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是哪家出版社出版的?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24收藏

《三国演义》是哪家出版社出版的?,第1张

1、三国演义的出版社有很多,如: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华书局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等。

  作者是罗贯中。

2、作品简介

  《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以描写东汉末年的战争为主,反映了魏、蜀、吴三个政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分为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家归晋五大部分。在广阔的背景上,上演了一幕幕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本书反映了丰富的历史内容,人物名称、地理名称、主要事件和人物性格与《三国志》基本相同,是在固定形象基础上,进行再发挥,这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套路。本书一方面反映了真实的三国历史,照顾到读者希望了解真实历史的需要;另一方面,根据明朝社会的实际情况对三国人物进行了夸张、美化、丑化等等。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105年的历史风云。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批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让现代的人民,感受到三国英雄的人物的特点。

3、作者简介

  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元末明初小说家。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汉族,山西并州太原府人。罗贯中早年曾参与反元的起义斗争。明朝建立之后,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罗贯中编著的小说有《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传》、《三遂平妖传》。其中《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的力作,这部长篇小说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罗贯中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除小说创作外,尚存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

1《水煮三国》一本关于管理的书。还有林长治写的一本大话风格的,忘了叫什么名字了

2三国历史研究书目

三国之鼎峙 王仲麒著 商务印书馆 1931年

三国史略 王仲麒著 商务印书馆 1935年

三国史话 吕恩勉著 开明书店 1946年

三国新志(七卷) 刘公任著 世界书局 1947年

三国史讲话 徐德麟著 群联出版社 1955年

官渡之战(历史小丛书) 张习孔著 中华书局 1961年

赤壁之战(历史小丛书) 羽白著 中华书局 1965年

彝陵之战(历史小丛书) 李赓序著 中华书局 1965年

三国会要 杨晨著 中华书局 1956年

三国会要 钱仪吉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1年

三国志札记 杨晨 崇雅堂丛书本 1936年

读三国志杂志 林国赞著 中华书局 1959年

三国志裴注述 林国赞著 中华书局 1959年

读三国志蠡述(三卷) 李澄宇著 未晚楼全集本 1933年

三国志集解 卢弼著 古籍出版社 1957年

三国食货志 陶元珍著 商务印书馆 1935年

校补三国志疆域志 金兆丰著 商务印书馆 1935年

三国郡县表补正(八卷) 吴增江著

杨守敬补正 宜都杨氏 1907年

三国志世系表 周明泰著 大公报社 1930年

三国志世系表遗附订伪 陶元珍著 大公报社 1936年

三国志三公宰辅年表(三卷) 黄大华著 大公报社 1936年

三国志人名录 王祖彝著 商务印书馆 1956年

三国志证闻校堪记 罗振玉著 上虞罗氏雪堂丛刻本 1915年

三国人物论 祝秀侠著 台北中正书局 1953年

三国人物评传 黄逸民著 台北国民出版社 1958年

三国经济史 陈啸江著 中山大学文科研究所 1936年

曹魏之经济基础 马智修著 香港著者印 1968年

三国志兵事钩元 王嵩儒著 济南印本 1928年

三国时代薄葬考 于世琦著 青岛听涛楼 1933年

魏晋思想论 刘大杰著 昆明中华书局 1939年

魏晋清谈思想初论 贺昌贤著 商务印书馆 1946年

魏晋清谈述论 周绍贤著 台湾商务印书馆 1966年

魏晋的自然主义 容肇祖著 商务印书馆 1935年

魏晋玄学中的社会政治思想略论 汤用彤,任继愈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56年

魏晋文学论稿 汤用彤著 人民出版社 1957年

三国志平议(二卷) 李宝洤著 汉堂类稿本 1922年

三国志评论(四卷) 李景星著 四史评论本 1932年

三国志知意 刘咸析 成都尚友书塾 1932年

华阳国志校注 刘琳校著 巴蜀书社 1984年

诸葛亮 孙敏修著 商务印书馆 1926年

诸葛忠武侯年谱 古直著 中华层冰草堂丛书本 1929年

诸葛孔明生活 徐道轩著 世界书局 1929年

诸葛亮 韩非木著 中华书局 1935年

诸葛亮 朱杰勤著 昆明空军军官学校政治部 1941年

诸葛亮 祝秀侠著 重庆胜利出版社 1944年

诸葛亮新论 王芸生等著 重庆读者之友社 1945年

诸葛亮 周佐治著 南京青年出版社 1946年

诸葛亮 马植杰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57年

诸葛亮 徐素著 香港中华书局 1959年

诸葛亮 柳春藩著 中国青年出版社 1962年

曹操 王仲荣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56年

曹操 徐素著 香港中华书局 1959年

曹操论集 三联书店编辑部 三联书店 1960年

三国史 马植杰著 人民出版社 1994年

三国史 何兹全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4年

曹操集译注 安徽毫县译注小组 中华书局 1979年

曹操传 刘玉娥著 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2年

诸葛孔明全集 (明)诸葛羲,诸葛倬著 中国书店 1986年

诸葛亮集 张澍辑 中华书局 1960年

一代贤相诸葛亮 李兆成著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8年

天下英雄刘备 谭良啸著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8年

诸葛亮在襄阳 余鹏飞著 湖北人民出版社 1986年

诸葛亮文集全译 万家常译注 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7年

诸葛亮评传 余明侠著 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6年

三国史研究 张大可著 甘肃人民出版社 1988年

三国志选注(上,中,下) 缪钺主编 中华书局 1984年

三国志今注今译 苏渊雷主编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1年

三国志选注 缪钺主编 中华书局 1984年6月 583千字

后汉书三国志补表三十种 宋 熊方等撰 刘枯仁点校 中华书局 1984年10月 1,130千字

三国志人物故事 仓阳卿 张企荣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84年11月 153千字

闲话三分 陈迩冬著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6年6月 79千字

三国人物评传 谭良啸 张大可主编 三秦出版社 1987年10月 235千字

三国志导读 缪钺等著 巴蜀书社 1988年3月 210千字

三国志选译 陈寿原著 刘琳译注 巴蜀书社 1988年5月 139千字

三国史研究 张大可著 甘肃人民出版社 1988年9月 325千字

三国志校诂 吴金华著 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0年 300千字

三国志今注今译 苏渊雷主编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1年8月 253千字

三国志今译 田余庆 吴树平主编 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1年12月 860千字

三国志辞典 张舜微主编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2年4月 1577千字

三国经济史 余鹏飞著 河南大学出版社 1992年5月 320千字

三国志现代文版 晋 陈寿 刘国辉等译 红旗出版社 1992年7月 800 千字

三国演义纵横谈 丘振声著 漓江出版社 1983年1月 315千字

三国演义资料汇编 朱一玄 刘毓忱编 百花文艺出版社 1983年10月 662千字

《三国演义》研究集 社会科学研究编辑部四川省社科院文学所编 四川省社科院出版社 1983年12月 367千字

千里走单骑长篇评话《三国》之一 张国良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4年4月 244千字

三顾茅庐长篇评话《三国》之二 张国良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4年6月 166千字

三国演义简说 李厚基 林骅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4年6月 69千字

三国演义创作论 叶维四 冒炘著 江苏人民出版社 1984年9月 230千字

孔明初用兵长篇评话《三国》之三 张国良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4年10月 200千字

长阪坡长篇评话《三国》之四 张国良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4年10月 179千字

火烧赤壁扬州评话 康重华口述 李真 张棣华整理 江苏人民出版社 1985年1月 530千字

《三国演义》新论 刘知渐 重庆出版社 1985年6月 101千字

三国演义学刊<1> 学刊编辑部编 四川省社科院出版社 1985年7月 302千字

群英会长篇评话《三国》之五 张国良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5年10月 298千字

草船借箭长篇评话《三国》之六 张国良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5年10月 278千字

火烧赤壁长篇评话《三国》之七 张国良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5年10月 285千字

三气周瑜长篇评话《三国》之八 张国良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6年2月 213千字

张松献图长篇评话《三国》之九 张国良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6年6月 200千字

孔明进川长篇评话《三国》之十 张国良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6年6月 303千字

三国演义会评本 陈曦钟 宋祥瑞 鲁玉川辑校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6年7月 1600千字

三国演义学刊<2> 中国三国演义学会编 四川省社科院出版社 1986年8月 313千字

竹琴三国志选 胡度整理 中国曲艺出版社 1986 年10月 176千字

三国演义选粹 罗贯中 原著 郭豫适 荀茵选评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6年11月 209千字

说三国话权谋 李炳彦 孙兢 解放军出版社 1986年12月 245千字

三国演义论稿 高明阁著 辽宁大学出版社 1986年12月 210千字

三国志玉玺传 童万周校点 中州古籍出版社 1986年12月 395千字

《三国演义》的用人艺术 霍雨佳著 海南人民出版社 1987年3月 85千字

反三国志演义 周大荒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87年5月 380千字

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从《三国演义》看中国古代人才观 黄新亚著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7 年10月 124千字

袭取成都长篇评话《三国》之十二 张国良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8年3月 195千字

《三国演义》谋略新探 霍雨佳著 海南人民出版社 1988年5月 90千字

三国演义与经营谋略 郭济兴 李世俊著 广西人民出版社 1988年6月 226千字

龙争虎斗——三国演义 台湾邵红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88年8月 177 千字

三国群英会 唐耿良演出本 唐耿良 辜彬彬整理 中国曲艺出版社 1988年8月 297千字

《三国演义》与经营管理 李正 周克西编著 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 1988年9月 202千字

兵伐东川 长篇评话《三国》之十三 张国良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8年9月 250千字

水淹七军 长篇评话《三国》之十四 张国良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8年12月 289千字

人才与谋略——《三国演义》启示录 胡世厚 卫绍生著 中州古籍出版社 1989年4月 116千字

汉都烽烟——三国志影视故事之一 张天民著 海峡文艺出版社 1989年5月 337千字

浪卷大江——三国志影视故事之二 张笑天著 海峡文艺出版社 1989年5月 295千字

问鼎中原——三国志影视故事之三 毕必成著 海峡文艺出版社 1989年5月 359千字

几度夕阳——三国志影视故事之四 于力著 海峡文艺出版社 1989年5月 337千字

三分归晋——三国志影视故事之五 苏叔阳著 海峡文艺出版社 1989年5月 247千字

三国演义辞典 沈伯俊 谭良啸编著 巴蜀书社 1989年6月 850千字

《三国演义》新校注本 吴小林校注 四川文艺出版社 1990年8月 806千字

三国演义考评 周兆新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0 年12月 250千字

《三国演义》与市场竞争 周俊著 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1年2月 151万字

《三国演义》研究论文集 河南省社科院文学所编 中华书局 1991年2月 410千字

三国演义美学价值 霍雨佳著 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1年5月 290千字

三国演义与现代商战 霍雨佳著 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1年7月 87千字

三国演义·谋略·领导艺术 谭洛非著 巴蜀书社 1991年8月 115千字

《三国演义》谋略三十种 陈辽编著 中国华侨出版公司 1991年8月 100 千字

读三国谈经营 李文华编著 知识出版社 1991年10月 118千字

三国演义与企业领导谋略 冒炘主编 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1991年10月 320千字

白话三国演义赏析(上、下册) 张绍仁等编译 警官教育出版社 1991年12月 500千字

为人处世与《三国演义》 严钦著 广西民族出版社 1992年1月 185千字

《三国演义》理校本 沈伯俊理校 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2年2月 800千字

《三国演义》与中国文化 中国三国演义学会政协四川绵阳市委员会 巴蜀书社 1992 年4月 347千字

三国演义艺术欣赏 郑铁生著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1992年7月 275千字

《三国演义》与人才竞争 周俊著 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2年10月 29万字

战略三国志 日本·城野宏著 林怀秋译 湖南文艺出版社 1992年12月 385千字

三国智谋精粹 霍雨佳著 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3 年1月 255千字

三国名人传说 本社选编 浙江文艺出版社 1984 年2月 108千字

三国人物传说 诸葛纬编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6 年5月 101千字

三国外传 江云 韩致中主编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6年6月 393千字

《三国演义》的传说 董晓萍编 南海出版公司 1990年8月 235千字

三国人物别传 王一奇等编 中国戏剧出版社 1990年1月 288千字

《三国演义》连环画(上、中、下) 原著罗贯中 徐良士等改编 徐飞平 徐宏达等绘画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9年2月

精美白话文三国志 日本·园田光庆画 久保田千太郎配文 续三义 徐迎新 薛至诚 姜小平译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1990年9月

桃园结义——儿童版·彩画之一 原著罗贯中 庄季德 满叔道改编 乐明祥 陆华 费嘉绘画 少年儿童出版社 1990年10月

曹操闯世——儿童版·彩画之三 原著罗贯中 庄季德 满叔道改编 史建期 陆华 姚鸿发绘画 少年儿童出版社 1990年10月

诸葛下山——儿童版·彩画之三 原著罗贯中 庄季德 满叔道改编 史建期 陆华绘画 少年儿童出版社 1990年10月

赤壁大战——儿童版·彩画之四 原著罗贯中 庄季德 满叔道改编 杨秋宝 陆华 徐毅绘画 少年儿童出版社 1996年10月

三气周瑜——儿童版·彩画之五 原著罗贯中 庄季德 满叔道改编 陆华 徐谷安 徐毅绘画 少年儿童出版社 1990年10月

刘备入川——儿童版·彩画之六 原著罗贯中 庄季德 满叔道改编 朱铭善 陆华 费嘉绘画 少年儿童出版社 1990年l0月

三英之死——儿童版·彩画之七 原著罗贯中 庄季德 满叔道改编 陆华 费嘉 颜志强绘画 少年儿童出版社 1990年12月

七擒孟获——儿童版·彩画之八 原著罗贯中 庄季德 满叔道改编 史建期 陆华 侯春洋绘画 少年儿童出版社 1990年12月

六出祁山——儿童版·彩画之九 原著罗贯中 庄季德 满叔道改编 史建期 刘泽 岱陆华绘画 少年儿童出版社 1990年12月

三国归晋——儿童版·彩画之十 原著罗贯中 庄季德 满叔道改编 陆华 陈夏 史建期绘画 少年儿童出版社 1990年12月

三国志——忠肝义胆群英会 蔡志忠古典幽默漫画 三联书店 1992年8月 40千字

关羽·张飞·马超·赵云·黄忠 田久川译注 中华书局 1983年

三曹年谱 张可礼编著 齐鲁书社 1983年5月 167千字

曹操·诸葛亮·周瑜传译注 路志霄 牛得权注 王立中 唐凌 刘亚利译 中州书画社 1983年7月 152千字

曹植集校注 赵幼文校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4年6月 474千字

曹操集注 夏传才注 中州古籍出版社 1986年5月 180千字

曹操 日本·川合康三 周东平译 三秦出版社 1989年2月 123千字

曹操新传 章映阁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9年6 月 211千字

乱世枭雄 衣连友 金志隆著 黄河出版社 1989 年12月 566千字

乱世英杰——曹操传 陈周昌著 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0年11月 203千字

曹操传 刘玉娥著 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2年6月 158千字

诸葛亮 郑孝时著 江苏人民出版社 1983年12月 60千字

诸葛亮新传 章映阁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4年9月 199千字

一代名相诸葛亮 曹余章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4年10月 56千字

诸葛亮研究 成都市诸葛亮研究会编 巴蜀书社 1985年10月 240千字

诸葛亮治蜀 谭良啸著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6年5月 42千字

诸葛亮传 柳春藩著 中国青年出版社 1986年7月 185千字

诸葛亮研究新编 襄樊市诸葛亮研究会编 湖北人民出版社 1986年12月 222千字

诸葛亮传说故事 张定亚编选 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7年2月 45千字

访古话孔明 谭良啸著 文物出版社 1987年7月 80千字

咏诸葛亮诗歌选 李伯勋选注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7年10月 139千字

诸葛亮的传说 陈文道编 湖北人民出版社 1987 年11月 92千字

历代咏赞诸葛亮诗选注 谭良啸选注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8年1月 81 千字

诸葛亮文译注 梁玉文 李兆成 吴天畏 巴蜀书社 1988年3月 200千字

诸葛亮研究三编 王汝涛 于联凯 王瑞功主编 山东文艺出版社 1988年11月 185千字

电视连续剧《诸葛亮》创评文集 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编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88年11月 172千字

卧龙深处话孔明一一关于诸葛亮的新评说 晋宏忠著 经济日报出版社 1989年7月 143千字

诸葛亮传奇 李元梯编选 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9年8月 150千字

诸葛亮形象史研究 陈翔华著 浙江古籍出版社 1990年12月 360千字

诸葛亮躬耕地望论文集 高士楚等编 东方出版社 1991年3月 254千字

诸葛武侯兵法今译 王臣译 陕西师大出版社 1991年9月 250千字

白话诸葛谋略全书 尹名 金川 荣庆 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1年11月 112千字

诸葛亮兵法谋略 字光编译 陕西旅游出版社 1991年11月 130千字

诸葛亮谋略宝典 侯洪焰主编 山东大学出版社 1991年11月 260千字

诸葛亮躬耕地新考 李兆钧主编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2年8月 336 千字

荆州风物话三国 钟扬波编 湖北人民出版社 1983年8月 92千字

古隆中 汪大宝编写 湖北人民出版社 1984年10 月 43千字

三国蜀汉探踪 《旅游天府》编辑部编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5年3月 90 千字

三国胜迹湖北多 蔡远雄等著 湖北人民出版社 1985年9月 106千字

三国胜迹遍神州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编 湖北人民出版社 1985年11月 130千字

蜀汉胜迹 成都武侯词博物馆编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5年11月 74千字

三国胜迹游 吴功勋主编 河南人民出版社 1987 年8月 172千字

武侯祠大观 成都武侯祠博物馆编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8年4月 163千字

三国赤壁古战场新探 李儒科著 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0年5月 98千字

赤壁战地考 贺亚先 王琳祥 邱姬玲编著 武汉出版社 1990年9月 130千字

古战场蒲圻赤壁论文集 蒲杞赤壁古战场保护开发建设研讨会文集编委会 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1年10月 329千字

武侯祠 谭良啸 张宗荣著 成都出版社 1993年1月 50千字

三国用人艺术 冯世斌著 新华出版社 1992年5 月 180千字

诸葛亮与中国武侯祠 郭清华 侯素柏编著 陕西旅游出版社 1993年4月 l00千字

人民文学出版社。

《三国演义》可大致分为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

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内容概括

第一回汉朝末年,张角兄弟发动叛乱,刘备、关羽、张飞三人桃园结义,踏上了保国安邦的道路。

第二回督邮故意刁难刘备,张飞怒不可遏,痛打了督邮一顿。朝廷上宦官专权,大将军何进立外甥刘辩为帝,掌握兵权后决定剿除宦官。

第三回何进被宦官所杀,而与此同时他所召来的凉州刺史董卓已经率兵来到洛阳。董卓欲行废立之事,遭到丁原的反对,董卓用离间之计使丁原义子吕布背叛丁原,投奔了董卓。

第四回董卓废掉少帝,立陈留王为帝,引起朝臣不满。曹操自告奋勇前去刺杀董卓,但却失败了。

《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小说史上长篇小说的开山之作。《三国

演义》的作者是元末明初人罗贯中,明朝嘉靖元年修髯子张尚德刊刻

的《三国志通俗演义》是该书最早的刻本,这一说法似乎已成定论。

此,学术界在探讨其思想性和艺术性时,自然也都是基于上述认识,

把《三国演义》作为罗贯中的个人创作,结合他所处的那个时代来对

其作出种种论述的。然而,疑问也在不断产生:罗贯中生活在元末明

初(有的学者推算出罗贯中大约在1329年前后创作了《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的第一次刊行是在明嘉靖元年,从元末明初到明嘉靖元

年(1522)近200年间,该书不见于任何记载,它是怎样保存下来的?

罗贯中生当元末明初,当时既没有成熟的小说理论,也没有现成的长

篇小说可以借鉴,他是怎样的天才,能够创作出这样一部不朽的巨著?

不过,因为嘉靖壬午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上明标为“罗贯中编次”,

这一说法也早已为学界所认同,尽管一些学者对此抱有疑问,因缺乏

充分的证据来推翻固有的观点,终归是疑者自疑,信者自信,传统的

看法并未被动摇。

明代孤本黄正甫刊二十卷《三国演义》

要解决这一问题,考证《三国演义》的版本源流,显然是最为关

键的。然而,这一工作又是非常繁难的。明清以来流传至今的各种刻

本的《三国演义》,今知有30余种,这些版本或存于国内或流于海外,

都是一般学者所难以见到的,有条件接触这些版本的人实在不多。寓

居澳洲的柳存仁先生曾对海外所存《三国演义》的版本进行了较详尽

的考察,认为明刻《三国志传》系统的本子所依据的原本似应早于

《三国志通俗演义》而存在(请参阅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中国

古代小说研究——台湾、香港论集》所收柳存仁文《罗贯中小说之真

伪性质》);北京大学的周兆新先生在其所著《三国演义考评》一书

中,对国内现存的几种《三国演义》刊本进行了详细的对勘,得出了

与柳存仁先生大体相同的结论。这应当说是《三国演义》版本考证方

面一个不小的突破。此外,还有不少学者对《三国演义》版本的考证

下了不少工夫,英人魏安撰写了一部《三国演义版本考》(上海古籍

出版社,1996年版),专门考证《三国演义》的版本源流。他共搜集

到35种版本,将其分为A、B、C、D四支,每一支又分若干分支。若从

分析版本流变方面看,魏安的工作可谓详湛而卓有成效。但他的着眼

点是要追求罗贯中创作《三国演义》的原文(魏安1993年在普林斯顿

大学东亚系的博士学位论文题目即为《追求其原文:〈三国演义〉的

考证学》),所以,虽然考证精详,但结论中却有许多主观假设,反

而加固了罗贯中创作《三国演义》这一说法。同样,柳存仁和周兆新

二位先生也是在版本研究上突破了一层,却仍然认同罗贯中创作《三

国演义》这一观点。这就是说,前面所提出的疑问仍未破解。

笔者自1986年开始留意《三国演义》研究,在阅读有关文献和学

术论文的过程中,越发感到切实解决这一问题对于我们认识中国小说

发展史乃至认识我们这个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1992年我有幸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师从启功先生和邓魁英先生攻

读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学位,我把博士论文题目定为《三国演义研究》,

客观上也有了考察该书版本的条件,因为国内所藏的十余种《三国演

义》版本几乎都在北京。为了得到正确的答案,我调查了北京各大图

书馆中所收藏的《三国演义》的各种版本,查阅了相关的文献资料,

取得了大量证据。

这期间,最关键的是在国家图书馆查到了一部明代插图孤本黄正

甫刊二十卷《三国演义》,该书在孙楷第先生《中国通俗小说书目》

中著录为“明天启间刻本”。从表面上看,在明刊《三国演义》各本

中,它的出现时间是较晚的,所以,一些学者虽早见过此书,却未加

留意;英人魏安更将其列在D支的删节本一类,未加考校。实际上,这

个黄正甫刊本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早期刊本,只是它的真面目被掩盖了

而已。该书的封面、序言、目录和君臣姓氏附录是明天启三年补配的,

正文部分则是早期留下来的旧版!何以见得?一是该书封面标题为

《三国演义》,正文各卷卷首则标为《新刻京本按鉴考订通俗演义全

像三国志传》,诚所谓表里不一;二是目录字体与正文有异,且有部

分目录文字与正文内相应的标题不一致。三是该书前有一篇“山人博

古生”所作的序,明言该书“不失本志原来面目,实足开斯世聋瞽心

花”。此前,没有人看出这一点,这引起了我详细考校此书的极大兴

趣。我用此书同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作详细对勘,从书中诗词、

注释、故事叙述、文字运用等方面获得了大量的证据,证明这个黄正

甫刊本的刊刻时间实比嘉靖本早20年以上(详见笔者为人民大学出版

社2000年出版的黄正甫刊本《三国演义》所作的《前言》)。有关黄

正甫刊本的考证文章脱稿后,呈启功先生审阅,先生看后说:“文章

写得很扎实,解决了一个重大问题。”并对其中的个别论述提出了修

改意见。后来,我到北京图书馆将黄正甫刊本的影印件呈启功先生目

验,先生在认真审视了该书的版刻风格后,指出:“这确是明代早期

的民间坊刊本,证明你提出的证据是有说服力的。”这个黄正甫刊本

的发现,可以说使“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为今所见最早刻本”

的固有观念失去了依据。同时,从该书中也获得了一些进一步探讨

《三国演义》的成书与作者问题的线索。这个在福建出现的黄正甫刊

本的刊刻时间大约应当在公元1500年(明弘治十三年)以前,值得注

意的是,全书自始至终都没有提到该书的作者为何许人,也就是说这

个今所见最早刻本并不标为“罗贯中编次”。另,柳存仁先生在《伦

敦所见中国小说提要》中曾提到一个朱鼎臣本,他对该书的目录和题

署作了详细的著录,该本各卷卷首或无题署,或仅题作“书林梓”、

“建邑梓”,卷之十三题作“古临冲怀朱鼎臣辑”,卷之十四又题作

“羊城仲怀朱鼎臣编辑”,并题“书林梓行”。从柳存仁先生所作的

文字说明看,他认为该书也是一个早于嘉靖本的刊本,却也自始至终

不题为罗贯中撰或编次(这个版本出现得较晚,有待详考)。因此,

我们完全有理由说,“后学罗本贯中编次”的字样在并非最早刻本的

明嘉靖壬午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上出现,完全可能是书商为了鬻书

射利而贴上去的标签。

《三国志通俗演义》的作者是罗贯中的说法根本靠不往

关于罗贯中,明初无名氏的《录鬼簿续编》中有他的记载,该书

作者与罗贯中有交往,记载说罗贯中是“太原人”,却没有提到他叫

“罗本”(今人有说他名“本”字“贯中”,纯属附会)。只说他

“乐府隐语极为清新”,写过三种杂剧。压根没有提到他创作《三国

志通俗演义》等小说,到了近200年以后的明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