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万页古籍通过达摩院技术数字化“回归”,我国还有多少文物流落在外?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1收藏

20万页古籍通过达摩院技术数字化“回归”,我国还有多少文物流落在外?,第1张

20万页古籍通过达摩院技术数字化“回归”,我国还有多少文物流落在外?

在最近的一段时间内,我们国家的文物回归有了重大的突破,达摩院通过当下的数字化技术成功将20万页的古籍收拢回归,让我们在新技术的加持下看到了古人的智慧。但在看到这让人惊叹的古籍之后,很多人都在想我国那些流落在外的文物,当下又过着怎样的光景?而又有多长的时间才能够回归到祖国的怀抱呢?

我们都知道在以前的中国物产丰腴,能工巧匠众多,因此有很多优秀的文物国宝流传,但随着侵略者的入侵在他们的硝烟与炮火的侵略下我们国家的很多国宝文物都被洗劫,流落海外,这其中最知名的就是十二生肖铜首,此外还有很多工艺精美的文物也辗转到了海外,这是中华大地炎黄子孙心中永远的一道伤疤。

总结近几年来我国以及世界其他国家追索海外流失文物的成功经验,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促成海外文物的顺利回归不仅需要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还需要国内各种制度设施的辅助和配合:不仅需要国家的支持与推动,还需要充分发挥民间组织和个人的积极作用。

要加强政府间的交流,在现有的国际法律框架内,通过外交谈判等手段达成双边或多边协议,以解决流失文物的回归问题。我国应该积极开展与相关国家政府间的沟通,尽可能就追索流失文物以及共同打击非法走私文物的犯罪活动等问题达成共识。注重与国际刑警组织的配合。具体而言,我国可以与国际刑警组织建立长期有效的合作机制向其提供有关我国珍贵流失文物的详细资料,充分发挥其在打击国际犯罪和进行司法鉴定方面的优势以实现我国海外流失文物的顺利回归。

在海外应当充分发挥当地华人团体,特别是华人律师团的作用。借助他们对当地法律的熟悉程度是诉讼实现其应有的效果,为我们成功维权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 积极开展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活动,通过国际文化传播的多种途径对我国的历史文化进行宣传,激发国外的文物持有者尊重历史、尊重中国的意识,促成其自发捐回文物的善举。

文物对于我们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文化意义,因此我们也希望文物能够更快的回归祖国的怀抱。

四库一平台业绩各项数据等级不一样,这是因为每个等级所代表的含义和指标不同。四库一平台是指国内四大文献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的集合,其中包括了中国国家图书馆所收藏的古代文献和现代文献,是中国最大的数字化文献资源平台之一。而数据等级则是根据用户行为、使用量、质量等多个因素来判断,通常分为几个等级,如A、B、C等级。

具体来说,四库一平台的数据等级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判断:1使用量。即该文献在平台上的被检索和下载次数。使用量越高,说明该文献越受欢迎,质量也更高。2文献质量。主要是指文献的可信度和准确性,如是否有明显的错误和矛盾,是否有充足的证据支持等。3用户评价。用户可以对文献进行评价和评论,评价越高,说明该文献的质量越好。

因此,四库一平台的各项数据等级不一样,是因为它们所代表的含义和指标不同。在使用平台时,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目的选择不同等级的文献,以获取更为准确和可信的信息。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个对策:1了解不同等级文献的含义和指标,以便更好地选择和使用。2根据自己的需求和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检索和筛选,以找到更为合适的文献。3在使用过程中,注意文献的质量和可信度,避免因使用低质量文献而造成误导和错误。

也就是敦煌遗书

敦煌遗书

指敦煌所出5至11世纪的古写本及印本。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王圆箓在莫高窟第16窟甬道偶然发现藏经洞,即第17窟。其后西方探险家斯坦因、伯希和、大谷探险队、奥登堡接踵而至,大批文书珍品被捆载而去。1909年由清政府学部将劫余的文书解省送京,入藏京师图书馆,即中国国家图书馆之前身。现中国国家图书馆藏16000件;英国图书馆藏13677件;法国国立图书馆藏7000余件;俄罗斯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藏18000余件。另外敦煌研究院、中国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甘肃省博物馆、敦煌市博物馆、北京大学图书馆、上海市博物馆、上海图书馆、天津市艺术博物馆、天津市历史博物馆、重庆市博物馆、西北师范大学等、台北中央图书馆藏、香港艺术馆、龙谷大学、大谷大学、天理大学、东京国立博物馆、哥本哈根皇家图书馆等单位都有收藏,总数在5万件以上。目前发现最早为西凉建初二年(406)所抄《十诵比丘戒本》(S797),最晚晚为《大宋咸平五年(1002)敦煌王曹宗寿编造帐子入报恩寺记》(Ф32a)。敦煌遗书的年代考订,可从纸质、尺幅、书法、题记、内容等方面确定,北朝写本书法带有隶意,南朝及隋唐写本为楷书,间有行书草书。八世纪末至九世纪,有木笔书写的卷子,九世纪后期出现了经折装及册子本。敦煌遗书从内容上可分为宗教典籍、官私文书、中国四部书、非汉文文书等类。敦煌遗书是人是研究中古中国、中亚、东亚、南亚相关的历史学、考古学、宗教学、人类学、语言学、文学史、艺术史、科技史、历史地理学的重要研究资料。

中国国家图书馆与国际敦煌项目

(一)

敦煌遗书为中国国家图书馆四大专藏之一,历来倍受重视,在妥为珍藏的基础上,进行了长期的整理、修复与编目,并对研究者开放阅览。这些对推动敦煌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在敦煌遗书入藏之初,中国国家图书馆即派专人负责,整理编目,约於1912年编撰完成《敦煌石室经卷总目》,著录8679号敦煌文献。1922年陈垣先生在《敦煌石室经卷总目》基础上主持编撰分类编目《敦煌劫馀录》,1931年3月作为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第四种出版,著录8653号。1929年成立的写经组,负责编撰馆藏敦煌文献目录,至1935年完成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敦煌石室写经详目》及《续编》,惜其生不逢时,遭遇兵荒马乱的战争年代,未能及时面世。1981年7月,善本组将新字号部分整理编目,完成《敦煌劫馀录续编》,著录1065号。1990年,在馆长任继愈先生亲自主持下,《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的编纂工作正式启动,在一两年内将由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全部出版。

敦煌遗书已有一千年以上的历史,不少卷子被泥土掩埋、油污、水浸后,变得脆硬、糟朽。中国国家图书馆敦煌遗书修复工作始於1991年,学者和修复人员认真总结了前人及海内外有关单位修复敦煌遗书的经验教训,经国内外专家研究论证,确定了本馆的修复方针。从1990年以来,国家图书馆善本特藏修复中心修复敦煌遗书5000余米,解决了一个个的技术难题。修复的敦煌遗书美观大方,保留了研究资料,深受各界好评。

1910年,敦煌遗书入藏京师图书馆。1936年,为防止这批珍宝被日本帝国主义劫夺或受到战争的破坏,敦煌遗书转移上海,秘藏在某外国银行。直到全国解放,才运回北京。1987年后,敦煌遗书全部移藏新馆。库房恒温恒湿,条件很好。只是遗书数量很多,而存放敦煌遗书的特藏库空间狭窄;原来的用以存放敦煌遗书的箱子也不够用,只好放在各种铁柜、木箱乃至自制的纸盒中。2004年在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下,特辟宽敞的敦煌遗书特藏库,定制专用木盒与书柜。较大的写卷,一卷一盒,放在书柜的特定架位上,彻底改变了前此几十号敦煌遗书同放一个抽屉,相互挤压的情况。使中国国家图书馆敦煌遗书的收藏环境成为世界一流。

(二)

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世界。敦煌莫高窟的艺术品及藏经洞所出古代文献是全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近百年来,收藏敦煌文献文物的各图书馆、博物馆和研究机构,为保护这一遗产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各国专家学者也为敦煌学研究的发展做了积极的贡献。尤其是80年代以来,随著交流的不断增进、合作的日益加强与资料的逐渐畅通,人们获得敦煌资料的条件大大地改善了,世界敦煌学研究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然而不容忽视的是随著国内外敦煌写卷的相继公布,以及敦煌学研究的深入发展,学者们希望充分利用敦煌文献的要求越来越强烈,但是目前敦煌学研究中还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个,收集整理资料是作任何研究工作的基础和起点,敦煌研究也不例外。由於敦煌文献分藏世界各地,一般学者很难全部看到,这使得研究工作受到很大的局限,难免不深入,或者留下遗憾。这在以前的敦煌研究中比比皆是。敦煌学界形象地比喻为“挖宝”式地研究,就是看到一个写卷就研究一个写卷,而不是在作系统的研究。所以它的研究是受材料的公布的限制,材料是一切研究的基础。

第二,研究所借助的缩微胶卷,限於当时拍摄的技术条件,许多写卷影像不清。而且,由於没有敦煌学专家的指导,拍摄的胶片上漏掉了许多重要资料。而根据胶卷印成的《敦煌宝藏》所含的资料内容还不及胶卷,无法满足学者研究的需要。这尤以法藏最为突出。近年四川人民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北京图书馆出版社等陆续推出的《英藏敦煌文献(非佛经部分)》、《俄藏敦煌文献》、《法藏敦煌西域文献》、《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等虽然印制精良、图版清晰,然而价格高昂,不是一般学者所能问津的。

第三,这些记录人类文明的写卷是世界文化的遗产,它们需要永久的保存与保护,为避免原件受损,应尽量减少流通,这就造成了研究与保存保护之间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更好地为学界服务,中国国家图书馆一直考虑如何使用更先进的手段保存保护敦煌文献,并且不影响为读者提供服务。当然据我们了解,这三个问题也普遍存在于敦煌文献的收藏单位。

随著时代发展,海内外学术界越来越认识到,将散落的敦煌文献珠联璧合,将是世界学术史上的一件盛事,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件大事。因此,敦煌学国际合作呼之而出。 1993年,中国国家图书馆、英国国家图书馆、新德里国立博物馆、法国国家图书馆、俄罗斯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柏林国家图书馆倡议成立国际敦煌项目。英国国家图书馆魏泓博士高瞻远瞩,独具慧眼,在次年便在英国国家图书馆书馆设立专门机构——国际敦煌项目(IDP),现在已经成为英国国家图书馆的一个重要的部门。

国际敦煌项目的成立为世界敦煌文献收藏机构构建了一个合作交流的平台,共商解决保护、编目的问题。各收藏机构还倡议共同建立一个完整的网上数据库,目录资料与高质量的数字化图像相链结,并附有其他相关资料,使各国学者能充分利用藏品。1994年开始在专门设计的国际敦煌项目数据库中录入文献资料,1997年开始写卷数字化。1998年10月数据库上网。

(三)

1997年,中国国家图书馆即开始与英国国家图书馆磋商合作开展国际敦煌项目。经过反复商讨,最后经文化部审批,2001年3月7日中英双方签订了合作谅解备忘录,开始了中国国家图书馆与英国国家图书馆为期五年的IDP项目合作。项目在2005年已经到期,现在已达成协定,延长至2010年。这个项目的目的就是通过数字化、网络化技术将敦煌文献的编目资料和写卷图像按统一的标准和格式整合成数据库,放在互联网上,无偿地供研究人员使用。值得注意的是,对於合作数据库的版权,备忘录做了明确规定:各馆所做的图像和资料的版权归制作者所有;任何一方不得修改和删除对方资料;中英双方和第三方可以存取图像,但不得复制,也不得用於其他目的。

为使学者们可以看到与原卷一样逼真的图像,项目使用了专门设计的4D数据库,用精密的数码扫描设备将敦煌写卷制成一幅幅高清晰度的图像。图像将展示写卷的全部内容——正面、背面,甚至没有文字的地方,它比实际尺寸要大,图像的清晰度与看原卷没有区别。学者可以从任何地点、在任何时间通过网路检索到高质量的彩色图像。图像放大之后,还可以观察到过去用普通放大镜不易观察到的字的细部、墨的层次、纸张的纤维等。学者查阅敦煌文献既不必再有舟车劳顿之苦,也无需接触珍贵又容易损坏的原卷,在一定的程度上解决了保护与研究的矛盾。

经过两馆的共同努力,2002年11月11日国际敦煌项目中文网站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正式开通(加),网址:http://idpnlcgovcn,目前上网书目资料10773条,写卷500馀件,6000多拍,学者档案资料400馀条,近年还制作了敦煌文献研究索引近7万条,暂时没有上网。

中国国家图书馆国际敦煌项目的最终目标是将中国国家图书馆所藏的写卷全部数字化,放在网络上让全世界的学者自由读取,以促进学术研究的发展。合作以来,中英双方本著求同存异的原则,发挥各自所长,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引起了国际上的广泛关注。

敦煌文献是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如何保护好这份遗产是学界关注的热点,也是图书馆员艰巨的责任。用先进的技术无损伤地揭示人类文明史中最古老的纸本文献,这项工作是极具挑战性和创造性的。我们将与英国图书馆专家真诚合作,迎接挑战。

在app首页点击进入公开课即可看视频。

国家数字图书馆APP是由国家图书馆官方出品的手机图书馆入口应用,集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国家典籍博物馆等多个国家图书资源与一体,打造国家最全的在线数字图书馆。国家数字图书馆应用程序以服务和资源为主线,不断引入新技术为不同类型的读者提供到馆服务、在线业务办理及在线阅读资源功能。

《古书复活记》中国家图书馆用来扫描古籍的设备就是汉龙公司的赛数书刊扫描仪。近年来,《我在故宫修文物》《古书复活记》《典籍里的中国》《穿越时空的古籍》等古籍保护类纪录片频频冲上热搜榜,在这些纪录片中经常能看到一种专业的数字化设备——书刊扫描仪。汉龙公司的赛数书刊扫描仪以高精度、高效率、智能化、符合人体工程学等优势,广泛应用于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等行业,因此也在这类纪录片中频频出境。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