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易经有什么用?
问题一:读《易经》有什么用处? 测人和断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高招,尽管从古到今,所用的方法众多,但是万变不离其宗,都是和易经紧密结合的。海内外很多朋友想跟郑博士学测人和断事,郑博士自然很愿意教授。但是,测人和断事是一门综合功课,换言之,不仅仅需要你的理论功底,同时也需要你的“临床经验”。而这前提是你对易经的领悟如何,是透彻还是一知半解。 《易经》是我国一部最古老而深邃的经典,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在古代是帝王之学,政治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术。如果从本质上来讲,《易经》是一本关于“卜筮”之书。“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而《易经》便是总结这些预测的规律理论的书。 “天人合一”是一种宇宙思维模式,它是《易经》哲学思想体系中最重要的一个概念,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郑博士念了十年哲学书,1992年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其洋洋20万字的博士论文也是从“天人合一”这个重要概念出发来论人的非理性行为学说。 郑博士认为,《易经》的最高理想,就是实现“天人合一”的境界。《易经》中用乾、坤二卦代表天、地,天、地便代表了自然界。在《易经》看来,天地间的万物均“统”之于天,地与天相辅相成,不可缺一。但地毕竟是“顺从天”的,所以,天可以代表整个自然界。尽管人作为天地之所“生”、只是万物中的一个自然成员,但人毕竟不同于万物。因为人有“仁义”之性、有“性命”之理,所以这就决定了人在天地万物之中,负有一种神圣的使命。 当人们去掉了各种各样的社会角色,就还原到最基本的人――一男一女,或一女一男。《系词》说:“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是我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思想之一,也是《易经》的总体哲学思想,是《易经》内涵的核心所在。那么,阴阳是什么?在自然界为天与地,在天象为日和月,在地球为山和水,在人类为男和女。这其实就是“易”了。 即是说,《易经》认为:无论是社会生活,还是自然现象,都存在着对立面,而这个对立面就是“阴阳”。最近,媒体爆出,央视新大楼的建筑形状就是阴阳,朋友们可以从网上找来看看,颇具讽刺意义。 如果简单说,一女一男,一阴一阳,就可以组成“易”。易经中的八卦:即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分别代表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现象,以推测自然和社会的变化。这八个卦看起来似乎很简单,只是8个不同的模式而已,其实每一个卦都有无穷变化的可能;而8个卦之间相互组合,又变出64个更加复杂的模式。概括起来说,这一切因阴阳的相互作用而变,阴阳乃产生万物万变的根源。 那么,易经的精神是什么呢?朋友们请记住了,很简单就是:变易、不易、简易。 无论阴阳还是八卦,其第一根本精髓所在是“变易”,即变化,也就是奥巴马就这演讲反复主张的“change、change、change”。不过,郑博士赞同一种说法: 世界与人生其实绝不简单、绝不单纯,把人生提炼成维生素C,或者是提炼成氨基酸16,并不准确;因为,人生永远是丰富的、复杂、变化的,只有复杂的体系才能包容一切,而这种复杂又要简单。《易经》非常奇怪,它的64卦恰恰和人的64个DNA遗传因子的排列完全一样。把复杂的世界“提炼”为八卦或64卦之类,这就是“简易”,简化、简单、抽象,便以“模型化”去运用。
问题二:学易经有什么用 首先,《易经》中我国古代文化的基础,可以说,我国古代的许多思想家的思想理论出发点都是《易经》,比如,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无论是孔孟之说,老庄之道,还是孙子等兵法家,他们思想的理论基础都是《易经》,孔子曾说“不学易,无以知”的感慨,老子更不必说,在他的道德经中,通常都是《易经》的成分,如“大圆若缺”等语言,几乎就是《易经》的本质精华之所在;
其次,《易经》是人们修身养性蕴德、提高思想的最好著作之一,《易经》中的许多语言是相当富有深刻含义的,是非常发人深省的,比如,《易经》乾卦,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识是天道按照一定的规律运行不休,君子应该象天道一样,自我坚强,不断地追求进步,通过不停止不休息的努力,以提高自己的能力和道德修养;而乾卦的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意思是为学为道的君子,要效法乾无如日经天的精神,一天到晚都要刚健中正地前进,虽然到了夜晚,也要像白天一样警惕自己,就不会有过失了
其三,《易经》告诉了我们科学的思维方法,即唯物辩证法,如其“近取诸身,远取诸身”,既是《易经》的来源的解秘,同时,不也是告诉我们如何思考问题吗即观察事物要用联系的观点,从自我出发,联系身边的事物,做到周详
最后,《易经》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作用,将在下面具体论述
问题三:学易经有什么用 易经有两派吧,分文理派和预测派,文理派一直研究周易理论上的东西,预测派研究周易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比如测婚姻,财运,健康等
问题四:学《易经》必须先学什么? 先学易理
问题五:学周易有什么用 建议你去看百家讲坛中台湾曾仕强教授的《易经的奥秘》 每集都很有意思,看完你就知道学习易经有什么作用了。 我们家开始爸爸看,看到后来全家老少一起看了,不错。就算不学习易经,看看这个对你也是有帮助的。
问题六:易经入门要先学什么? 视频搜索 输入 曾仕强
问题七:学习周易要看什么书,有什么书才能正确引路入门 这个很重要!
选书如选老师,因此选择书籍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在此,向给大家推荐相关书籍,让你少走弯路,成为大师级高手!
重要叮嘱
易学、佛经是迷宫,进门后一定要学会出得了门。正如紫钦天老师在《太极博弈原理》里面 “信息对抗:命越算越薄,知命与宿命” 提到的,其实现在才最真实的,人要克服的是未来信息对现在的影响!很多人能懂一点点了,以为天下无敌,但是如果未来的信息,没有百分百准确,都是误导人的。最怕三分真,七分假。人依然会迷茫,犹豫,错失。
另外,易曰:知得也要知丧,当你得到了一些东西的时候,你也会失去一些东西。诚然,人生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绝对的好、坏、善、恶,而在于你的选择。为什么还要特别提醒呢?因在现实中接触不少易友,一学什么易或练什么功,就顾及不到其他方面,给家庭社会造成一些不好的影响。古曰:平常心是道!不要把自己标榜成与别人不一样,否则你会一事无成。要明白你只是一个凡人,不要以为自己学易了就有什么了不起。法、侣、财、地(简单讲就是方法、同道、财力、环境)是学好功法,其实也是学好易经的最好指导。千万不要指望学易来发大财,否则你将走上不归路。以此为职业的人,是有宿因的。薄迦梵歌曰:要把成与败、得于失等同看待。患得患失不是学易人应有的心态。好好工作,养家糊口,业余修习,平凡一生这是吾师给本人的开示和指导,希望易友也能从中得到启发!
最后以一句话与大家共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众善奉行,诸恶莫作最为紧要!
1、基础书
(1)周易原文注解类:
如果不读周易原文,而想彻底搞懂周易基本是不可能的,万丈高楼平地起,基础越牢,对后面的学习帮助越大。
建议采用中国易经协会会长、哲学教授刘大钧著的《周易概论》,其他如上海古籍出版社、商务印书馆等较大的出版社出版的《周易》都是比较可靠的。
南怀瑾老师倡导的儿童经典导读中心出版的原文《易经》,可以帮助大家认识和听懂一些难读的字。
(2)周易精华思想融汇类:
应该说,目前只有紫钦天老师的《太极博弈原理》一书能做到这点,全书中是没有解释卦象的。但是如果对于一个研究周易几十年的学者来说,一看这书,应该明白其实里面是是蕴含了周易的推演过程,也就是即是你不懂周易,没有看过周易相关的书籍,也能从中培养到周易的思想,对理解现在所有文化(玄学,易学)都会个统一的思路,增强第六感判断力。可以说,这本书的研究意义十分珍贵!建议入门,进阶,和自我升华阶段研读一番。
2、易理及梅花六爻类
不懂易理,术数水平要想真正提高,绝不可能。学习易理有助于你搞懂自己学习的目的。
(1)易理类
张延生是一个易学实力派人物,张延生的作品(易学入门、易学应用、易象延、易与和谐、心易、气易)是研究易理者的首选,相信可惜能真正看懂的并不多。
易理方面建议还是看一些上海古籍出版社和中华书局出版的古籍影印本,原汁原味。
(2)梅花类
梅花的古籍可以看《梅花易数》,现代的可以看大陆的紫钦天老师《太极博弈原理系列》,黄鉴老师的《易魂》,邓海一老师的《俏梅花》系列,台湾的梁湘润、王士文,都推荐阅读。
(3)六爻类
六爻的精华在古籍中很多,尤其是七大经典《易隐》、《卜筮正宗》、《增删卜易》、《易林补遗》、《易冒》、《火珠林》、《断易天机》。
推荐书目:陈圆《周易预测学入门》、邵伟华《周易预测学》或者《周易预测学讲义》、李洪成《六爻预测技术入门》。
日本人著的《高岛断易》是海外研究六爻和易理必读的一本好书,无论是作者还是译者水平都很高。
需要读现代人的书提高水平的可以看李洪成、王虎应、曲炜、李顺祥、吕>>
问题八:学易经有什么用 首先,《易经》中我国古代文化的基础,可以说,我国古代的许多思想家的思想理论出发点都是《易经》,比如,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无论是孔孟之说,老庄之道,还是孙子等兵法家,他们思想的理论基础都是《易经》,孔子曾说“不学易,无以知”的感慨,老子更不必说,在他的道德经中,通常都是《易经》的成分,如“大圆若缺”等语言,几乎就是《易经》的本质精华之所在;
其次,《易经》是人们修身养性蕴德、提高思想的最好著作之一,《易经》中的许多语言是相当富有深刻含义的,是非常发人深省的,比如,《易经》乾卦,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识是天道按照一定的规律运行不休,君子应该象天道一样,自我坚强,不断地追求进步,通过不停止不休息的努力,以提高自己的能力和道德修养;而乾卦的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意思是为学为道的君子,要效法乾无如日经天的精神,一天到晚都要刚健中正地前进,虽然到了夜晚,也要像白天一样警惕自己,就不会有过失了
其三,《易经》告诉了我们科学的思维方法,即唯物辩证法,如其“近取诸身,远取诸身”,既是《易经》的来源的解秘,同时,不也是告诉我们如何思考问题吗即观察事物要用联系的观点,从自我出发,联系身边的事物,做到周详
最后,《易经》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作用,将在下面具体论述
问题九:学易经有什么用 易经有两派吧,分文理派和预测派,文理派一直研究周易理论上的东西,预测派研究周易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比如测婚姻,财运,健康等
问题十:易经是什么?怎样才能学好易经 易经是破译宇宙天地物质存在的运动规律的它分六十四卦的组合类型(另含易传诠释的部分)必须要下十年苦功孜孜不倦地去学不能半途而废而打退堂鼓只有这样才能有希望能把它学会而学好……
推荐阅读下面这本书,作者王炳中老师,中国商业出版社。
自 序
《还本归宗——六爻预测指南》终于付梓了。
该书写了整整六年。六年来,或因事务繁忙,或是机缘未到,写写停停,停停写写,直至今日。
笔者自幼受易学环境熏陶,但可谓知之甚少。上世纪八十年代深入研易始于易理,对易经六十四卦晦涩难懂的64条卦辞,386爻爻辞,64条大象辞,386条小象辞,共计900条以及《杂卦传》等易辞都曾熟滥于胸,想从中悟到博大精深的易学真谛,但仍然体味肤浅,感觉迷茫。
在这种背景下,笔者开始了对“辞象预测”、“梅花易数”、“六爻筮法”等预测体系的研究。走进了周易的应用体系,品味周易预测中的一些原则与方法,发现易学应用体系中也一样包含着深刻的哲学道理。难怪民国易学大师尚秉和先生曾单刀直入——“未学易,先学筮”;当代易学前辈北京大学教授冯友兰先生也曾说:“我有个建议:研究《周易》当然以《周易》哲学为主,但《周易》本来是一部筮书。《周易》的哲学思想有些与筮法有关,因此对筮法也要作调查研究工作。”民国命理三大家之一的袁树珊论述得更是精辟:“卜虽起于数,而实根在理。就卜以言理,则理愈显;就理以论卜,则卜愈神”。
在对周易应用体系了解的基础上,笔者回过头来又去品读周易易理,顿时如入桃花园,豁然开朗。
其实,《周易》是为卜筮而创,历史和现代包括宋代理学家朱熹在内的大家都这样认为。需指出的是,从孔子的《易传》产生以后,尊理污用的思潮就出现了,多朝都没有停息,直至今日。然而,殊不知孔子也是信奉卜筮的,在《系辞传》中就有“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的明确论述,更有流传下来的孔子卜筮的多个占例为佐。清李光地编撰的《周易折中》中对这一现象就有论述:“……今人说易是卜筮之书,便以为辱累了易。见夫子说许多义理,便以为易只是说道理,殊不知其言吉凶悔吝皆有理,而其教人之意无不在也。”
现代更有一提易术就如洪水猛兽者,怎能不说这背离了易的根本呢?
六爻预测是周易应用体系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多朝被誉为周易预测的大宗之法,其理论体系相对完备,入手快捷,特别是对操作者“灵性”的要求不高,使普通人都可以“登堂入室”。
笔者多年深入探究六爻预测机理与原则,在十年的易学职业生涯中,大量将六爻预测法作为具体事项预测的主要方法。
该书笔者力争做到既尊重古人的宝贵经验,又不拘泥于古人的条条框框。所以,在尊重古法的同时,笔者在起卦、断卦等方面提出了一些个人的观点,其中一些观点是古今尚无人触及的,而书中的每一个观点,都是经过笔者多年、大量的实践检验,绝无哗众取宠、标新立异之动机。在理论方面,笔者深入探究了六爻预测的机理,提出了“耗护神”、“真假变爻”、“真假旬空”、“真假月破”、“用神破译”、“三场理论”、“星辰下界”等概念及理论。澄清了月建、日辰与流月流日的区别等令人迷惑的问题。在应用方面,笔者倡导与时俱近,使六爻预测具有丰富的时代特征。
书中近300个卦例除三二个引用古籍的卦例说明问题之外,都是笔者多年亲自预测的实例。
该书分两大部分内容,前半部分重点讲周易与六爻预测基础,后半部分重点讲六爻预测的高级原则与分类占断。笔者力图使该书即具有入门的基础性,又诠释出六爻预测的高级要领。对于处于零点位置的周易爱好者,可以成为入门工具书;对于徘徊于六爻预测门口多年,自觉迟迟不能登堂入室的同仁们也起到一定的导引作用,快速拿到六爻预测神秘殿堂的金钥匙!
王炳中
二00八年春于中国沈阳
目 录
上部 周易与六爻预测基础理论
前言……………………………………………………………
第一章 导论…………………………………………………1
第一节 什么是六爻预测学……………………………1
第二节 六爻预测学的起源和发展……………………2
一、起源………………………………………………2
二、主要古籍简介……………………………………2
第三节 学习六爻预测学的方法及注意事项…………6
一、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6
二、应用六爻预测学的注意事项……………………7
第二章 阴阳五行学说………………………………………
第一节 阴阳学说………………………………………7
一、起源………………………………………………7
二、性质………………………………………………7
三、常见阴阳类属表…………………………………8
四、阴阳学说在预测中的作用………………………9
第二节 五行学说………………………………………9
一、起源与名称………………………………………10
二、五行特性…………………………………………10
三、五行相生…………………………………………10
四、五行相克…………………………………………11
五、五行生克的辩证关系……………………………11
六、五行数……………………………………………13
七、五行阴阳…………………………………………13
八、五行方位…………………………………………13
九、五行与季节………………………………………14
十、五行旺衰…………………………………………14
十一、五行配属总表…………………………………15
第三章 天干地支……………………………………………18
第一节 天干……………………………………………18
一、天干名称…………………………………………18
二、天干阴阳…………………………………………18
三、天干五行…………………………………………18
四、天干方位
五、天干类属…………………………………………18
六、天干配人体………………………………………18
第二节 地支……………………………………………19
一、地支名称…………………………………………19
二、地支阴阳…………………………………………19
三、地支配五行………………………………………20
四、地支方位
五、地支配十二生肖…………………………………20
六、地支类属…………………………………………20
七、地支配人体………………………………………21
第三节 天干地支的生、克、合、会、冲、刑、害、破
简论………………………………………………22
一、天干关系…………………………………………22
(一)天干生克………………………………………22
(二)天干相合………………………………………22
(三)天干相冲………………………………………24
二、地支关系…………………………………………25
成为传统派的民间高手型的六爻预测师方法如下:
1、爱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此爱好,其他的都是空话了。
2、入门
六爻预测是较为容易入门的预测术之一。古代的六爻典籍传世有一些。但作品多良莠不齐,需要后学者仔细辨别吸收。初学易者特别要注重从深度和广度上夯实基础。我们今天的学易条件是古人所远远不能企及的。诸如印刷品、电子书、网络论坛等等都是现代文明对我们的无比恩赐。
3、提高
许许多多学习六爻的朋友因为思维跟不上,水平层次一直上不去。多年来在错误的思维指导下,重复着过去一直以来重复不已的错误。要突破这些,就需要不仅重视基础,更要开拓思维,培养锻炼爻卜思维。而这点恰恰正是很多初学者忽视或欠缺的地方
4、从师。
多数学易的朋友,学习六爻技法一般需要花费8年左右的时间,且要持之以恒,通过自己的刻苦努力,才能达到较高的层次。这同时还要看个人的综合素质,包括本身的宿命等因素。换句话说,因为自身的原因,有些瓶颈,自己是突破不了的。
5、专一
任何预测学科,都有优点与缺点。不能听说奇门预测的准确,又去学奇门。这也学,那也学,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博学容易不精。切忌这山望着那山高,捡着芝麻丢了西瓜,这是研究任何学问所忌讳的。简单地讲,专而深之,方出学问,否则多数情况则是难免一事无成。
6、验与不验
六爻体系预测是一种模拟方式,或者说是一种模型,对事物过去,现在,将来进行运算推演。这种模型只能是无限的去接近真实实际,多数情况下是不可能100%完全吻合实际的。加之信息叠加、起卦方法、意念心态、断卦能力等主客观因素,往往造成验与不验的情形。
学六爻最厉害的一本书是《卜筮正宗》。
《卜筮正宗》,清人王洪绪辑撰,宏道堂梓行,十四卷,十四册一函全。半页九行,每行二十字。书页宽大,左右双边,版心单鱼尾。《卜筮正宗》是易学六爻预测学的集大成之著作,对后世占卜影响深远。
书中系统地总结、发展、完善了六爻占卜法,著者于书中驳斥了泥于神煞、古法、定例的谬误,强调六爻占卜术应该以“阴阳、动静、生克制化之理而圆神活变”,从而使六爻占卜法在千余年过程中的种种迷误澄清,使得理论更加精深,更加完备。真正起到了正本清源、继往开来的作用。
作者简介:
据《清史稿》记载,王维德(1669—1749),字洪绪,又字林洪、澹然,自号林屋山人,又号洞庭山人、定定子,人称林屋先生。清代江苏吴县洞庭西山人。王氏是一名医生,兼学易。自幼研习易理,后师从可计数名人杨广含先生,并得占验数册,26岁起卖卜为生直至终生,其编著书籍有《永宁通书》、《林屋民风》、《外科症治全生集》、《卜筮正宗》,但不少书籍属于编写,抄录引用较多。
本文2023-08-05 22:59:16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259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