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服饰历史悠久,它们都有什么特点?
元代是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时代,服装服饰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元太祖成吉思汗自1206年建汗国,灭西夏、金之后,其民族组成主要以蒙古族为主。元代由于民族矛盾比较尖锐,长期处于战乱状态,纺织业、手工业遭到很大破坏。宫中服制长期延用宋式,直到1321年元英宗时期才参照古制,制定了天子和百官的上衣连下裳、上紧下短,并在腰间加襞积,肩背挂大珠的“质孙服”制,汉人称“一色衣”或“质孙服”。这是承袭汉族又兼有蒙古民族特点的服制 。
元代是由蒙古人统治,所以元代的服饰也比较特别。蒙古人多把额上的头发弄成一小绺,像个桃子,其他的就编成两条辫子,再绕成两个大环垂在耳朵后面,头上戴笠子帽。元代人的衣服主要是“质孙服”是较短的长袍,比较紧、比较窄,在腰部有很多衣褶,这种衣服很方便上马下马。元代服装以长袍为主。官员和士庶的日常服装多为窄袖长袍。另外,在元代大宴活动中,天子百官要穿统一颜色的服装,称为“质孙服”,据古籍记载,天子的质孙服款式繁多,冬服有11种,夏服有15种 。
元代的贵族妇女,常戴着一顶高高长长,看起来很奇怪的帽子,这种帽子叫做“罟罟冠”。她们穿的袍子,宽大而且长,走起路来很不方便,常常要两个婢女在后面帮她们拉着袍角,一般的平民妇女,多是穿黑色的袍子 。
元朝服饰的特点:
宫中服制长期延用宋式,直到1321年元英宗时期才参照古制,制定了天子和百官的上衣连下裳、上紧下短,并在腰间加襞积,肩背挂大珠的“质孙服”制,汉人称“一色衣”或“质孙服”。
这是承袭汉族又兼有蒙古民族特点的服制。元代的贵族妇女,常戴着一顶高高长长,看起来很奇怪的帽子,这种帽子叫做“罟罟冠”。她们穿的袍子,宽大而且长,走起路来很不方便,常常要两个婢女在后面帮她们拉着袍角,一般的平民妇女,多是穿黑色的袍子。
元朝皇帝所赐官服共有13套色种,每次参加国宴或大型国事活动,大家要穿一种颜色赐服除13种颜色衣外,另加一羚羊皮带(金带),上饰金银丝甚奇,价值亦巨,又受有名曰不里阿耳之驼皮靴一双。靴上绣以银丝,颇为工巧。
总之,元朝之赐服,做工精巧,用料讲究(锦袍),装饰昂贵。但是,我们必须要弄清楚:元朝的官服并非每年赐服13次,而是一次性的。
元朝政府规定承袭前代的,如冕服、公服、仪卫服色、器皿、帐幕车舆、鞍辔等等,都有严格的等第,下不僭上。同时规定:“蒙古人不在禁限,及见当怯薛诸色人等亦不在禁限”等。
扩展资料
元朝服饰的种类:
1、腰线袍
腰线袍是一种常见的元代蒙古袍,带有很强的草原风格。腰线袍其特点是交领窄袖,上衣和下裳缝在一起,下裳打有很多细密的褶子,而腰部则有很多细密的横向褶子,因此得名腰线袍。腰线袍这种衣服一般都是便服,用于狩猎等活动。
2、海青衣
此外,蒙古人还有一种很有特色的服装,元朝人们直接把袖子背在身后,这种衣服叫海青衣,最大特点就是袖子在袖根处开了两个口。草原气候早晚温差大,气温高的时候就可以把手从口子里伸出来,把袖子扣到后背的纽扣上。
-元朝服饰
姑姑冠是元代蒙古族的冠制。
姑姑冠,又作顾姑、故姑、固姑、罟罟、罟姑等。“姑姑冠”其实是蒙古语“妇女头饰”的汉语音译。其实,姑姑在汉语词典里的解释有四种。
这个词不仅仅是“对父亲的姐姐或者妹妹的尊称”,它还有“妇女”的意思;“冠”为帽子之意。其实以上所指的都是同一件东西,即一种元代蒙古妇女头饰,是一种高高长长的帽子,蒙语作。
形状
以木条作框架,用桦树皮围合缝制而成,下为圆筒形,上为“Y”形。外包饰红色或者褐色印花棉。这就是蒙元时期蒙古族妇女流行的冠饰。
此冠形如圆柱,顶部正方,高二尺左右,以竹木为骨,外糊纸或皮,通常以红娟金帛为饰,里面包着贵重的丝织物,点缀着各种珠宝。冠顶并插一杆修长的羽毛,或饰以采帛的柳枝、铁杆等。
戴上这种帽子远远就能看到,很是惹人注目。鲁不鲁乞在《东游记》里称这种姑姑冠为“孛哈”。《蒙古史》、《草木子》及《长春真人西游记》等书中都对这种冠的形状进行了具体的描述。
元末明初的叶子奇《草木子》中曾描述到:“元朝后妃及大臣之正室,皆带“姑姑”、衣大袍”。
元代, 蒙古族。
姑姑冠,又作顾姑、故姑、固姑、罟罟、罟姑等。“姑姑冠”是蒙古语“妇女头饰”的汉语音译。姑姑在汉语词典里的解释有四种,这个词不仅仅是“对父亲的姐姐或者妹妹的尊称”,它还有“妇女”的意思;“冠”为帽子之意。其实以上所指的都是同一件东西,即一种元代蒙古妇女头饰,是一种高高长长的帽子。
本文2023-08-05 22:30:02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256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