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节气三候分别是什么
夏至节气三候分别为: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鹿角解的意思是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始衰,所以阳性的鹿角便开始脱落,蝉始鸣的意思是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后因感阴气之生便鼓翼而鸣,半夏生的意思是半夏是一种喜阴的药草,代表着喜阴的生物开始出现,而阳性的生物却开始衰退。
夏至的介绍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的第10个节气,也是太阳北行的转折点。夏至以后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阵雨,人们称“夏雨隔田坎”。
夏至期间中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较高,日照充足,作物生长很快,生理和生态需水均较多,此时的降水对农业产量影响很大,有“夏至雨点值千金”之说。
夏至是四时八节之一,民间自古以来有在此时庆祝丰收、祭祀祖先之俗,以祈求消灾年丰,古代农耕社会的人们会在这一天举行祭祖,也渐渐形成一些约定俗成的庆祝方式,即所谓节庆民俗。
一朝秋暮露成霜,一片落叶知霜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关于霜降说: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霜降”表示天气逐渐变冷,露水凝结成霜。我国古代将霜降分为三侯:一候豺乃祭兽;二候草木黄落;三候蜇虫咸俯。豺狼开始捕获猎物,祭兽,以兽而祭天报本也,方铺而祭秋金之义;大地上的树叶枯黄掉落;蜇虫也全在洞中不动不食,垂下头来进入冬眠状态中。
古籍《二十四节气解》中说:“气肃而霜降,阴始凝也。”霜是地面的水气遇到寒冷天气凝结成的。在节气的进程中,温度的变化与阴阳的多少和升降的高低有关。到了秋分,地面上的热与地面下的热一样多,过了寒露到了霜降,地面上的热,降入地面下者多,地面上的就少,随着时间的推移,地面上的热,降入地下者更多,大气中的收敛力量更大,寒气增加,露便成霜。此时地面上觉得凉,地面下却以温了,人身下部亦增温了。结合节气今年的 养生 重点是 预防明年的虚寒证 ,因为壬辰年的今年五运六气特点是,大暑小暑时节降力不足,雨水又多,到了冬天,天气就会很湿冷,人们会很难熬的。表现肺、胃功能较弱,所以一直以来介绍 养生 ,都是要润肺健脾为主。秋季燥热而金气不足,至肝胆疏泻太过,容易上火和发生炎症,肝病患者要注意保健了;阳气沉降的少上冲于心,则胸闷气喘。因此霜降过后就是立冬了, 养生 要加把劲了。
依据《黄帝内经》秋季 养生 要早睡早起,以顺应秋季肃杀之气,防范秋燥。秋天最主要的气候特点之一就是非常的干燥,霜降时节秋燥是非常的明显,十分容易出现口干、唇干、咽干、便秘、皮肤干燥等现象,燥易伤津。因此,可以适当多食用一些甘寒汁多的食物,如梨、柚子、甘蔗、香蕉、柑橘等各类水果;蔬菜可多食胡萝卜、冬瓜、银耳、莲藕及各种豆类制品等。除此之外就是,还应该注意保护肝脏,不适合过量的饮酒,要保持心态平和,不可发怒
霜降时节,经常就有冷空气侵袭,温差变化非常的大,是疾病多发时节,应根据天气的变化添减衣物。俗语有“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应该进行适当锻炼,增强体质,防止因受凉、感冒而引发其它疾病。特别是要注意脚部和胃部的保暖,最好养成睡前用热水泡脚的习惯,这样就可以促进血液的循环。
晚秋时节,天气慢慢地变冷,草木枯黄,万物萧瑟,容易引人忧思,使人意志消沉,因此就有“悲秋”的说法。如果出现消极的负面情绪的时候,不妨尝试多到户外运动。中医讲究顺应自然,注重动静平衡,适当的运动可以帮助人们舒缓自身的压力,拥有正面积极的心态。
霜降的饮食方面,霜降节气中的民间食俗很有特色。谚语有“补冬不如补霜降”的说法,而且应先“补重阳”后“补霜降”,认为“秋补”比“补冬”更要紧。秋季的进补要以“润燥、固表、益气”为主。霜降适合吃什么呢此时宜多吃健脾养阴润燥的食物,比如柿子、玉米、蜂王浆、鸭子、山楂、萝卜、板栗等。另外一些时令鲜果、坚果、豆制品及海藻类食品等也是这个时节最适宜食用的食品。
推荐几种食疗小方子:
1玉米和胃平补,适宜霜降节气和胃平补,比如用玉米打制玉米饼。另外,玉米须煮水也可以预防季节交换时的血压不稳。
2山楂消食防病,山楂又名山里红,可药食两用。山楂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其含有的黄酮类化合物能预防换季导致的心脑血管疾病。山楂可以选择生食,也可以煮粥和做。
3双耳汤,取白木耳10克,黑木耳10克,冰糖30克。将白木耳、黑木耳用温水发泡,除去杂质,洗净,放入碗内,加冰糖、水适量,置蒸笼中,蒸一小时,待木耳熟透时即成。功效:滋阴润肺、补肾健脑的功效。
陈晓彤,沈阳市肛肠医院康复科主任,副主任医师,针灸专业硕士。从医30余年,擅长采用中西医结合方式诊治病人,运用中医阴阳五行理论和针灸治疗肛肠科相关疾病和疑难杂症收到良好效果,总结出一套通过调整经络运用五运六气通过改善人体器官和免疫力来提高人体的机能的方法,从而配合临床治疗,提高治疗效果,切实改善了病人的生活质量。
昨天,2018年的冬至。你吃饺子或者喝羊肉汤了吗?数九开始了,记得保暖。
翻开《二十四节气》这本书,我们先来说冬至,这是我国历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过了冬至,白天越来越长了,是一个吉日。
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部落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用肉馅儿包成角儿,取浑屯之音,呼作“馄饨”,恨而食之,并求平息战乱。因最初是冬至这一天制成,后来冬至都要吃饺子了。
吃“捏冻耳朵”是河南人吃饺子的俗称,纷纷传说吃了冬至的饺子,不冻人耳。
与冬至密切相关的还有《九九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就是从冬至算起,九天为一个单元。
杜甫《小至》有:“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说冬至后白昼渐长,阳气渐舒,冬至既到,春天也就不远了。杜甫借诗感叹时光与人生,感叹岁末与寒冬,讴歌冬至节。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是我们在小学学的二十四节气歌。
凡立者,皆为开始也。凡至者,皆为此季节来临。凡“分”者,昼夜平分也。小暑是气候开始炎热,大暑则为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处暑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小雪是开始下雪,大雪则为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小寒为气候开始寒冷,大寒则为最冷的时候。
物候知识的起源,在世界上以我国为最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人民就把一年四季寒暑的变化分为二十四节气。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首,每年公历2月4日或5日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时为立春。立春分三候:“初候东风解,二候蛰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
立春的民俗很丰富,北京有鞭打春牛的习俗,为的是提醒人们已经立春,不要误了农事。立春吃春饼的习俗,可以追溯到晋代。在我国许多地区,“立春”之日,民间还要举行“耍社火”的娱乐活动。
在自然界,在人们心中,春是温暖鸟语花香,春是生长,耕耘播种,一切都欣欣然。
雨水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节气。雨水分三候:“一候獭祭鱼;二候鸿雁来;三候草木萌动。”
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是对春雨最好的欢迎。农谚也有:“雨水有雨庄稼好,大春小春一片宝”,民间也有春捂秋冻不生杂病的谚语。我还知道嫁接果木,植树造林,正是时候。
每年公历4月5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5度是清明节气。“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是一句农业谚语。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
清明节也是一个纪念祖先的节日。主要的纪念仪式是扫墓,是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的具体表现。除扫墓外,还有许多民俗活动,诸如春游、踏青、插柳、植树。斗鸡、放风筝、荡秋千、击球等活动也很盛行。
杜牧有:“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白居易有:“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
黄庭坚有“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孟浩然的:“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说也许清明是一个普通的日子,然而漂泊在外的游子此刻的心中却贮着一片愁楚。而程颢有:“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当我们读到“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总让人联想到“白露”这个节气。
每年公历9月8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65度时,是“白露”节气。天气正如《礼记》中所云的“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此时天高云淡,气爽风凉,是一年中最可人的时节。农谚中“白露高粱秋分豆”“白露前后看,莜麦、荞麦收一半”是真实的素描。
白露节气的风俗颇多,福州有“白露必吃龙眼”的说法,老南京人十分青睐“白露茶”。
“白露团甘子,清晨散马蹄”烘托了安静祥和的气氛。杜甫还有一句千古名句也跟白露有关,那就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表达思乡念人之情。
此书包括了二十四节气的起源、演变过程、基本内容和相关的农事活动,以及衍生出来的节庆、礼仪、民俗、谚语等,还介绍了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珍贵古籍。
二十四节气的应用,使人类增强了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能力,加速了世界文明发展的进程。
二十四节气就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相传,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华农耕文明的重要体现。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愿您在每一个节气里享受安宁时光,度过惬意的人生。
立秋节气三候是: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凉风至的意思是立秋后很多地区开始刮偏北风,让人们感觉凉爽。白露生的意思是因为白天出现大太阳,晚上刮凉风,形成了昼夜温差,空气中的水蒸气在植物上凝结成了露珠。寒蝉鸣是指秋天感阴而鸣的寒蝉开始鸣叫。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第13个节气,秋季的第一个节气,于每年公历8月7-9日交节。此时,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西南,太阳到达黄经135°。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四时“气”的变化,立秋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节点。
立秋,也意味着降水、湿度等,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趋于下降或减少;在自然界,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萧索成熟。立秋并不代表酷热天气就此结束,立秋还在暑热时段,尚未出暑,秋季第二个节气(处暑)才出暑,初秋期间天气仍然很热。
所谓“热在三伏”,又有“秋后一伏”之说,立秋后还有至少“一伏”的酷热天气。按照“三伏”的推算方法,“立秋”这天往往还处在中伏期间,也就是说,酷暑并没有过完,真正有凉意一般要到白露节气之后。酷热与凉爽的分水岭并不是在立秋节气。
本文2023-08-05 23:15:56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260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