瓜蒂)、三片至五片(如生姜)、一角(即四分之一张,如荷叶、)、一札(如灯芯草)、数滴(如生姜汁)、十至二十毫升(如竹沥)等等。

  现在由于中草药运动的普遍开展,临床上对于草药的用量一般多用五钱至一两,在用药药味较少、药性没有毒性或副作用的情况下是可以的,而且在应用过程中还打破了旧习惯的框框,发现了许多药物的新疗效,对推动中医药的发展起了一定促进作用;但是处方用药药味已经很多,或者有些药物具有不良副作用,用量就应该适当小些。特别是有些药物,一方面固然有良好疗效,但价格又比较昂贵,如犀角、羚羊角、麝香、牛黄、猴枣、鹿茸、珍珠等,更应该注意它们的用量。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