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按照陈鑫的《陈氏太极拳图说》来练习太极拳,请问有没有和该书内容一致的太极拳视频,以资参考?谢谢
初学是很难理解这本书的,不要把它当作可以用来入门的书。书上的架子是陈氏小架,现在陈鑫传的小架有陈克忠一支以及陈金鳌一支,陈克忠一支现在的代表人物是陈伯祥,陈伯祥老先生和弟子陈春生在河南温县陈家沟,陈金鳌一支我不太了解,好像在西安有传人。这个东西没法跟视频学的,除非你本身有太极拳的底子,否则无法从视频中看出东西,另外,小架很含蓄,有些细微的地方可能会被观看者忽视。要真想学,最好还是花点时间去陈家沟学小架,初学时桩和架子需要老师边摸边调,是个细致活,到时你会发现有很多东西靠自己摸索会很困难。
太极拳的偈语,亦隐语。是大师们的心得体会之精华,历来为不传之秘。读懂他就像能看到他走过的路,如能对他的心得正确理解,对练拳帮助匪浅,但是有些东西只可意会不能言传,只有吃到螃蟹才知道螃蟹的味道。别人的描述,自己理解可能有所偏差,何况他的意识有些不能用文字表达的尽善尽美。象佛语,只能意会不能言传。不能死理解,断章取义,更不能无端瞎琢磨。只要练得对,时间长了,功夫到了,自然能理解其中含义。如能理解领会了,在这个起点再提高自己,对练功毕竟也是一个捷径。下面是我为专门您整理好的:太极拳的不传之秘。
太极拳的不传之秘一:陈鑫《太极拳轮》:
拳名太极,实天机自然之运行,阴阳自然之开合,一丝不假强为,强为着非太极自然之理,不得名为太极拳。精神贵乎蕴蓄,不可外露圭角
太极拳的不传之秘二:孙禄堂先生
一生无形物象,全身透空。应物自然,西山悬磬。虎吼猿鸣,泉清水净。翻江播海,尽性立命。(相传此诀为唐李道子所授武功出神入化。爱好武术的人们看这首诗会有启发的。
道本自然一气游,空空静静最难求;
和来万法皆无用,形体应当似水流。
——孙禄堂
太极拳的不传之秘三:无名大师
空手把锄头,行路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水走船不走。
太极拳的不传之秘四:大成拳创始人王芗斋先生写到:
所谓棚劲者,如水负行舟,先实丹田气,次要顶头悬,遍体弹簧似,开合一定间,任凭千斤力,漂浮并不难
太极拳的不传之秘五:太极拳论:
练理不练力,练本不练标,练身不练招
太极拳的不传之秘六:
一代宗师太极拳名家杨露禅对全佑说过:“圈内打,圈外推人”。
太极拳的不传之秘七: 内家拳讲
“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见真意”,
太极拳的不传之秘八:陈鑫《太极拳轮》:
每势将成“迹似成,气却不停,必待内劲徐徐运到十分充足,下势之机跃跃欲动,方能上势与下势打通,中无隔阂,一气流行,不但一势如是,拳自始自终,每势之末,皆如是。”彦云:“接骨斗荀,细心揣麽。理精法密,条理缕析。层累曲折,胥致其极。”
太极拳的不传之秘九:陈长兴:《用武要言》
捶自心出,拳随意发,总要知己知彼,随机应变。“
太极拳的不传之秘十:先生郝 为真说:
“初练(太极拳)时,如身在水中,两足踏地,动作如有水之阻力。第二层,则如身在水中,两足浮起,浮游水中,能自如运动。第三层,则身体轻灵,两足如在水面上行走,临渊履冰,神气内敛,不敢有丝毫散乱。此则拳成矣。”
太极拳的不传之秘十一:陈鑫《太极拳轮》:
顶劲领起来,顶劲何在在百会穴,其意些须领住就算,不可太过,过则下堋上悬,立而不稳,此是一身关键,中气之所通着,不可不知。中气上通百会,下通二十椎,此处一通则上下皆通,全体之气脉胥通,自无倒倾之弊。脑后二股筋是佐中气之物,二筋之间其无筋处乃中气上下流通之路,下行脊骨之中至二十一椎止。即前后任督二脉亦皆是辅吾之中气。
人之一身,以腰为中界,气往上下行,中间以腰为界
太极拳的不传之秘十二:陈子明《陈氏世传太极拳术》
无贪无妄:习练太极拳最忌贪多,尤戒妄动,凡运用与姿势均求其正确,庶练成后不致犯病,而精进自易,若贪若妄者,成就终鲜,此弊初学十九难免,切宜注意。
太极拳的不传之秘十三:打好太极拳,先从简单易记的口诀说起
无形无象(忘其有己),全体透空(内外如一)。
应物自然(随心所欲),西山悬磬(海阔天空)。
虎吼猿鸣(锻炼阴精),水清河净(心死神活)。
翻江播海(气血流动),尽性立命(神充气足)。
太极拳的不传之秘十四:
◆太极拳口诀
直线为攻,曲线为守;近身短打,慢练体会。
以意领炁,以炁领形;虚灵顶劲,无中生有。
◆“太极拳”心法
太极阴阳玄理明,万变千化不离宗。
不偏不倚守中和,悟透松紧功始成。
松紧本是一根绳,松紧紧松刚柔用。
骨撑筋伸肉要松,松撑圆沈臂如弓。
头领足蹬中间空,坠肘松肩两手挣。
吸胯开裆膝自挺,虚腋坐胯必起胸。
呼吸以喉入心腹,直落丹田涌泉通。
捧劲不离贯始终,周身似簧遇力应。
意不紧来又不松,不即不离不离中。
道法自然自然法,勿求勿追悟中行。
心松形松神亦松,似松非松松松松。
臂撑膝撑意亦撑,不撑自撑撑撑撑。
太极拳的不传之秘十五:
松紧本是一根绳,松紧紧松刚柔用。找到这根绳子,功夫也就快练成了
不错,很贴切,松紧本是一根绳,还是个有弹性的绳,这个绳要有意念虚领两个绳头,不然就丢了,找不到绳了
(这个是我的亲身体会,网友正好留言讲了,所以我认为很重要希望朋友留意)
太极拳的不传之秘十六:董英杰
提起精神、虚灵顶劲、涵胸拔背、松肩坠肘、气沉丹田、手与肩平、胯松膝平、尻道上提、尾闾中正、内外相合。不强用力、以心行气、步如猫行、上下相随、呼吸自然、一线串成、变换在腰、气行四肢、分清虚实、圆转如意。
太极拳的不传之秘十七:
棚捋挤按世间稀,十个宜人十不知。若能轻灵并坚硬,沾粘连随俱无疑。采冽肘靠更出奇,行之不用费心思。果得沾粘连随字,得其环中不支离。
太极拳的不传之秘十八:
无形物象,全身透空。应物自然,西山悬磬。虎吼猿鸣,泉清水净。翻江播海,尽性立命。(相传此诀为唐李道子所授)
太极拳的不传之秘十九:
套路如套,有为所造,如不跳出,时光空耗
太极拳的不传之秘二十:
杨澄甫:“练太极拳者不动手。动手便非太极拳”
洪传陈式太极拳的传承人传承人洪均生先生,河南禹县人,1907 年出生于书香世家,自幼颖悟过人。下面是我为专门您整理好的:洪传陈式太极拳的拳理简介。
洪传陈式太极拳的历程
幼年时随其父寓居京城,因体弱于1930年拜陈式太极拳第十七代宗师陈发科为师,学习陈式太极拳,言传身教得之于师,潜揣默识求诸于己;十五年不辍所学,深得陈发科真传。后困于家计,于1944年离京,辗转赴济南投亲谋生。1956年再度赴京,拜晤其师陈发科,以求拳法之精与拳理之密,更得陈发科晚年之技击精粹。征得陈发科同意,遂将师授之技法融于套路之中(此套路后称为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或洪传陈式太极拳), 为后来学者开辟了一条掌握陈式技击奥妙的捷径。
洪传陈式太极拳拳理(一)
太极文化来源于社会生活实践,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劳动与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步总结出了太极拳的形式,即陈鑫讲的太极拳缠法也,后发展成运动的形式。太极拳经过 历代太极名家根据技击的需要,兼容并蓄各种武术流派的精华进行有机的加工,形成当今的套路。据历史记载,陈氏始祖陈卜于明洪武七年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迁至 河南温县陈家沟,至今十九代。太极拳创自何人,陈鑫云:“太极理法全,相传不计年”。《太极拳图说自序》云:“始祖卜耕读之余,而形阴阳开合,运转周身者,教子孙消化饮食之法,理根太极,故曰太极拳”,又云:陈王庭曾去山西,见有童叟练太极拳。顾留馨根据唐豪调查资料,肯定为陈氏九世陈王庭所创,批驳张三丰创拳之说,是较进步的,但说陈王庭创拳,与陈鑫所言有悖。如果道家创拳,绝不会用佛家“金刚”之语。但《太极拳论》是王宗岳所写而非陈家。陈卜由山西迁至陈家沟,陈王庭在山西见过有人练太极拳,据说汉墓出土文物有太极图案。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如此高深武术运动形式绝非创自一人之手,而是历代太极武术家经验的总结。
任何事物总是在不断的发展变化,太极拳也是一样。按照规律法则而变化,是为进步;违背规律法则而变化,必然倒退。太极拳论说:“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理”即法则。太极拳在理的法则指导下的运动法,就是太极技击法。技法因敌而变,但它的法则绝对不能变。洪式太极拳的法则就是缠法的螺旋运动。陈式太极拳原有套路七种和太极长拳(亦名太极通背),后来精简为现在的一路、二路(亦名二路炮捶)。洪均生先 生根据陈老的拳理拳法,在陈鑫缠法的基础上用现代物理学螺旋原理阐明了太极拳的基本规律,并详释了顺逆缠法是太极拳的自转基本规律。手部自转,凡大指向外 翻转将掌心转到向上,则为顺缠;小指向外翻转将掌心转到向下,则为逆缠。腿部缠法的顺逆,则应以身体放置的方向而变。凡身向左转,则左顺而右逆;凡身向右 转,则右顺而左逆。顺缠膝应向上提,逆缠膝应向下垂,但只许一提一垂,没有双顺、双逆的变化,而且绝对不能允许左右摇摆。
手与臂部配合着向左右、前后、上下旋转,则为公转,公转的 方向有左右、前后、上下的区别。左右及上下公转中的自转,只有一顺一逆。即:凡右(左)手向右(左)转,逆缠上开而顺缠下收的为正旋。开时逆缠以手领肘, 以肘领肩,从心口向下颏旁斜向右(左)上转,转到手高齐眼为满,这是上半圈。接着松肩、沉肘、塌腕、手指上扬,将肘收到肋旁,肘贴肋部,只用小臂带转经脐 上转到心口前为满。陈鑫说:一只手上管半个身躯(在技击方向、手同岗哨,以防卫躯干为主),但他原说:“以鼻为中”,洪老恐学者误会为“必须将手收到鼻前”,所以改为心口前。王宗岳“无过不及”,当然应该有个界限作为过与不及的标准,洪式手与躯干的配合便是:高不过眼,低不过脐,中不过心口(要求掌心斜对心口)。过则劲丢,不及则劲顶。一般说来,从心口到眼的旋转约为90度为限,以上是正旋的规律。
公转左右反旋的手是:顺缠从左或右外上斜角向里收转,而手指的方向仍向左右外上斜角,肘应收到乳房下,然后变逆缠,先将肘转贴到肋部,再以手领肘经心口与胯齐,再转到高与眼齐为度。
手部的上下反旋,只有金鸡独立是两手同走反旋而一上一下,从心口变逆缠分开的。上手先走顺缠经过心口上转,即变为逆缠,经口鼻前转到头顶百会穴,如托物状向上托起。下手也从心口向下变为逆缠,经过胯前向胯外下按。它的自转缠法只是顺逆两转,但要注意上正下斜的方向。
前后公转手配合都是走反旋,但后手从顺缠经过心口前变逆缠,经胯前斜向外后转出,转到90度(从心口向前计算),即变顺缠沉肘收转到肋旁,然后从腕变逆缠,经耳下向胸前转出。
至于眼法是否也有顺逆的区别呢当然有。眼是心灵的窗口,是传达意志,指挥全身因敌变化的器官,又是负责观察敌情和地形,以便进攻退守的器官。陈鑫曾说“练拳时,无人若有人,交手时,有人若无人” 。孙子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练拳时无人若有人,是指眼观对手肢体的动静而适当应用各种着法应敌,是知彼的方法,知彼的方法首先是看对方站的步法,从而判断对手将采用 何种方向、方法。这都是由眼观察所得,加以合理的判断,才能机智灵活的防守反击。所以每个招式都有一定的主要方向,主要方向是当未动步前,以出步的方向为 主,出步方向定后则以手的最后攻击目标为准。因此眼的方向和步法身法方向一致都为顺,眼的方向与身部旋转和手法变化过程中的方向相反者为逆。
洪传陈式太极拳 - 洪式太极拳拳理(二)
洪式太极拳的全身配合规律为眼、身、步、手四个主要部分。躯干分上、中、下三盘。躯干的基本规律,从头至项部为上盘,胸、脊、腰为中盘,小腹、尾骨、裆腿、足部为下盘。上盘的头部要中正。术语说“虚领顶劲”,陈鑫解释为“如同用绳子从头顶中区向上悬起似的”,只要下颏略内收,则头顶自然中正向上,而项自然竖起。中盘脊骨要随着顶部的上领而同时竖直,胸部既不外摆,也不内收。术语谓之含胸拔背。含的意义是要求松园而不压迫肺部。以便呼吸畅利,腰部亦以中正为主,要求左右旋转的角度不超过45度。在步法进退时,可达90度,或大至360度 以上。腰是随着对方的变化,左右旋转以带动步法进退的,所以既要保持中正而不偏不倚,又要灵活旋转,一侧忽隐,一侧忽现,但不许前倾后仰。裆要求开圆,最 忌人字裆,即尖裆。只要长强穴向后翻一点,只是一点,绝非突臀,它的姿势恰如我们端坐的样子,这样才能气沉于丹田。二来大腿根的两条大筋放松,可加大躯干 旋转的角度,以保持重心的下降与随遇平衡。裆部只要能开的圆,也自然能塌得下,使重心降低,加强躯干的稳度。膝部不能过脚尖,要朝脚尖的方向。洪式要求膝 部随身体旋转方向一提一落,也是和裆部因长强穴后翻开圆有直接关系的。裆部的圆否与灵活变化有关;膝部的提、落则与运动中的稳定有关。它的运动方法:凡身 向左转,则左膝顺缠而上提,右膝同时逆缠而下垂;如身向右转,则右膝顺缠上提,而左膝逆缠下垂。
《太极拳论》说“立如平准”, 陈鑫讲“拳者,权也”。平准就是说天平,权就是秤砣。洪式认为太极拳同时有两套秤。手等于普通秤上的砣,它的作用是拔转对方加在我方某个肢体方向的力量, 能够引进而落空。膝则等于天平上的砝码,对方来力在我左肢我方以左膝上提引化来力,同时右膝下沉加强身体的稳定。这种动作等同于杠杆原理,顶颈上领就是支 点,对方来力就是重点,我方的手和膝就是力点。不过它和我们日常用秤称物的目的不同,称物时要求力点和重点平衡。在拳法上则是对方力大则减小力点使它落 空,对方力小则加强力点使之反转回去,但都必须配合自转的顺逆缠法,适当的滚动磨擦,才能发挥借劲与截劲的作用。
腿和足要服从眼的指挥而因敌变化,以转换进退的。按正规 讲:大腿根的高度,应当随裆劲的松塌而和膝部略平。在步法进退时,只能以腰的旋转带着小腿变化。但这种功夫如今习练者多练不到了。所以不一定这样要求。动 步时,实腿要塌好裆劲,然后空腿向前或向后方倾斜。前进则足尖斜向内勾,以足踵贴地前进。进到所需方位,然后踏落足踵。不论进退都要提膝,而足部随着架式 的需要或前或后走里弧或外弧。足与膝的配合,弓膝的形式,膝部要和足踵上下对照,略向里合,成三角形(膝鹤顶穴与地面的垂直线在地面上的交点位于足趾、足 踵之间的的内侧)。凡伸展的膝部要和胯根、足部配合,也是略向里合,成三角形。
洪式上盘称为顶劲,中盘称为腰劲,下盘称为裆劲,顶劲要向上虚领,腰劲要中正的旋转,不许前后摇摆,裆劲则要向下松塌。
步型大略有马步、弓步、盘步、虚步、独立步五种。马步有小 正马步,两足距离一肩宽;左右侧马步,前膝弓的少些(陈发科在推手发劲时总是用这种步型,以避免前手与足的双重);内八字马步,前足尖内勾,只用于式子转 换之处,一转而过。弓蹬步分左右及反弓(亦名扑步)它的姿式是前膝弓住,后膝展开,放松,足尖向左或右方,这样做不但步型转换灵活,而且可以避免双重。反 弓步要求后膝弓塌,后足尖斜向后外斜角摆45度,前足向内斜勾,以足踵贴地前进,膝部斜向里方展开,式子走足时,则腿肚可以贴地。盘步分左右、大小及半盘等。它们是从左右侧马步及弓蹬步变化而成的。从侧马步起则后膝略向下垂,前脚尖外摆90度;从弓步起则后膝向里下松垂,同时前脚仍以足踵为轴将脚尖外摆90度,而后脚尖为轴,向外拧转足踵45度;侧盘步从马步开始的,只摆前脚尖,后膝则原式不动。虚步分左右、前后两种,实足斜而虚步正,在承受重量上只有轻重之分而无纯虚、纯实之别。
臂部分三节。肩为根节,肘为中节,手为稍节,要求松肩、沉 肘、下塌外碾。陈鑫说“臂如挂在肩上”。肘的松沉不论是顺、逆缠法,肘尖都要保持处下的状态。但应注意,逆缠法向上斜开时,手从心口前旋转而出,肘尖不 动,当以手领开肘部时,可以手带动小臂旋转,肘正常低于肩约五寸许。即使手的中指上与眼齐,肘尖仍然斜向外下方,不许转为平着向外;逆缠从心口前斜向左, 右下方向后转开时,手必须经过胯部里侧再向后外转,不可从心口前就以逆转手向后外转,因为那样很容易使肘部向后突出而出现顶劲。逆缠的手如从左、右前上方 斜向里收,也是以手领肘,先将肘贴于肋旁,然后手收转到裆前(如二路窝底炮的右手),不可使肘离肋内收,那样做必然使手部离开中线,以致丢劲。
洪式的手型有三种,即掌、拳、钩。掌的指部要自然伸开,大指根节靠拢掌部,稍节自然伸开。掌部螺旋五指自然随着顺、逆变化而转动,一般说是转45度至90度, 在特殊情况下还需要加大角度,但绝无正面向着上、下的形状。拳要旋转着握实,据拳的方法从小指依次至食指旋转着紧贴掌心而握,大指则斜扣于食指、中指的中 节,成螺旋形。钩手则食指与无名指合于中指下旁,再以大指合于这三个指尖的下边,小指亦合在大指与无名指的夹缝间,如鸡头、鸡嘴状,但腕部不能弯而向下。 洪式的手腕是随着顺、逆缠法的变化而活动的。不论是掌或拳凡走顺缠,则腕应向里转,外开则拳的中指、拳的食指中节都向外上斜转;向里收转,则掌、拳侧向前 下斜角转回。走逆缠则腕部略向外转,开时走向同侧前上角,收时走向同侧后下斜角,都要作螺旋运动。
洪传陈式太极拳 - 洪式太极拳拳理(三)
太 极拳的全身配合处处体现对立统一规律,劲的虚实、刚柔、开合、进退、收放,以及这些方向和方面的对立统一。以手的顺逆缠法为例。顺缠为开,逆缠为合。但顺 缠时,手的小指向内旋,大指向外旋,岂不同时就有合法开劲属刚,合劲属柔。开合、刚柔在同时的同一动作中表达出来,岂不便是刚柔相济、收即是放的对立统 一法则无过不及,是从拳的着法练得既正确又纯熟而自然获得的效果。陈鑫所说“得势争来脉,出夺在转关” 。来脉,是指对方着法的劲路;转关,指的是顺、逆自转和正反旋法在变化转折那个时间方向、角度的配合。《太极拳论》说“由着熟而渐悟懂劲”,又说“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对拳理拳法的认识,必须先从着法开始。懂劲是指懂得劲在什么时间走什么方向以及它的变化,而且应当了解它在技法上为什么“要这样”。 懂劲应当在学式子的同时,先懂得每个式子中的动作是干什么的,这一着和另一着在什么时候变化方向角度,再进一步了解它在技法上为什么要这样。有人说:学拳 套路不学推手,不能得拳奥妙。其实,推手只是学式子后的一种科学实验,学者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实验来检验所学所练的动作是否正确的方法。如发现错误,便 及时按照规矩加以纠正。这样,才能由着熟而达到懂劲。如果空谈懂劲,却不明白着法,劲是不可能懂的。
太极拳譬如一座建筑物,十三势则是它的建筑原料。在手法上为掤、捋、挤、按、采、挒、 肘、靠八法。在步法上为前进、后退二法;在眼法上为左顾、右盼二法;在身法上为中正一法。眼法:是观察敌情、地势,以指挥肢体因敌变化的器官。左顾的同时 应有右盼。反之,则右盼的同时也必须左盼。顾处是视力的集中点,是眼法的实处。盼处是除集中点外所及范围,是眼的虚处。身法:负责带动步手因敌变化。它的 规律是动中的中正安舒,而非呆板的中正,而是全身的立体螺旋运动。一般不超过45度,胸以下可以随裆劲的下塌转的略多于45度。当然在步法进退时,身法可以随势加大角度。身体旋转时,肩部可一边略高,一边略低的倾斜,才能形成螺旋立体。但不可走得太过,使劲折断。步法:在太极拳的配合中是比较重要的。陈鑫说“手到腿不到,发人不巧妙;手到腿也到,发人如薅草” 。 所谓的到与不到就是指的步法。脚的八法为:踢、蹬、踹、捭、扫、跺、套、衬。踢劲在脚尖,蹬劲在脚踵,踹劲在脚掌,捭劲在脚面外侧,跺劲在全脚(但分前 后,前把劲在足踵里侧,后把劲在足尖里侧),套是将脚进在对方的腿部外侧,衬是将脚进对方的里侧。八法中的前六法,都先用手法制住对方的双手,而后区别使 用踢、蹬等,这样做较为保险,不致被对方以手接脚而掀倒。但使用脚的方法都应先收提膝部,再发足劲,而且膝部总是略留有余地,不完全展开。踢可以高齐下 颏,而蹬则仅齐膝胯。而且凡发腿脚的动作,实脚必然踏稳,裆必须松塌,身体略向前斜,作出向心状态,以免足部发劲后被对方反作用力顶回。套、衬二法是与每 个步法进退经常连用的,推手所说“牵动四两拔千斤”的牵动法,不是用手,而是用套或衬法从对方的下盘旋转牵动他的重心,重心一被破坏,便能发挥四两拔千斤的作用,当然还得上下相随的十分协调才行。
洪式太极拳手部八法的作用:掤 有二义。一是指“劲”,即通过螺旋运动的顺、逆缠法互变,持久锻炼自然产生的一种劲,就是“缠丝劲”,也就是一般说的内劲。运用这种劲贯穿于各种手法便是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八法。二是指手法的八法。 掤法是用以迎接对方手的着法。由于对方进攻的手可以来自四面八方,所以洪式的 法有正、反。主要以引化为主。捋、采、挒都是自身左右引进对方来力使之落空的着法。但手部自转与公转的配合,力的配合,圈子的大小各有不同,捋、采、挒接手的规律。洪式要求“右手来右手迎,左手来,左手迎”,洪老根据陈老的示范和个人经验提出,加上“靠外侧迎” 四字,因为这样做可以用一只手制住对方的双手。采以 顺缠接,接住对方右腕部后立变逆缠,向左或右后上斜角引进,肘仍松沉,手高不许过眼,前手用腕掌之间的部位顺缠搭在对方肘关节上边,下塌外碾地先和后手走 同一方向的合力,当引到肘尖齐乳房前,便变分力,迫使对方向我方身旁倾斜。捋也用顺缠接对方腕部,然后用收的手法向左或右下斜角引进,手到心口指尖向里下 转,而大指外碾,肘则贴紧肋部(左肘贴左肋,右肘贴右肋)随身向左或右旋转,前手也用顺缠搭在对方肘关节上侧,下塌外碾,走到肘经胸前,再从合力变分力。挒法与采、捋的手部配合不同。采是右手以顺缠接手立变逆缠,向后上方走高圈,前手顺缠,指高与下颏齐。捋用双顺缠,前手高齐胸前。挒则虽亦双顺缠,前手高齐胸下,而且初接手时虽是合力,立即变为分力,找对方反关节的。也有单手采、捋、挒来 配合另一手其它种着法的动作。挤是手背向外,按则是手心向外,亦有双单、左右之分。须知顺逆缠法互变,挤按互变只在一反掌之间。全因敌而变化。洪式的肘法 有数种,如顺拦、拗拦、连环等法。发肘的方向和步的方向一致的为顺拦,手和步的方向相反的为拗拦肘。二路手肘式,两手互发而两肘向后互发,故称为连环肘。 洪式发肘都是步法进到一定步位,双方身体已经接近才因敌而发。所以顺拦肘用逆缠发劲。拗拦肘用顺缠下塌外碾的劲,肘虽离胸数寸,手仍不超过胸前。洪式靠法 亦分数种:有肩、胯、臀、膝靠。肩胯靠均于步法进到对方腿部内或外方,躯干十分接近时,足尖一踏,即行发劲。方向是偏于左右两侧的,身体在发劲时,只作左 右旋转,不许以身找人。臀靠向下塌裆劲以压对方腿部。膝靠是正面进膝攻对方裆部的着法。了解了十三势的基本规律,在推手时还应了解怎样做到“上下相随”。首先,眼要不高不低地专注对方的动作。因为,太极拳主张“彼不动,己不动”,符合军事上“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原则。按照金刚捣碓的七组动作反复进退练习,自然能由熟生巧,双方都守规矩而不泥于规矩,因敌变化,以适应对方的动作,一方保持自己重心的平衡,同时破坏对方的平衡,以决胜负。
适应对方动作的方法说来倒很平常,只不过是善于“加”“减”而 已。加减是从顺逆旋转的角度,正反公转的方向上略加变化,似乎不是难事,但在时间的快慢、角度的大小、方向加减的分秒毫厘不差,却是不易。只要功夫练到高 度正确而精熟,则用时不必有意便能随机应变。一般太极刊物只强调用意气不用力,未免把意气说得神乎其神。人的动作是由意志支配的。在习拳中,应当把“意”理解为合乎拳理拳法的一种思维活动,是一种思想,而非空洞的“理想”。洪式认为学拳的确要用“意”而不用技力,但并不是用力不好,而是要力巧相结合。应当承认力是第一个应当具备的条件,巧的是练出来的善于用力的科学方法。所以力与巧不能偏废。总而言之,学拳应明拳理、拳握拳法对立而又统一的法则,持之以恒,练得正确细致达到精熟才能得益。
洪传陈式太极拳一路八十一式各式名称
第一式 金刚捣碓 第二式 拦擦衣
第三式 六封四闭 第四式 单鞭
第五式 左转身捣碓 第六式 白鹤亮翅
第七式 搂膝拗步 第八式 初收
第九式 斜行拗步 第十式 再收
第十一式 前趟拗步 第十二式 掩手肱捶
第十三式 右转身捣碓 第十四式 十字手
第十五式 庀身捶 第十六式 背折靠
第十七式 下掩手肱捶 第十八式 双推手
第十九式 三换掌 第二十式 肘底捶
第二十一式 倒卷肱 第二十二式 白鹤亮翅
第二十三式 搂膝拗步 第二十四式 闪通背
第二十五式 进步掩手肱捶 第二十六式 退进步拦擦衣
第二十七式 六封四闭 第二十八式 单 鞭
第二十九式上云手 第三十式 高探马
第三十一式 右插脚 第三十二式 左插脚
第三十三式 左转身蹬脚 第三十四式 前蹚拗步
第三十五式 击地捶 第三十六式 二起脚
第三十七式 护心拳 第三十八式 旋风脚
第三十九式 右蹬脚 第四十式 掩手肱捶
第四十一式 小擒打 第四十二式 抱头推山
第四十三式 三换掌 第四十四式 单 鞭
第四十五式 前 招 第四十六式 后 招
第四十七式 野马分鬃 第四十八式 左转身六封四闭
第四十九式 单鞭 第五十式 退步双震脚
第五十一式 玉女穿梭 第五十二式 拦擦衣
第五十三式 六封四闭 第五十四式 单 鞭
第五十五式 中云手 第五十六式 双摆莲脚
第五十七式 跌 岔 第五十八式 左金鸡独立
第五十九式 右金鸡独立 第六十式 倒卷肱
第六十一式 左进步挤 第六十二式 顺拦肘
第六十三式 白鹤亮翅 第六十四式 搂膝拗步
第六十五式 闪通背 第六十六式 进步掩手捶
第六十七式 进退步拦擦衣捶 第六十八式 单 鞭
第六十九式 下云手 第七十式 高探马
第七十一式 十字摆莲脚 第七十二式 指裆捶
第七十三式 猿猴献果 第七十四式 六封四闭
第七十五式 单 鞭 第七十六式 穿地龙
第七十七式 上步骑鲸 第七十八式 退步跨虎
第七十九式 转身双摆莲脚 第八十式 当门炮
第八十一式 左转身捣碓
洪传陈式太极拳 - 洪传陈式太极拳二路六十四式各式名称
(一)金刚捣碓 (二)拦擦衣
(三)六封四闭 (四) 单鞭 (五) 搬拦捶
(六) 猿猴献果 (七) 护心拳
(八) 连环炮 (九) 搂膝拗步
(十) 右转身靠 (十一) 径拦直入
(十二) 风扫梅花 (十三) 金刚捣碓
(十四) 十字手 (十五) 庇身捶
(十六) 撇身捶 (十七) 斩手
(十八) 翻花舞袖 (十九) 掩手肱捶
(二十) 飞步拗拦肘 (二十一) 大红拳
(二十二) 右转身高探马 (二十三)小红拳
(二十四) 高探马 (二十五) 穿梭
(二十六) 倒骑驴 (二十七) 闪通背
(二十八) 进步掩手捶 (二十九) 裹身鞭
(三十)右转身裹身鞭 (三十一) 手肘势
(三十二) 劈架子 (三十三)翻花舞袖
(三十四) 掩手肱捶 (三十五) 伏虎
(三十六)抹眉肱 (三十七) 右单云手
(三十八) 拗步斩手 (三十九) 左单云手
(四十)左冲 (四十一) 下双撞捶
(四十二) 右冲 (四十三) 海底翻花
(四十四)掩手肱捶 (四十五 )扫蹚腿
(四十六) 掩手肱捶 (四十七) 右拳炮捶
(四十八) 左拳炮捶 (四十九) 进步侧靠
(五十) 掩手肱捶
本文2023-08-05 21:28:14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252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