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述清朝典章制度的史籍《清三通》指的是哪三本通志?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5收藏

记述清朝典章制度的史籍《清三通》指的是哪三本通志?,第1张

  《文献通考》,是宋元时代著名学者马端临的重要著作。马端临,字贵与,江西乐

  平人,生于南宋理宗宝佑二年(1254年),卒于元泰定帝泰定元年(1324年)。《宋史》

  和《元史》都没有给予他立传,《通考·自序》也没有叙述事迹。《南宋书》和《新元

  史》中虽有传,但记事十分简单。所幸《通考》的《进书表》和《抄白》以及清初修的

  《乐平县志》中保存了几点有关的材料,大致可知他是南宋后期宰相马廷鸾的仲子,以

  荫补承事郎,曾漕试第一。廷鸾为人正直,不肯附和奸相贾似道,咸淳九年(1273年)

  被迫辞职,居家17年,元世祖至元二十六(1289年)去世。廷鸾曾任史官,家中极富藏

  书。马端临随其父家居,读书颇广。父亲去世后,他曾短期间内出任慈湖书院、柯山书

  院院长、教授及台州路学教授等学职,一生主要时间都在家乡隐居著书。县志本传称他

  “门弟甚众,有所论辩,吐言如泉涌,闻者必有得而返。”可知他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学

  者。端临在其34岁左右时,即开始其著书工作。而《文献通考》的编写用时20余年。李

  谨思《通考序》称全书著成于丁未之岁,即元成宗大德十一年(1307年),马氏是年54

  岁。仁宗延佑五年(1318年),其书被一位道士访得,次年奏之于朝。至治二年(1322

  年)官家为之刊行,至泰定元年刊成。

  《文献通考》全书分为24门,348卷。自《经籍》至《物异》等5门为《通典》所未

  有者,此外19门均为《通典》的原目或子目。书的内容起自上古,终于南宋宁宗嘉定年

  间。就其体例与内容来看,实为《通典》的扩大与续作,这是本书的第一个特点。本书

  的取材中唐前以《通典》为基础,并进行适当补充。中唐以后则是马端临广收博采的结

  果,尤其是宋代部分,当时《宋史》尚未成书,而马氏所见到的宋代史料最丰富,所以

  其所收之材料多有为《宋史》所无者。取材广博,网罗宏富,可以说是本书的第二个特

  点。此外,《通典》以《食货》为首,说明杜佑对国家经济的重视;郑樵《通志》移之

  于《选举》、《刑法》之后;而马端临更将之列于全书之首,且增加为8门之多,可知

  马氏对经济的重视更超过杜氏、郑氏。《通典》之《礼典》100卷,占去全书1/2,而

  《通考》之《社郊考》则3门才60卷,不及全书1/5。又《兵考》一门,详列古今兵制沿

  革,使《兵典》只叙用兵方法的偏差得到改正。这些都是《通考》的优点。

  马端临是古代进步的史学家之一,他发展了杜佑所创立的新史书体裁,即以事类为

  中心叙述历史发展的典志体,又推进了郑樵所倡导的会通之义。《通考》与《通典》相

  比,从内容到形式都有了扩大和提高;《通考》与《通志》相比,《通志》只做到旧史

  书的粗略总和,《通考》则予以重新组织,表达了若干新思想、新看法。如商鞅变法和

  杨炎的两税法,对古代封建社会发展均具有重大作用,马氏明确指明其重要历史意义,

  而不因自己对二人的否定态度而否定其经济政策。又如五代时期,参加过唐末农民起义

  的张全义,对恢复洛阳一带经济生产起过有利作用,欧阳修作《五代史记》,因他出身

  于“群盗”,仅略记数语。而马端临不仅详记其事,而且加按语云:“全义本出‘群

  盗’,乃能劝农力本,生聚教诲,使荒墟为富实。观其规划,虽五季之君号为有志于民

  者,所不如也。贤哉!”作了有力的颂扬。

  马氏著此《通考》,在《自序》中反复说明,一方面为续补杜佑《通典》天宝以后

  之事迹,一方面要配补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略如纪传体史书中的纪和志。总起来说,

  是使“有志于经邦稽古者,或有考焉”。这就形成了这部书的消极面,虽有同情人民之

  处,但主要是为统治阶级立言。又因全书规模宏大,某些部门便容易失于疏略,如《职

  官考》全录《通典》之文,于五代部分则叙述廖廖;又如《经籍考》内容虽丰富,而主

  要依据不出于晁公武、陈振孙二家,自不能完备;《舆地考》多本于欧阳忞《舆地广纪》

  一书,无甚订补。

  因此,历代学者对二书的看法是:《通典》以精密见称,《通考》以博通见长,各

  有独到之处,应互相参证而不可偏废。

  《四库提要》论之云:“大抵门类既多,卷繁帙重,未免取彼失此。然其条分缕析,

  使稽古者可以案类而考。又其所载宋制最详,多《宋史》各志所未备,案语亦多能贯穿

  古今,折衷至当。虽稍逊《通典》之简严,而详赡实为过之,非郑樵《通志》所及也。”

  《通典》、《通志》和《文献通考》三书都以贯通古今为主旨,又都以“通”字为

  书名,故后人合之称为“三通”。“三通”在中国古代史籍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通

  行的刻本为清乾隆年间在武英殿校刊的三通合刻本,附有考证,其后复刻者多以此为底

  本,重要者为江西崇仁谢氏及浙江书局等本。

你好!

《通志》当今称其为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中国通史 。

中国传统史学将其归入典章制度的政书,列为三通之一。也有将其列入百科全书类的。

全书200卷 ,有帝纪18卷 、皇后列传2卷、年谱4卷、略51卷、列传125卷。

作品介绍

其上起三皇,下迄隋代的综合史料通史。郑樵在《通志》中提出会通思想,主张修通史,强调史事、典章制度相依因的联系;主张史书应极古今之变。他反对割断史事联系写断代史。他认为史家应重视实际和学习一些自然方面的知识,并用实际的观察来核实史书的记载。他主张用治军那样严整的“类例”方法来治学,认为史家修史要有独到的见识。《通志》虽在校雠学、音韵学、文字学等方面都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但未能在各方面都达到这样的水平 。

《通志》为纪传体,但把年表改称年谱,把志改称略,保存了《晋书》的载记部分。总序和二十略是全书的精华。除礼、器服、选举、刑等略外,其余各略都有新意。《 通志 》现存 最早的刻本为元至治元年(1321)摹印元大德本。商务印书馆的万有文库本为流行的版本。二十略有单行本。

希望对对你有帮助。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