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蒿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3收藏

青蒿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国家基本药物 4 概述 5 拉丁名 6 英文名 7 青蒿的别名 8 来源 9 原植物形态 10 产地 11 采收与初加工 12 性味归经 13 青蒿的功效与主治 14 青蒿的化学成分 15 青蒿的药理作用 16 青蒿的药典标准 161 品名 162 来源 163 性状 164 鉴别 165 检查 1651 水分 1652 总灰分 166 浸出物 167 青蒿饮片 1671 炮制 1672 性味与归经 1673 功能与主治 1674 用法与用量 1675 贮藏 168 出处 17 参考资料 附: 1 用到中药青蒿的方剂 2 用到中药青蒿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青蒿 青蒿药品说明书 1 拼音

qīng hāo

2 英文参考

abrotanum [朗道汉英字典]

Artemisia apiacea Hce [朗道汉英字典]

herba artemisiae chinghao [朗道汉英字典]

southernwood [朗道汉英字典]

abrotani herba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artemisiae annuae,herba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artemisiae apiaceae,herba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sweet wormwood herb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Herba Artemisiae Annuae(拉)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sweet wormwood herb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国家基本药物

与青蒿有关的国家基本药物零售指导价格信息

序号 基本药物

目录序号 药品名称 剂型 规格 单位 零售指

导价格 类别 备注 347 36 青蒿琥酯 片剂 50mg12 盒(瓶) 155 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部分 △

注:

1、表中备注栏标注“”的为代表品。

2、表中代表剂型规格在备注栏中加注“△”的,该代表剂型规格及与其有明确差比价关系的相关规格的价格为临时价格。

4 概述

青蒿

青蒿为中药名,出《神农本草经》。为菊科植物黄花蒿Artemisia annua L 干燥地上部分[1]。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记载有此中药的药典标准。

5 拉丁名

Herba Artemisiae Annuae(拉)(《中医药学名词(2004)》)

6 英文名

sweet wormwood herb(《中医药学名词(2004)》)

7 青蒿的别名

香蒿、苦蒿、黄蒿。

香蒿、苦蒿、草蒿[2]。

8 来源

青蒿为菊科植物黄花蒿Artemisia annua L 干燥地上部分[1]。

青蒿为菊科植物黄花蒿Artemisia annua L的干燥地上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青蒿为菊科植物黄花蒿Artemisia annuaL.或青蒿A.apiacea Hance的全草[2]。

9 原植物形态

一年生草本,高达15m;全株黄绿色,有臭气。茎直立,具纵条纹,上部分枝。基部及下部叶在花期枯萎,中部叶卵形,长45~7cm,2~3回羽状深裂,小裂片线形,宽约03mm,先端尖锐,表面深绿色,背面色较浅,无毛或略具细微软毛,有柄;上部叶渐小,无柄。头状花序多数,球形,直径约2mm,具细软短梗,排成圆锥状;总苞片2~3层;花管状,雌花长约05mm,两性花长约1mm,**;花药先端尖尾状,基部圆钝;柱头2裂,裂片先端呈画笔状。瘦果椭圆形,长约06mm。花期8~10月,果期10~11月。

生于山坡、林缘、荒地。

10 产地

青蒿产于全国各地。

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2]。

11 采收与初加工

秋季花盛开进割取地上部分,除去老茎,阴干。

12 性味归经

青蒿味苦、微辛,性寒,入肝、胆经[2]。

13 青蒿的功效与主治

青蒿具有清热解暑,除蒸,截疟的功效,用于暑邪发热、阴虚发热、夜热早凉、骨蒸劳热、疟疾寒热、湿热黄疸。

青蒿具有清热解暑,除蒸,截疟的功效[2]:

青蒿治暑热、暑湿、湿温,阴虚发热,黄疸:煎服,45~9g(鲜品30~60g)[2]。

青蒿治疟疾:煎服或晒干研末,于疟发前4小时服3g,连服5日[2]。

青蒿治皮肤瘙痒,荨麻疹:煎水熏洗[2]。

青蒿经蒸馏得到饱和水溶液名青蒿露,治骨蒸,虚热,虚烦,久疟,蓐劳[2]。

14 青蒿的化学成分

含青蒿素(arteannuin),青蒿甲、乙、丙、丁、戊素,青蒿酸、蒿酸甲酯、青蒿醇,并含挥发油,油中主为蒿酮(artemisia ketone)、异青蒿酮、枯敬醛(cuminal)、1,8桉油精、丁香烯等。

青蒿全草含挥发油,内含蒿属酮、樟脑、丁香烯、桉叶素、蒎烯、莰烯等,并含东莨菪素,东莨菪苷。青蒿还含芸香苷、绿原酸、胆堿、鞣质等[2]。

黄花蒿还含青蒿素(Arteamunin)以及青蒿甲素、乙素、丙素、丁素、戊素等[2]。

15 青蒿的药理作用

青蒿素有良好的抗疟作用,可代替氯喹以抑制各型疟原虫裂殖体的繁殖而中止发作,具有高效、速效、低毒、用法简便等优点,唯复发率较高[2]。

青蒿素有促进单核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作用,青蒿素及其衍生物促进淋巴细胞转化等作用,可能是促进Ts细胞增殖,从而起到抑制免疫功能的作用[2]。

青蒿素及其衍生物或青蒿酯钠对体外肿瘤细胞有较显著的抑瘤作用[2]。

16 青蒿的药典标准 161 品名

青蒿

Qinghao

ARTEMISIAE ANNUAE HERBA

162 来源

本品为菊科植物黄花蒿Artemisia annua L的干燥地上部分。秋季花盛开时采割,除去老茎,阴干。

163 性状

本品茎呈圆柱形,上部多分枝,长30~80cm,直径02~06cm;表面黄绿色或棕**,具纵棱线;质略硬,易折断,断面中部有髓。叶互生,暗绿色或棕绿色,卷缩易碎,完整者展平后为三回羽状深裂,裂片和小裂片矩圆形或长椭圆形,两面被短毛。气香特异,味微苦。

164 鉴别

取本品粉末3g,加石油醚(60~90℃)50ml,加热回流1小时,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正己烷30ml使溶解,用20%乙腈溶液振摇提取3次,每次10ml,合并乙腈液,蒸干,残渣加乙醇05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青蒿素对照品,加乙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石油醚( 60~90℃)乙醚(4:5)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2%香草醛的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置柴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165 检查 1651 水分

不得过140%(附录ⅨH 第一法)。

1652 总灰分

不得过80%(附录ⅨK)。

166 浸出物

照醇溶性浸出物测定法(附录X A)项下的冷浸法测定,用无水乙醇作溶剂,不得少于19%。

167 青蒿饮片 1671 炮制

除去杂质,喷淋清水,稍润,切段,干燥。

1672 性味与归经

苦、辛,寒。归肝、胆经。

1673 功能与主治

清虚热,除骨蒸,解暑热,截疟。,退黄。用于温邪伤阴,夜热早凉,阴虚发热,骨蒸劳热,暑邪发热,疟疾寒热,湿热黄疸。

1674 用法与用量

6~12g,后下。

1675 贮藏

置阴凉干燥处。

168 出处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17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青蒿素概述 4 青蒿素的来源 5 青蒿素的临床研究 6 青蒿素药典标准 61 品名 611 中文名 612 汉语拼音 613 英文名 62 结构式 63 分子式与分子量 64 来源(名称)、含量(效价) 65 性状 651 熔点 652 比旋度 66 鉴别 67 检查 671 有关物质 672 干燥失重 673 炽灼残渣 68 含量测定 68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682 测定法 69 类别 610 贮藏 611 版本 7 青蒿素说明书 71 青蒿素的别名 72 外文名 73 青蒿素的适应症 74 用量用法 75 注意事项 76 规格 附: 青蒿素相关药品说明书其它版本 1 拼音

qīng hāo sù

2 英文参考

artemisia annua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青蒿素概述

青蒿素亦称黄花蒿素。是从中药青蒿(黄花蒿)中分离的抗恶性疟疾的一种过氧化物倍半萜类成分。无色针状结晶。

4 青蒿素的来源

存在于菊科植物黄花蒿Artemisia annua L叶。

5 青蒿素的临床研究

对疟原虫红内期有直接杀灭作用,对组织期无效。对实验动物毒性很低,在机体内吸收快、分布广、排泄快。其抗疟机理是干扰了疟原虫的表膜——线粒体的功能。本品治疗间日疟、恶性疟平均原虫转阴时间快于氯喹,临床治疗中未见毒副作用,特别在抗氯喹原虫株地区治疗恶性疟和脑型疟更显示出其优越性。通过对青蒿素进行结构改造,找到了新的衍生物——甲基青蒿素和青蒿酯钠,前者口服剂量只需青蒿素的l/6~1/8,且无苦味;后者易溶于水,可用于凶险型疟疾的静脉注射抢救。

6 青蒿素药典标准 61 品名 611 中文名

青蒿素

612 汉语拼音

Qinghaosu

613 英文名

Artemisinin

62 结构式

63 分子式与分子量

C15H22O5    28234

64 来源(名称)、含量(效价)

本品为(3R,5aS,6R,8aS,9R,12S,12aR)八氢3,6,9三甲基3,12桥氧12 H吡喃[4,3j]1,2苯并二塞平10(3H)酮。按干燥品计算,含C15H22O5应为980%~1020%。

65 性状

本品为无色针状结晶,味苦。

本品在丙酮、乙酸乙酯、三氯甲烷中易溶,在甲醇、乙醇、稀乙醇、乙醚及石油醚中溶解,在水中几乎不溶;在冰醋酸中易溶。

651 熔点

本品的熔点(2010年版药典二部附录Ⅵ C)为150~153℃。

652 比旋度

取本品,精密称定,加无水乙醇溶解并定量稀释制成每1ml中含10mg的溶液,依法测定(2010年版药典二部附录Ⅵ E),比旋度为+75°至+78°。

66 鉴别

(1)取本品约5mg,加无水乙醇05ml溶解后,加碘化钾试液04ml,稀硫酸25ml与淀粉指示液4滴,立即显紫色。

(2)取本品约5mg,加无水乙醇05ml溶解后,加盐酸羟胺试液05ml与氢氧化钠试液025ml,置水浴中微沸,放冷后,加盐酸2滴和三氯化铁试液1滴,立即显深紫红色。

(3)在含量测定项下记录的色谱图中,供试品溶液主峰的保留时间应与对照品溶液主峰的保留时间一致。

(4)本品的红外光吸收图谱应与对照的图谱(《药品红外光谱集》220图)一致。

67 检查 671 有关物质

取本品,加丙酮溶解并稀释制成每1ml中含15mg的溶液,作为供试品溶液;精密量取05ml,置100ml量瓶中,用丙酮稀释至刻度,作为对照溶液(1);精密量取对照溶液(1) 5ml,置10ml量瓶中,用丙酮稀释至刻度,作为对照溶液(2);另取青蒿素对照品和双氢青蒿素对照品,加丙酮溶解并释稀制成每1ml中含青蒿素10mg和双氢青蒿素01mg的混合溶液,作为系统适用性试验溶液。照薄层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二部附录Ⅴ B)试验,吸取上述四种溶液各10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石油醚(沸程60~90℃)-丙酮-冰醋酸(8:2:01)为展开剂,展开15cm以上,取出,晾干,喷以含2%香草醛的20%硫酸乙醇溶液,在85℃加热10~20分钟至斑点清晰,系统适用性试验溶液应显青蒿素与双氢青蒿素各自的清晰斑点。供试品溶液如显杂质斑点,深于对照溶液(2)主斑点颜色(025%)且不深于对照溶液(1)主斑点颜色(05%)的斑点不得多于1个,其他杂质斑点均不得深于对照溶液(2)所显主斑点的颜色(025%)。

672 干燥失重

取本品,在80℃干燥至恒重,减失重量不得过05%(2010年版药典二部附录Ⅷ L)。

673 炽灼残渣

不得过01%(2010年版药典二部附录Ⅷ N)。

68 含量测定

照高效液相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二部附录Ⅴ D)测定。

68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用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乙腈-水(60:40)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10nm。取本品和双氢青蒿素对照品适量,加甲醇溶解并稀释制成每1ml中各约含1mg的混合溶液,量取2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双氢青蒿索呈现两个色谱峰,青蓠素峰与相邻双氢青蒿素峰的分离度应大于20;理论板数按青蒿素峰计算不低于3000。

682 测定法

取本品约25mg,精密称定,置25ml量瓶中,加甲醇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精密量取2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记录色谱图;另取青蒿素对照品,同法测定。按外标法以峰面积计算,即得。

69 类别

抗疟药。

610 贮藏

遮光,密封保存。

611 版本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7 青蒿素说明书 71 青蒿素的别名

黄蒿素;黄花蒿素 ,青蒿素

72 外文名

Arteannuin ,Artemisinin

73 青蒿素的适应症

青蒿素为我国首次从黄花蒿提出的一种新的抗疟有效成分。是一种高效,速效的抗疟药,用于间日疟,恶性疟特别是抢救脑型疟有良效。青蒿素对血吸虫亦有杀灭作用。

74 用量用法

1深部肌注:第1次200mg,6~8小时后再给100mg,第2、3日各肌注100mg,总剂量500mg(个别重症第4日再给100mg),或连用3日,每日肌注300mg,总量900mg。小儿每千克体重15mg,按上述方法3日内注完。

2口服:先服1g,6~8小时再服05g,第2、3日各服05g,疗程3日,总量为25g。小儿每千克体重15mg,按上述方法3日内服完。

75 注意事项

1注射部位较浅时,易引起局部疼痛和硬块。

2个别病人可出现一过性转氨酶升高及轻度皮疹。

3少数病人有轻度恶心、呕吐、腹泻等不良反应,不加治疗亦可很快恢复正常。

76 规格

片剂 :50mg,100mg

华佗擅长外科手术,制成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华佗创制医学体操“五禽戏”,能强身健体;张仲景写成《伤寒杂病论》,擅长医治流行传染病;只有人们为了怀念医圣张仲景,把坐在药铺里给人看病的医生通称为“坐堂先生”正确.

故选D.

古代是《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1、黄帝内经

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第一部冠以中华民族先祖“黄帝”之名的巨著,是中医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2、难经

是中国古代医学著作《黄帝八十一难经》的简称,共三卷(亦有分五卷的)。原题秦越人撰。

3、伤寒杂病论

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其所确立的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这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4、本经

中国汉族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作为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约起源于神农氏,代代口耳相传,于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成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是对中国中医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

其中规定的大部分中药学理论和配伍规则以及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中医药药物学理论发展的源头。

扩展资料

中国古医书是古代医学的传承,极具医学研究价值和文物价值,中华医学源远流长,名医辈出,创造出了很多辉煌的医学成就,影响远播日本、欧洲,并且对世界医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古代医书原著跟现代翻印的古代医书内容有很多出入,由于年代久远,当代的翻印古医书缺失了很多内容,所以中国古医书原著可以说是价值连城。

直至今天,对于中医的质疑依然不绝于耳,著名学者方舟子就曾旗帜鲜明的表示中医是伪科学,是一种蒙昧的、神秘主义的治疗方法,应该彻底地否定、抛弃。那么,中医到底有没有用呢?鲜为人知的是,东晋一部中医经典,竟然记载了现代两个诺贝尔奖的成果。

谈及魏晋时代的医学大师,我们最熟悉的是华佗与张仲景,但其实还有一位,这个人叫葛洪!

葛洪,江苏镇江句容人,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道家领袖,三国方士葛玄之侄孙,世称小仙翁,据说最后成功飞升。当时,道家之人往往精于炼丹,服丹炼道,因此在我们印象中,葛洪身上的标签是道士与炼丹师。但鲜为人知的是,道家还会研究养生秘术,研究神仙方药、养生延年等,因此葛洪还是一位顶尖的医生。

不经历风雨,焉有彩虹,葛洪就是如此!葛洪出身江南士族,祖父名字叫葛玄,号葛仙公,师傅是三国时代的左慈,但葛洪13岁时丧父,家境渐贫,为了继续学习,葛洪以砍柴所得,换回纸笔,在劳作之余抄书学习,常至深夜。乡人因而称其为抱朴之士,他遂以“抱朴子”为号,典型的人穷志坚。16岁时,葛洪拜祖父师弟郑隐为师,因潜心向学,深得郑隐器重。

史书记载,郑隐“弟子五十余人,唯余(葛洪)见受金丹之经及 《三皇内文》、《枕中五行记》,其余人乃有不得一观此书之首题者”。所谓《三皇内文》,就是《三皇经》,是《天皇文》、《地皇文》、《人皇文》的合称,据说可以辟邪恶鬼、温疫气、横殃飞祸、医死人肉白骨、起死回生等,已经失传。唯独葛洪能读此书,可见郑隐对其重视程度。

302年,郑隐察觉乱世将至,于是携入室弟子,东投霍山隐居避祸,唯葛洪仍留丹阳。304年,五胡乱华序幕之年,葛洪加入军队,被封为“伏波将军”,十年之后,葛洪返回家乡,隐居深山。二年之后,东晋开国,念其旧功,赐爵关内,但葛洪对做官一直推辞。直到325年,因为生活所迫,出任咨议参军等职,后来听说交趾产丹砂,于是主动请求出任勾漏(今广西北流县)令。

但途经广州时,听闻罗浮山上有神仙洞府,相传秦代安期生在此山服食九节菖蒲,羽化升天,于是葛遂决定中止赴任的行程,从此隐居于罗浮山,中途又多次辞官不做。

隐居罗浮山期间,葛洪修行炼丹,著书讲学,留下了很多经典,除了道家著作之外,还包括五经七史百家之言、兵事方技短杂奇要,以及医学书籍《金匮药方》、《肘后备急方》等。让人始料未及的是,其中《肘后备急方》一书的价值,在1600年之后,竟两次在诺贝尔奖上得到验证!

1928年,法国细菌学家查尔斯·尼柯尔,因为关于辨认出虱子为斑疹伤寒的传染者,而获得192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然而,查尔斯·尼柯尔的发现并非世界第一,因为早在1600多年前,东晋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就已经揭秘了虱子是恙虫病(斑疹伤寒)的传染源,并提出了预防的方案。

《肘后备急方》:山水间多有沙虱,其虫甚细不可见。人入水浴及汲水澡浴,此虫在水中著人。及阴雨日行草中,即著人,便钻入皮里。其诊法是:初得之,皮上正赤如小豆黍米粟粒,以手摩赤上,痛如刺,过三日之后,令人百节强,疼痛寒热,赤上发疮,此虫渐入至骨,则杀人。

科学研究表明,恙虫病是一种急性传染病,是由感染了一种叫“东方立克次氏体”的病原体引起的,而“东方立克次氏体”无法直接感染人类,需要一个叫恙虫(又称恙螨、沙虱)的媒介。恙虫的幼虫叫恙螨,但恙螨有好几百种,其中只有颜色发红的红恙螨和地里恙螨才会传播恙虫病。

那么,葛洪的“沙虱”与查尔斯·尼柯尔的是不是同一种呢?在《朴子内篇登涉》中,葛洪描述沙虱说:“其大如毛发之端,初著人便入其皮里……可以针挑取之正赤如丹。”这是世界上对恙虫病最早的记载。

可见,葛洪的著作要比诺奖得主要早了1600年之久,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的智慧以及中医的博大精深!

2015年,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因开创性地从中草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被授予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证书。

屠呦呦是中国的骄傲,她的成果由来我们都已熟悉,即受到了葛洪《肘后备急方》中记载的“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启发。鲜为人知的是,在诺贝尔颁奖时的演讲中,屠呦呦还提到了一件事,依然是这段文字的启发。

屠呦呦:当年我面临研究困境时,又重新温习中医古籍,进一步思考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有关‘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截疟记载。这使我联想到提取过程可能需要避免高温,由此改用低沸点溶剂的提取方法。

葛洪记载的内容,尽管比较含糊,但指明了两个方向:一是青蒿可以治疗疟疾,二是应该是常温榨取青蒿汁,尤其后一点,屠呦呦“由此改用低沸点溶剂的提取方法”,进而成功提取出青蒿素。

可见,面对世界性的疟疾难题,古人智慧和流传千载的中国古代医书,给了现代科研人员两个关键的启示。

因此,中医有没有用,根本无需讨论,存在即是真理,中医流传数千年,无数智慧的结晶,让无数中国人远离病痛,让中国古代人口一直稳占全球人口25%左右,就已经证明了中医的作用。如今,中医的某些理论没有得到证实,并不代表没有道理,或许是现代医学还不够发达,毕竟人类医学还远没到出神入化的地步。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中医效果越来越显著,成功解决了不少西医难题,如今中医反而在世界范围内也越来越受欢迎。可笑的是,在国外愈发流行的中医,却在中国饱受质疑。

屠呦呦发现青蒿素的艰辛历程:研究了超过2000种的中药,发现了其中的640种可能有抗疟效果。用小鼠模型评估了从大约200种中药里获得的380种提取物。然而过程并没有那么顺利,想要有重大发现谈何容易。

终于在1971年10月获得了中性无毒的提取物。这份提取物对伯氏疟原虫感染小鼠和食蟹猴疟原虫感染的猴子有着100%的疗效。这个结果标志着青蒿素发现上的突破。

1972年得到了提取物中的活性成分,分子量为282道尔顿的无色晶体,分子式是C15H22O5,熔点在56–157°C。我们将其命名为青蒿素。青蒿素的发现是我们科研征程的第一步——揭示。我们接下来要进入下一步——创造,把自然界的分子转变为药物。

人物评价:

以屠呦呦研究员为代表的一代代中医人才,辛勤耕耘,屡建功勋,为发展中医药事业、造福人类健康作出了重要贡献。

以屠呦呦为代表的杰出科研人员不仅是中医药界的骄傲,而且是整个科技界的骄傲。

屠呦呦的研发对人类的生命健康贡献突出,她的研究跟所有其他科研成果都不同,为科研人员打开了一扇崭新的窗户。

屠呦呦不论是从学术上还是生活上都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作为获奖人,她的经历是独一无二的。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