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历史典故的成语(成语名,主人公,具体典故)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1收藏

出自历史典故的成语(成语名,主人公,具体典故),第1张

1、鸡口牛后(苏秦)

战国时期,苏秦在马岭关向鬼谷子学艺期满后,居沙河十里亭。苏秦胸怀大志,愤然离家,以“合纵学说”游说各路诸侯,宣传“合纵抗秦”的主张:六国联合抗秦,自己的国家独立了,自己就作了鸡口;如果附庸于秦国,就是作了牛后,就要受秦国摆布,慢慢被秦国吞并。

苏秦的精辟论述博得六国信任,六国国君资助他兵车、辎重、金钱;使他执掌六国相印,担任合纵盟约首领,统率六国军队联合抵御强秦。使天下和平与稳定。 

2、围魏救赵(孙膑)

战国时,魏军围困赵国京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出兵救赵。田忌原想直接引兵去救赵国的邯郸,孙膑主张引兵去围攻魏国的京城大梁,魏必回兵自救,这样,不但能解除赵国的围困,还能使魏军疲劳不堪。

田忌采纳了孙膑的策略,引兵直奔大梁。魏军闻讯急忙撤回围攻邯郸的部队,星夜回军援救大梁。走到桂陵,齐军以逸待劳迎击魏军。魏军大败,几乎全军覆没。

3、大儒纵盗(大儒)

有一天,大儒到赵都去,在湡水(古城池,今邢台沙河)一带碰见一伙盗贼。盗贼索要大儒的钱财,他便痛快地全给了他们。遭贼又要大儒的车马,他也慷慨地给了他们。盗贼还要大儒的衣服和被褥,他还是痛痛快快地给了他们。

盗贼们感到惊奇,私下议论道:“这一定是天下杰出的人,今天我们侮辱了他,他一定会报复我们。还不如现在把他杀死,以消除后患。”于是,盗贼们把他杀死了。对此,秦国的相国吕不韦在《吕氏春秋 必已》中评论说:大儒之所以被杀,是因为他纵容盗贼的结果。

4、尊王攘夷(齐桓公)

齐桓公在成就霸业时,曾得到管仲辅佐。此人在齐桓公继位前曾侍从齐桓公的政敌,为与齐桓公争夺王位,曾射过齐桓公一箭。但齐桓公上台后,看重管仲的才于,不计这一箭之仇,而是拜其为相,实施改革,终于国富兵强。

春秋时期,周天子的地位一落千丈,诸侯王不再听命于周王,一些强大的诸侯趁机发动兼并战争,强迫其他各国承认其霸主地位。管仲辅佐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旗号,使齐国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5、三令五申(孙武)

孙武流寓于吴,吴王想试试孙武的军事才能,就将180名年轻宫女交给孙武操练。孙武将宫女分作两队,让吴王的宠姬当队长。孙武向宫女们交代了口令之后击鼓传令,宫女们一阵哄笑,队伍乱成一片。孙武再一次下达命令,宫女们只觉得好玩,根本不听命令。

孙武说号令既然已经明白又不听令,这是头领之罪,下令将两名队长处死。吴王急忙叫人传令不能斩杀王妃,孙武仍然杀了两个王妃。然后,孙武重新操练宫女,这回没人敢不听号令了。

秦末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说话算数,信誉非常高,许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浓厚的友情。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就是成语"一诺千斤"的由来)后来,他得罪了汉高祖刘邦,被悬赏捉拿。结果他的旧日的朋友不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着灭九族的危险来保护他,缍使他免遭祸殃。一个人诚实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获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谊。反过来,如果贪图一时的安逸或小便宜,而失信于朋友,表面上是得到了"实惠"。但为了这点实惠他毁了自己的声誉而声誉相比于物质是重要得多的。所以,失信于朋友,无异于失去了西瓜捡芝麻,得不偿失的。

1、纸上谈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

  2、面如冠玉:《史记·陈丞相世家》:“绛侯、灌婴等咸谗陈平曰:‘平虽美丈夫,如冠玉耳,其中未必有也。’”

  3、如胶如漆:《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感于心,合于行,亲于胶漆,昆弟不能离,岂惑于众口哉。”《古诗十九首·孟冬寒气至》:“以胶投漆中,谁能别离此。”

  4、沐猴而冠:《史记·项羽本纪》:“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

  5、坐上琴心:《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载,汉司马相如宴于临邛富人卓王孙家,时卓王孙有女文君新寡,相如于座上以琴声传意,文君心悦,遂夜奔相如。

  6、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史记·太史公自序》:“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弗顺则无以为天下纲纪。”

  7、围魏救赵:《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8、文君新醮:《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是时卓王孙有女文君,新寡,好音,故相如缪与令相重,而以琴心挑之。……既罢,相如乃使人重赐文君侍者通殷勤。文君夜亡奔相如,相如乃与驰归

  9、美如冠玉:《史记·陈丞相世家》:“平虽美大夫,如冠玉耳,其中未必有也。”

  10、低回不已:《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低回阴山翔以纡曲兮,吾乃今目睹西王母曤然白首。”

1、齐桓公不背曹沫之盟

齐桓公是春秋五霸之一,九合诸侯,可以说周天子都拿她没办法,鲁庄公与其过交战,曹沫为将,结果连败三仗,鲁庄公不得不割地求和,齐桓公答应与鲁国停战会盟。可是在会盟之上,曹沫突然拿出匕首抵住齐桓公,要齐桓公返还鲁国因战败答应割让给齐国的土地,齐桓公答应归还。

事后,齐桓公并没有因为曹沫采取不正当方式要回土地而背约,真的把鲁国割让的土地还给了鲁国,其实以齐桓公的力量,曹沫以此卑鄙手段索取的土地,完全可以不给他,鲁国一点办法也没有,可齐桓公讲诚信,如约交还了土地,齐桓公能够成为五霸之首,绝非偶然。

2、晋文公不贪伐原之利

晋公子重耳因蒙难而流亡他乡,当时很多诸侯国不接纳他,最困难的时候介子推只能从自己大腿上割肉救活重耳。到了楚国后,楚国热情地招待了他,在招待他时,楚国国君问他说:“如果你以后做了晋国国君,将如何报答我?”

重耳说:“珍珠美玉,你都不缺,我不会有更稀罕的东西送给你,不过托你洪福,以后我如果做了晋国国君,假若我们在战场上相遇,我便以退避三舍(一舍三十里)作为回报!”

后来,重耳果然作了国君,成了晋文公。五年之后,也就是僖公二十八年,晋文公果然与楚国在战场上相遇,晋文公确实实践了自己的诺言,退避近百里以报楚国招待之恩。

3、魏文侯不弃虞人之期

魏文侯在与群臣饮酒,兴致盎然,而此时天下起了雨,魏文侯想起了他与虞人(山林管理者)相约当日要打猎,于是,他便“命驾将适野”。左右大臣惊诧道:“大家喝得正起劲,而又下着大雨,君侯又要去哪里?”

魏文侯说:“我与虞人约好了今天打猎,虽然下雨不能打猎了,岂可因为自己喝得高兴就不去跟人家说一声呢?”于是便亲自前往。魏文侯原为晋国臣下,后来和魏、韩、赵,三家分晋,独立为侯,饱受传统思想者诟病。但它是一个很有作为的诸侯,特别是在诚信方面,堪称楷模。

4、一诺千金的故事

秦末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说话算数,信誉非常高,许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浓厚的友情。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就是成语“一诺千斤”的由来)后来,他得罪了汉高祖刘邦,被悬赏捉拿。

结果他的旧日的朋友不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着灭九族的危险来保护他,缍使他免遭祸殃。一个人诚实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获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谊。

反过来,如果贪图一时的安逸或小便宜,而失信于朋友,表面上是得到了“实惠”。但为了这点实惠他毁了自己的声誉而声誉相比于物质是重要得多的。所以,失信于朋友,无异于失去了西瓜捡芝麻,得不偿失的。

5、诚实守信小张良

张良,汉代人,从小就是尊敬老者、信守约定的好孩子。有一天,张良悠闲地在桥上散步。有位老人,穿着粗布短衣,走到张良跟前,故意把穿在脚上的草鞋丢到桥下,并且看着张良说:“小子,去把鞋给我捡回来!”

张良愣了一下,但是看他年老,就到桥下取回鞋子,递给他。老人坐在桥头,眼皮也不抬一下,就说:“给我穿上。

于是,张良跪在地上,老人心安理得地伸出脚让张良把鞋穿上,然后老人就笑着离开了。张良十分吃惊地望着老人的背影。谁知,那个老人走了几步又转过身来,对着张良招招手,示意张良到他跟前儿去。

张良乖乖地走上前去,老头和蔼地对他说::我看你这娃不错,值得教导。五天后天一亮,和我在那里见面。”张良行了个礼说:“是”。

五天后,天刚刚亮,张良来到桥上,那个老人已经坐在桥并没有等着张良了,老人很生气地说:“此刻天已经天亮了,年轻人这么不守信用,和长辈约会还迟到,长大后还能有什么作为。五天以后,鸡叫时来见我。”说完老人就走了。

过了五天,鸡刚叫,张良就去了,老人又已经先到那里了。老人十分生气地说:“我已经听见三声鸡叫了,你怎样才来,五天以后再早一点儿来见我。”

又过了五天,张良半夜就到桥上等着那个老人。一会儿,老人也来了,他高兴地说:“年轻人要成大事,就要遵守诺言,说什么时候到就什么时候到。”

之后老人又从怀里掏出一本又薄又破的书,说:“读了这本书,就能够成为皇帝的老师。这话会在十年后应验。十三年后,你会在济北见到我,谷城山下那块黄石就是我。”说完之后,老头儿就离开了,以后再也没有出现过。

天亮时,张良看老人送的那本书,原先是《太公兵法》,又叫《黄石兵书》。张良十分珍惜这本书,认真学习,从中学到了许多知识。并且他还时刻遵守老者的教诲,严格要求自我,立志永远做一个信守诺言的人,这样才能让别人信任自我,从而成就一番大事业。

“亲爱的吕大美人,我十分倾慕你,对你太想念,太想念。你有闭月羞花之容,我有巍峨雄壮之躯。我无老婆,你刚死了老公。正好凑成一对,快活快活!”这恐怕是世界上两国之间最羞辱人的国书了。写这信的人是匈奴大单于冒顿,对象则是年过五旬的吕后。冒顿为何要这样写信?又为何敢这样写?冒顿单于何等人?竟如此不懂国礼?这个冒顿可不是一般的人物。匈奴族雄才大略的军事家、军事统帅,于公元前209年杀父而自立。他首次统一了北方草原。冒顿登位最出名的故事是“鸣镝杀父”。冒顿单于生于公元前234年,小时被送到其他部落当人质,后独自逃脱回国。父亲头曼单于看到他居然能单枪匹马地从虎口脱险,觉得他非常的勇猛,于是将他封为大将军,统领着一万骑兵。他是这样训练他的骑兵的,他射出箭后,所有人都必须向同一个目标射。“凡是我的响箭射中的目标,你们都要全力射击他,谁要是不射,我就斩首谁”。开始是野鹿、野猪一类动物。后来目标换作是爱妃,最后拿父亲头曼单于开祭,射成刺猬而登位。这样一位心狠手辣又雄才大略的君主,统一东胡、月氏、楼烦等部落后,国力达到顶峰。反观西汉刚刚建国,国力虚弱,建国之初,全国挑不出同一毛色的马匹供刘邦驾驭,大臣们上朝骑的是牛和毛驴。面对匈奴经常骚扰边境,掳掠人口,刘邦带领30多万大军亲征。当时时值寒冬,士兵手指冻掉的十之二三,加之冒顿老奸巨猾,以老弱病残部队当诱饵。结果,刘邦被困白登山,最后还是陈平用计脱险。此后,刘邦向冒顿送上公主,子民和马匹供奉,以示和好。这些当然被冒顿看作是汉国力衰弱,无法抗衡匈奴的表现。刘邦此时又去世。刘邦在位时,在吕后帮助下,一大批英勇善战的功臣被铲除,韩信不必说,梁王彭越、九江王英布、燕王卢绾都被杀,剩下的有谋有略的曹参却在赵地扶持刘肥,樊哙只有匹夫之勇,而且年老,剩下的周勃、灌婴、王陵等不堪大用。眼见汉朝中无人可用,国力又弱,加之皇帝刚死,政局也不太稳。冒顿欺西汉的背景如此,说出这样轻慢侮辱的话,也就不足为奇了。然而吕后可是一个刚烈狠辣的政治女强人,虽然50多岁的人了,打开书信一看,当时就暴跳如雷。“欺我大汉无人,欺我老娘无胆!”当即召开大臣会议,欲兴兵讨伐匈奴,以解心中怒火。当时,朝上大臣们虽然个个义愤填膺,但却无人吭声出兵。樊哙这时站出来,对吕后说:“老臣欲率十万精兵荡平匈奴,以雪国耻!”“好大的口气,樊哙当斩!”朝上人大惊,樊哙可是刘邦亲妹夫,刘邦死前叫陈平现场法办樊哙,陈平耍了个心眼,怕刘邦死了,又法办了樊哙,吕后不会给自己好果子吃,于是将樊哙押回长安等候刘邦发落,走到半路刘邦就死了,樊哙便活了下来。说这话的不是别人,是项羽手下降过来的季布。这季布便是“一诺千金”典故的主人。投降后,刘邦欲杀之,还是夏候婴出面求情才免死并予以重用为中郎将。作为刘邦老臣的萧何、陈平、周勃、灌婴们均默不作声,其实他们是不想多掺和,对于战与不战,真实想法是忍辱负重。只是怕再遭打击,所以三缄其口。季布不一样,降将在朝中亦无朋友圈,但说无妨。“当年高祖亲率三十多万精兵,尚且被冒顿困在白登山七天七夜不能突围。如今你却说给你十万兵马,就能踏平匈奴。如果你不是狂妄,那你现在就是在欺君。欺君当斩!”此时,吕后已冷静下来,听季布这么一说,便打消了出兵念头。朝散去后,吕后以非常谦卑的语气给冒顿回了信。信的内容如此:“威武的冒顿帅哥哥,你就不要取笑我这过气的老美女了,现在牙齿松了掉了不少,喝碗粥都恼火哦。这腿啊也行走不方便,背也驼了,还老眼昏花的,我也想快活啊,可咋快活得起来麻,您找个小甜甜多好啊。为了让帅哥哥快活似神仙,老姐姐也送你一些快活东西,表示点心意哦,还请笑纳。”屈辱到用这种语气回复,这对吕后来说确实不易。后随着西汉国力日渐强盛,到汉武帝时,双方易势,卫青霍去病封狼居胥,狠狠收拾了匈奴,算是替吕后和大汉一雪前耻。人物小传历史人物千千万有趣有料天天看账号这张脸手书评语弱国无外交。真理是在大炮射程内的。拳头够硬,说话才硬气。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人啊,在低谷时勿死要面子。面子是当你低下头韬光养晦强大后挣来的!不努力,谁也给不了你想要的生活!

一诺千金最早是形容谁?

季布

一诺千金最早形容季布,一诺千金指许下的一个诺言有千金的价值,比喻说话算数,极有信用。出自《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一诺千金最早形容季布,秦朝末年,在楚地有一个叫季布的人,性情耿直,为人侠义好助。只要是他答应过的事情,无论有多大困难,都设法办到,受到大家的赞扬。

楚汉相争时,季布是项羽的部下,曾几次献策,使刘邦的军队吃了败仗,刘邦当了皇帝后,想起这事,就气恨不已,下令通缉季布,这时敬慕季布的人,都在暗中帮助他。不久,季布经过化装后到山东一家姓朱的人家当佣工。朱家明知他是季布,仍收留了他,后来,朱家又到洛阳去找刘邦的老朋友汝阴候夏候婴说情。刘邦在夏候婴的劝说下撤消了对季布的通缉令,还封季布做了郎中,久又改做河东太守。

有一个季布的同乡人曹邸生,专爱结交有权势的官员,借以炫耀和抬高自己,季布一向看不起他。听说季布又做了大官,他就马上去见季布。季布听说曹邱生要来,就虎着脸,准备发落几句话,让他下不了台。谁知曹邱生一进厅堂,不管季布的脸色多么阴沉,话语多么难听,立即对着季布又是打躬,又是作揖,要与季布拉家常叙旧。并吹捧说:“我听到楚地到处流传着“得黄金千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样的话,您怎么能有这样好的名声传扬在梁、楚两地的呢?我们既是同乡,我又到处宣扬你的好名声,你为什么不愿见到我呢”

季布听了曹邱生的这番话,心里顿时高兴起来,留下他住几个月,作为贵客招待。临走,还送给他一笔厚礼。后来,曹邸生又继续替季布到处宣扬,季布的名声也就越来越大了。

一诺千金这个成语出自哪部古籍

《史记》,作者:司马迁西汉初年有一个叫季布的人,他为人正直,乐于助人,特别是非常讲信义。只要是他答应过的事,无论有多么困难,他一定要想方设法办到,所以在当时名声很好。季布曾经是项羽的部将,他很会打仗,几次把刘邦打败,弄得刘邦很狼狈。后来项被围自杀,刘邦夺取天下,当上了皇帝。刘邦每想起败在季布手下的事,就十分生气。怒愤之下,刘邦下令辑拿季布。幸好有个姓周的人得到了这个消息,秘密地将季布送到鲁地一户姓朱的人家。朱家是关东一霸,素以“任侠”闻名。此人很欣赏季布的侠义行为,尽力将季布保护起来。不仅如此,还专程到洛阳去找汝阴侯夏侯婴,请他解救季布。夏侯婴从小与刘邦很亲近,后来跟刘邦起兵,转战各地,为刘邦建立汉王朝立下了汉马功劳。他很同情季布的不幸处境,在刘邦面前为季布说情,终于使刘邦赦免了季布,还封他为郎中。不久又任命他为河东太守。当时,楚地有个名叫曹丘生的人,能言善辩,专爱结交权贵。季布和这个人是同乡,很瞧不起他,并在一些朋友面前表示过厌恶之意,偏偏曹丘生听说季布又做了大官,一心想巴结他,特地请求皇亲国戚窦长君写一封信给季布,介绍自己给季布认识。窦长君早就知道季布对他印象不好,劝他不要去见季布,免得惹出是非来,但曹丘生坚持要窦长君介绍。窦长君无奈,只好勉强写了一封推荐信,派人送到季布那里。季布读了信后,很不高兴,准备等曹丘生来时,当面教训教训他。过了几天,曹丘生果然登门拜访。季布一见曹丘生,就历露厌恶之情。曹丘生对此毫不在乎,先恭恭敬敬地向季布施礼,然后慢条斯理地说:“我们楚地有句俗语,叫做‘得黄金百两,不如得季布一诺’。您是怎样得到这么高的声誉的呢您和我都是楚人,如今我在各处宣扬您的好名声,这难道不好吗您又何必不愿见我呢”季布觉得曹丘生说得很有道理,顿时不再讨厌他,并热情款待他,留他在府里住了几个月。曹丘生临走时,还送他许多礼物。曹丘生确实也照自己说过的那样去做,每到一地,就宣扬季布如何礼贤下士,如何仗义疏财。这样,季布的名声越来越大。后人用“一诺千金”亚形容一个人很讲信用,说话算数。

一诺千金形容的是哪位

一诺千金形容的是西汉的季布,季布为人仗义,好打抱不平,以信守诺言、讲信用而著称,所以楚国人中广泛流传着“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的谚语。一诺千金指许下的一个诺言有千金的价值;比喻说话算数,极有信用,出自《史记·季布栾布列传》。季布的生平被司马迁收入到《史记·卷一百·季布栾布列传第四十》中,还记载了季心和丁公的事迹。

箭靶中心。比喻一下子就击中目标或一句话就击中要害。

一发千钧 发:头发;钧:古代的重量单位,合三十斤。危险得好象千钧重量吊在一根头发上。比喻情况万分危急。

一帆风顺 船挂着满帆顺风行驶。比喻非常顺利,没有任何阻碍。

一帆顺风 比喻非常顺利,没有任何阻碍。同“一帆风顺”。

一反常态 完全改变了平时的态度。

一反既往 一:完全;既往:从前。完全与以前相反。

一反其道 一:整个,完全;反:相反;其:他的;道:轨道。完全与以前的轨道相反。

一饭千金 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一饭三吐哺 指一顿饭之间,三次停食,以接待宾客。比喻求贤殷切。

一饭之德 比喻微小的恩德。

一方之任 负一方面责任的职务。

一飞冲天 鸟儿展翅一飞,直冲云霄。比喻平时没有特殊表现,一下做出了惊人的成绩。

一吠百声 即一犬吠形,百犬吠声。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付出一份劳力就得一分收益。

一分为二 哲学用语,指事物作为矛盾的统一体,都包含着相互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通常指全面看待人或事物,看到积极方面,也看到消极方面。

一分一毫 形容很少的数量。

一风吹 比喻完全勾销(多指决定、结论等)。

一佛出世 犹一佛出世,二佛生天。

一佛出世,二佛涅盘 佛家称生为出世,死为涅盘。指死去活来。

一佛出世,二佛涅盘 佛家称生为“出世”,死为“涅盘”。指死去活来。

一佛出世,二佛升天 死去活来之意。出世,生;生天,死。

一佛出世,二佛生天 死去活来之意。出世,生;生天,死。

一夫当关 形容地势十分险要,易守难攻。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意思是山势又高又险,一个人把着关口,一万个人也打不进来。形容地势十分险要。

一夫之勇 犹言匹夫之勇。指不用智谋单凭个人的勇力。

一夫之用 指仅能当一人之用,而无兼人之能。

一傅众咻 傅:教导;咻:喧闹。一个人教导,众人吵闹干扰。比喻不能有什么成就。

一改故辙 彻底改变走惯了的老路。指坚决走上新路。

一概而论 一概:同一标准,一律。指处理事情或问题不分性质,不加区别,用同一标准来对待或处理。

一干二净 形容十分彻底,一点儿也不剩。

一干人犯 指罪犯和有关的人。

一高二低 ①高低强弱或胜负输赢。②指意外的变故。

一个巴掌拍不响 比喻事情不会是单方面引起的。

一个半个 指为数甚少。

一个萝卜一个坑 比喻一个人有一个位置,没有多余。也形容做事踏实。

一根一板 方言。原原本本,一五一十。

一谷不登 指歉收。同“一谷不升”。

一谷不升 指歉收。

一股脑儿 通通。

一鼓一板 鼓、板都是演唱时用以调和节奏的,两者不可分离,因以喻互相帮衬。

一鼓作气 一鼓:第一次击鼓;作:振作;气:勇气。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一顾千金 顾:看。古之善于相马者伯乐看了马一眼,良马的身价便值千金。比喻得到贤者的推荐而使人或事物身价倍增。

一顾倾城 形容美女的眼波,也比喻女子的美貌。

一官半职 泛指官职。

一轨同风 车轨相同,风俗一致。比喻国家统一。

一棍子打死 比喻认为没有丝毫可取之处而全盘否定。

一国三公 公:古代诸侯国君的通称。一个国家有三个主持政事的人。比喻事权不统一,使人不知道听谁的话好。

一寒如此 一:竟然;寒:贫寒。竟然穷困到这样的地步。形容贫困潦倒到极点。

一毫不差 指完全相同,没有一点差异。

一毫不苟 指十分认真,一丝不苟。

一毫不染 指一尘不染。

一毫千里 指差错虽微,造成的危害甚大。

一呵而就 一口气完成。

一狠二狠 犹言索性,干脆。多指下极大的决心。

一哄而起 没有经过认真准备和严密组织,一下子行动起来。

一哄而散 哄:吵闹。形容聚在一起的人一下子吵吵嚷嚷地走散了。

一哄而上 没有经过认真准备和严密组织,一下子行动起来。同“一哄而起”。

一呼百诺 一人呼唤,百人应答。形容有钱有势,仆从很多。

一呼百应 一个人呼喊,马上有很多人响应。

一呼再喏 听到一声呼唤即连声应答。表示恭顺。

一狐之掖 比喻珍贵的东西。同“一狐之腋”。

一狐之腋 腋:指狐狸腋下的皮毛。一只狐狸腋下的皮毛。比喻珍贵的东西。

一壶千金 壶:通“瓠”,瓠瓜,中空,能浮在水面。比喻东西虽然轻微,用得到的时候便十分珍贵。

一虎不河 原指空手搏虎,徒步渡河,比喻有勇无谋,冒险行事。后在元剧中比喻不顾一切。

一花独放 一种花独自开放。与“百花齐放”相对,常比喻缺少各种不同形式、风格的艺术作品。

一画开天 相传伏羲画八卦,始于干卦三之第一画,干为天,故指“一画开天”。

一褱而论 指处理事情或问题不分性质,不加区别,用同一标准来对待或处理。同“一概而论”。

一还一报 指做一件坏事后必受一次报复。

一簧两舌 比喻胡言乱语。

一挥而成 挥:挥笔;成:成功。一动笔就写成了。形容写字、写文章、画画快。

一挥而就 挥:挥笔;就:成功。一动笔就写成了。形容写字、写文章、画画快。

一挥九制 一提笔就能写出九道制书。指文思敏捷。

一麾出守 原指阮咸受排挤,而出为始平太守。后指京官出任地方官。

一晦一明 一暗一明。常指昼夜循环。

一饥两饱 犹言每天不能饱食。形容生活贫困。

一己之见 指一个人的意见。

一己之私 指个人的私心、私利。

一技之长 技:技能,本领;长:擅长、长处。指有某种技能或特长。

一家眷属 眷属:家属,亲属。比喻出于同一流派。

一家老小 指全家人。

一家无二 指一家之人没有两样。

一家一火 指所有家当什物。

一家一计 指一夫一妻的家庭生活或财产。亦引申为一家人。

一家之辞 指有独特见解自成体系的论著。同“一家之言”。

一家之计 指一夫一妻的家庭。

一家之学 自成一家的学派。

一家之言 指有独特见解自成体系的论著。

一家之作 自成一家的著作。

一见了然 犹一目了然。一眼就看得很清楚。

一见倾心 倾心:爱慕。初次见面就十分爱幕。

一见如故 故:老朋友。初次见面就象老朋友一样合得来。

一见如旧 初次见面就情投意合,如同老朋友一样。

一见钟情 钟:集中;钟情:爱情专注。旧指男女之间一见面就产生爱情。也指对事物一见就产生了感情。

一剑之任 指以一人一剑之力。指作战的士兵,犹言一人之勇。亦指独力担任艰巨的任务。

一箭上垛 垛:土筑的箭靶。第一箭就射中了箭垛子。比喻说话做事一次就成功。

一箭双雕 原指射箭技术高超,一箭射中两只雕。后比喻做一件事达到两个目的。

一箭之地 相当于一箭射程的距离。比喻相距不远。

一箭之遥 相当于一箭射程的距离。比喻相距不远。

一浆十饼 一碗浆,十个饼。比喻小恩小惠。

一脚不移 借喻坚定不移。

一阶半级 阶、级:是封建时代的等级品位。指非常低微的官职。

一阶半职 指非常低微的官职。同“一阶半级”。

一接如旧 犹言一见如故。初次见面就象老朋友一样合得来。

一介不苟 形容廉洁、守法,不是自己应该得到的一点都不要。同“一介不取”。

一介不取 一介:一粒芥菜子,形容微小。一点儿小东西也不拿。形容廉洁、守法,不是自己应该得到的一点都不要。

一介书生 一介:一个。旧时读书人的自称或对普通读书人的雅称。

一介之才 指微小的才能。

一介之善 微小的善行。

一介之士 一个微末的士人。指忠心正直的人。

一举成名 原指一旦中了科举就扬名天下。后指一下子就出了名。

一举两得 做一件事得到两方面的好处。

一举两全 指一举措而能顾全两面。

一举千里 一飞就是一千里。比喻前程远大。

一举三反 指善于推理,能由此及彼。

一举手之劳 比喻不费力,只是一抬手那样。

一举万里 比喻前程远大。同“一举千里”。

一举一动 指人的每一个动作。

一决雌雄 雌雄:比喻胜负、高下。决一胜负,比个高下。

一决胜负 进行最后的较量以决定高下。

一蹶不兴 比喻遭受一次挫折以后就再也振作不起来。同“一蹶不振”。

一蹶不振 蹶:栽跟头;振:振作。一跌倒就再也爬不起来。比喻遭受一次挫折以后就再也振作不起来。

一刻千金 一刻时光,价值千金。形容时间非常宝贵。

一客不烦二主 一位客人不用劳烦两位主人接待。比喻一件事情由一个人全部承担,不用找别人帮忙。

一空依傍 指在艺术、学术等方面独创而全不摹仿。

一孔不达 指一窍不通。

一孔之见 从一个小窟窿里所看到的。比喻狭隘片面的见解。

一口两匙 比喻贪多。

一口三舌 比喻唠叨、话多。

一口同声 犹一口同音。

一口同音 犹言众口一词。

一口吸尽西江水 原是一气呵成、贯通万法的意思。后比喻过于性急,想一下子就达到目的。

一口咬定 一口咬住不放。比喻坚持一个廉洁,再不改口。

一口一声 犹口口声声。

一块石头落地 比喻放了心,再没有顾虑。

一块石头落了地 比喻放下了心。

一匡九合 春秋时管仲辅助齐桓公“一匡天下,九合诸侯”,建立霸业。后亦指立国大事。

一匡天下 匡:纠正;天下:原指周天子统治所及的地方,即整个中国。纠正混乱局势,使天下安定下来。

一夔一契 夔契都是舜时贤臣,后因以之喻良辅。

一夔已足 夔:古贤臣名,为舜时的典乐官。夔一人已足制乐。指只要是真正的人才,有一个就足够了。

一馈十起 馈:以食物送人,这里指吃饭。吃一顿饭要起来十次。形容事务繁忙。

一篑之功 篑:盛土的筐。指成功前的最后一筐土。比喻成功前的最后一份努力。

一壸千金 比喻物虽微贱,关键时得其所用,便十分宝贵。

一来二去 指一回又一回,经过一段时间。表示逐渐的意思。

一来一往 形容动作的反复或交替。

一览无遗 览:看;遗:遗留。一眼看去,所有的景物全看见了。形容建筑物的结构没有曲折变化,或诗文内容平淡,没有回味。

一览无余 览:看;余:剩余。一眼看去,所有的景物全看见了。形容建筑物的结构没有曲折变化,或诗文内容平淡,没有回味。

一揽包收 指总揽一切。

一劳久逸 辛苦一次,把事情办好,以后就可以不再费力了。同“一劳永逸”。

一劳永逸 逸:安逸。辛苦一次,把事情办好,以后就可以不再费力了。

一雷二闪 形容躲避迅速。

一力承当 一力:独力。一个人独自负责。

一廉如水 为官廉洁,如流水一样清洁。

一了百当 指办事妥当、彻底。

一了百了 了:了结,解决。把一件主要的事情了结以后,其余有关的事情也跟着了结。

一鳞半甲 原指龙在云中,东露一鳞,西露半爪,看不到它的全貌。比喻零星片段的事物。

一鳞半爪 原指龙在云中,东露一鳞,西露半爪,看不到它的全貌。比喻零星片段的事物。

一鳞片甲 比喻零星片段的事物。同“一鳞半甲”。

一鳞片爪 比喻零星片段的事物。同“一鳞一爪”。

一鳞一爪 原指龙在云中,东露一鳞,西露半爪,看不到它的全貌。比喻零星片段的事物。

一溜烟 形容跑得很快。

一龙一蛇 比喻人的处藏或出或处,或显或隐,随着情况的不同而变更。

一龙一猪 一是龙,一是猪。比喻同时的两个人,高下判别极大。

一路风尘 形容旅途辛苦。

一路风清 形容安定升平的景象。

一路福星 路:本为宋代的行政区域名,后指道路;福星:岁星。原指一个行政区域为民谋福的好长官。后用作祝人旅途平安的客套话。

一路货色 一路:同一类;货色:货物。比喻同一类丑货。

一路平安 指旅途中没出任何事故。也用作对出门人的祝福语。

一路神只 指同伙的人。意含讥讽。

一路顺风 旅途平安(多用于祝人)。

一乱涂地 形容乱到不可收拾。

一落千丈 原指琴声陡然降落。后用来形容声誉、地位或经济状况急剧下降。

一马当先 原指作战时策马冲锋在前。形容领先。也比喻工作走在群众前面,积极带头。

一马平川 平川:地势平坦的地方。能够纵马疾驰的一片广阔平地。指广阔的平原。

一马一鞍 比喻一夫一妻,白头偕老。

一脉同气 指出于同源。指同胞兄弟姐妹的亲密关系。

一脉相承 从同一血统、派别世代相承流传下来。批某种思想、行为或学说之间有继承关系。

一脉相传 一脉:一个血统。从同一血统、派别世代相承流传下来。批某种思想、行为或学说之间有继承关系。

一脉相通 指事物之间相互关联,犹如一条脉络贯穿下来可以互通。

一脉香烟 指延续家世的后代。人死,后嗣须常上香祭扫,故云。

一毛不拔 一根汗毛也不肯拔。原指杨朱的极端为我主义。后形容为人非常吝啬自私。

一门同气 指同门兄弟。

一门心思 指一心一意。

一梦华胥 后因称一场幻梦为“一梦华胥”。

一面如旧 初次见面就象老朋友一样。

一面之词 争执的双方中一方所说的话。

一面之辞 争执的双方中一方所说的话。指单方面的话,版面的看法。

一面之交 只见过一面的交情。比喻交情很浅。

一面之款 谓只见过一面,了解不深。同“一面之交”。

一面之识 指只见过一面,略有认识。

一面之雅 只见过一面的交情。比喻交情很浅。同“一面之交”。

一面之缘 见一面的缘分。

一民同俗 指使人民的思想风俗齐同。

一鸣惊人 鸣:鸟叫。一叫就使人震惊。比喻平时没有突出的表现,一下子做出惊人的成绩。

一暝不视 闭上眼睛,不再睁开。指死亡。

一瞑不视 瞑:闭眼。闭上眼睛,不再睁开。指死亡。也指逃避现实。也可形容不怕牺牲。

一命归西 指死亡。

一命归阴 指死亡。

一命鸣呼 指死亡。常含幽默诙谐意味。

一命呜呼 呜呼:叹词,古代祭文末多有此词,后即以此为死亡的代称。指人死亡。

一命之荣 指受任一官的荣耀。

一模二样 犹言一模一样。样子完全相同。

一模一样 样子完全相同。

一木难支 大楼将要倒塌,不是一根木头能够支撑得住的。比喻一个人的力量单薄,维持不住全局。

一目了然 目:看;了然:清楚,明白。一眼就看得很清楚。

一目十行 看书时同时可以看十行。形容看书非常快。

一目数行 犹一目十行。形容看书非常快。

一目五行 犹一目十行。形容看书非常快。

一目之士 指见解片面,不能看到事物整体的人。

一男半女 指一个儿子或女儿。

一年半载 一年半年。泛指一段时间。

一年被蛇咬,三年怕草索 比喻遭过一次挫折以后就变得胆小怕事。同“一年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一年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比喻在某件事情上吃过苦头,以后一碰到类似的事情就害怕。

一年一度 指每年一次。

一年之计在于春 要在一年(或一天)开始时多做并做好工作,为全年(或全天)的工作打好基础。

一念之差 念:念头、主意;差:错误。一个念头的差错(造成严重后果)。

一念之误 一个念头的差错。同“一念之差”。

一牛吼地 指牛鸣声可及之地。比喻距离较近。

一牛九锁 比喻无法解脱。

一牛鸣 指牛鸣声可及之地。比喻距离较近。同“一牛吼地”。

一牛鸣地 指牛鸣声可及之地。比喻距离较近。同“一牛吼地”。

一诺千金 诺:许诺。许下的一个诺言有千金的价值。比喻说话算数,极有信用。

一诺无辞 一口答应,没有二话。

一拍即合 拍:乐曲的段落,也称打拍子。一打拍子就合于乐曲的节奏。比喻困情意相投或有利害关系,一下子就说到一起或结合在一起。

一盘散沙 比喻力量分散,没有组织起来。

一喷一醒 原指斗鸡用水喷,使之清醒后再斗。后比喻推动督促。

一片冰心 冰心:清洁的心。形容性情淡泊,不求名利。

一片丹心 一片红心。指忠诚之心。

一片宫商 宫、商:都是古代五音之一。一片和谐的音乐声。形容文辞如乐声一样优美、悦耳。

一片焦土 形容遭遇火灾(或战火),房屋全部被衩焚毁的景象。

一片散沙 比喻力量分散,没有组织起来。

回答者: 至圣剑 - 门吏 二级 3-5 14:12

“一”字成语太多,常用的写一部分吧:

1 一败涂地:出处《史记。高祖本纪》:“今置将不善,一败涂地”

2一寒如此:出自《史记。范睢传》:“范叔一寒如此哉!”

3 一家之言:出自《史记。太史公自序》,“以拾遗补艺,成一家之言。”

4 一决雌雄:出自《史记。项羽本纪》,“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

5一诺千金:出自《史记。季布传》,“楚人谚曰‘得黄金百金,不如得季布一诺’”

6 一言半语:出自《史记。魏公子列传》,“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

7一言九鼎:出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毛先生一至此,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

8 一意孤行:出自《史记 。酷吏列传》,“公卿相造请禹,禹终不报谢,务在绝知友宾客之情,孤立行一意而已。”

9一字千金: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吕不韦乃使其客人人著所闻,集论……号曰《吕氏春秋》,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10一般见识:出自元曲《河南府张鼎勘头巾》一:“我和你一般见识呵,敢拖到官中拷断你筋”

11一言难尽,出自元曲《鲁大夫秋胡戏妻》,“心间事着我一言难尽。”

12一笔勾销:出自《五朝名臣言行录》,“公取班簿,视不才监司,每见一人姓名,一笔勾之”

13一团和气:出自《伊洛渊源录。明道 先生遗事》“明道 先生坐如泥塑人,接人则浑是一团和气。”

14一息尚存:出自《论语集注》,“一息尚存,此志不容少懈,可谓远矣!”

15一尘不染:出自《景德传灯录》,“心珠独明,常照世间,而无一尘许间隔。”

16一客不烦二主:出自《续传灯录二八》“一鹤不栖双木,一客不烦两家”

17一了百了:出自《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八,“一了一切了”

18一手遮天:出自《理惑论》“侧一掌以翳日光。”

19一往无前:出自《天目中峰和尚广录》,“磨砻志气,抖擞精神,一往直前,以求真脱”

20一笑置之:出自《石门文字禅》二六“欲焚之,又念英之好学,为一笑而置之”

21一发千钧:出自《汉书。枚乘传》,“夫以一缕之任系千钧之重。”

22一丘之貉:出自《汉书。杨恽传》,“古与今如一丘之貉。”

23一劳永逸:出自《汉书。匈奴传》“不一劳者不久佚”“佚”:逸

24一帆风顺:出自杨万里《晓出洪泽,霜晴风顺》诗“明早都梁各分手,顺风便借一帆回”

25一刻千金:出自苏轼《春夜》诗“春宵一刻值千金”

26一念之差:出自苏轼《次韵致政张朝奉仍招晚饮》诗“我本三生人,畴昔一念差。'

27一鼓作气:出自《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8一国三公:出自《左传。僖公五年》“一国三公,吾谁是从”

29一见如故:出自《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聘于郑,见子产,如旧相识”

30一言为定:出自《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楚一言而定三国”

不同的成语有不同的来源,这恐怕没有规律性。

一帆风顺

解 释船挂着满帆顺风行驶。比喻非常顺利,没有任何阻碍。

出 处唐·孟郊《送崔爽之湖南》:“定知一日帆,使得千里风。”

一丘之貉 ( yī qiū zhī hé )

丘:土山;貉:像狐狸的野兽。一个土山里的貉。比喻彼此同是丑类,没有什么差别。

[编辑本段]出 处

1东汉·班固《汉书·杨恽传》:“古与今,如一丘之貉。”

2《汉书·杨恽传》:“若秦时但任小臣,诛杀忠良,竟以灭亡,令亲任大臣,即至今耳,古与今如一丘之貉。”

出自司马迁的十句文言文名句

1、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

注释选自《史记 秦始皇本纪》

译文:吸取过去的经验教训,可以作为以后的借鉴

赏析:把以往的得失当作将来的借鉴,也就是追溯以往而策励将来有些追悔过去的过失,还有些人以炫耀以往的成功,但如果仅仅沉浸于追悔与炫耀之中,而不去觉悟将来过去的重演或成功不可能再来,那对将来事业的成功没有任何帮助因此必须吸取以往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防止将来错误再度发生不再去蹈以往的覆辙,那才是有益之举就这一点来说,前人已给我们总结出了极为宝贵的经验

2、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注释:选自《史记 项羽本纪》意:意图

译文:项庄舞剑的目的,在于刺杀刘邦

赏析:《史记》中记载,刘邦到鸿门去拜见项羽,项羽留他饮宴,谋士范增让项庄以舞剑助兴为名,准备乘机杀死刘邦,刘邦的谋士张良对樊哙说:“今者项庄舞剑,其意常在沛公也”后即用以比喻说话或行动虽然表面上另有名目,实则想乘机害人

3、家贫则思良妻,国乱则思良相

注释选择《史记 魏世家》思:思慕,怀念乱:混乱,动乱

译文家境贫寒就会思慕贤惠的妻子,国家动荡就会渴望有才能的宰相

赏析:魏文候选相时有两个人选,一个魏成子,另一个是翟璜魏文候不知道该选谁为好,犹豫不决,于是去征求李克的意见李克说:“平时考察他亲近的人,富贵时考察他交往的人,做官时考虑他举荐的人,穷困时考察他不做的事,贫贱时考察他不要的东西”这里,李克提出了辨别何选拔人才的方法问题即看一个人操守品德如何,主要是看他面对贫穷与富贵、低贱与腾达时如何为人处事,而不是听他自吹自擂只有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人,才称得上君子也只有这样得人,才能担当起扶危定倾、理乱兴治的重任

4、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

注释选自《史记 ·周鲁公世家》沐:洗头发吐哺:吐出口中所吃的食物

译文洗一次头三次提起头发,吃一顿饭三次吐出口中的食物,为的是接待来客

赏析周公告诫伯禽说: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兄弟,成王的叔父,就地位来说在天下也不是低贱的了然而我仍然“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频频起身接待来访的人,唯恐失去天下有才能的人说明周公懂得尊重人才,诚心待士和对人极为重视,也说明人才对治国平天下极为重要

5、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注释

选自《史记 管宴列传》仓廪:仓库实:充实荣辱:光荣和耻辱

译文

仓库充实,人民就懂得礼节;衣食丰裕,人民就知道光荣和耻辱

赏析

管仲担任齐相主持政务以后,与百姓同好恶,流通货物,积累资财,使得齐国很快走上国富兵强的道路管仲所说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也成为齐国自强求富的指导思想人民生活富裕,府库财富充盈,礼仪就能得到发扬,政令才能畅通无阻管仲抓住了治国的根本,经过多年的治理,齐国逐渐强盛起来,成为春秋第一霸,历史上也有了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记载”

13、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

注释选自《史记 刺客列传》士:男子的通称知己:了解自己的人,好朋友说:同悦,使高兴,使喜欢容:装饰打扮

译文大丈夫甘愿为了解和赏识自己的人去死,美女情愿为爱慕自己的人修饰容貌

赏析晋国人豫让曾服侍范中行氏,不得重用,后做智伯家臣,智伯对他很是尊宠后来智伯被赵襄子所灭,豫让发誓说:“士为知己者死”,于是改名换姓,乔装打扮,多次行刺赵襄子,未果自尽这句流传千古的名句揭示出人类一种普遍的知恩图报的心理

15、慈母有败子而严家无格虏

注释选自《史记 李斯列传》格虏:刁滑而凶悍的奴仆

译文慈爱的母亲有败家的孩子,严格的家庭里没有刁滑而凶悍的奴仆

赏析这是李斯在秦末农民大起义爆发后,为迎合秦二世的残暴河贪欲献计献策的一分奏章,也是李斯奉行的发家学说走向没落的标志他借用“慈母有败子而严家无格虏”这句话,劝秦二世厉行苛政,他认为,贤明的君主所以贤明,就在于能够严格追究河察处轻微的罪过,这样臣民就不敢犯法了这一主张是发家政治的必然产物,它标志着发家学说已从富国强兵的进步思想变成了促使秦灭亡的反动论调,它在历史的转折关头没有起到任何的积极的进步作用,将它与《谏逐客书》相比,同一个李斯,前后判若两人但在封建专制制度下,即使有不做民贼的贤明皇帝,却没有皇帝不是独夫如何处理君臣关系、人主与子民的关系,是历朝皇帝必须精通的一门学问,否则就会危急皇帝的尊严、权势、利益和绝对的统治所以,李斯劝秦二世厉行苛政的主张,对历朝都有重大影响,今天读来,就不仅仅世在读秦朝政治一份难得的自供状,而且也是在读整个封建社会一本难得的教科书,不持批判的态度将会误入歧途

16、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注释选自《史记 淮阴侯列传》智:聪明,智慧虑:思考,谋划愚:蠢笨,无知得:得到,获得

译文聪明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失误;愚蠢的人在上前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收获

赏析这几句成语包含了一种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说明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聪明之人不可能永远聪明,他也有失误的时候,只要正确对待失误,才能将它降低到最少反之,看似愚笨的人,他也有聪明的时候,只要加以学习,就会有所收获

17、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注释选自《史记 季布栾布列传》诺:许诺,诺言

译文得到黄金百斤,比不上得到季布一句允诺

赏析这是当时楚地流传得一句谚语也是对季布“其言必行,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躬,赴士之 困”侠义品格的由衷赞赏说明男子汉大丈夫说话要算数,要信守诺言,对自己说出的话要敢于负责成语“一诺千金”源于此

18、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注释选自《史记 李将军列传》身:自身,本身正:正派,正直令:释出命令行:做,行施从:听从,顺从

译文在上位的人本身行为端正,即使不下命令,人们也会遵守奉行在上位的人行为不端正,即使发出命令人们也不会遵守奉行

赏析此语出自《论语 子路》篇,司马迁引用这句话是为了赞扬李将军的为人,说他诚恳质朴,虽不善言谈,但在他死的时候,天下无论认识他的人和不认识他的人都为他极尽哀痛他的品质确实得到了士大夫们的信任由此也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作为统治者要处处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不是用言语而是用自己的行为感召天下,“上行下效”,这样才能使自己的国家兴旺起来否则,“上梁不正下梁歪”,就会招致国家的败亡,人心的离散,导致社会的混乱和无秩序状态的产生

19、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

注释选自《史记 越王勾践世家》尽:完良:好,优

译文飞鸟被捕完了,良弓自然要收藏起来

赏析身处顺境被主人恩宠,往往会招来祸患,所以一个人志得意满,功成名就,要急流勇退,见好就收因为“功高震主者身危,名满天下者不赏”“弓满则折,月满则缺”,“凡名利之地退一步便安稳,只管向前便危险了”张良、范蠡等人功成身退,急流勇退,常让后人感叹赞赏;而李斯为秦国建立功勋而身亡,发出“出赏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出”的哀鸣,正说明俗语说的“爬得越高,摔得越重”得道路实际上,“走运”的人深知“见好就收”的道理,他们随时愿意根据情况变化而修订策略,以抓住良机,全身而退而一些在事业上“倒运”的人往往刚愎自用,自高自大,不知该在什么时候改变策略以减少损失,最后往往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

20、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注释选自《史记 滑稽列传》善:友好,和气

译文鸟将要死的时候,它的叫声是悲哀的;人将要死的时,他的话也是善良的

赏析这句人们传诵千古的名言,是世人对禽情人性进行长期观察后总结出来的精辟之见,它道出了善是人的本来面目,人在生命走到尽头时,回归到了善的境界,总愿将自己最美好的东西奉献出来,给人们留下美好的回忆

21、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注释选自《史记 滑稽列传》

译文不叫罢了,一叫就使人震惊

赏析齐威王喜欢使用隐语,即不直述此事而借它词来暗示的话语一次淳于 用隐语对他说:“国中有大鸟,止之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王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此鸟是齐威王的自喻,用大鸟的一飞冲天,比喻自己虽然暂时不露声色,实际上已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一旦行动起来便是震惊天下的远大举动,充分表达了齐威王的远大抱负何理想,以后的史实也正面了齐威王自喻的形象准确

推荐一些出自司马迁的文言文名句

出自司马迁的文言文名句:

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出自《史记 秦始皇本纪》。

翻译:吸取过去的经验教训,可以作为以后的借鉴。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出自《史记 项羽本纪》。

翻译:项庄舞剑的目的在于刺杀刘邦。

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选自《史记 ·周鲁公世家》。

翻译:洗一次头三次提起头发,吃一顿饭三次吐出口中的食物,为的是接待来客。

家贫则思良妻,国乱则思良相。:出自:《史记 魏世家》。

翻译:家境贫寒就会思慕贤惠的妻子,国家动荡就会渴望有才能的宰相。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出自《史记 管宴列传》。

翻译:仓库充实,人民就懂得礼节,衣食丰裕,人民就知道光荣和耻辱。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出自《史记 刺客列传》。

翻译:大丈夫甘愿为了解和赏识自己的人去死,美女情愿为爱慕自己的人修饰容貌。

慈母有败子而严家无格虏。:出自《史记 李斯列传》。

翻译:慈爱的母亲有败家的孩子,严格的家庭里没有刁滑而凶悍的奴仆。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出自《史记 淮阴侯列传》。

翻译:聪明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失误,愚蠢的人在上前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收获。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出自《史记 李将军列传》。

翻译:在上位的人本身行为端正,即使不下命令,人们也会遵守奉行。在上位的人行为不端正,即使发出命令人们也不会遵守奉行。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出自《史记 滑稽列传》。

翻译:鸟将要死的时候,它的叫声是悲哀的,人将要死的时,他的话也是善良的。

文言文《龙城飞将》司马迁的译文

原文:

广以卫尉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匈奴兵多,破败广军,生得广。单于素闻广贤,令曰:“得李广必生致之。”胡骑得广,广时伤病,置广两马间,络而盛卧广。行十余里,广佯死,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广暂腾而上胡儿马,因推堕儿,取其弓,鞭马南驰数十里,复得其余军,因引而入塞。匈奴捕者骑数百追之,广行取胡儿弓,射杀追骑,以故得脱

翻译:

李广从王尉调为将军,出兵雁门攻击匈奴。匈奴兵多,打败了李广的部队,活捉了李广。单于一向听说李广贤能,下令说;“一定把李广活着送来!”李广当时受伤生病,匈奴骑兵就把李广放在两马之间的网兜里躺着。走了十几里,李广装死,瞥见旁边有一匈奴少年骑着一匹好马,李广突然跃身跳上匈奴少年的马,趁势推下匈奴少年,夺下他的弓,鞭马向南宾士几十里,又遇到他残余的部队,便领着进入关塞。匈奴派了几百骑兵追捕他,李广一边跑一边取匈奴少年的弓,射杀追来的骑兵,所以得以逃脱。

用文言文描述司马迁的性格

应该是这句吧:刚正不阿,留得正气凌霄汉幽而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另外,郭沫若也写过一首诗:龙门有灵秀,钟毓人中龙。学殖空前富,文章旷代雄。怜才膺斧钺,吐气作霓虹。功业追尼父, 千秋太史公 鲁迅赞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用文言文写司马迁自传

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三十 太史公自序第七十》

……太史公学天官于唐都,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太史公仕于建元元封之间,愍学者之不达其意而师悖,乃论六家之要指曰:

易大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涂。”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尝窃观阴阳之术,大祥而众忌讳,使人拘而多所畏;然其序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墨者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强本节用,不可废也。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名家使人俭而善失真;然其正名实,不可不察也。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儒者则不然。以为人主天下之仪表也,主倡而臣和,主先而臣随。如此则主劳而臣逸。至于大道之要,去健羡,绌聪明,释此而任术。夫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形神骚动,欲与天地长久,非所闻也。

夫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各有教令,顺之者昌,逆之者不死则亡,未必然也,故曰“使人拘而多畏”。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弗顺则无以为天下纲纪,故曰“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

夫儒者以六蓺为法。六蓺经传以千万数,累世不能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故曰“博而寡要,劳而少功”。若夫列君臣父子之礼,序夫妇长幼之别,虽百家弗能易也。

墨者亦尚尧舜道,言其德行曰:“堂高三尺,土阶三等,茅茨不翦,采椽不刮。食土簋,啜土刑,粝粱之食,藜霍之羹。夏日葛衣,冬日鹿裘。”其送死,桐棺三寸,举音不尽其哀。教丧礼,必以此为万民之率。使天下法若此,则尊卑无别也。夫世异时移,事业不必同,故曰“俭而难遵”。要曰强本节用,则人给家足之道也。此墨子之所长,虽百家弗能废也。

法家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则亲亲尊尊之恩绝矣。可以行一时之计,而不可长用也,故曰“严而少恩”。若尊主卑臣,明分职不得相逾越,虽百家弗能改也。

名家苛察缴绕,使人不得反其意,专决于名而失人情,故曰“使人俭而善失真”。若夫控名责实,参伍不失,此不可不察也。

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埶,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故能为万物主。有法无法,因时为业;有度无度,因物与合。故曰“圣人不朽,时变是守。虚者道之常也,因者君之纲”也。群臣并至,使各自明也。其实中其声者谓之端,实不中其声者谓之窾。窾言不听,奸乃不生,贤不肖自分,白黑乃形。在所欲用耳,何事不成。乃合大道,混混冥冥。光耀天下,复反无名。凡人所生者神也,所托者形也。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形神离则死。死者不可复生,离者不可复反,故圣人重之。由是观之,神者生之本也,形者生之具也。不先定其神形,而曰“我有以治天下”,何由哉?

文言文翻译。司马迁的 《史记—天官书》

天体执行,三十年有以小变,百年有一中变,五百年有一大变;

每三次大变为一纪,三纪之中所有变化都经历一遍了,

这是天体执行的大致规律。

作为一个国家的君主必然重视三、五这两个数字,就是基于以上原因。

经过上下各一千年,然后天人之间的关系才能接续完备。

LZ你好,全部手打的字哦,望采纳。谢谢

1:这句话出自司马迁的《 》。

报任安书

司马迁写的文言文有哪些

《史记》全书中,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都是文言文。他还有一篇著名的《报任安书》,更是文言文中的名篇。

司马迁有关逆境出人才的文言文

这段是要求背诵的

一句一例,必背十来段才行的。

希望能够帮到你。

高中时,你会学到这篇课文《报任安书》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文言文"取而代之"司马迁

出 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取而代之: 意思是:指夺取别人的地位而取代。 “彼可取而代之”其实是“可取彼而代之”的倒装,主语省略。 《史记·项羽本纪》中,讲到项羽少年时的一段故事: 秦始皇灭了燕、赵、韩、魏、齐、楚六国,建立了统一强大的秦朝。他为了宣扬威德,进一步巩固统治,经常出巡全国各地。 有一次,秦始皇南巡会稽(在今浙江),当他的车马仪仗,浩浩荡荡,威风凛凛,经过南江(今江苏吴县附近)时,大路两旁伫立著无数观看的人群。少年项羽和他的叔父项梁也在其中。这时,项羽忽然说了这么一句:“彼可取而代之也!” “彼”,即“他”,这里指秦始皇的统治、权势和地位“可以夺取过来并且代替他!” 项梁听了,不禁大吃一惊,急忙伸手去捂住项羽的嘴,小声责备他道:“别乱说!你不怕全家合族都要杀头吗!”但是,项梁却也暗暗赞赏他这个小侄子的胆识。原来项梁也早在心里盘算著怎样推翻秦朝、恢复楚国的事,不过他没有透露罢了。后来他叔侄俩就在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运动中投入了反案的战斗。 “取而代之”就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