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医生是怎样炼成的
据天津师范大学副校长钟英华介绍,该校图书馆拥有古籍1万余种近15万册,其中善本古籍1300种1万余册,还有9种珍稀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一所高校的古籍数量就如此庞大,放眼全国范围的古籍珍宝,统计数字更加惊人——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副主任张志清透露:我国现存古籍书约5000万册件,古籍收藏单位2800多家。
一般而言,古籍是指1912年以前的书籍。让张志清倍感忧虑的是,汗牛充栋的古籍由于日久年深,许多都出现了虫蛀、鼠啃、霉蚀、老化等问题,威胁着古籍的“健康”。与此相对应的是,国内古籍修复高端人才非常紧缺,2007年“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开始实施时,国内古籍修复师尚不足100人。举个例子,四川大学图书馆共珍藏线装古籍30万册,其中包括珍贵的唐代敦煌《大般若波罗密多经》,以及相当数量的宋、元刻本,唐代以来的各种稿本和抄本,甚至珍藏着两万册西文善本,但负责古籍特藏文献修复的专家仅有3人而已。浙江图书馆古籍部副主任张素梅也有相同的困惑:“我们这里号称集中了省内的古籍修复人才,其实所有修复师加起来也只有5人。”
张志清介绍:“目前情况虽稍有改善,但从事古籍修复的专业人才也仅有数百人。尤其是高学历、高素质的古籍修复专业人才仍然奇缺!”广东中山图书馆副馆长倪俊明深有同感:“5000万册中华古籍中70%亟待修复。让几百名古籍修复师承担总数达3000万册古籍的修复工作,绝对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造成古籍修复人才“奇缺”的原因可以列举多种,但最重要的原因恐怕是这一专业“太寂寞”。古籍修复技术的传承在古代基本上是师傅带徒弟,年轻的学徒如果没有坐冷板凳的恒心,就难以掌握这门技术。即便是出师以后,古籍修复师也是“养在深闺人未识”,需耐得住持久的寂寞。
樟木镇纸、书锤、毛笔、锥板、镊子,是陪伴魏涛十余年的“老伙计”。作为四川大学古籍特藏文献修复师,他的工作就是俯伏于两米长的工作台前,以每天一至三页的速度日复一日地修复一本本破旧不堪的珍贵古籍,使其重获新生。金陵科技学院人文学院古典文献系系主任葛怀东将古籍修复形容为一项“千年工程”,“有时修复一部古籍就要花费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难免让人觉得寂寞枯燥。”
眼下,各图书馆在编的古籍修复师陆续到了退休年龄,古籍修复人才“断档”的问题日趋严重。
为了尽快摆脱古籍修复人才匮乏的窘境,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目前,国内已陆续建立了12家古籍修复基地,培养高素质的年青一代“古籍医生”已经有了喜人的开端。
四川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经过多年的出版实践,已经形成了较为鲜明的出书风格,如古籍整理系列、抗日战争史料系列、新闻传播学书系等系列图书,以及引进版图书等在全国出版界引起了较大的反响。出版社的古籍图书品牌在国内外有较大的影响和知名度,在高校出版社内独树一帜,为文化传承作出了巨大贡献。与传统文化出版相补充,出版社积极引进励志类和心理学类版权图书,出版的励志类图书《生产消费者力量》销量达三十多万册,引进版心理学图书婚姻家庭系列、生活技巧系列、教育辅导系列,已成为市场上的亮点。
尹波,男,1963年11出生,四川成都人。1984年毕业于四川大学历史系,现为四川大学古籍所副研究员。
基本介绍 中文名 :尹波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出生日期 :1963年11月 毕业院校 :四川大学 代表作品 :《古玩宝典》 主要从事宋代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参加了《全宋文》的编纂工作,校点500万字。主编了《古玩宝典》(全10册)、《宋人年谱丛刊》(全12册),担任《宋集珍本丛刊》(全108册)、《儒家德治思想探讨》副主编,合作校点《朱熹集》、电子版《宋会要辑稿》。参加编写了《四库大辞典》、《江万里研究》等。在《文献》、《四川大学学报》、《宋代文化研究》、《大陆杂志》、《文史知识》、《中国图书评论》等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获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三等奖两次。目前正在进行《儒藏》的编纂,及《魏了翁集》、《蜀中广记》的整理工作。 尹波先生
吉林大学古籍所
东北师大古籍所
黑龙江大学古籍所
大连大学文学院古籍所
南开大学古籍与文化研究所
南开大学地方文献研究室
天津师大古文献研究所
河北大学古籍所
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
北京师范大学古籍与传统文化研究院
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
中央民族大学古籍所
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古典文献研究所
山东师大古籍所
内蒙古师范大学蒙古学古籍文献研究所
陕西师大古籍所
西北大学古籍所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古籍研究所
兰州大学古籍所
西北师大古籍所
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中心古籍所
新疆大学中亚文化研究所古籍整理研究室
四川大学古籍所
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
云南大学西南古籍研究所
云南省历史文献研究所
南京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
盐城师范学院古籍整理研究所
复旦大学古籍所
华东师大古籍所
上海师大古籍所
华东政法古籍所
厦门大学古籍所
福建师大古籍所
浙江大学古籍所
安徽大学古籍所
安徽师大古籍所
南昌大学赣文化与古籍研究所
郑州大学古籍所
武汉大学古籍所
湖北大学古籍所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献研究所
中山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所
暨南大学中国文化史籍研究所
广西大学古籍所
嗯,都是百度来的,有些可能已经合并在某些专门研究中心里面了。还有很多大学设有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挂靠在文史科系。
主任委员:
周林 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副组长,教育部顾问;
副主任委员:
彭佩云 教育部副部长;
白寿彝 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
邓广铭 教授,北京大学中古史研究中心主任;
委员:
季啸风 教育部高教一司副司长;
周祖谟 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
章培恒 教授,复旦大学古籍研究所所长;
黄永年 教授,陕西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
阎毅千 上海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
宁 可 教授,北京师范学院历史系副主任;
李国钧 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副所长;
吴 枫 副教授,华北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副所长;
董治安 副教授,山东大学古籍研究所副所长;
宗福邦 副教授,武汉大学古籍研究所副所长;
刘烈茂 讲师,中山大学古文献研究所副所长;
周勋初 副教授,南京大学古籍研究所;
来新夏 副教授,南开大学古籍研究所;
李国祥 副教授,华中师院历史文献研究所副所长;
陈 华 副教授,暨南大学历史系副主任;
姚孝遂 副教授,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所长;
胡昭曦 讲师,四川大学古代史教研室副主任;
平慧善 讲师,杭州大学古籍研究所副所长;
张公谨 副教授,中央民族学院;
马樟根 北京师范大学科研处副处长;
裘锡圭 副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古文献教研室教员;
安平秋 讲师,北京大学中文系古文献教研室教员;
章学新 教育部高教一司社会科学研究处处长。
委员会秘书长:
章学新;
委员会副秘书长:
马樟根,安平秋。 主任委员:
周林 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副组长
副主任委员:
彭佩云 国家教委副主任;
白寿彝 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
邓广铭 教授,北京大学中古史研究中心主任;
夏自强 国家教委高教一司司长
章培恒 教授,复旦大学古籍研究所所长
裘锡圭 教授,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古文字研究主任
委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马樟根 副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处处长;
王达津 教授,南开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副所长
王春茂 讲师,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教研室副主任①
宁 可 教授,北京师范学院历史系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史研究室主任;
平慧善 副教授,杭州大学古籍研究所副所长
安平秋 副教授,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副所长
孙钦善 副教授,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所长
刘烈茂 讲师,中山大学古文献研究所副所长;
许嘉路 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
陈 华 副教授,暨南大学古籍研究所副所长
吴 枫 教授,东北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所长
张公谨 副教授,中央民族学院
李运益 教授,西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所长
李国祥 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所长
李国钧 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献研究所副所长
李修生 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②
杨 忠 副教授,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秘书处③
杨金鼎 副教授,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副所长
来新夏 教授,南开大学图书馆馆长
周祖谟 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
周勋初 教授,南京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所长
宗福邦 副教授,武汉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副所长
姚孝遂 教授,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所长
黄永年 教授,陕西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副所长
曾枣庄 副教授,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副所长
董治安 教授,山东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
潘富恩 教授,复旦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史教研室主任
委员会秘书长:
安平秋
委员会副秘书长:
马樟根 王春茂④ 杨忠
注:①④王春茂同志于1988年9月经古委会正副主任会议讨论,决定免去其副秘书长职务,1989年10月按国家教委办公厅文件通知,免去其委员会委员职务。
②③1989年10月,按国家教委办公厅文件通知,增补李修生、杨忠二同志为古委会委员,杨忠同志兼任副秘书长。 主任委员:
周林 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副组长
副主任委员:
白寿彝 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史学所
邓广铭 教授,北京大学中古史研究中心主任
夏自强 研究员,国家教委高等教育司巡视员
章培恒 教授,复旦大学古籍研究所所长
裘锡圭 教授,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古文字研究主任
委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马樟根 副研究员,国家教委办公厅副主任
方立天 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
王茂根 国家教委社会科学与艺术指导司司长
王慧善 副教授,杭州大学中文系
刘烈茂 讲师,中山大学古文献研究所副所长;
许嘉璐 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
孙钦善 教授,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所长
李国钧 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
李国祥 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献研究所副所长
李修生 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
来新夏 教授,南开大学地方文献研究室主任
杨 忠 副教授,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
杨芷华 副教授,暨南大学中国文化史籍研究所副所长
杨金鼎 教授,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吴 枫 教授,东北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
张公谨 副教授,中央民族学院
宗福邦 教授,武汉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副所长
郑克晟 教授,南开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
郑学檬 教授,厦门大学历史系
林 沄 教授,吉林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
周勋初 教授,南京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所长
高 潮 教授,中国政法大学法律感知研究所所长
袁世硕 教授,山东大学中文系
袁行霈 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
顾易生 教授,复旦大学中文系
倪其心 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主任
徐朔方 教授,杭州大学中文系
黄永年 教授,陕西师范大学感知整理研究所所长
龚书铎 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主任,史学研究所所长
曾枣庄 教授,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
董治安 教授,山东大学感知整理研究所所长
楼宇烈 教授,北京大学哲学系副系主任
潘富恩 教授,复旦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史教研室主任
委员会秘书长:
安平秋
委员会副秘书长:
马樟根 杨忠 曹亦冰(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 名誉主任:周 林
主任委员:安平秋
副主任委员:章培恒 裘锡圭 许嘉璐 周勋初
顾 问:朱新均 白寿彝 邓广铭 季羡林 启 功 任继愈 饶宗颐 王学珍 张学书 夏自强 张岂之 马樟根
委 员:王汝丰、王彦、 毛庆其 、刘烈茂、 刘乾先、孙钦善、杨忠、李修生、严佐之、吴金华、张公瑾、林 沄 、范能船、 郑学檬、 宗福邦 胡大浚 荣新江 赵伯雄 费振刚、袁世硕、袁行霈、顾海良、 倪其心、黄天骥 、 黄永年、 曹亦冰、曹虹、龚书铎、龚延明、葛兆光、董治安 曾枣庄 楼宇烈、 阎延河、潘富恩
秘书长:杨 忠
副秘书长:曹亦冰
王智勇
王智勇(1960—),男,四川省古蔺县人,现为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宋代文献学硕士生导师,为古籍所研究生开设专业必修课“中国历史文献学”与“版本目录学”。主要从事宋代文献的整理与宋代文化的研究。曾参与《全宋文》、《历代学案》等课题,现从事《儒藏》、《巴蜀全书》等课题的编纂整理。
中文名:王智勇
出生地:四川省古蔺县
出生日期:1961年
职业:教师
毕业院校:四川大学
代表作品:《全宋文》、《历代学案》
性别:男
职称:研究员
学位:硕士
研究方向:宋代皇帝诏令的收集整理
人物履历
1978年考入四川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学士;
1982年考入武汉大学研究生院古籍整理与研究专业,获硕士学位;
1985年调到四川大学古籍所,工作至今。
主要成果
专著
《南宋吴氏家族的兴亡——宋代武将家族个案研究》,巴蜀书社1995年。
《靖康要录笺注》(3册),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年。
《宋代诏令全集》(14册),四川大学出版社2012年。
论文
《评焦_《国史经籍志》》,《贵图学刊》1987年第2期。
《近年来四川地方史研究综述(合作)》,《中国史研究动态》1987年第8期。
《史部杂史类著录史籍不足之分析》,《青海图书馆》1987年第4期。
《宋文作者系年考辨七则》,《文献》1989年第2期。
《论集部诗总集和诗文评的史料价值》,《津图学刊》1989年第3期。
《史部著录史籍不足之原因》,《四川大学学报》1989年第1期。
《宋真宗的个性特征与宋代文化的发展》,《四川大学学报丛刊》第53辑(1991年)。
《中华本系年辨误》,《宋代文化研究第二辑》巴蜀书社1992年。
《说》,《贵图学刊》1992年第4期。
《初探》,《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3年第2期。
《论吕陶》,《成都大学学报》1993年第2期。
《张方平年谱》,《宋代文化研究第三辑》巴蜀书社1993年。
《异端学术思想与中国古代文化》,《中国典籍与文化》1995年第1期。
《宋人文集误收诏令考》,《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5年第4期。
《论的西学观》,《中国典籍与文化》1993年3期。
《宋人文集误收诏令考》,《古籍整理与研究》1995年。
《明代典籍的史料价值》,《四川图书馆学报》1996年6期。
《吴氏世将与南宋政治》》《中国史研究》1996年第4期。
《中华本真宗朝补正》,《宋代文化研究第六辑》巴蜀书社1996年12月。
《系年刊误》,《文史》1998年第44辑。
《论不立史部》,《四川图书馆学报》1998年2期。
《吕陶年谱》,《宋代文化研究第七辑》巴蜀书社1998年。
《证误》,《宋代文化研究第七辑》巴蜀书社1998年。
《论曲端》,《宋代文化研究第八辑》巴蜀书社1999年8月。
《证误》,《宋代文化研究第八辑》巴蜀书社1999年8月。
《读—北宋中期士人交际论考(一)》,《宋代文化研究第九辑》巴蜀书社2000年8月。
《的价值与整理》,《四川大学学报》2000年4期。
《中华本仁宗朝校勘补正》,《宋代文化研究第十辑》线装书局2001年8月。
《陈彭年年谱》,《宋代文化研究第十辑》线装书局2002年8月。
《宋诸帝诗补》,《文史》2002年2期。
《论宋真朝“五鬼”》,《四川大学学报》2002年1期。
《说子部》,《图书馆学刊》2002年增刊。
《从看北前期的南北士人之争》《宋代文化研究第十一辑》线装书局2003年8月。
《论宋金德顺之战》,《四川大学学报》2003年3期。
《从吴_死因之争谈史料的发掘与解读》,《陕西理工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岳飞北伐时期西部宋军配合不力原因探析》,《甘肃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
《宋徽宗朝御笔与北宋后期政治》,《宋代文化研究第十七辑》2009年。
《试析贬毁明代学术的政治动因》,《儒藏论坛》2010年。
获奖记录
《南宋吴氏家族的兴亡》获1995年四川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三等奖。
《吴氏世将与南宋政治》获四川省历史学会九八年优秀成果奖。
《靖康要录笺注》获2000年古委会全国高校古籍整理项目,资助经费23万元。
《宋代诏令全集》获得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提名奖。
最好的自然是古委会直接联系的22家,但有的学校不在所里招生。
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
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北京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南京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
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
山东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
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武汉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中山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所
东北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陕西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献研究所
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暨南大学中国文化史籍研究所
浙江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
南开大学地方文献研究室
西北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兰州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西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
南开大学古籍与文化研究所
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自古以来,历代学者对古典文献整理与研究一直沿袭手工操作的方式,然而自上世纪80年代后,计算机技术开始涉入到古典文献研究中,对传统的古典文献整理与研究方法(自然也对一切需要使用古典文献资料的专业研究)起到了极大冲击。首先简单回顾一下计算机技术在古典文献研究领域内发展的历程。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一些图书馆、大专院校及科研机构陆续开始大规模地利用计算机设计并建立数据库。大致说来有两类数据库,一类是书目数据库,一类是文献数据库。南京图书馆于90年代初率先建立书目数据库,对读者检索有关书目起到了极大的帮助。之后,各地图书馆纷纷效尤,类似的书目数据库很快就普及了。虽说至今各地图书馆的书目数据库的检索方式,仍存在机读编码格式不统一的问题,然而书目数据库提供的方便快捷的查询功能,对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件大好事,具体到学术研究来说,至少为研究者提供了一个比较方便的查找有关古典文献的实用工具。

在建立书目数据库的同时,一些大专院校与科研机构开始研发各自的文献数据库。从数据制作格式来说,大致可以区分为两类,一类是图像格式,即将按原著内容扫描成PDF图像文本,另一类是元数据格式,即录入文献文本内容(或扫描并转化为电子文本)导入数据库,并转换成可阅读与检索的数据库机读格式。一般说来,无论是PDF格式还是元数据格式,它们数据库容量都较大,也提供了较为原始的检索方式,为学术研究提供了不小的帮助。从上述两类制作格式的数据库来说,PDF图像文本可以直接阅读图像文字,但总体说来不太适应古典文献整理与研究的需要。而元数据格式较为精致,初步具备了较为方便的常用的功能,可以检索、作卡片等等。古典文献数据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类目数据库,即按“类”收录有关图籍,如经学类、史学类、文学类以及甲骨文、金文或出土文献资料、石刻资料等等,另一类是综合数据库,如《四库全书》、《四部丛刊》、《国学宝典》之类数据库。
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古典文献研究的现代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其贡献是有目共睹的。然而,计算机技术在古典文献研究中的运用仍然存在着极为严重的缺陷也是不容回避的。中国大陆最早的古典文献数据库是建立于1987年河南大学的《宋人笔记检索系统南宋主要历史文献》。之后,各种数据库纷纷涌现,比较重要的有南京大学、河南大学、苏州大学联合研制的《计算机甲骨文信息处理系统》、中国社会科学院《全唐诗》、《先秦魏晋南北朝诗》、《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十三经》、《全唐文》、《诸子集成》等数据库、北京大学《全宋诗》数据库、南京师范大学《全唐五代宋词》数据库、四川大学《宋会要辑稿》数据库(与海外合作)等等。港台古籍数字化起步较早,均采用繁体字形式。1984年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开始研发《汉籍全文资料库》,香港中文大学则有《汉及以前全部传世文献》、《魏晋南北朝全部传世文献》、《竹简帛书出土文献》数据库等等。其中《竹简帛书出土文献》收录《马王堆汉墓帛书》、《武威汉简》、《睡虎地秦墓汉简》、《银雀山汉简》、《居延汉简释文合校》及其它散见简牍共140多万字的竹简帛书出土文献,价值颇高。计算机技术在古典文献整理与研究中的贡献是极大的,但目前存在着缺乏统一领导与规划;开发商嗜利忘义;热门文献数据重复,冷门文献数据罕见;技术关卡重重,难以互相兼容;功能单调,难以真正为科研服务;学术圈地,使人心有余而力难用等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建立公共古典文献数据库和开发个性化文献检索服务系统两个方面。具体说来是加强总体规划,建立公共古典文献数据库;数据库内容与文献检索服务系统分离;加速确定字库方案;彻底解决古典文献版权问题;建立公平的交易平台和发展新兴学科,培养专业人才。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数据库主要是提供给本单位研究人员使用的,当然也有部分数据库对外开放,为其他研究者提供一定帮助。虽然这些数据库有种种限制,但它们无疑为古典文献的研究(当然包括其它专业的学术研究)提供了方便。之后,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各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各地方的图书馆、以及其它数以百计的网站向用户提供收费或不收费的古籍文献检索服务,甚至还提供古籍文献的服务。显然,这些工作的开展,为学术研究的现代化提供了极为有力的支持。至今为止,据笔者所查索到的除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各地图书馆数据库之外,提供各种文献的中文网站至少在200个以上,其中就有不少古籍文献的网站。这些古典文献数据库或有关网站的建立,确实为古典文献整理与研究乃至其它学术研究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帮助。
对于以上有更好观点的朋友,欢迎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展开剩余内容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如何撰写文献综述报告
课堂回顾丨文科生写论文如何精准找到合适的文献数据库?
个人数字信息资源管理
endnote操作界面简介及如何新建endnote数据库
历史学电子图书、期刊、数据库网站介绍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百年易学研究菁华集成》取得丰硕成果
更多
本文2023-08-05 22:41:14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257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