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书杰的主要科研项目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1收藏

曹书杰的主要科研项目,第1张

19841--19879 《利用计算机进行古籍整理研究试验》 6万元 文献主持人

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

19992--20011 《中国古籍佚书辑本总目》  1万元 主持人

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

200110-200812 《魏晋全书》  25万元 主持人之一

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

20078--20089 中国大陆祖先崇拜研究发展史  05万元 主持人

教育部重大攻关关项目《民间信仰与中国社会研究》子课题

200711-200012 神话思维与上古神话传说研究  3万元  主持人

东北师范大学 创新团队项目 子课题

20086——  中华大典-目录文献典-目录总部  12万元 主持人

新闻总署、教育部、社科院 《中华大典》子课题

横向课题就是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委托你做的课题,比如规划项目、技术改造之类的,而纵向课题是指有各级政府指定的科研行政单位代表政府立项的课题。如:国家科技部、省科技厅、市科技局,国家社科联、省社科联、市社科联,及教育部、教育厅等。

四川大学 古籍整理研究所 ,是国家教育部1983年批准成立的从事中国古典文献整理与研究的专门机构,著名学者徐中舒、缪钺、杨明照、赵振铎、胡昭曦、曾枣庄、刘琳等曾先后担任古籍所学术带头人和行政负责人。

基本介绍 中文名 :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机构类别 :研究所 机构地点 :四川大学 成立时间 :1983年 基本简介,建校情况, 基本简介 目前有专职研究人员18人,其中教授(研究员)8人,副教授(副研究员)8人。设有哲学文献、历史文献、文学文献、历史地理文献研究室和文澜电子出版制作中心、宋代文化研究资料中心,学科包容中国儒学、古典文学、汉语史、历史文献学、历史地理学和计算机套用等专业。 建校情况 建所20年来,古籍所先后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九五”、“十五”规划项目、国家“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及全国高校古委会古籍整理等项目4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000余篇,出版专著100余部,获省部级以上奖20余项。该所同仁团结一心、协同攻关,先后完成目前规模最大的断代文章总集《全宋文》(180册)、珍稀善本丛书《宋集珍本丛刊》(108册),与哈佛大学、台湾中央研究院合作完成“电子版《宋会要辑稿》”等大型项目,形成了国内研究宋代文化及其文献的重镇。awj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目前,该所进一步整合力量,凝炼专业,秉承百年来由锦江书院及尊经书院开创的“通经致用、求实创新”精神,在川大儒学先贤廖季平、杨锐、吴之瑛、吴玉章、蒙文通等人所建树的丰厚的儒学研究基础上,集中精力进行广泛深入的儒学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在国内率先进行儒学文献大型丛书《儒藏》的编纂和研究。

1 小课题研究文言文熟读成诵

摸索出了一套能够激发学生文言文阅读兴趣的切实可行的教学方式:1学法激趣,2信任激趣,3导语激趣, 4板书激趣,5情景激趣,6审美激趣,7古为今用激趣,8灵活多样的教法激趣,9活动激趣。

一、课题研究的主要背景

随着社会文化的革新,以及时间的推移,文言文中相应的文化背景、历史条件、社会形态等等都与学生生存的环境存在着巨大的时空距离,文言文语言表达形式、表现方式、词法语法等方面与学生现实语言交际之间也都存在隔膜。加之隐藏在古代诗文中的微言大义,又增加了学生认知理解的难度,学生因而对学习文言文产生了一定的排斥、疏离、拒绝的心理。

其次,现在文言文教学存在两大误区。一种是像学古汉语文选似的一个字一个字把它掰碎了,揉碎了,把文言文搞成古汉语当成或外语来教学。还有一种就是拿了篇文章来,文章还没有看明白呢,就开始总结思想、分析形象。文言文阅读应该能够把一些东西读通,读得很顺畅,学生自已去感受。无论读文言文还是读白话文,在做文学形象的鉴赏时,就提高语文能力来讲,道理是一样的。不能把文言文当成外语来学,文言文毕竟是不同时代的汉语。另外也不能把文言文当成白话文阅读,因为毕竟它有语言障碍。所以教学文言文应该抓住一些跟主旨非常相关的东西,拿来做一些重点地解剖。尤其是阅读诗词,一定要从语言里出形象,不从语言里出形象,别人是没法把握的。

再者,在初中阶段,学生在课本里接触到的文言也只有几十篇,且内容比较简短,学习要求也比较低,多数初中老师对古汉语语言现象与规律疏于归纳整理。这样也导致学生进入高中后,对于内容与语言形式不再像初中那样浅易的文言文,自然产生了畏惧心理。

鉴于此,如何激发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就成为文言文教学的当务之急。

二、课题内容综述

(一)概念界定

什么是古代汉语?顾名思义,就是古代汉族人民的语言,古代汉语有口语和书面语之分。

什么是文言文?文言文是指以先秦的口语为基础,经过较多的加工提炼而形成的上古汉语的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模仿它所写的种类作品的语言,如诸子百家、《史记》、唐宋八大家、桐城派等等,都是古文言实际应用的范例。简言之,文言文,就是用文言语言写成的文章作品。一般把“五四”时期定为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分界限。

什么是兴趣? 兴趣是对于事物特殊的认识倾向,它是一种心理活动,当发展成为爱好时,就成为一个人的较长久而相对稳定的行为倾向,影响着人们能力的发挥。兴趣和爱好是积极性的来源,它是以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们认识事物、探求事物发展规律的一种动力。是人们在学习、工作等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有了对某项事物的兴趣,就能在行为中产生极大的积极性。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全新的实效性的文言文教学模式,使学生在主动参与文言文学习的过程中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主观的倾向性,进而带动对语言的“认读”“释义”和“解析”,使学生真正具备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又领悟到精髓思想,服务于写作,有益于人生。

(二)理论依据

1、心理学指出:兴趣是推动人们进行求知活动和学习的重要的心理因素,它能使人集中精力,积极愉快地从事某种活动。凡是符合自己的兴趣的活动,都容易提高人的积极性。

2、心理学研究表明,语言学习过程中,当学生把注意力集中于语言本身(知识、规则)时焦虑程度偏高,而把注意力聚焦在语言所表达的内容时,焦虑程度则明显降低,学起来就比较轻松。

3、主体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既是教育对象,又是学习、认识和发展的主体,一切教育的影响作为外部客体的东西,只有通过学生主体活动才能内化为主体的素质。体现学生主体性的课堂教学法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交流的多边活动,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指导者,学生是自我发展的自主参与者,是积极的探索者和创造者,师生之间是一种民主、平等、合作的交往关系。这种教学能让学生逐步由以教师指导学的“他主学习”走向独立自学为主的“自主学习”,最后达到学会学习、学会创造的目的。

4、合作性原则:在课题研究中,必须改变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家校之间彼此孤立与封闭的现象,强调互相合作,相互促进。

5、新课程标准指出:“适度强化文言文的学习,目的是促使学生加深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充实文化底蕴,提升文化品位。”

2 关于文言文的主题教研活动有哪些

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综观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其知识之广泛,包容之博厚,辞章之精华,内涵之富,是任何一个民族都难以望其项背的它不但是汉语言文学的典范和精华,而且更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是民族精神得以生发的深厚土壤,对民族精神的培育和形成起着巨大的、不可缺少的作用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根据我们调查,当今社会,浅文化、俗文化、网络文化充斥人们的生活传统文化在学生中的地位越来越低,他们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加上受市场经济的消极因素影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有所抬头,集体主义观念削弱,理想、前途观念淡薄……这些现象如任其发展,后果不堪设想在建立和谐社会的今天,让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成了当务之急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资源开发研究就有了必要特别在新课标下,手执新教材的语文教师,应该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历史使命: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殊功能,通过祖国的山川之美、民俗之美、历史之美、文化之美和传统之美,让学生在祖国的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游弋、翱翔,使中华文化传统得以光大 二、课题的界定和理论假设 1、课题的界定 (1)“新课标”:是相对于2000年以前我国语文课程体系而言,她体现了四个新的基本理念:一是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二是挖掘语文教育的人文内涵,三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四是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2)“传统文化”这里是指根据中学生身心特点,选取中华民族文化中久经历史考验的具有普遍性修养意义的古诗文典籍以及具有地方特点的客家文化传统作为研究对象,它们既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又是开启人类智慧的工具 (3)“新课标与传统文化”的关系:《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运用和语感的培养,也要承担起“体认中华文化、厚植传统精神”的重任 2、理论假设 (1)通过课内外的有效结合,让学生在丰富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大量接触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领略祖国文化的魅力,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锻炼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通过研究与实践,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优秀传统文化智慧和精神营养,丰富语言、开拓眼界、陶冶情操、发展潜能、使他们具有创造能力等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用传统文化里包含的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做人的道理,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做品格高尚、身心健康的人;另一方面,将传统文化教育与课堂改革相结合,使学校的课程结构更趋合理,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和意义 1、本课题研究目标是古诗文教学、客家传统文化(1)古诗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培养学生一定的古诗文鉴赏能力对增进学生文学基本素养的重大意义,自然也毋庸赘述了但较之于当前的阅读、写作教学研究,古诗文教研则显得相对滞后当今的古诗文教学起码存在三种不良倾向一是语言化倾向,许多人把古诗词鉴赏课几乎上成了文言串讲课,只注重诗词句义的静态演释,忽视了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二是概念化倾向许多人将古诗词意境地赏析变成了冷性的“诗物”与“诗情”的简单对照,忽视学生审美心理素质的培养三是支解化倾向许多人把一首诗词的整体赏析变成了单调的诗词词句的局部分析,忽视了诗词鉴赏的有机性和整体功效这些倾向不能不令人感到,当今的古诗词教学似乎还缺乏一种关键性意识,那就是如何发挥学生主体在诗词审美活动中的能动作用(2)据许多史料证明,石城在客家民系的形成和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客家私人办学先驱(温革)的诞辰地,许多客家文化研究人士称石城是客家摇篮的中转站石城有着丰富的客家文化资源,值得我们开发研究 2、以经典古诗文为主要内容的中华传统文化是构成民族凝聚力,民族自豪感,民族文化素质的力量源泉之一,也是我们用来铸人铸魂的重要教育资源基于此,我们对《新课标下语文传统文化资源研究》所具有的现实而深远的意义形成以下认识: 一是继承弘扬传统文化的需要中华文化经典是中华文化重要载体,传承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功能,我们有责任,通过开展古诗文教学、客家传统文化研究,让灿烂悠久的中华文明世代相传,为走向振兴的中华民族积蓄源源不断的智慧和持久的发展动力 二是加强中华传统美德。

3 如何提高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课题研究方法

提供参考:

1 论文:浅谈如何提高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

2 作者:董乾芳

3 摘要:《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规定:初中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教师要引导学生课前充分预习,提高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要注重课堂教学积极引导,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还要布置适当的课后练习,温故而知新。

4 出版源:《中学时代》, 2014(14):141-141

4 求10篇课外文言文

1、原文 虽有嘉肴①,弗②食,不知其旨③也。

虽④有至道⑤,弗学,不知其善⑾也。是故⑥,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⑦。

知不足⑧然后能自反⑨也,知困然后自强⑩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注释: 1嘉肴:美味的食物。 佳 很好。

肴:熟的鱼肉等,熟食。 2弗:不 3旨:味美,好吃。

4虽:即使。 5至道:至高无上的道理,最好的道理。

6是故:因此 7知困:知道自己在学习中不知道的地方,困:本意为窘迫,在此引申为困惑,不懂。 8知不足:知道自己有不够之处。

9自反:反过来要求自己,即反省自己。 10自强:自己奋发图强。

强:使动用法,使……强。 11善:好处 12教学相长:教和学互相促进。

长:促进;意思是:教育别人的同时也能增长了自己的学问 翻译: 即使有美味的食物,但是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道;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但是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因此,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欠缺,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哪里理解得不透。

知道自己有困惑之处,然后才能勉励自己奋发上进;知道自己有所欠缺,然后才能刻苦地钻研。所以说教导和学习是相互促进的。

2、原文: 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奕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 选自《孟子·告子上》译文: 孟子说:“对于君王的不聪明,不必奇怪。

即使有天下最容易生长的东西,(如果)晒它一天,冻它十天,没有能生长的。我见君王的次数很少,我一离开他,那些给他泼冷水的人马上又围上去了,(这样,)我对他刚有的那点善心的萌芽又能怎么样呢?(好比下棋,)下棋作为技艺,是小技艺;不专心致志,就学不到手。

弈秋是全国的下棋圣手,让他教两个人下棋。一个人专心专意,只听弈秋的话。

另一个呢,虽然听着,但心里却想着有只天鹅快要飞来,要拿起弓箭去射它。这样,即使跟人家一道学习,他的成绩也一定不如人家的。

是因为他的聪明不如人家吗?自然不是这样的。 3、原文: 上①谓太子少师②萧瑀曰:“朕少好⑨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③,乃曰‘皆⑩非良材’,朕问其故。

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④,弓虽动而发矢不直。’朕始悟向者辨之未精也⑤。

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⑥,其能遍知乎?”乃令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⑦,数延见⑧,问以民间疾苦、政事得失。 选自《资治通鉴·唐记》注释: ①上:君主,这里指李世民。

②太子少师:指教皇太子读书的官员。③近以示弓工:近来把它给造弓的工匠看。

弓工:造弓的工匠。④脉理皆邪:木头的纹理都不正。

脉理,指木纹。邪:不正。

⑤朕始悟向者辨之未精也;向:从前。⑥务:事务。

⑦更宿中书内省:轮流在中书内省值班。更:轮流。

中书内省,数朝廷决策的机构。⑧数延见:经常召见。

数(shuò),屡次。⑨好:喜好⑩皆:都 译文: 皇上对教太子读书的官员萧璃说:“朕小时候喜好弓箭,拥有好弓十几把,自己觉得没有比这些再好的了,近来把它给造弓的工匠看,工匠却说‘都不是好弓’,朕就问他原因他说:‘木心不是直的,那么木头的纹理都不正,即使弓有力但射出的箭也不会直’朕才想到熟悉的东西也不能达到分辨出好坏朕靠着弓骑平定四方统一全国,但都不能做到十分了解,更何况天下大事了,哪能够全都知道?”于是命令京中五品以上的官员轮换住在中书省,多次召见,问他们民间疾苦,政事得失。

4、原文: 王恭从会稽还,王大看之。见其坐六尺簟,因语恭:“卿东来,故应有此物,可以一领及我。”

恭无言。大去后,既举所坐者送之。

既无余席,便坐荐上。后大闻之,甚惊,曰:“吾本谓卿多,故求耳。”

对曰:“丈人不悉恭,恭作人无长物。”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注释: 会稽:古地名,今浙江绍兴市。

簟(diàn):竹席子。 荐:草垫。

丈人:古时对老年男子的尊称,可译为“您”。 长(cháng):多余,剩余。

王恭:东晋重臣。 王大:王恭的族叔。

一领:一张。领,量词 东:会稽在东晋国都建康(今南京市)的东面 卿:你,对人的尊称。

举:拿,把。 谓:以为,认为。

对:回答说。 悉:熟悉,了解。

长(chang)物:多余的东西 翻译: 王恭从会稽回来,王恭的族叔去看他。王恭的族叔看王恭坐着一张六尺长的竹席,就对他说:" 你从东边回来,一定有很多这种东西,能拿一张给我吗?" 王恭没有回答。

王恭的族叔离开后,王恭就把坐着的这张席子给王恭的族叔送去了。自己没有竹席可以用来坐了,于是就坐在草垫上。

事后,王恭的族叔听说此事,十分吃惊,就对王恭说:" 我原来以为你有很多(竹席),所以才向你要。" 王恭回答说:" 您并不了解我,我从来就没有多余的东西。

"5、原文: 贾谊 著 孙叔敖为楚令尹①,一国②吏民皆来贺。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③。

5 急求五篇课外文言文(要有题目、作者、原文和翻译)越短越好

临思阁

顶有临思阁,以风高不可母,甓为之。

谷北二百步,有小祠,扁曰“后土”

顶峰上有座临思阁,因为山高风大,没法使用木料,全部用砖头砌成

山沟北面二百步光景, 有座小庙,匾上写着"后土祠"

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 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他非常聪明有一天,孔君平来参见他的父亲,刚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顿时回答说:"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小儿不畏虎

苏轼

忠、万、云、安(地名,都是在四川一带长江沿岸。)多虎。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

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之,至以首抵(同抵。)触,庶几(也许可以。)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怪,虎亦卒去。意虎之食人必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施欤?

翻译:忠、万、云、安这些地方有很多老虎。有个妇人白天将两个小孩留在沙滩上自己到水里去洗衣服。老

虎从山上跑来,那妇人慌忙潜入水里躲避老虎,两个小孩(仍然)在沙滩上自在嬉戏。老虎盯着他们看了很久,甚至用头触碰他们呢,期许他们会有些害怕,但是小孩无知,竟然不觉得有什么奇怪的,老虎最后也就离开了。估计老虎吃人必是先向人显示其威风,但是对于不怕它的人威风无处施加(而放弃的)吗?

秋水时至(1),百川灌河(2)。泾流之大(3),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4)。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5),以为天下之美为尽在己(6)。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7),望洋向若而叹曰(8):“野语有之曰(9):'闻道百(10),以为莫己若'者(11),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12),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13)。

洪水

秋天的洪水按时到来了,众多的河流注入黄河。直流的水波这样的大,两岸和沙洲之间,汹涌澎湃,广阔无边,分辨不清牛和马。在这个时候,河神非常高兴,沾沾自喜,认为天下所有盛美的东西都在自己的身上。顺着水流向东行进,到了渤海。面向东看看不见水的尽头。在这个时候,河神才转过脸来,抬头仰望着海神感叹道:“俗语有这样的说法‘听说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没有人能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啊。况且我曾经听说过认为孔子的学识少,伯夷的道义轻的人,一开始我还不相信,如今我看到你的无边无际,我要不来到你的门前,那就危险了。我将永远会被得大道的人耻笑。”

6 如何深入的学习文言文

首先,你要理解真正的华夏历史(并非单指史书。

因为,夏商周、春秋战国,文化基本断代了,而现有记载其历史的,除了极少数出土文物,大部分都是文言文记载,而汉代之后更是从 《史记》开始,文言文逐步发展,到了后来文言文成为中国正式官方语

言,许多奏章、古代公文都有文言文的影子,这对我们理解当时人们的行为和思想有着很大帮助,例如之前发现不少北魏(南北朝)时期的奏章,成为重大考古发现。再后,随着科举制度的发展,能够写上一篇好的文言文,更成为士的追求,同时由于我国特殊的历史观,所以学好文言文对读古代史也有很大帮助。

以上是第一个过程,第二个过程是从明白好的文言文中蕴含的深刻意义,进而明白我们的文化,这个就不多说了,你才高二。举个简单例子,曾经周给蒋上的“奏章”上有一句:“恩来等彷徨不知所措”,是不是与古代臣子的“臣等彷徨不知所措”很像,至于为何这么写,你应该能体会,至于建国后,即便文体、形式都变了,本质却没变。

这就是文言文的意义,因为她是我们4000多年文化的最重要的载体,你要热爱她,并用一生慢慢体会,才能明白深意。

1.《甲骨文和纳西东巴文比较研究》,国家教委“八五”人文社科项目,1993-1995年。

2.《纳西东巴文研究》,国家教委“九五”人文社科项目,1997-1999年。

3.《先秦汉语词汇研究》(与蒋宗福教授共同主持),国家教委“八五”人文社科项目,1993-1995年。

4.《甲骨文语法研究》,重庆市“九五”社科项目,1999-2001年。

5.《纳西东巴文应用性文献研究》,教育部“十五”人文社科项目,2001-2004年。

6.《孟子词典》(主编),教育部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直接资助项目,2001-2002年。

7.《明史全译》(与毛远明教授共同主持),332卷,为许嘉璐先生主持的《二十四史全译》的一种,2001-2002年。

8.礼类儒典编纂与研究(与毛远明教授共同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哲社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儒藏编纂与研究》子项目,2004-2006年。

9.《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语言文字研究》,重庆市“十一五”社科重点项目,2006-2008年。

10、《俄亚、白地东巴文调查研究》,2007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07-2009年。

1专书

1、《纳西东巴文研究丛稿》,巴蜀书社,2003年。

2、《甲金语言文字研究论集》,巴蜀书社,2002年。

3、《论语词典》,副主编,西南师大出版社,1993年。

4、《尚书正义》(点校,独立),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7年。

5、《谷梁传注疏》(点校,合作),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7年。

6、《礼记正义》(点校,合作),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7年。

7、《明史全译》(主编,合作),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

2主要论文

甲骨文、金文研究

1、《“全汉字”甲骨文字族浅论》,《西南师大学报》1992年古籍整理与研究专刊。

2、《关于甲骨文语料库的几个问题》,1993年《海峡两岸中国古籍整理研究现代化技术研讨会论文集》。

3、《两周金文韵文和先秦“楚音”》,《西南师大学报》1993年2期。

4、《甲金语法札记三则》,《古汉语研究》1995年2期。

5、《甲骨文“我”有单数说》,《古汉语研究》1996年2期。

6、《甲骨语言的性质及其在汉语史研究中的价值》,杭州大学《古典文献与文化论丛》第二辑,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

7、《甲骨文动词和介词的为动用法》,四川大学《汉语史研究集刊》第二辑,巴蜀书社,2000年。

8、《甲骨文语序问题札记二则》,《古汉语研究》2000年3期。人大复印资料2001年2期转载。

9、《甲骨文单个祭祀动词句的转换和衍生》,《语言研究》2002年2期。人大复印资料2002年9期转载。

10、《甲骨文“在”字介词用法例证》,《古汉语研究》2002年4期。

11、《甲骨文的词头“有”》,四川大学《汉语史研究集刊》第五辑,巴蜀书社,2002年。

12《甲骨文介词“于”用法补议》,收入《甲金语言文字研究论集》,巴蜀书社,2002年。

13、《甲骨文动词和介词的为动用法和祭祀对象的认定》,收入《甲金语言文字研究论集》,巴蜀书社,2002年。又收入《纪念殷墟甲骨文发现一百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14、《甲骨文双宾语句研究》,收入《甲金语言文字研究论集》,巴蜀书社,2002年。

15、《甲骨文存现句述要》,收入《甲金语言文字研究论集》,巴蜀书社,2002年。

16、《卜辞词语补释》,收入《甲金语言文字研究论集》,巴蜀书社,2002年。

17、《甲骨文和商代金文比较研究示例》,收入《甲金语言文字研究论集》,巴蜀书社,2002年。

18、《甲骨文和〈尚书商书〉比较研究示例》,收入《甲金语言文字研究论集》,巴蜀书社,2002年。

19、《甲骨文的“至于” 》,《中国语言学报》第十一期,商务印书馆,2003年。

20、《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的语料价值》,收入《花园庄东地甲骨论丛》,台湾圣环图书有限股份公司,2006年7月。

21、《语法研究与卜辞训释》,《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4期。

22、《甲骨文“暨”有连词说》,2004年安阳中国殷商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

23、《〈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中的“疾”字》,中国文字学会第三届年会论文,河北大学,2005年7月。

纳西东巴文研究

1、《〈纳西东巴字和甲骨文比较研究〉质疑》,《云南民院学报》1988年3期,又收入《东巴文化论》,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

2、《纳西东巴文的异读和纳汉文字的比较研究》,《云南民院学报》1990年1期。

3、《甲骨文、纳西东巴文的合文和形声字的起源》,《中央民院学报》1990年1期。

4、《东巴形声字的类别和性质》,《中央民院学报》1992年4期。

5、《汉古文字、纳西东巴字注音式形声字比较研究》,《西南师大学报》1993年学术丛刊。

6、《纳西东巴字、汉古文字中的“转意字”和殷商古音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4年4期。

7、《纳西东巴古籍整理与研究刍议》,收入《传统文化与古籍整理研究》,西南师大出版社,1994年。

8、《纳西东巴形声字、假借字音近度研究》,《语言研究》1994年增刊。

9、《纳西东巴形声字研究纲要》,《四川大学学报》丛刊第七十辑,1995年。

10、《纳西东巴字多音节形声字音近度研究》,《语言研究》1998年增刊。

11、《纳西东巴字字和字组的划分及字数的统计》,收入《语苑撷英》,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8年。

12、《〈纳西东巴象形文字辞典说略〉补正》,《辞书研究》1999年4期。

13、《纳西东巴字单音节形声字研究》,收入《语言文史论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14、《乾隆〈丽江府志略方言〉记略》,收入《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第十一届学术讨论会 汉语音韵学第六届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香港文化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2000年。

15、《纳西东巴文应用性文献的考察》,《中国语言学报》第十期(2001年),又收入《玉振金声探东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16、《纳西东巴字多音节形声字研究》,《语言学论丛》第25辑,商务印书馆,2002年。

17、《一封最新的东巴文书信》,收入《纪念王力先生百年诞辰学术论文集》,商务印书馆,2002年。

18、《纳西东巴文本有其字假借原因初探》,《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2年1期,又收入《文字学论丛》第二辑,崇文书局,2004年。

19、《从纳西东巴文看甲骨文研究》,收入《甲金语言文字研究论集》,巴蜀书社,2002年。

20、《东巴文化研究断想》,收入《纳西东巴文研究丛稿》,巴蜀书社,2003年。

21、《纳西东巴文象形字研究》,收入《纳西东巴文研究丛稿》,巴蜀书社,2003年。

22、《纳汉文化交流和纳西东巴字的历史层次》,收入《纳西东巴文研究丛稿》,巴蜀书社,2003年。

23、《〈纳西象形文字谱常用词汇〉订补》,收入《纳西东巴文研究丛稿》,巴蜀书社,2003年。

24、《〈纳西东巴象形文字字典说略〉补正》,收入《纳西东巴文研究丛稿》,巴蜀书社,2003年。

25、《纳西东巴经〈延寿经〉释文示例》,收入《纳西东巴文研究丛稿》,巴蜀书社,2003年。

26、《杨著〈摩些文多巴字及哥巴字汉译字典〉述略》,《丽江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1期。又收入《丽江第二届国际东巴艺术节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云南民族出版社,2005年。

27、《东巴文〈祭天古歌〉译释》,收入《庆祝刘又辛教授80诞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西南师大出版社,2005年。

28、《〈纳西东巴古籍译注全集〉纪年经典述要》,收入《中国古文献与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华文出版社,2005年。

29、《关于哥巴文字源考证的几点看法》,《中国文字研究》第六辑,广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10月。

30、《丽江黄山乡纳西语汉字祭文译释》,《音韵论集》,中华书局,2006年6月。

31、《丽江国际东巴文化艺术节贺词二则译释》,《文字学论丛》第三辑,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年7月。

32、《和才东巴文题词译释》,《中国文字研究》第七辑,广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9月。

33、《〈纳西东巴古籍译注全集〉中的年号纪年经典》,《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5期。

34、《东巴文卖拉舍地契约译释》,《中国文字学报》第一辑,商务印书馆,2006年12月。

35、《纳西东巴文地契研究述要》,收入《一生有光周有光先生百年寿辰纪念文集》,语文出版社,2006年。

36、《东巴文研究材料问题建言三则》,商务印书馆语言学出版基金第二次中青年语言学者论坛论文,2004年5月。收入会议文集,待刊。

37、《纳西东巴文六书概说》,陆宗达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会暨中国语言文字学学术研讨会论文,2005年9月。收入北师大《民俗典籍文字研究》第三辑,待刊。

38、《〈纳西东巴古籍译注全集〉中的花甲纪年经典》,收入《庆祝唐作藩教授80寿辰论文集》,待刊。

39、《东巴生年校订四则》,重庆市语言学会第五届年会论文,2005年12月。收入丽江师专民族研究所论文集,待刊。

40、《〈木氏宦谱〉纳汉对音中的明代丽江汉语方音》,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讨论会暨汉语音韵学第九届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2006年8月南京大学。收入会议文集,待刊。

41、《纳西东巴文疑难字词考释举例》,中国语言学会第13届学术年会论文,2006年8月,河北师范大学。收入《中国语言学报》第13期,待刊。

42、《白地阿明灵洞东巴文题词译释》,收入《庆祝刘叔新教授从教50周年纪念文集》,待刊。

43、《东巴文白地买山契约译释》,中国语言学会第12届学术年会暨第2届国际中国语文学术研讨会论文,2004年6月,宁夏大学。

44、《丽江东巴文残砖契重考》,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第七次学术研讨会论文,2004年10月,中央民族大学。

45、《纳西东巴文生肖纪日中的khv55》,第38届国际汉藏语学术研讨会论文,2005年10月,厦门大学。

46、《纳西东巴文形近字、同形字释例》,第三届中国文字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2006年8月,河南大学。

47、《水书和纳西东巴文、汉古文字的初步比较》,水书文化研究与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2007年1月,都匀。

48、《纳西汝卡东巴文信件译释》,中国文字学会第四届年会论文,2007年8月,陕西师大。

音韵、方言及其他

1、《初唐四杰诗韵》(合作),《语言学论丛》第九辑,商务印书馆,1982年。

2、《重庆话的附缀形容词》,《语言学论丛》第九辑,商务印书馆,1982年。

3、《〈说文解字〉的复音词》(合作),《西南师大学报》1987年1期。

4、《重庆话名词的重叠构词法》,《语言学论丛》第十五辑,商务印书馆,1988年。

5、《重庆话非名词词类的重叠形式》,《西南师大学报》1990年3期。

6、《重庆方言的“倒”和“起” 》,《方言》1990年3期。

7、《“新说文解字”识字教学法质疑》,《西南师大学报》1993年增刊。

8、《文字起源二源说质疑》,《达县师专学报》1994年1期。

9、《〈老子〉用韵研究》,《西南师大学报》1995年1期。

10、《中华版阮刻〈尚书正义〉音切勘误》,《语言研究》1996年增刊。

11、《〈蜀语〉今踪》,收入《李实学术研讨会文集》,语文出版社,1996年。

12、《〈尚书正义〉点校札记》,《西南师大学报》2002年4期。

13、《“亡其”小议》,云南大学《思想战线》2003年6期。

14、《南江方言词语选释》,第二届官话方言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2000年11月,重庆。

15、《敦煌〈尚书〉残卷中的副词“亡” 》,中国训诂学研究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2002年8月,新疆师大。

16、《说“立成” 〈明史〉词语札记一则》,中国训诂学研究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2004年10月,广西师大。

国家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唐宋金元词史研究,1991--1993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宋代文学传播方式研究,1997—2000, 批准号:97BZW015,结项证书号:20040448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两宋词人丛考,7万, 2003-2005,批准号:03BZW037,结项证书号:200710109, 结项等级:优秀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世纪唐五代文学研究论著目录检索系统与定量分析,10万, 批准号: 09BZW026 20096-2012121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20世纪词学研究论著的定量分析,5万,2003-2008,批准号: 03JB75011-44013

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资助项目:词学史料学, 30万,2002-2006

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重点项目:全唐五代词, 1992-1995

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重点项目:中国古籍总目提要(词籍),1997-1999

湖北省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中国古代诗歌史的计量分析,1997—2000,批准号:960240

教育部“211工程”二期建设项目:中国文学的传播与接受研究, 20万,2002-2005

武汉大学珞珈学者特聘教授资助项目:唐宋诗词名篇的定量分析, 25万,2005-2008

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中国文学传播史, 5万,2005-2008

“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项目:唐宋词分类选分类选讲, 2万,2006-2007

“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项目:词学研究方法十讲, 1万,2006-2008

教育部“211工程”三期建设项目:唐诗的经典及其经典化研究 5万,2009-2012

1、《郑玄与今古文经学》 《联合日报·文史周刊》2006年10月28日

2、《四库学根基的夯实之作》 《文汇读书周报》2006年2月24日

3、《古典文献学研究领域的杰作》 台湾《书目季刊》2005年第39卷第1期

4、《高亨著作集林的编纂出版和学术意义》 《光明日报》2005年8月11日

5、《论朱熹诗集传所定诗旨与诗小序之间的关系》 《理论探讨》2004年第3期

6、《墨家学说体系的重新认识和思考——关于墨家的立说根据、核心思想和价值原则》 《山东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7、《简论欧阳修诗本义的特点和得失》 《理论探讨》2003年第5期

8、《毛诗故训传标兴含义新解》 《晋阳学刊》2003年第3期

9、《古典文献学家王绍曾先生的学术成就和贡献》 《文献》2003年第2期

10、《论两汉文献的构成特点和整理现状》 《山东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11、《百年学术名家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 《文史哲》2002年第6期

12、《默默耕耘 老学不倦—古典文献学家王绍曾先生学行记略》 《炎黄文化研究》2002年第9期

13、《论东汉朝廷对今文经学经本家法的保护和校理》 《学术交流》2002年第6期

14、《论两汉鲁诗学派》 《晋阳学刊》2002年第3期

15、《论诗序的主体部分可能始撰于孟子学派》 《诗经研究丛刊》2002年第3辑

16、《论诗序主体部分的完成不能早于战国中期》 《第五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2年学苑出版社

17、《论两汉经学发展的五个阶段》 《山东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

18、《关于隋唐四大类书》 与董治安先生合作 《海峡两岸文献学研讨会论文集》200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

19、《论齐诗学派与王莽的关系及其在东汉的命运》 《孔子研究》2001年第6期

20、《试论韩诗学派的品格特征》 《学术交流》2001年第5期

21、《论孔子家语的真伪及其文献价值》 《烟台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22、《论毛诗在两汉今古文斗争中的地位和命运》 《山东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

23、《诗序的主体部分写定于毛传之前的文献依据》 《诗经研究丛刊》2001年创刊号

24、《从兴的角度对诗经中某些部分创作年代的推测》 《福建论坛》2000年第6期

25、《论毛诗的经本及其学派归属》 《福建论坛》2000年第3期

26、《论朱熹与唐仲友间的一桩公案》 《烟台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

27、《李焘著述考辨》 《文史》2000年第1辑

28、《从传序的关系论诗序的写作年代》 《第四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0年学苑出版社

29、《刘向校书同僚学行考论》 《文献》1998年第3期

30、《班固的从祖父班斿》 《烟台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第1期

31、《毛诗的时代性质及其传授渊源考略》 《第三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998年天马图书有限公司

32、《两汉文献的现状与两汉全书的任务》 《文史哲》1998年增刊

33、《论高亨先生的周易校勘学》 《山东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

34、《侯苞侯包侯芭考》 《烟台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第1期

35、《清中叶栖霞学者牟应震的行年和著述》 《山东图书馆季刊》1995年第3期

36、《试论姚振宗的别录七略辑本》 《古籍研究》1995年第1期

37、《李焘事迹编年》 《古籍整理研究论丛》1994年10月齐鲁书社

38、《喜见藏书史研究之新篇章——评山东藏书家史略》 《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学刊》1994年第2期

39、《评曹之先生的中国古籍版本学》 《山东图书馆季刊》1993年第4期

40、《试论文献通考经籍考的著录依据和著录方法》 《古籍整理研究论丛》1993年3月山东文艺出版社

41、《正史艺文志补志浅说》 《烟台师范学院学报》1992年第3期

42、《试论清季目录学家姚振宗》 《古籍整理研究论丛》1991年9月山大出版社

43、《评列女传译注》 《民俗研究》1991年第3期

44、《宋代的国家藏书》 《文史知识》1990年第3期

45、《从正史艺文志谈补志的得失》 《图书馆工作》1990年第3、4期

46、《论四库全书总目类目设置之得失》 《山东图书馆季刊》1989年第2期

47、《杨守敬与日本访书志》 《文献》1989年第1期

48、《李平心与生活全国总书目》 《山东图书馆季刊》1987年第4著作 1、《野菜博录校释》 2006年12月山东画报出版社

2、《毛诗名物图说》 2006年1月清华大学出版社

3、《高亨著作集林》 编校组主要成员 2004年12月清华大学出版社

4、《李焘学行诗文辑考》 2004年11月上海古籍出版社

5、《郑玄与今古文经学》 2004年11月山东文艺出版社

6、《宋史校勘记》 张元济遗稿 与王绍曾先生合作整理 2004年4月商务印书馆

7、《唐代四大类书》 副主编 2003年11月清华大学出版社

8、《诗经要籍提要》 执行编辑、主要撰稿人 2003年8月学苑出版社

9、《离骚全图校释》 2003年4月山东画报出版社

10、《毛诗品物图考》 2002年8月山东画报出版社

11、《订补海源阁书目五种》 与王绍曾先生等合作 2002年4月齐鲁书社

12、《诗经要籍集成》 执行编辑 2002年学苑出版社

13、《南史校勘记》 张元济遗稿 与王绍曾先生合作整理 2001年10月商务印书馆

14、《二十五史外人物总传要籍集成》 副主编 2000年10月齐鲁书社

15、《清史稿艺文志拾遗》 常务编委、主要撰稿人 2000年9月中华书局

16、《两汉全书》第一册 编委、主要撰稿人 1999年9月山东大学出版社

17、《两汉全书》第二册 编委、主要撰稿人 1999年9月山东大学出版社

18、《汉书校勘记》 张元济遗稿 与王绍曾先生合作整理 1999年5月商务印书馆

19、《山东文献书目》 编委、主要撰稿人 1993年齐鲁书社

20、《世界百科名著大词典》 图书馆学与综合学科卷编委、主要撰稿人 1992年11月山东教育出版社 1、《两汉全书》,全国高校古委会项目,编委会主要成员,自1996年立项至今,先后整理《毛诗传笺》、《史记》等要籍,凡200余万言。

2、《中华儒藏·诗经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与董治安先生、郑杰文先生共同主持,正在进行。

3、《汉魏之际山东经学现象探析》,山东省社科规划研究重点项目,与庄大钧先生共同主持,正在进行。

4、《二十五史艺文经籍志考补萃编》,全国高校古籍整理工作委员会重点项目,与刘心明先生共同主持,正在进行。 1、《百衲本二十四史校勘记》,2006年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2、《订补海源阁书目五种》,2003年获山东高校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

3、《论毛诗序的写作年代》,2002年获中国诗经学会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

4、《清史稿艺文志拾遗》,2002年获全国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5、《清史稿艺文志拾遗》,2001年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6、《清史稿艺文志拾遗》,2001获山东省教委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7、2000年获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古文献学奖学金”博士生二等奖

8、《山东文献书目》,1995年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9、《山东文献书目》,1995年获全国高校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10、山东文献书目》,1994年获山东省教委社会科学优秀著作一等奖

11、1990年获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首届中国古文献学奖学金”硕士生二等奖。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慈善通史”

国家社科基金课题“近代中国慈善事业研究”

国家社科基金课题“20世纪初期的中国红十字会研究”

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中国地方教育史研究· 湖南近代教育史”

2003年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录取为高级研究学者全额资助派遣赴美留学项目 “20世纪以来中美慈善事业与社会保障问题比较研究

中美学术交流委员会中国学者课题研究基金录取为高级访问学者全额资助赴美留学项目“晚清与民国时期的慈善事业研究”

全国高校古籍整理课题“谭延闿研究”

全国高校古籍整理课题“熊希龄年谱”

国家教育部专项任务课题“湖湘文化与当代湖南发”

湖南省级重点课题“湖南近代社会史研究”

湖南省级重点课题“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

湖南省社科规划项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中国阶级阶层结构的新变化与统一战线研究》”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