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代纪年的常识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2收藏

关于古代纪年的常识,第1张

1 古人如何纪年

古代的纪年法有好几种,有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星岁纪年法、干支纪年法等,我们在这 里,对这几种纪年法逐一做简单介绍。

一、年次纪年法 古代最早的纪年法,就是年次纪年法。所谓年次纪年法,是指按照王公即位的年次进行纪 年,例如前770年,古人记为周平王元年、秦襄公八年等。

那么前769年,就记为周平王二年、秦 襄公九年等。这样,按照元、二、三的次序,依次记下去,直到王公出位或死亡为止。

二、年号纪年法 第八篇天文、历法 汉武帝时开始有年号。以后每个新皇帝即位,都要改年号(称为“改元”),并用年号纪年+ 后来日本、越南、朝鲜、高丽纪年受到中国影响,也都使用过自己的年号。

现在的日本仍然使用 自己的年号。年号怎么纪年呢?例如前140年,汉武帝立年号为“建元”,所以这一年就记为建 元元年,次年就记为建元二年,依此类推。

如果年号改了,便按着新的年号,重新纪年。年号被 认为是帝王正统的标志,称为“奉正朔”。

若一个政权使用另一个政权的年号,就是标志着臣服 于对方了。 如在中国分裂的时期——五代十国时,吴越国使用唐、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和北宋的年号,就都是表示臣服。

另外,地方割据势力、少数民族政权以及农民起义建立政权也 常畲自立年号纪年。 三、星岁纪年法 这是战国时出现的纪年法。

星岁纪年法中的“星”指岁星,“岁”指太岁。 星岁纪年法实际 是岁星纪年法和太岁纪年法的合称。

这里我们就不详细介绍了。

2 我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哪几种

我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四种: (1)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

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如《左传·崤之战》:“三十三年春, 秦师过周北门。”

指鲁僖公三十三年。 (2)年号纪年法。

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

如《石钟山记》“元丰七年”、《梅花岭记》“顺治二年”等。 (3)干支纪年法。

如近代常用干支纪年来表示重大历史事件,如“甲午战争”、“戊戌 变法”、“辛丑条约”、“辛亥革命”。 (4)年号干支兼用法。

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如《梅花岭记》“顺治二年乙 酉四月”,“顺治”是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年号,“乙酉”是干支纪年。

3 关于古时记年份的月理知识

一个时辰等于八刻 一年有十二月,一月有五周,一周有六日,一日有十二时辰,一时辰有四刻,一刻有三盏茶,一盏茶有两柱香,一柱香有五分,一分有六弹指,一弹指有十刹那。

一刹那就是一秒钟。 古时指"一柱香"的时间也就是一刻钟左右即现在大约十五分钟。

而现在的香有长有短,有粗有细;有易燃的也有不怎麽快燃不能作为计时参考。 喝一碗茶的时间,从端上来开始,然后慢慢品尝,一饮而尽,其实就是一碗茶凉到可以入口的程度所用的时间。

夏天要15分钟,冬天10分钟都用不了。 古人一天分十二个时辰,即 子:11pm-1am 丑:1am-3am 寅:3am-5am 卯:5am-7am 辰:7am-9am 巳:9am-11am 午:11am-1pm 未:1pm-3pm 申:3pm-5pm 酉:5pm-7pm 戌:7pm-9pm 亥:9pm-11pm 时辰———十二地支纪一昼24小时为十二时辰:前半夜11时至1时为“子时”,午夜1时至3时为“丑时”,后半夜3时至5时为“寅时”,早上5时至7时为“卯时”,上午7时至9时为“辰时”,9时至11时为“巳时”,11时至下午1时为“午时”,中午1时至3时为“未时”,晚上7时至9时为“戌时”,9时至11时为“亥时”。

每个时辰各占两个钟头。可见“从巳时直杀到未时”相当于现在的“从上午9时直杀到下午3时”。

更点———古代把晚上戌时作为一更,亥时作为二更,子时作为三,丑时为四,寅时为五更。把一夜分为五更,按更击鼓报时,又把每更分为五点。

每更就是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即120分钟,所以每更里的每点只占24分钟。由此可见“四更造饭,五更开船”相当于现在的“后半夜1时至3时做饭,3时至5时开船”。

“五更三点”相当于现在的早晨5时又72分钟,即6时12分,“三更四点”相当于现在的午夜1时又96分钟,即2时36分。 刻———古代用漏壶计时。

漏壶分播水壶和受水壶两部。播水壶分二至四层,均有小孔,可滴水,最后流入受水壶,受水壶里有立箭,箭上刻分100刻,箭随蓄水逐渐上升,露出刻数,以显示时间。

而一昼夜24小时为100刻,即相当于现在的1440分钟。可见每刻相当于现在的144分钟。

所以“午时三刻”相当于现在的中午1时432分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

(北京时间09 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北京时间15食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

(北京时间17是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

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

(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 古人说时间,白天与黑夜各不相同,白天说“钟”,黑夜说“更”或“鼓”。

又有“晨钟暮鼓”之说,古时城镇多设钟鼓楼,晨起(辰时,今之七点)撞钟报时,所以白天说“几点钟”;暮起(酉时,今之十九点)鼓报时,故夜晚又说是几鼓天。夜晚说时间又有用“更”的,这是由于巡夜人,边巡行边打击梆子,以点数报时。

全夜分五个更,第三更是子时,所以又有“三更半夜”之说。 时以下的计量单位为“刻”,一个时辰分作八刻,每刻等于现时的十五分钟。

旧小说有“午时三刻开斩”之说,意即,在午时三刻钟(差五分钟到正午)时开刀问斩,此时阳气最盛,阴气即时消散,此罪大恶极之犯,应该“连鬼都不得做”,以示严惩。 刻以下为“字”,关于“字”,广东广西的粤语地区至今仍然使用,如“下午三点十个字”,其意即“十五点五十分”。

据语言学家分析,粤语中所保留的“古汉语” 特别多,究其原因,盖因古中原 流落岭南,与中原人久离,其语言没有与留在中原的人“与时俱进”。“字”以下的分法不详,据《隋书律历志》载,秒为古时间单位,秒以下为“忽”;如何换算,书上没说清楚,只说:“‘秒’如芒这样细;‘忽’如最细的蜘蛛丝”。

4 关于古代文化常识

3、谦辞和敬辞

窃:私下、私自。

敢:冒犯、冒昧地。

蒙:承蒙。

请:请允许我、请让我。

枉驾:有劳大驾。

惠赐:指对方给以了好处。

科举职官

乡试(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

会试(录取者称为“贡生”,第一名称为“会元”)

殿试(录取者称为“进士”,第一名称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

拜:授给官职。

除:免去旧职任新职。

出:出任。

升:提升官职。

迁:调动官职升官。

革:革除官职。

罢:罢免、停职。

免:免除官职。

黜:废黜、贬退。

谪:降职远调。

削:革职罢官。

废:罢免或废黜。

退:⑴撤销或降低官职;⑵自己辞职。

斥:屏弃不用。

去:去职,被调离。

左迁:降低官职调动。

擢:提拔、选拔。

授:封给官职。

何谓九卿三公

卿和公都是官职名称。据历史记载,西周时期周王朝及诸侯都有卿,分上中下三级。战国时期,不少国家沿用。上卿是当时最高的官职。

九卿之说始于秦汉,指的是太常、光禄勋、卫尉、廷尉、太仆、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九个官职。

具体一点来说,太常掌管宗庙祭祀与礼仪;光禄勋掌管宫廷的守卫和护从;卫尉负责宫门警卫工作;太仆掌管皇帝的车马;廷尉是最高司法之官,掌管刑狱、案件的审理等;大鸿胪又叫典客或大行令,负责外交及民族事务;宗正负责管理皇室、宗族的事务;大司农又名治粟内史或大农令,掌管谷货、租税、赋役、财政等;少府掌山海池泽之税,以供养皇帝。到北魏时期,在正卿之下还设少卿,历代相沿,直到清末才废止。

三公之说也起始很早,周时以司马、司徒、司空为三公,西汉以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马)、御使大夫(大司空)为三公。到东汉时,名称有所改变,指太尉、司徒、司马。三公又叫“三司”,共同负责军政事务。

5 我国古代究竟是怎样纪年的呢

古代纪年主要有以下四种方法: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简称年次纪年法。

顾名思义就是以王公在位的年数来纪年。如《左传》中的:“二年春,公会戎于前。”

其中的“二年”,就是指隐公二年;又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年号纪年法。

从汉武帝时起,开始设定年号,此后每一位皇帝即位后都会改元,并以其年号来纪年。例如《宋书•武帝本纪》中的“安帝隆安三年十一月”,《新唐书•李白列传》中的“天宝初”等。

干支纪年法。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和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按固定顺序排列组 合起来用以纪年。

如丁卯年、辛已年等。从甲子年开 始,六十年后重回到甲子,如此循环往复,周而复 始。

近代也常用干支纪年来表述重大的历史事件,如“甲午战争”“辛丑条约”“辛亥革命”等。我国传 统纪年法依旧沿用干支纪年。

年号干支兼用法。即在纪年时将皇帝的年号 置前,干支列在其后。

例如,《梅花岭记》中的“顺 治二年乙酉四月”,“顺治”为清世祖爱新觉罗•福 临的年号,而“乙酉”则是干支纪年。

6 关于古代纪年的方式

(1) 年号纪年 我国古代最初是按照君王即位的年次纪年,如周宣王元年(公元前827年)等等。

汉武帝刘彻开始用年号纪年,即位那年称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顺次为建元二年、建元三年等,更换年号就重新纪元。历史上使用过的年号,约有八百多个。

古医书有不少是用这种方法来纪年的,如宋•刘昉《幼幼新书》李庚序题作“绍兴二十年九月几望”。绍兴是南宋高宗赵构的年号。

这种方法的好处在于纪年明确,可以直接表明具体的年份。(2) 干支纪年 干支纪年是我国古代最基本的纪年方式之一。

最早的记载见于《淮南子•天文训》,但西汉时这种方式还不通行。自东汉光武帝建武三十年(公元54年)开始干支正式用于纪年。

干支纪年在中医古籍中有广泛的应用。如清•柯琴《伤寒论注•自序》题作“时己酉初夏也”,据柯琴的生活年代,可查得“己酉”当为公元1729年。

当然,更常见的是皇帝年号加上当年干支的合记方法,如明•陈实功《外科正宗•自序》题作“万历丁巳之秋七月既望”,金•段成己《肘后备急方•序》题作“至元丙子季秋”等,都是年号与干支并用。还有再加上年次的,如唐•王冰《黄帝内经素问注•序》题作“时大唐宝应元年岁次壬寅”,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自序》题作“至元三年岁丁丑七月既望”等即是。

两法并用纪年的长处是不易错乱。(3) 星岁纪年 战国时代,天文占星家根据天象纪年,有所谓星岁纪年法。

星指岁星(即“木星”),岁指太岁(古代天文占星家设想出的假岁星,又叫岁阴、太阴)。故有岁星纪年法和太岁纪年法。

宋•夏竦《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序》题作“时天圣四年岁次析木秋八月丙申”,“析木”就是用岁星纪年。金•张从正《儒门事亲》“颐斋引曰”题作“岁在单阏阳月晦日”,“单阏”就是用太岁纪年。

(4) 生肖纪年 十二生肖之说起于东汉,汉前未见记载。生肖可以用来推算一个人的年龄、出生的年份,历史上也使用过生肖纪年法,如元代就有“泰定鼠儿年”(泰定是元泰定帝的年号,鼠儿年即甲子,为公元1324年)的记载。

汉语言文学,顾名思义包括汉语言和文学两部分,汉语言主要是语言学、文字学、古代汉语、现代汉语等等,文学包括中国古代、现代、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比较文学等等等~~~

汉语言文学

基本上包括文学作品,文学史和文学理论两方面

文学上面指的是外国文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等

文学理论上

主要包括训诂学,汉字学,语言学,美学,等一些小学

所以汉语言主要指的是语言学理论上这块

对外汉语属于语言学的一部分

一方面要学好汉语的文学理论

另一方面还要简单的掌握至少一门外语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整体观念的内容是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人体以五脏为中心;五脏的主宰是心。

辨证论治的症指的是患者自身的异常感觉;病指的是医生给疾病的一个定性;证指的是一般涉及八纲、五脏六腑、气血津液等内容。

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疾病诊断与防治以及摄生康复的一门医学科学,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中医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研究人类生命活动中医学中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的综合性科学。

中医学本身也叫汉族医学,简称汉医,它起源于汉族,是由汉族人民发展出来的,它本身也是汉族文化体系的组成部分。日本的汉方医学,韩国的韩医学,朝鲜称的高丽医学、越南的东医学都是以中医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在现今世界的医疗体系中,中医学被归类为替代医学中的一支。

中国除了有中医学之外,还有藏族医学、苗族医学、蒙古族医学、维吾尔族医学、朝鲜族医学、傣族医学等民族医学。

晋隋唐时期中医药学发展的特征:

一是系统全面整理医学理论和临床经验,出现了若干大型专著;

二是与国际之医药交流,促进了中国医药学的突出发展;

三是朝廷的关心支持,为中医药学的发展创造了较好的条件。

主要成就:

1、《新修本草》

也称《唐本草》,可以说是集唐以前本草之大成,完成后除颁行全国作为医学用药的准绳外,并列为国家太医署的教科书。本书不但在国内有着广泛的影响,而且迅即受到国外重视,日本、朝鲜的医药学教育也都以此为课本。这部著作不仅广征博引,而且吸收了国内外的先进成就,如:记载用白锡、银箔、水银制成齿科汞合金填充剂等,这也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补牙的文献记载。

2、《千金要方》

又称《备急千金要方》、《千金方》,是中国古代中医学经典著作之一,被誉为中国最早的临床百科全书,共30卷,是综合性临床医著。唐朝孙思邈所著,约成书于永徽三年(652年)。该书集唐代以前诊治经验之大成,对后世医家影响极大。

3、《外台秘要》

中国唐代由文献辑录而成的综合性医书。又名《外台秘要方》。40卷。王焘撰成于天宝十一载(752)。本书汇集了初唐及唐以前的医学著作。对医学文献进行大量的整理工作,使前人的理论研究与治疗方药全面系统地结合起来 。

这是我国医学文献强调详注引文出处之始。因此,他被誉为我国古代整理医学文献的大师。由于王氏治学严谨,并且《外台秘要》所引用的医学著作多已散佚不存,所以《外台秘要》成为现代医学家研究唐代以前医学和据以辑佚、校勘古医籍的重要参考书。

4、《理伤续断方》

唐代蔺道人所著的骨伤科专著。这是现存最早的骨伤科专书,内容比较丰富,并有着相当高的学术价值,反映出我国在九世纪前骨伤科理论和技术已达到很高的水平。例如,“总论”中所叙述的诊断治疗方法和步骤,强调运用麻醉、拔伸之牵引,收入骨、捺正之复位,夹缚之小夹板固定,外敷内服药物及早期之全身和局部活动等,已为现代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和实验研究给予了科学的论证。

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它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华民族所以能生息繁衍,兴旺发达,中医学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保健作用。中医学在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思想的指导下,从基础到临床,从治疗到预防,从胎教到养生,从免疫学到医学心理等方面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在包括医学伦理、医学教育和医院管理等各个领域都有独特的基本学说。每一个炎黄子孙都应为中华民族有这样的伟大宝库而感到自豪。中医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它是我国历代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创造出来的。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1)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2)整体观念的内容是: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人体以五脏为中心;五脏的主宰是心。

(3)辨证论治的“证”“症”“病”:

症:患者自身的异常感觉;病:医生给疾病的一个定性;证:一般涉及八纲、五脏六腑、气血津液等内容。

比如:感冒是病,医生说你得了感冒;风寒犯肺涉及寒、肺,故为证;津亏涉及津液,故也为证;鼻痒喷嚏,或者恶寒发热等为症状的症。

还有两个特殊的为:眩晕和咳嗽,比较有争议,也可以是病,也可以是症。

(4)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因为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表现的证不同,故治法也不同。比如:同为感冒的这一种疾病,分为: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因此需要分别选用疏散风寒和疏散风热的治法进行治疗。

异病同治是指:疾病不相同,但是却出现了相同的病机,故采用的治法是一样的。比如:胃下垂和子宫下垂的疾病不同,但是病机均为气陷证,所以采用的方剂治疗是一样的,均可采用补中益气丸。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