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图】黄帝内经80讲-第5讲阴阳五行概述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1收藏

【王洪图】黄帝内经80讲-第5讲阴阳五行概述,第1张

第5课  阴阳五行概述

从这一课开始,就进入了教材的中篇,也就是《经文选读》,在《讲义》的第27页,这也是《内经》课的一个中心内容。这一篇共分成了8章,其分类方法基本上是按医学理论来命名的,只有这个《阴阳五行》的这一章,是按《内经》理论体系的构成划分的话,它是属于医学基础的部分。每章之下又分若干节,节的命名就是以《内经》原来的篇名作为节名,但由于《内经》在一篇当中往往含有几项内容,比如说一篇中它既包含藏象、又包含经络,还包含诊法等等,所以《讲义》就再细分成了节,也就是说某一节就可能不是原来篇目的全部,而一篇的内容就分到不同的章节上去了。所以在不同的章中,可能有相同的节的名称。比如说《阴阳应象大论》,既在本篇的第一章《阴阳五行》里作为第一节出现,它还在《治则》当中出现。

同时,在本篇每一章、每一节之下,又分这样几个部分:一是《内经》的[原文],[原文]之下有[校注],校就是校勘、注就是注释,目的是帮助大家自己阅读和学习。有时不校,对经文很难读下去,要不注释呢,就不便于理解。[校注]之后有[理论阐释]和[临证指要],这两项内容都是课程性质或者教学目的要求当中提高的内容,提高什么呢?提高理论水平。当然,理论阐释的问题,可以见仁见智,在同一个问题上可以有不同的见解。而选在教材上的,一般来说是在中医学术界比较公认的认识。[临证指要]的目的在于讲临床应用的问题,不能学了理论联系不到临床,这不就白学了吗,特别是针对本科生的层次,一般来说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主要是临床应用型吗,所以[临证指要]就是要启发读者用理论来指导临床。

第一章阴阳五行

《讲义》开头有一个没有标题的概说,主要内容,一是说阴阳五行本来是属于古代哲学的一个内容,引用到医学里面来,它起到两个方面的作用:第一用哲学来作为医学的方法论和认识论。第二是哲学与医学理论密切结合起来,而成为医学理论的组成部分。我们在上篇《绪论》中,是把阴阳五行是放在哲学里面来介绍的,在中篇里呢,就重点说医学和哲学是怎么结合的了。

阴阳五行学说在《内经》162篇文章当中,可以说每篇都渗透着它的思想,而专题讨论阴阳五行的文章也有若干篇,比如说《阴阳应象大论》、《脏气法时论》、《六微旨大论》、《金匮真言论》、《阴阳离合论》等,这些篇都是专题讨论阴阳五行的问题,本章只摘要介绍前三者。当然,它讨论时也没有离开天、地、人,也没有离开医学问题。

下面我们就讲第一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节选),《讲义》选了其中的7段。

第一段是讲阴阳的概念与应用,我现在把这一段读一遍:

[原文]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燥,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sūn)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这一段,是阴阳学说的一个重要的论述,应该熟记或者说背记,下面逐字逐句地讲解。

先说这题目:阴阳应象。阴阳就是阴阳,就不用解释了。“应象”是说阴阳和宇宙、天地万物之象相通、相应,所有的事物都有个象,而这个象都和阴阳相通相应,用阴阳可以稀释世间的万事万物,所以“阴阳应象”就是讲阴阳与天地万物之象相通相应的问题。因为《内经》写作手法主要是用黄帝和他的臣下,岐伯、雷公、少师等对话的形式写成的,多半是这样一种体例,也有一些篇没有对话,但不多。但不采取对话的方式,也不影响采取问答的形式。

“天地之道”。“天地”就是宇宙、自然;“道”是规律。“天地之道”就是讲的宇宙、自然界的规律是什么、就是阴阳。

“万物之纲纪”。“纲纪”是提挈事物者,大者为纲、小者为纪,“万物之纲纪”是说用阴阳可以提挈世间一切事物。

“变化之父母”。世间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断地运动变化当中,而运动变化是出于阴阳,“父母”就是所由出也、所由生也,一切变化都出自阴阳。

“生杀之本始”。“生”就是生长,“杀”就是消亡,不管是生长还是消亡,最根本的还是出自阴阳,阴阳是一切事物生长、消亡的本源所在。

“神明之府也”。变化莫测者谓之神明,世间万物有的我们认识清楚了,有的我们目前、甚至永远还没有认识清楚的东西都是有的。但不管是哪一种,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是说都是出自于阴阳。“府”是府库、储藏的意思,也是所出的意思。神明、变化莫测的东西出自哪儿,出自阴阳。因为是这样,所以一下子就联系到医学里面来了:

“治病必求于本”。这个治病就包括诊、治、防了,这个本就是阴阳、是阴阳变化的规律。当然后世有所引申,说本是证候、是病因。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这就开始讲阴阳是怎么回事了,用纲领性的、大的方面来举例说明什么叫阴,什么叫阳,阴阳在性质上有什么不同。“积”就是积累,“天”是什么,天是阳积累得多了形成的,天是清天嘛、阳是清阳之气嘛。同样,阴积累得多了就是地,浊阴是地。天是清天,地是厚土。所以天是阳积而成、地是阴积而成。

“阴静阳燥”。从性质是讲呢,叫“阴静阳躁”。阴的特点是静,安静、平静,阳的特点是躁、躁动、兴奋。

“阳生阴长,阳杀阴藏”。这句话有多种解释,我先初步顺一下。说阳主生发、而阴主壮大,阳主肃杀、收敛,阴主潜藏。生和长看来都属阳,但是相对而言,阴阳中还有阴阳,所以生又是阳、长又是阴。杀藏本来都属于阴,但是阴阳中还有阴阳,所以杀藏相对而言,杀就属于阳、藏就属于阴。举例来说,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也可以解释这句话。当然,在后边我们还具体分析这句话,还有不同的解释。在《绪论》中我们曾说到,《内经》中有一些段落、句子,甚至一些文字可以有不同的解释,它符合《内经》理论体系、符合临床实际,不是的解释都是合理的。所以上述的解释只是初步的,下面还要具体分析。

“阳化气、阴成形”。阳的特点是主动、是主气化的作用,阳可以化为气,阳性热,所以可以化气;阴性寒,阴性凝敛,阴性静,所以阴可以凝聚而成形。动则化为气,静则凝为形。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属于阴、热属于阳,这里谈到了转化的问题,阴阳可以转化,阴发展到极致、在一定条件下,它就可以转化为阳,当然,古时候没有讲前提条件,但是还用“极”来说明了,它是古代的一种基本的认识方法,物极必反、否极泰来嘛,生活中说乐极生悲嘛,这都是物极必反的意思。阴极时可以生热,化生为阳;同样的,阳极时可生寒而转化为阴。比如说一年四季、春温夏热,热到极致就开始转凉、转为寒,过了冬至,温度就开始上升,逐渐又转化为温、转化成为热。

“寒气生浊,热气生清”。寒的性质有凝敛的作用,所以生浊;热气生清也就是前面所说的阳化气。这句话应该是加重前面说过的话。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是相对人体来说,应该是清气在上,浊阴在下。如果清气在下,就要生飧(sūn)泄,飧就是完谷不化,泄就是腹泻,“飧”字之意是水谷相合,就是水谷合起来并没有消化。联系到生理、病理上来说,这是指的脾气虚。大家知道脾属阴,但是脾气以升为顺,如果脾阳不升反而下陷,就是脾气虚,从而出现完谷不化的泄泻。

“浊气在上,则生瞋(chēn)胀”,就是脘腹胀满,浊气在这里具体而言是讲的水谷、糟粕之气,换句话说是胃中之气,相对脾的清气而言,这都叫做浊气,胃以降为和,如果胃气不降,就会出现脘腹胀满,就是消化不良、腹部胀满,胃脘不舒的症状。联系到临床诊断脾虚腹泻的话,那是由于中气虚陷,你应该补气、升举清气就行了,治疗时就应该和胃、也就是降胃,用什么降胃药?反正“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这句话是一个小结,说明阴阳相反了、相逆了,“逆从”在这里是个偏义复词、偏于“逆”,说明病产生于阴阳逆乱。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它和前面“积阳为天、积阴为地”是一个意思。也就是说天是属于清阳之气,浊阴属于地之气。

“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这几句讲的,是说天地阴阳升降的问题,是讲的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的,而且阴阳相互联系关系的问题。天为阳、虽然是主上升,但是阳中还要有降;地虽然是浊阴、是主下降的,但是降中它得有升。同时,天之所以有降,是因为有地阴的吸引;地之所以有升,是由于天之阳气的吸引。所以这几句话不能光从字面上理解,说水气到了天上就成云彩了、雨是从天上落下来的,这不用医学专家来讲,看来这很浅显。但它只不过是用浅显的东西、现象来解释阴阳中的所含有的比较深奥的道理。

“雨出地气,云出天气”。这句话是对阴阳之间联系的引申,没有地气上升为云,天气就不可能下降为雨,二者是不可脱离的;同样的,云虽然是地气上升而成,但是云是出自天气,没有天阳之气的蒸化,地气就不可能上升为云。所以此为“阳施阴受”,阴阳是相互联系的,只有阴的吸纳,天气才能下降;只有阳气的蒸化,地气才能上升。再具体来说,天是阳、阳主升,但是主升当中它必须有降,没有降老往上飞不就阴阳决裂了吗,天地决裂开了,世间不就没有万事万物了吗。因此,升当中有降、降当中有升,这样的话才会有阴阳交泰,才有阴阳相合,才有云雨,有云雨才能化生万物。所以进一步深入地理解阳升、阴降的时候,还要看到阳升中有降、阴降中有升,之所以这样,是因为阴阳交互、相互发挥作用。

“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这几句话是具体联系到人体中的生理,清阳之气要走上七窍、耳目口鼻,包括浊阴之阳的肺气、鼻涕、眼泪、唾液、津液等等;而浊阴、就是二便排泄物要走下二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这句话可以看作是属于营卫的问题,发腠理之气是卫气,卫气对营气而言,卫属于阳、营属于阴。卫气用于“温分肉,肥腠理,司开合”。营气行于内、走五脏。这句话用气血来理解也可以,气属于阳、发散腠理;血为阴、行于内。而“卫主气,营主血”,这样理解都可以。两句话都有“清阳”,虽然是同一个词,但具体所指不同,第一个“清阳”是属于出上窍的涕泪唾液之类,第二个“清阳”看来指的是卫气、人身之气;同样,两个“浊阴”也不一样。“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这里的清阳、浊阴又和前面两个又不一样了,这里的“清阳”是指脾所化生的水谷精微之气,脾主四肢嘛,有了水谷精微之气充实于四肢,我们人体才能够正常的运动。“浊阴归六腑”里的“浊阴”就是那个水谷糟粕,包括肠道、膀胱中的东西,当然了,这个糟粕跟大小便那个糟粕还是有区别的。

那么,这一段就是讲了阴阳的概念,并举例说明阴阳在自然界、在人体当中的基本现象。再回过头来看题目中的“应象”,它是把阴阳和升、降、云、雨、杀、藏、动、静、五脏、六腑、四肢、腠理、九窍等联系起来,来进一步解释阴阳的概念,当然也涉及到一些应用的问题。这个“象”可以再补充一下,实际上这个“象”其实它就是具体的方法,用的是取象类比的方法,以后这一篇都是用的这种方法。

[校注],好像就不需要再讲了,28页的[理论阐释]我说一下。第一个问题说的是“治病必求于本”,是说当中医在诊治时,首先要辨别阴阳,要用阴阳的方法来认识医学里边的具体问题,所以《讲义》中引用了“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就是在诊治时,要看阴阳失调了是在哪儿失调的、具体部位,把具体部位的阴阳调和到相对平衡了,就达到了治疗的基本目的。第二个问题就是前面说的“阳生阴长,阳杀阴藏”,《讲义》中有三种解释法,我只是举例来说、举例来说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来解释,我举的例子,相当于《讲义》中的第一个、张志聪的解释。《黄帝内经素问集注》的解释,就是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来解释的,只不过春夏为阳,阳中有阳、阳中有阴,所以说春夏虽然为阳,但是春是属阳、夏属阳中之阴。

第二个解释选得是第介宾《类经》的解释,是按阴阳中又有阴阳,但它具体的是用《易经》的四象,说阴阳中又有阴阳、阳分太少。四象是什么呢,四象的解释也有几种,这个四象是说太极生两仪,两仪就是阴阳,阴阳生四象。四象的一种解释是最有太阳、少阳,阴有太阴、少阴。

第三种解释选的是李中梓《内经知要》的解释,就用“和”与“逆”来解释。他把阳生阴长说成是正常的,阳杀阴藏是变异的,对人体来说,生理的就是阳生阴长,病理的就是阳杀阴藏。

(我来解释:第一种“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应该对,但解释得不够浅显。应解释为:春夏阳升,促使果实成形,成形之因是阴所使之,即所说的“阴成形”也,阴成形可理解为“阴长也;秋冬时阳气杀,阴之果实应该收藏了)

第三个问题是说清阳浊阴在人体中的不同分布与走向。刚才讲得已经比较详细了,所以就不再重复了。

[临证指要]是在临床上怎么运用的问题,《讲义》选了“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湿气在上,则生(月真)胀”,选了清代王九峰的脾虚泄泻的医案。又选了《名医类案》中李东垣浊气不降的病例。这两种病例是临床最为常见的类型,第一个例子是用升脾气的办法为主,当然也加了一些舒肝的药,第二个例子是以降胃气为主。

在《黄帝内经》中五行和阴阳相提并论,都看成是化育生命的本源。五行学说是古代人类研究大自然气的运动和变化规律的学说,是研究生命起源、生命运动规律的古代自然科学学说。 五行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根据《黄帝内经》和其他古籍的记载,从气的运动方式,讨论五行的基本概念。

五行所代表的气的运动形式和特性各是什么?将自然界万物用五行进行归类的依据是什么?古人是用“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知人事”的方法来研究的。

五行:木、火、土、金、水;

五数:八,七,五,九,六;

五方:东,南,中,西,北;

五季:春,夏,长夏,秋,冬;

五气:风,暑,湿,燥,火;

五色:青,赤,黄,白,黑;

五音:角,征,宫,商,羽;

五味:酸,苦,甘,辛,咸;

五臭:臊,焦,香,腥,腐;

五谷:麦,黍,稷,稻,豆;

五畜:鸡,羊,牛,马,彘;

五脏:肝,心,脾,肺,肾;

五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

五神:魂,神,意,魄,志;

五液:泪,汗,涎,涕,唾;

五体:筋,脉,肉,皮,骨;

五俞:颈项,胸胁,脊,肩背,腰股;

五声:呼,笑,歌,哭,呻;

五志:怒,喜,思,悲,恐;

五毒:怒、恨、怨、恼、烦

由于五行学说是在漫长的 历史 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在其形成的过程中,出现不同的观点,甚至在运用五行对自然界以及人体脏腑器官的分类上,出现不同的认识,这完全可能并且客观存在,而且是可以理解的。

何况道家、丹家、兵家、儒家,根据各自学派之所需,对五行学说进行附会改造,这也都是 历史 事实。但是,中医学中的五行学说和阴阳学说一样,原本是古代人类研究天地大自然气的运动和变化规律的学说,是研究生命起源、生命运动规律的古代自然科学学说。中医学是依据自然规律和生命规律来预防和诊治疾病的。

你说的那个是<周易>,也叫<易经>是我国的传统书籍,一般大的图书馆都有的,而且都会标注现代白话文的解释街头算卦的那些人,多是学习过此书部分内容的人,他们都会略知一二的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