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荣的研究课题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1收藏

李小荣的研究课题,第1张

12000年12月至2001年12月独立完成人事部第28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变文讲唱研究》。

22002年9月至2004年8月独立完成福建省教育厅A类项目《佛教音乐文学研究》。

32002年11月至2004年12月独立完成福建省高校古籍整理项目《〈弘明集〉〈广弘明集〉研究》。

42003年6月至2005年1月独立完成人事部第33批博士后科学基金《〈弘明集〉〈广弘明集〉与中古思想文化研究》。

52004年6月至2006年10月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敦煌佛教音乐文学研究》。

62006年9月至2009年6月独立完成高校古委会直接资助项目《敦煌道教文学研究》。

72007年8月至2009年9月独立完成福建省社科规划基金项目《汉译佛典的文体学研究》。

82006年12至2010年12月独立承担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汉译佛典文体及其影响研究》。

 1、中古感伤文学研究,暨南大学博士研究基金,1998-2001,独立;  2、玄学诗学,广东省教育厅,2001-2003,独立;  3、玄学文献资料集成,全国高校古籍整理委员会,2004-2007,独立。

一、中国现近代史(上)

1.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社会的变化

2.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影响

3.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

4.太平天国与义和团运动的比较

5.如何看待五四精神

二、中国近现代史(下)

1.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2.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本地区的英雄人物和革命斗争事迹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4.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中美关系

三、世界近现代史(上)

1.评价拿破仑

2.近代历史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形成的特点

3.第一、二次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4.巴尔干问题的由来

四、世界近现代史(下)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形成的原因及影响

2.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原因

3.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及影响

4.世界近现代史上著名科学家的传略

五、中国古代史

1.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2.中国古代史上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的探究

3.少数民族对中华民族发展作出的贡献

4.中国古代文明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

5.我国古代史上著名政治家的评价

19841--19879 《利用计算机进行古籍整理研究试验》 6万元 文献主持人

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

19992--20011 《中国古籍佚书辑本总目》  1万元 主持人

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

200110-200812 《魏晋全书》  25万元 主持人之一

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

20078--20089 中国大陆祖先崇拜研究发展史  05万元 主持人

教育部重大攻关关项目《民间信仰与中国社会研究》子课题

200711-200012 神话思维与上古神话传说研究  3万元  主持人

东北师范大学 创新团队项目 子课题

20086——  中华大典-目录文献典-目录总部  12万元 主持人

新闻总署、教育部、社科院 《中华大典》子课题

1《理学地域化:新安理学与徽州社会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主持人

2《新安理学与徽州社会互动研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项目,主持人

3《明清徽州会社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主持人

4《徽州学术文化地理研究》,安徽省社科基金项目,主持人

5《徽商与近代市场经济》,安徽省教育厅重点研究项目,主持人

6《寄园寄所寄》校注,全国高校古籍整理委员会项目,主持人

7《徽州传统学术文化的传播与影响》,安徽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项目,主持人

8《清代徽商资料丛编》,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项目,主要参加者

淑媛风范:明代女子《孝经》教育的历史借鉴

在男权为主的中国古代社会,似乎主宰世界、治理家庭等都是男儿的事情。在旧时中国,只有男儿拥有接受正规教育、参加科举考试的机会。因之,在人们心目中,自 然形成了男人才是道德的提倡者和践履者,孝道的提倡和《孝经》的教育自然也是男儿才拥有的特权。然而,《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独阳不足以为道,独男岂可以成家?故《易》始《乾》《 坤》,而《诗》首《关雎》,《礼》曰“始于冠,本于婚”,盖皆谨于衽席之际也。事实上,在历史上,公众舞台虽然是以男人为主角,但是在家庭的乐园里,却又以妇女为其主导。儒家提倡“修身、 齐家、治国、平天下”,如果说“治国、平天下”是男儿的专利的话,那么“修身、齐家”,却缺那女子不得。因此,事涉家庭幸福、伦理和美的《孝经》教育,就不得不向女子开放。正是对女子也实 行以《孝经》为代表的孝道教育,才成就了中国士人“修齐治平”的伟大理想,也才形成了中国文化特有的礼乐文雅之风。在中国社会对女子实行《孝经》教育的整个过程中,明代是一个特别重要也富 有成效的阶段。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一、女子《孝经》传习溯源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正史中正式提出向女子推行《孝经》者,是西汉成帝时期的匡衡。公元前32年,成帝即位之初,丞相匡衡即上疏《戒妃匹劝经学威仪之则》,提出:“匹配之际,生民之始,万福之原。婚姻之礼 正,然后品物遂而天命全。”而要达到这个效果,儒家经典教育就必不可少,《疏》云:“《论语》《孝经》,圣人言行之要,宜究其意。”(《汉书·匡衡传》)正式提出应当重视女子《孝经》教育 的问题。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后之曹大家仿《孝经》而成《女诫》,以及唐郑氏之《女孝经》,尚宫朱氏之《女论语》,都是这一指导思想下的产物。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宋代司马光撰《书仪》还明确规定:人生“七岁……始诵《孝经》、《论语》,虽女子亦宜诵之。……九岁,男子读《春秋》及诸史,始为之讲解,使晓义理;女子亦为之讲解《论 语》、《孝经》及《列女传》、《女戒》之类,略晓大意。”(卷四。《家仪》卷一同)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从汉代至于宋、元,女子之接受《孝经》教育者史不绝书。远稽三国,则有钟会母“明于教训”,当钟会“年四岁,授《孝经》,七岁诵《论语》,八岁诵《诗》,十岁诵《尚书》,十一诵《易》,十 二诵《春秋左氏传》”云云[1]。钟母能遍以《孝经》为首的儒家诸经向钟会进行启蒙教育,是其曾经接受精到的儒家经典教育可知。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近考元世,女子能习读《孝经》的事例已经日益增多。如,靳汝弼母王氏“仁厚庄静,能读《论语》、《孝经》、曹大家书(《女戒》)、刘向《列女传》,始于为女,中于为妇,终于为母,皆尽其道”(王沂《靳母王氏诗序》,《伊滨集》卷一六 )。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陈坤文妻张氏,“暇时以《孝经》、《论语》、古诗口授诸幼,蜀之故家,咸称道以为内则”(吴澄《故贡士陈君墓志铭》 ,《吴文正集》卷七九)。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周氏有小女,“诵《孝经》、《论语》等篇,殊琅然”(王恽《周氏小女祝辞》,《秋涧集》卷六五)。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节妇宣氏女孟先:“幼育闺门,奉家训,通《孝经》、《女诫》、《小学》书”(郑真《宣节妇传赞》,《荥阳外史集》卷四六)。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节妇乐氏女静:“诵《孝经》、《小学》书、《列女传》、《论语》、《孟子》,皆通大义”(刘仁本《乐节妇诗序》,《羽庭集》卷五)。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节妇衡水刘氏:“年十二,通《古文孝经》。”(王逢《刘节妇诗序》,《梧溪集》卷四)。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由于女子较为普遍地学习《孝经》,她们的母仪和教化作用也时时得到体现,元代许多文化名人,少年时都得益于慈母之教。如: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吴莱“四岁,(母盛夫人)授以《孝经》、《论语》、《春秋谷梁传》,随口成诵”(宋濂《渊颖先 生碑》,《渊颖集》附录)。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陈栎“生三岁,祖母吴氏口授《孝经》、《论语》”(《元史》卷一八九《陈栎传》)。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许谦幼孤,“甫能言,世母陶氏口授《孝经》、《论语》”(《元史》卷一八九《许谦传》)。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欧阳玄“幼岐嶷,母李氏亲授《孝经》、《论语》、《小学》诸书,八岁能成诵”(《元史》卷一八二《欧阳玄传》)。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不过历考载籍,汉唐宋元时期的《孝经》教育主要还是施之男性。因为汉、唐时期,《孝经》是举孝廉和科举考试的 必读经典,女子没有被“举”的权利,自然也很少有过问和与目《孝经》的机会。至宋代,王安石改革科举考试制度,取消了《孝经》的命题资格,《孝经》从此转入童蒙教材;加之宋代日益加强的家 教风习,从而扩大了女子接受儒家经典教育的机会,于是女子《孝经》教育开始抬头,至元代已粗成气候。只是事例偶见,还未成系统,不见规模而已。若要追求一种“女性《孝经》教育”的文化现象 ,则必至有明而后成。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二、明代女子《孝经》教育概观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众所周知,明朝是一个非常极权专制的王朝,可也是一个十分重视道德教育的时代。据研究,中华孝道从明朝开始日 益兀显其消极落后的一面,愚忠愚孝一时成风!可是,对女子的《孝经》教育却也在此时得到普及,而且对家庭、对社会都产生了良好的影响。我们考察了梁潜、杨士奇、乌斯道、王恭、王直、李贤、 李东阳、许相卿、徐溥、邵宝、吴宽、王鏊、陆琛、韩邦奇、文征明、何瑭、高叔嗣、唐顺之、柳爵、皇甫汸等人文集,其中有关女性的传记(墓志铭、行状等),发现明代士大夫家的女性,类能诵习 《孝经》《论语》等儒家文献,并且能够恭行孝道,相夫教子,形成了一道非常亮丽的风景线。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兹略举数例,以见其概: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时 序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姓 名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习经简况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孝行事迹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资料出处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元末明初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葛节妇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鲁论》二十篇,《孝经》十八章,阿母授读声浪浪。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寡居抚儿,“维时率土皆战场,畴能训儿知义方。熊丸在箧萤在囊,呼儿叉手立侍傍。”“母不姑息,儿能自强,从师不出郑公乡。腹笥有书牙颊香,朝夕悦亲萱草堂。……哲哉此母非寻常, 盍亦作歌,与史相激昂”。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谢应芳《葛节妇》,《龟巢稿》卷一七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王道济夫人曾氏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母教以《孝经》《论语》《列女传》,辄晓其大意。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幼不好华侈,性敏惠。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梁潜《故王母曾氏孺人墓志铭》,《泊庵集》卷一一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杨士奇母陈元贞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于《孝经》、《大学》、《语》、《孟》,皆能诵说。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夫死子幼,贞居抚儿。常言:“吾幼从父兄学,又日闻兄弟相讲论,故吾于书粗知大义云。”士奇五岁,“教之读书,日 必令识五六字有程”。于“古今事多记览,其好恶公正”。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杨士奇《慈训录》,《东里集》续集卷四八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吴余庆母叶氏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寡居教子,余庆“年七八,亲教之《孝经》、《论语》”;稍长“出就外傅”,又“躬督于内”。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旦莫切切保孤子为务”,语人:“吴宗数百年之传在此,可不重且慎哉?”余庆既出仕,母“犹数寓书诲饬”。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杨士奇《吴母叶孺人墓志铭》,《东里集》续集卷四○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节妇柯胜琼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寡居哺儿,并“口授《孝经》《论语》”,早晚“以礼义”训之。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性粹温聪慧,寡言笑止,静闲读书,通大义,习女工尤力。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乌斯道《丘节妇传》,《春草斋集》文集卷二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胡直、胡广之母吴氏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母少习诗礼,兼通《孝经》、《四书》、《列女传》、《女教》诸书,而笔札女红皆善”。氏亦通书,“亲授”儿子胡 广《论语》、《孝经》,“晓以大义”。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夫死子幼,矢志不嫁,与孀居姊同住,“日共讲论书史”,令胡广“从旁习闻渐渍,以涵养其本源”。广年长“出就外傅 ”,暮归“必叩其所业而益加励之”。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杨士奇《胡母传》,《东里集》续集卷四三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梁惟正妻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朝吟刘向《列女》篇,夜诵曾参《孝经》策。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清门女大初嫁夫,射中金屏与梦符。勉郎也似乐羊妇,怀节偏同曹大家。郎骑骢马西台客,妾向空闺侍姑侧。 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王恭《高凉梁惟正贤妇歌》,《白云樵唱集》卷二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彭士扬母刘氏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早读书,通《论语》、《孝经》,常口授士扬。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夫没子幼,“事父母舅姑尤尽孝”。家“无厚产重货以资其为生,败帏瓦灯一室萧然”,刘氏矢志不嫁,“勤女事以继飦 粥、供祭祀”。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王直《慈训堂记》,《抑庵文集》卷一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李镇母周氏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自幼受教读《女孝经》、《论语》诸书,辄记诵不忘,且了其大义。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金幼牧《李孺人周氏墓志铭》,《金文靖集》卷九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董叔维妻李氏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女红之余,能诵《孝经》、朱子《小学》、胡曾《咏史诗》,多解其义。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郑文康《董叔维室李氏墓志铭》,《平桥稿》卷一一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张源春女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父源春,“《孝经》《论语》,皆其口授也” 。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源春“酷嗜酒,然甚爱其女”,稍一停杯,“辄呼其女而教之”。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梁潜《萧母张氏孺人墓志铭》,《泊庵集》卷一一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何氏母周孺人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幼从姆师,通《小学》、《孝经》、《论语》、《列女传》诸书。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杨士奇《何母周孺人墓志铭》,《东里集》续集卷四○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宋礼母曾氏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对宋礼“教以《孝经》、《小学》”。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梁潜《宋伯循墓表》,《泊庵集》卷一○;杨士奇《宋东斋墓志铭》《东里集》续集卷三五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郑某妻王氏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故于《孝经》《论语》皆能成诵,而涉知其大义。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幼习闻父训其二儿勤学,旦夕相讲论,孺人又日薫渐其说。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杨士奇《给事中郑君妻孺人王氏墓碣铭》,《东里集》续集卷四二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彭俊母任玉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性眀敏,幼读《论语》《孝经》,皆暗记而通其大义。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其为女也,能哀痛以念母,孝敬以事父,抚其弟妹有加焉。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王直《彭孺人墓志铭》,《抑庵文集》后集卷三○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王直杨氏姊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端重纯淑,聪慧俭勤,幼读《论语》、《孝经》,悉知其大义。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纺绩织纴、绾结缝制,不待教督而能。先恭人不幸即世,孺人日夜哀毁,几欲无生。事祖母李夫人极其孝敬,善抚二弟, 视衣服饮食尤笃。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王直《亡姊杨君妻王孺人墓志》,《抑庵文集》后集卷三三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明成祖女常宁公元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通《孝经》、《女则》。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恭慎有礼。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明史》卷一二一《公主传》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陆士弘妻潘氏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能通《孝经》、《论语》、《女训》诸书。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自幼勤女事。事父母极孝敬。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王直《太宜人潘氏墓志铭》,《抑庵文集》卷一○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刘孟洲妻郭琉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孝经》《小学》诸书,皆能成诵。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以古之贤女妇为师。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王直《郭氏孺人墓志铭》,《抑庵文集》后集卷三二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余麟母徐茂贞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柔慧淑善,通《孝经》、《女戒》诸书。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闲于女事,以孝敬事舅姑,正顺以相夫,而勤俭以治其家。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王直《余氏二亲墓表》,《抑庵文集》后集卷二六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洪武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马皇后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撰《劝世书》,其《嘉言篇》多引《孝经》之言。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皇太子、汉王、赵王再拜恭受,退而焚香启诵,惕然悚敬,咸称母仪万方,化行四海,谥仁孝。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虞淳熙《孝经集灵》,朱鸿《孝经总类》亥集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王直母欧阳氏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明而知书,《孝经》《论语》《女诫》,皆熟读暗记而斟酌行之。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王直《先妣欧阳氏太夫人改葬志》,《抑庵文集》卷一○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正统间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尹昭会母罗氏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聪慧夙成,读《孝经》、《女教》,能通其大义。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精勤女事,每过夜分,虽寒暑不废,足迹未尝出外庭,躬烹饪以事父母,有疾,尤谨视药食,不少懈。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王直《侍读尹公妻罗氏墓志铭》,《抑庵文集》后集卷三一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王允母刘氏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早尝读《孝经》、《论语》,能记忆不忘。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年26夫亡子幼,“茕茕孑立,守二稚以奉老姑,家无厚产以资其为业”,氏“忍贫如铁石,课蚕桑,勤纺织,祭奠以时, 必诚必敬,辛苦以自足,闺门之内,肃然静处”。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王直《贞节堂记》,《抑庵文集》后集卷四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景泰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陈贵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读《论语》、《孝经》、《女教》诸书。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自幼聪慧端重,寡言笑……皆能通其意而见于行事。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王直《太孺人陈氏墓表》,《抑庵文集》后集卷二七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徐中行妻庄正圆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师氏授以《女孝经》、《女箴》、《女诫》诸书,辄能成诵,通大义。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生而聪慧柔顺,德充于容,行践于言,女红无不精。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韩雍《故徐行中妻庄氏孺人墓志铭》,《襄毅文集》卷一四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王直妻泰和陈氏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幼闻《孝经》、《女戒》,能知其大义。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循循然守规矩,未尝妄言笑。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王直《夫人陈氏墓志铭》,《抑庵文集》后集卷三二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左贤母曾玉真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父授之《女孝经》、《列女传》诸书,辄成诵,通大义。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幼而柔淑,不事华饰,不苟言笑,恂恂闺门,未尝及门外事。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韩雍《故左母孺人曾氏墓志铭》,《襄毅文集》卷一四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尹奂妻萧氏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宗贤先生,其外祖也,嘉其不凡,授以《孝经》、《烈女传》,即能背诵,通大意。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自幼淑慧,善女工,早失所怙,母氏钟爱之。闻说古今人成败善恶报应事,暗记不遗。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李贤《孺人西昌萧氏墓表》,《古穰集》卷一八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成化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焦孟阳妻吕氏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取《古今列女传》、《小学》、《孝经》诸书为讲解,孺人即了其义。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程敏政《孺人吕氏墓志铭》,《篁墩文集》卷四二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许廉妻周氏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少闲雅,喜读书,撰《孝经》《小学》《列女传》,皆成诵。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孝事舅姑。夫亡“时四子相、林、梅、楫皆幼,……并遣就学,后相为崇王府教授,霖为国子生,梅为固始训导,楫举进 士、拜戸部主事。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李东阳《明故封承德郎户部主事许公墓志铭》,《怀麓堂集》卷四七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许相卿母俞氏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顾好读书,幼弟晩塾归,常令指目字义,遂通《孝经》、《曲礼》、《列女传》。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生而贞肃闲静,不轻言笑,不妄举动,婢使一一畏顺承事无哗者,室中穆如也。妇性敏慧,女红诸技,不习而精。 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许相卿《先孺人迁葬志引》,《云邨集》卷一四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徐溥妻李氏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女事之暇,尤喜读书,《孝经》、《论语》并古诗文,多能背诵。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至于临模字帖,亦有可观,盖其余事也。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徐溥《亡妻李淑人墓志铭》,《谦斋文录》卷三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乔廷仪妻路氏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少精女事,通《孝经》、《列女传》诸大义。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李东阳《封宜人乔母路氏墓志铭》,《怀麓堂集》卷四八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卓天锡母朱氏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夫人幼聪慧,学书计,通《孝经》《论语》大旨。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女红精能,长归于卓封君叔舆。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彭韶《明诰封恭人卓母朱氏墓志铭》,《彭惠安集》卷四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钱世梁妻司马氏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稍长,从女师授《孝经》、《列女传》,能通大义。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剪刻裁制,尤多巧思。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邵宝《司马孺人墓志铭》,《容春堂集》别集卷七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弘治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杨守陈妻丁氏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继父王宗遂“口授《孝经》、《小学》”。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宜人夙端悫,不苟赀笑。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李东阳《杨君丁宜人合葬墓志铭》,《怀麓堂集》卷四九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

链接:http://wwwruzangnet/jiaoliu/luntan/2009-07-30/738html

1 小课题研究文言文熟读成诵

摸索出了一套能够激发学生文言文阅读兴趣的切实可行的教学方式:1学法激趣,2信任激趣,3导语激趣, 4板书激趣,5情景激趣,6审美激趣,7古为今用激趣,8灵活多样的教法激趣,9活动激趣。

一、课题研究的主要背景

随着社会文化的革新,以及时间的推移,文言文中相应的文化背景、历史条件、社会形态等等都与学生生存的环境存在着巨大的时空距离,文言文语言表达形式、表现方式、词法语法等方面与学生现实语言交际之间也都存在隔膜。加之隐藏在古代诗文中的微言大义,又增加了学生认知理解的难度,学生因而对学习文言文产生了一定的排斥、疏离、拒绝的心理。

其次,现在文言文教学存在两大误区。一种是像学古汉语文选似的一个字一个字把它掰碎了,揉碎了,把文言文搞成古汉语当成或外语来教学。还有一种就是拿了篇文章来,文章还没有看明白呢,就开始总结思想、分析形象。文言文阅读应该能够把一些东西读通,读得很顺畅,学生自已去感受。无论读文言文还是读白话文,在做文学形象的鉴赏时,就提高语文能力来讲,道理是一样的。不能把文言文当成外语来学,文言文毕竟是不同时代的汉语。另外也不能把文言文当成白话文阅读,因为毕竟它有语言障碍。所以教学文言文应该抓住一些跟主旨非常相关的东西,拿来做一些重点地解剖。尤其是阅读诗词,一定要从语言里出形象,不从语言里出形象,别人是没法把握的。

再者,在初中阶段,学生在课本里接触到的文言也只有几十篇,且内容比较简短,学习要求也比较低,多数初中老师对古汉语语言现象与规律疏于归纳整理。这样也导致学生进入高中后,对于内容与语言形式不再像初中那样浅易的文言文,自然产生了畏惧心理。

鉴于此,如何激发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就成为文言文教学的当务之急。

二、课题内容综述

(一)概念界定

什么是古代汉语?顾名思义,就是古代汉族人民的语言,古代汉语有口语和书面语之分。

什么是文言文?文言文是指以先秦的口语为基础,经过较多的加工提炼而形成的上古汉语的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模仿它所写的种类作品的语言,如诸子百家、《史记》、唐宋八大家、桐城派等等,都是古文言实际应用的范例。简言之,文言文,就是用文言语言写成的文章作品。一般把“五四”时期定为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分界限。

什么是兴趣? 兴趣是对于事物特殊的认识倾向,它是一种心理活动,当发展成为爱好时,就成为一个人的较长久而相对稳定的行为倾向,影响着人们能力的发挥。兴趣和爱好是积极性的来源,它是以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们认识事物、探求事物发展规律的一种动力。是人们在学习、工作等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有了对某项事物的兴趣,就能在行为中产生极大的积极性。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全新的实效性的文言文教学模式,使学生在主动参与文言文学习的过程中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主观的倾向性,进而带动对语言的“认读”“释义”和“解析”,使学生真正具备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又领悟到精髓思想,服务于写作,有益于人生。

(二)理论依据

1、心理学指出:兴趣是推动人们进行求知活动和学习的重要的心理因素,它能使人集中精力,积极愉快地从事某种活动。凡是符合自己的兴趣的活动,都容易提高人的积极性。

2、心理学研究表明,语言学习过程中,当学生把注意力集中于语言本身(知识、规则)时焦虑程度偏高,而把注意力聚焦在语言所表达的内容时,焦虑程度则明显降低,学起来就比较轻松。

3、主体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既是教育对象,又是学习、认识和发展的主体,一切教育的影响作为外部客体的东西,只有通过学生主体活动才能内化为主体的素质。体现学生主体性的课堂教学法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交流的多边活动,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指导者,学生是自我发展的自主参与者,是积极的探索者和创造者,师生之间是一种民主、平等、合作的交往关系。这种教学能让学生逐步由以教师指导学的“他主学习”走向独立自学为主的“自主学习”,最后达到学会学习、学会创造的目的。

4、合作性原则:在课题研究中,必须改变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家校之间彼此孤立与封闭的现象,强调互相合作,相互促进。

5、新课程标准指出:“适度强化文言文的学习,目的是促使学生加深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充实文化底蕴,提升文化品位。”

2 关于文言文的主题教研活动有哪些

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综观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其知识之广泛,包容之博厚,辞章之精华,内涵之富,是任何一个民族都难以望其项背的它不但是汉语言文学的典范和精华,而且更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是民族精神得以生发的深厚土壤,对民族精神的培育和形成起着巨大的、不可缺少的作用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根据我们调查,当今社会,浅文化、俗文化、网络文化充斥人们的生活传统文化在学生中的地位越来越低,他们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加上受市场经济的消极因素影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有所抬头,集体主义观念削弱,理想、前途观念淡薄……这些现象如任其发展,后果不堪设想在建立和谐社会的今天,让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成了当务之急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资源开发研究就有了必要特别在新课标下,手执新教材的语文教师,应该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历史使命: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殊功能,通过祖国的山川之美、民俗之美、历史之美、文化之美和传统之美,让学生在祖国的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游弋、翱翔,使中华文化传统得以光大 二、课题的界定和理论假设 1、课题的界定 (1)“新课标”:是相对于2000年以前我国语文课程体系而言,她体现了四个新的基本理念:一是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二是挖掘语文教育的人文内涵,三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四是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2)“传统文化”这里是指根据中学生身心特点,选取中华民族文化中久经历史考验的具有普遍性修养意义的古诗文典籍以及具有地方特点的客家文化传统作为研究对象,它们既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又是开启人类智慧的工具 (3)“新课标与传统文化”的关系:《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运用和语感的培养,也要承担起“体认中华文化、厚植传统精神”的重任 2、理论假设 (1)通过课内外的有效结合,让学生在丰富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大量接触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领略祖国文化的魅力,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锻炼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通过研究与实践,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优秀传统文化智慧和精神营养,丰富语言、开拓眼界、陶冶情操、发展潜能、使他们具有创造能力等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用传统文化里包含的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做人的道理,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做品格高尚、身心健康的人;另一方面,将传统文化教育与课堂改革相结合,使学校的课程结构更趋合理,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和意义 1、本课题研究目标是古诗文教学、客家传统文化(1)古诗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培养学生一定的古诗文鉴赏能力对增进学生文学基本素养的重大意义,自然也毋庸赘述了但较之于当前的阅读、写作教学研究,古诗文教研则显得相对滞后当今的古诗文教学起码存在三种不良倾向一是语言化倾向,许多人把古诗词鉴赏课几乎上成了文言串讲课,只注重诗词句义的静态演释,忽视了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二是概念化倾向许多人将古诗词意境地赏析变成了冷性的“诗物”与“诗情”的简单对照,忽视学生审美心理素质的培养三是支解化倾向许多人把一首诗词的整体赏析变成了单调的诗词词句的局部分析,忽视了诗词鉴赏的有机性和整体功效这些倾向不能不令人感到,当今的古诗词教学似乎还缺乏一种关键性意识,那就是如何发挥学生主体在诗词审美活动中的能动作用(2)据许多史料证明,石城在客家民系的形成和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客家私人办学先驱(温革)的诞辰地,许多客家文化研究人士称石城是客家摇篮的中转站石城有着丰富的客家文化资源,值得我们开发研究 2、以经典古诗文为主要内容的中华传统文化是构成民族凝聚力,民族自豪感,民族文化素质的力量源泉之一,也是我们用来铸人铸魂的重要教育资源基于此,我们对《新课标下语文传统文化资源研究》所具有的现实而深远的意义形成以下认识: 一是继承弘扬传统文化的需要中华文化经典是中华文化重要载体,传承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功能,我们有责任,通过开展古诗文教学、客家传统文化研究,让灿烂悠久的中华文明世代相传,为走向振兴的中华民族积蓄源源不断的智慧和持久的发展动力 二是加强中华传统美德。

3 在古诗文教学中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几点有效

一)诸子散文德行天下春秋战国时期,“百家竞作,九流并起。”

各种思想流派的代表人物纷纷著书立说,反映着不同学派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和哲学观点,形成各具风采的诸子散文。诸子百家中,儒家创始人孔子因继承三代中原文化正统,在诸子百家中脱颖而出,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核心内容,对中华民族精神形成产生了无与伦比的影响。

可以说,儒家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学术或学派,儒家学说是华夏民族的文化精华,也是华夏固有价值系统的一种表现。它已渗透传统文化的每一根毛细血管之中,极大地影响着中国文化的每一个领域。

久而久之,形成了以《论语》为先导的《老子》、《庄子》《墨子》、《荀子》、《韩非子》等优秀文化著作,尤以《论语》中的篇目学得做多。“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论语·学而》)”“克己复礼为仁。

(《论语·颜渊》)”这些语文课本中常见的句子无不昭示出孔子的“仁学”思想。从“仁”的本义上说,“爱人”就是“仁”的最本质、最基础的意义,也是做人的最高原则。

儒家伦理思想自经孟子、荀子依据孔子思想发扬光大而形成体系后,遂使儒家伦理思想之内涵及实践要点亦更加充实明确,可归纳为重品格,行仁道,推忠恕,讲中庸,倡王道,勉实践。这种文化体系的形成有助于今人更系统的学习和发扬。

一九九一年五月间,台湾地区新学识文教出版中心曾邀集两岸知名学者举行过一次书面聚谈会,其结论是:“儒家的伦理道德,在现代社会中是可以起一定的积极作用,因为伦理道德,正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同时也能切合现代社会的需要”。之所以有此共识,主要是因儒家思想核心—伦理道德,不仅可用于古代而且还适用于现代,此种宜古宜今放之四海皆准的思想,如果我们能深切的体会实践,一个和谐而有秩序的社会,自会由我们的努力而提早实现。

譬如韩国的现代化就是在对传统文化尊重、继承和发展基础上的现代化。

诸子百家的许多思想给后代留下了深刻的启示。如儒家的“仁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孟子的古代民主思想;道家的辩证法;墨家的科学思想;法家的唯物思想;兵家的军事思想等,在今天依然闪烁光芒。

我们可以、也应该鉴借儒家的公忠为国精神,来培育自己的爱国情怀;鉴借儒家的"以义制利"精神,来启示自己正确对待物质利益,鉴借儒家的仁爱精神,来培育自己热爱人民的高尚情操;鉴借儒家的气节观念,来培育自己的自尊、自强的独立人格;也鉴借墨家的"兼爱"、"尚贤"、"节用";道家的“少私寡欲”、“道法自然”;法家的"废私立公"等等思想。所以,在对古诗文尤其是诸子散文的教学中,挖掘其中的文化精神将有利于整个社会的进步和文明。

(二)唐宋诗词情溢四方唐宋诗词源远流长。千百年来闪烁着不朽的艺术光芒,飘逸豪放的李白,沉郁顿抑的杜甫,清扬畅丽的白居易,凄婉优柔的李煜,闲雅清婉的李清照,豪放旷达的苏轼,雄放流畅的陆游……沿着字里行间向我们走来,向我们说话,向我们呈现他们整体的人格、气质、风骨,凸现出唐宋诗词在传统人文中的独特魅力,感受灵魂难言的欣悦和洗礼。

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华夏民族崇尚友道珍惜人伦形成一种风尚。在唐宋诗词中,这种人伦情怀是一种不但在空间上不分地域,普遍存在的情感,而且在时间上不分古今,十分持久而又十分高尚的情感。

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说明只要世界上有真正志同道合的知心朋友存在,那么即使在天涯,也可以互相安慰、互相鼓励。李白与王昌龄的关系不错,王昌龄被贬龙标时,李白写过一首诗,寄托自己的一往情深:“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芙蓉楼送辛渐》是这一类诗中的名篇:“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诗作于王昌龄官江宁丞之日,诗人正遭谤议,送挚友远行,临别所嘱,惟以玉壶冰心自明心迹,又是与朋友和亲人们的共勉之词。苏轼的《南乡子·送述古》下阕中写词人送走了朋友归来后的感受,“秋雨晴时泪不晴”,词人面对荧荧的灯儿,听窗外绵绵的秋雨,友去的失落感让词人难以自持,恐怕是雨停了,泪水也不会停。

在唐宋诗词中,这种人文性的体现并不是客观、静止的,孤立、冷峻的,而是与人文环境互为观照的,动态的探寻的过程,让我们感受到了友情的真诚与恒久。友情厚重,恋情也缠绵。

秦观的《鹊桥仙·纤云弄巧》“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字字珠玑的警策之语,闪耀着人文的熠熠光芒,像这种追求自由,歌颂爱情,体现人性真爱的诗词数不胜数。有白居易《长恨歌》“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有柳永《蝶恋花》中“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恋情缠绵,亲情更深沉。唐代溧阳县尉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慈母的深情厚爱,亲切感人。

王维的“每逢佳节倍思亲”传唱至今。中国文化之所以重视情感,是因为国人自觉地意识到,情感是人的基本的存在方式,也是人。

4 文言文与传统文化

首先,学习文言文是继承祖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一些历史知识、文学知识和社会生活知识,增强了解社会、认识事物的能力。

其次,古代汉语是现代汉语的基础,是“源”;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是“流”。两者是同一种语言发展的不同阶段,并不是两种语言。文言文中的许多词汇依然保存在现代汉语中。如清代文学家沈复《童趣》中的“明察秋毫”、“怡然自乐”、“庞然大物”等词语,在现代汉语中仍在运用。所以,学习文言文,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仓库,提高语文水平。

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体,但它来自古代汉语口语,现代汉语也来源于古代汉语口语,二者相同的地方是主要的,不同是次要的,所以不难学,我们应有学好文言文的信心。

怎样学好文言文呢?学好文言文的关键在于培养语感。培养语感有“三要”:

一要熟读背诵课文,目的是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诵读是我国传统的学习方法,俗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语言简洁、典雅,是学习语言的好材料。许多大作家的语言功底深厚,就是得益于对古文的熟读背诵。如:巴金十二三岁能将《古文观止》倒背如流,吴晗十三岁以前背完了《三字经》。

二要自己用心领悟,目的是把“言”和“意”融为一体,见“言”而知“意”。如何做到这一点呢?上面说过,文言文和现代文一脉相承,许多词语、语义是相通的。如“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与友期》)中的“期”,是“约定”的意思,这与现代汉语中“不期而遇”的“期”的含义是一致的。再如“不能名其一处”(《口技》)中的“名”字,与现代汉语中“莫名其妙”的“名”的意思也是相通的,都是“说出”的意思。用心领悟,就能做到见“言”知“意”,这对学习文言文是非常重要的。

三要主动积累词汇,目的是掌握文言文的表达工具。如对通假字的理解,对“之”、“其”、“以”等虚词用法的了解,词语含义的古今变化等等。

边学习边总结,不断积累,就能掌握规律。掌握了规律,学好文言文就容易多了。

学习文言文并不难,只要我们树立信心,掌握规律,循序渐进,是能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目标的,这个目标就是:能阅读浅易文言文。

5 浅析如何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这是个什么作文或任务的命题吧?我简单说下我的看法。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内涵丰富。但是现代社会的发展在逐渐的将传统文化边缘化甚至去传统化。

这就使得我们传统文化中优秀的内容逐渐遗失,因此在教育过程中非常有必要让受众了解熟悉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载体就是古典文学作品,包括文言文、诗词歌赋等。

这些作品无疑是包含了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脉络,也精细刻画了创造历史的古人的生活习惯、文化信仰、处世哲学,而这些的积累,就逐渐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受众可以从这些文学作品的学习过程中充分的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包含多个方面,我们需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而在古典文学作品教育过程中,教育工作者恰好承担了这个责任。

他们需要以他们的文化素养和文学功底来完成这样的筛选,确保呈献给受众的是传统文化中的精髓。 因此,当我们看到教材中的古典文学作品的时候,可以说见到的都是精华中的精华,应当加以深入的了解和掌握,并逐渐从中学以致用,从而形成自身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去享受人生造福世界。

纯自己的观点,纯手打,希望能帮到你。

6 文言文对中国文明的发展起过什么作用

首先我们的语言受质疑的就是我们还属于象形文字,按照西方的观点,这是语言进化的低级阶段,他们的拼音文字才是语言文字的高级阶段,这里我们要注意的是我们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在全世界都是比较独立的,而我们周边那些历史上向往中华文明的国家,如:日本、朝鲜、蒙古等等,均与我们不是一个语系,他们是鞑靼语系,他们也是属于拼音文字的,别看他们也有汉字,甚至依据汉字创建了他们自己的文字,但是他们的语言结构和方式与中国文字根本不同。

而我们的象形文字在现在的电子社会遭遇到了极大的挑战,因为他电子输入是非常麻烦的,尽管后来发明了五笔输入等优良输入方法,但是还是有很多问题。比如:拼音输入不能够盲打,而五笔输入有词汇量的限制,电脑的普及使得中国汉子的很多不常用字由于无法输入而消亡。所以当今的发展汉字的电子化是要付出代价的,但是我还是要说一下汉字的优越性对于我们的历史作用。

第一点我要说的就是我们的文字保护了中国的统一和凝聚力,中国历史上经过了多个分裂的时期,由于中国有统一的文字,使得中国的统一变成非常容易,语言有一个特点,就是时间久了语音就会有自然的变化,就如台湾的普通话与北京的普通话有区别一样,这样历史一长,方言就形成了,虽然中国不同的地方语言发音极大的不同,北方人听南方人的方言就如听外语,但是一回到书面,就完全一样了,在欧洲,日耳曼分裂后,各个国家以自己的方式用字母形成文字,虽然都为拉丁语系,但是已经成为多国语言了,这样在语言之上的文化就差异更大了,国家也就没有统一的基础了。

第二点我要说一下中国历史的语言文字保护了文化的传承,在五四以前中国是与世界不同的书面文言与日常的说话不一样的国家,这样保持了文言文在秦始皇统一后2000多年的历史发展长河中的基本一致,同时民间的语言有是另外一个样子,所谓的白话,实际上是广东地区的方言,而现在的普通话,实际上是历史上的官话,就是带着满族口音的北京方言,而民间的语言表达方式变化很大的,鲁迅倡导的白话文,但是我们现在看鲁迅的文章已经日渐艰涩,这才几年呢!因此中国的文言文制度实际上是让读书人可以无障碍的读取先人的著作。

到了上世纪初,世界的巨变日本的维新,让很多当年激进的人开始打倒孔家店,为了这样的结果,她们首先是把文言废除为白话,再把竖版变成横板,最后再简化汉字,实际的结果是现在的人要看懂我们先人的著作已经变得非常困难,普通人看文言文居然要如看外语要有翻译一样要看白话文释义,但是文言文一旦进行释义,其中的很多妙味就丢失了,其中的音韵美感也丢失了,直接导致大家不去看了,如果这些文化的记录没有普通人的读者基础,变成对于大多数老百姓的天书,我们的很多文化传承也就被隔断了。现在对于很多古籍,想要印刷成简体横板的还不行,必须为繁体竖版,目的就是不要让太多的人方便去看,同时找一个能够编辑古文的出版编辑也越来越困难,那些可以编辑古文的老编辑也时日无多,现在的政策导致中国语言文字的好处一点也没有体现出来,不易电子输入的问题却总得不到解决,总是一件让人遗憾的事情。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