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具有代表性的建筑以及文物有什么啊?
汉朝具有代表性的建筑
一、秦王朝历史虽然短促,但在建筑上留下的彪彰业绩,却是千载以后仍为世人所仰叹的。阿房宫、骊山陵、万里长城,以及通行全国的驰道和远达塞外的直道,工程浩大宏伟,予后世建筑的发展带来了巨大影响;汉代兴建的长安城、未央宫、建章宫、上林苑和诸多的礼制建筑,也都是十分宏伟壮丽的。这些大规模工程,在施工的组织和实施方面,必定十分复杂艰巨,然而又都能得到顺利解决,古人这些方面所取得的成功和经验,就是在今天也是十分令人折服的。
二、中国的木框架建筑,特别是以抬梁式为主流的结构形式,到秦、汉时期已经更加成熟并产生了重大的突破。首先是在大跨度梁架方面,秦咸阳离宫一号宫殿主厅的斜梁水平跨度已达10米。可以想象,雄伟的阿房宫前殿的主梁,一定不会小于这个跨距。而千年后另一宏大建筑--唐长安大明宫含元殿的主梁,亦未超过这一限度。这表明至少在秦代,对木结构梁架的研究和使用,就已达到了极高的水平。高层建筑的木结构问题,到汉代也得到了解决(虽然西汉武帝时所建的井干楼结构是用大木套叠的井干)。抬梁式木构施于高层建筑的形象,可见于画像砖及陶楼建筑明器,其柱、梁、枋、斗拱的结构与组合形式已很清晰。因此可以断言,这类建筑的出现,不应迟于东汉中期。它们的产生和运用,使得中国建筑又有了新的突破,名噪一时的"高台建筑"退出历史舞台不是没有原因的。
三、陶质砖、瓦及管道的使用,到秦、汉时亦有了新的发展。陶砖不但用于铺砌室内地面,而且用作踏道,在秦始皇陵兵马俑坑中,还被用于贴砌墙的内表面。砖瓦的表面上,还要模印成纹样。汉代则大量用砖于地下工程,例如西汉长安城的下水道,以及许多空心砖墓和砖券墓的地下结构。它们是否也曾用于地面建筑,目前未见实物。但从少量陶楼明器中看到墙面有划为纵横砖缝的表示,而且至少还有两例陶楼下部已施用半圆拱券。此外,前述画像石中多次表现之弧状拱桥的形象,应非当时人所臆造。在某些画像砖和画像石中的建筑台基,似乎也是以条砖包砌其外表面的。若干建筑的正脊,亦有类似的砖砌现象。
四、中国传统的建筑结构方式是柱梁或墙梁式,但从西汉初已开始使用正规的拱券结构了。这时以筒拱为主要结构形式,大量用于下水道及墓葬。为了加强拱券的承载力,使用刀形或楔形砖加"枞",叠用多层拱券,及在券上浇注石灰浆等措施。到东汉时才出现覆盖于方形或矩形平面上的穹窿。
五、在墓葬中大量使用画像砖和画像石,以代替容易朽坏的传统壁画与木雕。这些刻画在门楣、柱、墙、门扉等表面的形象,通过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墓主事迹、装饰图案等,表现了生者对神鬼的崇敬,对死者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憧憬,内容极为丰富多彩。在雕刻手法上,既有线刻,也有浅浮雕和深浮雕,甚至还有圆体的透刻。大概是为了造成似壁画的多彩效果,在某些画像砖和画像石上还涂上了红、绿、黑、黄、紫等各种颜色。这些都使我们得以更加形象地看到了当时世俗生活和社会思想的一个反映面,以及传统雕刻艺术所达到的艺术水平。此外,画像砖、画像石除了表现自身的艺术风格,还和其他墓中建筑构件如柱、梁、斗拱上的艺术处理(浮刻、圆雕、壁画等)相配合,达到了和谐的统一,如山东沂南和安丘石墓及洛阳空心砖墓中所示。
汉朝具有代表性的文物
一、石辟邪,这头石兽名为「辟邪」 ,属於东汉时期放置於陵墓前的祥瑞之物,据说能够镇邪驱煞,守护死者的灵魂。
二、石天禄,「天禄」,东汉时期放置於陵墓前的祥瑞之物,据说能够镇邪驱煞,守护死者的灵魂。
三、着衣式陶俑,高度约为一个正常成年人的三分之一,而且全身各个部位皆按真人比例仿制,充分表明,两千年前中国已有成熟的人体雕塑艺术。
四、金缕玉衣,金缕玉衣是汉代皇帝和高级贵族的殓服,也是死者身份等级的象徵。
五、兽面纹玉铺首,「铺首」是中国古代镶嵌在大门上作为门环的底座,也有些是不衔环,仅作装饰之用。在汉代时期,已经非常流行。
六、文帝行玺龙钮金印,这件金印是在西汉南越国的墓葬中发现,属於墓主第二代南越王赵眜所有。印面阴刻「文帝行玺」四字。
七、「右夫人玺」龟钮金印,金印有边栏和十字界格,刻有「右夫人玺」四字,应为南越王赵眜的妃妾所拥有。
八、「长乐未央」瓦当,属汉代宫殿遗址常见的文字瓦当。未央,未尽的意思。「长乐未央」四字含有「快乐而没有止尽」的意思。
九、「四神纹」瓦当,「四神」,在汉代也叫作「四灵」,代表守护天上四界的四种神兽,包括东方的青龙丶西方的白虎丶南方的朱雀和北方的玄武。
十、动物陶俑,出土于陕西省咸阳市汉景帝阳陵,陶动物俑以「六畜」为主,显示西汉时期重视农耕,家畜饲养的种类丰富多样。
汉代的装饰艺术主要体现在帛画、墓室壁画、漆画及雕绘结合的画像石、画像砖上。帛画主要出土于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三号汉墓,山东临沂金雀山九号汉墓等处,内容以反映西汉封建贵族生前和死后的生活为主,人物均采用侧面造型,线条流畅、色彩浓艳、构图饱满完整。墓室壁画主要出土于内蒙、山东、甘肃、河南、河北、辽宁等地,内容多半反映的是墓主生前的生活情况。最具代表性的有河南密县打虎亭汉墓壁画、河北望都汉墓壁画以及内蒙的林格尔汉墓壁画等。汉代漆器,在传统的彩绘、针刻、浮雕、银扣及铜扣的基础上,新创了“金扣器”和镶嵌工艺。主要以朝鲜平壤乐浪古墓和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漆器为代表,构图气势豪迈,针刻运线细如游丝,形象简朴,色彩层次丰富且艳丽,装饰效果强烈。织物以锦的织造更为出色,一般用4~5套色织成,常见的形式是二方和菱形连缀的四方连续,从而奠定了中国为“丝绸王国”的地位。
商周--青铜器。
秦朝--陶俑。
汉朝--壁画 汉赋。
魏晋--书法。
南北朝--石窟艺术。
隋唐--诗歌 唐三彩。
五代两宋--词。
元--杂剧 散曲。
明清--小说 青花瓷。
青铜器:主要指先秦时期用铜锡合金制作的器物,简称“铜器”。包括有炊器、食器、酒器、水器、乐器、车马饰、铜镜、带钩、兵器、工具和度量衡器等。流行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秦汉时代,以商周器物最为精美。最初出现的是小型工具或饰物。夏代始有青铜容器和兵器。
商中期,青铜器品种已很丰富,并出现了铭文和精细的花纹。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是青铜器发展的鼎盛时期,器型多种多样,浑厚凝重,铭文逐渐加长,花纹繁缛富丽。随后,青铜器胎体开始变薄,纹饰逐渐简化。春秋晚期至战国,由于铁器的推广使用,铜制工具越来越少。
秦汉时期,随着瓷器和漆器进入日常生活,铜制容器品种减少,装饰简单,多为素面,胎体也更为轻薄。
中国古代铜器,是我们的祖先对人类物质文明的巨大贡献,虽然从目前的考古资料来看,我国铜器的出现,晚于世界上其他一些地方,但是就铜器的使用规模、铸造工艺、造型艺术及品种而言,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的铜器可以与中国古代铜器相比拟。
这也是中国古代铜器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有独特地位并引起普遍重视的原因之一。
扩展资料:
唐三彩是一种低温彩色釉陶器。用白色黏土作胎、成型、烧成;用含铜、铁、钴元素的矿物作触料的着色剂,在里加入很多的炼铅熔渣和铅灰作助溶剂,经过800摄氏度的温度釉烧而成。釉面呈深浅不同的绿、黄、蓝加白色,斑驳绚烂,明丽华贵。
唐三彩器,主要见于随葬的明器。凡是与死者在世时生活有关的器用、建筑家具、动物和人物等等,无不具备。
生活用器有瓶、壶、罐、钵、杯、盘、碗、盂、烛台、枕等十多种,每一种又有许多式样;建筑物既有亭台楼阁,又有花园中堆砌的假山和水榭:家具则有仿木制的箱柜;牲畜有马、驴、骆驼、猪、牛、羊、狗;禽有鸡、鸭;
还有镇墓兽(魍头)、守护天王(捉鬼除魅)等。可以说从人世生活到阴曹地府,面面俱到、包罗万象。其中尤以三彩陶塑的作品最为成功,动物与人物富有生气,形神俱佳。特别是彩马、骆驼及各式人物俑、骑马俑等,其艺术造诣极高。
参考资料:
第1版前言
本词典由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古汉语教研室全体教师和商务印书馆汉语工具书编辑室几位同志集体编写,开始于1985年。为了掌握第一手材料,我们花了将近两年的时间先做卡片,对古代以正统书面语写作的有代表性的典籍,诸如《论语》《孟子》《国语》《战国策》《荀子》《老子》《庄子》《孙子》《吕氏春秋》《论衡》《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唐宋文举要》等等,都做成了卡片。确定收词的范围和原则,主要是根据本词典的性质和读者对象,从实际需要出发。收单字10000余个,除常用的单字外,还兼收一些难字和常用的异体字。收复音词24 000余条,在以语词为主的原则下,又兼收了少量的百科性条目。对于义项的确立,我们力图突破先入为主的框框,从语言的实际材料出发,进行客观的归纳。在释义方面,尽可能做到准确、简练,一般不采取两说并存或模棱两可的说法。
第2版修订
一、 释义和书证是本次修订的重点,释义不妥或有硬伤的改正之,书证有误或年代较晚的更换之。更换书证,其时代按以下分期:先秦、汉代、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及以下。
二、 增加了一些有文献用例的单字,相应删去一些仅见于字书而没有书证的生僻字。复音词也做了某些调整,有所增删。
三、通假音读本字的读音,不再单立音项;凡通假字与本字读音不同者,在通某之后,用括号标出所读本字的读音,如锡,通“赐”(cì)。
四、异体字从严掌握,凡音义有别者,不做异体处理,如“修”“脩”,“雕”“琱”“雕”“雕”等皆单立字头。
五、引书体例略作修改,如《楚辞·离骚》改为屈原《离骚》,不出《楚辞》;《文选·东京赋》改为张衡《东京赋》,不出《文选》。
六、词条立目用字基本采纳《通用规范汉字表》,表外字不做类推简化。
七、根据《汉字部首表》和《GB130001字符集汉字部首归部规范》,重新编制了《部首检字表》 本词典收词的范围,是古代以正统书面语言写作的有代表性的古籍,其中又以先秦两汉的古籍为主。本词典收单字约10000个,还兼收了一些难字,包括用于人名地名的难字。常见的异体字也予以收录。第2版收录单字约14200个(包括繁体字和异体字),复音词约28000条。
秦代由于不重视文人学士,加以存在时间较短,故无文学名著传世(传世史篇李斯《谏逐客书》为秦统一前作),但不等于秦代无文学而言
从当时许多刻石的铭文中,可以看到秦代文学的体裁这些铭文,往往应用四字句的语句,间杂以不规则的长短句,有不规则的押韵翦伯赞《秦汉史》认为,“这种赞扬天皇圣明的颂词,就是后来汉赋的渊源“
近年出土《睡虎地秦墓竹简》的《为吏之道》中,有八首韵文,其格式与《荀子成相》相同成相为古代一种民间曲艺形式,这亦是研究秦代文学的重要依据
两汉文学较为繁荣主要文体是赋、散文和乐府诗赋是一种散文韵文并用,体物写志的文体
西汉前期的赋,借物抒怀,文词朴实,代表作为贾谊的《吊屈原赋》、《鹏鸟赋》
汉武帝时,赋体文学兴旺发达作家很多,代表作为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在《史记》司马相如本传中,均录为一篇,《文选》始分为两篇《子虚赋》是通过假设的楚国使者子虚和齐国乌有先生互相夸耀楚王、齐王游猎的盛况《上林赋》则是通过假设的亡是公极力铺陈天子在上林苑游猎的壮阔气派,大大压倒了楚齐游猎的场面,以示天子理应压倒诸侯
本书汇集论文32篇,有对汉语史研究和训诂学研究的关系的论述,有对当前中古、近代汉语词汇、语法研究的综述和展望,也有对该领域一些研究语料的价值的分析,更主要的是对中古、近代汉语词汇、语法研究中诸多疑难问题的考证及进一步探讨。所做工作涉及汉语俗语词、俗字的考释、口语语法规律的探索、俗语言文献的整理等多个方面,对汉语史研究、古籍整理、辞书编纂以及高校语文教学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书后附有“本书重要词语音序索引”。
董志翘(1950—)男,浙江嘉兴市人。文学博士,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特聘教授、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博士生导师、汉语言文字学研究中心主任、中文系主任,兼任中国语言学会理事。中国训诂学研究会副会长、江苏省语言学会常务理事。
主要从事汉语史、训诂学及古典文献学的研究。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重点社科项目1项、全国高校古委会项目3项、省政府社科基金项目1项。出版专著《中古虚词语法例释》、《训诂类稿》、《<唐求法巡礼行记>词汇研究》、《中古文献语言论集》、《<观世音应验记三种>校注》、《20世纪以来中古汉语词汇研究论纲》等9部、译著l部,参编大型语文辞书4部,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20余篇。其代表作曾获全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项(2002)、北京大学王力语言学奖1项(2003)、省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项(1995、2001)、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项(2002、2006)。
序
21世纪中古、近代汉语词汇研究随想
中古汉语语法研究概述
训诂学与汉语史研究
汉文佛教文献语言研究与训诂学
汉译佛典的今注今译与中古汉语词语研究
——以《贤愚经》《杂宝藏经》译注本为例
试论《观世音应验记三种》在中古汉语研究方面的语料价值
《高僧传》的史料、语料价值及重新校理与研究
故训资料的利用与古汉语词汇研究
——兼评《故训汇纂》的学术价值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比数”新解
扬雄《方言》与中古、近代汉语词语溯源(二例)
佛教文献与《世说新语》疑难词语考释
《世说新语》疑难词语考索
中古汉语中的“快”及与其相关的词语
汉译佛典中形容词的“同义复叠”修饰
中土佛教文献词语零札
中华版《高僧传》校点商补
梁《高僧传》“疆场”例质疑
“儿”后缀的形成及其判定
——兼与竺家宁先生商榷
《唐律疏议》词语杂考
敦煌社会经济文献词语略考
汉语词汇研究与敦煌社会经济文书的整理
本文2023-08-05 21:13:08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251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