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关于描写宋朝社会生活与风俗,或者是描写宋朝当时服饰,言行举止的书籍?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1收藏

有没有关于描写宋朝社会生活与风俗,或者是描写宋朝当时服饰,言行举止的书籍?,第1张

1、《宋辽西夏金社会生活史》

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的图书,作者朱瑞熙 ,张邦炜。本书是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史书系之一种,利用大量文献资料及其他有关资料,深入考察了宋、辽、西夏、金时期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内容涵盖饮食、服饰、交通、婚姻、宗教信仰等,是一部具有较高水平的社会生活史专著。

2、《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

是法国著名汉学大师,法兰西学院院士谢和耐的名作。细致描述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的下层社会民众生活。

3、《东京梦华录》

是宋代孟元老的笔记体散记文,创作于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年),是一本追述北宋都城东京开封府城市风俗人情的著作。

所记大多是宋徽宗崇宁到宣和(1102-1125)年间北宋都城东京开封的情况,描绘了这一历史时期居住在东京的上至王公贵族、下及庶民百姓的日常生活情景,是研究北宋都市社会生活、经济文化的一部极其重要的历史文献古籍。

4、《宋代经济史》

本书是我国经济史和宋史研究中的里程碑式著作,曾获全国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本书从人口、垦田、水利、经济作物、经营方式、土地所有制形式、赋税制度等方面,全面论述两宋300年间社会经济关系发展演变的全过程,重点研究了宋代农业生产、土地关系、手工业发展、国家专利制度、商业和城市经济、对外贸易、货币及经济思想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精辟的见解。

5、《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对宋代社会的经济思想,以及这些思想在历史上的作用进行了深入探讨。从而达到了对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得出了规律性认识。

本书介绍了宋封建国家的政治、经济概况,封建统治危机下改革要求的酝酿及其成熟,变法的内容和实质,变法过程中的斗争,新法的废除和反动的封建统治势力的高涨等内容。

看了很多古装剧和穿越剧的你,是不是也幻想着有一天,能够穿越到古代去看看呢?

如果真有这样一个机会,你想穿越到哪个朝代?

如果要我选,我一定会选择宋朝,因为宋朝是一个开放而雅致的时代,又是一个非常好玩的朝代。因为宋朝的生活真的是太丰富多彩了!不信?那就翻开这本《挑战古人100天》来看看吧!

作者云葭,他通过几个鲜活的人物,和富有代入感的情节,生动地向我们展示了古人的日常生活、娱乐休闲、节日文化等方方面面。他将专业的历史知识与有趣的场景和故事巧妙地结合,让人读起来既轻松愉悦,趣味盎然,又感觉干货满满。这本书中还有30多张古图和古画,让我们可以近距离的观察和体会宋代人的生活方式。

这本书从生活细节到节日庆祝,从琴棋书画到艺术文化,都事无巨细地向我们做了介绍。通常,我们对于古代可能多少都存着一些狭隘的认识,以现代人的眼光看古代,那个时候既没有网络又没有WIFI,每天的生活除了衣食住行,吟诗作赋以外,应该很轻闲很无聊吧。可事实上,古人的生活与我们的想像大相径庭。

1、文化活动:琴棋书画是标配,其它的活动既丰富又高雅

抚琴作画,吟诗作对是历朝历代文人最喜欢的活动,宋朝当然也不例外。唐宋八大家中,有五位都是宋朝人。

在宋朝,人们不仅精通于琴棋书画,更喜欢大家聚在一起交流。比如古人的雅集,就是很多文人雅士坐在一起吟诵诗词,创作交流的聚会。这种聚会侧重以文会友,有很强的艺术性。类似的活动还有“挂画”,就是古人在喝茶时会品鉴茶座旁边的画,文人们喜欢收集字画,有时会开一个小型的沙龙,邀请朋友来品鉴,而且宋朝不仅是文人雅士挂画,就连民间百姓家中,酒楼茶楼中也有这样的鉴赏也蔚然成风。

而宋朝的文化活动,除此之外比较重要的还有点茶,插花和焚香。

点茶:在电视剧《知否》中曾出现过多次关于点茶的场景,宋朝点茶的方式,可是日本抹茶的祖先啊。点茶在当时不仅是品茶的方式,更是好友间沟通交流的娱乐方式。在茶上“拉花”的技术叫分茶,这早在宋朝就有了,它可不比现代在咖啡上拉花逊色噢。

插花 :可以说没有任何一个朝代的人比宋代人更爱花了,簪花不分男女老幼,贫富贵贱,因此男子簪花在当时十分流行也十分常见。而插花这项技能,更是贵族女子们需要掌握的一门手艺,是他们要学习的一项技能。

焚香:还记得《花千骨》中那位制香调香的高手夏紫熏吗?在宋朝“合香”可是真实存在的,当时的人们已经掌握了将多种香料按配方调和成一种复合型香料的技艺,他们会举办“香席”,请好友来品香调香,想来就是一件十分高雅有情调的活动。

2古代人重视仪式感

说起古人的仪式感 ,那真的是让作为现代人的我们汗颜啊!古人非常重视节日,每一个节日都有不同的仪式,过得有模有样,自然也是别有一番趣味。

清明:这一天可是非常忙碌的一天,因为既要去祭祀又要去踏春。女子们会兰汤沐浴,然后化着精致的妆容,穿着艳丽的衣服,尤其会穿上一双精美的绣花鞋,再缠上彩线,挂上小符出门游玩。清明这天他们会带上很多应季的小吃,在郊外放风筝,斗草,赏花等等。当然,春意盎然的季节,自然也是爱情萌芽的时节噢!  清明节有点像现在的相亲节,很多男女在出游时相互认识,有好感的可以进一步接触。

七夕:这个节日是我最喜欢的一个,可不是因为它是“情人节”噢,这个节日在古代和情人节一点关系都没有!它其实是“少女节”、“闺蜜节”,有点像现在的“妇女节”。女孩们会在七夕这天举办很多有意思的活动,比如搭彩楼,举办乞巧仪式,求织女赐给她一双巧手。从七月一日起,大家就开始出门采办,俨然成了一个大型的购物节,街上车水马龙,人山人海。比较有代表性的小商品有新衣服,一种叫“磨喝乐”的泥娃娃;还有一种叫“种生”的植物,七夕这天女孩子们会互送红鸡、果食,还会在月下穿针引线。所以“七夕”是个非常有意思的节目噢。

中秋:中秋节在宋朝是个非常重要的节日,但是过法和现代人有点像。必备的节目是吃月饼,不过那个时候月饼在民间叫做小饼,在宫里叫宫饼。中秋这天年轻人在一起狂欢,放水灯,喝酒赏月,到了12点时要举办祭月仪式,为家人祈祷。

重阳:古代的重阳节也和“敬老”没什么关系,其实这是一个赏菊以及与菊花有关的节日。北宋时民间会举办赏菊大会,人们会喝菊花酒,有菊花装饰门窗。当然这一天也有登高的习俗,秋游赏景,把茱萸戴在身上或是插在头上,王维诗中那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就是出自此处。

3古代娱乐活动要比现在多,吃喝玩乐应有尽有

说到古代的娱乐活动,我只能用“神往”这个词来形容。古代的体育活动有马球、投壶、蹴鞠等,这些我们在古装剧里都看到过或是接触过。

宋代最有意思的娱乐活动,我觉得一个是逛夜市,一个是瓦子(也叫瓦舍)去看演出。宋代的夜市是非常热闹的,很多小贩和各种店铺,吃喝玩乐的小商品应有尽有。瓦舍的演出分为场次,一个场次叫一个“勾栏”,演出的项目有杂技、傀儡戏、说书,驯兽表演和女子相扑,演出内容丰富多彩,既有趣味性又惊险刺激,你是不是也跃跃欲试想去看看了?

另外,宋代的美食也让人垂涎欲滴啊。当时最著名的酒楼当属樊楼,其次是太平楼,每天都需要提前预订才能有座位。而宋代各色小吃更是一应俱全,什么清明节吃的青团、稠饧,米糕,奶酪,杏仁粥,端午吃的五色水团,还有夏天吃的冰镇食品比如冰雪冷元子,荔枝膏、砂糖绿豆、水晶皂儿、黄冷团子、酥山等,在夜市上最受欢迎的小吃有辣脚子、姜辣萝卜、炸冻鱼头、香糖果子、馄饨等。吃货们一定要记牢这些,如果真的穿越了别忘了去吃一吃这些。

1节日要有仪式感!

说到仪式感,古人在这方面要比我们强多了。而我们现代人,对于每个节日最深刻的记忆,恐怕就只有吃吃吃了吧?

说实话,我们现在所熟知的关于各种节日的种种仪式都是从书本上看来的,只有一小部分是我们实际体验和经历过的。

当然在这方面,学校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方面教育也存在一定的缺失,在这个过分重视分数和排名的时代,这些传统文化和习俗,实际上变得可有可无,而实际上,这些才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和财富。

我们不妨用玩乐的心态,模仿古人的仪式感去过节,不仅让我们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也会让节目增添了更多的新鲜感和更深的历史文化底蕴。

2古人喜欢组织高品质的聚会

有没有发现,古人非常喜欢搞“聚会”,不论是与琴棋书画有关的,还是与体育项目有关的,大部分的聚会都是将那些志趣相投,有共同兴趣爱好的人聚在一起,互相交流沟通,不仅增进了友谊,更涨了不少知识呢。

而反观我们现代人,这种在兴趣上“情投意合”的聚会几乎是没有,在我们的认知里,聚会就是用来High的,时间就是要用来挥霍的,大家聚在一起不是吃喝玩乐就是聊八卦。当然这也是一种生活方式,之所以会是这样,是因为我们可能并没有一项擅长的技能或是兴趣爱好,所以一群没有什么爱好的人聚在一起,除了吃喝玩乐聊些有的没的,还真没什么事情可做了。

通常跟什么人在一起,我们就容易受到什么人的影响,所以下次参加聚会的时候,好好想一想,这个聚会,我能收获些什么呢?我想结交什么样的朋友,受到什么样的影响呢?

3古人有大把的时间让自己沉浸在心流状态之中

古人大都拥有一两项才艺,总的来说这些人有的偏文,有的偏武。

正如书中的主人公李小娘子,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写作和抚琴技艺同样非常高超。而这些技艺,哪样不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心打磨呢?他们看似生活很轻闲,其实也有很多技能需要学习和锻炼,因此他们能够自由自在地在心流状态之下从事自己喜欢的事情,不仅享受其中,还提升了自己的修养。想想真的是羡慕之极啊!

而反观我们现代人的生活,科技虽然给我们带来了很多便利,但是也把我们的时间分割成了碎片,各种媒体都在想办法夺走我们的注意力,我们真的很难拥有一段只属于自己的专注时光。

所以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认清自己的现状,并想明白自己喜欢的是什么,然后分析自己的时间都是怎么被消耗的,并努力找出一个整块的时间,用于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

《挑战古人100天》这本书,是一本既有趣又有干货的书,想了解古代人日常生活,它绝对是首选。不过本书有一个小遗憾,就是它所介绍的日常生活几乎都是富人阶级的,不知道老百姓的生活状态是什么样子的呢?我觉得应该更有烟火气一些了吧,希望这本书可以出一个续集,专门介绍一下古代老百姓的真实生活。

附录:

本书人物设定:

李小娘子:出身于宋代中产家庭,汴京小有名气的才女。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写得一手好字,做得一手好文章,抚琴技艺同样高超。不太擅长娱乐项目和女红,但精通茶艺和插花。

孙姑娘:李小娘子的闺密,出身富二代。性格外向,非常会玩,精通各种娱乐项目,除了琴棋书画不会,其它的都还比较擅长。暗恋李小娘子的表哥李郞。

李郎:李小娘子的表哥,典型的文艺男青年兼帅哥一枚。擅长调香,下棋,绘画,打马球。与李小娘子来往最为密切的亲戚。

赵公子:李郞的朋友,是位颇有文艺气质的帅哥,擅长抚琴,绘画,马球等。经常和李小娘子,李郞和孙姑娘一起游玩,有暗恋李小娘子的嫌疑。

《资治通鉴》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按时间先后叙次史事,往往用追叙和终言的手法,说明史事的前因后果,容易使人得到系统而明晰的印象。它的内容以政治、军事的史实为主,借以展示历代君臣治乱、成败、安危之迹,作为历史的借鉴。叙述了各族人民的生活与斗争。

近期我在读历史书,我喜欢把历史按照朝代去读,这样读下来,能够更深刻地了解每一历史时期的史实。这个月正好读到唐朝历史,发现了几本唐朝高分书籍,从唐朝历史人物、唐朝的社会形态,到唐朝的兴衰变迁,全都包涵在内,读完真的在脑海中,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唐朝历史脉络,跟人聊天时,也能对唐朝历史谈上几句了

1《唐:中国历史的黄金时代》内容介绍

如果中国历史有一个“黄金时代”,那么或许就是唐朝。她像19世纪的英国、20世纪的美国,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外交各方面卓越于世,极具辐射力。本书邀请十位重量级专家学者写劰,从全球视野和文明的角度来理解唐帝国,在吸纳近数十年考古发现和学术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详实而活泼地讲述唐代的政治文明、物质生活和审美风尚,并通过佛教、诗歌、乐舞、书画等主题,立体呈现唐人丰富的精神世界,以及千年不坠的伟大传统。

我的推荐理由是

这本书写出了,唐朝的文化和艺术繁荣发达。唐朝是中国文化的鼎盛时期,文学、诗歌、音乐、绘画、雕刻、建筑等方面都唐朝还吸引了很多外国人才,如安禄山、叶抱真等,他们为唐朝的政治、文化和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唐朝的开放、包容和国际化的特点,也使得它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朝代之一,为中国的对外交流和文化传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向往唐朝这个问题,我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和喜好。唐朝时期的文化、艺术和科技成就确实令人钦佩,但同时也存在着各种社会问题和政治风险,这些问题也不能被忽视。因此,我们应该客观看待历史,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同时也要珍惜当下的生活和机遇,为实现个人的梦想和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2唐朝人的日常生活内容简介

武则天的宫廷究竟什么样?唐朝人如何互相称呼?白居易的一天怎么度过?唐代青楼文化是怎么回事?7大类主题,39个小话题,48幅随文精美插图。书中详细描绘了唐代从宫廷贵族到士农工商各阶层的生活细节,确实是一本实用的“唐朝生活指南”。

推荐理由

写出了,唐朝人生活一些等故事,突出了升华,在有了空前的思想与现在的思想,形成了对比,它充满想象力地重建那古老的过去、那遥远的地方。对于要讲授或学习相关知识的人来说,这本书有趣又实用。曾有过形形色色的人、语言、宗教,他们关心的和做过的事五花八门,全都在这本书中活了过来。

3《少年安得长少年》

在《少年安得长少年》中,除了上面提到的、、上官婉儿,我们还介绍了、李白、高适等唐代著名诗人。从陈为他们总结的生平事迹中,我们可以窥见唐代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特点和程度。 

不同于中国正史的严谨肃穆,不同于野史的奇思妙想,也不同于传统漫画文化历史的幽默语言诙谐,陈舞雩的历史我们坚持用当下社会年轻人市场眼光,结合我国历史的发展研究脉络,用沉浸式的体验进行传达了对历史的认知,有他的独特性和趣味性。

推荐理由是

这本书我了解了唐朝的历史背景、看到了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学会了唐朝的穿搭见识了唐朝诗人的才华。读完这些书,你会从中体会到唐朝多姿多彩的生活。检讨了,生他,堂堂的一些读的戏,以及从盛到衰的,一些感受,你看是各种各样的,各种各样的事的穷穷诗在唐朝中国历史上的巅峰。

总结一下,只是我看过了关于唐朝的书一小部分,总来说,唐朝的历史文化其实很深厚,比得上任何一个朝代历史都很好很精彩美好,嗯,其实关于这样的书还有很多,你有什么好更好的书籍可以评论区告诉我。

这些耳熟能详的经典名句,是我们自初中时起,就出现在语文课本中的必学古文,它们均是出自 《孟子》 。

对于孟子其人,我们大多的认知是孟子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儒家学派,与孔子并称为“孔孟”,被后人尊称为 “亚圣” 。

而我们了解孟子及其思想观点主要是通过《孟子》这本著作,自从南宋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并列为“四书”之后,《孟子》一书就成了儒家学派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更是被作为古代文人科考的必考教材。

从古至今,解读《孟子》的文章、书籍可谓是汗牛充栋,我们也多是通过这些书籍的帮助,来理解、记忆《孟子》的经典文字,学习孟子的儒家思想的。

而在距今约2500年前,那个纷乱的战国时代,一个真实的孟子究竟是什么样的呢?孟子又是如何展示他的思想,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的呢?

贝冢茂树先生1985年所著作的 《孟子读本》 ,以全新的视角,用广博的中国古代史的知识,在解读《孟子》经典篇章的同时,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鲜活的孟子。

日本东洋历史学家、中国古代史专家、京都大学教授贝冢茂树家学渊源极深,父亲是日本著名的地质地理学家,弟弟汤川秀树是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者。贝冢茂树自小跟随祖父习读四书、五经,对中国古籍和历史有极深的造诣与成就。

《孟子读本》全书分为三个部分:孟子思想的时代背景、孟子其人与思想、《孟子》这部著作。

本书 最大的亮点 就是:

不仅仅是文学层面的解读《孟子》,更是以春秋战国时代的历史为开端,以百家争鸣的文化现象为背景,让我们了解到:一个先贤的成长与思想的形成不是孤立存在的。

同时该书挑选了《孟子》十四卷中最能集中体现孟子思想、观点以及反映孟子性格的章节,进行详细讲解,引领我们融入当代人的思维,用更加辩证的、客观的视角来分析孟子的思想与人格,让我们对孟子这个人及《孟子》这本书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

不管是从: 孟子这个人、《孟子》这本书、孟家的儒家思想 ,这三个角度中的任何一个来阐述、挖掘,我们都需要先来了解一下“时代背景”。

如同一个人的心理、思想、人格源于家庭环境一样,一本书、一个思想也必须要考究它的时代背景,那是滋生它的土壤,是孕育它的“原生家庭”。

即便是解读一篇诗词,我们也是需要探究诗人的创作背景的,比如南唐后主李煜的词婉约深致、情真意切,他的词经常被我们用来表达那种幽幽的恨,淡淡的愁,从字面上我们大多感受到的是一种凄然的唯美:

而当我们了解到这首词是在大宋灭了南唐、作为亡国之君的李煜被抓到汴京做了俘虏、自己的爱妃小周后被宋太宗强行临幸并让画师画下临幸场面的背景之后,你才能深刻地体会到李煜在创作这首词诗时极度悲哀、无奈的心情,才能更好地理解这首作品,才能真正与诗人达到思想上的共鸣。

所以,在《孟子读本》的第一部分,作者为我们描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是极为必要的。

从“春秋五霸”到“战国七雄”,周天子的权威日渐衰落,周朝时期所建立的文化与制度日趋崩溃,最终荡然无存。在这一历史时期,诸侯国之间战事不断,臣子弑杀君主,儿子谋害父亲的现象层出不穷,整个社会失去处于一种混沌的状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这一时期,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百家争鸣的文化现象,这也成为了中国思想史上的黄金时代,这种百家争鸣的现象的产生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1 旧的贵族没落了(周天子分封的贵族们)。

2 有实力的人不问出身门第,凭借才能就可能得到重用。

3 旧的身体体系完全崩溃。

正是在这样的社会变革之中,形成了一个新兴的阶层“士”,这个阶层的人多为贵族的家臣,他们之中有著书立说的学士,有士为知己者死的勇士,有为人献计献策的谋士。

在这些“士”中,出现了孔子、孟子、韩非子、墨子、庄子、荀子、张仪、许行……等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他们希望通过建立的思想认知来形成新的社会秩序。

被尊为儒家学派开山鼻祖的孔子,前半生游走于列国之中,推行自己的理想,然而最终都以失败告终。在后半生他开始广收人才,培养弟子,希望通过弟子们去实现自己的梦想,而他的众多弟子也确实对于传播儒家思想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孟子就是深受孔子及其弟子儒家思想影响的一分子。

充分了解了孟子出生、成长的时代背景,对于我们理解孟子的思想、个性都有重要的意义,这是《孟子读本》所具有的一大亮点。

从前面讲述的历史时代背景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在那个时代,只要有真实才学,就有可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在那个年代没有媒体,甚至连纸都没有,人们如何展示自己的才能与思想呢,这些思想家几乎都是通过游说、辩论的方式来传播自己的思想的。

就在离孟子故乡不远的齐国,齐宣王为了招揽天下人才,在国都临淄的稷下设立了一个专为思想家、学者辩论的场所。

正是在这里,孟子接触到了各色学者,自己的思想也更加丰富充盈,同时孟子的表达方式更是受到了自由辩论方式的影响。

《孟子》的前半部都是以一问一答,一述一驳的形式来阐述孟子的思想的,在这些文字中,我们看到的孟子更像是一名雄辩家,一名伟大的演讲者,他极善于使用带有比喻的类推的辩论手法,自信、笃定的宣扬他的思想与观点。

孟子说用刀杀人和木棍杀人是一样的,因为政治上的失误而使百姓丧命也是杀人,同时孟子又进一步说明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的景象,最终表明为政者使人民忍饥挨饿,甚至暴尸荒野,就是等同于谋杀,从而强化自己 “仁政治天下” 的政治主张。

孟子常常运用比喻的手法,将自己的逻辑层层推进,环环相扣,从而产生了令人惊奇的效果,使自己的论点更容易被对方接纳。

在《孟子》中有很多比喻的类推法的运用,我们可以看到孟子高超的雄辩之术与演讲技巧,而这一点,在很多解读《孟子》的常规注释类读本中,是很少提及的。

由于《孟子》一书主要记录的是孟子登上政治舞台以后的言论,我们对孟子的前半生知之甚少,事实上我们所熟知的“孟母三迁” “孟母断椎”均是出自西汉的《列女传》,而他们的真实性无从考证,但我们还是可以通过《孟子》的记述,了解到更为真实的孟子的。

孟子坚守自己的“性善论”“仁义治天下”“养浩然之气”等思想,对于自己的思想和信仰孟子是极其笃定的,这种笃定正是源于自信。

孟子说 :“我四十不动心…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孟子认为“浩然之气”是正直的、高尚的,要经过很多“仁义”之事才能逐渐养成“浩然之气”,这种“浩然之气”是一种意识形态,这种意识形态正是由意志来决定的。

一个人能对自己有深刻地了解与认知,并予以极度的肯定与认可,是一种极为自信的表现,而这种自信源自自己的才能与端正的品性。

公元前314年,齐宣王趁着燕国内乱,一举进攻燕国,杀死燕王哙,攻陷了燕国的首都。当时孟子是齐宣王聘请的高级顾问(同时有老师的身份),齐宣王就攻打燕国以及占领燕国后如何继续占领一事向孟子请教。

孟子的对于攻打燕国一事是支持的,尽管孟子加上了一个前提:“如果燕国的人民支持的话”,但对于反对用武力取得政权治理天下,坚持用“仁义”治理天下的孟子来说,这种行为无疑是自相矛盾、难以理解的,以至于成为孟子一生的污点。

在《孟子·公孙丑下》中记载:

孟子原本有些事情正打算去朝中见齐宣王,碰巧齐宣王派使者来告诉孟子,自己因病无法来见孟子,希望孟子能到朝廷里与自己会面。孟子在这时却谎称自己有病,去不了,因为孟子有一个宗旨——“不奉召”,即就算受到君王的召唤也不去朝廷。孟子认为君王应该有尊师重道的态度,自己作为君王的老师,理应受到尊重。

然而以现代人的角度来看,如果一个人想施展抱负才能,更应该珍惜每一个推广自己的机会与舞台,孟子这种拘泥于形式的作法是否是不讲变通的一种表现呢?

同时在《孟子·公孙丑下》中,另有一则记载:

孟子认为自己与齐宣王日生嫌隙,决定离开齐国返回故都。临行前,齐宣王予以重金挽留,孟子表示自己并不是为了钱财,于是拒绝了齐宣王的挽留。

在孟子拒绝了齐宣王之后,理应迅速离开,但孟子却在齐国国都附近又多住了三天,此事成为了齐国部分文人的笑柄。

其实,看到这里,我也是莞尔一笑的。这让我想起了谈恋爱闹分手的情侣:为了表达自己的不满,而提出分手,对方提出挽留,然而挽留的原因并不是自己想要的,(大部分情况下,提出分手的一方是希望让对方证明对自己的爱),这时仍佯装坚强,坚持选择离开,可心里仍旧怀有深深地眷恋,企盼对方能明白自己的心意。

一向自信满满的孟子,心中的这份柔情无法示人,只能用“多住三天”的行为来表现,我甚至觉得孟子是不是一个外冷内热,外刚内柔的“狮子座”呢!

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自尊心极强的孟子,一个好面子的孟子,这种做法从情感上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作为一个付出了如此多的心血、一心要施展抱负与理想的政治家、思想家来说,这样的作法是否过于感性了呢?

但也正因为这些性格上的弱点,我们才更加感受到《孟子》这本书所带给我们的温度,感受到一个有血有肉的孟子。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解释:不得志的时候就要管好自己的道德修养,得志的时候就要努力让天下人就是指百姓都能得到好处。

如果像上面这样,仅仅是需要一个直译的注释类的《孟子》讲解,正如前文所提到的,读者的选择是很多的。

但如果你希望能够更深刻地通过《孟子》这本书,全面地了解孟子的思想及孟子这个人,贝冢茂树先生的《孟子读本》是极为推荐的不二之选。

相信你读完整本书,不仅对儒家学派的理论思想有了新的认知上的提高,同时,你仿佛也能见到一个自信的、真实的孟子站在你的眼前,他穿越了2500年的时光在《孟子读本》中与你相会。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