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究竟是一本什么书,为何现在读来艰涩难懂呢?
这本“不正经”的古籍居然能在秦始皇的眼皮底下溜走,如果真的,秦始皇读过这本书,会不会对秦始皇派徐福东去蓬莱求长生有所指导,或者说有所关联和影响,因为在秦朝,仿佛只有《山海经》这本古籍,才把神话人物当字典一样在讲述。
在《山海经》中有很多关于蓬莱仙岛的记载,像《海内北经》中是这样记载的:“蓬莱山在海中,大人之市在海中。”,这句话的大概意思就是,在传说的汪洋大海中,有一座岛屿叫做蓬莱,岛屿上有一个不死之乡居住着许许多多长死不死的仙人。不过确实这样简短有力的话被已经进入迟暮之年的秦始皇看到的话,确实有着极大的诱惑。
当然山海经关于蓬莱山的记载远远不止这点,在《大荒北经》中是这样叙述蓬莱的,说是天帝命令十五只巨鳌轮换背着方壶、蓬莱、瀛洲、员 峤、岱舆这五座仙屿,使他们能够在海中自由漂浮而且安全稳固。
在现在,还确实有蓬莱这座岛屿,而且还有以蓬莱命名的县级市,当然也有瀛洲这座岛屿,瀛洲也就是现在崇明岛,不过可惜的是这两座仙屿都是后来被强加命名的。
其中的蓬莱岛是在汉武帝东巡时命名的,瀛洲也是朱元璋在后来赐名给崇明岛的,也就是仙屿是先有名字,各个皇帝找不见仙屿,也就寻找不了长生仙法和仙药,于是望洋兴叹,看见一座差不多的岛屿,看着还不错直接赐名给它,找找心理上的安慰。
笔者想要说的《山海经》这部奇书如果真的是荒诞不经的书的话,那么古代那些寻仙问药以求长生的皇帝会不会气活了。
但真实如此吗?我们先简单来介绍下这部奇书《山海经》,作者当然是无从考证,但是大致成书年代是可以确认的,就是战国中期到汉代中期。在古代学者眼里,《山海经》这部书是战国年代的一个喜欢奇闻奇事的书生收录他那个年代的所有奇闻杂说而来,但是现代学者更倾向认为这本书不是一人所写,成书也并非短暂的一时。
八大华夏古籍是指:
《诗》(诗经)、《书》(尚书)、《礼》(周礼、仪礼、礼记)、《易》(周易)、《春秋》(左传、谷梁传、公羊传)、《山海经》、《竹书纪年》。
其中,五经《诗》(诗经)、《书》(尚书)、《礼》(周礼、仪礼、礼记)、《易》(周易)、《春秋》(左传、谷梁传、公羊传)都具有代表性,《国语》、《山海经》、《竹书纪年》是上古流传下来的典籍。
知识点延伸:
古籍,是指未采用现代印刷技术印制的书籍。图书在古代称作典籍,也叫文献,兼有文书、档案、书籍三重意义。随着时间的进展,将记事类文件加以编排,供人阅读,并达到传播知识经验的目的,便形成了一部图书,图书的内容日益增多,载体趋向多元,制作技术不断改进,为了方便阅读,产生了“简册”、“卷轴”、“册页”、“线装书”等不同的装帧样式。
1、《论语》:《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2、《中庸》:儒家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著,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战国时期子思所作。其内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把“诚”看成是世界的本体,认为“至诚”则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并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和认识方法。宋代从《礼记》中抽出,与《大学》《论语》《孟子》合为“四书”。
3、《孟子》:《四书 》之一。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为孟子、孟子弟子所作。最早见于赵岐《孟子题辞》:“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
4、《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5、《三字经》: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在中国古代经典当中,《三字经》是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三字经》取材典范,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义,诚,敬,孝。”背诵《三字经》的同时,就了解了常识、传统国学及历史故事,以及故事内涵中的做人做事道理。
不是,《山海经》是一部记载我国神话、地理、植物、动物、矿物、物产、巫术、宗教、医药、民俗、民族的著作,大约是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楚国和巴蜀地方的人所作,现代中国学者一般认为《山海经》成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是一部上古时期荒诞不经的神话奇书。经西汉刘向刘歆父子校书时,才合编在一起而成。山海经,是中国第一书!有详细描述的书籍:
《尚书》《战国策》《逸周书》《庄子》《列子》《史记》《论衡》
“谈天说地”指说话毫无根据,随便谈论,漫无边际,也可指代朋友间无话不谈,义气相投!
“谈山海经”,《山海经》是一部先秦时期的志怪古籍著作,书中鬼怪山精,多是神话故事,但也是百科人文地理大全,司马迁则认为此书“荒诞无稽”!因此“谈山海经”也可以被认为胡说八道,谈及荒诞不经的言论!
两者对比,都有“荒诞”之意,但是“谈天说地”日常生活中更偏重朋友之间的义气相投!我认为这是最大的不同和区别!
《山海经》是一本著名的传世古籍,最早把《山海经》整理成文,并且公诸于世的是西汉时的刘向、刘歆父子,他们是把此文作为禹、益治水的记载来看的。
到了东汉时的王充也这样认为。但是,现在从更多的资料得出这种看法不大正确。书中分明记载了禹、益之后的很多事,还有称“禹父”、引“禹言”的地方,甚至提到了一些秦、汉时期的郡、县名,也提到了战国后期才出现的铁。
对此,隋朝时有人认为这些都是由后人掺入了自己的文字所致。虽然不知此说是否准确,但起码可以说《山海经》不是禹、益所作。现在学术界认为《山海经》的材料来源可能比禹、益时代更早。开始是口耳相传,在流传中不断增加演变,最终在西汉时写成文字。因此可以推为此书作者可能有几个人或10多人。
现在人们看到的《山海经》的突出特点是“怪”。书中记载的都是古代的一些怪事和怪物。就连最早把它的名字载入史册的司马迁都认为它荒诞不经,不能上正式场合。
而对《山海经》一书的定性,则古往今来差距很大,分歧更多。最早给它分类并划定归属的当属汉代班固作的《汉书·艺文志》,本书把《山海经》划在数术略中的那种根据地域、人、物等形状判断其吉凶贵贱的“形法类”书籍的开头。在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它却又被看作是经典地理书。到了清代学者编修《四库全书》时,《山海经》已被定作小说,并说它是最古老小说。当然,这里提到的“小说”并非今日狭义的小说,而是指中国古代广义的小说。
与此同时,道教徒们又一直把《山海经》看作神仙方士之言,并把它收入《道藏》。
进入20世纪以后,接受新思想的学者们开始用新的眼光来考察《山海经》。
茅盾认为《山海经》是“一部杂乱无章的神话总集”。而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的《神话与传说》篇中则干脆把《山海经》列作古代封建迷信的书。
有人兼顾两派观点指出:《山海经》“是一部巫术性的地理书”。
《山海经》不仅在作者、创作年代和创作意图上存在着难解之谜外,它的最初形式也让人难以知晓。
早在南宋时,儒学大家朱熹就指出:《山海经》的文字之前是图画形式,它是根据图画来写成书的。
而明代的胡应麟、杨慎,清代的毕沆也都认为《山海经》是《山海经图》的文字说明,这种说法,至今还没有被证实。今天所见的《山海经图》都是《山海经》成书以后所绘制的插图。
不过古书记载中,确实经常可见有关《山海经图》的线索,好像是古代曾有过一部《山海经图》,但是,现在人们既无法确定这部《山海经图》所属的年代,更无法确认它是否真实存在。
古怪离奇的《山海经》确实存在着令人解不开的谜,它的性质、作者、创作年代以及创作意图都需要人们继续探索。
本文2023-08-05 22:08:17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254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