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朝三暮四’出自哪本书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1收藏

成语‘朝三暮四’出自哪本书,第1张

朝三暮四

这个故事源于《庄子齐物论》。

有一年碰上粮食欠收,养猴子的人对猴子说:“现在粮食不够了,必须节约点吃。每天早晨吃三颗橡子,晚上吃四颗,怎么样?”这群猴子听了非常生气,吵吵嚷嚷说:“太少了!怎么早晨吃的还没晚上多?”养猴子的人连忙说:“那么每天早晨吃四颗,晚上吃三颗,怎么样?”这群猴子听了都高兴起来,觉得早晨吃的比晚上多了,自己已经胜利了。

其实橡子的总数没有变,只是分配方式有所变化,猴子们就转怒为喜。那些追求名和实的理论家,总是试图区分事物的不同性质,而不知道事物本身就有同一性。最后不免象猴子一样,被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所蒙蔽。

朝三暮四的原意是指实质不变,用改换名目的方法使人上当。宋《二程全书·遗书·十八·伊川先生语》:“若曰圣人不使人知,岂圣人之心是后世朝三暮四之术也?”遗憾的是,后来应用这个成语的人,并不十分清楚朝三暮四的出处,把它和“朝秦暮楚”混淆了。而后者指的是战国时期,秦、楚两大强国对立,有些弱小国家一会儿倒向秦国,一会儿倒向楚国。就象十年前美苏争霸时期,有些非洲国家时而倒向美国,时而倒向苏联。朝三暮四本来与此无关,但以讹传讹,天长日久,大家也就习惯把“朝三暮四”理解为没有原则,反复无常了。

朝三暮四

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 得公之心。损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匮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已也,先诳之曰:“与若茅,朝四而暮三,足乎?”从狙皆伏而喜。

 朝三暮四的主人公是谁成语朝三暮四讲述的是关于宋国一个老头子养猴子的故事。朝三暮四源于庄周《·齐物论》原比喻聪明的人善于使用手段,愚笨的人不善于辨别事情,后来比喻反复无常。

 朝三暮四出自哪个典故

 宋国有一个很喜欢饲养猴子的老头。他家养了一大群猴子,他能理解猴子的意思,猴子也懂得他的心意。他宁可减少全家的食物,也要满足猴子的要求。然而过了不久,家里越来越穷困了,打算减少猴子吃橡子的数量,但又怕猴子不顺从自己,就先欺骗猴子说:“给你们的橡实(即橡子),早上三个晚上四个,够了吗”猴子一听,都站了起来,十分恼怒。过了一会儿,他又说:“给你们橡实,早上四个,晚上三个,这该够吃了吧”猴子一听,一个个都趴在地上,非常高兴。

 成语启示:

 这则寓言的前文与后文作者都给出了自己的解释,前文说“劳神明为一而不知其同也,谓之朝三”意思是:耗费心思方才能认识事物浑然为一而不知事物本身就具有同一的性状和特点,这就叫“朝三”。

 后文说“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是之谓两行。”

 译文:因此,古代圣人把是与非混同起来,优游自得地生活在自然而又均衡的境界里,这就叫物与我各得其所、自行发展。

 这个故事原来的意义,是阐述一个哲学道理,是《庄子·齐物论》中一则重要的寓言故事,无论朝三暮四还是朝四暮三,其实众猴子所得到的并没有增加或减少,猴子们喜怒为用就显得很可笑。狙公好比是载众生的“大块”而猴子就像是纷乱红尘中的众生。那些追求名和实的理论家,总是试图区分事物的不同性质,而不知道事物本身们就有同一性。最后不免像猴子一样,被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所蒙蔽。告诫人们要放开计较得失的凡心,因为人的一生一死、一得一失都是一时的,到最后我们将会发现我们并没有失去什么,也没有得到什么。

 因为无论形式有多少种,本质只有一种。宋《二程全书·遗书·十八·伊川先生语》:“若曰圣人不使人知,岂圣人之心是后世朝三暮四之术也”遗憾的是,后来应用这个成语的人,并不十分清楚朝三暮四的出处,把它和“朝秦暮楚”混淆了。而后者指的是战国时期,秦、楚两大强国对立,有些弱小国家一会儿倒向秦国,一会儿倒向楚国。就像在美苏争霸时期,有些非洲国家时而倒向美国,时而倒向苏联。朝三暮四本来与此无关,但以讹传讹,天长日久,大家也就习惯把“朝三暮四”理解为没有原则,反复无常了。

朝秦暮楚和朝三暮四的区别:

“朝秦暮楚”是比喻做事反复无常、没有原则,是一个批判墙头草随风倒的贬义词。“朝三暮四”指玩弄手法欺骗人。后用来比喻常常变卦,反复无常。

“朝三暮四”出自《庄子·齐物论》: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列御寇·黄帝篇》也对这则故事进行了详细地扩写,说宋国有一个养猕猴的人,因为养的猕猴太多而家财匮乏,于是养猕猴的人就打算限制猕猴的食物。他对猴子说,早上给三个橡子,晚上给四个橡子,猴子大怒,直到他说早上四个晚上三个,猴子才欢喜。这就是“朝三暮四”。“劳神明为一,而不知其同也,谓之朝三。”竭尽心力去求“一”,却不知道其本来就是相同的,这就是“朝三”。朝三暮四与朝四暮三在总数上、本质上没有变,都是七个,但顺序不同,对猴子的影响也不一样。

“朝秦暮楚”,最早出自宋代晁补之的《鸡肋集·北渚亭赋》:“托生理于四方,固朝秦而暮楚。”在战国时期,秦国和楚国最大,当时的韩、赵、魏等小国都根据自己的利益选择依附对象,时而巴结秦国加入“连横”,时而巴结楚国加入“合纵”,摇摆不定。

寓意:原指玩弄手法欺骗人。比喻常常变卦,反复无常。后来人们便用”朝三暮四“来比喻那些反复无常的小人。

朝三暮四出自《庄子齐物论》:

说宋国有一个养猕猴的人,因为养的猕猴太多而家财匮乏,于是养猕猴的人就打算限制猕猴的食物。他对猴子说,早上给三个栗子,晚上给四个栗子,猴子大怒,直到他说早上四个晚上三个,猴子们听后,认为晚上的栗子增加了,都很满意。

扩展资料

引申:

其实,栗子的数量并没有改变,但是猴子们一听到晚上增加了一颗,就觉得占了便宜,所以很高兴。

在春秋战国的时候,有很多的小国。他们为了生存与利益,今天可以依靠这个大国,明天又可以顺从另一个大国。只要有利益,他们并不介意道义上的损失。

这个故事,便是用来讽刺这些国家的国君。

参考资料

-朝三暮四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