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的"百花冢"在哪里?有什么典故?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3浏览:3收藏

广州的

凄美羊城"梁祝" 百花冢深掩风流

谷风吹我襟,起坐弹鸣琴。难将公子意,写入美人心。

这是明末爱国诗人陈子壮写的一首诗,诗中被其比作“谷风”的美人,说的是明末与柳如是齐名的羊城著名歌妓张乔,陈子壮以“谷风”称赞张乔本是一非寻常女子。

白云山梅花坳(今沙河梅花园),有一座著名的“百花冢”,这正是张乔之墓。当年张乔年仅19岁便香消玉陨,百余羊城文人墨客前来为其送葬,每人手持一朵鲜花献于墓前,因为百花环抱其墓,故称“百花冢”。而张乔与番禺名士彭孟阳之间的一段凄美爱情更被后人称作广州版的“梁祝”。只可惜斗转星移,年湮代远,一抔黄土掩风流。如今,即便是广州本地人,知道百花古冢的也寥寥无几。

由于历史久远,记载的史料极少,百花冢曾一度湮没,无人知其遗址。文物工作者和一些有心人埋首故纸,在浩瀚的史料中查阅;踏野攀崖,在白云山中觅寻百花遗冢,历时半个世纪,才终于揭开一段封尘已久的广州旧事……

出身低微

清丽脱俗自喻“二乔”

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陈家祠博物馆)馆长黄淼章对张乔和百花冢均深有研究,他告诉记者,张乔原本是江苏人,她的母亲本是苏州名妓,能歌善舞,颇受仕子青睐。后来辗转来到广州,婚后生下张乔。张乔天生丽质,花容月貌。在其母的调教下,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样样精通。后来不幸流落青楼,住在濠畔街。张乔聪明伶俐,敏而好学,尤其擅长吟诗画兰,深得名人雅士的喜爱。

据《番禺县志》记载,百花冢是明末广州歌妓张乔的坟墓。“张乔(公元1615~1633年),字乔婧,号二乔……体莹洁,性巧慧,小即能记歌曲,尤好诗词。”

据说,有一次,张乔读杜牧《赤壁》诗,读到“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时,不禁掩卷长叹,十分羡慕大乔、小乔能配上孙策、周瑜这样的英雄丈夫,唏嘘之余,遂以“二乔”自喻。有人问她:“原来的‘二乔’指的是两个人,你为何自己一个人就称‘二乔’呢?”此时,她指着镜子中的自己说道:“镜里不是又有‘一乔’了吗?”自此以后,“二乔”之名传遍羊城。

这位风尘才女,虽身在烟花巷,却洁身自爱、清丽脱俗,卖艺不卖身,平生结交的都是爱国忧民的志士仁人。常有达官贵人狂蜂浪蝶垂涎其美色,欲娶其为妾,然而张乔不贪图荣华富贵。如其诗《春日山居》:二月为云为雨天,木棉如火柳如烟。烹茶自爱天中水,不用开门汲涧泉。

上世纪40年代香港出版的《广东文物》中,张丽人诗画还记载了一则体现张乔不趋炎附势,不奉承权贵的轶闻:当年两广总督府有一个禁军教头,是一个喜欢红粉追欢、玩风弄月的轻薄之徒。他久闻张乔之名,知道她工诗善画,就附庸风雅,请张乔为其题诗作画,没想到竟然被张乔拒绝,于是他竟然以武力胁逼。

张乔被纠缠不过,气愤地为其作了一幅画,画了一幅竹林景,画面凋零万状,上题诗曰:“昨夜狂风落叶多,树鸣岂为作哀歌。摧残不复唐生梦,赢得官家□□□。”(后三字原文缺)。这个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武夫遂了心愿,得此讽刺诗画后一脸洋洋得意,还专门请人将画进行一番装裱,挂在家中大堂,视若拱璧。不久之后,此教头调入京师,因和某人有些过节,那人遂将此诗画四处宣扬,讥讽此教头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不学无术。京城之间,一时传为笑话。此时,教头才如梦初醒,想到自己堂堂朝廷命官,竟被青楼红粉戏弄,他勃然大怒,扬言要即刻回广州杀了张乔,后来教头因病暴卒,张乔才幸免于难。

工诗善画

广交爱国忧民志士

张乔生活在时局动荡战火频生的明朝末年。当时,阉党专政,打击朝廷中的正直大臣,朝中危机四伏。后金政权对中原虎视眈眈。1621年,后金派兵攻占了沈阳、辽阳,辽河以东70多座城池被后金占领。1625年,努尔哈赤迁都沈阳,改名盛京。就在边境告急之时,阉党却经常调换边将,杀害辽东驻防的将领,大明江山岌岌可危。

当时,礼部侍郎兼侍读学士陈子壮也被罢官归故里广州,在白云山辟云淙别墅,并复修南园诗社,集羊城名流文士黎遂球等十二人,史称“南园后劲”、“南园十二子”。他们深感明末国家的政局不稳,神州大地烽烟四起,而又苦于报国无门,于是聚在一起,以诗明志,于月夕花晨谈及国事,常常痛哭流涕。此后,“十二子”在国家危难之际,为国忘家,有的战死沙场,有的从容就义,有的归隐山林,没有一个是贪图富贵的,他们忠勇节义之事,流传至今。“十二子”每逢聚会,必请张乔侍饮。张乔敬慕他们的才华艳发,也为他们的忠义而心折,所以她经常参与诗社集会,奉陪笔砚,为这些爱国诗人弹琴伴唱,作画助兴。一次,陈子壮在张乔画的一幅墨兰中,赋诗一首:

谷风吹我襟,起坐弹鸣琴。难将公子意,写入美人心。

张乔不仅自爱脱俗,自己亦写有不少诗词,多为咏风月花木。其诗哀婉动人,清娇而富风韵,洋溢着一股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爱国诗人们的热情。崇祯6年(1633年),黎遂球北上应试,南园诸子齐集,赋诗相送,张乔亦以诗相赠,以表达内心哀愁,别情真挚。

红颜薄命

百花环墓寄托哀思

在和张乔往来的文士中,有一个慷慨义侠之士叫彭孟阳,名日桢。一天,张乔随母亲上街,被一伙豪强恶少包围欺侮,正好碰到番禺名士彭孟阳路过,仗义喝退众人。张乔从此与彭孟阳十分契合。彭孟阳虽为一介书生,富不及王侯,但诗才横溢,为人情笃,亦名噪一时。张乔早对彭孟阳有好感,此事之后,两人相爱日深。彭孟阳知道张乔母女生活清贫,因此经常对她们加以周济,张乔亦视孟阳为知己,意有所属,多次赠诗彭郎,表明爱慕之心,并为此写了《谢客词》一首,大有杜门谢客,专待彭郎之意。

可惜,红颜薄命。

明崇祯6年(1633年)秋,张乔随众歌妓到某地参加神会,晚上住在二王庙,不料却梦见大王礼聘她为王妃。醒来后,她拼命地用手拍床,时而唱歌时而哭泣,悲痛万分。之后,张乔便染病卧床不起。此时,身处增城的彭孟阳亦卧病在床,一时无法返回探望张乔。而张乔也料想到自己此病难痊,于是写下《东洲寄孟阳》。当彭孟阳赶回来后,张乔已病入膏肓,没过多久,便香消玉陨,与世长辞,年仅19岁。临终时,张乔对彭孟阳说:“现在北方狼烟遍野,百姓处在水火之中,我只是个弱女,不能驰骋疆场,只有心头郁愤,徒叹奈何……”

彭孟阳虽然与张乔尚未有婚约,但他不希望爱人背负着“歌妓”的名义落葬,于是,他多方筹集金钱,将张乔赎出。

为了思念这位风流才女,彭孟阳在白云山择了一块吉地,安葬张乔,还为其举行了十分奇特的葬礼。出殡之日,五羊城文人墨客百余人前来送葬,人人各执一花,环植墓园并依所植之花,各赋诗一首,表示哀思。环墓栽下红梅、紫薇、木棉、含笑等名花近百种共762株,因此称为百花冢。当时被誉为“牡丹状元”的黎遂球为张乔作了《墓志铭》、《百花冢》之记。

一时之间,张乔和百花冢名闻遐迩,粤人无不前往观瞻一睹为快。而且每逢春秋佳日,很多羊城的仕女多会莅临吊祭。

张乔有遗诗130首,均清丽婉约,情挚动人。彭孟阳为之收集并出版发行,题名《莲香集》,喻其出于污泥而不染。

民间纪念

与王昭君墓地齐名

张乔作为一代名妓,姿态美艳自不必说。据岭南著名诗人屈大均《广东新语·坟语》云,张二乔葬于白云山梅坳,当时“人各种花一本于其冢,凡得百本,五色烂然,与‘花田’相望,亦曰‘花冢’”。这里不仅仅道出了冢名的由来,而且还描绘了许多人怀念张二乔,相与种花于墓地的情景。作为歌女,如果仅仅是美艳绝伦,大概难以赢得那么多人的爱戴和怀念。

屈大均有咏“花冢”诗云:“北同青草冢,南似素馨斜。经古芳魂在,依依为汉家。”

诗中所说的“青草冢”(也称“青冢”)指的是汉代王昭君墓。屈氏诗中一南一北的比拟,可见他对“花冢”墓主的推崇。他还把“花冢”与南汉宫妃的墓葬“素馨斜”(又称“花田”)对举,但“花田”所葬的仅仅是南汉皇帝的妃子,怀念者不过“孤家寡人”而已;而“花冢”墓主获得了许多人的厚爱,墓茔上盛开人们捐植的各种花草,这与“花田”单一的素馨花相比,显然更有深意。

此外,屈大均也藏有张乔画的一幅兰,屈在画上题诗:“自来忠洁者,香草最情深。况出佳人手,芬馨直至今。数茎才作态,一朵已生心。尺幅风流在,相贻愧所钦。”推崇备至。

据载,百花冢在清代曾经修葺,尚完整。乾隆40年(1775),布政使钱塘姚成烈重修墓道,立碣表记。到了光绪16年(1890),百花冢得到重新整修,并又立一碑,镌刻墓表。可是,抗日战争期间,百花冢却毁于战乱。

抗日战争期间,文史专家叶恭绰避难香港,曾在张乔生日召文化人集会纪念,又作《百花冢》曲,推扬张乔及陈子壮、黎遂球等明末志士,以激励民族气节。新中国成立后,叶恭绰曾建议重修该墓,广东省文史馆也曾派人到白云山,谁知遍寻不见,最后因找不到遗址而作罢。

《岭南画征略》曾对百花冢的所在地有所记载:“番禺县治十七里,出东门山口转北直行,渡小涧折而西,经蚺蛇坑,过苏庄,度石桥,再北转西,土名象坑,小梅坳者,是也。”《莲香集》所绘墓图及方位指向,《番禺县志》所绘白云山图,均与此记载位置相同。

直到1984年,据当地八旬老人练春回忆提供少年时牧牛到过此墓的线索,白云区龙洞小学郭纪勇老师在梅花园调查时,才无意中在沙河梅花园内发现了“消失”多年的“百花冢”。当时百花冢的墓已毁,仅存1座高约3米的花岗岩妆台石,顶部正面刻有遒劲有力的隶书大字“百花冢”,背面刻“隐心”两字,左旁竖刻小字三行,只辨首行中有正楷“山张”二字。广东省博物馆所藏拓本“百花冢”三字(拓片纵64厘米,横90厘米),正与此石刻吻合。三个苍劲有力的大字为彭孟阳所书。

据张乔遗留的诗集《莲香集》中的插图可知,墓前原立有石碑,上刻“张丽人墓”四字,还有墓志铭等,今墓与碑已荡然无存。

张乔真迹传世极稀。1941年,在香港举行的广东文物展览会尚有张乔所绘兰竹,后来不知所终。广州美术馆所藏《南园诸子送黎美周北上诗卷》,上有张乔用正楷手书一诗:“春雨潮头百尺高,锦帆那惜挂江皋。轻轻燕子能相逐,怕见西飞是伯劳。”字体娟秀娇美,一如其人。下钤一朱文方印“琼花仙史”和一白文方印“情禅”。该卷昔日为叶恭绰所藏,后捐赠于广州美术馆,是为目前仅见张乔之唯一手迹。

张乔诗作选

(选自《莲香集》)

张乔有幸与诗人相伴,又敏而好学,亦和诗人作唱和,写有不少诗,多为咏江河景物、风月花木之作。其诗哀婉动人,清娇而富丰韵。她与爱郎彭孟阳情深意笃,多次借诗寄情。

张乔有意与彭结百年之好,遂含情写下《漫述》:朱门粉队古相轻,莫拟侯家说定情。金屋藏娇浑一梦,不如寒淡嫁书生。

可惜事过不久,张乔便染病卧床。病中,她含泪写下《离恨曲寄孟阳》:伏枕春寒病转加,游魂唯得到天涯。无端见面无端别,愧对庭前并蒂花。

之后病情剧转,想到不能永随彭孟阳,她含恨写下《东州寄孟阳》:吞声死别如何别,绝命迷离赋恨诗。题落妾襟和泪剪,终天遗此与君随。

1、广州图书馆

广州图书馆位于广州市珠江东路,是广州的文化窗口,2018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评定为国家一级图书馆,2016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该图书馆为广东省古籍重点保护单位。

2、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位于广州市越秀区文明路213号,创建于1912年,前身是明代羊城胜迹“南园”,后为清代广雅书局藏书楼,其中的“抗风轩”为孙中山早年从事革命活动的秘密据点。该馆历史悠久,典藏丰富,在海内外闻名遐迩。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是被国务院批准的首批国家重点古籍保护单位。

扩展资料

广州图书馆馆藏资源:据2018年11月该图书馆官网信息显示,广州图书馆收藏的地方文献包括《广州大典》数据库、广东历史文献书目数据库、广州市地方志联合目录检索、广州人物数据库、粤睇粤精彩、广州人文数字图书馆、中国政府公开信息整合服务平台·广州站。

内容包含了广州地方志541种,广州政治、经济、文化、民生,突出广州特色的信息资源50万种,广州文化遗产资料等内容。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

-广州图书馆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