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旬是指几年
一旬是指10年或12年。
旬(拼音:xún)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指事字。甲骨文上从十(或甲),下象回环形。表示以天干甲日到癸日十天时间的循环为“旬”。金文加日,则明确表示以10日循环为“旬”,后来转指10年,又引申为时间上的一个完整循环。
如果按时间计算,一月有三旬,一旬等于10天;当表示年龄时,一旬表示的是10年;当表示年长时,一般说大一旬或小一旬是指一个属相周期12年,即一个完整的属相年。旬是一个时间概念,中代使用天干纪日,每十日周而复始,因此专门用一个“旬”字来表示这个概念。
旬按一个完整的属相年计算并不一定必须是十进制。生活中,不是十进制的例子很多:一小时60分钟,每分钟60秒;一天24小时;一周7天,一个月30天;一个节气15天;年过五旬应当是60岁而不是50岁。
什么是旬?
旬是指十天的时间单位,是中国古代计时法中的一种。旬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家为了便于统计日、月、年的变化而创造的一种时间单位,也是古代农民在农事生产中用于计算时间的一种方法。
旬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天文学,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发现,月亮的周期大约是295天,而一年有365天,因此他们将一年分为36个旬,每个旬由10天组成,这样每年就正好有360天,这种计时法被称为“旬周制”。
旬是一种特殊的时间单位,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旬是一个短时间单位,比月份和季节更加;2、旬的长度为10天,方便计算,也更符合人们的生活习惯;3、旬是一种文化符号,代表着中国古代农民的智慧和勤劳;
4、旬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深刻的意义,被广泛运用于文学、诗歌、歌曲等各个领域。
一个月分为上旬,中旬和下旬。十日为一旬,1-10号为上旬,11-20为下旬,21号到这个月最后一天为下旬。
月:
月是历法中的一种时间单位,传统上都是以月相变化的周期作为一个月的长度,一个月(太阴月)的长度大约是2953日,即一轮朔望月。
在旧石器时代的早期,人类就已经会依据月相来计算日子。迄今,朔望月仍是许多历法的基石。一年分为12个月;中国农历一年也为12个月,农历的闰年为13个月,多出的一个月称为闰月。
月份来源的传说来自于《山海经》中的《常羲生月》。《山海经》记载,帝俊有两位妻子,羲和与常羲。羲和生日,常羲生月,所以常羲也被称为月母。
其实羲和与常羲同为制定历法的官职。《世本》中记载,黄帝为了制定历法,让羲和占日,常仪占月,常仪就是常羲,占月就是观测月亮的晦朔弦望的周期,这就是常羲生十二月的来历。
三天:三日;七天:一周;一月:三旬
1、日
日是计量行星自转一周的时间单位。口语中常俗称天。
一个太阳日约等于24小时
一个恒星日等于23小时56分409894秒
2、周
星期,又作周或礼拜,是古巴比伦人创造的一个时间单位,一个星期为七天。
星期的起源应该是连系著月亮的周期,因为七天大约是月亮一周的四份之一。
后来犹太人把它传到古埃及,又由古埃及传到罗马,公元3世纪以后,就广泛地传播到欧洲各国。明朝末年,它也随基督教传入了中国,因而称为礼拜。
一星期的七天是从拉丁语直接转变过来的,拉丁语中星期日为“太阳日”,星期一为“月亮日”,星期二为“火星日”,星期三为“水星日”,星期四为“木星日”,星期五为“金星日”,星期六为“土星日”;法语直接采用拉丁语的名称,只是将星期日改为“主的日”;
因为五颗行星的名称都是古罗马神话中的神的名字。英语将其中几个换成古日尔曼人神话中的神,如星期二变为日尔曼战神“提尔”的日子,星期五变为日尔曼女神“弗丽嘉”的日子,星期三变为日尔曼神“奥丁”的日子、同样地星期四也是日尔曼神“索尔”的名字;俄语和斯拉夫语言中,已变成“第一”、“第二”日……。
在中国,可能是在8世纪时透过明教的传入,使中国有了星期的观念,并以“七曜”来分别命名。日曜日是星期天,月曜日是星期一,火曜日是星期二,水曜日是星期三,木曜日是星期四,金曜日是星期五,土曜日是星期六。
中国在民国成立后改称星期,其中的“星”字便是指这七曜,但在日本、韩国和朝鲜仍沿用此名字。
4、旬
旬 ,本义是十日。旬的概念从夏朝开始已经存在,在甲骨文中就有旬字。中国古代天干纪日,每十日周而复始,称一旬。因此专门用一个“旬”字来表示这个时间概念。
中国人仍然使用旬来表示十天这个时间。一月可以分为三旬,分别为上旬、中旬和下旬。同时旬也可以作为十岁讲。如:八旬老者等。
扩展资料:
其他表示时间的词语:
1、候
古代把五天称为“一候”;
现气象学上仍沿用:~温(每五天的平均温度);
全年有二十四节气,七十二侯。
2、月
月是历法中的一个时间单位,照理说,他的长度应该与月球绕地球公转的自然轨道周期相当,但传统上都是以月相变化的周期作为一个月的长度,也就是一个月(太阴月)的长度是会合月(朔望月),大约是2953日。
对出土文物符木的研究推断,在旧石器时代的早期,人类就已经会依据月相来计算日子。迄今,会合月仍是许多历法的基石。一年分为12个月;中国农历一年也为12个月,农历的闰年为13个月,多出的一个月称为闰月。
3、季度
人们俗称的“季度”,就是把一年平均分成四份,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一年可以分为四个季度,每个季度历时3个月。第一季度:1月-3月;第二季度:4月-6月;第三季度:7月-9月;第四季度:10月-12月。
4、年
年是与地球在轨道上绕太阳公转有关事件再现之间的时间单位。
一般而言,年的长度取为太阳在天球上沿黄道从某一定标点再回到同一定标点所经历的时间间隔。由于所选取的定标点不同,年的定义也不同,通常有:
近点年=36525964日
恒星年=365256363004个平太阳日(≈365日6时9分10秒)
回归年(贝塞尔年)=365242199174日(≈365日5小时48分455秒)
交点年=34662003日(346日14小时52分529秒)
1984年起,天文学上采用儒略年(不可和历法上的儒略历相混淆)作为统一的年的时间单位,规定为3652425日,与回归年相比每3000年误差1日。
现代公历里,平年一年为365天(包含52周1天),闰年一年为366天(包含52周2天)。
-时间单位
1 “一个月”在文言文中怎么说
三旬。古时十天为一旬。
年号纪年
从汉武帝起,帝王即位都有年号,后就用帝王年号来纪年。 如:康熙元年等。《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琵琶行》“元和十年”、《游褒禅山记》“至和元年七月某日”、《石钟山记》“元丰七年”、《梅花岭记》“顺治二年”、《指南录后序》“德祐二年”、《雁荡山》“祥符中”(“祥符”是“大中祥符”的简称,宋真宗年号)等。
王公年次纪年
用于春秋战国时代的一种纪年方法,如:赵惠文王十六年《左传。骰之战》:“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指鲁僖公三十三年。《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
2 月在古文中有什么意思
月:1月亮
明月几时有——苏轼《水调歌头》
2每月,月月(类似于:天天)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苏洵《六国论》
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而后已。——《孟子》
3一个月份(同现代汉语中的“月”)
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孔雀东南飞》
4像月亮一样的
太一祝宰则衣紫及绣。五帝各如其色,日赤,月白。——《史记》
5月光,月色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晋· 陶潜《归园田居》
6 指妇女的月经、月事
月信不通,当归酒下。——《博济方》
7一个月的
如司马迁《史记·秦楚之际月表》,月表:按月记事之表
3 文言文表示年月日的方法,在线等一、表示动作行为已经发生或曾经发生,如:尝,其意思相当于“曾经”。
①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魏学洢《核舟记》) ②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吾尝疑乎是。(柳宗元《捕蛇者说》) ③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范仲淹《岳阳楼记》) ④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司马迁《陈涉世家》) 二、表示动作、状态在继续进行或持续存在,如: 1、会,意思是“恰逢”、“正赶上”。 ①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司马迁《陈涉世家》) ②会宾客大宴。(林嗣环《口技》) 2、方,意思相当于“正”、“刚”。
①方欲行,转视积薪后。(蒲松龄《狼》) 3、正,“正好”、“恰好”的意思。
①正沉吟间,夏侯敦入帐,禀请夜间口号。(罗贯中《杨修之死》) ②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论语/述而》) 三、表示在特定的某个时间发生,如:是时。 ①当是时,妇手拍儿声。
(林嗣环《口技》) “当是时”,即“正在这个时候”的意思。 四、表示事件或动作行为突然发生,异常迅速,出人意料,如:忽,忽然,暴,急。
①忽一人大呼:“火起。” (林嗣环《口技》) ②忽一彪军撞至面前,大叫:“魏延在此!” (罗贯中《杨修之死》) ③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林嗣环《口技》) ④屠暴起,以刀劈狼首。(蒲松龄《狼》) ⑤定伯便担鬼著肩上,急执之。
(干宝《宋定伯捉鬼》) ⑥急令医士调治。(罗贯中《杨修之死》) 例①~④“忽”“忽然”“暴”都有“突然”的意思。
例⑤⑥“急”是“急忙”的意思,除表示动作的急促之外,它还着重表示仓促、忙乱的意思。 五、表示同时发生,如:一时。
①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林嗣环《口技》) “一时”译为“同一时候”,表示行为、状态存在的时间短暂。
六、表示过了很短的时间就发生,如:顷之,俄而、未几、少时,顷刻、少顷、间,相当于“一会儿”“过了一会儿”的意思。 ①顷之,客请与予对局。
(钱大昕《弈喻》) ②俄而百千人大呼。(林嗣环《口技》) ③未几,夫齁声起。
(林嗣环《口技》) ④少时,一狼径去。(蒲松龄《狼》) ⑤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
(蒲松龄《狼》) ⑥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林嗣环《口技》) ⑦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
(韩非《扁鹊见蔡桓公》) 七、表示动作、行为或状态在前不久发生或完成不久,如:初,甫。 ①大儿初醒声。
(林嗣环《口技》) ②甫下数子,客已得先手。(钱大昕《弈喻》) 八、表示两件事相继发生,其间相距的时间较短,如:既而,寻,相当于“不久”“旋即”的意思。
①既而儿醒,大啼。(林嗣环《口技》) ②未果,寻病终。
(陶渊明《桃花源记》) 九、表示某种情况或行为动作就要发生或完成,如:将,意思是“快要”“就要”“将要”。 ①不治将恐深。
(韩非《扁鹊见蔡桓公》) ②季氏将伐颛臾。(《论语/季氏》) 十、表示过了一些时候才发生。
如:已而。 ①已而太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十一、表示时间过了很久,如:久之,“很久”的意思。 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蒲松龄《狼》) ②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司马迁《陈涉世家》 二是用干支记年。
干,即“天干”(天干依次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支,即“地支”(地支依次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干、支是我国古代用以记录时间的一套专门的序数系统。
干、支按顺序两两相配,至六十次为一循环,称为一个“甲子”(或“花甲子”):甲子、乙丑、丙寅……辛酉、壬戌、癸亥。如: ③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
(四册·《西湖游记二则》) ④己亥之二月也。(五册·《满井游记》) ⑤天启壬戌秋日。
(四册·《核舟记》) 三是用国君的年号记年。我国古代帝王年号,从汉武帝刘彻“建元”年号开始,此后多以年号记年。
如: ⑥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二册·《桃花源记》) ⑦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
(三册·《记承天寺夜游》) 二、记月 古代记月的主要方式有三种: 一是用地支记月。按阴历,寅为正月,卯为二月,其余(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子丑)依次类推;二是在春夏秋冬各季前(分别)依次加上孟、仲、季等字,组成孟春、仲春、季春……孟冬、仲冬、季冬,古人用它们作各季中相应月份别称;三是如同现代记月,在月前加数字记月。
初中文言诗文中常见的是第三种,如: ⑧胡天八月即飞雪。(四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⑨五月人倍忙。
(五册·《观刈麦》) ⑩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六册·《墨池记》) 三、记日 古代记日的主要方式亦有三种: 一是用干支记日。
如: 是月丁未。(旧教材·《登泰山记》) 二是用特定的节日、节气名称记日。
如: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一册·《过故人庄》) 三是在一月之内,古人常用“朔”(农历每月初一)、“月出(fěi)”(农历每月初三)、“望”(农历每月十五)、“既望”(农历每月十六日)、“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等表示日期。
如: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三册·《观潮》)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旧教材·《登泰山。
4 学生一词的文言文简写学生的别称 学子:春秋时代,学生就被称为“学子”,《诗经·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郑玄注曰:“青衿,青领也,学子之所服。”是故“衿”字现在应该读入“今”。
《诗·郑风·子衿》“青青子衿”。 《毛传》:“青衿,青领也,学子之所服。”
汉?郑玄笺:“学子而俱在学校之中。” 宋?林景熙 《酬谢皋父见寄》诗:“风雅一手提,学子屦满户。”
萧三 《他……》诗:“他是青年学子最敬爱的教授。” 弟子:《论语·雍也》:“ 哀公问曰:‘弟子孰为好学?’”弟子与门人、门生有别。
宋·欧阳修 《后汉孔宙碑阴题名》:“其亲授业者为弟子,转相传授者为门生。” 学生要从师而学,受业于老师,才有望成才。
对于老师,学生就是弟子。学童:年幼的学生。
《汉书·艺文志》:“ 汉 兴, 萧何 草律,亦著其法,曰:‘太史试学童,能讽书九千字以上,乃得为史。’” 鲁迅 《呐喊·白光》:“他刚到自己的房门口,七个学童便一齐放开喉咙,吱的念起书来。”
门人:即弟子。《礼记·擅弓下》:“子思哭于庙,门人至。”
郑玄注:“门人,弟子也。”门,意为师门。
门生:也指学生。东汉时“门生”则指再传弟子。
门人、门生与弟子有别。欧阳修在《集古录·跋尾·后汉孔庙碑阴题名》中说:“其亲授业者为弟子,转相传授者为门生。”
后世也指亲授业的学生。 门下:指门生、弟子。
《淮南子·道应训》:“ 公孙龙顾谓弟子曰:‘门下故有能呼者乎?’” 胡适 《白居易时代的禅宗世系》:“ 怀晖 也是 道一 的门下,其书今不传了。” 门下士、门下生、门下客:指学生、弟子。
清刘大櫆《赠大夫闵府君墓志铭》:“遂以授徒为生,教授宗党及前溪、洵川间。其门下士数十百人”。
郭沫若《我的童年》:“他是张之洞、王壬秋的门下生,听说张之洞的有些学说是剽窃他的。”明唐顺之《送邹东郭掌南院》诗:“此去谈经门下客,几人相对坐春风。”
门弟子:谓及门的弟子。《论语·泰伯》:“曾子有疾,召门弟子”。
门弟子又省称“门弟 门徒:指的是弟子或徒弟。徒,意为弟子、门徒。
所以,学生的一些别称也就冠以“徒”字。诸如“徒人”、“徒弟”、“徒役”、“徒侣”。
“徒人”,弟子、门生。曾国藩《送唐先生南归序》:“仲尼既没,徒人分布四方”。
《韩非子·显学》:“藏书策,习论谈,聚徒役,服文学而议说。”梁启超《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凡创一学说者,辄广求徒侣,传于其人,而千里负笈者,亦不绝于道。”
生员、生徒、学徒、艺徒:“生徒”即学生、门徒。郭沫若在《盲肠炎·一个伟大的教训》一文中说:“我自己对于经济的知识,原不过是一个初等小学的生徒,我的见解,当然是不能作数。”
“生员”指古代国学及州、县学在学学生。《北史·儒林传序》:“立太学,置五经博士,生员干有余人。”
“学徒”,指从师受业的人。“艺徒”指跟随师傅学艺的学生。
桃李:同一个老师,会有不同的学生。韩婴《韩诗外传》卷七:“夫春树桃李者,夏得阴其下,秋得其实;春树蒺藜者,夏不可采其叶,秋得其刺焉。”
意思是说,春种桃李,收获的将是绿萌的凉爽和丰硕的果实;春种蒺藜,不能采其叶,得到的只能是伤人的蒺藜刺。后来,人们就用“桃李”来比喻栽培的学生和所荐举的人才。
所以今天我们常常听到:“桃李满天下”、“门墙桃李”等说法。高足、上足:是对别人学生的敬称。
据说汉代将马分为三等,有高足、中足、下足之别。“高足”就是上等快马,又名“上足”。
人们遂将“高足、“上足”比作高才,用作对别人学生的敬称。 小子:“小子”是长辈对晚辈的称呼,也可用作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论语·阳货》有名句:“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鸟兽草木之名。”
意思是说:“同学们怎么不学诗呢?诗可以激 志,可以观察社会,可以交往朋友,可以怨刺不平。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王,还可以知道不少鸟兽草木的名称。”
清·刘大櫆《赠大夫闵公传》:“其于后生小子,直言训诲之无隐。” 仁弟:“仁弟”也是老师对学生的称呼,其中包含着老师对学生的器重与爱护。
另外,老师通常叫学生为“同学 晚学、晚学生、后学、后进等是学子们在前辈、老师面前表现谦虚谨慎的自称。门下晚生:清代时门生对老师的老师、父亲的老师或老师的父亲称为“太老师”,而自称为“门下晚生”以示恭敬 同舍生、同砚席、同笔砚、同学、同窗、同门、同席、同门生、同门友、书友、学友、砚友:都是指在同一老师门下学习的学生。
这些我们均能从字面领会其意义,并在古书中时常见到。如《古诗十九首》中有“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题”。
“同舍生”,舍意为学舍。宋陶谷《清异录·五窟》:“老拙幼学时,同舍生刘垂尤有口才。”
“同砚席”,意为同一砚台和坐席,指在一起研论诗文或同学。刘禹锡诗:“常时同砚席,寄此感群离。”
“同笔砚”,也作“同笔研”,指在一起学习的人,即同学。宋代陈亮《与勾熙载提举书》:“今之君子,或少同笔砚,或二十年游从之旧,一旦贵贱少异,便如路人。”
师兄、师。
5 古文中诸如三天、七天、一月怎么说古人习惯的是旦日说第二天,然后这天完了,就说再一旦,又一旦……古文一月是:逾月。
旦旦:天天。《捕蛇者说》:“岂若吾乡邻旦旦有是哉?”
旦日:第二天。《陈涉世家》:“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翌日:次日。《(指南录)后序》:“翌日,以资政殿学士行。”
岁:年。《捕蛇者说》:“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
期年:满一年。《邹忌讽齐王纳谏》:“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积年:好几年。《张衡传》:“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6 三个月用古文怎么说三个月是“晶”字的异体字,古文中的读音和意思和“晶”完全相同。
写法如下:
晶:
拼音:jīng,注音:ㄐ一ㄥ,部首:日部,部外笔画:8画,总笔画:12画
五笔:JJJF,仓颉:AAA,郑码:KKK,四角:60660,结构:品字,电码:2533,区位:3007
叠字:三叠字,统一码:6676,笔顺:丨フ一一丨フ一一丨フ一一
释义:
1、光亮:~莹。亮~~。
2、水晶:茶~。墨~。
3、指晶体:结~。
4、物质从液态或气态形成晶体。
5、喻珍贵的成果,如“这部作品是他多年研究的晶晶”。
扩展资料
“晶”的释义:
一、形容词性
1、会意。甲骨文字形,从三日,表示光亮之意。本义:光亮,明亮。
如:晶天(清澈明亮的天空);晶沁(亮光透入);晶英(光亮;闪亮);晶波(闪亮的水波)。
2、同“精”。
如:晶灵(精灵)。
3、清明;晴朗。
如:晶莹;晶天(澄澈明亮的天空)。
二、名词性
1、晶体。
如:液晶;结晶;水晶。
2、水晶的简称。
如:茶晶;墨晶;晶印(水晶印章);晶帘(水晶帘子)。
3、日,太阳。
如:晶辉(光辉)。
4、指月亮
如:晶饼(指月亮);晶轮(指月亮);晶盘(指月亮);晶蟾(指明月)。
1 古文中诸如三天、七天、一月怎么说
古人习惯的是旦日说第二天,然后这天完了,就说再一旦,又一旦……古文一月是:逾月。
旦旦:天天。《捕蛇者说》:“岂若吾乡邻旦旦有是哉?”
旦日:第二天。《陈涉世家》:“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翌日:次日。《(指南录)后序》:“翌日,以资政殿学士行。”
岁:年。《捕蛇者说》:“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
期年:满一年。《邹忌讽齐王纳谏》:“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积年:好几年。《张衡传》:“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2 “放假三天”用文言文怎么说
文言文:休沐三日。
休沐[ xiū mù ]
解释:休息洗沐,犹休假。
出处:《汉书·霍光传》:“ 光 时休沐出, 桀 辄入,代 光 决事。”
造句:
休沐日的设定,是中国封建王朝人性化的体现。
今日正是每旬按例都有的休沐日,李鸿章坐在餐厅正一边用餐,一边耳听着身边幕僚吴汝纶,通报着府内电报房各地发来的消息。
均以父任为郎,时年十五,好经书,每休沐日,辄受业博士,通诗礼,善论难。
我给你们家当五年的下人,而在这段期间内,你负责保护我不被别人随便绑走,同时我需要一份例钱和一个休沐日。
虽然今天是休沐日,可是不在皇宫里也不好,所以欧阳律准备起身会穿衣回宫了。
三日[ sān rì ]
解释:三天;一个月的第三天;指三月三日上巳节。
造句:
等他赶回家,母亲已去世三日,他悲痛至极,真有百身何赎之感。
讲者希望绕梁三日,听者希望不知肉味,实在不容易。
此君三日不见,已非吴下阿蒙了。
士别三日,另当刮目相看,已非吴下阿蒙。
你充满 的演讲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3您好,其实初中大家都在背书,可是短时间内记忆大量内容是短时记忆,记得并不会很牢固,而且考试时紧张会影响到信息的提取。人脑的潜能是无限的,所以说您一定可以记住这些内容,但是考试时因为各种因素而导致的信息提取不出是大有可能的。
所以给您提几个建议,
1 您需要常常复习所背的知识。因为人脑输入的信息在经过人的注意过程的学习后,便成为了人的短时的记忆,但是如果不经过及时的复习,这些记住过的东西就会遗忘,而经过了及时的复习,这些短时的记忆就会成为了人的一种长时的记忆,从而在大脑中保存着很长的时间。
2 通过完成相关练习去巩固知识点,完成练习的同时你也在提取知识点并进行知识点的整合,这样的话可以加强记忆。
建议背完所有知识点后每天重温,第二天再完成前一天所背过的知识,这样记忆会更牢固。
记忆曲线(也称遗忘曲线)的图如下
希望能够帮到您!若满意就给个采纳吧谢谢!
4 古文中诸如三天、七天、一月怎么说三天:三日;七天:一周;一月:三旬1、日日是计量行星自转一周的时间单位。
口语中常俗称天。一个太阳日约等于24小时一个恒星日等于23小时56分409894秒2、周星期,又作周或礼拜,是古巴比伦人创造的一个时间单位,一个星期为七天。
星期的起源应该是连系著月亮的周期,因为七天大约是月亮一周的四份之一。后来犹太人把它传到古埃及,又由古埃及传到罗马,公元3世纪以后,就广泛地传播到欧洲各国。
明朝末年,它也随基督教传入了中国,因而称为礼拜。一星期的七天是从拉丁语直接转变过来的,拉丁语中星期日为“太阳日”,星期一为“月亮日”,星期二为“火星日”,星期三为“水星日”,星期四为“木星日”,星期五为“金星日”,星期六为“土星日”;法语直接采用拉丁语的名称,只是将星期日改为“主的日”;因为五颗行星的名称都是古罗马神话中的神的名字。
英语将其中几个换成古日尔曼人神话中的神,如星期二变为日尔曼战神“提尔”的日子,星期五变为日尔曼女神“弗丽嘉”的日子,星期三变为日尔曼神“奥丁”的日子、同样地星期四也是日尔曼神“索尔”的名字;俄语和斯拉夫语言中,已变成“第一”、“第二”日……。在中国,可能是在8世纪时透过明教的传入,使中国有了星期的观念,并以“七曜”来分别命名。
日曜日是星期天,月曜日是星期一,火曜日是星期二,水曜日是星期三,木曜日是星期四,金曜日是星期五,土曜日是星期六。中国在民国成立后改称星期,其中的“星”字便是指这七曜,但在日本、韩国和朝鲜仍沿用此名字。
4、旬旬 ,本义是十日。旬的概念从夏朝开始已经存在,在甲骨文中就有旬字。
中国古代天干纪日,每十日周而复始,称一旬。因此专门用一个“旬”字来表示这个时间概念。
中国人仍然使用旬来表示十天这个时间。一月可以分为三旬,分别为上旬、中旬和下旬。
同时旬也可以作为十岁讲。如:八旬老者等。
扩展资料:
对出土文物符木的研究推断,在旧石器时代的早期,人类就已经会依据月相来计算日子。迄今,会合月仍是许多历法的基石。
一年分为12个月;中国农历一年也为12个月,农历的闰年为13个月,多出的一个月称为闰月。3、季度人们俗称的“季度”,就是把一年平均分成四份,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一年可以分为四个季度,每个季度历时3个月。
第一季度:1月-3月;第二季度:4月-6月;第三季度:7月-9月;第四季度:10月-12月。4、年年是与地球在轨道上绕太阳公转有关事件再现之间的时间单位。
一般而言,年的长度取为太阳在天球上沿黄道从某一定标点再回到同一定标点所经历的时间间隔。由于所选取的定标点不同,年的定义也不同,通常有:近点年=36525964日恒星年=365256363004个平太阳日(≈365日6时9分10秒)回归年(贝塞尔年)=365242199174日(≈365日5小时48分455秒)交点年=34662003日(346日14小时52分529秒)1984年起,天文学上采用儒略年(不可和历法上的儒略历相混淆)作为统一的年的时间单位,规定为3652425日,与回归年相比每3000年误差1日。
问题一:一个月。用 古代时候怎么说 也就是在文言文里怎么说 三旬
十日为一旬(一个月分三旬):上~。中~。下~。~刊。
问题二:古代一月到十二月怎么说啊 ?? 一月
一月:通常称:正月、柳月、端月、初月、嘉月、新月、开岁、陬月。
正月:正阳之月。
柳月:正月银柳插瓶头,又称柳月。
端月:是指农历的正月,一年的开始为“正”。后来,秦始皇当政,“正”和“赢政”的“政”谐音,所以正月便改为端月。端,顶也,仍是开端伊始的意思。秦始皇名“政”,秦人改“正月”为“端月”。
二月
二月:通常称:杏月、仲春、仲阳、如月、丽月、花月、仲月、酣月。
杏月:二月,大地吐绿,万物迎春,杏花含苞欲放,所以二月冠以美丽的名称――杏月。“二月红杏闹枝头”,又称杏月。
三月
三月:通常称:桃月、春晚、晚春、暮春、蚕月、上春、春日、绸月、季月、莺月、末春。
桃月:三月桃花粉面羞,又称桃月。到了三月,桃花怒放,绮丽芬芳,自然称“桃月”。
春晚、晚春、暮春:三月春晚,即晚春、暮春。
暮春:即夏历三月,或阴历三月。
蚕月:夏历三月。三月,是养蚕的月份,所以叫“蚕月”。
上春:指孟春正月。
春日:夏历三月。
四月
四月:通常称:槐月、孟夏、首夏、初夏、阳月 麦月 梅月 纯月 清和 余月。
槐月:万物枝长叶茂青翠欲滴,槐树也绽开了黄白色的花瓣儿,有人称四月为“槐月”。四月:四月槐花挂满枝,又称槐月。
五月
五月:通常称:蒲月、仲夏、超夏、榴月、郁月、呜蜩、天中、仲夏、皋月。
蒲月:五月初五端午节,许多人家悬挂菖蒲、艾叶于门上,用以避邪,因此,五月又称“蒲月”。五月:五月榴花红似火,又称榴月。
六月
六月:通常称:荷月、季月、伏月、焦月、署月、精阳、溽暑、季暑、且月。
荷月、伏月:六月三伏赤日炎炎,许多植物在酷夏的灼烤下无精打采,只有荷塘中的荷花亭亭玉立,精神抖擞,因而,便称之“伏月”或“荷月”。六月:六月荷花满池放,又称荷月。
七月
七月:通常称:巧月、瓜月、兰月、兰秋、肇秋、新秋、首秋、相月、孟秋、初秋。
七月:七月凤仙节节开,又称巧月。巧月:七月七日是我国妇女向天上的织女星“乞巧”的月份,乞求织女使她们心灵手巧。所以,七月就叫“巧月”。
八月
八月:通常称:桂月、壮月、仲秋、中秋、仲商、桂秋、正秋、商吕、竹春。
桂月、壮月、仲秋:农历八月,一曰桂月,二曰壮月,因居秋季之中, 又叫“仲秋”。
仲秋、中秋、仲商、桂秋、正秋、商吕:在民间,人们根据节气、农事、花期等又将八月称为仲秋、中秋、仲商、桂秋、正秋、商吕。
桂月:八月桂花遍地香,又称桂月。八月桂花遍地开是人们争相吟颂的佳景,八月美名曰“桂月”,自然是名副其实了。
九月
九月:通常称:深秋、暮秋、穷秋、凉秋、霜商、商序、菊月、季秋、晚秋、杪秋、三秋、暮商、霜序、朽月、玄月、青女月、三孟秋。
深秋、暮秋、穷秋、凉秋、顶商、商序:在民间,人们根据节气、农事、花期等将九月称为深秋、暮秋、穷秋、凉秋、霜商、商序。
菊月:九月菊花傲秋霜,又称菊月。到了农历九月,万木萧瑟,落叶纷纷,独有那婀娜多姿、热烈怒放的菊花给人们以活力和温暖,“菊月”被世人看作是九月的代称。
杪秋:暮秋。
三秋:秋季的第三个月,即九月。
十月
十月:通常称:阳月、阴月、小阳春、孟冬、初冬、上冬、良月、露月、开冬、冬、飞阴月。
阳月:十月芙蓉显小阳,又称阳月。
阴月:十月叫成“阴月”的理由据说是源自古代阴阳学说,十月要“纯阴用事,嫌于无阳,故以名之。”
小阳春:指农历十月,现在还习惯称夏历十月为“小阳春”。
孟冬:初冬,指农历十月。
>>
问题三:中国古代一个月的每一天都有一个字来表示 月份用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代替,而日期用韵目代替。
一日--东 二日--冬 三日--江 四日--支 五日--歌(微) 六日--鱼 七日--虞(阳) 八日--齐(庚) 九日--佳 十日--灰(蒸) 十一日--真 十二日--文 十三日--元 十四日--寒 十五日--删 十六日--铣 十七日--筱 十八日--巧 十九日--皓(效) 二十日--号 二十一日--马 二十二日--养 二十三日--漾 二十四日--敬 二十五日--有 二十六日--宥 二十七日--感 二十八日--俭(勘) 二十九日--艳 三十日--卅 三十一日--世
问题四:古代对月份的统称 不是一月叫什么二月叫什么就是单纯的怎么称呼月 每月农历的第一个月称为正月,又称为:建寅,孟春,太簇,陬月,寅月,春王,嘉月,首阳,新正,复正,三之日,岁首,发岁,就岁,肇岁,芳岁,华岁,早春,孟阳,冠月,元月,孟陬,征月,初月,三微月,开发,首春,泰月等。
第二个月称建卯,仲春,夹钟,酣春,竹秋,仲阳,令月,花月,如月,卯月,杏月,丽月,四之日,大壮,同月等。
第三个月称建辰,季春,末春,姑洗,桃浪,莺时,暮春,樱笋时,晚春,蚕月,辰月,杪春,桐月,雩同等。
第四个月份称中吕,阴月,麦月,建巳,孟夏,初夏,槐夏,维夏,槐序,槐月,麦秋,乏月,巳月,梅月,清和月,正阳,朱明,乾月,除月,仲月等。
第五个月称午月,薄月,皋月,榴月,炎月,天中,建午,小刑,仲夏,鸣蜩,郁蒸等。
第六个月称暑月,旦月,末月,菏月,莲月,焦月,遁月,秀月,伏月,建未,林钟,精阳,季夏,征暑等。
第七个月称初秋,上秋,首秋,新秋,兰秋,建申,夷则,肇秋,瓜时,兰月,霜月,相月,申明,巧月,杏月等。
第八个月称桂月,壮月,酉月,仲秋,南吕,建西,仲商,中秋,正秋,竹小春等。
第九个月称菊月,玄月,成月,朽月,青女月,建成,季秋,无射,凉秋,三秋,杪秋,暮商,季商,霜序,菊序等。
第十个月称坤月,亥月,阳月,良月,正阳,建亥,孟冬,应钟,上冬,开冬,初冬,小阳春等。
第十一个月称子月,龙潜月,畅月,葭月,复月,建子,仲冬,黄钟,一之日等。
问题五:古代的一个月三十天的各个名称。 推算年、月、日的时间长度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制定时间序列的法则称为历法。这些工作主要依据天体的运动。
日,是最容易识别的时间单位,地球自转一周就是一日,年和月都是以日为基础的。
月,无疑也是一个很好的时间单位,月亮圆缺变化一周是二十九天半多一点,农历的大月三十,小月二十九天,就是取的它的平均数。
常见的历法,大体可以分三类:订
一类历法只考虑月亮的圆缺,以十二个月为一年,一年三百五十四天左右。是为阴历,如 教历、希腊历等。时间长了之后,它就与阳历相差得越来越多,这种历法被称为纯阴历。在纯阴历里,经过若干年之后,就会出现六月飞雪,十二月酷热的现象。
阴历是 教国家和地区采用的历法,又称回历。它纯粹以朔望月为历法的基本单位,奇数的月份为30日,偶数的月份为29日,十二个月为一年,共354日。十二个朔望月实际上约有3543671日。为使月初和新年都在娥眉月出现的那一天开始,回历采用如下置闰法:每30年为一个循环周期,设11个闰日。其中第2、5、7、10、13、16、18、21、24、26、29年为闰年。闰年的12月为30日,共355日。回历的起始纪年定在 从麦加迁到麦地那的一天,即公元622年7月16日。
一类历法以地球绕太阳运动的周期(三百六十五天五小时多)为基础,取其整数,平年三百六十五天,四年一闰,把四个五小时多加在一起,这一年就是三百六十六天。是为阳历,如公历、儒略历等。
原始的阳历是古埃及人创立的。最初取一年为365日。
公元前46年罗马统治者儒略・凯撒对当时使用的阴阳历作了修改,制定儒略历。儒略历分一年为十二个月,平年365日;年份能被4整除的为闰年,共366日。儒略历从罗马纪元709年,即公元前45年1月1日开始实行。 这一年,为了弥补罗马历与太阳年的年差,除了355天的历年和一个23天的附加月外,又 两个月,其中一个月为33天,另一个月为34天。这样,这一年就有355+23+33+34=445天。这就是历史上所称的“乱年”。
儒略历历年平均长度便是36525日,同回归年长度3652422日相差00078日,400年约差3日。从实施儒略历到十六世纪末期,累差约为10日。据传说,耶酥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三日后复活,恰好是春天。后复活节定为春分月圆后的第一个星期日。随着岁月的流逝,春分竟然慢慢地靠近冬天了。为了使复活节回到春天去,罗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根据天文学家提出的方案,对儒略历进行改革。他把儒略历1582年10月4日的下一天定为10月15日,中间消去10天;同时还修改了儒略历置闰法则:能被4除尽的年份仍然为闰年,但对世纪年(如1600,1700,……),只有能被400除尽的才为闰年。这样,400年中只有97个闰年,比原来减少三个,使历年平均长度为3652425日,更接近于回归年的长度。经过这样修改的儒略历叫格里高利历,亦称格里历。
格里历先在天主教国家使用,是基督教的教历,基督教徒以基督诞生那年起算记年,基督诞生前的年代称公元前,诞生后的年代称公元。二十世纪初为全世界普遍采用,所以又叫公历。中国于1912年开始采用公历,但当时仍用中华民国纪年。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采用公历纪年。
另一类则是以地球绕太阳的运转周期纪年,以月球绕地球的运转周期纪月,根据需要置闰,是为阴阳历,如我国现在还有采用的农历、藏历等。有的人把农历叫做阴历,实际上是叫错了。
农历是我国采用的一种传统历法>>
问题六:在古代一个月几天 ――农历有的月份是30日。称月大;有的月份是29日,称月小。
农历是我国采用的一种传统历法,又名夏历、中历、旧历,民间也有称阴历的。 朔望月的平均长度约为2953059日, 农历以12个月为一年,共354日或355日,与回归年相差11日。 所以,农历每19年有七年是13个月,增加一个闰月(今年就有)
问题七:古代的年月份阿是怎么算的 回答的都是一群糊涂蛋,文之不存久已
我国是用干支纪年、月、日
也就是说每一天,每一月,每一月,都有一个分配到的干支
计算方法见下文
您的位置:主页>>干支纪年法
干 支 纪 年 法
一.十支纪年是我国传统的纪年方法。
1.干和支的含义:干支是天干,地支的合称。
干指天干,共有10个符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支指地支,共有12个符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2.干和支组合后用于纪年。即:将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顺序搭配组合成干支,用于纪年。按此排法,当天干10个符号排了六轮与地支12个符号排了五轮以后,可构成60干支。续排下去又将恢复原状,周而复始,即如民间所说“六十年转甲子”。
二.查看不同时间段的万年历。如:1516―2060年的万年历,记着五百年的干支,一查便知。
六十年甲子(干支表)
1 2 3 4 5 6 7 8 9 10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己 壬午 癸未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丑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根据“六十年甲子(干支表)”的公元年对应进行向上或朝下地反推。如:《辛亥革命》的辛亥年是1911年(48号干支),《戊戌变法》的戊戌年为35号干支,比辛亥年早13年,则“1911-13=1898”故《戊戌变法》是1898年。
应用公元年进行计算。应用公元年的某一年,聊以60(指六十年甲子),余数小于60,再用余数减去3(干支纪年是从公元4年开始使用的),便知。
如2002年:2002÷60,余数为22,再22-3,得数是19,查六十年甲子(干支表)19号干支,得知是壬午年。
三.结合实际了解“十二地支”
1.用十二种动物分别与十二地支相配成为“十二生肖年”。(见下图)如凡是含有“子”的干支年,就是“鼠年”,这一年里出生的人都是属“鼠”;凡是含有“丑”的干支年就是“牛年”,这一年进而出生的人都是属“牛”。以此类推。(如下表)
十二生肖年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子鼠 丑牛 寅虎 卯兔 辰龙 巳蛇 午马 未羊 申猴 酉鸡 戌狗 亥猪
2. 以十二地支来表示十二时辰。
一日有二十四小时,而我国传统则以十二个时辰来表示,即一时辰是二小时。(如下表)
二十四小时和十二时辰对照表
子 丑 寅 卯 辰 己
>>
问题八:中国古代 是怎么说年月(年月的叫法)的啊 谢谢 12月叫腊月
你要查年分的干支可以推算,60年1个轮回
十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二个地支是子、丹、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比如今年是“丙戌”年,去年就是“丙”的前面1个“乙”和“戌”的前面1个“酉”,去年就是“戌酉”年,以此类推。。。
60年就是1个轮回:六十花甲子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它们依次从头结合到底一个循环为六十,通称“六十甲子”。“六十甲子”的次第:是:①甲子②已丑③丙寅④丁卯⑤戊辰⑥己巳⑦庚午⑧辛未⑨壬申⑩癸酉⑾甲戌⑿乙亥⒀丙子⒁丁丑⒂戊寅⒃己卯⒄庚辰⒅辛巳⒆壬午⒇癸未21甲申22乙酉23丙戌24丁亥25戊子26己丑27庚寅28辛卯29壬辰30癸巳31甲午32乙未33丙申34丁酉35戊戌36己亥37庚子38辛丑39壬寅40癸卯41甲辰42乙巳43丙戊44丁未45戊申46己酉47庚戌48辛亥49壬子50癸丑51甲寅52乙卯53丙辰54丁巳55戊午56己未57庚申58辛酉59壬戌60癸亥
麻烦哦・・・・
问题九:古代所说的全月是农历的那一个月 春节是我国最大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华民族最为看重的节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主导性地位,几千年来长盛不衰,充分显示出我国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我国的春节,都安排在每年农历正月(一月)的第一天,叫做正月初一,你知道为什么称农历一月为“正月”吗?先说什么是正月。关于正月的确立,在我国历史记载中有“三正”之说,即夏代时期以寅月为正月,商代时期以丑月为正月,周代时期以子月为正月,三者分别称为“夏正”、“殷正”和“周正”,合称“三正”。按照我国古代的干支纪年法,每年设为十二个月,以寅月为农历每年的一月,叫做“建寅”;以丑月为农历每年的一月,叫做“建丑”;以子月为农历每年的一月,叫做“建子”。“建”为“月建”。我国古代天文学称北斗星斗柄所指为“建”。一年之中,斗柄旋转而依次指向十二辰,称为“十二月建”。我国的农历月份即由此而定。因此,“夏正”即以农历每年的第一个月为“正月”;“殷正”即以农历每年的十二月为“正月”;“周正”即以农历每年的十一月为“正月”。这样看来,在我国的古代时期,每年以那一个月为第一个月并不是固定的,而是随着朝代的更换而变化。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又别出心裁,将每年农历的十月作为第一个月。这样反复变化的正月,给人们的时间概念和生活生产造成了混乱。直到汉代的汉武帝时期,才将“夏正”的月份排列法固定下来,并一直沿用到现在。所以人们常把农历称为“夏历”。每年的第一个月为什么又称为“正月”呢?原来“正月”的“正”字,就是改正的意思。即古时的朝代更改了每年的月份排列法以后,便将更改后的每年第一个月叫做“正月”,以表示同前朝的历法区别。那么“正月”的“正”字为什么不读作“改正”的“正”字音,而却把“正”字读作“长征”的“征”字音呢?原来这与秦始皇有关。秦始皇姓赢名政,因“改正”的“正”字音,与他名字中“政”字的发音相同,犯了忌讳,因此秦始皇便下令将“正月”的“正”字读作“征”字音。这个习惯称呼也就一直传到了现在。农历的一月除称为“正月”外,还有许多别称,如“陬月”、“孟月”、“端月”、“春王”、“孟春”、“初春”、“始春”、“元春”等。
一轮一般指12年,我们一般会以生肖来计算,一轮正好12年
也有可能是60年,一个甲子这样算的话,60年一轮回。
旬按字意来讲大体有三种意思:
1、十天;旬是中国一种传统的时间单位 。十天为一旬,一月三旬。旬的概念从夏朝开始已经存在,在甲骨文中就有旬字。中国古代使用天干纪日,每十日周而复始,因此专门用一个“旬”字来表示这个概念。现在中国人仍然使用旬来表示十天这个时间段。一个月的第一个十天。
2、十年;多只人寿。如:七旬大庆。
3、周匝同“旬岁”。就是犹言满一岁,即一年的意思。《汉书翟方进传》“方进旬岁间,免两司隶”。
这样看来,你说的一旬应该是第二个意思,十年。
1 古文中诸如三天、七天、一月怎么说
古人习惯的是旦日说第二天,然后这天完了,就说再一旦,又一旦……古文一月是:逾月。
旦旦:天天。《捕蛇者说》:“岂若吾乡邻旦旦有是哉?”
旦日:第二天。《陈涉世家》:“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翌日:次日。《(指南录)后序》:“翌日,以资政殿学士行。”
岁:年。《捕蛇者说》:“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
期年:满一年。《邹忌讽齐王纳谏》:“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积年:好几年。《张衡传》:“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2 古文中三的意思1、本义,名词(本义只见于古文):衍生万物的天、地、人。
例: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东汉·许慎《说文》
白话释义:三是衍生天、地和人的源头。
2、数词:二,四之间的正整数。
例:三,数名。——北宋·陈彭年 丘雍《广韵》
白话释义:三是数学名词。
3、形容词:众多的。
例: 卷我屋上三重茅。——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白话释义: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
4、副词:多多地,一再地。
例:鲁仲连辞让者三。——西汉·刘向《战国策》
白话释义:鲁仲连多次推辞坚决不接受。
组词解释:
1、狡兔三窟:狡猾的兔子准备好几个藏身的窝。比喻隐蔽的地方或方法多。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邵九娘》:见柴曰:“汝狡兔三窟,何归为?”
2、事不过三:指同样的事不宜连作三次。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二十七回:“常言道:‘事不过三。’我若不去,真是个下流 之徒。”
3、三顾茅庐: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元·马致远《荐福碑》第一折:我住着半间儿草舍,再谁承望三顾茅庐。
扩展资料:
字形演变:
字源解说:
“三”是特殊指事字。古人认为“道立于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就是说,混沌太初的存在整体是“一”;然后由太初混沌的“一”,分出天地“二”极;天地二极“二”之间,又生出人这第“三”部分;天地人三者,衍化出宇宙万物。三,上面的一横代表“天”,下面的一横代表“地”,中间的一横代表“人”。
造字本义:名词,衍生万物的天、地、人。一 ,代替混沌太初的整体;二 ,上面的一横代表“天”,下面的一横代表“地”;三,上下两横代表“天地”,中间的一横代表“人”。
3 古文中诸如三天、七天、一月怎么说三天:三日;七天:一周;一月:三旬1、日日是计量行星自转一周的时间单位。
口语中常俗称天。一个太阳日约等于24小时一个恒星日等于23小时56分409894秒2、周星期,又作周或礼拜,是古巴比伦人创造的一个时间单位,一个星期为七天。
星期的起源应该是连系著月亮的周期,因为七天大约是月亮一周的四份之一。后来犹太人把它传到古埃及,又由古埃及传到罗马,公元3世纪以后,就广泛地传播到欧洲各国。
明朝末年,它也随基督教传入了中国,因而称为礼拜。一星期的七天是从拉丁语直接转变过来的,拉丁语中星期日为“太阳日”,星期一为“月亮日”,星期二为“火星日”,星期三为“水星日”,星期四为“木星日”,星期五为“金星日”,星期六为“土星日”;法语直接采用拉丁语的名称,只是将星期日改为“主的日”;因为五颗行星的名称都是古罗马神话中的神的名字。
英语将其中几个换成古日尔曼人神话中的神,如星期二变为日尔曼战神“提尔”的日子,星期五变为日尔曼女神“弗丽嘉”的日子,星期三变为日尔曼神“奥丁”的日子、同样地星期四也是日尔曼神“索尔”的名字;俄语和斯拉夫语言中,已变成“第一”、“第二”日……。在中国,可能是在8世纪时透过明教的传入,使中国有了星期的观念,并以“七曜”来分别命名。
日曜日是星期天,月曜日是星期一,火曜日是星期二,水曜日是星期三,木曜日是星期四,金曜日是星期五,土曜日是星期六。中国在民国成立后改称星期,其中的“星”字便是指这七曜,但在日本、韩国和朝鲜仍沿用此名字。
4、旬旬 ,本义是十日。旬的概念从夏朝开始已经存在,在甲骨文中就有旬字。
中国古代天干纪日,每十日周而复始,称一旬。因此专门用一个“旬”字来表示这个时间概念。
中国人仍然使用旬来表示十天这个时间。一月可以分为三旬,分别为上旬、中旬和下旬。
同时旬也可以作为十岁讲。如:八旬老者等。
扩展资料:
对出土文物符木的研究推断,在旧石器时代的早期,人类就已经会依据月相来计算日子。迄今,会合月仍是许多历法的基石。
一年分为12个月;中国农历一年也为12个月,农历的闰年为13个月,多出的一个月称为闰月。3、季度人们俗称的“季度”,就是把一年平均分成四份,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一年可以分为四个季度,每个季度历时3个月。
第一季度:1月-3月;第二季度:4月-6月;第三季度:7月-9月;第四季度:10月-12月。4、年年是与地球在轨道上绕太阳公转有关事件再现之间的时间单位。
一般而言,年的长度取为太阳在天球上沿黄道从某一定标点再回到同一定标点所经历的时间间隔。由于所选取的定标点不同,年的定义也不同,通常有:近点年=36525964日恒星年=365256363004个平太阳日(≈365日6时9分10秒)回归年(贝塞尔年)=365242199174日(≈365日5小时48分455秒)交点年=34662003日(346日14小时52分529秒)1984年起,天文学上采用儒略年(不可和历法上的儒略历相混淆)作为统一的年的时间单位,规定为3652425日,与回归年相比每3000年误差1日。
本文2023-08-05 22:38:47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257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