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sci 2012-2013 扩展版是什么
CSSCI(2012-2013)拟收录扩展版来源期刊目录
(经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指导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审定,共179种)
本目录根据中文社会引文索引指导委员会第九次会议确定的来源期刊收录的原则方法经讨论后审定,拟收录25个大类的学术期刊179种,按学科代码顺序分类排列。更多信息可以关注教育大论文下载中心
学科名称 序号 期刊名称 主办(管)单位
管理学
(10种) 1 科技管理研究 广东省科学学与科技管理研究会
2 中国科学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3 科学观察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4 现代管理科学 江苏省技术经济与管理现代化研究会
5 工业工程与管理 上海交通大学
6 运筹与管理 中国运筹学会
7 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 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
8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中共中央党校
9 中国改革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10 上海管理科学 上海市管理科学学会
马克思主义
(1种) 1 毛泽东思想研究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哲 学
(3种) 1 逻辑学研究 中山大学、中国逻辑学会
2 周易研究 山东大学、中国周易学会
3 管子学刊 山东理工大学齐文化研究院
宗教学
(3种) 1 中国道教 中国道教协会
2 中国穆斯林 中国伊斯兰教协会
3 世界宗教文化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汉语类
(3种) 1 汉语学习 延边大学
2 当代修辞学 复旦大学
3 华文教学与研究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等
民族语言文字
(1种) 1 满语研究 黑龙江省满语研究所
外语类
(4种) 1 外语研究 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
2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
3 上海翻译 上海市科技翻译学会
4 中国科技翻译 中国科学院科技翻译工作者协会
外国文学
(1种) 1 外国文学动态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
中国文学
(5种) 1 扬子江 江苏省作家协会
2 中国文学研究 湖南师范大学
3 红楼梦学刊 中国艺术研究院
4 文艺评论 黑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5 创作与评论 湖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艺术学
(10种) 1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星海音乐学院
2 民族艺术研究 云南省民族艺术研究院等
3 艺术评论 中国艺术研究院
4 乐府新声 沈阳音乐学院
5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中央戏剧学院
6 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 解放军艺术学院
7 中国音乐教育 人民音乐出版社
8 戏剧艺术 上海戏剧学院
9 装饰 清华大学
10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
历史学
(4种) 1 古代文明 东北师范大学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所
2 中国史研究动态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3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东北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4 中国地方志 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
考古学
(5种) 1 华夏考古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文物考古学会
2 故宫博物院院刊 故宫博物馆
3 敦煌研究 敦煌研究院
4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上海博物馆
5 中国历史文物 中国国家博物馆
经济学
(23种) 1 税务与经济 吉林财经大学
2 科技与经济 南京市科技信息研究所
3 农村经济 四川省农业经济学会
4 工业技术经济 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吉林省科技信息研究所
5 中国金融 中国金融出版社
6 技术经济 中国技术经济学会
7 商业研究 哈尔滨商业大学、中国商业经济学会
8 消费经济 湘潭大学、湖南商学院、湖南师范大学
9 中国经济问题 厦门大学经济研究所
10 经济问题 山西省社会科学院
11 广东商学院学报 广东商学院
12 经济与管理 河北经贸大学
13 开放导报 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
14 中国发展观察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15 经济研究参考 经济科学出版社
16 西安财经学院学报 西安财经学院
17 调研世界 中国统计学会
18 生态经济 云南教育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19 金融理论与实践 中国人民银行郑州中心支行
20 中国流通经济 北京物资学院
21 国际经济合作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
22 保险研究 中国保险学会
23 财务与会计 中国财政杂志出版社
政治学
(16种) 1 天津行政学院学报 天津行政学院
2 电子政务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3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
4 行政论坛 黑龙江省行政学院
5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
6 理论与改革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
7 日本问题研究 河北大学
8 红旗文稿 求是杂志社
9 甘肃理论学刊 中共甘肃省委党校
10 阿拉伯世界研究 上海外国语大学
11 党的文献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
12 东南亚纵横 广西社会科学院东南亚研究所等
13 拉丁美洲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
14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
15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16 太平洋学报 中国太平洋学会
法学
(8种) 1 政法论丛 山东政法学院
2 北方法学 黑龙江大学
3 法律适用 国家法官学院
4 河北法学 河北政法职业学院、河北省法学会
5 甘肃政法学院学报 甘肃政法大学
6 中国刑事法杂志 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所
7 中国海商法年刊 中国海商法协会
8 证据科学 中国政法大学
社会学
(4种) 1 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
2 青少年犯罪问题 华东政法大学
3 人口与计划生育 人口与计划生育杂志社
4 社会保障研究 武汉大学
民族学与
文化学
(6种) 1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 北方民族大学
2 黑龙江民族丛刊 黑龙江省民族研究所
3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西北民族大学
4 回族研究 宁夏社会科学院
5 民族教育研究 中央民族大学
6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湖北民族学院
新闻学与
传播学
(5种) 1 编辑学刊 上海编辑学会、上海文艺出版集团
2 传媒 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
3 新闻界 四川日报报业集团
4 新闻与写作 北京日报报业集团
5 中国图书评论 中国版协图书评论协会
图书馆、文献
与情报学
(5种) 1 图书馆学研究 吉林省图书馆
2 现代情报 中国科学技术情报学会等
3 新世纪图书馆 江苏省图书馆协会、南京图书馆
4 高校图书馆工作 湖南省高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
5 四川图书馆学报 四川省图书馆协会
教育学
(14种) 1 中国远程教育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2 高教发展与评估 武汉理工大学、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
3 教育理论与实践 山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等
4 教育科学研究 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等
5 黑龙江高教研究 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高教学会
6 外国中小学教育 上海师范大学
7 教育评论 福建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等
8 高校教育管理 江苏大学
9 思想教育研究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等
10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湖南师范大学
11 学前教育研究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等
12 现代教育管理 辽宁教育研究院
13 思想理论教育 上海市高校思想理论教育研究会
14 上海教育科研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体育学
(3种) 1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成都体育学院
2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广州体育学院
3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沈阳体育学院
统计学
(1种) 1 统计教育(休刊) 国家统计局统计教育中心等
心理学
(2种) 1 应用心理学 浙江省心理学会、浙江大学
2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
人文经济地理
(3种) 1 地理研究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2 国际城市规划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3 世界地理研究 中国地理学会
环境科学
(3种) 1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中国自然资源学会等
2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3 资源开发与市场 四川省自然资源科学研究院
综合性
社会科学
(15种) 1 学术探索 云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2 学术交流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3 社会科学家 桂林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4 西藏研究 西藏社会科学院
5 中国文化研究 北京语言大学
6 理论月刊 湖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7 湖北社会科学 湖北省社科联、省社会科学院
8 兰州学刊 兰州市社会科学院、兰州市社科联
9 中国文化 中国艺术研究院
10 科学·经济·社会 兰州大学
11 广西社会科学 广西壮族自治区社科界联合会
12 理论与现代化 天津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13 晋阳学刊 山西省社会科学院
14 重庆社会科学 重庆市社会科学院
15 中华文化论坛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高校综合
学报
(20种) 1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南通大学
2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北京联合大学
3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南京工业大学
4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天津大学
5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中南大学
6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杭州师范大学
7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辽宁大学
8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扬州大学
9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河海大学
10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云南大学
11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苏州大学
1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13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京交通大学
14 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科版) 哈尔滨商业大学
15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广州大学
16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京工业大学
17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西南交通大学
18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延边大学
19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河北师范大学
20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华南农业大学
21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福州大学
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
2012年1月14日
1973年12月在湖南长沙马王堆 3号西汉墓出土的秦末至汉初书写在缣帛上的古籍。帛书用整幅或半幅的缣帛书写,存放在 3号墓东边箱一个长方形的漆匣内,其中,有的帛书卷在一块宽约2~3厘米的木片上,出土时折叠的边缘已经断裂,帛片互相粘连在一起,破损十分严重。经过修复及考订,判明共有帛书约29件,约12万字。
根据书体、避讳、纪年以及该墓下葬的年代 (公元前168)来考订,帛书抄写的时间可大体分作两类。抄写时间较早的一类,字体近篆书,不避汉高祖刘邦讳,大约是秦汉之际所写;抄写时间较晚的一类,字体为隶书,讳“邦”为“国”,但不避惠帝刘盈和文帝刘恒讳,当为汉初至汉文帝初年所写。帛书中有一部分用砂画有行格,上下留天地头,各篇前后留有相当于“赘简”的空白等,与出土的汉代竹简形制基本一致。帛书大都没有篇题。为了便于称引,凡是没有篇题的均由整理者根据内容定名。整理后将全部帛书分编为六册。所发现的古籍有 :
《老子》甲、乙本及卷前卷后佚书 帛书中有两种《老子》写本。《老子》甲本和卷后四篇佚书合抄为一个长卷,字体近篆书,共 465行,每行约30字;《老子》乙本和卷前四篇佚书合抄在一幅整帛上,字为隶书,共252 行,每行60~70余字不等,抄写时代晚于甲本。两种写本都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后,次序与通行本相反,而与《韩非子解老》所引用的本文次序一致。通行本分作81章。帛书《老子》乙本不分章,甲本某些段落前有圆点标志,章次均与通行本有不同之处,如通行本第24章在第22章之前,第41章在第40章之前,第80、81章在第67章之前等。寻绎文义,帛书顺序较通行本合理。
《老子》甲本卷后佚书原无篇题,按内容可以分为四个部分,分别定名为《五行》、《九主》、《明君》、《德圣》。所谓五行,指仁、义、德、智、圣;所谓九主,指篇中伊尹所论九种君主。《老子》乙本卷前四篇佚书,原有篇题为:《经法》《十六经》《称》、《道原》,前两篇又包括若干小的篇章,均有尾题,内容主要是讲刑名和阴阳刑德之说。有人认为这 4篇佚书就是《汉书艺文志》著录在道家类的《黄帝四经》,因汉文帝时崇尚黄老之学,所以把《黄帝四经》和 《老子》合抄为一卷;也有人认为,《十六经》记载关于黄帝的神话以及他的大臣力黑(即力牧)、阉冉、果童、太山稽、高阳等人的事迹和相互对答之词,可能与《汉书艺文志》 著录的《黄帝君臣》10 篇或列入兵阴阳类的《力牧》15篇有关。
《周易》及卷后佚书 帛书《周易》包括两个部分。《六十四卦》和卷后佚书合抄为一卷,共 129行,无篇题,佚书暂定名为《二三子问》;《系辞》和卷后几篇佚书合抄为一卷,佚书原有篇题并注明了字数,分别为:《要》一千六百四十八,《昭力》、《缪和》六千。
帛书《六十四卦》卦名多用假借字,如乾为“键”、艮为“根”、 坎为“赣”、 震为“辰”、坤为“川”、兑为“夺”、离为“罗”、巽为“”等。卦辞和爻辞与通行本基本相同,但是排列的次序却截然不同。通行本分为上、下经,上经三十卦,始于乾,终于离;下经三十四卦,始于咸,终于未济,排列次序为两两相对。《彖》、《象》、《文言》等解说文字分别附于有关的卦辞、爻辞之下帛书不分上下经,也没有《彖》、《象》、《文言》,六十四卦的排列次序不是两两相对,而是以上下重卦为基础,即作为下卦的八个单卦,按照一定的次序与一个固定的上卦组成重卦,然后依此类推,组成六十四卦。帛书《系辞》与通行本不同之处主要是不分上下篇,也不分章节。通行本“大衍之数五十”一章不见于帛书《系辞》,另外有些章节散见于《系辞》卷后其他佚书。佚书主要内容是二三子以及缪和、 吕昌、 吴孟、张射、李平、昭力等人与传《易》的先生问答,也包括今本《说卦》的部分内容。春秋》类佚书 帛书中有两种属于《春秋》类的佚书。一种类似《左传》的佚书,残损严重,存 97 行,共16章,原无篇题。内容叙述春秋时代史实,每章各记一事,不相联贯,既不分国别,也没有纪年,如鲁隐公被弑、齐使公子彭生杀鲁桓公、鲁公子庆父弑君、宋襄公泓水之战、子赣见太宰、秦杀大夫绕朝等。史实有的与《左传》相合,但议论不同,有的为《左传》所未载。有的学者认为该佚书是“为楚威王傅”的铎椒摘编的 《铎氏微》,或者“捃摭 《春秋》之文以著书”的《公孙固》18章一类的书。此书记事比较简略,重在记言,现定名为《春秋事语》。
另一种佚书内容属于战国纵横家的言论,存 325行,首尾基本完整,共27章,每章用小圆点隔开。其中有11章见于司马迁《史记》和刘向所编《战国策》,16章不见于传世古书书中多记苏秦等人的游说资料,有人认为可能是早已失传的《苏子》31篇,也有人认为今本《战国策》 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中秘书中 《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编定的,帛书即此类资料之一。现定名为战国纵横家书。
古医书 帛书古医书原来均无篇题。有一种医方专书,抄在高约 24厘米的半幅帛上,存 459 行,有目录,列出52种疾病的名称,正文则以这52种疾病的名称作标题,分别记载发病的原因和病状,以及治疗该病的方剂和疗法,少则一、二方,多则二、三十方不等。治疗方法主要是用药物,也有灸法、砭石以及外科手术的割治。药名达 240余种,有些不见于现存的本草学文献。现定名为《五十二病方》。
《五十二病方》卷前有其他佚书 4篇,合抄为一卷,现定名为 《足臂十一脉灸经》、 《阴阳十一脉灸经》、《脉法》、《阴阳脉死候》,都是关于古代医学理论方面的书。前两种书的内容,论述人体11条脉的循行、主病和灸法,与现存的《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篇》论12经脉的部分体例接近,甚至很多文句相同,但是这两种帛书都只讲了11条脉,缺少一条手厥阴脉《足臂十一脉灸经》所述各脉均为从四肢末梢向躯体中心循行,《阴阳十一脉灸经》所述各脉循行的方向相反,即由躯体中心向四肢末梢循行。
《脉法》共12行,内容论述根据脉法判断疾病的征候,特别提到用灸法和砭石治疗的问题。《阴阳脉死候》4 行,与《灵枢经脉篇》中关于“五死”的一段相近,但有一些重要出入,而且不像《经脉篇》那样具有五行学说的色彩。
与压在帛书上面的医书竹木简放在一起的,有一幅用彩色绘在高约50厘米的整帛上的《导引图》,出土时残破严重,现依据浸水痕迹、折叠关系及帛本身的经纬纹理情况,尽可能拼接复原。画面上人物单个排列,作静坐、 伸臂、 下蹲等各种姿势,图旁题有“引脾痛”、“引膝痛”等说明文字。《导引图》前有佚书两种,共26行,前一种定名为《却谷食气》,是现存的关于行气或气功的最早的文献材料之一。从第 9行开始,内容与上述 《阴阳十一脉灸经》 基本相同,现分别称之为甲、乙本。
定名为《杂疗方》、《养生方》、《胎产书》的三种佚书合抄为一卷,《胎产书》专论胎产的宜忌,类似古医书的《产经》;《养生方》和 《杂疗方》 的性质,属于《汉书艺文志》所著录的房中一类,同传世的该类古书也有渊源关系。
天文星占、古地图、相马经等古佚书 天文星占方面的佚书一卷, 144行,无篇题。内容主要是木、金、水、火、土五星占及五星行度,故定名为《五星占》。书中记录了从秦始皇元年到汉文帝三年(公元前246~前177)70年间五星在天空中运行的位置,并推算出其公转的周期如填星(即土星)公转周期,《史记天官书》、《淮南子天文训》都计算为28年,帛书推算为“三十岁一周于天”,更接近于现代天文科学计算的数字 (即2946年公转一周)。
佚书中有一种从天文气象占验吉凶的书,有图有文,内容分云、气、星、彗四个方面,从上到下排为六列,每条上面用朱、 墨两色绘图,下面是名称、 解释和占文。下半幅末尾的一段,有占文而没有图,共存 350余条。书中包含了丰富的天文气象内容。如“彗”,共有29个不同形态的彗星图,除了彗头、彗尾,有的还画出了肉眼所不易见到的彗核。
古地图(见)。
《相马经》佚书,原无篇题,存77行,文体类似于赋,与近代各家辑本《相马经》在内容和文体方面都不相同。
阴阳五行和刑德类佚书 尚未整理发表。 参考书目湖南省博物馆 :《马王堆汉墓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长沙,1981。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马王堆汉墓帛书》第一、三、四册,文物出版社,北京,1981、1983、 1985(余待续。
李商隐墓址、祖籍及祖茔论证会与一九九六年六月三十日至七月三日在河南省博爱县召开。出席会议的专家学者有: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李清照、辛弃疾学会会长、原中共博爱县第一任工委书记、焦作市市长、一机部机械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兼院长张璋;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历史博物馆研究员、中国博物馆学会名誉理事、全国政协委员史树青;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秘书长、中华书局总编、唐代文学学会会长全国政协委员傅璇琮;安徽师大教授、中国李商隐研究会会长、安徽省政协常委刘学锴;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国李商隐研究会副会长董乃斌;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夏玫云;中华书局编审徐敏霞;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古代室张奇慧;焦作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副教授杜定国。省、市文化、文物部门、县委、县政府、许良镇、县文化局、博物馆、江陵堡村等有关领导出席了会议。
与会专家首先参观了县博物馆,重点观看了在许良镇江陵堡村李商隐祖茔出土的陶俑、陶龟砚、陶骆驼、陶马等,经文物专家史树青鉴定,均是唐墓随葬品,是非常珍贵的文物。然后,专家们冒着酷暑赴江陵堡村李商隐祖茔遗址实地进行了考察,对照乾隆《怀庆府志》所记李商隐祖茔位置、博爱县行政地图,对新店(唐雍店)、万善、丹河、“雍店之东原”、“清化北山下”等位置进行了一一核实。察看了墓地的形势,走访了当地群众,鉴定了该村村民窦习文、杨家军等家中所藏的陶俑、镇墓兽、陶马等唐代文物及残片,获取了大量的、真实的感性材料。表现了高度的求实精神。
七月一至二日,与会专家围绕李商隐墓址、祖茔和祖籍问题展开论证。焦作大学副教授杜定国宣读了题为《李商隐墓址、祖茔和祖籍》的论文,论文分为四个部分,其中引用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和实地考察资料,证明了李商隐墓址及祖茔同在丹河东岸的许良镇江陵堡村西北隅,李商隐的祖籍也在博爱。博爱县委常委、宣传部长肖伯和介绍了博爱一九七九年以来对境内的李商隐墓址、祖茔的考察情况。与会专家学者一一作了论证发言,对杜定国教授和肖伯和同志的汇报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提出宝贵意见。专家们认为:这次会议意义重大,是弘扬民族文化、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大举措。这次论证会开辟了李商隐研究的新领域,将对李商隐研究的深入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会议采用文献资料研究、实地考察、出土文物相结合的方法,贯彻了百家争鸣的方针,发扬了学术研究的优良传统。
经过严肃认真的论证,专家们一致认定:李商隐祖茔在丹河东岸的博爱县许良镇江陵堡村西北隅;李商隐祖籍在博爱县。并认为根据现有文献资料,李商隐墓址与其祖茔同在一处,同时建议,从历史文献与实地考察两方面,对此做进一步的充实。
专家们建议:为了加深李商隐学术研究,博爱县应迅速建立李商隐纪念馆,修复李商隐墓园,收集李商隐研究的历史资料、著作版本及有关文物,在博爱建立李商隐研究基地。中国李商隐研究会考虑在适当的时候将会址迁到博爱或在博爱设立秘书处,计划第四届全国李商隐学术研讨会在博爱召开,争取此次会议扩大成为一次国际性学术会议。
与会专家学者表示:过去没有注意到博爱县一九二七年已从沁阳划出这一历史事实,今后在著作中有关李商隐祖籍作古今地名对照时,应注明为博爱县人。
省、市文化、文物部门的领导对加强李商隐祖茔、墓址等文物保护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并表示要积极支持博爱县做好上述工作。中共博爱县委书记贾武堂、副书记王志杰、宣传部长肖伯和、副县长张红霞等对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对专家学者的严谨治学态度特别钦敬;并表示博爱作为李商隐故里,义不容辞地要为李商隐研究和有关纪念工程的建设做出历史性贡献。
签名:张 璋⑴ 史树青⑵ 杜定国
傅璇琮⑶ 董乃斌⑷ 刘学锴⑸
徐敏霞 夏玫云 张奇慧
注:
⑴张璋:曾用名张鸿纲、王光明。河南省焦作市恩村人,曾任博爱县工委书记、焦作市市长、人民志愿军东北军后勤运输部副部长,一机部机械科学院书记兼院长等职。1983年离休后,潜心研究词学,先后出版和主编出版《金元明清词选》、《历代词萃》、《全唐五代词》、《朱淑真集》等。
⑵史树青:当代著名学者,史学家、文物鉴定家,尤以考古鉴定驰誉中外。
⑶傅璇琮:历任中华书局总编辑,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秘书长、副组长,兼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
⑷董乃斌:现任中国李商隐研究会会长,为博爱题写“李商隐故里”。现为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主编。
⑸刘学锴:前任中国李商隐研究会会长,唐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为博爱李商隐墓碑撰文。
本文2023-08-05 22:44:56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258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