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藏书量
上海图书馆共收藏有约22000种、110000余册中国家谱,是国内外收藏中国家谱(原件)数量最多的单位。
“复活”的世界书库——埃及亚历山大图书馆
2200多年前,埃及亚历山大图书馆,以“收集全世界的书”为己任,成就人类早期历史上最伟大的图书馆,在地中海传播文明几百年。然而,它却屡遭劫难,最终被毁。2001年,经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埃及政府的多年努力,新的亚历山大图书馆——这颗地中海边的璀璨文化明珠重获新生!
建成后的亚历山大图书馆,矗立在托勒密王朝时期图书馆的旧址上,俯瞰地中海。主体建筑为圆柱体,顶部是半圆形穹顶,会议厅是金字塔形。圆柱、金字塔和穹顶的巧妙结合,浑然天成。在外围的花岗岩质地的文化墙上,镌刻着包括汉字在内的世界上50种最古老语言的文字、字母和符号,凸显了文明蕴藏与文化氛围的构思和创意。
根据设计能力,亚图的馆藏量可达到800万册书,1500种期刊。除了文字类藏书,亚图还收藏了大量的世界各国的古币,以及20多万卷微型**和光盘类的视听资料。重建后的亚图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之一,可与著名的大英图书馆等比肩而立。亚图目前不仅是埃及的文化重镇,更是游人如织的著名旅游景点。
作为合作交流,上海图书馆于2004年末在亚历山大图书馆开设了“上海之窗”专题阅览区,提供许多介绍中国和上海的文献资料。
在各种收藏门类中,古书是最早的收藏品之一。那么古书收藏的知识是什么呢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古书收藏的知识,希望对您有用。
古书收藏的知识
按照图书所有者性质的不同,中国历史上藏书系统可分为四类:官藏(即国家藏书)、私藏(即私人藏书)、书院藏书和寺院藏书。
有确切记载的我国的国家藏书起于周朝,著名的思想家李耳(即老子)是已知最早的国家图书馆馆长,当时馆长称为“守藏室之史”。到了秦代,国家藏书处称为“石室”。汉代初年,广征图书,并设立六处公藏图书处,即太常、太史、博士、延阁、广内和秘室。三国魏国设有秘书、中、外三阁国家藏书处,晋沿魏制,国家收藏图书归兰台和秘书两处。到隋唐两宋,国家藏书更加丰富,但却因朝代的更叠或意识形态的原因,而使国家藏书受损。到元代,先崇道贬佛,后崇佛贬道,将《道藏》大统《玄都宝藏》连书带版全部焚毁,以至今日,元《玄都宝藏》只有一二页残片留于世间。明代是中国古代藏书的一个兴盛时期,不只国家藏书,而分封的各藩王也大多喜藏书、刻书,从属性上讲,藩王藏书也是介于官藏与私藏之间的一种藏书形式。到了清代,才是中国藏书——不论公藏、私藏——的黄金时代,其藏书规模及其藏书研究都远胜于列代。
书有水、火、兵、虫“四厄”。随着时代的发展,越古的书收藏难度越大,故善本的范畴也随之后延。清末藏书家叶德辉说:“南宋人重北宋本,元明人重宋本,国朝收藏家并重元明本。”从而说明了历代藏书的范畴。
在中唐雕版印刷术发明之初,主要用于印刷佛经、字书和历书等。到北宋,印刷书才逐步取代抄本、写本而成为书之主流,于是隋唐五代及其之前的写本就成为宋人眼中的古书了。但宋初距今已逾千年,宋之前的古本流传至今已近绝迹。上世纪初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的发现,才使得今人可以得见晋唐之珍籍,这些珍本今日仍有机会收藏到,有实力的朋友,当然应当买这些遗珍。
至明代中叶,宋版书就已经是清中藏书家追求之物了,虽然宋代刻书达数万种,但到这时就稀见难得了。由于宋人刻书态度严肃,刊刻和印刷水平均很精良,所用纸墨也十分考究,再加上文化气息浓厚,自然成了明代藏书家珍藏之物。当时官府藏书也大增,明正统六年,杨士奇查勘文渊阁藏书,编出《文渊阁书目》,著录了图书43200余册,7000余种。可惜政府藏书疏于管理,到万历三十三年再查文渊阁藏书时已十不存一了,再加上明末战争,这些藏书基本上全部毁失了。
私人藏书在明代大为兴盛,明开国之初分封藩王,他们由于不掌兵权,再加上皇帝赏赐大量宋元留下的善本,故多位藩王热心于藏书活动,如周王朱和宁王朱权都珍藏有大量珍籍秘本,尤其朱五世孙朱睦桔收购了山东章丘李开先的藏书,在开封筑万卷堂,成为皇族中最有名的藏书家。
明代有名的藏书家有数百人,对后世影响较大的也有十余家,尤其私家藏书楼的兴起,使得私家藏书更加规范化,著名的有宋濂的青萝山房,藏书8万卷以上,叶盛的竹堂,以藏有抄本著称,藏书22700卷。叶氏尤其著名的是他的一方藏书章,章文是:读必谨,锁必牢,收必审,阁必高。子孙子,惟学,借非其人,亦不孝。范钦的天一阁,在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于家乡鄞县建天一阁藏书楼,藏书7万余卷。天一阁至今保存完好,为我国保存至今最古老的藏书楼。明代其它著名的还有胡应麟的二酉山房,祁承邺的澹生堂、毛晋的汲古阁、钱谦益的绛云楼等。
清代是中国古代藏书的鼎盛时期,无论公藏私藏都发展到了顶峰。清初皇帝对文化事业十分重视,除翰林院、国子监有大量藏书外,内府也分别珍藏了大量典籍,如皇史收藏本朝实录、玉牒与《大清会典》;昭仁殿专收宋、金、辽、元、明的善本;武英殿所刻之殿版书均存于此。尤其为后世藏书家所追求的是“天禄琳琅”藏书。天禄琳琅是乾隆皇帝的藏书处,专藏宋元明珍籍善本,到民国年间,这些书被宣统挟带出宫,有些流散到民间。这些书在宫中都进行了重新装潢,五色织锦封面,宣绫包角,尤其一望便知是天禄琳琅之物的特殊处,因其在每册书的封面和封底衬页上都钤上“古稀天子之宝”、“八征耄念之宝”、“太上皇帝之宝”、“天禄琳琅”、“天禄继鉴”等五方玉玺,称之为“乾隆五玺”。天禄琳琅之书大部分都存在故宫、国家图书馆和台湾图书馆,留在民间的已如星凤,藏书家见之自当珍惜机会。
清代的私家藏书更是藏书史上的黄金时代,出现了几百位藏书大家,如吴骞、孙星衍、汪宪、汪启淑、鲍廷博、卢文、朱彝尊、卢址、徐乾学等。尤其著名的大藏书家黄丕烈,他的藏书观点开一代风气之先,经他手批跋之书成为后世藏书家追捧之物。
清代四大藏书楼的出现,尤其是其藏书观念,对后世影响深远。
民国藏书无论从藏书方式还是藏书理念,都是清代的余续,也产生了多位大藏书家,如傅增湘、陶湘、李盛铎、周叔等,他们仍然是按照传统的方式来藏书,但是他们在藏书的分类方式上有许多新观点,可供今日藏书者借鉴。有兴趣深入探求藏书真谛的书友,可读一些他们所著的版本学、目录学和校勘学方面的专著。
古今善本观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学术思潮,随着时代的变迁,善本书的范畴也在发生着变化。从西汉到清末,中国总计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这期间,总计出版了181755部各类书籍,合2367146卷。这些典籍历经各种磨难,留传至今约有不足8万部。又由于历代的翻刻和改刻,又产生出不同的版本,而只有在内容、学术价值、艺术价值和文物价值皆佳的善本才极具收藏价值。所以首先搞清楚哪些是善本,才是藏书选择的关键。
朱弁在《曲消旧闻》中写道:“宋次道家藏书,皆校雠三五遍,世之藏书,以次道家为善本。”叶梦得《石林燕语》:“唐以前,凡书籍皆写本,未有模印之法,人以藏书为贵。书不多有,而藏者精于雠对,故往往皆有善本。”从以上可以看出,宋人认为精加校雠的书籍就是善本。明代和清代中前期,基本延续宋之善本标准。清末张之洞从读书角度谈出自己的善本观:“善本非纸白版新之谓,谓其为前辈道人用古刻数本,精校细勘,不讹不缺之本也。善本三义有三:一曰足本(无缺卷、未删削),二曰精本(精校精注),三曰旧本(旧刻、旧抄)。”当时的旧刻、旧抄指的是明嘉靖前的刻本及明蓝格抄本。
建国以后,国家组织专家编撰《全国善本书总目》,制定了《全国古籍善本书总目收录标准和范围》,将善本标准归纳为“三性九条”。虽然有些专家对此有不同看法,但对藏书者来说,这种规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故录全文如下:凡是在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和艺术代表性三方面,或其中某一方面具有特殊价值的,应是善本。具体是:1、元及元以前刻印、抄写的图书;2、明刻本和明抄本;3、清代乾隆及乾隆以前流传较少的刻本和抄本;4、太平天国及历代农民革命政权所刻印的图书;5、辛亥革命前在学术研究上有独到见解或学派特点,或集众说较有系统的稿本,以及流传很少的刻本、抄本;6、辛亥革命前反映某一时期、某一领域或某一事件资料方面的稿件,以及流传很少的刻本、抄本;7、有名人学者亲笔批校、题跋、评论的刻本、抄本;8、在印刷上能反映我国古代印刷技术发展,代表一定时期技术水平的各种活字印本、套印本或有较精版画的刻本;9、明代的印谱,清代的集古印谱,名家篆刻的印谱(有特色又系足本或有亲笔题记的)。
清版古书收藏的知识传统意义上的藏书以收藏善本古籍为宗旨,善本的概念因不同时期或者不同的取舍而有所区别,但基本上仍是指刊刻精美、流传较少、艺术价值和文献价值高等几个方面,但同时善本古籍的市场价格也随之升高,因此追求善本古籍的收藏不但要求有较高的鉴别水平,还需要相当的经济条件。除善本以外,藏书界还将流传较广、年代较晚或者存世量较大的古籍习惯上称为“通行本”。通行本这一称谓的历史也很悠久,大概有了善本一词以后就相应而生了。不同的时代对通行本的定义也不尽相同,明清时期的通行本,今日已成为了善本。近代的藏书界将清代乾隆朝以后刊刻的一些书籍,包括清末的局本,统称“通行本”,这一概念一直沿用到了今天。
“通行本”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据清末张之洞的说法,当属于善本求之难得,退而求其次。实际上清代中期以后有很多藏书家,将私藏宋元秘本翻刻成书,又称覆刻本或者影刻本。这其中相当多的书籍不但内容十分重要,且形式上也保存了宋、元善本的不少风貌,只是生产年代较晚,流传广泛,历来是“通行本”中引人注目的内容。其中如黄丕烈刻宋严州本《仪礼郑注》、翁方纲翻刻本《淳熙隶韵》、阮元影刻《古烈女传》、嘉业堂刻本《史记》等,一直为藏书家所珍爱。清代的翻刻本,目前市场价格大约二三百元一册,价格适中,很有收藏潜力。目前有些拍卖行中经常推出此类拍本,似当引起重视。
清代中期以后,西方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逐渐向中国传播,其中西方宗教作品通过传教士途径得以输入。在上海土内湾一带(即今日的徐家汇),开始使用德国海德堡的石印技术,最初是用于印刷宗教宣传品,后为上海点石斋等书肆用来印刷《康熙字典》、《紫光阁英雄谱》等。石印技术是采用近代的油水分离法原理形成的一种新的印刷方法,不仅印刷周期短、生产效率快,而且有的由于采用照相制版,印刷成品也很逼真,且价格低廉,深受当时学人推崇,很快得以风行。清末刊行的石印书籍,大部分采用手工纸,单面印刷,为了降低成本,往往开本很少。这类书中如《点石斋画报》、《芥子园画谱》等印制精美,艺术价值并不低。值得一说的还有清末曾用石印技术印刷过一批开本较小的微型书籍,如《四书备旨》、《五经》等,大不盈寸,可握于掌中,十分有趣。晚清的石印书由于产量大,且历来为藏书家所不取,至今价格仍然很低,不过二三十元一册。但其中有些使用了很白很细的宣纸印刷。制作精良,有些内容也很有参考价值,加之此种石印技术今日也基本废而不用,估计此类书籍今后升值空间乐观,一般初入藏界的书友,不妨从此入手。
清代刊刻发行的古籍存量非常大,但究其主旨,主要是官刻本、私刻本和书坊刻本三大范围。坊间刻本是民间书坊业的出版物,此类作品由于刊刻者的水平不一,因此同为坊刻但情况差异很大。由于坊间书业大部分以逐利为目的,所刻书籍一般粗糙者较多,且彼此翻刻、校对不精,因此历来不为藏书界所重。但坊刻本中也有一些上乘之作,如南京、苏州等地有些书坊,工匠水平较高,其中如苏州江氏又曾于清晚期开设文学山房,用木活字排印书籍,被称为清季活字版收山之作。又如天津文美斋于宣统时曾刻有《文美斋诗笺谱》,套色丰富,刀法精妙,是为清代版画的终结之作。
官刻本是封建朝廷的地方官署出版物,其中殿版自不必说。以地方官署而言,由于行政设置不同,又有府、州、县各衙门的不同,清代中期以前,地方官署刻本,常注有“本衙藏版”的特别说明,此表示其地位的特殊。此类刻本多为“官箴”或者“则例”、“章程”三类,内容主要是涉及地方行政、居官心得和地方制度。但由于各地物料不同,组织各异,作为研究清代地方出版历史,颇具文献价值。关于清代晚期的“局本”,其中就有官方组织的,当属官刻本的延续,乃由清朝地方官吏,冀图振兴经义,讲求国文传统,访求造书,详加精校,刊刻成书以为惠取士林。此种官书在清末仍有数十家,在清代的出版史上,可谓独树一帜。另外还有一些“书局”,则为地方新兴出版机构,有些介之于官民之间,有些全系民间出版机构,如北京的开智书局、四川的锦江书局、上海的同文书局等等,这类书局,实际上已经取代了传统的书坊,成为了中国近代新兴出版业的前身。由于书局的情况复杂,对“局本”的评价历来也很有区别,但目前市场“局本”书籍价格仅为每册二二百元,加之其中有很多是内容详实、校勘精到之作,初入藏界的书友如果对此“局本”多有留意,或者会有不少收获。
鸦片战争以后,洋务运动兴起,清代政府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这一时期,各地翻译引进了大批的西方政治、法律、科学、文化作品。最初由北京同文馆发端,由西洋传教士主持,中方人士协助,由官方组织出版了大量的国际法学作品,如美国传教士丁冠西翻译的《万国公法》、《公法会通》等,此后上海的制造局,在英国传教士傅兰雅主持下翻译了《法律医学》、《化学鉴原》、《英国水师章程》等等。此后外国政治、法律和科技书籍的翻译出版形成一种热潮,举国上下纷纷效仿。其中较为重要的有严复主持翻译的《法意》、张相文翻译的《契约论》等。甚至还出现了林琴南翻译的《黑奴吁天录》等一批文学作品。这期间大量的西方近代科技书籍被介绍到中国。在所谓“格致救国”的口号下,北京和上海还陆续出版了一些以宣传西学为宗旨的杂志,其中以在北京出版的《中西闻见录》和上海格致书局出版的《格致汇编》最有影响。这类书籍不但宣传了西方的科学与文化,而且印刷制作也有很多更新之举,其中有以传统技术雕版印刷的,也有采用石印技术印刷的,甚至还出现了铅活字排印和铜版插图技术。但可惜这些出版物印刷量一般不多,而且又因其具有较高的文献研究价值,百年以来,被各种公私图书馆网罗了大半,但近来市场上也偶可见到,其价格也在二三百元左右,但往往一露面即为藏界必得之书,可见识货者颇多矣。
除了通行本之外,还有一些地方的书坊、刻字店、学校、寺庙甚至私人还刻印了大量的学生识字、讲评经义、唱本小曲和一些阴阳数术及劝善公德之类的书籍。有人将此统称为“俗本”,此类书籍内容俗败,刊刻粗糙,收藏价值不大,目前在各地旧货市场上,经常可以见到此类“俗本”,往往已经无数淘选,几成书渣。对于这种“俗本”,初涉收藏的可选来作为“样品”,但随着藏书经验的丰富,对“俗本”的认知也会逐渐改变。
美国国会图书馆是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 它是一座由三幢大楼组成的宏伟建筑。在阅览室大厅的圆屋顶下,有世界历史名人如柏拉图、牛顿、哥伦布、莎士比亚等雕像俯视着人们,使来到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感到好像进入神圣的殿堂。 图书馆中500多公里的书架,存放着近8000万件(册)图书资料,其中有许多珍贵的历史资料和名人手稿。如最早发表美国《独立宣言》的《宾夕法尼亚日报》和第一位美国总砖头史诗》,以及16世纪以前出版的古版书;还有作为文物收藏的著名提琴家的提琴和历史名人的私人信件。 国会图书馆有一项主要任务,就是随时回答国会提出的各式各样的问题。图书馆和国会大厦之间横跨着一条长335米的气动运输管道,传递资料非常迅速。图书馆平均每天收到的问题有2000个,有的问题几分钟就能回答,有的需要研究几个月才能答复。图书馆各个部门都用计算机管理,它一现代化水平在全世界图书馆中是最高的。 国会图书馆实际上也是美国国家图书馆,凡中学年龄以上的人都可以到这里借阅图书资料。全馆5000多人工作人员,每年接待读者达200万以上。 坐落于美国首都华盛顿特区的美国国会图书馆(Library of Congress,United States)是美国的四个官方国家图书馆之一,也是全球最重要的图书馆之一。以1亿2800万册的馆藏量成为图书馆历史上的巨无霸,图书馆书架的总长超过800公里。据美国国会图书馆网站最新介绍:目前藏品总数13亿,其中029亿书籍、012亿照片、058亿件手稿。
中国最大的图书馆是 北京图书馆 北京图书馆是中国的国家图书馆。1988年建成的这座新型的、现代化的新馆,坐落在北京图书馆原址以西的西郊紫竹院北侧。这是我国、也是目前亚洲地区最大、藏书最多的图书馆,也是世界上著名的大型图书馆之一 北京图书馆的前身是始建于1909年的原“京师图书馆”,主要用于收藏善本书等古籍。原址坐落在北海公园西侧、文津街路北,后于1929—1931年间重修。这里环境幽美,明代时是著名的玉熙宫,明末时是皇家的别院。清代时宫殿荒废,后建图书馆,全馆面积仅仅8000平方米。70年代后期该馆扩建为50000多平方米,藏书1100万册。 北京图书馆虽然只有80多年的历史,但其藏书基础可以追。溯到700年前。它继承了当时南宋皇家图书馆和明代皇家图书馆的部分珍藏,又以清廷内阁大库翰林院和国子监南学为基础,收藏了大量的善本、丛书、地方文献和其他珍贵文献。其库藏“四库全书”是中国大陆惟一完整的一套。为了保藏和利用几千年遗留下来的历史文化,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北京图书馆修复了大量被损坏的古籍书。该馆还积极地、有重点地收藏国外的一些出版物;目前已入藏100多个文种,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世界各国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状况,为研究世界各国的情况提供了必要的资料。 新建的北京图书馆于1988年落成。它是由多层楼群环绕主楼的一组建筑。主楼地上十六层,地下三层。楼群中有对称的院落,屋顶为中国古典形式。全馆占地面积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则达17万平方米,其中书库面积6万平方米,藏书为2000多万册。馆内开设了30多个各类图书阅览室,拥有3000多个座位。还有可供6—16人使用的小型研究室数十个,有现代化的管理设备和展览厅、学术报告厅等。这一切使得古老的北京图书馆变得年轻了。为了保护珍贵书籍,现已将馆内各种善本、珍本拍成缩微胶卷,供读者阅读。在音像资料视听室里,人们可以看到世界各地的视听资料。 北京图书馆已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藏书体系,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借阅部文献资源及服务介绍
借阅部负责中文图书的典藏保管、外借阅览等,现有藏书150多万册(件)。设有:社会科学类图书借书处、自然科学类图书借书处、中文综合图书阅览室和中文工具书阅览室共四个开放窗口。
借阅部藏书和借阅窗口一览表 地点 收藏图书
类型 借阅方式 社会科学类图书
借书处 二楼北侧 1985年以后出版的社会科学类图书 凭本馆借书证借阅 自然科学类图书
借书处 三楼北侧 1985年以后出版的自然科学类图书 凭本馆借书证借阅 中文综合图书
阅览室 二楼南侧 1985年以后出版的中文图书 免证登记阅览 中文工具书
阅览室 四楼南侧 中文工具书
(包括年鉴\标准等) 免证登记阅览 注:1985年前出版的图书可通过馆藏中文图书数据库下载阅览。
报刊部文献资源及服务介绍
河南省图书馆报刊部主要收藏国内报纸、杂志,藏有建国前期刊1600多种,建国后期刊8000多种,报纸1800多种,合订本报纸杂志26万多册。设有3个对外阅览流通窗口。
二楼报纸阅览室有国内中文报纸144种,对外阅览,每日更新。
二楼中文期刊阅览室有516种现期期刊,对外阅览。部分中文过期期刊对外“查阅”,读者凭借书卡可以借阅。
三楼中文期刊咨询室藏有2087种中文现期期刊,读者可以查阅,凭借书卡可以借阅。
地方文献部文献资源及服务介绍
河南省图书馆地方文献部现收藏有河南地方报纸合订本570多种、13万余册,期刊600多种、合订本4000余册,图书2万多册,皆为建国后的文献,以各种方志、家谱、统计年鉴、党史资料、地方报刊等方面的资料居多。
河南地方文献是河南历史的沉淀和缩影,也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情况的真实记录。作为全省最大的公共图书馆,做好地方文献的收集、整理、开发利用工作是河南省图书馆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地方文献部依托丰富的地方文献资源,向社会各界和广大读者提供文献阅览和参考咨询服务。
为更好地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和文化强省建设,我们面向社会公开征集河南地方文献,努力构建具有河南地方特色的藏书体系。 凡河南出版物、河南人士著述和内容涉及河南的各类文献(含正式出版物和内部资料),均在征集范围之内,如地方史志、革命历史文献、河南名人资料、河南各地的地图以及家谱、族谱、书画、碑拓和民间工艺品、电子出版物等。
古籍部文献资源介绍
河南省图书馆古籍部以收藏1912年以前书写或印刷的具有中国古典装帧形式的书籍为主,1912年以后刊刻、影印、排印的具有中国古典装帧形式的书籍也在收藏之列,总计有40多万册件。此外,该部门还收藏有570余种2000余册民国时期编印的、装帧形式为平装的河南地方文献。
缩微胶卷文献:包括国家图书馆赠送河南省图书馆以及由河南省图书馆购买和拍摄的古籍善本、古籍方志计168种219卷、民国报刊及建国后部分河南地方报纸计90种658卷。
古籍部阅览室存放有购入的一些影印古籍,主要有四库系列丛书:文渊阁《四库全书》、《续修四库全书》、《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四库未收书辑刊》;二十四史系列丛书:百衲本《二十四史》、《毛泽东评点二十四史》、《二十四史全译》。《乾隆大藏经》、《故宫珍本丛刊》等其他影印古籍总计6800余册。
少儿部文献资源及服务介绍
河南省图书馆少儿部始建于1982年,2008年因老馆拆迁建少儿馆,少儿部从优胜北路老馆迁至嵩山南路主馆内。在主楼六楼东侧开办有图书借阅服务和少儿期刊阅览服务窗口,主要服务资源有:
1、图书资源:有少儿图书2万余册,同时每年购置少儿新书近万册,这些图书主要包含了漫画、中外名著、作文、少儿读物、传记文学、小说、艺术、教育、百科知识、系列丛书等内容。
2、期刊资源:有适合少儿儿童阅读的期刊100余种,包括科普类期刊《我们爱科学》、教育类期刊《父母必读》、知识类期刊《知识文库》、文摘类期刊《少年文摘》、教辅类期刊《学生之友》、漫画类期刊《连环画报》、作文类期刊《妙笔作文》、故事类期刊《故事大王》、幼儿类期刊《大灰狼画报》等。
少儿部开展的服务项目有图书外借服务、期刊阅览服务、馆外图书借阅点服务、书展读书活动等。
外文部文献资源介绍
河南省图书馆外文部以收藏英文、日文、俄文三大语种书刊资料为主,兼有少量的法文、西班牙文、德文、朝鲜文、印度文、阿拉伯文等其他语种的外文文献资料十多万册,是我省公共图书馆唯一拥有大量外文文献资源的部门,担负着为河南省科学研究、经济建设服务和为大众服务的任务,在促进河南的工农业生产、科教文化的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外文部位于主楼四楼北侧,设有外文书库、外文工具书检索和外文过刊库、外文书刊借阅室和外文图书分编室。外文部收藏有大量的外文原版小说和青少年外文读物,以及大型外文工具书和《纽约时报》、《泰晤士报》《时代周刊 》《新闻周刊》等期刊。
外文部担负着外文读者流通服务的各项工作,以及外文定题服务、外文专题汇编、外文咨询、翻译等服务,还担负着中外文化交流的任务。 地方文献介绍地方文献资源简介
作为全省最大的文献信息中心,经过20年来的积累,图书馆地方文献书库现收藏有《河南日报》、《大河报》、《东方今报》、《河南商报》、《郑州日报》、《郑州晚报》及各地市地方报纸合订本13余册,570多种,《中州学刊》、《新闻爱好者》、《企业活力》及省内高校学报等河南地方期刊合订本4000余册,600多种。2万册藏书中,河南省地方志、统计年鉴、党史资料、姓氏文化等方面的收藏较为突出,可为各级领导机关及有关部门的决策、规划及制定方针政策提供历史借鉴和省情资料,为各行业的专业人员了解本行业的历史、现状和从事专业史研究提供系统的资料,为各地各部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供参考资料,还能为各地市县纂修地方史志、工具书提供历史资料。
缩微介绍
河南省图书馆缩微工作的起步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河南省文化厅、河南省图书馆有关领导高度重视缩微工作,1996年,根据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工作(北海)会议精神,按照《1997-2010年全国公共图书馆文献缩微规划》,投入专项资金购买了缩微摄影全套设备,包括富士M2拍摄机(35mm)、美能达DF1600拍摄机(16mm)、阿克发FP500冲洗机以及美国产PD1000拷贝机、3001接片机、4004密度计等,配备了以35毫米银盐卷片为主、16毫米银盐卷片为辅的缩微品制作系统。同时,配置了美能达605阅读还原机和其他缩微胶片阅读机,设立了供读者阅览缩微胶片的阅览室,建设起一个设备先进、系统完善的河南省图书馆缩微中心,开始抢救和保护馆藏珍贵文化遗产。1997年,馆领导结合本馆实际情况,建立了一个文献整理、拍摄、拷贝、质检、胶片保存、阅读还原等较为完善的缩微品制作、收藏和对外服务管理体系。2005年,为了拓展缩微服务领域,推进缩微工作市场化,在“分级分类分项目”的管理思想指导下,图书馆将缩微工作作为一个独立的项目,由一副馆长直接管理。在这个不断完善的过程中,缩微工作从起步、发展到成熟。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历时十年,河南省图书馆的缩微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就。1996年—2006年共抢救馆藏古籍文献185余种、200余卷、100076拍(画幅),民国图书1189种、170余卷、164839拍(画幅)(还在进行抢救中),建国后本省地方报纸26种、230余卷、149769拍(画幅),共计拍摄1400种、580余卷、414684拍(画幅)。另外,加上解放前报纸、期刊缩微胶片200余卷和购进全套文渊阁《四库全书》缩微胶片460余卷。馆藏缩微品资料已达上千余卷,而且每年还在不断递增,为馆藏建设创造和增加了有形和无形的宝贵资源财富,使馆藏载体形式更富于多样化,为实现资源共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本文2023-08-05 23:02:27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259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