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app怎么打不开了
因为没有更新软件。中医古籍app是中医智库旗下一款集成中国历代医学典籍的中医类App。打不开是因为没有更新软件,建议及时更新到最新版本。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疾病诊断与防治以及摄生康复的一门医学科学,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中医古籍中有许多医书是专门或重点讲生育内容的,可称为求嗣专著。主要有:俞桥的《广嗣要语》,万全的《广嗣纪要》,徐春甫的《螽斯广语》,蔡龙阳的《螽斯集》,李盛春的《胤嗣全书》,钱大义的《求嗣秘书》,袁黄的《祈嗣真诠》,胡孝的《种子类纂》,岳甫嘉的《妙一斋医学正印种子篇》,程云鹏的《种嗣玄机》,包诚的《广生篇》,叶天士的《秘本种子金丹》等。此外还有一些书名仅存,内容已佚的求子专著,现已无从查考。今选其要者,简介于此: 《广嗣纪要》一书,为明代名医万全(密斋)所著,刊于1549年,是一部专论生育的著作。其主要内容为:“一日修德,以积其庆;二日寡欲,以全其真;三曰择配,以昌其后;四日调元,以却其疾;五日协期,以会其神。遵而行之,有子之道也。”
在择配篇中,指出了早婚早育的害处,强调了晚婚晚育的好处。指出女子有五种病影响交合与生育,为“螺、纹、鼓、角、脉”,后世称五不女;亦指出影响男子生育的“生、纵、变、半、,妒”五不男。在寡欲篇中,主要指出求子之道,男子贵清心寡欲以养其精,女子贵平心定意以养其血。
在调元篇中强调男方因素导致不孕的重要性。日:“无子之因,多起于父气之不足,岂可归罪于母血之虚寒。”还指出,男女健康是生育的基本条件,若体质不健则应通过调养补益而后生育。该书设有许多男性不育的治疗方剂,如螽斯丸、壮阳丹、养精种子丸、血余固本九阳丹、乌发种子方、补阴丸等。 明代医家岳甫嘉所著《妙一斋医学正印种子篇》上卷,是论男性不育的专篇,对后世辨证论治该病有较大影响。其提倡的主要学术观点可归纳为:
①审因论治益肾固本。指出男性不育有肾之本经病与它经病不同,如在肾,虚为不育之本,而它经之病为不育之因。岳氏诊治男子不育,重视因与本的关系,自始至终贯穿着治病审因的学术思想,强调先治它经之病以祛其因,后议补肾种子。
②种子宜固不宜涩。岳氏认为固精与涩精大有区别,固精乃正其本源,涩精乃治标对症之法。岳氏指出:“种子之法,要在固精,而涩精之药,尤种子所忌。
③折心火以安相火。岳氏认为,男子不育以相火妄动为最多,心火宁则相火平,心火旺则相火扰动。论治以清滋心肾为主,尤重折其心火佐安心神。
④平调阴阳温润并重。岳氏用药强调温润并重,阳虚病例也参以滋阴,反对一味壮阳之法。
⑤调制众剂型内外并用。岳氏之专著载有汤、丸、散、膏、丹、酒等剂型,应用灵活,并创制擦牙漱津、熏脐、外洗等外用疗法,实乃男性不育综合治疗开拓之举。 《秘本种子金丹》是清代名医叶天士之著作,刊于1896年,是历代讲男性不育症内容最丰富的一本求嗣专书。上卷全部为种子内容,且以男性不育内容为主。
在种子总论中,强调种子之法:“男当养其精而节其欲,使阳道常健,女当养其血而平其气,使月事以时下,交相培养,有子之道也。”“种子之法,男子必先养精,女子必先养血…”。主张养精之法有五,一曰寡欲,二日节劳,三日息怒,四日戒酒,五日慎味。强调受孕应注意掌握“真机”、“的候”,即在女性排卵期时交而易孕。该著对男性不育的病机变化和本质有详细阐述,对后世影响较大。记载了治男子精少艰嗣之固本丸、治男子瘦弱艰嗣之无比山药丸、治男子精薄艰嗣之梦熊丸、治男子精泻艰嗣之种子丹等众多之不育治疗专方。
上述介绍谨列举历代求嗣专著精华中的一小部分内容,实难反映其全貌。从中亦不难看出,祖国医药学确实是治疗男女不孕育之宝库,有待我们进一步发掘、整理,更好地加以运用。
这套丛书启动于八十年代初,大多出版于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有少数书如《黄帝内经太素》直到近年才出版。这套丛书的校勘者大多是中医学院成立前打下的中医底子,其功底绝非现在一般的所谓“教授”所能比,现在很多都已经作古,这套书也就成为了绝唱
主谓倒装
为了强调谓语在句中的重要作用,把谓语放在主语之前,此为主谓倒装之语序变化。语译时应按主语在前谓语在后的正常语序来翻译。①陈述句中的主谓倒装。为了表示某种强烈感情或急切语气。如:“睟然貌也,癯然身也。”谓语“睟然”、“癯然”,倒装于主语“貌”、“身”之前。“岑岑周体,如痁作焉。”谓语“岑岑”倒装于主语“周体”之前。②感叹句中的主谓倒装。为了强调谓语,加强语气,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种谓语由形容词或程度副词充当。如:“呜呼远哉,天之道也。”谓语“呜呼远哉”置于主语“天之道”之前。“善哉医乎。”形容词“善”置于主语“医”之前,强调谓语所描绘的事物和性质。③疑问句中的主谓倒装。为了加强疑问、反诘的语气,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种谓语由疑问代词或人称代词充当。如:“则仓卒之间何所趋赖?”谓语“何”置于主语“所趋赖”之前。
定语后置
为了突出中心词,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从后面去修饰、限制中心词的表达方式,为定语后置之语序变化。或是为了文字的流畅也常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阅读时应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前才能准确领会其原意。①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之”,用“者”煞尾,组成“中心词+之+定语+者”格式。如:“夫木之蚤花先生叶者,遇春霜烈风则花落叶萎。”助词“之”和用“者”煞尾标志定语后置,“木”是中心词,“蚤花先生叶”是“木”的后置定语。②定语放在中心词后,用“者”煞尾作定语后置的标志。这种格式是在第一种格式的基础上省去“之”,组成“中心词+定语+者”格式。如:“至于一切杂症无因而生者,并皆杂气所成。”“者”煞尾标志定语后置,“一切杂症”是中心词,“无因而生”是“一切杂症”的后置定语。“百合病见于阴者以阳法治之。”“者”煞尾标志定语后置,“百合病”是中心词,“见于阴者”是“百合病”的后置定语。如果按照语言习惯把上两例后置定语放到中心词前变成“至于无因而生之一切杂症”,“见于阴之百合病”,显然不仅使句子拖拉,也降低了中心词在句中的突出地位,因此可以说定语后置是古汉语自身特有的一种结构方式,也是一种突出中心词的修辞手法。③在中心词和定语中间加“之”,作定语后置标志。这种格式是在第一种格式的基础上省略“者”,组成“中心词+之+定语”格式。如:“枝之刚脆而坚未成伤也。”“之”标志定语后置,“枝”是中心词,“刚脆而坚”是枝的后置定语。“惟其事之难也。”“之”标志定语后置,“事”是中心词,“难”是“事”的后置定语。④数量词作定语常置于中心词后,突出中心词的位置。如:“漆叶屑一升,青黏屑十四两以是为率。”“漆叶屑”,“青黏屑”是中心词,“一升”、“十四两”数量词是“漆叶屑”、“青黏屑”后置定语。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宾语前置
在中医药古籍的特定条件下,为了强调宾语在句中的作用,把宾语提前到谓语前面,此为宾语前置之语序变化。①在疑问句中如果谓语的宾语是疑问代词,这个代词置于谓语之前。如:“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宾语是疑问代词“安”置于谓语“附”之前。②在疑问句里疑问代词充当介词宾语时,这个宾语置于介词的前面。如:“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疑问代词“安”至于介词“从”之前。③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这个宾语置于谓语之前。如:“未之闻也。”宾语“之”置于谓语“闻”之前,否定词“未”为宾语前置的标志。④在古医籍中与谓语之间考试。大网站收集用“之”隔开,作宾语前置的标志。如:“彼何荣势之云哉?”宾语“何荣势”置于谓语“云”之前。⑤在古医籍中宾语与谓语之间加“是”作宾语前置的标志。如:“唯德是辅。”宾语“德”置于谓语“辅”之前。⑥为了强调宾语所指的人或事而使宾语前置。如:“第以人心积习久,讹以传讹。”宾语“讹”强调错误,置于谓语“传”之前。也有为了强调宾语所指的人或事,介词的宾语置于介词之前,特别介词“以”的宾语前置更为常见。如:“多方以制之,而后无丧身殒命之忧。”宾语“多方”置于介词“以”之前,强调和突出宾语所指的人和事物。
《中国中医古籍总目》。由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主持,薛清录教授主编,并有数十名专业人员共同参加编撰的有史以来我国第一部大型中医古籍联合目录《中国中医古籍总目》,在2022年3月公开出版,受到医学界的一致好评。
一、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又称天人合德或天人相应,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哲学思想。《庄子》有言「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认为独立于人的意识以外的客观存在的「天」与具有精神意识主体的「人」有着统一的本原、属性、结构和规律。
《素问·脉要精微论》:与天地如一。
《灵枢·刺节真邪》: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
《医原》:人禀阴阳五行之气,以生于天地间,无处不与天地合。
二、以人为本
中医学的着眼点始终在人,古代医家每在危急重症时候并不是一味着眼在疾病,多是采取「留人治病」的思路,这就是基于「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
《素问·宝命全形论》: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
《千金要方》:人命至重,有贵千金。
《本草备要》:言之可贵而足以垂后者,必性命之文也,其次则经济之文也。
《医学真传》:医实代天生人,参其功而平其憾者也。
三、治未病
治未病是指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的方法,其中包括两层含义: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古代中医经典指出预防思想高于疾病治疗。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金匮要略》: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前一条阐释的是未病先防,后一条则属于既病防变。
四、致中和
中医的「致中和」来源于儒家的中庸思想,「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医强调「勿太过与不及」,《内经》中也多次提到治病和养生都要「以平为期」。
《素问·至真要大论》:谨察阴阳之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外经微言·补泻阴阳篇》:无不足,无有余,则阴阳平矣。
《素问经注节解》:饮食之味,贵于和平,然其性实有寒热之殊,偏于寒则凝滞闭涩,偏于热则炎烈焦枯。
五、医乃仁术
医乃仁术是对中国传统医学人文思想的高度概括,要求医者有仁爱之心,也就是说医生应当对病人有关怀、爱护、同情之心。
《本草纲目》:夫医之为道,君子用之以卫生,而推之以济世,故称仁术。
《言医》:医何以仁术称?仁,即天之理、生之源,通物我于无间也。医以活人为心,视人之病,犹己之病。
《医灯续焰》:医以活人为心。故曰:医乃仁术。
六、大医精诚
唐代医学家孙思邈撰写《大医精诚》以启迪后人。「精」指中医的医道精微,要勤求古训,追求高层次的医术;「诚」是医德修养的一种境界,要求心怀至诚,虚怀若谷,在治学、诊疗、处世等方面要摒除妄言和弄虚作假。
《千金要方》: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
《医学集成》:医之为道,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能致其得。
《医学源流论》:医者能正其心术,虽学不足,犹不至于害人。况果能虚心笃学,则学日进,学日进则治必愈。
《医学心悟》:其操术不可不工,其处心不可不慈,其读书明理,不至于豁然大悟不止。
本文2023-08-03 20:23:43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25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