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大刚主要经历
舒大刚
舒大刚,男。现为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兼古籍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文名:舒大刚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重庆市秀山县
出生日期:1959年
职业:教师
毕业院校:西华师范大学
主要成就:曾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孝经学史》
代表作品:《儒家文献学研究》
学位:博士
职称:教授
职务:国际儒学研究院院长
研究方向:历史文献、儒学文献、巴蜀文献
人物生平
1978年考入西华师范大学历史系,1982年毕业,留校任教;
1983至1984年,参加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修班学习,结业回校任助教、讲师;
1988年作吉林大学访问学者,师从金景芳先生治经学;
1990年9月考入吉林大学研究生院,成为中国古代史专业“先秦文献方向”博士研究生,1993年毕业,获历史学博士学位。同年分配到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工作。先后作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1996年晋升为研究员;
1995年5月起,担任古籍所行政职务,历任副所长、所长,连任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兼古籍所所长。历史文献学、专门史专业博士生导师,招收“宋辽金元文献研究”、“儒学文献研究”、“中国经学史”硕士、博士研究生。
科研成果
主要从事宋代文献、儒学文献研究,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专著10馀种。先後承担和完成国家重点项目《中华大典·宋辽金元文学分典·元文学部》(240万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教育部省属重点基地项目《三苏全书》(820馀万字,主编二。语文出版社,2000年),与哈佛大学、台湾中央研究院合作项目“电子版《宋会要辑稿》”(1400万字)、国家“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宋集珍本丛刊》(108册,线装书局,2004年)。
正在从事2003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孝经学史》、“十五”期间国家“211工程”建设项目《儒学历代学案》整理与新编以及“儒学文献研究与《中华儒藏》编纂”等大型工程。
课题
主要从事历史文献、儒学文献、巴蜀文献研究,曾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孝经学史》、教育部重点基地重大项目《儒家文献学研究》、国际儒学联合会项目“历代学案”等课题。担任中国孔子基金会重大项目《儒藏》首席专家兼主编、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巴蜀全书》首席专家兼总编纂。
1“《儒藏》编纂”(国家“211工程”、“985工程”重点项目,中国孔子基金会重大项目),1997-2015年,首席专家、主编。
2“中国孝经学史”(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03-2005年。
3“儒家文献学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2005-2008年。
4“中华大典·宋辽金元文学分典”(国家重点项目。主要负责“元文学部”)1994-1999年。
5“宋元学案补遗”(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项目)2002-2003年。6“苏轼经学三书研究”(教育部高校“古委会”规划项目)2002年。
7“电子版《宋会要辑稿》”(与哈佛大学、台湾中央研究院合作项目,负责人)2000-2002年。
8“三苏学案”(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996-1998年。
9“三苏全书”(教育部省属高校重点研究基地项目。第二负责人)1999-2000年。
10“儒学历代学案”(“211工程”、“985工程”)2002-2008年,主编。
11“宋集珍本丛刊”(“211工程”)2003-2004年,主编。
12“巴蜀文献研究”(四川省政府重点项目“巴蜀文献通史”分卷),2007-2009年。
论文
1苏辙佚文二篇:《诗说》、《春秋说》辑考,《文学遗产》2004年一期。
2敦煌遗书伯3382号《孝经注》作者雏议,《中华文史论丛》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3一代文献巨编,百世学术典范,《文学遗产》2007年第二期。
4李白生卒史料新证,《社会科学研究》2006年第三期,中国人民大学书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2006年第四期全文转载。
5晚清“蜀学”的地位与影响,《社会科学研究》2007年第3期。
6论宋代的《古文孝经》学,《四川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宋辽金元史》2004年第3期全文转载。
7谈谈《儒藏》编纂的分类问题,《四川大学学报》2004年四期。
8试论《儒藏》“史部”的分类体系,《史学集刊》2005年第四期。
9再论李白的生卒年问题,《四川大学学报》2005年第五期,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辑2006年第一期。
10《儒藏》笔谈,《四川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11《苏氏易传》特色小议,《大易集奥》下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12《孝经》名义考—兼论《孝经》的成书时代,《西华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13《儒藏》总序,《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第9期。
14论《儒藏》“论部”的基本类型,《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6年第1期。
15《〈儒藏〉:中华学人的神圣使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16《孔子儒学与现代中国大学》,《中国文化报》2006年11,25。
17谁是《中华儒藏》编纂一人-湖湘学人孙羽初,《儒藏论坛》第一辑,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
18谈谈《孝经》的现代价值,《寻根》2006年第4期。
19《苏辙新探》序,《诗集传新探》卷首,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年。
20《儒藏》“史部”分序,《儒藏论坛》第1辑,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年。
21《儒藏》“孔孟史志”、“儒林碑传”、“历代学案”三序,《儒藏论坛》第1辑,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
22宋代《古文孝经》的流传与研究述评,《宋代经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中央研究院文哲所,2006。
23《宋集珍本丛刊》总序,《宋集珍本丛刊》第1、108册卷首,北京:线装书局,2004。
24《宋集珍本丛刊》跋,《宋集珍本丛刊》第108册卷末,北京:线装书局,2004。
25《儒藏》“史部”编纂的基本构想,《儒学与当代社会》中册,北京:九洲出版社,2005。
26《儒藏》“论部”编纂的基本构想,《儒教儒学儒商对人类的贡献》,香港:孔教学院出版,2006。
27“王弼传郑学”驳议《史学集刊》2001年第3期。
28《易》墨“义利观”比较研究,《周易研究》1996年第2期。
29《周易》、金文“孝享”释义,《周易研究》2002年4期。
30试论宋人恢复《古周易》的重要意义,《四川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
31苏轼《东坡书传》述略,《四川大学学报》2000年第5期。
32苏轼《论语说》辑补,《四川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
33苏轼《书传》叙录,《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34苏轼《论语说》流传存佚考,《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6期。
35论日本传《古文孝经》决非自我国隋唐时期传入,《四川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36试论大足石刻《古文孝经》的重要价值,《四川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37青城论道古堰颂德《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第12期。
38今传司马光《古文孝经指解》合编之时代与编者考,台湾《中国文哲研究通讯》2002、3。
39宋代“古易五家”恢复《古周易》的重要成就,《大易集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40今传《古文孝经指解》并非原本考,《中华文化论坛》2002年第2期。
41《续修四库全书》收“汉孔安国注”《古文孝经》辨误,《李衡眉先生纪念文集》泰山出版社2002。
42《孝经》释名,《金景芳教授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吉林大学出版社2002。
43《苏氏易传研究》序,巴蜀书社2002。
44从先秦早期文献看“孝”字之本义,《中华孝道文化》巴蜀书社2001。
45大足范祖禹书《古文孝经》校正,《宋代文化研究》第11辑,线装书局2002。
46司马光指解本《古文孝经》的源流和演变,《烟台师院学报》2003年第1期。
47敦煌遗书“唐封国写本”并非《古文孝经》祖本考,《_亨集》吉林大学出版社2003。
48巴蜀德孝传统与《古文孝经》之学述论,《儒家德治思想探讨》线装书局2003。
49宋邢_“《孝经》章题”始于玄宗说驳议,《宋代文化研究》第12辑线装书局2003。
50《孝经》名义考—兼论《孝经》的成书时代,《西华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51三苏后代补考,《宋代文化研究》第7辑巴蜀书社1998。
52宋人“王弼传郑学”说辨正,《宋代文化研究》第8辑巴蜀书社1999。
53“推明上古之绝学”的《东坡书传》,《宋代文化研究》第9辑巴蜀书社2000。
54《三苏全书》叙录,《宋代文化研究》第10辑,线装书局2001。
55《毗陵苏氏宗谱》宋代部分事迹考述,《宋代文化研究》第11辑线装书局2002。
56苏过年谱(修订本15万字),《宋人年谱丛刊》第6册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
57苏籀年谱(修订本5万字),《宋人年谱丛刊》第7册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
58马廷鸾、马端临父子合谱(修订本2万字),《宋人年谱丛刊》第12册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
59骊戎考,《吉林大学古籍所建所15周年纪念文集》吉林大学出版社1998。
60“儒家儒治思想与现代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儒家德治思想探讨》线装书局2003。
61《金景芳学案》序,《金景芳学案》上册线装书局2003。
62谢无量先生传略,《金景芳学案》上册线装书局2003。
63《易学集成》序,《易学集成》第一册卷首,四川大学出版,1999。
出版物
专著类
1《中国历代大儒》(评传)吉林教育出版社1997年主编兼主撰。
2《春秋少数民族分布研究》(独立)台湾文津出版社1994。
3《三苏后代研究》(独立)巴蜀书社1996。
4《孔子的智慧》(独立)台湾跃升文化公司1997。
5《墨子的智慧》(独立)同上四川教育版1996。
6《易玄释老》(合作)四川教育版1996台湾双笛公司繁体字版。
7《孙子的智慧》(独立)四川教育版1996台湾跃升繁体字版。
8《苏轼研究史》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国际合作(中日韩美合作)。
9《北宋文学家年谱》台湾文津出版社1999年第二作者。
主编类
1《儒家德治思想探讨》线装书局2003主编二。
2《金景芳学案》(上、中、下)线装书局2003主编二。
3《儒藏论坛》(第一辑),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
4《中国风雅文化丛书》(全10册),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
5《战国风云丛书》(全6册),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
6《诸子百家智慧》(全9册),四川教育出版社,1997。
工具书
1《诸子百家大辞典》(哲学辞典)四川人民2000年合作主编三
2《中华大典》(元文学部。类书)江苏古籍1999年主编一
3《三苏论著篇目索引》(索引)语文出版社2001年独立
4《周易辞典》(常务)吉林大学出版社1992台湾跃升文化繁体字版
古籍整理
1《宋集珍本丛刊》108册,北京:线装书局2004年主编。
2《孔孟史志》13册,《儒藏》“史部”之一总主编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
3《历代学案》23册,《儒藏》“史部”之二总主编兼分部主编四川大学出版2005。
4《儒林碑传》14册《儒藏》“史部”之三总主编兼分部主编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
5《儒林年谱》50册,《儒藏》“史部”之四总主编兼分部主编四川大学出版2005。
6《斜川集校注》,巴蜀书社1997第一注者。
7《廖平选集》(上下)巴蜀书社1998年7月合作。
8《三苏全书》(820万字全20册)语文出版社主编。
9《全宋文》(已出版1-360册)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主研人员。
10《诸子集成》系列40册,总策划,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
人物言论
巴蜀文献:中华文明的重要记录
历史文化记忆是由实物、遗迹、图书和口碑等方式实现的。
对实物、遗迹的考察和研究诞生了考古学;对图书和口碑的整理与研究则是文献学的任务。由于信息承载的完整性、全面性和持久性,决定了文献学成为历史研究中最古老,也是最系统的学科之一。研究历史文化,在很长时间内的很大程度上,成了对历史文献或文化典籍的研究和整理,而文献典籍也成了历史文化繁荣与否的集中反映和突出标志。
历史经验证明,一个文化发达的民族,其文献典籍必然丰富多彩而且数量庞大。换言之,一种文化是否发达,是否持久传承和永世隆昌,文献是否丰富也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历史悠久的中华先民,不仅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化,也用自己的智慧创造了璀璨的精神文明。这些精神文明成果(也包括部分物质文明成就)都记录于以“经、史、子、集”为分类体系的数十万种图书资料中,它们是中华文化(也是人类文明)灿烂宝库的主体内容,它们既永恒地记录了过去历史的辉煌,也将持久地点燃人类智慧,照亮着人们生生不息、进德修业的漫漫长路。中华文明是否能够健康发展并持久繁荣,甚至中华民族是否真正实现伟大复兴,不仅取决于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借鉴和运用,而且也取决于是否能对这些文献典籍所记载的中华文化优秀传统的继承和弘扬。
一国如此,一个地方也不例外。一方富庶,其文化必兴;而文化若兴,其文献必富。于是“故家乔木”、“文献旧邦”,就成为评价一个地方历史文化底蕴的专用名词。
巴蜀地区是古人类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华古文明的重要摇篮。这里水土肥沃,气候湿润,物产丰富,号称“陆海”、“天府”,自古就是人类繁衍生息的乐园。同时也是中华文化孕育发展的沃壤。岷峨毓秀,江汉炳灵,这里不仅有距今204万年的“巫山猿人”、旧石器晚期的“资阳人”,有大禹治水、蜀王蚕丛、柏灌、鱼凫、杜宇、开明和巴王廪君等优美动人的历史传说,而且还有长江三峡古文化遗址群和成都平原古城文化遗址群等重大发现。不仅有世界上历时最久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人类最早利用天然气的“火井”,世界上第一张纸币“交子”等经济建设成就;也有历史悠久、魅力横生的“巴蜀古文字”、“三星堆”、“金沙”为代表的青铜文明,还有首创并主撰于巴蜀的集地理、志怪于一体的世界奇书《山海经》,这里还是政府首开学宫传播儒家“七经”从而形成历久弥新“蜀学”传统的地方,还是最早发明和运用雕版印刷术的地区之一,至今还保存着国内仅有年代最早的印刷品(同时也是世界上保存最早印刷品之一)《陀罗尼经咒》。巴蜀地区还以其丰富的物产和悠久的文化资源,哺育出一代又一代文化名贤和“蜀学”精英,有司马相如、陈子昂、李白、苏轼、张问陶等文学家,有扬雄、卫元嵩、赵蕤、李鼎祚、房审权、来知德等《易》学家,有张_、唐甄、刘沅等思想家,有洛下闳、王灼、秦九韶等科学家,有陈寿、常璩、李焘、李心传等史学家,有魏了翁、虞集、杨慎、李调元等文献学家和博物学家,还有严君平、郑子真、赵蕤、陈抟等大德隐士君子,有杨锐、刘光第、廖平、宋育仁等经学家和改良学者。此外,还有李阳冰、文与可、苏轼、张问陶等书画名家,有张道陵、张鲁、宗密、马祖道一、杜光庭等宗教学者等等。他们都应时而生,卓然振起,以天下为己任,勇为天下创,创造了“文章冠天下”、“蜀学垂无穷”以及“易学在蜀”、“天数在蜀”、“宗教在蜀”、“史学在蜀”、“方术在蜀”等一个个文化奇观,丰富了祖国的文化宝库。
四川是文化大省,也是文献富省,历代学人的文化创造为我们留下了汗牛充栋、丰富多彩的文献典籍。据不完全统计,巴蜀古代文献多达5000余种,现存者超过3000部。不仅数量庞大、内涵丰富,而且风格各异,形式多样。大而言之,遍及经、史、子、集,举凡《四库全书总目》经部10类、史部15类,类类齐全;子部14家、集部4家,家家咸有。举凡地理之沿革、政治之兴替、经济之发展、文化之繁荣、军事之胜负、社会之变化、风俗之移易,以及思想之精妙、奇士之风雅、民族之风貌,无不应有尽有。
研究巴蜀上古史,有《山海经》、《蜀王本纪》、《华阳国志》等文献;研究秦统一后的四川历史文化,则有《华阳国志》、《蜀_杌》、《蜀中广记》、《蜀典》、《蜀故》、《蜀都碎事》等,其中特别是《蜀中广记》收集文献相当丰富,内容十分广博。研究巴蜀的地理、风俗、物产等,则有《蜀水经》、《蜀水考》,历代所撰《总志》、《通志》以及各府州县志,甚至各种山川志(如《峨眉山志》、《青城山志》、《嘉陵江志》等)和名人游记(如《入蜀记》、《吴船录》、《秦蜀驿程记》等);如果要考察“蜀学”的发展史,既有《蜀学编》、《四川儒林文苑传》、《拟四川艺文志》等综合著述,还有蜀学大家所撰的学术专著:在《易》学上有李鼎祚《周易集解》、苏轼《东坡易传》、来知德《周易集注》、刘沅《周易恒解》等;史学上有陈寿之《三国志》、常璩之《华阳国志》、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及《朝野杂记》、李焘《续通鉴长编》;文学上有相如扬雄之辞赋、陈子昂李白之诗歌,三苏父子之文章;科技上有冯鉴《续事始》、李石《续博物志》、唐慎微《证类本草》、秦九韶《数书九章》;子学上则有严遵《道德指归》、苏辙《老子解》、唐甄《潜书》等;术数则有扬雄《太玄》、卫元嵩《元包》;宗教则有张道陵《老子想尔注》、李荣《老子解》、彭晓《参同契注》、宗密《华严经疏》、释绍叟《五家正宗赞》、释性统《续灯正统》等;民族则有樊绰《蛮书》、来保《平定金川方略》、阿桂《平定两金川方略》、赵翼《平定两金川述略》、李心衡《金川琐记》等,无不多姿多彩,应有尽有。
除内容丰富外,巴蜀文献还具有很强的开拓性和创新性。扬雄《太玄》、《法言》,肇开拟圣仿经之先河;常璩《华阳国志》,首成地方总志之典范;赵崇祚《花间集》、苏轼《东坡乐府》,树立宋词婉约、豪放二派之风格;昝殷《经效产宝》、《食医心鉴》、陈士良《食性本草》、王灼《糖霜谱》、唐慎微《证类本草》,始得妇科学、食疗学、制糖学、方剂学之先声。至于扬雄《方言》之开方言研究新领域,李鼎祚《周易集解》首集汉易之大成,魏了翁《周易集义》首集宋易之精义,杜大_《琬琰集》之开碑传新史体,杨慎“古音”六书之创辟明代古音学途轨等等,皆是蜀人树之风声、成其典范的,真是“大雅出巴蜀,文章焕星斗”!
丰富多彩的巴蜀文献,既是巴蜀文化的主体载体,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记录。研究巴蜀文化乃至中华文明,固应首当关注和整理这些巴蜀文献,充分发掘其中的文化精华。而总结历代治蜀的成功经验或失败教训,凸显和表彰历代巴蜀学人敢为天下先、勇为天下创的原创精神和人文底蕴,对重振巴蜀文化、发展巴蜀文明也不无借鉴意义。在实施“文化兴川、文化强国”战略的当代社会,在充分学习与吸取世界先进文化,大力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的同时,我们似乎再也不能长此地“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托钵效贫儿”矣!一项由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批准、国家社科基金委托的重大项目《巴蜀全书》编纂,为我们全面地调查巴蜀历史文献,系统地整理巴蜀精品文献,科学地保护巴蜀善本文献,提供了很好机缘。做成、做实、做好这件事,是我们告慰于巴蜀历代先贤,服务于巴蜀当代建设,嘉惠于巴蜀后代学人的光荣使命,也是一项非常艰巨的历史任务。
一、宋代末年的区适子;
二、清代邵晋涵诗:“读得贞黎三字训”,自注:“《三字经》,南海黎贞撰。”据此以为《三字经》为明代黎贞撰;
三、或者又有区适子所撰,黎贞增广之说;
四、世传王应麟撰,王应麟(1223—1296),南宋学者,字伯厚,号深宁居士。清代夏之翰《〈小学绀珠〉序》:“迨年十七,始知其《三字经》作者自先生(王应麟),因取文熟复焉,而叹其要而该也。”
《宋人传记资料索引》由台湾宋史专家昌彼得、王德毅、程元敏、候俊德编,于民国五十七年(1968)秋至民国六十一年(1972)春初稿略定,于民国六十三年(1974)初版,民国六十六年再版(1977)鼎文书局印行。此书共六册,第一至五册为宋人传记资料索引,第六册为宋人别名字号封谧索引。
共收集时姓人物24人,补篇收集8人。
时在,字一致,金华人。
时光,大名人,后居镇江。习贺真山水,笔迹细碎,喜作短松怪石、密林茅树。
时定,供备使时定可西京左藏副使(韩维《南阳集》18/13下)
时青,全从子。初与全俱为杠袄贼,后同入金,为济州义军万户,巳而归宋。宋置之淮南,屯龟山,有众数万。兴定中,金帅纥石烈牙吾塔遣人招之,青贻书请假邳州,金人不允,青袭破泗州,为宋守,后兵败弃城走,复拒金兵于淮,胜之。
时明,治平四年为皇城使、康州团练使、京东东路都钤辖、青州驻泊。
时彦,字邦美,开封人。举元丰二年进士第一,累官吏部尚书。当为开封尹,时都城苦多盗,捕得则皆亡,卒使惮于移问,往往略之,彦始请一以公凭为验,否则拘击之以俟报。坊邑宁帮,囵圄屡空。大观元年卒。
著佐时彦可集贤校理兵部郎中制(《净德集》8/83)
时俊,赐时俊奖谕诏(《盤洲文集》12/7下,9)
时泾,字仲渊,金华人,汝翼孙,镐子。从吕祖谦学,由太学登嘉泰二年进士,充浙东干办公事。
时淇,字叔瞻,金华人,汝翼孙。从吕祖谦游,绍熙元年进士。
时焕,授太常寺薄制(《梅野集》7/1下)
时垲,字哲夫,婺州人。
时澐,字子云,一作子澐,一字伯江,号逊斋,兰溪人,与弟澜同师事吕祖谦。著尚书周官馀论,未成而卒。
金华时澐母陈氏墓志铭(《吕太史文集》13/8下)
时镐,金华人,汝翼子。与弟锜同学于吕祖谦。朱熹取晏平仲之言,名其所作祠堂,曰慈教庵,并为之记。官瓯宁县尉。
慈教庵记(《朱文公文集》799下)
时铸,字寿卿,婺州清江人,汝功子。与吕祖谦同登隆兴元年进士,历南昌县丞,后为国子监书库官。乾淳中,祖谦倡明正学,四方来者干馀人,铸与弟率群从弟子十馀人,悉从祖谦避。
时澜(1156-1222),字子澜,号南堂拙曳,兰溪人,澐弟。淳熙八年进士,累官朝散郎,通判台州。祖谦辑书说,自秦誓泝洛诰,未毕而卒,澜补完之。嘉定十五年卒,年六十七。有《南堂集》、《易讲义》、《左氏讲义》、《用录》、《日记》。
中书录事时士良可中书守关主事制(韩《南阳集》16/9下)
时少章,字天彝,号所性,金华人。师事吕祖谦,博极群书,谈经多出新意,于子史尤精。乡贡入太学,年逾五十,登宝祐元年进士,历诸教授山长,用荐擢史馆检阅,有忌者,改授保宁节度掌书记。有《易》、《诗》、《书》、《论》、《孟大义》六十卷、《所性集》五十卷、《日记》十卷。
时汝功(108-1175),字德懋,金华人。性友爱和厚,教子有成。淳熙二年卒,年六十八。
时汝翼(1110-1174),字德辅,居金华,淳熙元年卒,年六十五。汝功弟,治家严,教子孙甚笃。是以镐等皆有名于世。
妻邵氏(1113-1183),卒于淳熙十年七月,年七十一。
太孺人邵氏墓表(《朱文公文集》90/12)
慈教庵记(《朱文公文集》79/5下)
子时锜
《宋元学案补遗》73/23
时孝孙 ,安陆人。元祐八年累官至广东转运判官。
时叔远,工画道像人物,亦甚可取。
时舜举(982-1059),名不群,字舜举躲,滕县人。以父任太庙斋郎,不乐仕宦,学通古今,重意气然诺,当旨阙言事,不用。夏戎叛,复旨阙献攻守之策十二,嘉耐祐四年五月三日卒,年七十八,终尚书屯田郎中。
时当可,字文举,知天永军。端平三年春,与元兵战死之。
时梦洪,字毅甫,高邮军高邮县人。治尚书,年二十二,登宝祐四年五甲第五十六名进士。
时仲,字公诩,元祐时人。
时芬,淳祐六年为新城县令。
时棨,宝祐间以文林郎恩为郴州幕职。
时语(1061-1103)字知默,世为安陆人。崇宁二年二月以疾卒于江陵,年四十三。
时声,字子固,雷川人。绍熙四年为黄岩知县。
时江孙,为临江军通判。
《宋人传记资料索引补编》
李国玲/四川大学出版社
蔡崇榜,博士生导师,中国古代史,宋代史学。
陈廷湘,博士生导师,专门史,中国近现代史。
郭齐,博士生导师,历史文献学,朱熹诗文研究。
郭声波,博士生导师,中国古代史,历史地理学。
何平,博士生导师,世界近现代史,史学理论,中西文化比较,现代化,国际关系。
何一民,博士生导师,城市史研究。
霍巍,博士生导师,汉唐考古,西南(包括西藏)考古,博物馆学,文化人类学。
李文泽,博士生导师,历史文献学。
刘复生,博士生导师,宋史,西南民族史。
罗志田,博士生导师,中国文化史。
彭裕商,博士生导师,古文字学。
石硕,博士生导师,中国少数民族历史研究。
舒大刚,博士生导师,儒学文献研究。
王挺之,博士生导师,欧洲城市史,文艺复兴研究,旅游资源、旅游人力资源开发。
杨世文,博士生导师,宋代历史文献,儒学学术,巴蜀文化。
杨天宏,博士生导师,中国近现代史,专门史。
杨振之,博士生导师,旅游策划、规划,风景区管理与目的地营销。
王东杰,博士生导师,中国近现代史,专门史。
张箭,博士生导师,世界中世纪史,中国中古史。
方述鑫,中国古文字学,先秦史。
何崝,中国古文字学,中国古代史。
黄奇逸,先秦史,古文字学,中国文化。
黄伟,汉唐考古,西南考古,古钱币学,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
李德英,中国近代区域社会经济史,城市史。
吴铭能,古代史,中国文化。
李国玲,历史文献学。
李涛,西藏文化研究。
李原,饭店管理,旅游规划,旅游文化。
刘世龙,中国近现代史研究。
吕一飞,魏晋南北朝史、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
彭邦本,先秦史研究,巴蜀文化研究。
石应平,旅游规划,饭店管理,民俗学,中外文化。
孙锦泉,东西方文化交流史,文艺复兴研究,旅游文化,旅游人力资源开发。
王东杰,中国文化史。
徐波,十四至十八世纪欧洲史,西方史学史
原祖杰,美国社会与文化史,美国外交史,中西现代化进程之比较
「二手资料」系指经人地收集、统计及整理过既资料后,你引用或参考既。 例如你做份功话讲中国香港人口,你去统计署揾唔系由你收集既资料。 反之,「一手资料」就系由你去收集既资料
文渊阁四库全书 网路版(试用期限已过) 单机版(限中研院院内使用) 网路版:140109844:8055/ 单机版:sinicaedu/%7Eetlib/4kinstall 四库全书总目: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原网站已亡佚,此为WayBack Machine提供的备份档) 文渊阁本四库全书总目:民国七十二年至七十六年台湾商务印书馆用文渊阁本影印,未提供书签且有若干错字,如「狱」变成「岳」。 (原网站已亡佚,此为WayBack Machine提供的备份档) 续修四库全书目录:出自往复论坛书林清话。 四部丛刊(限中研院院内使用) sinicaedu/%7Eetlib/ ck/ ck_inst 四部丛刊书目:张元济等辑民国八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影印,含续编及三编。(原网站已亡佚,此为WayBack Machine提供的备份档) 史语所汉籍全文资料库 汉籍书目一览(2006/12/29) 汉籍书目更新及查询 (中研院史语所汉籍全文资料库计画制作) sinicaedu/~tdbproj/handy1/ ihpsinicaedu/~sung/data/files/ha njibioxls(汉籍小组提供,国科会助理杨士弘先生合并) 140109138237:9080/Handy/index (2006/12/29以后,请点选书名列表或作者列表) soguoxue/ (检索结果较简略,详细书目) 提供书名、作者、字典及诗词智能扩展搜寻。 支援繁体字输入查询。输入单字为查询字典,双字以上的词,若与作者条目符合(需用简体字)则显示其内容,可再切换查询国学网站内容,两个以上的词中间用空白隔开,为"or"查询。 gxbd/ (需注册方可使用) 分为经、史、子、集、专题库五类,共3903种。 典海 搜神 (北京爱如生数字化技术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classics/ 可免费阅读部分古籍的全文或影像,付费会员可阅读全部古籍。 soshen/ 典海的全文搜寻,支援逻辑运算,可将检索词做繁简转换与异体字关联,所得之全文须为付费会员方可阅览。 中国历代石刻史料汇编 (限史语所所内使用) libihpsinicaedu/c/database/ikenrel/ikernel 碑帖菁华 (中国国家图书馆版权所有) 202963142:9080/ros/index 收录大陆国图馆藏之历代甲骨、青铜器、石刻等拓片资料库。 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所藏石刻拓本资料 kanjizinbunkyoto-uacjp/db-machine/imgsrv/tak uhon/ 唐宋诗词全文检索 (测试) (国学网站提供) gxbd/index 全宋诗分析系统(试用版) (北大数据分析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chinesepkuedu/songPoem/ 全宋词 (国学网站提供) guoxue/qsc/qscml1 全唐宋金元词文库与赏析 (南京师范大学版权所有 ) 202119108115/aboutid=49 唐宋文史资料库 (元智大学罗凤珠教授-中国文学网路研究室提供) clshsyzuedu/tasuhome 全宋文目录 ihpsinicaedu/~sung/data/02/download /qswxls 提供Excel档下载,书目检索方式:Ctrl+F。 《宋集珍本丛刊》书目 (四川大学古籍研究所编纂,书目资料整理自国学图书室) ihpsinicaedu/~sung/data/02/files/sjzbz k pdf 收录宋代文集的珍本善本,原则上以不见于一般丛书[如四部丛刊]的文集为主 历代名臣奏议目录 ihpsinicaedu/~sung/data/02/download /fam1dbf 请先下载,再以Access开启。 朝野类要 (出自学习院大学王瑞来教授的中国史サロン) 项目表 全文 salongooside/tyouya1 salongooside/leiyao 通鉴问疑 (出自学习院大学王瑞来教授的中国史サロン) salongooside/tongjian 西夏碎金 (中国国家图书馆版权所有) 202963142:9080/wenxian/ 收录大陆国家图书馆馆藏之西夏古籍书目、古籍原文影像、西夏研究论文全文资料库。 汉达文库(限院内使用,院外可向该站申请试用,只支援IE) (中国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中国古籍研究中心开发) chant/scripts/member_login 收录甲骨文、金文、竹简帛书、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等文献及类书,中研院可使用前三者。 永乐大典(限用IE浏览) (出自吉林市教育信息网电子图书馆) jledu/book/skqsyl/ 此永乐大典是由不同版本的单卷所组成,计有海盐张氏本、天津徐氏本、江安傅氏本、叶恭绰藏本、1954年6月苏联送还本、康乃尔大学藏本、列宁格勒大学东方学系图书馆藏本、英国牛津大学图书馆藏本、来比锡大学图书馆藏本、台湾中央图书馆藏本、北京图书馆藏本、美国国会图书馆藏本等。与傅斯年图书馆所藏诸本比较,亦有缺卷等情况。可使用Ctrl+F检索。
关于晏殊说法正确的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
晏殊自幼聪慧,十四岁以神童入试,赐同进士出身,被任命为秘书正字。天禧二年(1018年)被选为升王府僚,后迁太子舍人。历任知制诰、翰林学士,因为人慎密而受到宋真宗赏识。在地方大兴学校,培育人才。仁宗亲政后,他更受宠遇,最终官拜集贤殿大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成为宰相。
晏殊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风格含蓄婉丽,与其第七子晏几道被称为“大晏”和“小晏”,又与欧阳修并称“晏欧”。后世尊其为“北宋倚声家初祖”;亦工诗善文,其文章又能“为天下所宗”。原有文集,今已散佚。
晏殊的主要作品:
《东都事略》说晏殊有文集240卷,《中兴书目》作94卷,《文献通考》载《临川集》30卷,皆不传。传者惟《珠玉词》3卷。汲古阁并为1卷,为《宋六十名家词》之首集,计词131首。有清人所辑《晏元献遗文》行于世。晏殊一生写了一万多首词,大部分已散失,仅存《珠玉词》136首。
现代对晏殊词集的整理有唐圭琼《全宋词晏殊词》,吴林行《珠玉词》,柏寒《二晏词选》,王瑞臣、元心《珠玉词笔注》,张草纫《二晏词笔注》等;诗文方面主要见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著的《全宋诗》(诗160首、残句59句、存目3首),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编著的《全宋文》(存散文53篇)。
本文2023-08-05 23:08:29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260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