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药的发明朝代介绍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4收藏

火药的发明朝代介绍,第1张

火药是我国古代炼丹家于公元七世纪,在炼制丹药的过程中发明的。火药发明后,首先被古代军事家所利用,制造出火药武器,用于战争。接下来我为你带来火药的发明朝代介绍,希望对你有帮助。

火药的发明朝代介绍 篇1

《神农本草经》又名《神农本草》,简称《本草经》或《本经》,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撰人不详,“神农”为托名。全书分三卷,载药365种(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简练古朴,成为中药理论精髓。其成书年代自古就有不同考论,或谓成于秦汉时期,或谓成于战国时期。原书早佚,现行本为后世从历代本草书中集辑的。该书最早著录于《隋书·经籍志》,载“神农本草,四卷,雷公集注”。《旧唐书·经籍志》、《唐书·艺文志》均录“神农本草,三卷”,宋《通志·艺文略》录“神农本草,八卷,陶隐居集注”,明《国史经籍志》录“神农本草经,三卷”,《清史稿·艺文志》录“神农本草经,三卷”。历代有多种传本和注本,现存最早的辑本为明卢复辑《神农本经》(1616),流传较广的是清孙星衍、孙冯翼辑《神农本草经》(1799),以及清顾观光辑《神农本草经》(1844)、日本森立之辑《神农本草经》(1854)。

补充:

《本经》原本早已散佚。现所见者,大多是从《证类本草》、《本草纲目》等书所引用的《本经》内容而辑成的。由于重辑者的着眼点和取材不同,因而各种辑本的形式和某些内容有一定的差异。常见的辑本有:

1.卢复辑《神农本经》三卷(公元1602~1616年,明万历30-44年)。是从《证类本草》和《本草纲目》中摘出所引的《本经》原文编辑而成。

2.孙星衍、孙冯翼同辑《神农本草经》三卷(公元1799年,清嘉庆4年)。是从《证类本草》上的白字辑出。并在每条正文之后,引用了《吴普本草》、《名医别录》、《淮南子》、《抱朴子》、《太平御览》、《尔雅》、《说文》等古书,详加考证,引证详实,资料丰富,是较好的一种辑本。

3.顾观光辑《神农本草经》四卷(公元1844年,清道光24年)此书分序录、上品、中品、下品四部分。药品次序是依照《本草纲目》卷二所载《神农本草经》目录排列的。经文均依《证类本草》。唐、宋类书所引有出于《证类本草》之外的,也一并辑人。 4.森立之(日本人)辑《神农本草》四卷(公元1854年,日本嘉永7年,清咸丰4年)。依据《千金方》、《医心方》、《唐本草》、《证类本草》、《本草和名》等重辑而成。别作“考异”,附之于后。

5.王阎运辑《神农本草经》三卷(公元1885年,清光绪11年)。是从《证类本草》辑出。王氏对医学和考据学都不是内行,所以此书内容是比较草率的。

火药的发明朝代介绍 篇2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一般是指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及印刷术。这四大发明岁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而后流传至西方对世界文明发展史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那么,这四大发明都是在哪个朝代以及谁发明的?请跟我一起来看看吧。

首先,先来说下造纸术。

造纸术,造纸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项杰出的发明创造。

据考古发现,我国大约在公元前1世纪,就已经有了纸,不过这时的纸只是纺织业漂絮沤麻的副产品,产量很低,质量也差,还不能用于书写。一直到东汉和帝元兴元年也就是公元105年,蔡伦在总结前人制造丝织晶的经验的基础上,用树皮、破渔网、破布、麻头等作为原料,制造成了适合书写的植物纤维纸,改进了造纸术,才使纸成为人们普遍使用的书写材料。被称为“蔡侯纸”。对纸的概念有个统一认识。什么样的物品叫“纸”。

其次是指南针。 指南针,是用以判别方位的一种简单仪器。前身是司南。

“中国最早的指南针理论,是建立在阴阳五行学说基础上的‘感应说’。”关增建介绍,11世纪中叶时中国大科学家沈括还对指南针感到匪夷所思,他的《梦溪笔谈》介绍了指南针的人工磁化方法、磁偏角的发现和指南针的架设方法。

再次是火药。 火药,是中国汉族炼丹家发明于隋唐时期,距今已有一千多年了。火药的研究开始于古代道家炼丹术,古人为求长生不老而炼制丹药,炼丹术的目的和动机都是超前的,但它的实验方法还是有可取之处,最后导致了火药的发明。

公元8~9世纪,炼丹家已经知道硫磺、硝石与木炭混合燃烧时,会发生剧烈的反应这样,在唐代就发明了以这三种物质为原料的黑色火药。到宋元时期,各种药物成分有了较合理的定量配比,并且先在军事上得到使用,出现了最早的火炮、火枪、火箭、地雷、炸弹等火药武器。现在中国历史博物馆珍藏的铜火镜,制造于元年顺三年(1332年)。它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铜炮,由于靠火药作为推动力,其威力较大,称它为“铜将军”。

而后是印刷术。 印刷术,据载是北宋时期毕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技术。但四大发明中的活字印刷术并非现代印刷术的前身,而据李约瑟所论北宋制的胶泥活字印刷术有许多劣势的地方。

目前发现最早的雕版印刷成品是一单页版梵文撰写的《陀罗尼经》,该经是印在亚麻纸上,于650年至670年间出版,且在1974年于西安附近的唐代陵墓出土。

总之,中国的四大发明是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前进。印刷术的出现改变了只有僧侣才能读书和受高等教育的状况,便利了文化的传播。火药和火器的采用摧毁了欧洲中世纪天主教的思想枷锁。指南针传到欧洲航海家的手里,使他们有可能发现美洲和实现环球航行,为西方奠定了世界贸易和工场手工业发展的基础。

《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学专著。其著作年代及作者问题,由于《帝王世纪》有:“炎帝神农氏……尝味草木,宜药疗疾,著本草四卷”之说,故使人认为《本经》作者是神农。如北齐颜之推《家训》即谓“本草神农所述”。但神农在历史上是传说中的人物,况神农时代,尚未有文字,因此不能认为是神农所著。据梁代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序中谓:“本经所出郡县,乃后汉时制,疑系仲景、元化等所记”。宋代掌禹锡在《嘉佑补注本草》序中谓:“上世未著文字,师学相传,谓之本草。两汉以来名医益众,张机、华伦辈始因古学,附以新说,通为编述,《本经》由是见于经录”。南宋王应麟在《困学纪闻》中谓:“神农作本草非也。三五之世,朴略之风,史氏不繁,纪录无见。斯实后医工知草木之性,托名炎帝耳”。近代梁启超在《古书真伪及其年代冲说:“此书在东汉三国间已有之,至宋、齐间则已立规模矣。著者之姓名虽不能确指,著者之年代则不出东汉末讫宋、齐之间”。故现代学者,一般都认为《本经》为东汉末年(约公元200年)之作品,非一人之手笔,是集体所创作,而托名于神农。正如《淮南子·修务训》所说:“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始能人说”,所以《本经》上冠以神农二字,亦即此故。

《本经》载药365种,其中有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此据顾观光辑本统计之数,其他各本,互有出人)。根据药物的性能和使用目的,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一百二十种,无毒。大多属于滋补强壮之品,如人参、甘草、地黄、大枣等,可以久服。中品一百二十种,无毒或有毒,其中有的能补虚扶弱,如百合、当归、龙眼、鹿茸等;有的能祛邪抗病,如黄连、麻黄、白芷、黄芩等。下品一百二十五种,有毒者多,能祛邪破积,如大黄、乌头、甘遂、巴豆等,不可久服。

《本经》对每味药所记载的内容,有性味、主治、异名及生长环境。如“当归味甘温,主咳逆上气,温疟寒热洗洗在皮肤中,妇人漏下,绝子,诸恶疮疡金疮,煮饮之。一名干归。生川谷。”这些内容以当时的水平来衡量,是比较切实的。

《本经》不仅记载着365种药的性味、主治等内容,还在其《序录》中简要地提出:“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及有毒无毒。”“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饮食不消以吐下药……各随其所宜”等基本理论及用药原则。并总结了“药有君臣佐使”,“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等药物配伍方法。为了保证药物质量,还指出要注意药物的产地,采集药物的时间、方法、真伪。制成各种剂型,要随药性而定。用毒药应从小剂量开始,随病情的发展而递增。服药时间应按病位所在确定在食前、食后或早晨、睡前服药。如此等等,对临床用药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本经》是汉以前劳动人民在实践中所积累的用药经验的总结,它将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是中药学按功用分类之始。它所述的药物主治大部分是正确的,有一定的科学价值。如水银治疥疮,麻黄平喘,常山治疟,黄连治痢,牛膝坠胎,海藻治瘿瘤。不但确有实效,而且有一些还是世界上最早的记载。如用水银治皮肤疾病,要比阿拉伯和印度早500-800年。

《本经》的问世,对我国药学的发展影响很大。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几部《本草》,如《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证类本草》、《本草纲目》等,都渊源于《本经》而发展起来的。但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其中未免掺杂了少数荒诞不稽之说。如朴消“炼何服之,轻身神仙”,太一余粮“久服轻身飞行千里神仙”,泽泻“久服能行水上”,水银“久服神仙不死”等等。这些唯心之说,与当时迷信方士(僻海)1979年版方士条:“中国古代好讲神仙方术的人”)有一定的关系。对此,当本着去芜取精的精神,批判地继承其正确的内容。

《本经》原本早已散佚。现所见者,大多是从《证类本草》、《本草纲目》等书所引用的《本经》内容而辑成的。由于重辑者的着眼点和取材不同,因而各种辑本的形式和某些内容有一定的差异。常见的辑本有:

1.卢复辑《神农本经》三卷(公元1602~1616年,明万历30-44年)。是从《证类本草》和《本草纲目》中摘出所引的《本经》原文编辑而成。

2.孙星衍、孙冯翼同辑《神农本草经》三卷(公元1799年,清嘉庆4年)。是从《证类本草》上的白字辑出。并在每条正文之后,引用了《吴普本草》、《名医别录》、《淮南子》、《抱朴子》、《太平御览》、《尔雅》、《说文》等古书,详加考证,引证详实,资料丰富,是较好的一种辑本。

3.顾观光辑《神农本草经》四卷(公元1844年,清道光24年)此书分序录、上品、中品、下品四部分。药品次序是依照《本草纲目》卷二所载《神农本草经》目录排列的。经文均依《证类本草》。唐、宋类书所引有出于《证类本草》之外的,也一并辑人。

4.森立之(日本人)辑《神农本草》四卷(公元1854年,日本嘉永7年,清咸丰4年)。依据《千金方》、《医心方》、《唐本草》、《证类本草》、《本草和名》等重辑而成。别作“考异”,附之于后。

5.王阎运辑《神农本草经》三卷(公元1885年,清光绪11年)。是从《证类本草》辑出。王氏对医学和考据学都不是内行,所以此书内容是比较草率的。

6.姜国伊辑《神农本经》一册,未分卷(公元1892年,清光绪18年)。是根据《本草纲目》等辑成。

<篇名>神农本草经

书名:神农本草经

作者:孙星衍等

朝代:清

年份:公元1644-1911年

<目录>

<篇名>邵序

内容:《记》曰∶医不三世,不服其药。郑康成曰∶慎物齐也。孔冲远引旧说云∶三世者,一

曰《黄帝针灸》,二曰《神农本草》,三曰《素女脉诀》。康成《周礼注》亦曰∶五药,草、

木、虫、石、谷也。其治合之齐,则存乎神农子仪之术,是《礼记》注所谓慎物齐者,犹言

治合之齐,指本草诸书而言也。冲远既引旧说,复疑其非郑义过矣。《汉书》引本草方术而

《艺文志》缺载,贾公彦引《中经簿》,有《子仪本草经》一卷,不言出于神农。至隋《经

籍志》,始载《神农本草经》三卷,与今分上、中、下三品者相合,当属汉以来旧本。《隋志》

又载雷公《本草集注》四卷,《蔡邕本草》七卷,今俱不传。自《别录》以后,累有损益升

降,随时条记,或传合本文,不相别白。据陆元朗《经典释文》所引,则经文与名医所附益

者,合并为一,其来旧矣。孙君伯渊偕其从子因《大观本草》黑白字书,厘正《神农本经》

三卷,又据《太平御览》引《经》云∶生山谷生川泽者,定为本文,其有预章、朱崖、常山、

奉高,郡县名者,定为后人羼入。释《本草》者,以吴普本为最古,散见于诸书征引者,缀

集之以补《大观》本所未备,疏通古义,系以考证,非澹雅之才,沉郁之思,未易为此也。

古者协阴阳之和,宣羸缩之节,凡夫含声负气,以及倒生旁达, 飞蠕动之伦,胥尽其性,

遇物能名,以达于利用,生生之具,儒者宜致思焉。《淮南王书》曰∶地黄主属骨,而甘草

主生肉之药也。又曰∶大戟去水,葶苈愈张,用之不节,乃反为病。《论衡》曰∶治风用风,

治热用热,治边用蜜丹;《潜夫论》曰∶治疾当真人参,反得支罗服;当得麦门冬,反蒸横

麦,已而不识真,合而服之,病以浸剧。斯皆神农之绪言,惟其赡涉者博,故引类比方,悉

符药论。后儒或忽为方技家言,渔猎所及,又是末师而非往古,甚至经典所载鸟兽草木,亦

辗转而昧其名,不已慎乎!《后汉书·华佗传》∶吴普从佗学,依准佗疗,多所全济,佗以五

禽之戏别传。又载魏明帝使普为禽戏,普以其法语诸医,疑其方术相传,别有奇文异数。今

观普所释本草,则神农、黄帝、岐伯、雷公、桐君、医和、扁鹊,以及后代名医之说,靡不

赅载,则其多所全济,由于稽考之勤,比验之密,而非必别有其奇文异数。信乎!非读三世

书者,不可服其药也。世俗所传,黄帝、神农、扁鹊之书,多为后人窜易,余愿得夫闳览博

物者为之是正也。因孙君伯仲校定《本草》,而发其端。至其书考证精审下载地址:http://zhidaobaiducom/share/e2360be1ccd46da34aca1151c8074d37html 秋秋天猫真诚为大家服务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