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外想了解中国文化,什么书比较适合推荐的?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1收藏

老外想了解中国文化,什么书比较适合推荐的?,第1张

我的新书《从生活看出版智慧:一个出版人的思考与实践》中有不少篇幅讲到了中国图书“走出去”的问题,可是说到外国人到底爱看中国什么书,我却从未专门撰文讲过。本文就试图从这个角度切入,看看这个问题到底是个什么样子。不过有一点必须说明白,那就是我这里讲的只是我的经验之谈,并无什么统计数据支撑。既然是经验之谈,只能是就我经历或者了解到的情况去谈,而我的经历以及对相关情况的了解非常有限,讲这个题目也只能是局限在某几个领域,因而仅供各位读者参考。

不要先入为主

一说到外国人爱看什么书,马上就有读者问我外国人对中国的什么题材有兴趣,我们应该提供哪些题材供其选择。坦率地讲,这是个先入为主的看法,一般而言是不成立的。所以要弄清外国人爱看什么书这个问题,就必须先解决掉这个先入为主的假设。

我们怎么就断定外国人一定对我们的书感兴趣?这种想法多少有点以自我为中心之心理在作祟的感觉。如果我们经常去国外,尤其是去欧美国家实地观察就会发现,外国人对中国很是陌生。我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去美国,美国某书店中的图书分类赫然写着ImperialChi⁃na。去纽约的世界贸易中心,工作人员听说我是中国来的,不断地说青岛啤酒,大概那是他对中国的全部认知了。尽管二十年过去了,外国人对中国的了解理应深入很多,即便如此我们也不可太乐观。原因很简单,中国对他们而言仅仅是个遥远的国度,了解与否对其生活影响十分有限,不渴望、不积极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要说对中国了解的外国人并非没有,只是那通常是一些与中国来往密切的人或者研究中国问题的专家。如果你与这些人接触就会发现,他们对中国某些方面的了解有时候比普通中国人还深入。这些人简直就是中国通,与他们谈话不小心就会被问得张口结舌。我就曾经陪同一位美国专家去我国南方地区采访、写作,采访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常常令一些受访者面露尴尬。遗憾的是,我们的图书大多不是针对这类对象的,而是一般或者普通大众。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的图书要想“走出去”必须建立在外国人对中国的认知普遍为零或者接近零的程度上,如此制作或者推荐的作品才不会先入为主或者缺乏针对性。

从文化相近入手

外国人是一个非常大的概念,这当中既包括远隔几千乃至上万公里的欧美,也包括我们的近邻。如果说欧美国家的普通大众对我们的了解非常有限,我们的近邻对我们的认知就大为不同了。首先,近邻的文化与中国文化有历史渊源,很多东西相同或者相似,这样他们与我们来往就少了很多障碍。随着经济、文化来往越来越密切,图书这种文化载体就很容易顺势走进这些国度的大众当中。我所说的“走进”对多数人而言绝非欣赏,而是生活需要。

前些年,韩国出版商就与我接洽过大量的中文学习用书,版权购买高潮时甚至达到了不加选择的地步。韩国普通大众,特别是青年学生学中文目的很简单,多为在与中国有业务来往的企业中谋得一官半职。“实用汉语”系列中的《实用汉语口语五百句》《实用汉语绘画二百幕》《实用汉语语法三百点》很受韩国出版商的青睐。语言学习中同样受宠的是中文学习考试用书,这类书的版权很容易卖到韩国去,比如《HSK汉语水平考试》《HSK听力关键词》《HSK听力惯用语》,其中后面两本书曾两次授权给韩国出版社出版韩文版。近年来,韩国本土作者力量成长起来,对来自中国的中文学习用书需求显著下降。

周边国家读者对中国颇具中国文化智慧的图书也感兴趣,比如《读史有计谋:5000年最有价值的阴谋与阳谋》《商道与人道》《中国商道——从胡雪岩到李嘉诚》《成大事的十五套学问》。有的国家因其自身历史原因,住有大量华裔。为使其后代与中华文化接续下去,读一些与中国历史文化有关的书成了不大不小的需求,比如我与英国人合作翻译的白话与英文对照的《菜根谭》的版权就卖给了新加坡出版商。

近些年来,周边国家引进我们图书的风向有所变动。首先是中文学习用书在减少。中文学习用书的最大目的地国——韩国因自身作者逐渐成熟,对来自中国的中文学习用书需求在减少,要求在提高。其次,这些国家出版商以前感兴趣的一些与中国古老智慧有关的书也不像以前那样兴趣旺盛。取而代之的是经济管理与大众经济方面的作品,比如《一口气读懂经济学》《浪费的都是利润》。日本出版社就购买了《温州人财富真相》,这正好与讲财富的时代气息吻合。还有就是充满中国文化智慧的心理学图书也开始在周边一些国家走俏,比如《你身边的心理学》《玩的是心理战术》《治愈心理学》的版权就卖到韩国。随着时代的发展,周边国家对我们图书需求的层次也在不断提高,比如韩国出版社对中国一些作家的散文集很是有兴趣,经常有人询问这方面的信息。有些国家,由于文化水平与经济水平的关系,对我们的文学作品,尤其是青春小说很是看好,仅仅从我手中卖掉的这类图书版权大概就有四五十个,比如《会有天使替我爱你》《泡沫之夏》。有些国家对我们的幼儿教育图书,尤其是具有新理念的幼儿教育图书越来越有兴趣,我就曾经将幼儿教育图书版权卖给越南出版商。还有一种题材在周边国家很是风靡,那就是武侠小说,比如《诛仙》。这类题材大概是所有图书中最有生命力的,兴趣也是最持久的。

背景迥异可求同

周边国家对我们的作品适应性强,题材也就广泛而多样。远隔千山万水的欧美国家就大不一样了。如前所说,欧美国家的普通人对中国知之甚少,按对待周边国家读者的思路对待他们显然是文不对题。既然他们有那么多地方与我们不同,我们就少在“不同”上想办法,多在“同”上做文章。

先说不同。虽说应对“不同”有很多困难,但是也不是一点作为没有。早在几百年前,就有西方人到中国来,中国的一些东西自然而然也就被推荐到了欧美,其中不少东西在那些国家还有了非常不错的基础,比如《老子》《论语》。如果沿着这条路往下走,尽管中西文化有很大差异,我们依然可以取得不错的效果,同时又不需要下多大功夫。在这当中,首当其冲的便是语言,针对一部分西方读者提供一些适合他们的中文学习用书是很有必要的,也是求之不得的。退休前我就曾经将所在出版社出版的《最新实用英汉拼音词典》的电子版权卖给了美国一家公司。这本词典是专为西方人学习中文准备的,其最大特点是所有例句均有汉语拼音。读者只要学过汉语拼音,即便没有老师当面教授,也能将不认识的字词读下来,读懂全句也就容易多了。语言之外就是文化。如前所述,有差异不怕,只要有基础,同样可以做一些事情。我退休前供职过的出版社出版过《论语图典》以及讲考古的《中国文明的形成》,这几本书都有版权卖到了欧洲。以上这两方面的“不同”之所以能为现在的外国人接受,就是因为前人做了很多工作,打下了雄厚的基础。

在“不同”方面讨巧的同时,应该多在“同”上花力气。《财富传奇:他们的第一桶金》讲的是民营企业家创业的故事。美国出版商对其有兴趣——他们要了解中国经济的发展走向,民营企业这个因素不能不考虑。后来这本书的英文版由美国皇冠出版公司出版。这本书体现的“同”有两个,一个是经济,另一个是“私营”,我们称为“民营”。这两个“同”让我们与美国出版商找到了契合点。还有一个“同”就是健康,这恐怕是人人都关注的。如果我们能提供以中华文化为基础的保健理念,西方人也是非常欢迎的,比如《中医养生图典》《神奇的气功》。两本书都是根据我们国家的传统养生祛病理论撰写出版的。对欧美读者而言,如此保健不仅新鲜,还有可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不过这方面的“同”太少,中西相同最多的还是情感的表达与体现,在这方面文学具有得天独厚的地位。中西文化不管差异多大,爱情、亲情、友情、对完美人格的追求应该是非常一致的地方。正因如此,《狼图腾》《羽蛇》、《山楂树之恋》《青铜葵花》就很受欧美读者的欢迎。其中,我代理的《青铜葵花》不仅出版了英国英文版,还要出版美国英文版,其英文版的影响将横跨整个大西洋。还有一种题材我们也可以有所作为,那就是与欧美人有关联的作品,这也是一种“同”。这类作品对他们的生活也许没有直接关系,但是对他们的文化乃至认知会产生不小的影响,比如讲中国宗教问题的《江边对话:一位无神论者一位基督徒的友好交流》与谈论食品安全的《民以何食为天——中国食品安全现状调查》。后者虽然只是一本报告文学,可是听说国外版权却卖了不少。

总之,要想弄清外国人爱看中国什么书,只要弄明我们的文化与读者文化的“同”与“不同”便可知道个八九不离十。如果再进一步调查市场,准确脉搏便摸到了我们的手中。

  大谷光瑞,日本佛教真宗派西本愿寺第22代法主。作为日本大正天皇的姐夫,他在日本曾享有极高的社会地位。但作为一个随侵华日军一起踏上中国土地的掠夺者,这位披着文化考古外衣的僧人,给中国文物古迹造成的破坏之大,恐怕也无人能及。

对于研究中国古典小说的学者来说,大谷文库是一个绕不开的名词,尤其是在明清小说的研究者眼中,大谷文库更是无法取代的经典。可以说,大谷文库已成为公认的一座中国古典小说的宝库,而这座文学宝库最初的建立者,竟然是一位日本僧人。

大谷光瑞,日本佛教真宗派西本愿寺第22代法主。作为日本大正天皇的姐夫,他在日本曾享有极高的社会地位。但作为一个随侵华日军一起踏上中国土地的掠夺者,这位披着文化考古外衣的僧人,给中国文物古迹造成的破坏之大,恐怕也无人能及。

偏爱文化考古的日本僧人

旅顺口区的太阳沟,在伪满时期,曾经一度是东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如今,在太阳沟随处可见的古建筑里,我们仍能依稀领略到它昔日的繁华。

与肃亲王府、关东州厅等宏大的建筑物相比,太阳沟深处,山坡上那栋俄式风格的二层小楼并不十分起眼,但却非常别致。在天气晴好的日子里,坐在小楼阳台上,可以看到不远处海湾里的海鸥是如何觅食的。不过现在这座小楼已经久无人居,显得格外破败,以至于当地文保部门不得不对其进行紧急修缮,好维持它不至于坍塌。但若时光倒退到百余年前,这座小楼却一派风光,是许多政要名流们出入的场所,因为,那时这里曾居住着一位特殊的主人,日本佛教界最重量级的人物:大谷光瑞。

大谷光瑞1876年出生,因为他们家族世代为西本愿寺法主,所以大谷光瑞一出生,就注定要成为僧人。资料显示,大谷光瑞10岁出家,20岁之前,一直是西本愿寺里规规矩矩的宗教领袖继承人。改变发生在1899年,这一年大谷光瑞第一次来到中国,在中国内地游历一个多月。这次中国之行,深刻影响了大谷的一生,让他从一位超然世外的宗教领袖,不知不觉间变成一个贪婪的掠夺者。

那次短暂的中国之行,让这位年轻的僧人对中国古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时正在伦敦留学的他,很快便出资组建起一支探险队,以探寻佛迹为名,从喀什米尔高原深入到了中国的新疆地区。

事实上,探寻佛迹与文化考古只是一个幌子,大谷最感兴趣的,莫过于掠夺。大量的古城、古墓遗址,遭到大谷探险队的盗掘,他和瑞典人斯文·赫定的探险队一道,在中国新疆地区展开了一场“夺宝大战”。

需要说明的是,与斯文·赫定不同,大谷光瑞和他的探险队员们并没有受过任何考古训练,他们只懂得掘墓,却连最基本的记录工作都不懂得怎么去做。以至于在挖掘过程中,大量古迹遭到毁灭性破坏,还有很多珍贵文物连出土地点都说不清。

大谷曾先后组织过3支探险队,在中国掠夺走了数以十万计的珍贵文物,这些文物多数是通过大连港登船运往日本,其中占比重最大的当数汉籍图书与碑拓。据说这些图书中仅孤本、珍本就多达数千册,而总数则超过40000册。可以说,3次探险让大谷收获颇丰,可巨大的探险经费与后期分类研究费用,也让大谷陷入了沉重的财政危机。再加上大谷一心忙于在中国探险,导致寺规松弛,僧侣贪腐现象泛滥,大谷也因此受到舆论指责,被迫于1914年辞去法主和伯爵的爵位,并于第二年定居到大连,成为满铁公司的文化与宗教事务幕后顾问及大东亚建设审议委员会委员。

大量稀世珍宝被装船运至日本

大谷光瑞是一个狂热的侵华支持者,是日本殖民当局奉行扩张、掠夺政策的先锋人物。

1938年,他针对“七七事变”后的时局,写下《中国事变后对策》一书,极力主张扩大侵华战争,这本书也一度被日本关东军高层奉为经典,要求高级将领人人研读。此外,大谷还主编出版有《兴亚计划》《兴亚论丛》等丛书,不遗余力地鼓吹“南进”政策。

除了是一个狂热的侵华支持者外,大谷还有一个嗜好,那就是收集中国的古籍文献,大量珍贵的汉籍都成了他强取豪夺后的收藏品。在敦煌,他手下的干将吉川小一郎买通王道士,得以顺利地将敦煌藏经洞里的古籍洗劫一空。在楼兰,他手下的另一干将橘瑞超沿着斯文·赫定提供的地理坐标,找到楼兰古城,并从古城里发现了震惊世界的《李柏文书》。《李柏文书》是目前所发现的年代最早的中国纸本书信实物标本,文书中出现的李柏其人,也是在楼兰所发现的全部文书中唯一一位史籍有载的人物。学界普遍认为,《李柏文书》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考古价值,同时也是堪与《兰亭序》相媲美的书法艺术精品。并且,作为与王羲之同时代的人物,李柏高超的书法技艺也改变了我们过去“书法帖学起源于江南”的认识,侧面证明西北可能也是“帖学”的发源地之一。

但可惜的是,这些稀世汉籍多数已被大谷光瑞一船一船地运回日本,其中一部分被他占为己有,另一部分捐赠给了韩国总督府博物馆、日本京都博物馆、龙谷大学图书馆,以及日本各地的美术馆,还有一部分被卖给了文物商人。以《李柏文书》为例,如今已是日本龙谷大学图书馆的收藏品。

大谷不仅是一个中国文物的贪婪掠夺者,同时还是一个疯狂的破坏者。由于他本人并不懂考古,他使用的考古队员也都是对考古一窍不通的年轻僧侣,比如发现《李柏文书》的橘瑞超,当时只是一个不满20岁的小僧人,他不懂得对出土时的情况做记录,以至于后人在研究《李柏文书》时,有很多疑团已无法破解。这些年轻僧侣在所谓的考古过程中,往往会雇用当地老百姓乱挖乱掘,其对遗址古迹所造成的破坏,甚至比盗墓贼还要严重。

古籍幸运地大规模回流

疯狂的掠夺,让大谷迅速成为“当时世界上私人拥有汉籍图书最多的人”,为妥善收藏这些图书,大谷甚至还斥巨资,在神户修建了一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私人书库“含秀居”,被当时人称为“山上图书馆”。

谁也不会想到,这些被大谷掠夺走的古籍,却因为一个特殊机缘,竟幸运地迎来一次大规模回流。

那是1915年4月,大谷光瑞再一次到达大连,出席本愿寺关东别院的落成典礼。在满铁高层的极力邀请下,这个刚刚辞去法主职务不久的日本名流,当场决定不再回国,从此定居大连。

古时候这个概念可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如果放在中国至少五百年上千年才能算得上是古时候吧,如果在美国,两百年前就是古时候了,如果在非洲,好像他们几千年前确实已经存在人类了,但是真正文明出现还是最近一两百年的事情。

不是每个国家都像中国有这么悠久的历史呢,如今世界上的文字无非就是这几大类:拉丁字母,西里尔字母系列,阿拉伯字母系列。但是他们采用这些文字的时间真的很短,像非洲,美洲这些地方本身没有文字的,西方殖民者来了,就干脆讲殖民者的语言了。东南亚也很多国家是这种情况(印尼,马来)。所以大部分国家不存在古时候文字这个概念,他们的古时候连国家文明都没出现,还属于部落。

另外中国人不认识本国古时候文字?这个不太准确吧,从汉朝起到民国时期用的文字都是繁体字,这个我们大家基本上都是能认识的吧;秦的小篆也可以认出七七八八,再往前确实有点难,但那已经不是主流文字了。

结论: 大部分外国古时候没文字,甚至没有古时候;咱中国人也认识自己古时候的文字。你说的不认识本国古时候文字的例子无非就是越南和韩国,其他国家不存在这个情况。

埃及的土地上今天住的不是埃及人,而是阿拉伯人

印度的土地上今天住的不是印度人,而是雅利安人

希腊的土地上今天住的不是希腊人,而是斯拉夫人

印第安的土地上今天住的不是印第安人,而是盎格鲁撒克逊人

他们当然看不懂古时候的文字,因为那压根就不是“本国”的文字

今天的中国人,哪怕是小学课堂里的学生,都还能诵读几千年前的经典,因为今天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依然是中国人

据说当年甲骨文刚刚出土的时候,几个专家只花了几个月的时间就大致能通读。而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古亚述的楔形文字,直到今天,有人能读懂了吗?

在抗击疫情的同时,一个话题引起了人们的关注,那就是外国人来我国生活定居(不改变国籍)。大多数人的态度是反对的。反对的理由是中国地少人多,人口基数14亿。有什么样的人才?目前,重点是留住在中国学习取得成功的人才,而不是让更多的外国人进来。中国不是移民国家,也不具备像美国那样容纳移民的客观条件。

为什么唐朝的时候中国有那么多外国人,他们是从哪里来的?

其实接受外国人是一个国家博大胸怀的体现,而不是一味的闭关锁国。再说现在是全球化时代,谁能离开谁?最大的问题是数量有限。我们要的是一大批能为国家发展做出贡献的高精密人才,而不是一大批来抢饭碗甚至抢老婆的人。

在我国历史上,也有一个时期,很多外国人来到中国,就是“万国来朝”的大唐。有人说唐朝社会发展不如宋朝繁荣。唐朝以后,宋朝继承了唐朝和五代十国的社会发展成就。不应该更繁华吗?与宋朝相比,唐朝雄壮而精致。但是唐朝有一个特点,就是对外包容性很强,这是宋朝无法比拟的。来到唐朝的外国人主要指日本、朝鲜半岛、东南亚、阿拉伯人,甚至非洲人。

唐朝有非洲人?这在学术界还是有争议的,但唐朝确实出现了黑人,当时被称为昆仑奴。黑人出现在唐朝前200多年,还是个女人,东晋孝武皇帝司马曜的母亲李陵容。李陵容是会稽司马昱宫的纺织工人,身材高大黝黑,一点也不像中原人。唐代,社会上昆仑山越来越多。这些人是从哪里来的?据《旧唐书·林逸传》记载,临猗国南部的人都是卷发,皮肤黝黑,人称昆仑。林逸在哪里?位于东南亚国家越南的中部。如果是这样的话,李陵容可能来自东南亚。

这种叫昆仑的黑人在东南亚很多地方都有,比如印尼的苏门答腊岛。还有一种说法是东非黑人可能通过各种渠道渡海到东南亚,然后进入中国。怎么来的?最大的可能是有专门贩卖非洲人的跨印度洋“蛇头”。

让我们看看地图。东非和东南亚被印度洋隔开。如果有船,这个距离应该不难穿越。与东南亚隔海相望的是阿拉伯半岛,那里很多阿拉伯人航行过马六甲海峡,北上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如当时的两个国际港口广州和泉州。唐朝是国际强国,自然不会拒绝外国人来中国。唐朝为了管理这些人,在广州、泉州设番坊,由外地人自己推荐的闲人管理。

五代十国在两广建立了南汉国,国主姓刘,自称刘鹏程。有学者认为,南朝刘氏家族可能是阿拉伯人到唐朝的后裔,如日本学者藤田丰八。证据是《北梦》里有一句话评价南汉高祖柳岩之父刘谦:“(岭南使周卫娶侄女刘谦,妻子反对,说刘谦)不是我家,他的心会不一样。”还有人说这个“氏族”指的是士族,不一定代表刘谦是阿拉伯人。

由于地理原因,唐朝与日本和朝鲜半岛有着密切的联系。唐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堪比今天的美国。为了向唐朝学习先进的管理模式和文化,日本经常向唐朝派遣使节,每次都有数百名日本人来到唐朝。事实上,在唐朝之前,日本就已经派出隋大使,比如著名的小野姐姐。来到唐朝的最著名的日本人之一是李白最好的朋友阿部中马路,他的中文名字叫晁衡。晁衡返回日本,但不幸在海上翻船。晁衡溺水的消息传到唐朝,李白痛哭流涕。为此,李白写下了著名的《哭朝卿亨》,《日本朝卿辞帝都》,绕澎湖起航。明月不归碧海,白云满绿。”事实上,晁衡没有死。

很多朝鲜半岛的人来唐朝读书生活,甚至是当官的。比如晚唐,半岛上有一个新罗的崔致远,唐朝还有很多像他一样的人。唐朝为了方便朝鲜半岛或东北渤海国家的人来唐朝,在登州(山东烟台市蓬莱)开设了渤海馆和新罗馆。唐朝的都城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人口200万,包括很多在长安做各种生意的外商。

首先,一个有趣的概念,“留学生”一词出现在中国唐朝。

当然,它的发明者是当时的日本政府。日本政府将随唐使节来华的留学生分为两类。一种是跟随唐使节来华,然后随他们回国。这类学生被称为“归国留学生”。还有一种人,到了中国后在中国长期停留学习,这种人叫“留学生”。

唐朝文化教育发达,长安不仅是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也是亚洲各国文化教育交流的中心。日本、新罗、韩国、百济,也就是今天的韩国,包括今天的尼泊尔、印度、越南、柬埔寨、印度尼西亚、爪哇、缅甸、斯里兰卡,都有大量的留学生在长安留学。

唐朝号称有几万留学生。都是从哪里来的?我通过哪种方式进入这个国家?

在所有派遣留学生的国家中,日本是派遣留学生来华人数最多的国家。早在隋朝,日本就拍摄过两组留学生和前陪同团来华。唐朝以后,日本正式向13批留学生派遣唐朝使节,其中有的甚至要留学二三十年,如吉备真备、安倍仲马路等。

其中,阿部中马路的中文名字是晁衡,他完成学业后留在了长安。他在中国生活了54年,甚至在中国去世。他在中国的时候,也和大诗人李白结下了很好的友谊。又一次,谣传晁衡被杀了。李白写诗纪念好友,最后证明是乌龙。

唐朝鼎盛时期,长安号称人口百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城市。当时住在长安的外地人有几千人,所以在国子监读书的留学生一般有几百人。所以题目中提到的所谓10万留学生肯定是不准确的。

然后,我来介绍一下当时留学生的管理制度。

当时谁负责留学生,谁负责红红寺?红红神庙相当于什么?相当于唐朝的一个外交部,既是事务性的外事部门,又是留学生管理机构。来唐朝留学的外国留学生,必须在红红寺登记学籍。根据规定,唐朝将为学生提供生活必需品,同时与班级联系事宜。

红庙是留学生的管理机构,所以国子监是留学生的教育机构。

留学生一般安排在国子监学习。因为中文水平差,这些新来的留学生送了一些导师。留学生也分为三种:学习型学生、受益型学生和归国型学生。想出国留学,长期深造的,叫学者;来中国之前已经有了一定的研究和造诣,来学习的叫请一声。还有一种是和唐特使一起回去,这叫归国留学生。除了学习传统经典、文学、法律等学科,还有一些留学生专攻中国艺术和工艺。比如日本就有人来学国画书法和中医。唐朝的这些先进文化和技艺带回国内后,也促进了各国这些相关产业和领域的发展。

最后一个问题,这些人当时是从哪里来的,靠什么交通工具来的?

唐代陆海路线四通八达。东北有多条通往朝鲜半岛和日本的路线,西部有丝绸之路的扩张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可以到达中亚、阿拉伯和红海,南部有南洋群岛。

1、秦汉时期的外国人:

我国最早的外国和尚——天竺高僧迦叶摩腾与竺法兰

中国佛教史上的第一位译师——安息国太子安世高

2、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外国人

涅粲学派的创始人——天竺僧人昙无谶

中国禅宗始祖——香至国王子菩提达摩

摄论师的始祖——优禅尼国圣僧真谛

3、唐朝时期的外国人

最早的景教传教士——叙利亚人阿罗本

空怀复国梦——萨珊国王子卑路斯与泥涅师师

中日交流的先驱——日本僧人阿倍仲麻吕

日本围棋的始祖——大和留学生吉备真备

韩国汉文学的开山鼻祖——新罗文学泰斗崔致远

4、宋朝时期的外国人

茶禅之始——日本来客荣西

日本第一位国师——禅学中兴者圆尔辩圆

5、元朝时期的外国人

杰出的阿拉伯政治家——赛典赤·赡思丁

元朝的天文之星——阿拉伯天文学家札马鲁丁

中世纪最伟大的旅行家——意大利神奇人物马可·波罗

杰出的非洲旅行家——摩洛哥朝觐者伊本·白图泰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外国太监——高丽人朴不花

6、明朝时期的外国人

长眠在中国的国王——苏禄国王巴都葛叭答喇

杰出的传教士与科学家——泰西儒士利玛窦

欧洲的中国通——佛朗机传教士曾德昭

7、清朝时期的外国人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洋监正——德国传教士汤若望

献身中国的科学奇才——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

康熙大帝的音乐教师——葡萄牙神父徐日升

第一位来华通商的英国使臣——英国勋爵马戛尔尼

精通汉学的外国奇才——英国新教传播者马礼逊

太平天国的洋务丞相——美国浸礼会教士罗孝全

闽南使徒——英国教士领袖杜嘉德

中国内地会的创始人——英国传教士戴德生

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活跃着很多外国人,他们把中国的先进科学文化技术传播到世界各地,也把中国缺少的科学文化知识带到中国。

自秦汉开始,中国建立起了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国力日渐强盛,因此吸引了大量的外国人来到中国。

进入唐朝后,来中国的外国人大多是商人或外国使节。那时,来自波斯,大食以及东南亚地区的商人有很多都在中国定居。日本、高丽、新罗等国派遣了大批遣唐使和留学生来到中国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

宋元时期,中国的经济与科学技术等仍然处在世界领先地位,来中国的外国人多是慕名而来的。

清朝以后,中国的经济发展逐渐落后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此时的西方人来到中国,大多已经不再向中国学习科学技术,而是向我们传播先进的科学。

参考资料

刘增丽《古代外国人在中国》河南:中原农民出版社,2008

我觉得应该还是有所了解的,但肯定了解来并不多,就算我们了解外国历史一样,只是知道一点比较少的东西,比如说是中国历史上一些有名的朝代,或者说是一些有名的人物可能知道,其他的内容估计就没有人知道,这个也是很正常的,一般都很少了解其他国家。

随着中国在全球的经济地位越来越高,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人也越来越多,因此也越来越多外国人开始学中文。

近几年,随着我国“一带一路”的发展,与其他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经济贸易、文化交流等领域都密切的合作着。很多国家***都表示鼓励本国人去学习中文,对于既掌握本地语言又会说中文的人他们是很看好的。

其次我国在国外投资了很多工厂和公司。在中国留学的留学生都表示学好中文,是为了更好的谋出路。如今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很多国外的用人单位非常重视雇佣的人会不会说汉语,毕竟在公司还是要和很多中国人打交道的。

扩展资料

外国人讲述学习中文到底有多难:

在《非正式会谈》脱口秀综艺中,曾有一期各国青年一起谈论“学中文有多难”的话题。其中一位尼日利亚小伙表示,他来中国后学的第一个字是“你”,光是学会读音,就花去了整整三天时间,而学写这个字,足足花了一个星期。

就在他自以为一切胜券在握的时候,竟然在第一次卷面测试中只得了16分(满分100分),沮丧的他一度和叔叔打电话抱怨:“真的太难了,我不读了,我想回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