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叶障目
这次上临漳的建安文学馆,还有一个收获,就是知道了“一叶障目”的来历,而这个故事的编撰者,竟然是邯郸淳。
邯郸淳(约132年—221年),今河南省禹州市人,三国魏书法家,官至曹丕时的给事中,因著有《笑林》三卷而著名,被称为“笑林始祖”。“一叶障目”的故事,就出自其中。
从前有个楚国人,生活很贫困,读到《淮南子》,说是螳螂捕蝉时蝉看不见,是因为有个树叶可以隐形。他很高兴,于是跑到一棵树下抬头仰望,希望找到那片螳螂在捕蝉时用来遮蔽自己的树叶。
有一天他发现了,就伸手摘了下来。不料失了手,那片树叶竟飘落地下,和其它落叶混在一起,无法辨认。于是,他索性将落叶全部扫起,,收了足足有几斗。
抱回家后,他一片一片地轮番拿树叶来遮住自己的眼睛,问他妻子:“你还能看见我吗?”开始,妻子一直说:“能看见。”后来,折腾了一整天,妻子实在是疲倦不堪,很不耐烦,便骗他说:“看不见了!”
这人一听心里暗暗大喜,急忙将选出的树叶揣在怀里。第二天一大早,他先后来到一些小摊前,用这片树叶遮着,拿东西吃。小摊主们以为他是个傻子,也不与他计较。这使他更以为摊主是看不见他,高兴得直跳。后来到一家布店,竟背起一匹布就走,店主就伸手捉住他道:“你怎么背我的布?”他一惊道:“怎么,你能看见我!”
官府差吏将他押送县衙,县官审问他的时候,他老老实实地叙述了事情的始末。 县官听了大笑不止,认定他是个傻子,没治罪就把他放了。
讲解员讲完这个故事后,让我想到了很多,原来一直认为“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只是哲学上的以偏概全,没想到还有这么有趣的故事,在大笑后让人陷入深思。
这个世上,什么时候也不缺乏那些爱贪小便宜的人。这种人从来都是以自己为主,绝不考虑别人的感受,属于自己的东西拿走,不该属于自己的东西,也要想办法拿走,只要觉得自己合适了,就什么都不管不顾。占了便宜就开心,占不到就不高兴。和这种人交往,他们认为公平就是自己吃亏了,你即使让他占了便宜,他也不会感激你,反而觉得是你欠他的,在他看来,他始终是宇宙的中心,别人都该围着他转,什么都该让他满足。
那个楚国人,自己生活贫困,不从辛勤劳作去想,整天琢磨怎么不劳而获。拿着个树叶遮住了自己的眼睛,就认为天底下的人都看不见,伸手去拿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还沾沾自喜。如果遇到个死板的县官,那就可能是几年的牢狱之灾,悔之晚矣。
对于这些人,最好是避开,少交往。他们利益当前,绝对不会有正义感,而且你给他交的心,随时都可以成为他出卖你的资本。这种人因为目光狭隘,计较蝇头小利,往往格局低下,不会成为人才。长此以往,他们由于朋友越来越少,性格越来越怪癖,甚至家庭内部也出现撕裂,最后往往都是郁郁而终。
贪小便宜吃大亏,古之人不余欺也!
“截竿入城”出自我国第一本笑话集《笑林》(三国时魏人邯郸淳作)。“一叶障目”出自《论持久战》
截竿入城既嘲笑了执长竿的鲁国人,笑他不知变通;更嘲笑了锯竿入城的老父,笑他自作聪明,好为人师。后者不仅可笑,而且有害。这个故事一直流传到现在,清代《嘻谈续录》中的“捉糊涂虫”便是从它演变出来的。一叶障目主人公是一个楚国人,这个成语的意思就是告诉我们,对于任何理论都不能盲目相信,要经过科学的验证和调查,不然就会闹笑话。
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承担主语、宾语、定语等成分。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
一、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这一典故出自——《鹖冠子·天则》。意思是——
一片树叶挡住了眼睛,连面前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见;比喻为局部现象所迷惑,看不到全局的整体,也比喻目光短浅。
二、典故:
有个过着贫穷生活的楚国人,读《淮南子》,看到书中写有“螳螂窥探蝉时用树叶遮蔽自己的身体,可以用这种方法隐蔽自己的形体”,于是就在树下仰起身子摘取树叶──螳螂窥伺蝉时使自己隐身的那枚树叶,来摘取它。这枚树叶落到树底下,树下原先已经有许多落叶,不能再分辨哪种是螳螂隐身的那枚树叶。楚人便扫集收取树下的好几筐树叶拿回家中,一片一片地用树叶遮蔽自己,问自己的妻子说:“你看不看得见我?”妻子开始总是回答说:“看得见”,整整过了一天,(妻子)就厌烦疲倦得无法忍受,只得哄骗他说:“看不见。”楚人内心暗自高兴,(他)携带着树叶进入集市,当着别人的面拿取人家的物品。于是差役把他捆绑起来,送到了县衙门里。县官当堂审问,楚人自己诉说事件从头到尾的经过,县官大笑起来,释放了他,没有治罪。
三、作者简介:
鹖冠子,战国时期楚国人,因为他平常总爱戴着一顶用鶡的羽毛装饰着的帽子,大家就给他取了一个别号叫鹖冠子。
鹖冠子发挥道家天道哲学与人君南面之术。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知识都在不停地变化,人要不断地学习,国家要靠大家来治理。“举贤任能”,“废私立功”是他的主要思想,他提出废除封建,设立郡县,建立法制等主张。这些新颖的提法在当时是很进步的。后来,鹖冠子把自己的政治主张和哲学思想写成了书,按照当时的习惯,书名用作者的名字叫《鹖冠子》。由于他的书思想进步,文笔雄健,瑰丽多采,很快便传遍全国,深得后人喜爱。南朝的文艺理论家刘勰,唐朝的文学家韩愈,宋朝的文学家陆佃,明朝的文学家杨慎,李贽等,都给予《鹖冠子》非常高的评价。
欧冠子·天则
楚人居贫,读《淮南子》,“得螳螂伺蝉自障叶,可以隐形。”遂于树下仰取叶。螳螂执叶伺蝉,以摘之,叶落树下。树下先有落叶,不能复分别,扫取数斗归。一一以叶自障,问其妻曰:“汝见我否?”妻始时恒答言见,经日乃厌倦不堪,绐云:“不见。”默然大喜。赍叶入市,对面取人物。吏遂缚诣县。县官受辞,自说本末。官大笑,放而不治。楚人居贫,读《淮南子》,“得螳螂伺蝉自障叶,可以隐形。”遂于树下仰取叶。螳螂执叶伺蝉,以摘之,叶落树下。树下先有落叶,不能复分别,扫取数斗归。一一以叶自障,问其妻曰:“汝见我否?”妻始时恒答言见,经日乃厌倦不堪,绐云:“不见。”默然大喜。赍叶入市,对面取人物。吏遂缚诣县。县官受辞,自说本末。官大笑,放而不治。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解释:一片树叶挡住了眼睛,连面前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见;比喻为局部现象所迷惑,看不到全局的整体,也比喻目光短浅。
出处:秦朝鹖冠子《天则》:“一叶蔽目,不见泰山;两豆塞耳,不闻雷霆。”
白话文:一片树叶挡住了眼睛,连面前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见;拿豆子堵住两只耳朵,连雷声都听不到了。
扩展资料
故事:
春秋时期,楚国有个穷书生,由于家境贫寒,穷困潦倒,于是他迫切想找到一条发财的门路,能够快速挣到钱,不用再过穷苦的日子。他整天冥思苦想,可就是想不出来一个能够快速发财的办法。
有一天,他觉得无聊,找来一本书看。在书中他看到这样一个故事:螳螂在捕蝉时用树叶遮住自己的身体,其它小昆虫就看不见它,(要是有人能得到那片树叶)就能用它隐藏自己的身体。
他十分高兴,于是跑到一棵树下抬头仰望,希望找到螳螂在捕蝉时用来遮蔽自己的树叶。不料失手,那片树叶竟飘落地下。树下原本就有落叶,(混在一起)再也无法辨认。
于是,他索性将落叶全部扫起,,收了足足有几斗回家。 抱回家后,他一片一片地轮番拿树叶来遮住自己的眼睛,问他妻子:“你还能看见我吗?”开始,妻子一直说:“能看见。”后来,妻子很不耐烦,便骗他说:“看不见了!”
这人一听心里暗暗大喜,急忙将选出的树叶揣在怀里,跑到街上去。到了闹市,他举着树叶,旁若无人,当面拿别人的东西。结果被官府差吏当场抓住,押送县衙。
县官审问他的时候,他老老实实地叙述了事情的始末。 县官听了,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知道他是个书呆子,训斥了一顿就把他释放了,并没有惩治他。
参考资料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1 一叶障目 的一拼音
一叶障目 的一拼音:[ yī ]
一叶障目
读音:[ yī yè zhàng mù ]
基本解释
眼睛被一片树叶挡住,指看不到事物的全貌。
详细解释
1 解释:眼睛被一片树叶挡住,指看不到事物的全貌。
2 出自: 《论持久战》:“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而自以为是。”
近义词:以偏概全 ,只见树木 ,掩耳盗铃 ,管中窥豹 ,不见泰山
反义词:洞若观火
造句:
1,这种回避问题的方式倒是避免员工一叶障目的良方。
2,而我们中的有些同志就抓住他的几个错误,一叶障目,完全不顾他巨大功绩的历史事实。
成语原文:
楚人贫居,读《淮南子》,得“螳螂伺蝉自障叶,可以隐形”,大喜,遂于树下仰望,欲觅螳螂伺蝉自障叶。偶见之,即缘而摘之,然不慎叶落树下。树下先有落叶,不能复分别,乃扫取数斗归,一一以叶自障,问其妻曰:“汝见我不?”妻始时恒答言:“见”,经日,乃厌倦不堪,绐云:“不见。”楚人默然大喜,赍叶入市,对面取人物。吏遂缚而诣县。县官受辞。自说本末,官大笑,放而不治。
2 文言文翻译 一叶障目一叶障目إ
原文:
楚人贫居,读《淮南子》,得螳螂伺蝉自障叶,可以隐形遂于树下 仰取叶—螳螂执叶伺蝉—以摘之,叶落树下树下先有落叶,不能复分别,扫取数斗归,一 一以叶自障,问其妻曰:"若见我不 "妻始时恒答言"见",经日乃厌倦不堪 ,绐云:"不见"嘿然大喜,赍叶入市,对面取人物,吏遂缚诣县ؤ
译文:
楚国有一个人,家境贫寒,穷困潦倒إ
他读了《淮南子》,得知螳螂捕蝉时,掩蔽过的树叶,可以用来隐没人身,便真的去寻找 他跑到一棵树下抬头仰望,居然发现一片隐蔽着螳螂的树叶,就伸手摘下来不料失手,那 片树叶竟飘落地下,和许多落叶混在一起,再也无法辨认于是,他索性将落叶全部扫起, 收了足足有几斗إ
抱回家后,他一片一片地轮番拿来遮住自己的眼睛,问他妻子:"你还能看见我吗 "开始 ,妻子一直说:"能看见"后来,因为折腾了一整天,妻子疲倦不堪,很不耐烦,便哄他 说:"看不见了"إ
这人一听大喜,急忙将选出的树叶揣在怀里,跑到街上去到了闹市,他举着树叶,旁苦无 人,当面拿别人的东西结果被官府差吏当场抓住,扭送县衙ؤ
3 一叶障目 文言文翻译一叶障目的。
楚国有个人非常贫苦,读了《淮南方》,知道螳螂捕捉知了时用一片树叶把自己遮蔽起来,就可以隐形,使知了看不到自己。于是,他便站在树下仰面朝上,摘取树叶。当他看见螳螂攀着树叶侦候知了的时候,他便把这片树叶摘了下来,结果树叶掉落在地上,而树下原先有许多树叶,再也分不清哪一片树叶是他想用来隐形的。于是他扫了好几斗树叶回去,一片一片地拿来遮蔽自己,还不时地问妻子:“你看得见我吗?”
妻子开头总是说:“看得见。”被他打扰了一整天,已经厌烦极了,丈夫仍然纠缠不休,妻子就干脆哄骗他说:“看不见了。”这个人嘿嘿地笑了起来,显得异常高兴他还着这片树叶跑到街上去,当着别人的面偷东西,给官吏抓着送到县衙门去了。县官审问他,他便把此事的始末原原本本地说了一遍。县官听了大笑不止,没治罪就把他放了。 。。。
说明这则寓言故事讽刺书呆子,同时也讽刺那些干坏事的人——他们总以为有什么高明手法可以把不光彩的事遮挡起来,其实,纸是包不住火的。
不知道是不是,你看一下吧。
4 跪求古文《一叶障目》原文及译文原文:夫耳之主,目之主明,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两耳塞豆,不闻雷声译文:耳朵是管听的,眼睛是管看的一片树叶遮住眼睛,就会连泰山也看不见;两粒豆子塞住耳朵,就会连雷声也听不见出处 《欧冠子·天则》成语“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常用来比喻某人被眼前极其细微的事物蒙蔽,看不到事物的整体和本质这来源于古书“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两耳塞豆,不闻雷霆”句后人解释此语时,以三国时期邯郸淳写的《笑林》最为有趣他讲“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笑话说,楚地住着个穷书生,想发歪门邪道之财书生记得读书时读过螳螂捕蝉故事,那螳螂藏在树叶后,一举成功于是他去找荫蔽螳螂的树叶他真的发现一片螳螂藏于后的树叶,连忙摘下来,却不小心滑了手,那片树叶掉在一堆落叶当中了书生将所有树叶装进箩筐之中,带回家一片片挡住自己眼睛做试验,并问妻子:“你看得见我吗?” 开始时妻子如实回答看得见,但是这穷书生不厌其烦地拿一箩筐树叶试验,妻子突骗他道:“这片叶子荫蔽住你了,我看不见了”穷书生如获至宝,认为这就是那片藏螳螂的神叶他带着那片树叶,跑到集市上挡住眼睛便拿商贩的货品当然,立即被商人将他抓住交官了县官一听案情,早笑得前仰后合,觉得书生蠢钝迂腐到幼稚可笑!骂他真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狠揍一顿,把他赶回家去笑话毕竟是笑话,不过,以夸张的笑话比喻现实生活中某些人的类似举措,讽刺不看整体,以偏盖全却非常合宜。
5 一叶障目怎么读一叶障目
拼音:yī yè zhàng mù
解释:眼睛被一片树叶挡住,指看不到事物的全貌。
出处: 《论持久战》:“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而自以为是。”
示例:我们不能~看不见森林。
近义词: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语法:作宾语、定语;用于劝诫人
英文:A single leaf the eyes blocks out the
view of a mountain
成语故事:有个书呆子从古书上读到“蝉翳叶”的故事,信以为真,就四处寻找,把蝉躲藏处的树叶全部摘下,拿回家遮脸作试验,问妻子能不能看见他。妻子气愤说看不见。他就拿这片树叶去街上行窃,被抓后说:“我一叶障目,你们能看见吗?”
1、成语故事:“有个书呆子从古书上读到“蝉翳叶”的故事,信以为真,就四处寻找,把蝉躲藏处的树叶全部摘下,拿回家遮脸作试验,问妻子能不能看见他。妻子气愤说看不见。他就拿这片树叶去街上行窃,被抓后说:“我一叶障目,你们能看见吗?”
2、一叶障目的故事告诉我们要看清事物的全貌,还不能盲目轻信、盲目崇拜,必须经过科学的调查和验证,以谦虚谨慎的态度予以看待。
3、出自于毛泽东《论持久战》“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而自以为是。”
本文2023-08-05 22:08:31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254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