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辅导:中药的剂量与用法
1用量的含义
中药的用药剂量:
用量的含义:用量,称为剂量,一般是指每一味药的成人一日量,也有的是指在方剂中,药与药之间的比较分量,即相对剂量。
用量是否得当,是能否确保用药安全、有效的重要因素之一。临床上主要依据所用药物的性质、临床应用的需要以及病人的具体情况来确定中药的具体用量。
2确定用量的依据
确定用量的依据: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即药物方面、应用方面与患者方面。
具体内容如下:
一、药物方面
药材质量:药材品质优良者药力充足,许多“道地药材” 如川黄连、广木香、东北细辛、云南三七等,用量勿须过大;品质次者药力往往不足,用量可加大一些。如果是伪品,加大剂量不仅无效,可能还有害。
药材质地:一般来说,质地较轻的花、叶类药材如番泻叶、月季花等,用量宜轻(无毒类药材一般用量为3~l0g); 质地较重的金石、贝壳类药材如石膏、石决明等,用量宜重(无毒药材一般用量为10~30g);鲜品药材,如鲜地黄、鲜石斛等一般用量也较大(无毒药材一般用量为30~60g)。
药物性味:药性较弱、作用温和、药味较淡的药如茯苓、白茅根等,用量可稍重,药性较强,作用强烈,药味较浓的药如干姜、肉桂等,用量则宜轻。
有毒无毒:无毒药用量变化幅度可稍大,有毒药应将剂量严格控制在安全范围内。
二、应用方面
方药配伍:一般无毒药物单味应用时,用量可较大,入复方应用时,用量可减少。同一药在复方中作主药时,一般较之作辅药时用量较重。
剂型:多数药物作汤剂时,因其有效成分多不能完全溶解,特别是一些非水溶性成分含量较高的药材,故用量一般较之作丸、散剂时的服用量为重。
用药目的:临床用药时,由于用药目的不同,同一药物的用量可不同。如厚朴在大承气汤与小承气汤中的用就不一样,前者用15g,后者用6g,又如槟榔,用以消积、行气、利水,常用剂量为6~15g,而用以杀姜片虫、绦虫时,即须用到60~120g。再如洋金花,如用以止咳平喘或止痛,一般只用03~06g,每日量不超过15g,但若用作麻醉药时可用到20g。即使是利用药物的同一功效,也可能因为用药目的不同而使用不同剂量。如泻下药牵牛子,同是用以泻下,用以通便导滞,用量宜轻,若用以峻下逐水,则用量宜重。
三、患者方面
年龄大小:由于小儿身体发育尚未健全,老年人气血渐衰,对药物的耐受力均较弱。特别是作用峻猛,容易损伤正气的药物,用量应低于青壮年的用药量,即使是使用补益药亦应如此。小儿五岁以下通常用成人量的四分之一,五、六岁以上可按成人量减半用。但对有毒的药物应按体重计算。
性别:对于一般药物,男女用量区别不大,但妇女在月经期,妊娠期,用活血祛瘀通经药用量一般不宜过大。
体质强弱:体质强壮者用量可重,体质虚弱者用量宜轻,即使是用补益药,也宜从小剂量开始,以免虚不受补。
病程长短:一般来说,新病患者正气损伤较小,用量可稍重,久病多虚,用量宜轻。
病势轻重:一般来说,病急病重者用量宜重,如急腹症患者,一日可以2~3剂;病缓病轻者用量宜轻,如许多慢性病只能缓缓取效,不能急于求成。如病重药轻,药不能控制病势,若病轻药重,药物也会损伤正气。
在确定药物剂量时,除应注意上述因素外,还应考虑到季节、气候及居处的自然环境等方面的因素,做到“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3、有毒药、峻猛药及某些名贵药的用量:
马钱子:内服剂量,03-09g。
樟脑:内服剂量,01-02g。
蜂房:内服剂量,15-3g。(散剂)
蟾酥:内服剂量,0015-003g。
轻粉:内服剂量,01-02g。
砒石:内服剂量,0002-0004g。
雄黄:内服剂量,03-09g。
硫黄:内服剂量,1-3g。
胆矾:内服剂量,03-06g。
瓜蒂:内服剂量,03-1g。
甘遂:内服剂量,05-1g。
大戟:内服剂量,05-1g。(散剂)
芫花:内服剂量,03-06g。
巴豆:内服剂量,01-03g。
牵牛子:内服剂量,15-3g。(散剂)
乌头:内服剂量,1-2g。
麝香:内服剂量,006-01g。
牛黄:内服剂量,02-05g。
珍珠:内服剂量,03-1g。
黄芪——其利尿作用在20克以内明显,30克以上就趋向抑制;其对血压影响,15克以内可升高血压,35克以上反而降压。若有气虚症状时,用炙黄芪,无气虚症状,则用生黄芪。生黄芪30g以上补气不助火,降压效果好,30g以下升阳助火。
柴胡——在小柴胡汤中为君药,用量大于其它药一倍有余,起透邪外出的作用;在逍遥散中为臣药,用量与各药相等,起疏肝解郁的作用;在补中益气汤中为佐药,用量极小,起升举清阳的作用。
白术——常用量能健脾止泻,大剂量用至30~60克,则能起益气通便的作用。
红花——少用可养血,稍多则活血,再多则能破血。
薄荷——用3克以疏达肝木,用至15克以发散风热,清利头目。
桂枝——用量不到5克,可以起到温通阳气,增加膀胱气化功能的作用;用至10克,则有温经散寒,解肌发表,以祛除在表之风邪的效果。
川芎——小剂量可使子宫收缩加强,大剂量反而麻痹子宫。川芎治疗头痛:外感头痛,用量宜轻,最多不超过4克;高血压肝阳头痛,用量宜重,习用9~12克;瘀血头痛,宜重剂量,可用至30~40克。川芎引经少阳胜于柴胡,用量不宜多,一般在45~6g。(据近代药理研究认为,大剂量使用川芎能降低血压,小剂量使用能使血压上升。有人认为川芎辛温香窜,上行头目,高血压患者宜慎用。但中医认为本品有上行头目,下行血海的双向性作用。而且用川芎15克,桑叶45克这样的剂量与配伍治疗血管性头痛有奇效。)
山茱萸——固脱3两(90克)见功,必与参附搭配。
穿山龙——味苦,性平,对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均有调节作用,所以近年来成为治疗风湿类疾病的妙药。《中华本草》谓其干品用量为6~9克,《中草药手册》多为15克,少数达30克,东北地区常用量也为15~30克。但根据朱良春经验,若要取得较好的疗效,其用量须40~50克,用量在30克以下收效不明显。
黄连——最苦,然而治糖尿病这一甜病有特效,通常剂量为每日30克(30克是基本,配干姜以防伤胃),而治疗糖尿病酮症,每日剂量多达120克,可使降糖迅速。
益母草——调经用10-15克。据朱良春观察,益母草的利尿作用,每日用到30~45克尚不见效,须加至60~75克,始奏明显之效。90~120克时其效更佳,常用以治疗急性肾炎之尿少、浮肿之候,常一剂效,二剂已。
枳实——小剂量能使心脏兴奋,大剂量使之抑制。
生杜仲——30g以上治腰痛奇效,不效则加至60-90g。
萆薢、土茯苓——30g以上消除蛋白尿。
沙参——30g以上补气,小剂量则可滑肠。
茜草——30g以上治口疮。
莱菔子、槐花——30g以上降压。
代赭石——9~18g有镇胃降气、止呕止噫之功,适用于胃气虚弱的呕吐、呕逆、呃气、胃脘满实等。24~30g用于治疗实证气喘及肝阳上亢所致头晕、目眩等症状。
丹参——大剂量可以治疗失眠。
茯苓——研究结果发现,茯苓在 25g以下无明显利尿作用,至少达 30g才有利尿作用,认为100g时利尿作用最强。
附子——1枚-轻量-阳虚;2~3枚-重量-祛风湿、止痛--《伤寒论》(一枚炮附子的重量约12克。)制附子120-300克水煎3-5小时有甘温补脾肾之阳,温补中下焦元阳之气,无辛燥热之弊的效果。
蝉蜕——常用量为5~6g,治破伤风时需用25~30g。
半夏——小剂量6g降逆和胃,中剂量15g化痰开结,大剂量30~60g(宜用姜半夏30g,生姜30g开始使用,逐渐加量至60g)可镇静止痛。
浙贝母——9~15g,有清肺热、润肺躁、清热化痰之功,用于外感及内热咳嗽。18~30g有解毒散结之功,用于治疗肺痈、乳痈、瘰疠、发背及一切痈疡肿毒。
白果——定喘汤白果用量在21枚(约为25g左右),动物实验证实,定喘汤中白果重用的定喘效果优于常规剂量。
艾叶——3~5g可开胃,8g左右温经止血、止痛。而大剂量可使肝细胞损害,出现中毒性肝炎;另外,大剂量还会引起胃肠道炎症。
槟榔——用以消积、行气、利水,常用剂量为6~15g,当用以杀姜片虫、绦虫时,即须用到60~120g。
苍耳子——少量则轻而上至颠顶,重用则通下走足膝。
细辛——治疗风寒表证的剂量一般用3克,最多不超过9克。而当用细辛治疗各类痛证时,用量常常超大,有时用至30克,甚至更大。显然,当风寒表证时用超大剂量的细辛,不仅于证无益,而且还会引起不良反应;同样,如果要发挥细辛的镇痛作用,而用常用剂量,显然是杯水车薪,于痛无济。
薏苡仁——系药食两用中药,其常用剂量的上限为30克,而临床上有经验的医师用该药治疗风湿、腰腿痛等病证时,该药的用量达到45~90克。
夏枯草——常用剂量的上限是15克,而临床以该药治疗病程较长的甲状腺瘤时,用量一般都超过30克。
三棱——破血行气之药,常用剂量的上限为9克,但临床上以该药配合其他中药主治各类晚期恶性肿瘤病时,其每日用量达到45~75克,相当于权威规定剂量上限的5~833倍。
乌头,附子——用至15克必须先煎4小时左右,用至30克必须先煎8小时左右,经过蒸制的就不必煎这么久了。剂量逐渐加大到30克为宜,得效后宜逐渐减量,超过30克的超大剂量没有经验的最好不要去用,一不小心可以导致病人死亡。不过在某些情况下,使用超大剂量会起到良好的效果。例如:乌头止痛,8两(240克)口麻欲吐,效毒两刃。
石膏——清气,一日可至600克,关键要识证。
生地——凉营,极量800克。
枣仁——安眠,最大180克。
人参——强心,救急30克。
大黄——排泄尿毒,可用30克。
麻黄——顿止暴喘,30克分服。
茯苓——渗顽水500克,猪苓消浮肿120克。
土茯苓——解毒240克,赤芍——疗急黄120克起。
芦根——降温120克无虑。
葛根——降糖3两无毒。
附
1疗效的好坏,关键在于药物之间的比例。并非药量越大,疗效越好(以当归举例)
当归功能补血活血,适用于血虚血瘀诸证。然而当归在复方中,小剂量应用则补血,大剂量应用则活血。
如当归补血汤即由黄芪30g,当归6g组成;后世在应用补血的总方四物汤时,当归用量也不超过10g;归脾汤、八珍汤中,当归的用量仅3g。
但是具有清热解毒,活血止痛作用治疗脱疽的四妙勇安汤,当归的用量竟达60g,主要是取其活血止痛;治妇女产后瘀血内阻的恶露不行,小腹疼痛的生化汤,当归的用量为24g,也取其活血止痛,祛瘀生新之效能。再如治妇人胎前产后气郁血瘀诸疾的佛手散,当归用二至三两者,乃取其活血之用,使瘀去新生、血有所归。
由此可见,当归用于活血,剂量宜大,可用至15g以上。前人谓其气味俱厚,行则有余,守则不足,故重用则行血之力更甚。若当归用于补血,剂量宜轻,3~9g即可。血虚者每致阴虚,阴虚则生虚热。当归气味辛温而主动,重用则每致动血,切不可重用,否则适得其反,病家服后每致口干、烦躁、失眠、头晕更剧,甚则鼻衄。
2中药超大剂量应用的注意事项
一、适应症要准确
中药的超大剂量应用都有相应的适应症,超大剂量用药,适应症一定要准确,否则,会出现两种结局:一是药重病轻,二是药轻病重。例如,中药细辛治疗风寒表证的剂量一般用3克,最多不超过9克。而当用细辛治疗各类痛证时,用量常常超大,有时用至30克,甚至更大。显然,当风寒表证时用超大剂量的细辛,不仅于证无益,而且会引起不良反应;相反,如果要发挥细辛的镇痛作用,而用常用剂量,显然是杯水车薪,于痛无济。
二、剂量递增原则剂量递增原则是有毒中药应用的重要原则,这一原则同样适用于中药的超大剂量应用。特别是在经验不足时更应该遵循这一原则,以避免因盲目超大剂量而引起毒性及不良反应。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决定了超大剂量用中药必须做到剂量递增,切忌生搬硬套,剂量大到不可思议的地步。
三、严格炮制、制剂规范许多中药在超大剂量应用时,在炮制、煎药和制剂技术上有比较严格的规定性,中药在这方面的经验比较成熟,应用时应该严格遵守。附子、乌头类中药超大剂量应用时,特别强调先煎、久煎,以煎煮至不麻口为标准。现代药化、药理研究结果证明,上述炮制、制剂规范是非常必要和合理的,它能够保证在不影响药效的前提下,有效地降低这类中药的毒性。
四、特异性的配伍从古籍和名老中医超大剂量应用中药的经验中,我们还可以发现某些中药超大剂量应用时,常有一些比较特定的配伍关系。如半夏配生姜、甘草;马钱子配甘草等。其目的是防止和降低超大剂量用药可能引起的毒性及不良反应。临床应用时必须严格遵循。
五、了解中药的毒性及解救措施在超大剂量应用中药时,应对各种中药的毒性及不良反应应该有一个比较系统的了解,特别是与剂量密切相关的毒性及不良反应。同时,还应该熟悉传统的和现代的一些中毒解救措施,做到心中有数,防患于未然。
中药的用量即剂量,是指用药的分量。用量是否得当,是直接影响药效及临床疗效的因素之一。中药绝大多数来源于生药,药性平和,安全剂量幅度大。但对于一些药性猛烈和有剧毒的药品,必须严格控制用量。一般而言,确定中药的剂量,应根据以下几方面因素来考虑。
1药物性质与剂量 毒性大、作用峻烈的药物,如马钱子、砒霜、洋金花等用量宜小;质坚体重的药物如矿物、介壳类用量宜大;质松量轻的药物如花、叶、皮、枝等用量宜小,鲜药含水分较多,用量宜大;而干品用量宜小。
2药物配伍与剂量 单方剂量比复方重;复方中,君药比辅药重;人汤剂要比入丸、剂量重。
3年龄、体质、病情与剂量 一般而言,小儿、妇女产后及体质虚弱者均要减少用。5岁以上用成人量的1/2,5岁以下用成人量的1/4;病情轻、病势缓、病程长者用量小;病情重、病势急、病程短者用量宜大。
4季节、地域与剂量 如发汗解表药夏季用量宜小,冬季用量宜大;苦寒泻火药夏季用量宜重,冬季用量宜轻。解表药在严寒冬天的北方,用量宜重;在炎热夏天的南方,量宜轻。
400种常用中药剂量表:
001人参味甘,大补元气,止渴生津,调营养卫。
002黄芪性温,收汗固表, 托 疮生肌,气虚莫少。
003白术甘温,健脾强胃,止泻除湿,兼祛痰痞。
004茯苓味淡,渗湿利窍,白化痰涎,赤通水道。
005甘草甘温,调和诸药,炙则温中,生则泻火。
006白芍酸寒,能收能补,泻痢腹痛,虚寒勿与。
007赤芍酸寒,能泻能散,破血通经,产后勿犯。
008生地微寒,能消湿热,骨蒸烦劳,兼消破血。
009熟地微温,滋肾补血,益髓填精,乌须黑发。
010麦门甘寒,解渴祛烦,补心清肺,虚热自安。
011天门甘寒,肺痿肺痈,消痰止嗽,喘热有功。
012黄连味苦,泻心除痞,清热明眸,厚肠止痢。
013黄芩苦寒,枯泻肺火,子清大肠,湿热皆可。
014黄柏苦寒,降火滋阴,骨蒸湿热,下血堪任。
015栀子性寒,解郁除烦,吐衄胃热,火降小便。
016连翘苦寒,能消痈毒,气聚血凝,湿热堪逐。
017石膏大寒,滑能利窍,解渴除烦,湿热可疗。
018贝母微寒,止嗽化痰,肺痈肺痿,开郁除烦。
019大黄苦寒,实热积聚,祛痰润燥,疏通便秘。
020柴胡味苦,能泻肝火,寒热往来,疟疾均可。
021前胡微寒,宁嗽化痰,寒热头痛,痞闷能安。
022升麻性寒,清胃解毒,升提下陷,牙痛可逐。
023桔梗味苦,疗咽肿痛,载药上升,开胸利壅。
024紫苏叶辛,风寒发表,梗下诸气,消除胀满。
025麻黄味辛,解表出汗,身热头痛,风寒发散。
026葛根味苦,祛风发散,温疟往来,止渴解酒。
027薄荷味辛,最清头目,祛风化痰,骨蒸宜服。
028防风甘温,能除头晕,骨节痹痛,诸风口噤。
029荆芥味辛,能清头目,表汗祛风,治疮消淤。
030细辛辛温,少阴头痛,利窍通关,风湿皆用。
031羌活微温,祛风除湿,身痛头痛,疏筋活血。
032独活甘苦,颈项难舒,两足湿痹,诸风能除。
033知母味苦,热可能除,骨蒸有汗,痰嗽皆舒。
034白芷辛温,阳明头痛,风热瘙痒,排脓通用。
035藁本气温,除头巅顶,寒湿可去,风邪可屏。
036香附味甘,快气开郁,止痛调经,更消宿食。
037乌药辛温,心腹胀痛,小便滑数,顺气通用。
038枳实味苦,消食除痞,破积化痰,冲墙倒壁。
039枳壳微温,快气宽肠,胸中气结,胀满堪尝。
040白蔻辛温,能去瘴翳,益气调元,止呕和胃。
041青皮苦寒,能攻气滞,削坚平肝,安胃下食。
042陈皮甘温,顺气宽膈,留白和胃,消痰去白。
043苍术甘温,健脾燥湿,发汗宽中,更去瘴翳。
044厚朴苦温,消胀泄满,痰气下利,其功不缓。
045南星性热,能治风痰,破伤强直,峰搐自安。
046半夏味辛,健脾燥湿,痰厥头痛,嗽呕堪入。
047藿香辛温,能止呕吐,发散风寒,霍乱为主。
048槟榔味辛,破气杀虫,祛痰逐水,专除后重。
049腹皮微温,能下膈气,安胃健脾,浮肿消去。
050香薷味辛,伤暑便涩,霍乱水肿,除烦解热。
051猪苓味淡,利水通淋,消肿除湿,多服损肾。
052扁豆微凉,转筋吐泻,下气和中,酒毒能化。
053泽泻苦寒,消肿止渴,除湿通淋,阴汗自遏。
054木通性寒,小肠热闭,利窍通经,最能导滞。
055车前子寒,溺涩眼赤,小便能通,大便能安。
056地骨皮寒,解肌退热,有汗骨蒸,强阴凉血。
中药部颁标准拼音名BaixiaoWan标准编号WS3B026490处方川贝母100g厚朴(姜制)100g柴胡100g玄参100g知母100g肉豆蔻(煨)75g朱砂100g巴豆霜100g肉桂75g血竭75g麝香5g冰片5g制法以上十二味,除巴豆霜、麝香、冰片外、朱砂水飞或粉碎成极细粉;其余川贝母等八味粉碎成细粉;将麝香、冰片分别研细,与上述粉末配研,加入巴豆霜混匀,过筛,每100g粉末加炼蜜65~85g制成小蜜丸,即得。性状本品为棕红色的小蜜丸;气香,味凉、微辛。检查应符合丸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附录2页)。功能与主治消积理滞,镇惊化痰。用于寒热凝结,停食宿水,腹疼腹胀,痰喘气促,慢惊风症。用法与用量口服,一次1丸,一日1次,周岁以内小儿酌减。规格每丸重1g贮藏密封。《医方类聚》卷一一二引《居家必用》组成大黄(生用)3两,黑牵牛(取头末)3两,橘红2两,青皮(汤浸,去白)2两。主治远年近日一切积聚及酒食所伤。用法用量每服30丸,或加至5060丸,空心、临卧温汤送下。制备方法上为细末,蒸熟萝卜膏子和为剂,丸如梧桐子大。《经验奇效良方》组成贝母2钱,川厚朴2钱,血竭1钱5分,柴胡2钱,上肉桂1钱5分,巴豆(去油)2钱,玄参2钱,肉豆蔻1钱5分,知母2钱,真麝香1分,冰片1分,神金10张,辰砂2钱。功效消积理滞,镇惊化痰。主治小儿急慢惊风,痰喘气促,寒火结胸,大小便闭塞,一切食积痰疟,腹疼腹胀,红白痢疾,及发斑出疹,热毒内陷等证。用法用量未满周岁每服3丸,周岁以上每服5丸,用葱白1寸,灯心7根,煎汤将丸溶化,加白糖少许,温服。制备方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以辰砂为衣,宜盛瓷瓶,不可泄气。《病医大全》卷三十五组成黄柏、苦参、连翘、川牛膝、何首乌、当归尾、生地、牡丹皮、防风、防己、荆芥、紫苏叶。主治不拘遍身上下手足脓窠,血风疥癣。用法用量每服3钱,白汤送下。1斤服
详见百科词条:百效丸 [ 最后修订于2009/12/10 23:50:36 共1371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本文2023-08-05 22:19:59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255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