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高考483分,可以报考哪些学校
高考考483分可以上的大学名单具体有汕头大学、北方工业大学、江苏科技大学、南通大学、三峡大学、中南民族大学、湖南科技大学、北京物资学院等等。
扩展资料:
中南民族大学相关介绍:
截至2022年11月,中南民族大学有教职工22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400余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占60%。拥有“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引培了国家“杰青”、国家“优青”、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等一批高层次人才。
教师中,有正副教授720余人,博士、硕士生导师480余人,有国家级和省部级人才工程人选46人、享受国务院和湖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5人、国家级和省部级突出贡献专家24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楚天学者22人、二级教授18人、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750余人,有省级教学团队3个。
截止2021年底,中南民族大学图书馆馆藏总量已达1000万余册,其中纸本图书260余万册。采购了包括中国知网、超星读秀、万方数据库、Elsevier、Wiley、Springer Link、EBSCO数据库、WoS( SCIE/SSCI)数据库等50余个中外数据库平台。
此外,图书馆还自建了吴泽霖特色数据库、岑家梧特色数据库、严学宭特色数据库、女书文化特色数据库、中南民族大学学位论文库、南方少数民族文献数据库、中南民族大学古籍数字化服务平台等7个特色资源库。
中南民族大学校徽整体呈绿色,寓意着生机和活力,表现出学校师生蓬勃向上的朝气和面向未来的自信和勇气;校徽正中间的图形是汉语“民族”拼音首字母“MZ”的变形,既像一棵大树,象征着学校学生茁壮成长,立志成才。
又似两个人手挨手时的场景,代表学校作为“民族”类高校鲜明的办学特色和致力于促进民族团结的办学使命。校徽上方是学校的中文校名,下面有英文名环绕,中下方写有学校的建校年份“1951”。
西南民族大学招生代码是10656,院校代号是全国各高校录取时为方便考生填报志愿而加注的由数字组成的代号串,即院校代码或学校代码。院校代码就如同是学校的一个身份证号,方便查询学校信息。
代号编排
院校代码由教育部统一编排,号码有5位。各省教育考试院为方便高考生填报志愿,将有在本地区(包含省、直辖市,自治区)招生计划的高校重新编排,号码有4位。由于每年高校办学情况有变动,故高校代码有调整。
西南民族大学(Southwest Minzu University),简称“西南民大”,位于四川省会成都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直属综合性民族高校,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四川省人民政府、成都市人民政府共建,入选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四川省“双一流”建设计划,为中俄“长江—伏尔加河”高校联盟成员高校。学校是在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王维舟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亲自关怀下,新中国最早建立的民族院校之一。
西南民族大学前身为西南民族学院,创建于1950年7月,于1951年6月1日正式成立,2003年4月更名为西南民族大学,2015年3月,国家民委与四川省人民政府、教育部共建西南民族大学。
截至2021年10月,学校有武侯、航空港、太平园三个校区占地近3000亩。
校史沿革
西南民族大学前身为西南民族学院,创建于1950年7月,于1951年6月1日正式成立。
1951年6月1日,西南民族学院成立暨第一期开学典礼隆重举行。1952年初,学校拟订了《培养少数民族干部五年计划(1953-1957)初步方案》,确定在此期间,仍以培训政治干部为主,同时举办民族地区急需的专业技术班。4月15日,学校第一期学生518人举行了毕业典礼。
1954年,西南大区撤销,学校改由四川省领导。
1955年,学校由新玉沙街迁至武侯祠附近的新校园,办学条件大为改善。
1973年,学校恢复办学,各系(科)恢复了教研组建制和活动,迎来了恢复办学后的第一批学生,其中,四川学生148人,西藏学生160人。
1974年,全面恢复了系(科)专业设置,同年秋季,招收第一批少数民族“工农兵学员”共200名,分别学习汉语文、藏语文、数学、理化、畜牧兽医五个专业。
1979年2月,国务院决定,学校改由国家民委和四川省双重领导,以国家民委为主,国务院把学校列为“六五”期间重点建设的院校。
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学校由“西南民族学院”正式更名为“西南民族大学”。
院系专业
截至2020年10月,学校下设25个二级学院,88个本科专业。
师资力量
截至2020年10月,学校有教职员工近3千人,其中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550余人。有54人先后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人为国家“万人计划”专家,1人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为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1人为中宣部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8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58人先后入选四川省人才项目或称号,66人先后入选国家民委人才项目或称号,3人为四川省教学名师,4人为国家民委教学名师,2人为国家民委青年教学标兵,全国优秀教师5人,省级优秀教师3人,学校教学名师35人,省级教学团队5个。
教学建设
截至2020年10月,学校13个专业获批省级及以上“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其中4个专业入选国家级“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3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7个专业入选四川省级一流本科专业;有6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0个四川省级本科特色专业,5个四川省级本科人才培养基地,2个四川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四川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特色专业
国家级特色专业: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动物科学、法学、汉语言文学、旅游管理、金融学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汉语言文学、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
国家级复合应用型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动物科学、动物医学、食品科学与工程
四川省级本科特色专业:旅游管理、金融学、法学、汉语言文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彝语言文学)、动物科学
四川省级一流本科专业: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金融学、法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建筑学、动物科学、动物医学
学科建设
截至2021年10月,学校有2个博士后流动站,1个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4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1个专业学位授权点,有9个一级学科为省(部)级重点学科。
国家民委重点学科:法学、草学、公共管理、化学、畜牧学、中国语言文学、应用经济学、哲学
四川省重点一级学科:民族学
科研平台
截至2020年10月,学校有2个省(部)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12个省(部)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个省(部)级智库、10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含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院士工作站、3个四川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1个四川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教育部彝学机构“全国彝语术语标准化工作委员会”和“全国高等院校彝汉双语教材编译审定委员会”挂靠学校;“四川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落户学校。
科研成果
截至2020年10月,学校2000年以来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500余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1项,国家科技计划等重大重点项目13项,国家艺术基金项目25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50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2400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1200余部;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460余项、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
馆藏资源
截至2019年7月,西南民族大学图书馆馆藏文献总量900余万册(含电子文献),中外文纸质图书300余万册,纸质报刊近2000种,电子图书40020GB,电子期刊26万余种。馆藏古籍文献26万余册,民族类及相关图书文献达30余万册,含多种文字及版本的《大藏经》、《贝叶经》、清代以来西南民族地区的地方志以及20世纪50年代民族调查资料等珍贵文献。
图书馆设有少数民族古籍文献研究中心,藏有藏、彝、纳西、傣、水、柯尔克孜、白、侗、羌等二十多种少数民族的各种版本文献50000余(函)册。购置了85个电子文献数据库,自建了13个特色数据库。其中《羌族文献数据库》获得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第三期文献保障建设系统(Calis)特色文献资源库重点建设项目立项和国家民委科研项目立项。
合作交流
截至2020年3月,学校与包括四川、云南、贵州、湖南、青海、西藏、重庆等7个省市区在内的21个州、县建立校地战略合作关系,参与武陵山片区脱贫攻坚;对口帮扶阿坝州红原县、若尔盖县、凉山州盐源县,获四川省对口定点扶贫工作先进单位,对口支援西昌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截至2020年3月,学校有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政府官员来校学术交流;与德国慕尼黑大学、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日本法政大学、龙谷大学、英国切斯特大学、波兰克拉科夫经济大学、澳门科技大学、台湾辅仁大学等50余所中国国(境)外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校际合作与交流关系;选派近1000人次学生赴国(境)外交流学习,累计招收70多个国家的7300余人次留学生。
西南民族大学院校的代码是10656。西南民族大学前身为西南民族学院,创建于1950年7月,于1951年6月1日正式成立,2003年4月更名为西南民族大学,2015年3月,国家民委与四川省人民政府、教育部共建西南民族大学。
院校代号是全国各高校录取时为方便考生填报志愿而加注的由数字组成的代号串,即院校代码或学校代码。院校代码就如同是学校的一个身份证号,方便查询学校信息。
教育部为高校编排的代码有5位(此代码全国通用),各省教育考试院为高校编排代码有4位(此代码一般作填报高考志愿用,同一所高校在不同省份代码也不一样),由于高校办学情况每年都有变动,所以高校代码也有变化。
学院简介:
西南民族大学简称“西南民大”,位于四川省会成都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直属综合性民族高校,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四川省人民政府、成都市人民政府共建,入选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四川省“双一流”建设计划,为中俄“长江—伏尔加河”高校联盟成员高校。
截至2021年3月,学校武侯、航空港、太平园三个校区占地近3000亩。
历史沿革
西南民族大学前身为西南民族学院,创建于1950年7月,于1951年6月1日正式成立。
2003年4月,更名为“西南民族大学”。
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学校由“西南民族学院”正式更名为“西南民族大学”。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学校增列为民族学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2005年9月,在校生首次实现“五十六个民族大团圆”。
2008年6月,新校区北区行政大楼投入使用,学校主体正式转移到新校区。
2009年10月,学校获批设立民族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2010年9月,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与畜牧业高科技研发基地总部竣工。
2012年,学校入选全国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
2013年5月,学校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2014年,学校入选教育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第一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名单。
2015年3月,国家民委与四川省人民政府签署协议共建西南民族大学。10月,国家民委和教育部决定共建西南民族大学。
2016年10月8日,四川省政府与西南民族大学在成都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支持高校“双一流”建设。
2017年10月,学校加入中俄“长江—伏尔加河”高校联盟。11月,学校获评第一届全国文明校园荣誉称号。同年,获第五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学校”称号。
2020年6月,西南民族大学藏羌彝文化研究院揭牌成立。7月2日,加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艺术联盟。10月23日,加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外语联盟。
2021年7月26日,入选2020年现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新增专业学位硕士点。
2021年10月,中国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了2020年审核增列的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名单,西南民族大学入选。
2021年12月,经教育部批准,新增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应用心理学专业。
办学条件
截至2020年10月,学校下设25个二级学院,88个本科专业。
师资队伍
截至2020年10月,学校有教职员工近3千人,其中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550余人。有54人先后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人为国家“万人计划”专家,1人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为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1人为中宣部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8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58人先后入选四川省人才项目或称号,66人先后入选国家民委人才项目或称号,3人为四川省教学名师,4人为国家民委教学名师,2人为国家民委青年教学标兵,全国优秀教师5人,省级优秀教师3人,学校教学名师35人,省级教学团队5个。
人才培养
截至2020年10月,学校13个专业获批省级及以上“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其中4个专业入选国家级“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3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7个专业入选四川省级一流本科专业;有6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0个四川省级本科特色专业,5个四川省级本科人才培养基地,2个四川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四川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学校是全国“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基地”、“全国高校民族预科教育基地”、“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国家民委双语人才培养基地”。
国家级特色专业: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动物科学、法学、汉语言文学、旅游管理、金融学。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汉语言文学、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
国家级复合应用型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动物科学、动物医学、食品科学与工程。
四川省级本科特色专业:旅游管理、金融学、法学、汉语言文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彝语言文学)、动物科学。
四川省级一流本科专业: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金融学、法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建筑学、动物科学、动物医学。
四川省级实验重点示范中心:生物资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民族艺术实验教学中心。
四川省级精品课程:彝族传统文化、现代彝语、数学分析、宗教学原理、藏族文学史、藏传因明学、兽医微生物学、民族法学、汉彝翻译、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社会个案工作、民俗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史、动物传染病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当代中国经济、禽病学、藏文文法、人工智能与机器翻译、藏文历代名著选、世界文化史、五明概要。
学科建设
截至2020年10月,学校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4个,专业学位授权点13个;9个一级学科省(部)级重点学科。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民族学、中国语言文学。
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哲学、民族学、中国语言文学、畜牧学。
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哲学、应用经济学、法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艺术学、历史学、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畜牧学、兽医学、工商管理和公共管理、民族学、管理科学与工程、考古学、生态学、音乐与舞蹈学、建筑学等。
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金融、保险、法律、农业推广、兽医、工商管理、公共管理、艺术、翻译、会计、工程(电子与通信工程)、工程(计算机技术)、建筑学。
重点学科
国家民委重点学科:法学、草学、公共管理、化学、畜牧学、中国语言文学、应用经济学、哲学。
四川省重点一级学科:民族学。
科研平台
截至2020年10月,学校有2个省(部)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12个省(部)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个省(部)级智库、10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含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院士工作站、3个四川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1个四川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教育部彝学机构“全国彝语术语标准化工作委员会”和“全国高等院校彝汉双语教材编译审定委员会”挂靠学校;“四川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落户学校。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青藏高原动物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实验室。
国家民委“一带一路”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研究中心、南亚文化研究中心、东南亚研究中心。
国家民委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彝学研究中心、少数民族哲学思想与文化传承创新研究基地。
国家民委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基地(培育):中国西部民族经济研究中心。
国家民委重点实验室:生物技术、动物科学。
国家民委协同创新中心:藏羌彝走廊民族文化资源保护与产业发展协同创新中心。
四川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青藏高原生态畜牧业协同创新中心、藏羌彝走廊民族文化资源保护与产业发展协同创新中心。
四川省新型研究智库:四川民族宗教事务研究智库。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青藏高原经济社会与文化发展研究中心、羌学研究中心。
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省杜甫研究中心。
四川省重点实验室:青藏高原动物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实验室。
四川省工程实验室:四川省羌彝药用资源保护与利用技术工程实验室、四川省抗逆牧草种质创新及生态修复工程实验室。
科研成就
截至2020年10月,学校2000年以来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500余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1项,国家科技计划等重大重点项目13项,国家艺术基金项目25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50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2400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1200余部;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460余项、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
馆藏资源
截至2019年7月,西南民族大学图书馆馆藏文献总量900余万册(含电子文献),中外文纸质图书300余万册,纸质报刊近2000种,电子图书40020GB,电子期刊26万余种。馆藏古籍文献26万余册,民族类及相关图书文献达30余万册,含多种文字及版本的《大藏经》、《贝叶经》、清代以来西南民族地区的地方志以及20世纪50年代民族调查资料等珍贵文献。
图书馆设有少数民族古籍文献研究中心,藏有藏、彝、纳西、傣、水、柯尔克孜、白、侗、羌等二十多种少数民族的各种版本文献50000余(函)册。购置了85个电子文献数据库,自建了13个特色数据库。其中《羌族文献数据库》获得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第三期文献保障建设系统(Calis)特色文献资源库重点建设项目立项和国家民委科研项目立项。
学术期刊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入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选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全国高校精品社科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评价AMI权威期刊(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连续多年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认定为“复印报刊资料重要来源期刊”。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先后加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和“万方数据”、“中国期刊网”等国内期刊数据库。文章被英国国际农业和生物研究中心、美国《化学文摘》、美国《剑桥科学文摘》和俄罗斯《文摘杂志》等国外文摘期刊收录。
《民族学刊》注重基础理论的研究和探讨,关注热点难点问题,倡导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鼓励研究现实问题。
学术交流
截至2020年3月,学校与包括四川、云南、贵州、湖南、青海、西藏、重庆等7个省市区在内的21个州、县建立校地战略合作关系,参与武陵山片区脱贫攻坚;对口帮扶阿坝州红原县、若尔盖县、凉山州盐源县,获四川省对口定点扶贫工作先进单位,对口支援西昌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截至2020年3月,学校有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政府官员来校学术交流;与德国慕尼黑大学、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日本法政大学、龙谷大学、英国切斯特大学、波兰克拉科夫经济大学、澳门科技大学、台湾辅仁大学等50余所中国国(境)外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校际合作与交流关系;选派近1000人次学生赴国(境)外交流学习,累计招收70多个国家的7300余人次留学生。
校徽
学校徽志为圆形。图案由航空港校区南校门示意图案加双环线内中英文“西南民族大学”和建校日期构成。中心图案造型为弓箭,又是“MD”即“民大”拼音首字母的合成图案。徽志中心的五彩色寓意多民族的多元文化,同时又是奥运五环色,寓意走向世界。徽志整体包含着蓄势待发、和合生辉的寓意。
西南民族大学校徽图案由新校区南大校门示意图案加双环线内中英文“西南民族大学”和建校日期构成。中心图案(新校区南大校门示意图案)造型为蓄势待发的弓箭,又是“md”两字母的合成图案,即“民大”拼音的第一个字母。图中心五彩色寓意多民族的多元文化,同时又是奥运五环色,寓意走向世界。校徽整体包含着蓄势待发、和合化成的寓意。
校旗
学校校旗为红底黄字的长方形旗帜,左上角配以学校徽志,中央印有学校全名。
精神文化
校训
和合偕习,自信自强
校庆日
学校校庆日为每年的6月1日。
用手机号注册。
是一款真正实现全文检索大型古籍典藏数据库。是通过漫长的积累,收藏国内外各古籍文献收藏单位和个人文献收藏者的古籍文献资源建设而成的大型古籍数据库平台。
清华大学图书馆在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积累了一批颇具特色的馆藏,其中包括:古籍图书馆珍藏有中文古籍28,000余种、230,000余册,其中被《中国古籍善本书目》收录者1,885种、孤本425种。这些馆藏古籍文理兼优,四部咸备,在海内外古籍界有一定的影响。清华文库主要收藏清华学人(包括曾在清华任职的教师、工作人员和历届校友)的个人学术著作;清华自建校以来的校刊及其他内部或对外出版刊物,以及各种有关清华人、事、物、历史等的书籍资料等。清华学位论文库包括从上世纪二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的部分毕业论文和上世纪八十年代起至今的全部博硕士学位论文。所有纸本学位论文,均已完成数字化,面对全校读者提供电子版论文的服务。“保钓、统运”资料上世纪70年代,在美国的一批中国台湾、香港留学生发起了以“保卫钓鱼岛”为中心的爱国运动,历经十年之久。由当年参与保钓运动的人士捐赠我馆的。这批史料真实地记录和反映了这段历史。科恩图书室该图书室收藏了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科学哲学大师罗伯特·科恩捐赠给我馆的私人藏书21,000余册,其中包括从出版至今共计250卷的《BostonStudiesinthePhilosophyofScience》、《ViennaCircleCollection》、共计350卷的《SynthesesLibrary》,以及哲学、社会科学、马克思主义研究及艺术建筑领域类的图书期刊。波尔文献室尼耳斯·亨利克·戴维·玻尔是丹麦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者。他是原子结构学说之父,哥本哈根学派的创始人,因其学说已被历史证明是现代原子学说和量子力学的起点,被公认为是20世纪与爱因斯坦并驾齐驱的伟大人物之一。清华校友戈革先生是12卷《尼耳斯玻尔集》的独立汉译者,为此获得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二世授予的“丹麦国旗骑士勋章”。文献室陈列展出的诸多珍贵文献、照片、物品,是戈革先生几十年来收集和整理的,在国内乃至亚洲亦属珍品。在他去世两年后,于2009年7月由其女戈疆全部捐赠给清华大学图书馆以成立玻尔文献室。社会名人捐赠包括国际知名记者爱泼斯坦先生的藏书在内的诸多国际友人、政府政要的捐赠。地方志自本世纪初开始,清华图书馆大力收集各地方志,已收藏来自北京、上海、浙江、江苏等十五个省、市、自治区地方志1500多册。工艺美术特色资源清华美术图书馆特色馆藏包括:各个历史时期的中国陶瓷;古今名家书法绘画;明清古典家具;明清及现代染织刺绣作品;民间工艺美术与少数民族工艺美术的各类作品;世界29个国家和地区的传统及民间工艺品等。特色资源数据库自上世纪末以来,清华图书馆一直在开展馆藏数字化工作,已建成可提供在线阅览的自建数字化资源主要有:清华大学学位论文服务系统;清华大学学生优秀作品数据库;中国科技史数字图书馆(包括中国建筑数字图书馆、中国机械史数字图书馆、中文数学数字图书馆、中国水利史数字图书馆);清华大学教育资源数字图书馆;校内其他特色资源网站
22个数据库。
中国图书馆古籍22个数据库发布数字资源,其中,中华古籍资源库发布国家图书馆善本古籍699部、云南省图书馆藏珍贵古籍139部、芷兰斋藏稿钞校本古籍8部、日本永青文库捐赠汉籍17部,碑帖菁华发布国家图书馆馆藏明清碑刻拓片数字资源2595种,黑龙江省图书馆古籍数据库发布古籍影像资源32部100册。
古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
中南民族大学学校代码是10524。院校代号是全国各高校录取时为方便考生填报志愿而加注的由数字组成的代号串,即院校代码或学校代码。院校代码就如同是学校的一个身份证号,方便查询学校信息。
代号编排
院校代码由教育部统一编排,号码有5位。各省教育考试院为方便高考生填报志愿,将有在本地区(包含省、直辖市,自治区)招生计划的高校重新编排,号码有4位。由于每年高校办学情况有变动,故高校代码有调整。
中南民族大学(South-Central-Minzu-University,简写SCMZU)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直属高校,为中国“少数民族骨干计划”资格高校、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中国高校行星科学联盟、湖北省“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教育部、中国科学院、湖北省人民政府、武汉市人民政府五方共建高校。
截至2021年11月,学校占地1550余亩,校舍面积100万余平米,馆藏图书930余万册;拥有56个民族的全日制博士、硕士、本科、预科等各类学生28600余人。
学校前身为中南民族学院,始建于1951年,创建之初名为中央民族学院中南分院;1952年11月,经中南军政委员会批准,将中央民族学院中南分院改名为中南民族学院;1985年,学校招收首批硕士研究生;2002年3月,学校正式更名为中南民族大学;2006年,学校正式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2010年,学校首次实现拥有56个民族学生的目标。
学术资源
截止2018年底,中南民族大学图书馆馆藏总量已达940万余册,其中电子图书631万余册,纸本图书239万余册。采购了包括中国知网、超星读秀、万方数据库、Elsevier、Wiley、SpringerLink、EBSCO数据库、WoS(SCIE/SSCI)数据库等60余个中外数据库(平台)供全校师生使用。此外,图书馆还自建了吴泽霖特色数据库、岑家梧特色数据库、严学宭特色数据库、女书文化特色数据库、中南民族大学学位论文库、南方少数民族文献数据库、中南民族大学古籍数字化服务平台等7个特色资源库以及1个土家族摆手舞资源平台。
合作交流
截至2016年3月,中南民族大学已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俄罗斯、德国、日本、韩国、法国、巴基斯坦等数十个国家(地区)的50余大学建立了校际交流与合作关系。2008年学校与美国威斯康星州立大学联合创办了“孔子学院”。学校定期选派优秀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到国外访问、交流、学习,选派教师出国讲学、进修和从事科学研究,也聘请外国专家到校执教和开展合作。
院系专业
截至2021年10月,中南民族大学下设法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美术学院、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外语学院、经济学院、管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教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计算机科学学院、数学与统计学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药学院、预科教育学院、体育学院、音乐舞蹈学院等21个教学院系,开办82个本科专业。
教学建设
截至2016年3月,中南民族大学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5个,省级品牌专业7个,湖北省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10个,国家级、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4门,国家级、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3门,国家级、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3个,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4个、省级20个。
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走进神奇的民族医药、微生物与资源环境
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经济学漫、历史中的金融学
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色彩、物理化学(含物理化学实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综合英语、广告学概论、西方经济学、外国法制史、新闻学概论、管理学原理、计算机科学导论、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微生物学
学科建设
截至2018年11月,学校拥有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13个二级学科方向博士研究生招生专业、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5个学术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个专业型硕士学位授权点;有省部级一级重点学科9个,一级重点建设学科2个,二级重点学科4个;3个学科入选湖北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学科”。
师资力量
截至2021年10月,中南民族大学有教职工22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400余人。教师中,有正副教授720余人,博士、硕士生导师480余人,有国家级和省部级人才工程人选46人、享受国务院和湖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5人、国家级和省部级突出贡献专家24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楚天学者22人、二级教授18人、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750余人,拥有博士学位教师比例达到50%以上,有省级教学团队3个。
中南民族大学王牌专业、学科
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应用化学、民族学、生物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汉语言文学
省级品牌专业:应用化学、民族学、旅游管理、生物技术、经济学、汉语言文学、生物医学工程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民族学、教育学、汉语言文学、新闻学、应用化学、生物技术、药学、法学、思想政治教育、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会计学、行政管理和环境设计
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经济学、法学、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英语、信息与计算科学、材料化学、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环境工程、生物医学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会计学、行政管理、视觉传达设计、广告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自动化、化学工程与工艺、食品质量与安全、生物工程、药物制剂、药物分析、音乐学和舞蹈学
湖北重点建设学科: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一级重点学科:中药学、中国史、生物医学工程
湖北省一级重点学科:民族学、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化学、生物学、工商管理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建设专科:民族药学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一级重点学科:中药学、中国史、生物医学工程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二级重点学科:通信与信息系统、行政管理、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科研平台
根据2016年5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中南民族大学有国家民委-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民委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中国科学院-国家民委联合实验室1个,省级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5个,省级非物质文化研究中心1个,国家民委人文社科研究基地5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国家民委综合实验室3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1个。
在“十一五计划”期间,中南民族大学共获得各类纵向项目589项,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169项;申请专利61项,获授权专利14项;出版各类著作172部,学术论文被CSSCI检索收录1048篇,SCI检索收录592篇,EI检索收录792篇,ISTP检索收录165篇,《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新华文摘》等转载149篇。
2020年中南民族大学就业率:9350%;中南民族大学国内升学率:1491%;中南民族大学出国率:272%。
本文2023-08-05 21:58:01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254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