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纸炉对联
这个问题涉及到一个故事,有关的故事以及对联如下:
一、对联:
字纸炉文化根深;
镇海兽历史悠远。
二、故事:
字纸炉,一个对年轻人来说好陌生的名字,这种炉平日里连听也没听过,对于老年人,有的也许经历过,但早已淡忘,也有的只闻其名,不知其祥。
2013年10月,我曾陪同几位参加乡贤杜亚泉学术研讨会,来自上海历史学会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到曹娥庙参观。在与曹娥庙一墙之隔的庙弄口,我向他们介绍那座坐北朝南,用青砖砌筑的佛龛式字纸炉,专家们十分感兴趣,都停下来仔细观看。“文在炉中化,气由鼎上升。文光。”他们几乎异口同声地念起这副镌刻在字纸炉上的行书五字楹联和横批。见多识广的他们,都以为这座留有中华文明积淀深厚的历史性建筑物在全国各地已不多见,还提议我向有关部门反映:必须好好保护这濒临消失的文物级建筑。
字纸炉,是专门用来焚烧写了字不派用场的纸。旧时各地都建有形式各异的字纸炉,有的似宝塔,有的似亭阁;名称则更多:有的叫敬字亭、惜字亭、圣迹亭、敬圣亭、文笔亭的,也有叫化字炉、焚纸炉的。在字纸炉口,往往会有如“圣绩侔天地,文光射斗牛”之类的楹联装饰其上。字纸炉起源于“敬惜字纸”的古老民俗,表现了民间对文字的重视与敬重。古时,文字与道统、法典、判案和功名紧密关联。普通的“字”被赋予神秘色彩,乃至顶礼膜拜就不奇怪了。
惜字作为一种民俗,由来已久。《燕京旧俗记》说:旧时人们为了开展惜字活动,还成立了惜字社、惜字局,他们制作了竹楼,分送衙门、商店、住宅、供人投掷废纸。此外,还有一种大号的字纸篓,由雇来的佣役穿上黄布背心,上书“敬惜字纸”字样,肩荷巨筐、分赴各地取字纸;还有就是学校、寺庙、会馆、商会、官衙等处设置的“惜字炉”。关照焚后的纸灰一定要埋入土中或倾倒江海之中。
像曹娥这种小地方,虽不曾有惜字社之类的组织,但也存在这种惜字的古风。我的父母亲虽是“斗大的字不识一筐”,但自从我记事起,就晓得我家的排门板(一种可以拆卸、以扩大门面的活动板)上挂有一只专门供储放字纸的竹篓。每当放满字纸就去庙弄口的字纸炉焚烧。我也曾见到当时村内一葛姓长者,穿着晚清服饰,满街转溜,只为捡拾地上的字纸……父母亲从小教育我们:凡写了字的纸,不得乱丢乱放,不得用来包东西,更不能踩在脚下。俗谓脚踩字纸,将来会变成瞎子。在书上还可见到这样一个故事:宋时王沂公之父凡见地上有纸屑必拾起收好,甚至占上粪秽的,亦必洗净后晒干,或投入清流,或焚埋土。几年后某日,他忽然见孔圣人前来拜访,表彰他“敬惜字纸”的举动,告知已命弟子曾参前来投胎。后其子长大后连中三元,官封沂国公云云。以后也有些笔记小说说到因亵渎字纸而得厄运的。而真正具有现实意义的是1983年间,在山东掖县偶然发现一册“国宝”《永东大典》,其“天头地脚”空白处已被其主人——一位农家老人裁去做鞋样、卷纸烟了,而正因为当地亦有“敬字惜字”的传统,使老人将其文字部分几乎完整保留下来,才得以入藏中国国家图书馆。
据现有记载:敬惜字纸的民俗从唐代开始,至明清大盛,民国以后就逐渐衰弱,到19世纪50年代末就基本消失了。字纸炉这民俗文化载体,也正随着岁月的流逝衰老、消亡。曹娥庙旁的字纸炉,其建造年代已无考,但它一定是曹娥庙兴衰的见证物。如今的曹娥庙,已由“省保”荣升为“国保”,而这座被淡忘的、尚有百分之八十完好度的字纸炉,且正期待着有关部门的拯救,以不至让它消亡在我们这个年代的视线内,能继续让后人知晓那个源远流长的文化遗存。
双峰书院,位于湖南湘乡(今属双峰)。原为义学,清乾隆十年(1745)知县张天如建。二十五年知县张董达改建为书院,以前有双峰山,故名。嘉庆二年(1797)重修。道光五年(1825)知县胡钧率邑人程大闾修讲堂、后斋。二十二年邑人黄道炳捐建文昌殿、东西斋各15间。同治二年(1853)增建文塔于书院对岸。从学者日众。八年曾国潢、程以敬、朱尧阶等扩建斋舍16间、厅堂3间,规制大备。罗泽南、王龙文等曾肄业其中。光绪二十八年(1902)改为校士馆,次年改为高等小学堂,蔡和森曾就读于此。1941年改为湘乡县初级中学。1951年始置双峰县时,与湘乡第二女子职业学校合并为双峰县一中。
衡峰叠嶂千层秀;
湘水潆波一派青。
清代吕南村题双峰书院
两派交流,好向此间寻活水;
双峰对峙,更从何处仰高山。
清代朱尧阶题双峰书院
东山书院
东山书院,位于湖南茶陵。创建于元代,是宋末元初湖广影响最大的三家书院之一,也是湖南元代最大的私家书院。创建人陈仁子,字同甫,号古迂。是茶陵东山(今腰陂镇东山村)人,南宋咸淳十年(1274)中漕举第一名,授登士郎。五年后,南宋灭亡,元朝定鼎后,他屡拒朝廷征召,隐居东山,罄其家产,筑东山书院。此后聚众讲课授徒,著书立说、刻印图书。为元代著名私家刻书者之一,东山书院的刻书业为当时湖南第一家。东山书院是以刻印图书为主的书院,著名藏书家、学者叶德辉在《书林清话》中载:“(东山书院)有名为书院,实为私刻者。”东山书院又名陈氏古迁书院、陈氏家塾,以此名称刻印了大量图书。据历代诸家书目记载和现存传本统计:刻有《增补六臣注文选》六十卷、《梦溪笔谈》二十六卷、《文选补选》四十卷,《新刻续补文选纂注》十二卷、《牧莱脞语》二十卷、《二稿》八卷、《尹文子》二卷、《说苑》二十卷、《迂褚燕说》三十卷、《韵史》三百卷、《唐史卮言》三十卷、《叶十林诗话》三卷、《考古图》十卷等。其中《增补六臣注文选》为陈仁子校补,《尹文子》、《文选补遗》、《续文选补遗》、《迂褚燕说》、《韵史》、《唐史卮言》、《牧莱脞语》等系陈仁子编撰。《增补六臣注文选》、《文选补遗》、《牧莱脞语》、《唐史卮言》被清代的《匹库全书》辑录。东山书院刻印的图书印制精美,很有特色,纸张洁白有韧性,耐收藏,被历代藏书家视为珍品。多为历代朝廷内阁藏书,称之为“茶陵本”。如《梦溪笔谈》(东山书院刻本)自宫廷流落民间后,为清代著名藏书家汪士钟“艺芸精舍”珍藏秘本。嗣后散出,流落香港,为香港某收藏家所得。1965年,这位收藏家家道中落,要拍卖这部书和其它古籍善本。引起了学术界关注。这年11月,由周恩来总理批准,高价买回,由北京图书馆收藏。1975年12月,国家文物出版社影印出版了这部古籍图书,名为《元刊梦溪笔谈》。由此可见东山书院的刻本之珍贵。今存传世刻本在北京图书馆、北大图书馆和湖南、重庆、南京、浙江、河南以及台湾中央图书馆等大图书馆均有收藏。东山书院的图书刻印对后世影响深远。明、清两朝,茶陵私刻图书蔚然成风,成为当时湖南省三大刻书中心之一。即茶陵为全省私刻中心,长沙为全省官刻中心,宝靖为全省坊刻(商业性)中心。
万世纲常第;
六经道义门。
元代陈仁子题东山书院
观澜书院
观澜书院,位于湖南武武冈(今属洞口)。原为清武冈州同知驻地。清嘉庆十三年(1808,一作道光二年)邑人贡生袁敏捐钱万缗创建。置田162亩,实为义学。光绪间湖南新政时期,受湘水校经书院、时务学堂影响,士绅陆孝达、王佐龙等将观澜与鳌山、峡江书院“一律改课实学”,课程分为经义、史事、时务、舆地、兵法、算学、方言、格致8门,因师资及经费关系,实开前5门课程。
千重山势撑文笔;
一派川流见道心。
唐守中题观澜书院
无隐亦无言,俯察仰视,百物四季皆道妙;
善学还善晤,静存动会,落花流水尽文章。
佚名题观澜书院
濂溪书院
濂溪书院,位于湖南永明(今属江永)。原名宗元书院。明嘉靖中建于三元宫左,祀周敦颐。清康熙十四年(1675)知县侯绶重建,改名“濂溪”。二十二年教谕徐尊昆修葺,订学规16条,并置藏书,捐田亩。四十八年订《田租条议章程》,设总理、经管等管理院产。嘉庆二十二年(1817)知县杨耀曾重修。光堵十七年(1891)、二十六年两增学田。本县周兆龙、王明良、方正、周绍仪等曾为山长。清末废。有《濂溪书院惠政录》。
泉陵山高峰耸翠,潇湘水两派澄清,胜地共居游,论大局比衡岳洞庭,高高在上;
李式贞攮第英流,陈文肃匡时硕辅,乡贤宜效法,愿诸君把状元宰相,早早安排。
佚名题濂溪书院
其它主要书院简介
明经书院 位于湖南茶陵火田乡。宋绍兴二年(1132)岳飞率部攻曹成至茶陵火田,邑人尹彦德“犒以牛酒”。飞以其为君长“当以一经教子”,乃书“一经堂”,并奏请国子生教其子弟。尹氏因建明经堂,同知李庆远荐蜀人端木贤掌教其中。淳熙初,孝宗赐御书“明经书院”额。尹伯正、尹仲正、尹申等皆受业其中,并成进士。元初建双忠祠,祀岳飞及宋末为国尽忠的族人尹谷。延祐间改为长生观,尹氏子弟仍肄业其中,明、清皆然。1958年长生观拆建为火田卫生院,旧址今为民房。
濂溪书院 位于湖南道州(今属道县)城西。道州为理学家周敦颐故乡,后人因建书院,以其号为名。宋景定三年(1262)知州杨允恭奏诸理宗皇帝赐御书“道州濂溪书院”6字,“以旌道学之源”。次年,请李挺祖为“濂溪书院掌御书臣”,“辟台门而摹揭”,并拓地扩建,“凡祠宇、讲堂、斋舍咸新之”。既成,集诸生肄业其中,又作记告以兴学之旨:“国家之建书院,宸笔之表道州,岂徒为观美乎?岂使之传习文词为决科利禄计乎?盖欲成就人才,将以传斯道而济斯民也。”时设山长、斋长、主祠掌书院事务。元至正十九年(1359)山长欧诚能等重新祠宇。二十二年通判吴宥率山长戴世荣修葺,建有应门、濂溪祠、杨公祠、两庑、诚源堂、光风霁月堂、清远楼、爱莲亭、瞻德亭等。又援例以周氏子孙之贤能者,世为书院山长,“以奉专祠”。欧阳玄为作《重修濂溪书院记》,戒师生“师道自树”,“善人自期”,成为“真儒”。明弘治间知州方琼重建。正德、嘉靖间知府曹来旬、御史姚虞、知州王公接等均有修葺。万历间毁于火,二十年(1592)御史大夫李桢重建,捐置祭田,参政吴中传作记,辟异说而“崇正学”。明末毁。清顺治十三年(1656)知州高攀龙重修正祠、礼厅。康熙二十五年(1686)康熙帝赐御书“学达性天”额,三十年司马史修御碑亭。乾隆十六年(1751,一作六十年)署知州李永埰、嘉庆二年(1797)知州龙舜耕均有修葺。光绪二十八年(1902)改为校士馆。位于湖南邵阳。宋治平四年(1067)周敦颐(号濂溪)以永州通判摄邵州事,迁州学于东山。后历代均建祠并祀濂溪。元末废为东山寺。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参议杨逢春集诸生讲学其间,以“民居环列”,“遂迁僧众于别处”,三十一年改建为书院,名“东山”。有景濂堂、濂溪祠、会心室等,“日集诸生于景濂堂,教以习经读史。且讲明心性之学,所造士,本末皆可观”。崇祯末毁于兵火。清顺治十五年(1658)知府张惟养始复濂溪祠。康熙元年(1652)知县颜尧揆增修。“书院略有成规”。十一年,知府李益阳建讲堂等,“规制大备”,李又建希濂书院于东山。不久,并两书院为一,正式定名“濂溪”。然“无官师董治及置田膳养之法”。乾隆八年(1743)知县高应遴置学田382亩,收租谷603石。二十四年知府郑之侨重建,有三希、致道二堂,敦崇、实学二室,“进德”、“居业”二斋及濂溪祠、藏节楼、观澜阁等,“大观备矣”。又作《濂溪书院劝学篇》、《濂溪书院兴学编》等,大倡理学,以“明夫仁义礼智之性,以敦夫孝弟忠信之行”。后主讲如蒋载熹,余廷灿、邓显鹤等皆一代名师。咸丰九年(1859)毁于兵。
凤山书院 位于湖南攸州(今属攸县)。元元贞二年(1295)邑人谭渊“以其里之士距州几二百里,庙学瞻仪讲肄之弗及”,乃创建书院。有讲堂名“明德”,燕居室奉孔子,东西序祀先贤,置田250亩以资廪膳费,凡里中之士皆得肄业其中。次年聘入元不仕之宋代进士黎桂肇任讲席,教诸生以德行为本,文艺为末,“善其相劝以扩充之,匿其自修以决去之”,谭氏“习闻理要”亦登坛讲学,大倡“理学节义之风”。“凤山”遂名闻遐迩,元末,江西吉安洪氏举族西迁以就书院。明代院废,崇祯间洪氏后人曾建金仙书院,“以继元之凤山”。
东莱书院 位于湖南醴陵。原名莱山书院。相传宋代吕祖谦曾读书讲学于县境东冲铺简家村,后人因立书院祀之。元大德三年(1299)重修,宋渤作记,以倡其学。明正藩二年(1507)参议吴世忠迁至县署后,取吕氏之号,改名“东莱”。清顺治十七年(1660)知县张法孔重修。康熙二十年(1681)改为营署,书院遂废。
儒林书院 位于湖南城步。其地“四山如屏,层环叠拱;一水涟漪,横练映带”,风景极佳。元皇庆二年(1313),武冈路总管延承直过此,叹其胜概,而惜其“未有申孝弟,明教化,以淑人心者”。绥宁苗族人杨再成因“捐己财,创建书室,招集团峒子弟,立师帅之”,并取其乡名名院。是为中国第一所苗族书院。有正殿、讲堂、门壁、斋庑、墙垣、厨湢,祀先师十哲,规制完备。时“冠带如云,弦歌盈耳,化其民为君子士大夫,易其俗为礼义廉耻”,实有“教成之效”。明弘治前,废为巡检司。万历三年(1595),知县元宗孔复建于隘头山。天启间废。
浯溪书院 位于湖南祁阳。元(后)至元三年(1337)零陵尉曾圭命其子尧臣捐家资独建。规制宏伟,有大成殿、明伦堂、斋舍等,祀唐人元吉、颜真卿。割私田300亩,招多士肄业其中。元、明之际毁。明成化二十年(1484)中宫寺僧正禞募捐重建,副宪沈庆置田300亩以供经费。正德八年(1513)知府曹来旬游此,留有“朗读残灯夜,秋风共抑扬”诗句。嘉靖四年(1525)知府黄焯增建仰高亭。嘉靖末年废。清康熙七年(1668)知县王颐重建,然“书声寂寞樵歌杳”,已非教学之地。乾隆间废。同治元年(1862)知府杨翰再建,以为其退居之地。民国时邑人黄霦、唐茂栽等设经馆于此。1949年后,祁阳三中迁入,院舍改作女生宿舍。1984年原建筑全部拆除。
紫溪书院 位于湖南东安。原名清溪书院。明嘉靖初知县陈祥麟改清溪寺而成。嘉靖中,知县吴允裕增建仰高轩,祀名宦乡贤。万历中,知县朱应辰改祀名宦乡贤于学宫,而奉周敦颐于院中,时“以例禁书院”,遂改为景濂精舍。置田产,年收租谷900斤。集诸生讲学其中,“县中文雅始盛”。后废。清康熙中守道朱士杰重建,改名濂溪书院,实为义学。后移建西门外。咸丰二年(1852)与创建于东门外的紫阳书院(祀朱熹)同毁于兵火。时院长周而溥合两院公费重建新院于城中,取名紫溪书院,自后兴学不断。本县罗澍昀等曾为院长。光绪二十八年(1902)改为小学堂。
洣江书院 位于湖南茶陵。明弘治十七年(1504)知州林廷玉建于近狮口山地州学旁。有端教化、善风俗二坊,另有多贤祠、讲堂、吸秀亭及“主敬”、“行恕”、“修德”、“凝道”等四列号房,并撰记教诸生“由言语文字之末,钩深索赜,以求精微奥妙之理”。后废为民居。清乾隆六年(1741)知州张廷琛重建于南关内,有前后中3栋,计19间。置学田1468亩,年收租15685石,以供膏火。“举行修经明者为教学长”,招士子“日给其廪,月课其能,俾朝夕讲肄其中,养其心体,习其恭让”,“与其所可进,戒其所不率,务使人人复其性”。二十九年知州戴保豫改建于城南。三十七年知州陈廷柱谕令各都捐置田亩共600亩。五十九年知州王润迁建至西郊。嘉庆十三年(1808)知州鲍炳礼重建,有大厅、讲堂、御书楼、大成殿、院长室、崇道祠、斋舍等。道光二十九年(1849)监生周杨烈独力重修。咸丰八年(1858)知州刘如玉免征院田钱粮,并捐廉为奖赏之资。清代任山长者有长沙张启鹏、宁乡丁公路、本州尹学周、谭为坊等。光绪二十八年(1902)改为官立小学堂。今为茶陵一中。
鳌山书院 位于湖南武冈。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同知蒙大赉改城内鳌山祠为文昌宫,“萃弟子之秀者为文会其中”。四十三年同知昌应时始拓建为书院。中建堂礼宋代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张栻“五先贤”,后为瞻云楼,左右号舍30楹。崇祯末毁。清乾隆十一年(1746)知州童广式重建于旧州学地,有大门、二门、讲堂、正谊堂、惜阴堂,及进德、日新、修业、时习4斋,集诸生肄业其中,“文风一变”。又“酌定条规教十则,并取先贤学规备载于编”,成《鳌山书院志》,“俾后之学者宗以为法”。二十六年州学复归旧址,知州席芬迁书院于岷藩府故址。嘉庆二年(1797)、十年、同治九年(1870)均有修葺。历任山长有新化欧阳瑞、邓瑔,罗廷滟、武冈夏陈常等。光绪二十四年(1898)受时务学堂影响,士绅陆孝达、王佐龙等将其与观澜、峡江等书院一律改课实学,拟分经义、史事、时务、舆地、兵法、算学、方言、格致8门课程,因师资及经费关系,实开前5门课士。位于湖南蓝山。原名宗濂书院。明万历元年(1573)知县郑之韶建于先农坛侧,为“萃群秀士”、“考德问业之地”。以蓝山“密迩濂溪周夫子之乡,流风余韵,足以使人兴起,私淑而渐染之”,故名。四年教谕张朝臣作记,戒诸生“借书院为名利之阶”。后废。清乾隆二十年(1755)知县李荣裕重建于东门外鳌山,改名“三蓝”。二十九年知县续相文改建。然“从未聘一山长,听邑人士假馆授徙,聚散无常”。五十六年知县史克信重建,有坊、门、讲堂、听事厅、过亭、燕室、培元阁、主敬、存诚二斋,计35间。请县学教官熊堂、汤礼秩“主其教,间尝临门而观”。五十八年改名“鳌山”。嘉庆初始专聘名宿主讲。道光二十二年(1842)成式南任主讲,一改“课八比试帖”之例,“日以子臣弟友诸大端”等“本原之学”教士。咸丰间增置田亩,并于十一年(1861)修《书院膏火志》。同治间仍以教谕、训导轮掌书院。光绪二十四年(1898)知县王兆涵始购藏书。二十八年改为小学堂。1927年原建筑拆毁。旧址今为县人武部家属宿舍。
崇正书院 位于湖南宁远。明万历元年(1573)(一作四年),知县蔡光忧于士民多迷信佛教,其“去父母离宗族者,岁不知若干人,至于7-8岁之童,负美质堪读书者,父母又遣去投佛为徒,故读佛书者较于读儒书者为多”,因拆毁西门外胜因寺,而建书院,以“明圣学,端士习”,故名“崇正”。有讲堂、斋舍,可居60人。后圮废。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知县詹尔廉以城东舂陵书院(建于乾隆十九年)“规模狭隘”,“地近市喧”,移建于城西火神庙左,仍名“崇正”。次年,聘门生曹雁主讲,“生童踊跃从游,潜修者已大逾于昔时”。咸丰十年(1860),山长欧阳泽闿增建佳士园、百二十峰草堂。同治二年(1863),山长杨象绳刊《崇正书院制艺》。光绪中,杨宗恕主讲其间,严学规、增膏火,旬日一讲,反复于义利之辨,作《交警铎言》,《秀才说》示诸生,成就甚众。二十八年改为小学堂。1912年改为县立高级小学校。
文昌书院 位于湖南祁阳。明万历十二年(1584)(一作十六年),在天马山南麓(前临湘江),邑人、铜仁太守邓球倡建文昌塔于江滨,并建书院于塔前,故名。有石坊、讲堂等。堂前置三祠,一祀文昌神,一祀周敦颐、程颢、程颐,一祀前代寓贤与乡先达名流。集诸生日讲课其中。天启间,邑人陈朝鼐“误信形家邪说,倡众毁塔,而书院亦废”。清康熙九年(1670),知县王颐建文昌阁于文昌塔废址,“并于阁后仍构书院为肄业所”。后以“踵增无人”,阁犹存而书院则为僧院。至乾隆十年(1745),知县陈大受重建文昌塔于原址,迁文昌阁于塔旁山阜。十四年,知县李映岱重建书院于新阁,有讲堂、大成殿、文昌祠、正谊堂、官厅、雨亭等建筑。二十七年,知县李莳订立《规制》,聘师、招生、考课等均有规定。诸生分为内肄业、外肄业、与课三类管理。道光二十年(1840),知县易学超重建,以祁阳古称永昌,改名“永昌”,并以“遵岳麓、白鹿之规,体紫阳、南轩之训,黜浮华而崇实学,敦孝友以重人伦”为宗旨,昌明道学,丕振人文。咸丰九年(1859),石达开军曾驻此。光绪二十八年(1902)改为小学堂,两年后改为县立第一高等小学堂。1912年改称学校。1930年改为乡村师范学校。今为祁阳师范校址。
资江书院 位于湖南新化。原名梅溪书院。清康熙四年(1665)知县于肖龙建于城隍庙左(今县政府),实为义学。乾隆十年(1745)知县张宗衡迁建于庙右。十七年知县戴高扩建学舍,增辟考棚。二十七年知县王业欲另建书院,未果。四十年知县黄九叙别建于考棚旁,讲堂名“正谊”,众人即以“正谊”为院名。嘉、道间多有修葺,道光十二年(1832)知县林联桂置学田160亩。二十七年邑人以院小难容诸生,请知县李寅庵建于城南梅树村承熙寺,改名“资江”,“讲堂斋庑,高朗宏敞”,并增田租1000石以供经费。山长有王恒斋、周之瑞、黄联俊、游昌豫、晏德孚、谢玉芝等,皆本县名宿,陈天华、曾继梧、游范程等皆受业其中,为佼佼者。光绪二十八年(1902)改为小学堂。旧址今为县城关第三小学。
金城书院 位于湖南新宁。原名清泉书院,又称青泉书院。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知县牟国镇改城西北清泉庵而成。有学田206亩,年收租谷374石,乾隆二十年(1755)知县温元章迁建城西南莲潭之上,改名“金城”,未竟而卒。二十五年知县李腾渊继成,并建祠于后,祀周敦颐,命名“莲潭”。嘉庆十六年(1811)知县羊拱辰重修,改周子祠为文昌阁,遂改名“文昌”。道光二十九年(1849)毁于兵火。同治八年(1869)邑人重建于城东宝安寺求忠书院故址,复名“金城”。光绪十一年(1885)改革课程,专授经义、古文辞,生童正附课皆以10名为限。邵阳杨修职、益阳熊光珲等曾为山长。二十八年,改为小学堂。
洣泉书院 位于湖南酃县(今炎陵县)。原名黄龙书院。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知县张瑶建于城西北。乾隆十九年(1754)知县周仕魁重修,并拨官田充实经费,改名“烈山”。嘉庆二年(1797)知县赵宗文增修斋舍,改名“洣泉”。道光五年(1825)知县沈道宽迁建至北门外校场坪,改名“酃湖”。同治二年(1863)邑绅万典璋迁回原址,复名“洣泉”。自后兴学不断,有学田272亩,年收租谷548石以供经费。山长有安仁周元和、宁乡王开琸等。清末改为第一高级小学堂。1928年3月毛泽东率工农革命军到酃县,为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驻地,是年秋被毁,后经修复办学。1968-1971年作为草命纪念地,按同治时书院原貌修复,并增建陈列馆。
榜山书院 位于湖南新田。清雍正五年(1727)知县高岳建于县城北门内。乾隆六十年(1795)知县罗为孝、教谕张国藩改建于东门文昌阁后,有讲堂、斋舍、魁星楼等,祀文昌帝君。嘉庆十年(1805)知县张厚郿率邑绅增修。石门梅峰等曾为山长。清末废。
白云书院 位于湖南城步。原为白石庵。清乾隆七年(1742)知县张方佳改作书院,“以圳苗俗”。有门楼、讲堂、书屋、斋舍、方亭、八角亭等。拨官田30余亩以作膏火,延名师课迪生童。嘉庆二十四、五年间(1819-1820)知县梁如钢、署知县施均重修,增辟后堂祀孔子,外建文昌阁、奎星楼。训导文运升作记,教诸生“敦诗说礼”,“佩实衔华”,以成“功臣名儒”。道光十四年(1834)知县戴鸿恩取青云直上之意改名为“青云”,并置田亩。至咸丰、同治间,学田增至599亩,收入分作束修膏火、馆课奖赏等费用。山长如长沙胡隶萼、华容吴中孚、宁乡程寿林、益阳段立敏、桃源文运升、本县萧燧等,皆一时名俊。“邻邑闻而负笈者”尝至数十人。光绪二十八年(1902)改为小学堂。三十一学堂迁至城内,院舍拆毁。今仅存遗址。
虎溪书院 位于湖南绥宁。原名万峰书塾。清乾隆七年(1742)知县董琰建于虎溪山。十四年知县程际泰增修,置学田80余亩,因绥邑古为崇宁,遂改名“崇宁”。五十七年署知州叶鸣冈、嘉庆三年(1798)知县越宗文重修,五年知县李方谷改名“虎溪”。十五年署知县唐古特复名“崇宁”。道光八年(1828)知县林联桂、十年知县胡岩、咸丰二年(1852)知县黄淳熙、六年知县舒明皆有修葺。十年毁于兵。同治五年(1866)重建,仍改名“虎溪”。山长有广东吴川林联桂、本县吴醇等。清末废。
连璧书院 位于湖南湘乡(今属娄底)。清乾隆十年(1745)知县张天如率邑绅彭华翥等倡建于望湘门之东,取庄子“以日月为连璧”之义,故名。每年仅支“学田修金20两,师生住斋者少”。嘉庆十八、九年(1813-1814)邑绅议移建,“以基地构讼”未果。二十一年知县李世经重修。道光四年(1824)知县胡钧率邑绅迁建于观化门左侧,有门堂、斋舍、藏书楼、大成殿等,“规模之大乃更十倍”于前。九年山长谢琇、二十三年邑人李仁棠、咸丰二年(1852)刘象履、七年李竹航、同治三年(1864)颜次豪等或捐田,或增修,计有学田251亩,钱2845千文,藏书万余册。
这是一幅古代就有的对联。字面意思就是:南边进来祥瑞的阳光,北边进来无尽的财富,东边进来尊荣的贵气,西边进来绵绵的福禄。总体来说是一种吉祥的祝福,古语中的东南西北但凡分开来讲的话,一般不确指某个方位,只是为了对联对仗的工整和格律的需要。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乐府诗《木兰辞》中“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jiān),南市买辔(pèi)头,北市买长鞭”最恰当的解释就是“在集市各处购买马具”。
中国位于北半球,欧亚大陆东部,大部分陆地位于北回归线(北纬23度26)以北,一年四季的阳光都由南方射入。朝南的房屋便于采取阳光。阳光对人的好处很多:一是可以取暖,冬季时南房比北房的温度高1-2度;二是参与人体维生素D合成,小儿常晒太阳可预防佝偻病;三是阳光中的紫外线具有杀菌作用;四是可以增强人体免疫功能。
南朱雀,北玄武,东青龙,西白虎。 在风水学上,最喜龙强虎弱。气是万物的本源,太极即气,一气积而生两仪,一生三而五行具,土得之于气,水得之于气,人得之于气,气感而应,万物莫不得于气。再说,在古代一般紫气代表龙气,龙来自东边,所以东来紫气!相对的,虎就是福了!
在不断进步的时代,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对联吧,对联的格式精巧玲珑的对联,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习惯,而且在群众广泛运用的基础上还有一种统一点要求,固定的格式。你所见过的对联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何氏祠堂五字对联,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何氏祠堂五字对联1一、 五言联
1、东海家声远,庐江世泽长。
释源佚名古联。现收藏于北京国家图书馆地方志和家谱中心内《庐江郡何氏大同宗谱》扉页上的联语。
释义此联高度概括了何姓源流。东海:指东海郡中的东海何氏望族;庐江:指庐江郡中的庐江何氏望族。
2、庐江出望族,淮水育贤孙。
释源佚名古联。
释义淮水:指江淮流域。史载,“韩改何”大致发生在古代的江淮地区。
3、贤妇散财帛,道姑列仙班。
释源佚名古联。
释义上联指永嘉王木叔之妻何氏屡劝其夫分资财给弟妹。下联指永州道姑何琼成仙而去,世谓何仙姑。
4、人物东西晋,声名大小山。
释源佚名古联。
释义上联指西晋何曾父子。何曾为西晋大臣,开国元勋,其子何劭官至司徒,太宰。还有东晋何充,庐江灊人,出身于西晋士族。历官中书侍郎、东阳太守、吏部尚书、中书令参录尚书事(宰相)。下联指南朝齐梁时期的何求、何点、何胤三兄弟。他们学问广博,不愿做官,先后归隐。何求死后,人称何点为“大山”,何胤为“小山”。
5、水部家声大,桃溪世泽长。
释源联出福建莆田荔城江边朱墩何氏宗祠。
释义上联说水部指何逊。下联桃溪指河南固始桃溪巷。莆田荔城江边朱墩何氏家族乃由该巷迁来。
6、入堂思起敬,绳武乐明伦。
释源联出浙江武义郭洞何氏宗祠。
释义绳武:意为沿袭武王之道,引伸为继承祖先业迹。明伦:即明人伦,立志、博学、笃行也。
7、云初仪水部,旌表重烟桥。
释源联出广东南海九江镇烟桥村何氏大宗祠。
释义
二、四言联
8、庐江世德,东海家声。
释源佚名古联。全联典指何姓郡望堂号。
释义全联歌颂庐江何氏的世代功德和东海何氏的家族名望。
9、庐江世德,学海家声。
释源佚名古联。
释义庐江:指庐江郡。学海:指东汉何休。何休曾闭门十七年,精研六经,成书四部,世传《春秋公羊解诂》,六经学问当时无人能及,被当朝封为“学海”。当时最高荣誉为:经神、学海。郑玄获“经神”称号,何休获“学海”称号。
10、庐江世泽,水部家声。
释源佚名古联。
释义世泽:先祖的恩泽。水部:指南朝尚书水部郎何逊。何逊:南朝梁诗人,东海郯人,何承天曾孙。官至尚书水部郎。后人称“何水部”。
11、庐江世泽,水部清华。
释源佚名古联。
释义同上。
12、庐江世第,学海家声。
释源联出广东兴宁何屋村。
释义世第:世代登第。第:科举考试及格的等次,引伸为世代显赫家族。学海:指东汉何休。
13、三高世泽,四部家声。
释源佚名古联。
释义三高:指南北朝时期的“何氏三高”,即何点与兄何求、弟何胤。三人皆隐遁不仕,世谓“何氏三高”。四部:指东汉时期大学者何休所写的书。
14、中丞山峻,水部梅清。
释源佚名古联。
释义中丞:指北宋“宰相”何栗。何栗(1089—1127),字文缜,仙井监(今四川仁寿)人。政和五年(公元1115年)状元。历官秘书省校书郎、御史中丞、泰州知府、尚书右丞、中书侍郎、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金兵破京城,陷北庭,绝食而死。水部:指南朝梁代何逊。性好梅花,扬州任上,庭中有梅,曾在树下咏梅。到洛阳任时,思梅若渴,便请再任扬州,以得以咏梅。
15、家传三桂,学贯六经。
释源佚名古联。
释义三桂:指宋代何造子家族。何造子,封绛侯,和他孙子何修辅、曾孙何格非三代中进士登第,家中建有“三桂堂”。旧时以“折桂”比喻科举及第。六经:指东汉何休。何休曾闭门十七年,精研六经,成书四部,世传《春秋公羊解诂》。
16、清名第一,治行无双。
释源佚名古联。
释义清名:指三国魏国哲学家何晏。何晏好“老庄”,与夏侯玄、王弼等倡导玄学,竞尚清谈。治行:指东汉何敞。何敞曾任汝南太守,宽和为政,百姓感化。
17、稽山豹隐,水部梅清。
释源佚名古联。
释义稽山:会稽。南朝梁代何胤,弃家隐居会稽,屡征不起。水部:指何逊。
18、貌同傅粉,禄惟养亲。
释源佚名古联。
释义傅粉:指何晏,人称“傅粉何郎”。禄惟养亲:南朝宋灊人何子平,侍母至孝而闻名。母亲去世,他辞去官职,每哭都至绝气。
19、高风东阁,暖日南檐。
释源佚名古联。
释义联赞南朝梁代何逊。
三、门楣联
20、庐江世德 庐江千秋 东海家声
释源何氏宗祠门楣联,源自何姓郡望堂号。史载,“韩改何”于秦末或汉初,发迹于庐江郡。魏晋南朝时期,何姓出现了七大郡望,其中以庐江何氏(安徽境内)、东海何氏(山东境内)、陈郡何氏(河南境内)最为出名。后历代何姓人逐渐向南迁徙,最后播散全国乃至海外各地。何姓人远迁他乡,却不忘先祖传统,故表楹联于门楣,以昭世人。
释义庐江:指古代的庐江郡,非今天的安徽省庐江县。世德:累世的功德;先世的德行。东海:指古代的东海郡,非今天的海洋中的东海。家声:指家族的名望、名声。
何氏祠堂五字对联2上联:盛世千家乐
下联:新春百家兴
横批:欢度佳节
上联:千年迎新春
下联:瑞雪兆丰年
横批:年年有余
上联:笙歌辞旧岁
下联:羊酒庆新春
上联:腊鼓催神骏
下联:春风送吉羊
上联:读书清磬外
下联:春雨暮钟时
上联:多勉日新志
下联:能为岁寒枝
上联:风助飞雪舞
下联:诗伴落梅吟
上联:伴我书于卷
下联:可人花一帘
上联:笔端通造化
下联:意表画云霞
上联:笔力千军阵
下联:词源万马兵
上联:功高斯不伐
下联:理定自无争
上联:花月联知己
下联:诗书结静缘
上联:慧眼观天下
下联:妙笔写春秋
上联:剑气冲星斗
下联:文光射云霞
上联:静与鱼读月
下联:笑对鸟谈天
上联:书香透梅蕊
下联:竹韵偕春风
上联:鼓琴仙度曲
下联:种杏客传书
上联:海阔凭鱼跃
下联:天高任鸟飞
上联:书中乾坤大
下联:笔下天地宽
上联:立德齐今古
下联:藏书教子孙
上联:聊收静者趣
下联:且读古人书
上联:落笔撼五岳
下联:成诗凌九州
上联:诗书得古趣
下联:风月畅真情
上联:书林含馥郁
下联:艺海贮英华
上联:琴焦无俗韵
下联:松古有劲风
上联:山岳起翰墨
下联:江海焕文章
上联:鼓乐迎佳宾
下联:四季花长好
上联:百年月永圆
下联:堂开蓬莱景
上联:人醉武陵春
下联:同饮幸福酒
上联:齐绘四化图
下联:喜望红梅放
上联:乐迎新人来
下联:香车迎淑女
上联:美酒贺新郎
下联:祥云绕屋宇
上联:喜气盈门庭
下联:旭日芝兰香
上联:春风琴瑟和
下联:杨柳含春意
上联:天涯有知音
下联:云恋妆台晓
上联:花迎宝扇开
下联:芝兰茂千载
上联:琴瑟乐百年
下联:才高鹦鹉赋
上联:室有山林乐
下联:人同天地春
上联:太平居有后
下联:安乐福无涯
上联:庭辉承月彩
下联:檐影接霞光
上联:玳梁欣贺燕
下联:乔木喜迁莺
上联:生活根据地
下联:居住自由权
上联:窗前花弄影
下联:庭外鸟喧晴
上联:阳光照佳地
下联:春风拂新屋
上联:佳地春风暖
下联:亲屋燕语喧
上联:车马虽嫌僻
下联:莺花不厌贫
上联:昌时占幸福
下联:仁里聚春晖
上联:春浮花气远
下联:雨霁鸟声繁
上联:春来花影动
下联:露滴柳丝垂
上联:德门呈燕喜
下联:仁里灿龙光
上联:德门膺厚福
下联:仁里乐长春
上联:花开香入户
下联:月照影监轩
上联:华屋辉生壁
下联:春山绿到门
上联:开香生桂子
下联:国瑞发兰英
上联:朗抱开晓日
下联:高情属天云
上联:理通天地秘
下联:道合贤者深
上联:青山环绿水
下联:翠柳映朱门
上联:瑞月开昌运
下联:春风酿太和
上联:桃李含春意
下联:燕莺报福瑞
上联:云霓笼甲第
下联:气运耀门庭
上联:载阳新启运
下联:通德旧留题
上联:竹柏门庭喜
下联:田园气味长
上联:字贴宜春丽
下联:花开如意新
上联:不受苦中苦
下联:难为人上人
上联:超世绝行迹
下联:封剑守心冢
上联:砺勤以养志
下联:持简而修身
上联:剑锋出磨砺
下联:梅馥发苦寒
上联:江山开眼界
下联:风雪炼精神
上联:志壮天不负
下联:业精我自成
上联:落笔惊风雨
下联:谈笑定乾坤
上联:弃燕雀小志
下联:作鸿鹄高翔
上联:学海苦作舟
下联:书山勤为径
上联:尚流云致远
下联:须奋翮高飞
上联:水激石则鸣
下联:人励志而鸿
上联:心高言路窄
下联:志远恨天低
上联:精心成大业
下联:着力启宏图
上联:善身兼自立
下联:博毅济众人
上联:聚世上英才
下联:干天下大事
上联:养浩然正气
下联:极风云壮观
上联:倚天磨长剑
下联:碧血炼丹心
上联:志当存高远
下联:勤必争朝夕
上联:少壮不努力
下联:老大徒伤悲
上联:壮心欲填海
下联:苦胆为忧天
上联:才高愁月小
下联:志大恨天低
上联:自觉丹心壮
下联:岂忧白发斑
上联:风骨成诗句
下联:笔意化青山
上联:海阔凭鱼跃
下联:天高任鸟飞
上联:欲养鹃鹏志
下联:先收鸿鹄心
上联:远想出宏域
下联:高步超常伦
上联:吟雪诗情热
下联:画松翠笔娇
上联:文心清若水
下联:诗胆大如天
上联:云来画檐宿
下联:龙向墨池归
上联:坐对贤人酒
下联:喜和智者诗
上联:文章千古事
下联:花月一帘春
上联:细雨闲开卷
下联:微风独弄琴
吴式芬故居对联诠释(转自碣石山的博客)
清代山东海丰吴氏家族,自顺治至宣统260年间,科甲如林、方伯联第、著述等身、政绩卓然。世称“进士世家”、“尚书门第”,素有“七侍郎八巡抚九封光禄,三翰林五资政十朝邦禁”之美誉。其故居位于旧无棣古城西南,占地7000平方米,院内古木参天,气势古朴典雅。南院始建于建于明英宗正统年间,原为明代户部尚书王佐之宅第,由吴氏十三世吏部尚书吴绍诗购置后重新扩建,现明代建筑犹存,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南院以“宝砚堂”为主体,“宝砚堂”因吴氏珍藏苏东坡“雪堂宝砚”得名。吴式芬故居是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内有数十副名人显贵撰写的楹联,现对有关场所悬挂的楹联作一简要评析。
四省承宣三掌节钺;九封光禄两列史晟。这副楹联悬挂在“尚书第”的廊柱上。“节钺”指的是符节和斧钺,古代授予将帅作为加重权力的标志。“三掌节钺”,简单地说,就是曾经三次掌管朝廷“生杀”大权的人。掌管节钺的人是吴氏家族振兴的重要人物——吴绍诗和他的两个儿子吴垣、吴坛,都曾经同期或先后在刑部任高官。他们家族中有九位光禄大夫,当时有2人载入清史。
庭台似点菊花斑;院雨记听蕉叶香。位于仪仗厅门柱,院内有高大的古树,落下斑驳的似菊花的影子,雨打在芭蕉叶上,也像闻到了香气。通过所见、所闻的景物描写,在感官上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此二联均为吴式芬的朋友何绍基题所题。何绍基是清书法家,湖南道州人。工经术词章,尤精说文考订之学,旁及金石碑版文字,与吴式芬交往密切。
忠贞世胄;恭定家风。在乾隆年间,吴氏家族中吴绍诗和吴垣、吴坛,这三人都深谙律法,备受皇帝器重。在编写《大清律例》的过程中,他们均表现出了卓越的才能,进而受到乾隆皇帝的赏识。那时已有亲属回避制度,但乾隆破例让他们父子同在刑部任职,并在吴绍诗改任之后,让吴坛接替刑部侍郎的职位,这在历史上是罕见的。吴绍诗去世后,乾隆赐谥号“恭定”。乾隆感动于吴氏一门的忠贞,挥笔为海丰吴氏写下“忠贞世胄,恭定家风”,悬挂于双虞壶斋。
新添十竹皆紫玉;恰对九峰如画屏。是在吴式芬故居东南隅南墙上的对联石刻,由曾任湖广总督的吴荣光为赞颂海丰吴氏撰写的。“紫玉”比喻吴氏后人,“画屏”泛指吴氏先贤。十竹:指吴氏十六、十七世上的10名英才:吴衍曾、吴嗣曾、吴熙曾、吴扶曾、吴怡曾、吴侍曾、吴续曾、吴式芬、吴式群、吴式敏。“九峰”分别是吴氏十至十五世的一、二品官员:吴永孕、吴自治、吴自肃、吴瑛、吴绍谟、吴绍诗、吴垣、吴坛、吴之勷。以上人员均为清朝五品或以上官吏。
澹如秋水间中味;和似春风静后功。位于东南小院石刻。这是出自《草庐目录》中的一名句。当时吴绍诗在刑部任职时为清官廉吏、誉满朝野。书写者王士祯是清顺治、康熙年间的文坛领袖、曾任刑部尚书。赞颂吴绍诗平易如秋水,温和似春风。
欲招蓑笠同云水;间拂尘埃勘鼎钟。这是清代著名书法家张穆在与吴式芬的10余年交往中,对吴式芬由衷地赞颂,暗喻他质朴如钓翁、稳重似钟鼎,清白一世,不染尘埃。张穆,山西平定人,清代爱国思想家、地理学家、诗人和书法家,善言地理,兼好金石碑版。
梅影写窗香有迹;竹声敲户绿无痕。吴式芬自撰联,位于吴式芬舍房中堂门柱上。为表现居所内外幽静的氛围,选取户外的梅,和户内的窗两个物体,用“写”来作联系。
宏览载籍博游文艺;校核仁义原本山川。上款是渐甫仁兄大人荣寿,落款是子苾吴式芬。吴式芬为李鸿章贺寿时所送,现在悬挂在仪仗厅的中堂。1855年2月,李鸿章带兵占领安徽含山,杀死太平军千余人,取得重大胜利,时刚逢32岁生日,得清政府赏赐知府衔。吴式芬时任浙江学政,他虽比李鸿章大20余岁,很佩服李鸿章的军事才能,遂尊称仁兄撰联祝贺。
好学深思心知其意;聪颖特达文而又儒。吴式芬的亲家陈介祺书,悬挂于宝砚堂。鲁迅先生指出:“论收藏,莫过于潍县的陈介祺。”郭沫若和商承祚先生也都认为陈介祺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代宗师。陈介祺家藏万印与吴氏家族家藏万卷曾并称齐鲁,他不仅是我国最为著名的收藏家、著作家和书法家,也是一位创作和篆写楹联的高手。该联是对吴氏家族成员九世好学深思、累遗典籍的赞美。
居心平易无城府;作事从容有纪纲。书写者许翰,位于南客厅,说明吴式芬日常相处平易近人,办理公务遵守法度。许翰,日照人,清代杰出的校勘学家、金石学家和书法家。一度借住在吴式芬位于北京宣武城南坊的双虞壶斋。吴式芬病逝后,许瀚遵照吴式芬的遗嘱,在海丰吴家大院和家乡,专心校订吴式芬的遗稿。他废寝忘食,拖着病体,历时10余年,整理完毕吴式芬的遗著。临终之前,许瀚特意嘱咐后人,将自己撰述文稿全部赠与吴式芬的亲家陈介祺。许瀚的《哭吴子苾阁部联》,很好的印证了他们深厚的友谊:“平生金石盟心,才几时,江城剪烛,沂驿传书,那期白马素车,酹酒为君订遗稿;世事云烟过眼,从今后,拔剑歌哀,衔碑语苦,纵复高山流水,抱琴何处觅知音。”
大文师吏部;古画爱军将。在吴式芬故居院内,有一副左宗棠书写的楹联,书法苍劲老道。该对联的原意是写作宏大的文章须学习韩吏部(韩愈),论古画,还是爱好李大将军李思训的作品。这里整体是褒扬海丰吴氏家族官员的文韬武略。
旧书不厌百回读;嘉树新成十亩荫。上句出自苏东坡的诗句,对句并书写者是吴式芬次子吴重憙的亲家王懿荣。该联现悬挂在仪仗厅内中堂的立柱上。王懿荣是发现甲骨文,收藏殷墟甲骨的第一人。庚子年八国联军入京时,因不能保护好皇帝感到失职和耻辱,王懿荣投井以死报国。吴式芬故居素有“十亩治园”之称,经过几百年的绿化,当时已是绿树成荫。也是对吴氏家族兴文宣教、以德化民的赞扬。
甘露卿云于斯为瑞;珠辉玉照盖代之华。慈禧太后赐的“寿”字两边对联。因吴重憙护驾慈禧太后“西游”有功,颇得慈禧太后的赏识和器重。吴重憙去给慈禧太后过寿,慈禧太后曾回赠给吴重憙一个较大的“寿”字。
此句出自唐代碑刻《九成宫醴泉铭》,公元632年,镌立于麟游(今属陕西)。魏徵撰文。记述唐太宗在九成宫避暑时发现醴泉之事。卿云,甘露:祥瑞的象征,此名寓意为吴氏家族声名显赫,代有有作为和才学。为嘉庆时翰林院编修、礼部左侍郎、书画家、滨州籍老乡杜锷撰书。现悬挂在吴式芬舍房中堂。
遇事虚怀观一是;与人和气察群言。吴式芬舍房东厢房门两侧,这副对联是纪晓岚的后代纪家骙撰写。纪家骙,山东师范学堂时期学生名录优级师范,1910年春毕业后曾在吴家大院做总管。是说做人遇到事情的时候胸襟要放开,避开纷扰,抓住主要矛盾。察言观色,多多思考和接纳别人的意见。
名士云集古风溯秦汉;紫气东来文光冲斗牛。位于吴式芬故居南院东便门。吴式芬凭借的是自己的真诚、学识、耐心和宽广的胸襟,在与文人们的交往中,吴式芬对于金石、音律、诗文、书画、经史等都有非常深的研究,可谓“硕学通儒”,他的人品和博学都令人折服,能够在当时领衔士林。所以人们都愿意接近他,愿意与他谈论诗文、互瞻家藏。吴式芬故居位于海丰塔下,荷花湾畔,是一块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
挑战创作极限,一生写就八种日记书百卷;不胜仕途高寒,六旬辞却四品官阶加三级。吴式芬,清道光十五年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江西南安府知府,广西、河南按察使,直隶、贵州、陕西布政使,提督浙江学政、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等职,后赠光禄大夫。吴式芬一生笃好金石文考古,从政之暇,即搜集金石器物,撰写了《捃古录》,《捃古录全文》两部金石学专著,与陈介祺合著了《封泥考略》。吴式芬博才多艺,一生著书甚多,现原稿多数藏于国家图书馆和山东省图书馆。该联是对吴式芬一生的高度总结和评价。
以上两联均由无棣县原文史办主任、楹联协会主席于长銮撰文。
题红木家具
隔尘喧于世外,任荏苒光阴,立身犹带沧桑味;
收月色与心湾,伴温馨灯火,抱朴不辞风雨声。
清风廊
清风放桨,一径花香迟客步;
流水拂弦,四围山翠上人衣。
题山西晋城白马寺客堂
白云如法座,乘一叶渡来,将心靠岸;
流水似禅音,合三分撷起,拭眼无尘。
题生活
生活二字总关情,谁无困顿,由人推己;
风雨同舟源与爱,世颂和谐,自古而今。
题四川开县水位调节坝风雨廊桥
抱水抱山,湖揽长天书浩瀚;
宜诗宜画,桥呈龙势竞风流。
题香囊
偶将春意捻成线,看燕子双飞,花儿并蒂;
谁把相思绣作囊,藏三分羞涩,几瓣温柔。
题桃花谷
近谷起遐思,疑九重天胜境,飞来此处;
问谁舒逸兴,将十万亩桃花,嫁与奇山。
桃花山
点一篙春水,滋润桃花,谁挥玉斧辟仙境?
剪几段流云,拼镶山鬓,人共芳林醉楚风。
迎仙阁
小阁绕清风,看云影烟波,一镜湖光开画卷;
芰荷擎碧盏,恰飞觞咏墨,四围山色宴仙家。
题重阳节
千年古邑醉重阳,正桂酒飘香,霞皴济水;
几束星光开画卷,有期颐簪菊,鹤舞长风。
题云丘山
秉中和以寿黎民,五千年华夏摇篮,衍生大道;
披浩渺而舒凤翼,八百里云心化境,怀抱昆仑。
题大理古城
苍山叠翠幄,偕石韵佛香,千秋毓秀悬嘉月;
洱海漾潮声,映云光天镜,一水流霞抱古城。
题广东海陵岛大角山天后宫妈祖庙
天妃驭海浪而来,施圣德千年,赋山神性;
仙岛播慈仁以盛,蕴灵心万古,佑我龙根。
题道源鹤鸣山
立道源以弘上善,看山悬满月,鹤舞仙泉,驰怀皆是佳风景;
越千古不改初衷,恰福集祥门,云环宇殿,到此莫疑小洞天。
洣水书院
洣水记风流,溯贤哲庠门,尽揽书香清肺腑;
狮山殊气象,听松涛竹籁,恍同儒士论文章。
无 题
清风世味宜听雨
竹品人生不问花
题荷花
酿三分淡雅情怀,着风作羽裳,水为环佩;
开一片清凉境界,化观音座下,廉士心中。
题宁乡县状元楼
继湘风以占魁名,有沩水兴儒;文光射斗;
逢时雨而舒凤翼,正楼开朗抱,势夺雄峰。
题宁乡县金洲廊桥
湖呈玉带汇奇景,擢万里云天,收归画卷;
桥若长龙耸脊梁,揽千秋风物,融入潮声。
祝贺望楼生日
清诗任大笔题来,几多沧海沉浮,引翩翩思绪,陶然一笑独怀古;
心隙将梅花种下,淡了人间苦乐,看袅袅烟霞,不饮千杯莫望楼。
偶 感
存身即便普通,言行不二,也自成大路春秋,平生风景;
立世何须卑亢,表里如一,无非是人情厚土,天地良心。
祝贺中华对联文化研究院东北分院成立
联花伴取冰花,许向春风,黑水浇根培蓊蔚;
文色敷开古色,流传禹域,白山振笔飒云霞。
祝贺魏启鹏先生古稀大寿
天借春杯,教万湖霞色擎来酒酿,同酬魏老古稀寿;
我行东道,携满地桃香殷作情怀,长拜师恩德惠亲。
赠魏启鹏先生
屏幕偶相识,孺慕清徽,犹历历心长语重;
诗联倾两契,允留雅韵,更悠悠海阔天空。
贺《抱犊散仙诗联初稿》付梓
成文时君笔拔高,常留意下泉珠,眸中画彩;
展卷处我心飞远,更会庭间风暖,陌上草薰。
白开水
纳火经凉,存身已在沸腾后;
沁心润肺,解渴何须味道多。
小 草
随身暖雨寒风,自续青黄,何管它花香树直;
漫步山巅谷底,聊存寂寞,不妨我地老天荒。
临 秋
情痴万里,镜澈一心,无语相留荷叶梦;
明月三钱,清风二两,小凉独酌菊花香。
探 秋
人淡如霜,清酒微醺,长夜深时披月浪;
天高远目,神思澈朗,大风起处叩云门。
访 秋
风中红叶,雨下黄花,邀我情思飞旷境;
眼外嚣尘,心头怅绪,携谁诗酒话平生。
赏 秋
水色轻柔,人淡茶香,更与梧桐新试露;
秋声第次,天高气爽,难得陌野静瞻云。
闻清华大学自主招生向经济教育落后地区倾斜有感
桃李本多慧质,无别闹市深山,由来蹊径凭人选;
门墙渐蔚新猷,与揽灵才苦志,最赞清华领异行。
有感于小女童被车碾两次而十八路人漠然视之
不啻于车碾人心,怒问苍天,何能唤世上疾狂清醒?
直呼作情追古道,常彰德迹,方可疗尘间丑影昏沉。
贺代森小弟《六秦轩辛卯集》付梓
或以文长,或以墨胜,似我弟文帆墨桨,真如意笔锋,当代骚坛能有几?
忽而说理,忽而谈情,见此集说纵谈横,更方遒年少,昊天鹏迹叹何人?
陆 游
报国志凝成笔墨,耿耿沉忧,一寸山河一寸血;
沈园诗撞出喉舌,悠悠痛爱,毕生风雨毕生痴。
柳宗元
行以明道,言以倾怀,与韩兄震古铄今,不拒风云舌底涌;
淡而通幽,浓而寄讽,延屈子骚踪郁迹,难得信念诽中坚。
苏 洵
老凤歌则雏凤振,共乃子文声,耸成北宋三峰峙;
天心眷更慧心存,承苏门奕叶,绵作中华一脉香。
苏 辙
与傍田园慰颍川,宦退补余思,乃有诗文留澹远;
同生唐宋添英慨,自评归遗老,绝知履迹看沉浮。
王安石
居庙堂而思矫世,若非生不逢时,何能只影撑孤掌?
识文道以立飞毫,于是竞相传誉,所幸后人赞大名。
贺福建农林大学东方学院楹联书画社成立
今日青桃影,且欣是艺苑耕耘,雅才灌溉,东君更送遒章境;
明朝玉笋班,遥想来倾情摆舵,合势行航,联画得汲大海魂。
夜登泰山
天地等游蜉,振衣而啸,弹剑而歌,俯仰间群山尽退;
尘云皆过客,把臂者谁,相知者几,孤寒处与月同归。
太和殿
劫火古来多,帝祚几经翻覆手;
天意高难问,民生哪得太和年。
湖州莲花庄
山光数此间清绝,有莲绽冷香,石吐玲珑,一湖尽揽江南胜;
人物历千载风流,曾禅茶翰墨,神仙眷侣,二妙首推学士庄。
伍相祠
故里为伤心地,家国恨难消,休再说落叶归根,还乡衣锦,此身已成无寄客;
吴王有知遇恩,孤忠天可恤?算来止环祠松籁,过枕潮声,千年犹作不平音。
登老帽山
心驻此间尘自远,听几杵禅钟,淡了四围山色;
身于高处意常平,想千秋霸业,无非一局棋枰。
箫
渡水清远,近月空灵,一管漫吹花欲落;
玉其精魂,竹之骨格,九韶曾引凤来仪。
石
一拳久远尘嚣,乐水乐山唯静默;
亘古谁为俦侣,和兰和竹得清凉。
题黄鹤楼
尽日白云闲,一凭栏旧迹犹存,千载功名安在;
此间黄鹤杳,重把盏昔人已去,万家忧乐谁知。
大连石门山
暮色卷流云,山连远水参差碧;
松声涵晚籁,潮落石门天地青。
豫 让
国士待之,死士报之,彼识时务者何如,珠履三千皆可骂;
智君厚我,襄君恤我,世有知音者若此,英雄末路不须悲;
袁 枚
毁誉两相轻,自开诗坛别帜,衣钵每传红粉队;
佛仙皆不是,独钟泉石生涯,风流犹拍古人肩。
动车事件有感
魂铸大同,血染红顶,早视生灵如草芥;
下民易虐,上心难欺,应知天怒起雷霆。
李叔同
菩提身世兼名士风华,问谁与同?谓我何求?万里慈航归净土;
悲悯心肠见佛家气象,持斋以默,拈花而逝,一轮朗月鉴澄天。
山海关
遥连紫塞,雄控幽燕,边火胡尘能自拒;
良玉挥师,南塘镇守,英雄红粉两无俦。
拉 登
倾毕生热血,抗美帝强权,纵然蹈海难酬,泉壤亦当招旧旅;
曰圣战英雄,云极端分子,未必盖棺成定,声名不屑与时人。
“五四”青年节
百载浮云湮旧事,问今日中华,谁堪砥柱;
少年热血济时艰,忆当时人物,的是先驱。
写给母亲节
絮语渐萦心,怕看别时新泪眼,况兼昔日青丝,今成白雪;
深恩难下笔,忽翻笺里旧诗行,见说你为荷叶,我是红莲。
为女儿孟晗24岁生日作
孟晋迨群而拔萃;
晗明闻道于孝亲。
题锦程公园双璅轩
宝脊停云,轻风传雅乐;
紫霄落月,遥夜觅知音。
题锦程公园倚云亭
接天嘉树参魁斗;
种杏锦园宜子孙。
题锦程公园拜石亭
多了米颠拜石;
竟成梦阮奇书。
题锦程公园主观景楼萃锦楼
登楼揽一泓碧水,山悬玉瀑,桥隐紫烟,石沾甘露,廊转香云,天有意,我蘸轻风能作画;
乘兴观四季奇花,兰挺幽芳,杏娇疏雨,菊傲严霜,梅标清骨,地多情,谁说雅苑不逢仙。
题赠第一汽车集团公司图书馆
同共和肇造,摇篮焕彩,谁为一汽精藏车史;
与时代腾飞,自主欢歌,我登锦程大放文光。
咏白城
长天过雁人行远;
大野鞭羊雪浪翻。
题赠民建长春一汽委员会
致力拓开一汽多元经济;
精心谋划自身参政职能。
题一汽统战人士书画展
参怀国计长期共事;
改善民生大业同心。
赠靖西罗婉女士
罗裳歌丽影;
婉愉养清颜。
赠辽宁省楹联艺术家李广仁先生
玉鉴清明仁养寿;
梅花淡雅老来福。
贺《中国对联集成吉林市卷》付梓
面对白山松水;
心怀圣地吉林。
贺唐天彧马冬婷新婚之禧
天缘地配笙歌谩彧;
冬爱秋晖乐舞娉婷。
题宜家酒店
宜品吉肴,美味留香称上品;
家和福运,浓情待客誉祥和。
贺中国***成立九十周年
九秩春秋,铸就中华伟业;
卅年风雨,续书今世尧天。
贺白城市林业局原局长高明远八十华诞
心静则明同天寿;
品超斯远齐鹤龄。
贺白城陈学韬六十华诞
智盛胸怀学海;
徳馨性隐韬光。
贺白城刘弘基同学金榜题名
荣登金榜弘泰景;
纵使丹青绘隆基。
贺大安鹏飞先生馨璐女士新婚之喜
鹏飞万里,大展宏志;
璐美千寻,温馨永年。
题莫莫格中国首届白鹤节
三春水暖观白鹤;
八月秋高赏芦花。
题白城图书馆
畅游文海,万卷华章开慧眼;
陟揽书山,千年古籍启心扉。
题白城日报
报道中外事,慧眼观天下;
评说是非情,妙笔写春秋。
题白城三角公园红歌亭
亭揽一轮皓月;
湖邀万顷银波。
题白城华严寺
晨钟暮鼓,声声祝愿国家昌盛;
黄卷青灯,日日祈福民众康宁。
题洮南画家康玉刚先生秋山之夜图
夜读秋山燃月色;
莺啼天籁醉松风。
赠深圳市曾
本文2023-08-05 21:27:50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252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