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慌求古代后宫小说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3浏览:2收藏

书慌求古代后宫小说,第1张

《妃倾城:邪王的丑妃》文 / 云轻轻

一朝重生,她却成了被人唾弃的弃妃,在他的眼里,她是个只会用卑鄙龌龊手段的女人,为了保护他心爱的女人,她为他挡下了一剑,为了他的江山,她披上战袍为他上场杀敌,只是到了最后,他却一纸休书,一杯毒酒赐予她……

他淡淡地笑着,却是冰冷无情,“黎苏苏,本王今日便赐你一个身后名,你安心上路吧!“

她端起毒酒,笑的妖娆,“多谢王爷成全,黎苏苏定会铭记王爷的恩典!“

他一袭白衣飘然,带着温润如玉的笑闯入了她的生活,原本以为可以执子之手,与子白头,只是,到头来才发现一切皆是空…………

他温文一笑,“对不起,我终是要负了你!”

她仰天大笑,“无妨,我从未奢望过,因此没人可以负我!”

化身妖娆的青鸾,她再度重生,一颦一笑,妖娆间却清美依旧,眉目间的傲气睥睨一切,她是于飞天际的骄傲的青鸾,她是自由而高傲的青鸾…………

江山几多娇,美人一曲殇,女儿心,谁能知,望明月,心悲凉,千古恨,轮回尝,眼一闭,谁最狂,这世道的无常,注定敢爱的人一生伤!

《胭脂乱:为你袖手天下》文 / 尘心寂寂

我出生时,眉心便带了一点红痣,胭脂的颜色。

百家相术上记载:眉心痣,又名胭脂痣,主华贵荣宠,一生坎坷流离。

我出生的那一年,正是隆冬季节,百花凋零,万木萧疏,满目凄凉,院子里的百十棵铁树忽然开了花,婉仪公主府上空为红云所笼罩,半月方散,更有香风习习,席卷过帝都的每一个角落……

我舅舅成帝萧靖驰招来钦天监探问吉凶。

钦天监问天卜卦,大吉,说我有母仪天下之相,尊贵荣宠不可限量。

甫在襁褓之中,即被封为云若公主。

发展至后来,更有人说,得云若公主者得天下。

我为大梁公主,自然没有中兴他人邦国的道理。

我的爱情,我的婚姻,在出生的那一刻,早已做了界定——大梁今日的太子,便是我明日的夫君。

年五岁,长我十八岁的二表哥萧子峰立为太子,偶感风寒,不下两月,病殁;

年七岁,长我十岁的十表哥萧子眞立为太子,外出狩猎,为毒蛇所咬,救治无效,死了;

年十一,能文善武的八表哥萧子璨与我定亲,出兵在外,不幸为流矢所中;

年十三,同岁的十六表哥肖子弦有意于我,玩耍之际,不慎溺水;

……

命硬至此,连克四夫,祥瑞也?妖孽也?

我舅舅成帝萧靖驰大怒!复找来钦天监问话。

钦天监淡然应对:

云若公主尊贵荣宠,乃金凤降世,非真龙天子不能降也!

……

烟岚苍茫,乱云横渡,关于锦绣江山的争夺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关于我的争夺战争,才刚刚开始。

倾心已久的尔雅皇子,蛮横霸道的乱臣之子,心怀不轨的敌国暗探……

谁,才能给我真正的天长地久?

谁,才是我今生爱情的归宿?

《命定皇后:惊宫》文 / 释优y

电闪雷鸣,幽光摇曳,女子指天起誓曰:“倾毕生精力,镇六宫,清君侧!!!”

@

她爱他,甘愿对他举案齐眉,隐藏深宅。皇后尊位,要来作甚?

他弃她,漠然让她陷于水火,直堕地狱。女子柔情,何须珍惜?

她恨,夺了别人的皇后尊位也不心甘,定要开创全新王朝,叫他俯首称臣。

他爱,弃了自己的皇帝尊位也不后悔,只愿守护她的生命,远享白头偕老。

他提剑自刎于她面前,她悔恨交加,终明白曾经的所作所为,皆无意义。

然而她所谓的毫无意义的作为,于后世而言,却是意义深远。

@

他对她崇拜,甚至卑微的恋爱,只求今生与她白头偕老。

可是她的心只有别人,他要如何留住她的人?

他知她喜好杀戮,他便奉上整个江山,任她血雨腥风。

爱他的女人说这一切不值得,请他别再作践自己。

他终于决定放弃卑微的爱情,她却杀了爱他的女人。

他毫无尊严的跪着求她,说:“珍妃心地善良,还怀龙种,求你慈悲的放过她吧?!”

她淡然的回应道:“天下之大,定可找到与珍妃形容相近的女人!”

《帝红颜Ⅰ:权掌后宫不是妃(完结)》文 / 酒微醺

五岁,她失去了天仙般的表哥;

十岁,她做了小世子的贴身丫环;

半年后,皇帝驾崩,小世子成为皇位继承人,她随之入宫;

他是她逃避的人,冷冽的性子在她面前却总是温柔如水;

他默默守候,明知不能有结局,却心意不改;

他是她手中的剑,从稚气孩童到君临天下,可看着他和妃子欢乐,她却心如针扎;

而心中另一个他……当她一步步走向成功,事情却悄然发生了变化,让她无法应对。

《风月栖情:和月折梨花〖全本已出版〗》

文 / 寂月皎皎

沦落天涯的亡国公主,与飘泊民间的越国太子一见钟情,却不知,那是自己杀父灭国的仇人之子。

雄才伟略的秦王,万般算计离间,娶回绝色公主,能否娶得回遗落在外的一颗少女芳心?

重重误会揭开时,那一切,到底是谁的错,谁的误,谁的万劫不复?

——爱如指间沙,谁在努力握紧,谁能将它留下?

——爱情覆水难收,是谁的万劫不复?

——跨过鸿沟,你是否还在原地守候?

《复仇:绝色罪妃(全本)》文 / 雪山小小鹿

三年前,碧云宫突生大火,一代宠妃烟消云散;

三年后,新朝皇宫里,多了名姿色平平的秀女。

谁能到想,那张人皮面具下,竟有着当年拓拨王朝最受宠的倾世绝颜!

不洁贵妃,私生孽子,大火梵身,九族被诛,她隐起所有的不甘与屈辱,只想当面问他,何为不洁?

“想效仿傅贵妃讨孤的欢心?孤给你这个机会!”他的眼里闪烁着暴戾与冰冷。

而她,要的,根本不是一个美人的封号与背后残忍的折磨。

她只是栀子花下的清纯女子,宫里的斗争却逼着她一步步深陷。

如果利用色相可以保命,可以救她的皇儿,可以报她傅家满门的血海深仇,她宁愿不做待宰羔羊。

歌声起,舞落红衣……

沉闷寡言的将军为她而痴,言笑晏晏的亲王为她而醉,踪迹神秘的宫主为她而狂。

他抓住她的肩,“孤不许你这样!”

她回眸一笑,”你不配!”

本文慢虐,越后越虐,当然,最后虐得是男主。

《后宫孽杀:落尽梨花春又了(全本)》文 / 水凝烟

露堤平,烟墅杳。乱碧萋萋,雨後江天晓。独有庾郎年最少。窣地春袍,嫩色宜相照。

接长亭,迷远道。堪怨王孙,不记归期早。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

前话

我写这部后宫篇,并不是为了跟这阵宫廷风,因此,也就写得非常发慢。

小时候,经常有算命的先生去村里给人算命讨米,常说的吉利话就是,祝主家生个儿子考状元,生个女儿当娘娘,我不明白娘娘是什么,问奶奶,奶奶憋着没牙的嘴说,娘娘啊,那可是天下最有福气的女人,她们都住在好看的大房子里,有很多人伺候着,吃的是天下最好吃的东西,穿的是天下最好看的衣服,而且,她们什么活都不用干。

我依旧不明白,问,为什么啊?

奶奶答,因为,她们是皇帝的老婆!

于是,我开始对旧时在宫廷里生活的女子有了一种好奇和向往,但在我渐渐长大,逐渐明白娘娘和皇帝到底是怎么回事后,却不明白她们怎么就能在那个金碧辉煌的牢笼里,安心的过完一生。

看过许多的历史,野史以及电视,小说,杂志后,我终于明了,原来这些女子,并不是如世人所羡慕的,那么的万时随心,在表面的风光无限下,多少血泪辛酸,媚丽红颜转眼空头白发,为情为权,暗里血雨腥风,更甚于男人于战场肃杀。

动笔写这部后宫前,我感叹于那些命运不能自己做主的可怜女子,在不能避免的明争暗斗中,多少原本单纯善良的娇憨少女转变成心狠手辣的冷血罗刹。

于是动笔,并用第一人称“我”来写,将自己想象成在那个琉璃牢笼里,由无奈,无心,转折自无情的女子。

简介

这部小说,沈凝霜是第一主角,皇帝英宏虽然是男主,却也只是配角,他因为沈凝霜的独特而钟情于她,然凝霜心中所想却是自小给与她诸多照顾的表哥,皇帝待她虽好,她也只是感激罢了。

她一心只想安然度日,宫里争宠夺爱她向来都是淡淡的,只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在宫里众妃对她诸多后。她终于明白,进了宫,原来,真的就由不得自己了。

因为恨,她才发现自己的手段一样狠辣,几年来,她因着皇帝的爱而宠冠六宫,却始终都敌不过太后的弹指一挥,一杯鹤顶红在手,她才发现,原来,一切都是空,只有梨花树下,那个温雅的男人,才是最重要的!

《王的丑妃(全本)》/ 丹青梦

上部:

悦夕,美丽聪慧,年仅九岁,身为郡主却必须背负国家的命运出塞和亲。她知道她将来的丈夫是敌国被她父亲打成植物人的王,她也知道这将是她悲惨命运的开始。

丑丫头,一心爱着王。但是面貌丑陋身份卑贱的她有什么资格站在王的身边呢?

拓达,在他沉睡的九年里,只有他的王妃在他身边。在他醒来之后,他的王妃却失踪了。他的心里已经被王妃占据了,是否还容得下一个丑丫头呢?

拓恒,他见证了悦夕悲惨的命运,却无能为力。在丑丫头出现在王身边的时候,他认为这就是命运的安排。但是他是痛苦的,他似乎一直爱着那个王妃,他的嫂子。

命运的作弄,对爱情的执着是这个故事的主线;爱情、誓言、责任和恨是这个故事的主题。

一起来看丑丫头在滚滚大漠上演绎的爱情悲歌。

下部:

战争再起,你认为的好人也许才是最残忍的人。部族遇到了前所未有地危机。是谁在后面操纵着这一切。

这个城池只留下了一群妇孺,丑丫头如何带领她们保卫家乡?在听到拓达受重伤的时候,丑丫头丢开了人民、责任,跑到他的身边。失去王城的保护,她又将迎来痛苦的人生。

一个用自己的血和泪为拓达王奠定了王朝的女人,为什么历史上没有关于她的记载呢?

花开花落,只留下空中淡淡的悲。

这是我喜欢的小说。很喜欢的后宫小说。楼主也可以试读看看。

是红袖添香言情小说站的。嘿嘿。

宫女住在内务府,或者住在自己的主子的宫殿里,具体在那里要看宫女的级别。

后宫的宫殿主要有翊坤宫,储秀宫,延禧宫,景阳宫,毓庆宫。

扩展资料:

宫女:

宫女,又通称宫人,按其职责和地位大致可分成两类:一类是在宫中管理君主日常生活事务的人,其地位较高授予官职者被称为女官。

一类是在宫中服劳役而被役使的侍婢、织婢等。宫女,泛指被选入宫中供帝王声色享用的女子。大致上由三部分人组成:一是礼法允许,历代沿制的嫔妃类。

宫殿介绍:

1、储秀宫,内廷西六宫之一,明清时为妃嫔所居。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光绪十年(1884年)为庆祝慈禧五十寿辰,耗费白银63万两进行大规模整修,现存建筑为光绪十年重修后的形制。

储秀宫原为二进院,清晚期拆除了储秀门及围墙,并将翊坤宫后殿改为穿堂殿,称体和殿,连通储秀宫与翊坤宫,形成相通的四进院落。

2、翊坤宫,内廷西六宫之一,明清时为妃嫔居所。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原为二进院,清晚期将翊坤宫后殿改成穿堂殿曰体和殿,东西耳房各改一间为通道,使翊坤宫与储秀宫相连,形成四进院的格局。

正殿面阔5间,黄琉璃瓦歇山顶,前后出廊。檐下施斗拱,梁枋饰以苏式彩画。殿前设“光明盛昌”屏门,台基下陈设铜凤、铜鹤、铜炉各一对。东西有配殿曰延洪殿、元和殿,均为3间黄琉璃瓦硬山顶建筑。

内务府:

内务府,清代官署名,掌宫廷事务。长官称总管大臣,无定员,由满族王公或满族大臣兼充,秩从二品,乾隆时改正二品。

会稽司掌本府出纳;掌仪司掌本府祭祀及太监品级;都虞司掌武职铨选;慎刑司掌本府刑名;营造司掌本府缮修;庆丰司掌牛羊牺牡;钱粮衙门掌皇庄租赋;内管领处掌应中宫差务;官房租库掌收房。

养心殿造办事处掌制造器作;中正殿各司员掌喇嘛唪经;武英殿修书处掌监刊书籍;雍和、宁寿二宫司员掌陈设汜埽及考查宫监勤惰;御书处掌镌摹御书;御茶膳房掌供饮食;御药房掌药物;牺牲所掌牧养黝牛;总理工程处掌行营工作。

又府外所属上驷院掌宫廷所用马匹,武备院掌宫廷所用兵器、鞍辔、甲胄、被具等,奉宸苑掌有关园囿事务。

内务府自成系统,与外廷职官无涉,所属机构达五十处以上,职官三千余人,上三旗包衣之政及宫禁事务,全由其主管。

-宫女

-北京故宫

-内务府

1、秦朝宫廷里就已经有保存文物古籍的金匮石室

2、汉室宫廷藏书的地方有天禄阁、石渠阁、麒麟阁

3、 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朝统治者都热心搜集图书,比较有名的就是梁武帝还特辟“文德殿”和“华林园”典藏书籍,到其晚年,藏书已越七万卷。

4、隋朝宫廷藏书之所,以秘阁、观文殿和嘉则殿最为著名

5、唐朝初年,接收了隋代宫廷旧藏,建立了唐朝宫廷藏书。始设於唐中叶的集贤殿书院是从隋代掌管图集的秘书之职发展而来,形成了唐宫最重要的皇室藏处之一。开元五年(西元七一七年),唐玄宗命儒臣在乾元殿东厢缮写宫中所藏经、史、子、集四部类书籍,以充实内府藏书。开元六年,改乾元殿为丽正修书院。开元十二年,在东都明福门外设丽正书院。开元十三年,改丽正书院为集贤殿书院

6、五代十国时,营建藏书楼更为普遍,并出现专门名称,如北有契丹王子耶律倍的“望海堂”,南有吴越暨齐物的“垂象楼”。佛道寺观藏书数量也很大,开始出现书院藏书阶段。

7、宋初的宫廷藏书,集中在原旧宫三馆。宋太宗御极之初,别建新三馆於左升龙门东北旧车辂书院原址上,太平兴国三年(西元九七八年),正式赐名为崇文院。在崇文院之东为昭文书库,南为集贤书库,西为史馆书库。宋代中央政府最主要藏书楼是集贤院、史馆和昭文馆,“三馆”的藏书达八万卷

8、位於元朝皇宫兴圣宫大殿兴圣殿西庑的奎章阁,是元代著名的皇家书室

9、明代的宫廷藏书,是承自宋、辽、金、元的宫廷藏书。明太祖定都南京,营建紫禁城时,即建立了文渊阁,接收了元代奎章阁、崇文阁等皇家书室的藏书。明成祖迁都北京,营建北京紫禁城后,便在东华门内重建文渊阁,收藏来自南京文渊阁旧藏的珍本古籍。还有明一阁。

10、清朝,皇家藏书处就有内阁大库、国史馆、皇史、英武殿、方略馆、实录馆、会典馆、昭仁殿、五经萃室、藻堂等,又有“四库七阁”。私藏藏书楼多集中在江浙两省。

  登基大典

  颁布遗诏

  择日即皇帝位,定年号,清代的遗诏由皇帝密派大臣将即位诏书放正大光明匾的后面,皇帝驾崩,取下遗诏,新皇帝即位,登基大典的时间历朝不等,明清两代往往是半个月左右,汉代一般要等一个月左右,唐宋两代往往是先帝死后第二天就举行登基仪式。

  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三日,雍正帝死于圆明园内,当日将灵柩运回紫禁城,安放乾清宫内。嗣皇帝弘历守灵。九月初三日,登极大典的准备工作就绪后,礼部尚书奏请即位。乾清宫正门要垂帘,表示丧事暂停。弘历到保和殿降舆,先到中和殿升座,各级官员行礼。礼毕,官员各就位,礼部尚书再奏请即皇帝位。翊卫人等随弘历御太和殿。弘历升宝座即皇帝位,这时按一般典礼规定,由中和韶乐乐队演奏,但由于处在丧期,规定音乐设而不作,只午门上鸣钟鼓。

  乾隆帝即位后,阶下三鸣鞭,在鸣赞官的口令下,群臣行三跪九叩礼。典礼中,百官行礼应奏丹陛大乐,此时设而不作,群臣庆贺的表文也进而不宣。

  最后要颁布诏书,以表示皇帝是“真命天子”,仪式庄严而隆重。首先,大学士再将诏书捧出,交礼部尚书捧诏书至阶下,交礼部司官放在云盘(装饰有云纹的木托盘)内,由銮仪卫的人擎执黄盖共同由中道出太和门,再鸣鞭,乾隆帝还宫。文武百官分别由太和门两旁的昭德门、贞度门随诏书出午门,将诏书放在龙亭内,抬至天安门城楼上颁布。乾隆帝返端凝殿,再换上孝服。大学士等将“皇帝之宝”交回,贮于大内。

  封禅祭天祭祖

  据史料记载,中国古代有正式祭祀天地的活动,可追溯到公元前两千年,尚处于奴隶制社会的夏朝。汉代班固《 白虎通义 》说:“王者受命,易姓而起,必升封泰山。何?教告之义也。始受命之时,改制应天,天下太平,物成封禅,以告太平也。”明清两朝每年冬至日的圜丘祭天,是古代郊祀最主要的形式之一,礼仪极其隆重与繁复

  迎帝神:皇帝从昭享门(南门)外东南侧具服台更换祭服后,便从左门进入圜丘坛,至中层平台拜位。此时燔柴炉,迎帝神,乐奏"始平之章"。皇帝至上层皇天上帝神牌主位前跪拜,上香,然后到列祖列宗配位前上香,叩拜。回拜位,对诸神行三跪九拜礼。

  祭天程序复杂

  奠玉帛:皇帝到主位、配位前奠玉帛,乐奏"景平之章",回拜位。

  进俎:皇帝到主位、配位前进俎,乐奏"咸平之章",回拜位。

  行初献礼:皇帝到主位前跪献爵,回拜位,乐奏"奉平之章",舞"干戚之舞"。然后司祝跪读祝文,乐暂止。读毕乐起,皇帝行三跪九拜礼,并到配位前献爵。

  行亚献礼:皇帝为诸神位献爵,奏"嘉平之章",舞"羽龠之舞"。回拜位。

  行终献礼:皇帝为诸神位依次献爵,奏"永平之章"舞"羽龠之舞"。光禄寺卿奉福胙,进至上帝位前拱举。皇帝至饮福受祚拜位,跪受福、受祚、三拜、回拜位,行三跪九拜礼。

  撤馔:奏"熙平之章"。

  送帝神:皇帝行三跪九拜礼,奏"清平之章"。祭品送燎炉焚烧,皇帝至望燎位,奏"太平之章"。

  望燎:皇帝观看焚烧祭品,奏"佑平之章",起驾返宫,大典结束。

  祭告宗庙

  宗庙,有“宗,尊也;庙,貌也,先祖形貌所在也”之说。明清两代皇帝祭奠祖先的家庙就是太庙,太庙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

  清朝的皇帝,敬天法祖的传统观念很深,皇帝祭祖须向祖宗三跪九拜,皇帝每到一个陵寝祭祀,都耗时两天,分别进行两次形式不一的祭礼:第一天是展谒礼,第二天则为大飨礼。

  第一天进行的展谒礼,皇帝直接到宝顶前面的石祭台前,向山陵祭酒。根据史料记载,基本的过程是,皇帝乘步舆来到昭陵后,先到更衣亭换素服,也就是民间的孝服。皇帝在礼部官员的导引下,从隆恩殿前东侧绕到殿后祭台前。祭台铺好拜褥,旁边设一小木桌,上面摆放金爵和盛酒的金尊。在祭台前面皇帝面向西站立,祭祖仪式可以开始。皇帝在祭台前,先行三跪九叩大礼,每行一叩头礼,皇帝都得双手接过盛满祭酒的金爵,并向宝城遥举过头顶,表示敬祭。最后,皇帝及随驾王公大臣开始“举哀”,祭祖仪式正式进行高潮阶段,但也意味着即将结束。在举哀完毕后,第一天祭祀到此结束。

  第二天跪听祭祀祝文,皇帝再次祭祖。这次,仪式叫“大飨礼”。以穿戴而言,举行大飨礼时,皇帝不穿素服,要穿朝服、戴朝冠。大飨礼的祭品主要是牛、羊,饼饵果品等。随着祭祀的正式开始,皇帝先到隆恩殿前向神位上香,行三跪九叩头礼。然后,有专门官员跪在皇帝右侧宣读祝文。仪式的最后为“望燎礼”,月台西南角设有“望燎位”,皇上站在望燎位上,面向焚帛亭。主祭官把祝版、制帛以及大量的彩纸、金锭、银锭等祭物,全部送入焚帛亭等处烧掉。皇帝向祖先求福,希望祖先荫庇子孙后代,黎民百姓。至此,祭祖大礼才告完成。

  皇帝大婚

  吉服是帝后在喜庆日子时穿用的。清代皇帝与皇后举行大婚仪式时,皇帝穿明**龙袍,皇后穿龙凤同和袍,入坤宁宫洞房(顺治是在位育宫)。皇后用子孙饽饽后,换穿八团龙凤褂,帝后行合卺礼,进合卺宴。

  正月二十七日,是慈禧懿旨规定皇帝大婚典礼的正日子。子初三刻十分皇后升凤舆由邸第正殿檐下启行,子正一刻至东长安街,丑初二刻十分至东长安牌楼,寅初二刻五分至乾清门,寅正三刻五分至乾清宫檐下,皇后降舆。福晋接苹果,递宝瓶,皇后接宝瓶,四福晋搀扶,内务府营造司预设火盆于乾清宫殿内,武备院预设马鞍于坤宁宫门槛上。

  皇后在乾清宫须跨越火盆,出乾清宫后到达洞房坤宁宫时,还要从门槛上压有两个苹果的马鞍跨过,才可进入洞房。跨马鞍之俗,以其音与“安”相同,人们用它作为祈祷平安的代表物。进入洞房伊始,皇后要先与皇帝行“坐帐礼”,之后行合卺礼。

  合卺礼是历代以来各民族通行的传统礼仪,该礼在洞房内举行,清代皇帝大婚在坤宁宫举行。此时皇后要重新梳洗打扮,换下在娘家奉迎时穿的龙凤同和袍,把长发姑娘打扮成“两把头”媳妇,再穿上朝袍朝褂。

  清代帝后在合卺时,内务府女官恭进宴桌,铺设坐褥于龙凤喜床沿下,相向坐,恭进皇上、皇后交杯用合卺宴。皇后居左,皇帝居右,对饮对食。在帝后饮食之时,还要有结发的侍卫夫妇在坤宁宫外的屋檐下用满语唱交祝歌。合卺当晚,帝后要吃长寿面,皇帝还要在太和殿举行大朝,接受宗室王公等祝贺,并发布诏书,举行盛大宴会。至此,整个婚庆大典才宣告结束。

  一、大征礼

  清代皇帝大婚纳采礼之后行大征礼,即古代的“纳征”礼。征即证、成之义,又称纳币,即“征,成也,使使者纳币以成昏礼”[。《礼记·杂记疏》区分了两种不同名称的含义,即:“纳币,以物言也;纳征,以义言也。”

  按古礼,天子纳征,必增加谷圭,诸侯增加大璋,如《周礼·冬官》:“冬官玉人之事……榖圭七寸,天子以聘女……大璋亦如之,诸侯以聘女”。为什么必以圭璋为聘礼,《礼记·礼器》解释说:“有以少为贵者,圭、璋,特。”即与现代人的观念“以少为贵”无别。天子纳征以谷圭的礼制,几乎历代皇帝大婚遵循不变,明代亦如此。

  但清代皇帝大婚大征礼物中并没有谷圭。其礼物按《大清会典》记载为:黄金二百两、白银万两、金茶筒一、银茶筒二、银盆二、缎千匹、文马二十匹、闲马四十匹、驮甲二十副。另有赐后父后母黄金百两、金茶筒一具、银五千两、银茶筒一具、银盆一具、缎五百匹、布千匹、马六匹鞍辔具、甲胄一副、弓一张、矢一菔、朝服各二袭、衣各二称皆冬一夏一、貂裘各一领、上等玲珑带一束;赐后弟缎四十匹、布百匹、马二匹鞍辔二副;赐从人银四百两。把清代皇帝大婚的纳征礼称为纳币,似乎比其他朝代都更合适,不以少为贵,而以多为实。它把金银列在礼物之首,并且区分出礼物与赐物,即给皇后的为礼物,给皇后家人的为赐物。给皇后家人的赐物,真正成为皇后母家所纳之“币”,给皇后的礼物在大征礼之后仍要回到宫中,“内务府官将金两、银两、金银茶筒、银盆撤出,仍用龙亭舁请交进;缎匹交总管太监接收,暂存邸第俟进妆奁时分装箱内……马匹鞍辔驮甲交该衙门领回”。至此,皇帝大婚的婚前礼——表示敬慎之礼已完结,开始进入到婚成礼阶段。

  至于纳吉、告期(请期)之礼,在清代皇帝大婚中未刻意地追尊古礼,而不像明代皇帝大婚礼中勉强开列在一起。皇帝大婚诸礼节,均经过钦天监这一国家天文历法机构卜测,皇后是在八旗众多秀女中经过二次复选而定,在朝廷看来是优中选优,自然吉不可疑;在大婚前,皇后的妆奁抬进皇宫的同时,也就等于告知了奉迎的时间,即在妆奁抬进的次日。

  二 婚成礼

  在经历了婚前诸礼之后,开始进入婚姻成立之实质性阶段,这是婚礼中的关键,只有经过这一礼仪,男女双方才可以确立夫妇之关系,所以也是婚礼的高潮。皇帝大婚的婚成礼包括册立奉迎礼、同牢合卺礼,清代皇帝大婚尚有坐帐礼,跨火盆与马鞍的习俗。

  皇帝大婚与臣庶婚礼最大的不同,是臣庶在举行了婚前礼以后,须由新郎亲自前往女家迎娶新娘,所以称此礼为“亲迎礼”;而皇帝则必须派遣使节先到后邸对皇后进行册立,然后再把皇后迎入宫中。贵为天子的皇帝,绝对不可能屈尊前去迎接,必须由使节奉命迎接,因而称“奉迎礼”。

  册立奉迎礼。这是皇帝大婚礼中最为隆重的礼节,实际上是两个相连续的礼仪。册立礼就是向“准皇后”授予象征皇后地位的由黄金制作的金册与金宝,它们就如同皇后的“身份证”一样。清代金册镌刻以满汉文,金宝亦镌刻以满汉文,其形式与皇帝御宝形式相同,现今故宫博物院还典藏有清代册立皇后的满汉文“皇后之宝”,按光绪《大婚典礼红档》记载,制作金宝用金550两。册立礼在皇后府邸举行,经过这一礼节,待字闺阁的“准皇后”才真正确立为皇后的身份,然后才有皇帝遣使迎娶的程序。奉迎礼是迎娶皇后进入皇宫的礼仪。册立与奉迎礼一般在同一日连续举行,册立礼结束后随即行奉迎礼,清代只有同治帝把两项礼节分为两日举行。清代同治、光绪二帝奉迎皇后以“子”时,却又颇有复古的倾向。

  古代称婚礼为“昏礼”,实际上是专指迎娶新娘的亲迎礼,所以称为“昏”与迎娶的时间有关,因为远古迎娶新娘多在黄昏时刻,所以把婚礼称“昏礼”,即《仪礼》所说:“士昏礼凡行事,必用昏昕。”郑玄解释为“用昕,使也;用昏,婿也。”《白虎通义》则解释为:“婚姻者何?昏时行礼,故谓之婚也;妇人因夫而成,故曰姻。……所以昏时行礼何?示阳下阴也,婚亦阴阳交时也。”今天常人对古人在昏时迎娶新娘颇为不解,学者对此解释,为此乃原始社会抢夺婚的遗俗,即在黑夜中抢夺女子。但至晚到唐代,人们已感到迎娶新娘在昏时之不便而改在晨晓,段成式的《酉阳杂俎》中说:“古婚礼必用昏,以其阳往阴来也。今行礼于晓”。明代皇帝大婚奉迎皇后时间,在《明史》中虽无直接记载,但从该书中对皇太子纳妃仪式中可以推知,皇帝纳后也应在“质明”,即早晨。《明史·礼志》:“皇太子纳妃仪,历代之制与纳后同。隋、唐以后始亲迎,天子临轩醮戒。宋始行盥馈礼,明因之。洪武元年定制,凡行礼,皆遣使节,如皇帝大婚仪。”亲迎,“至日质明,东宫官具朝服,陈卤簿鼓吹于东宫门外,皇太子冕服乘舆出,侍卫导从如仪”。清代官书在记载其制度因革时,常以“清承明制”来概括清代制度源流,但清代在许多制度上既有对明代的继承,又有变化。其变化一方面就表现在清代皇帝大婚迎娶皇后并未在质明,而是在子时。以光绪帝大婚为例,奉迎皇后的时间在档案中有详细记载:“ 正月二十七日皇后入宫……子初三刻十分由邸第正殿檐下启行,子正一刻至东长安街,丑初二刻十分至东长安牌楼,寅初二刻五分至乾清门,寅正三刻五分至乾清宫檐下”。所以在《大婚图》的第八册画面上,绘画了大量的灯笼,或由人随行执打,或在沿途悬挂,实际是为迎亲队伍照明所用。“子”时,按《易经》所说,正是阴阳交接之时,男为阳,女为阴,因而于此时成夫妇。

  以现在的观点,一般以为,迎娶新娘用大红喜轿,皇帝大婚,皇后的喜轿只不过比常人的华奢,称为“凤舆”而已,也应该用红色增添喜气。故宫博物院典藏有一乘红缎绣龙凤双喜字轿,在《清代宫廷生活》一书中将其定为“双喜字凤舆”,并解说为“皇帝遣使册迎皇后时用凤舆,其轿内外装饰极为华丽,内部铺垫通红,充满喜气气氛”。同样的观点也被他书引用,如《后宫制度研究》一书,把这种喜轿称亦作“皇后凤舆”,作为插图列在该书之内。实际上,清代皇帝大婚所用凤舆,按其制度规定,外表并非红色,而是帝王专用的明**,并且上面没有“喜”字。按清朝典制规定,皇后入宫启用皇后在重大典礼时所乘的凤舆,而对于皇后,最重大的典礼莫过于亲蚕和大婚。皇后凤舆定制在乾隆年间,当时所著图文并茂的《皇朝礼器图式》图说载其形制与用途:“乾隆十四年,钦定皇后仪驾,凤舆木质髹以明黄……棂四启,青紃纲之……内髹浅红,中置朱座……椅髹明黄……亲蚕御之”[。此时皇帝乾隆早已成婚,所以制定皇后凤舆的用途在于皇后亲蚕,皇后亲蚕是由皇后主持的最高级别的典礼。因为当时未涉及到皇帝大婚,在确定皇朝礼器时也就未考虑大婚凤舆的形制。在此之后,除了皇后亲蚕而外,也只有在同治与光绪大婚时再次用到凤舆。所以在光绪帝大婚制作皇后凤舆时,承做人员已对其形制不甚清楚,于是特别参照了《皇朝礼器图式》,并对其色彩进行了解释:“光绪十四年四月初八日,本处(按:指大婚礼仪处)具奏工部片,查凤舆图内颜色作法各节,请旨遵行。经总管连英口传懿旨,交出《皇朝礼器图》一册,着工部堂官阅看,照图绘制。其青色即系蓝色,凤舆金顶金凤及仪驾内一切金什件等项,均着照道光二十八年奏明成案办理”。我们从《大婚图》中可以明确看到,奉迎皇后的凤舆与《皇朝礼器图》中的图像及图说完全一致。

  皇后入宫的凤舆不与常人相同,而且在皇后乘坐凤舆入宫时,还要提前在其内部放置御笔“龙”字,光绪帝大婚时凤舆内的“龙”字为皇太后慈禧所写,至今还典藏在故宫博物院。此外还要有金质双喜“如意”一柄。皇后坐在凤舆内向宫中行进时,必须一手持金质双喜“如意”,一手持苹果。

  至于皇后迎进宫内后,就不再乘凤舆,而换乘文献所载的“礼舆”,它与皇帝在大婚时诣慈宁宫向皇太后行礼所乘之“礼舆”相同,实际上是八人抬孔雀羽顶轿,皇后“由乾清宫至后隔扇,升八人孔雀顶轿”、酉时“请皇后乘八人孔雀顶轿至坤宁宫降舆,至东暖阁等候。”大婚次日,帝、后先后“乘八人孔雀顶轿,提炉前导,出顺贞门、神武门进北上门,由西山道至寿皇殿,列圣列后圣容前拈香”。这种“礼舆”,也是《大婚图》中所画的复选秀女后的“准皇后”出宫时所乘之轿。孔雀羽顶轿的形制并不为《大清会典》所记载,但故宫博物院现今尚有一乘遗存。

  奉迎皇后,凤舆到了乾清门,才算到了皇帝之“家”,于是在乾清宫阶下轿。“皇后降舆。福晋接苹果,递宝瓶,皇后接宝瓶,四福晋搀扶,内务府营造司预设火盆于乾清宫殿内,武备院预设马鞍于坤宁宫门槛上。”按满族传统,新娘要跨越火盆才可迎娶进入夫家之中,所以皇后在乾清宫须跨越火盆。有的学者考证此俗是满族萨满信仰中对火崇拜的反映。其实,以火驱邪这种习俗不仅满族流行,而且“外人到东海窝集部的窝棚、帐篷时,要跳火,过火,这就意味着盛火去掉了邪气”。新娘从母家走进夫家,也是从外族他姓而来,为了不给夫家带来邪气妖魔,所以要从火上跨过。满族以火驱邪不仅表现在婚礼中,即使在丧事时也同样要跨火:“满洲人如本家遇有孝服者,必请出神位安于洁净之室。若族中孝服,则在大门外释去孝衣,始入院内。如无另室之家,则净面洗目,焚草越火而过之,始入”。皇后不仅在进入皇家——夫家之时跨火驱邪,而且对迎娶时所乘之轿以及盖头,提前也要用藏香熏一下以驱除邪气。

  在新娘将将要出阁之时,以为有邪气妖魔须避的情况由来已久,如汉代即认为,迎娶新娘日有“三煞”在门,“三煞者,谓青羊、乌鸡、青牛之神也。凡三煞在门,新人不得入,犯之则损尊长及无子”。为避“三煞”,所以在“妇将至门,但以谷豆与草禳之,则三煞自避,新人可入也”。只是在不同的民族间,所采用的避邪方式不同而已。八旗民间在新娘喜轿到达夫家大门时,新郎还要对轿射箭三支,同样是为了避邪:“新妇舆至门,新郎抽矢三射,云以去煞神”。抽矢三射,或即为射“三煞”。

  皇后跨过火盆,出乾清宫后到达洞房坤宁宫时,还要从门槛上的马鞍上跨过,才可进入洞房。其马鞍之下还要压有两个苹果。跨马鞍之俗,由来已久,以其音与“安”相同,于是人们用它作为祈祷平安的代表物。按《坚瓠广集》载:“唐突厥默啜请尚公主,诏送金缨马鞍。默啜以鞍乃涂金,非天子意,请罢和亲。鸿胪卿知逢尧曰:‘汉法重女婿而送鞍,欲安且久,不以金为贵。’默啜从之。今人家娶妇,皆用鞍与宝瓶,取平安之意,其来久矣。”[36]清代皇帝大婚,皇后所跨之马鞍下压有苹果,真是更加符合了“平安”之意。而皇后在乾清宫下轿的同时,就要由在宫中执事的福晋命妇接过皇后手中的“如意”与苹果,递上宝瓶,皇后要怀抱宝瓶前往坤宁宫。但宝瓶并非取其“平安”之意,其作用如同聚宝盆,它是财富的象征,其内盛装“珍珠二颗、宝石二块、金钱二个、银钱二个、金‘如意’二个、银‘如意’二个、金锞二个、银锞二个、金八宝二个、银八宝二个、金银米”。满族民间新娘也抱宝瓶,只是其内所盛装的东西不能像皇家那样昂贵,一般装有大米和小米,权称为金银米。在河北的一些地方,新娘下轿时,还有递给花瓶之俗,同时歌唱道:“花瓶本是圣人留,轩辕黄帝起根由。今日落在新人手,富贵荣华万万秋。”其意义与宝瓶相同,无非都寄予了对财富与幸福生活的向往。

  洞房诸礼俗。皇后跨过马鞍,进入洞房伊始,最先是要与皇帝一同先行“坐帐礼”。档案记载:“皇上皇后同御龙凤喜床上,向正南方天喜方位,坐帐礼毕……”坐帐礼不见诸经典,只是在唐人笔记中约略记载为:“北朝婚礼,青布幔为屋,在门之外,谓之青庐,于此交拜迎妇。实际上在当时,这不过是对从远路迎娶来的新娘,让其有一小段时间的歇息,然后再举行各种正式的礼仪。后来因袭之,并以“礼”名之。在满族民间,“新娘入帐篷登床,面吉方而坐,俗称‘坐福’,也称‘坐帐篷’。有的地区已没有帐篷,新郎新娘进洞房后,男左女右并肩坐在南炕上的帐帏内,称为‘坐帐’。这种俗称的“坐福”礼,在当代东北传统的婚礼中还在流行。

  坐帐之后行合卺礼。婚礼诸礼中真正代表男女成为夫妇的是合卺礼,这是历代以来各民族通行的传统礼仪。《礼记·昏义》:“共牢而食,合卺而酳,所以合体,同尊卑,以亲之也。敬慎重正,而后亲之,礼之大体,而所以成男女之别,而立夫妇之义。男女有别,而后夫妇有义;夫妇有义,而后父子有亲;父子有亲,而后君臣有正。故曰:‘昏礼者,礼之本也。’”统治者将其推演到君臣的高度。合卺礼为现代所说的喝交杯酒之源。合卺一词,今人多很生疏,“合卺,破匏为之,以线连柄端,其制一同匏爵”。张梦元的《原起汇抄》则进一步阐述婚礼用匏为爵之意义:“用卺有二义,匏苦不可食,用之以饮,喻夫妇当同辛苦也;匏,八音之一,笙竽用之,喻音韵调和,即如琴瑟之好合也。实际上也就是前面经典中所说的“合卺而酳,所以合体,同尊卑,以亲之也。”合卺礼在洞房内举行,清代皇帝大婚在坤宁宫举行。此时皇后要重新梳洗打扮,换下在母家奉迎时所穿的龙凤同和袍,把“没上头”的长发姑娘打扮成“两把头”媳妇,穿上朝袍朝褂。这身打扮,完成了从闺阁女子到已婚女子的蜕变,朝袍加身也已然表明从平民女子到皇后身份的蜕变,只有这种身份才配与皇帝合卺。清代帝后在合卺时,却模仿古人席地而坐之俗,“内务府女官恭进宴桌,铺设坐褥于龙凤喜床沿下,相向坐,恭进皇上、皇后交杯用合卺宴”。皇后居左,皇帝居右,对饮对食。在帝后饮食之时,还要有结发的侍卫夫妇在坤宁宫外的屋檐下用满语唱交祝歌,其歌词虽不见档案记载,但无非是祝愿的吉利词语。按古礼,在新娘新郎合卺之后,“媵馂主人之余,御馂妇余”。即由新娘的陪嫁女子“媵”吃新郎所剩之饭食,新郎的从人“御”吃新娘所剩之饭食,以此表明阴阳(男女)蕴藉交接。明代帝后大婚尚恪守古礼中的合卺之仪,如以四个金爵和两个卺行合卺礼,分三次酌酒,并且“皇帝从者馂皇后之馔,皇后从者馂皇帝之馔”。而在清代皇帝大婚中,各种文献已不见爵与卺并存的记载,其合卺改以金质合卺杯。合卺后当晚,帝后还要吃长寿面,次日还要举行“团圆宴”,以表明帝后婚后生活的美满。在满族婚礼中,不论民间,亦或皇家均不见传统完全复古的合卺礼仪式。甚至在民间合卺时,还要由萨满太太向空中抛肉。这些正是满族不同于汉族传统婚礼之处。

  清代皇帝大婚在行合卺礼之前,却还先有一项帝后同吃子孙饽饽之俗。子孙饽饽,即饺子。它不由皇家预备,而是由皇后母家预备。子孙饽饽必煮得半生不熟,以谐音“生子”,它寄予了皇家祈求子嗣繁兴的愿望。吃子孙饽饽不同于合卺席地而坐,而是在龙凤喜床上,皇帝居左,皇后居右。在满族民间,新郎新娘食子孙饽饽时,还有“一男童隔窗问道:‘生不生?’,照例由新郎或娶亲太太回答:‘生!’表示婚后要生儿育女,宗支繁衍,瓜瓞绵绵” 。在民间,食子孙饽饽往往还安排在合卺之后,而在清代宫廷,却在皇帝皇后还未行合卺礼,未成夫妇之前即先吃子孙饽饽,可见皇家对帝后婚姻之“下以继后世”的殷切希望。

清代后宫的生活其实是很无聊的,因此后宫嫔妃大多热衷于争宠,相互倾轧,嫉妒。

宫中规矩,一般早晨6点前就起床了,7点前梳洗完毕。正餐一般在10点半和下午五点。还有没病也有太医给来请平安脉,并且开一剂药方叫“代茶饮”,至于吃不吃就看妃嫔们自己的了。清宫内如无特殊喜庆事件,每年只举行两次庆典。一是阴历元旦,二是万岁节(皇帝生日)。但是宫内的祭祀很多,最隆重的就是祭祀祖先。

三命通会

《三命通会》作者为明朝进士万民英。该书在传统命学的历史上拥有非常高的官方地位,而 足本《三命通会》共十二卷清朝编修的四库全书将其着作《三命通会》《星学大成》收录,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4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官修编年体通史,是“正史”的代表作。

5诗经

第一部诗歌总集。

6论语

《论语》首创语录之体。汉语文章的典范性也发源于此儒家(在春秋战国时期与墨家对立)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和“中庸”。《论语》主要是记录春秋时期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

7三国志

《三国志》全书一共六十五卷,《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陈寿是晋朝朝臣,晋承魏而得天下,所以《三国志》尊魏为正统。《三国志》为曹操写了本纪,而《蜀书》和《吴书》则记刘备为《先主传》,记孙权称《吴主传》,均只有传,没有纪。 三国志《三国志》位列中国古代二十四史记载时间顺序第四位,与《史记》(司马迁)、《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司马彪)并称前四史。

8说文解字

一部字典一个中华。

9全唐诗

《全唐诗》,900卷,共收录唐代诗人二千五百二十九人的诗作四万二千八百六三首。

10三字经

中国古代影响最大的启蒙读物

《三字经》与《百家姓》、《千字文》并称为三大国学启蒙读物(其中《千字文》存在《古千字文》、《叙古千字文》、《续千字文》、《新千字文》等不同版本)。《三字经》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它短小精悍、琅琅上口,千百年来,家喻户晓。其内容涵盖了历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

通常人们会以为皇宫富丽堂皇,后妃们锦衣玉食,养尊处优,生活极尽奢华,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其实后宫生活远非想像中的美好。《红楼梦》里贾元春说的好:“想当初送我到那见不得人的去处。”“见不得人”,指后宫是个相对封闭的环境,几乎与世隔绝。后宫生活是封闭的、禁锢的、压抑的,稍有不慎就可能触犯条规、忤逆君王,以至酿成大祸,随时可能受到严惩,甚至性命不保。

生活在后宫的女性,日常虽然可以不同程度地参与到乐舞、游艺、时节、典庆等各项生活之中,但其情感终究是压抑的,生活终究是寂寞的,连最基本的人身自由也被剥夺了,她们还要不得不面对由于众多妃嫔争宠所导致的明争暗斗、你死我活。

有关宫廷生活的唐诗大致可以分为叙事类和情感类,二者从不同角度抒写宫女的不幸遭遇,通过展示她们的现实生活和感情世界,表达她们的悲哀愁怨,对她们寄寓深切的同情。研究这类唐诗,我们对后宫生活以及宫女们的感情世界会有更为全面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以下从三个方面阐释唐诗对宫女情感世界的反映。

一、望幸心理

在深宫内院中,成千上万正值青春年华的女子,可是真正的男人却只有皇帝一个。这些女子无论是否拥有妃嫔的名分,实际上都归皇帝一人所有。他可以占有她们、冷落她们、抛弃她们,可以对她们视而不见。其实许多后宫女子甚至连皇帝的面也没有见过,而被临幸过的比例则很小。于是,宫中女性普遍渴望得到皇帝的垂顾,哪怕春风一度,得宠的希望固宠,失宠的希望复宠。宫中女性更希望通过得“幸”使自己怀孕生子,从而提高在宫中的地位,乃至使自己的娘家获得一些利益。望幸成了她们生活的主要内容,而结果却往往是无望。

薛逢《宫词》:“十二楼中尽晓妆,望仙楼上望君王。锁衔金兽连环冷,水滴铜龙昼漏长。”

“十二楼”、“望仙楼”指的是宫妃的住所。这些美女们早起打扮得漂漂亮亮,望眼欲穿等着君王,度日如年,心寒意冷。

刘长卿《上阳宫望幸》:“独见彩云飞不尽,只应来去候龙颜。”上阳宫是东都的冷宫,皇帝很少来。不见君王面,惟见彩云飞。

杜牧《月》:“三十六宫秋夜深,昭阳歌断信沈沈。唯应独伴陈皇后,照见长门望幸心。”昭阳殿的恩宠与长门宫的冷寂形成鲜明对比。月光清冷,不眠之夜,谁去理会阿娇无望的期待。

章碣《东都望幸》:“纵使东巡也无益,君王自领美人来。”即使好不容易把君王盼来,可是君王自有随身相伴的美人,轮不上这些冷宫中望幸的女子获得恩宠。

二、争宠心理

望幸也罢,只是处于遥远的期待之中。不甘于默默地期待,就要参与到争宠的斗争中,而这种争宠的倾轧是非常激烈而残酷的。后宫人数众多,美女如云,君王宠新厌旧,薄情寡义,即使得宠,最艰难的是能够固宠。后宫的女性之间充满了明争暗斗,争风吃醋,尔虞我诈,不择手段,彼此伤害,提心吊胆。而伴君如伴虎,宠辱无常,即使没有伴在皇帝身边,也往往因为受到猜忌而不能远离灾祸。争宠失败的一方,可能被打入冷宫,施以宫刑,乃止送命。

争宠的手段一个是“以色事君”,一个是“母以子贵”。后宫女子比拼容貌,比拼才艺,以为自己的才貌在其他女性之上,理应得到君王的赏识与眷顾。同时,担心色衰见弃,还得费尽心机压制其他女性才貌的展示和发挥。赵飞燕姐妹没有子嗣,担心别的妃嫔“母以子贵”,为了固宠千方百计害死别人生育的皇子。

高蟾《相和歌辞·长门怨二首》之一:“天上何劳万古春,君前谁是百年人。”

李商隐《宫辞》:“君恩如水向东流,得宠忧移失宠愁。”

刘言史《相和歌辞·长门怨》:“独坐炉边结夜愁,暂时恩去亦难留。”

长孙佐辅《相和歌辞·宫怨》:“无情春色尚识返,君心忽断何时来。”

王建《宫词一百首》之三十九:“往来旧院不堪修,教近宣徽别起楼。闻有美人新进入,六宫未见一时愁。”听说新建宫殿,又有美人入宫,大家还没见面已经忧心忡忡了。

白居易《上阳白发人》:“未容君王得见面,已被杨妃遥侧目。妒令潜配上阳宫,一生遂向空房宿。”杨贵妃专宠,大批宫女被遣送到上阳冷宫,一辈子独守空房。

王建《宫词》之三十八:“欲迎天子看花去,下得金阶却悔行。恐见失宠人旧院,回来忆着五弦琴。” 原本想要取悦君王,但安排好之后随即却后悔了,因为赏花要经过一位以弹琴而曾经得宠的宫人住的地方,深恐君王萌发旧情,反而冷落了自己。

韩偓《故都》:“掩鼻计成终不觉。”据《韩非子》,楚王的妃子郑袖嫉妒一位新得宠的美人,假意关照她说,大王不喜欢你的鼻子,见面时你最好把鼻子掩住。随后她又对楚王说,美人掩鼻是厌恶你身上的臭味。楚王一怒之下割了美人的鼻子,从此郑袖得以专宠。

殷尧藩《汉宫词三首》(卷492_67)之二:“霍家有女字成君,年少教人著绣裙。枉杀宫中许皇后,椒房恩泽是浮云。”

霍成君是汉宣帝时大司马大将军霍光的女儿,霍光权倾一时,他把女儿嫁给汉宣帝,一心希望女儿成为皇后,可是汉宣帝跟许皇后的感情很好,废后的计划难以实施。宫中女医官淳于衍与霍光的妻子交往甚密,为了给霍家帮忙,淳于衍利用许皇后产后气血两亏之际大量使用大补且大毒的附子,中医讲究辩证论治,附子对于常人没有什么毒性,但对于产妇则要视情况掌握剂量。于是淳于衍就用附子毒死了许皇后,以为可以神不知鬼不觉。后来事情败露,霍家小女的皇后也没当多久就被废了。而且为了皇帝行幸方便,汉代后宫女子一般穿开裆裤,但是霍光为了能使自己的女儿得到更多被宠幸的机会,不仅命令后宫女性把裤裆缝上,甚至腰上还多系几条裤带。为了争宠不仅身在后宫的女性费尽心机,甚至连娘家也参与进来。而且采取的手段阴险毒辣。

三、哀怨心理

望幸无望,争宠失败,大量宫女只能在凄清宫苑里过着寂寞难耐的生活。这些青春美丽的后宫女子,即使不被打入冷宫,日常的生活也往往枯燥乏味,有的常年从事宫中杂役,日复一日,辛苦无聊。有的在失宠之后被打入冷宫,老死宫中。而一旦打入冷宫,不仅精神生活更加寂寞孤苦,甚至一般的物质生活水准也大大降低,其生活条件相当恶劣。

宫女们在这种压抑的环境里生活,面对无穷无尽的寂寞,默默承受着身心所遭受的摧残。长夜漫漫,难捱难熬,对于时光的流失,时而敏感,时而麻木。入宫的女子被迫骨肉分离,与世隔绝,禁锢青春,终老宫中。她们无力主宰自己的命运,她们对自由怀着热切的向往,她们想念家乡和亲人,渴望感情,渴望正常人的生活。

白居易《后宫词》:“三千宫女胭脂面,几个春来无泪痕?”后宫佳丽三千人,个个以泪洗面。

白居易《后宫词》:“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熏笼坐到明。”自己依然青春美丽,可是却已得不到君王的眷顾,漫漫长夜,独自无眠。

张祜《赠内人》:“斜拔玉钗灯影畔,剔开红焰救飞蛾。”之所以要救那投火的飞蛾,是因为自己与之同命相怜。

元稹《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白头宫女闲坐诉说往事,其寥落、寂寞可想而知。

王建《宫词》之九十:“树头树底觅残红,一片西飞一片东。自是桃花贪结子,错教人恨五更风。”王安石喜欢这首诗,谓其“意味深婉而悠长。”

崔国辅《秦女卷衣(一作妾薄命)》:“虽入秦帝宫,不上秦帝床。夜夜玉窗里,与他卷衣裳。”入宫无宠,干的是侍奉皇帝起居的杂事。

杜牧《宫人冢》:“少年入内教歌舞,不识君王到老时。”终老宫中,连皇帝的面都见不到。

王建《旧宫人》:“先帝旧宫宫女在,乱丝犹挂凤凰钗。霓裳法曲浑抛却,独自花间扫玉阶。”年老色衰后不再从事乐舞表演,在宫中扫地。

白居易《上阳白发人-愍怨旷也》:“宿空房,秋夜长,夜长无寐天不明。”

朱庆馀《宫词》:“寂寂花时闭院门,美人相并立琼轩。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 后宫制度森严,言行都有禁忌,人的行动没有自由,言语亦受到限制,想说话,却怕鹦鹉学舌泄露了心事。

郑谷《长门怨二首》之一:“春来却羡庭花落,得逐晴风出禁墙。”落花可以随风飘落墙外,人却出不去。

李建勋《宫词》:“却羡落花春不管,御沟流得到人间。”飘零的落花竟也值得羡慕,因为它随水漂流,得以到人间。

其实反映宫女们情感世界以及她们心理状态的唐诗至少有数百首,读来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不敢多引,怕诸位看着烦,怕自己不知不觉沉浸在后宫的哀怨中不能自拔。

醍醐天皇(公元898年―公元929年在位)与平安前期的历代天皇不同,很少教编汉诗集,下令大力编纂和歌集。延喜5年(公元905年)纪贯之(一公元945年)编了《古今和歌集》20卷,其后《后撰和歌集》也编成。这些31字的短歌是民间文学,受到一般人的轻视。贵族只把它看作余兴,不能列入文学。但到六歌仙时代(公元858年―公元888年)出现了六位歌仙(在原业乎、小野小町、大伴黑主、喜撰法师、文屋康秀、僧正遍昭),和歌开始与汉诗分庭抗礼了。藤原良房(公元804年―公元872年)是和服的保护人。

散文方面出现了在原业乎的《伊势物语》(短篇故事集,125篇)。其后又出现了《竹取物语》(作者不明,10世纪的神话故事集)、《大和物语》(恋爱故事集,170多篇)、《字津保物语》(作者不明,10世纪的长篇故事)。同时还出现了日记文学,如纪贯之在承平4年(公元934年)从土佐到京都途中写的《土佐日记》;10世纪藤原道纲之母写的,以她的结婚为主要内容的《蜻蜓日记》;平安末期女诗人和泉式部写的《和泉式部日记》;11世纪紫式部夫人写的《紫式部日记》;11儿世纪营原孝标之女写的,幻想阿弥陀佛接她到净土极

乐世界去的《更级日记》等。

11世纪藤原氏的全盛期,文学上出现了服务于宫廷的女作家写的长篇小说,其代表作是《源氏物语》。此书由紫式部(公元978年―公元1014年)所写,成于11世纪初,共45篇,以主人公光源氏的恋爱生活和命运为题材,出色地描写了宫廷贵族的奢侈生活与人物微妙的心理状态。

11世纪末出现了两部以历史为题材的贵族小说《荣华物语》和《大镜》,作品通过对以藤原道长为首的摄关家发家史的记述,表露出没落贵族的怀古情绪。与此同时,描写武士、名主和劳动人民生活的《今昔物语》问世,它是一部有关中国、印度和日本的故事集,文字使用当时的民间语言。诗集方面,出现了小野半守编的《凌云集》、藤原冬嗣编的《文华秀丽集》、良半安世编的《经国集》。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