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经是指什么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1收藏

五经是指什么,第1张

五经是指什么

 五经是指什么,人们常说四书五经,四书五经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统治着我国的文化,大到家国教育,小到生活中的一个名字,那么大家对于五经又是了解多少呢?本文内容为大家详细介绍五经是指什么。

五经是指什么

 “五经”一般指儒家典籍《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的合称。这五部书是我国保存至今的最古的文献,也是我国古代儒家的主要经典。《诗》又称《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集,现存305篇,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风包括十五国风,共160篇;雅分大雅和小雅,共105篇;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

 “五经”是儒家作为研究基础的古代五本经典书籍的合称,据传,它们都是经过儒家的创始人之一的孔子编辑和修正过的。“五经”中的《诗经》可以说是反应社会的一面镜子,诗经里的题材体现在社会的方方面面;《尚书》是中国古代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作品的汇编。儒家称之为经典,又称为《经书》;《周易》,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在孔子看来,不学礼,便没有足于社会的根据,此书撰写的时间不详,作者不详,对此一直有很多的猜测,《易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被称为诸经之首,三玄之一,记录以阴阳变化来说明宇宙间的的现象,这个是国代的政治家,军事家,商家等等的必修之术;《春秋》是我国编年体的史书,相传孔子按照自己的观点评判了一些历史事件及人物,褒贬不一,被后人看作是一部“微言大义”的经典,在文学和史书上,对后人有着很大的影响。经过焚书坑儒,儒家思想的书籍被保留下来的也成为了重要的文献。现在我们的阅读,在注解当中也会有译文者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还是建议大家如果要看的话,尽量不要看注释,因为每个人的观点不同,形成的想法也是不同的,可以先从简单的《大学》开始入门,循序渐进的去了解。

四书五经名言名句赏析

 1、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译文:世上的事物都有本末始终,明确它们的先后次序,那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2、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译文:古时候想要使天下人都发扬光明正大的德行,就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就先要修养自己的身心;想要修养自己的身心,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心志;想要端正自己的心志,就先要证实自己的诚意;想要证实自己的诚意,就要丰富自己的知识;丰富知识就在于深入研究事物的原理。

 3、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释文:商汤王刻在洗澡盆上的箴言说“如果能够一天新,就应保持天天新,新了还要更新。”《康诰》说:“激励人弃旧图新。”《诗经》说,“周朝虽然是旧的国家,但却禀受了新的天命。”所以,品德高尚的人无处不追求完善。

 4、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

 译文:有钱的人房间装饰得很华丽,有仁德的人心里宽畅,身体自然也安舒了。

 5、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译文:君子有个大原则,就是必须用忠诚信义来争取民心,骄横奢侈就会失去民心。

 6、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译文:创造财富有个大原则:生产的人多,消费的人少,创造得迅速,使用得舒缓,这样国家财富就可以经常保持充足。

 7、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菑必逮夫身。

 译文:喜好人们所厌恶的,厌恶人们所喜好的,这就叫做违背人的本性,灾害必定会落到他的身上。

 8、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已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

 译文:君子对于优点,要自己身上拥有以后再去要求别人;对于缺点,要自己身上没有以后再去批评别人。自己身上所拥有的不是恕道,却能够去教导别人的,是从来没有的。

 9、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释文;使意念真诚的意思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要像厌恶腐臭的气味一样,要像喜爱美丽的女人一样,一切都发自内心。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一定要谨慎。

 10、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译文:天下和国家是可以平定治理的,爵位和俸禄是可以推辞的,明晃晃的快刀是可以踩踏的,但中庸之道却是很难做到的。

 11、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译文:天赋予人的品德叫做“性”,遵循事物本性就叫做“道”,使人修养遵循道就叫做“教”。

 12、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译文:喜欢向别人请教,而且喜欢体察人们浅近的话语;消除消极的东西,而宣扬人们的善行;善于把握事情的两个极端,采用恰当的做法施行于人民。

 13、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译文:广泛地学习知识,详细地询问事物发展的原因,慎重地加以思考,明确地辨别是非,踏实地去实践。

 14、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译文:由于诚恳而明白事理,这叫做天性;由于明白事理而做到诚恳,这是教育的结果。真诚就会明白事理,能够明白事理也就能够做到真诚了。

 15、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译文:“中”是天下的大本源,“和”是天下的普遍规律。

五经一般是指儒家的《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五本书。这五部书是我国保存至今的最古老的文献,也是我国古代儒家的主要经典。儒家本有六经,但在秦始皇"焚书坑儒"的过程中,《乐经》被销毁,从此失传。此后人们常将四书、五经连用,合称“四书五经”,泛指儒家经典著作。

目录

  1四书

  11 《大学》

  四书五经12 《中庸》

  13 《论语》

  14 《孟子》

  2五经

  21 《诗经》

  22 《尚书》

  23 《礼记》 (六经当中为《周礼》而五经则为《礼记》,不要弄混)

  24 《周易》

  25 《春秋》

  儒家的五种经典,指《易》、《尚书》、《诗》、《礼》、《春秋》汉武帝建元五年(前136)设立五经博士,奠定了儒家经典的尊贵地位《易》又称《周易》,包括经、传两部分经的部分共六十四卦,每卦六爻卦辞和爻辞共约5000字,可能是西周初年编定的它不仅对于了解殷周时代的哲学思想、社会生活有极重要的意义,而且保存了一些相当罕见的商周史事材料《易》的传,包括系辞、说卦等十个部分,旧称“十翼”,是东周时人所写的对于《易》经部分的解释《尚书》是我国上古时代王室诰命、誓辞和追述古代史迹的著作汇编最初只泛称为《书》,其后分为夏、商、周书,以后才称为《尚书》,义谓上古之书秦汉之际,《尚书》多亡,独秦博士济南伏生壁藏之书汉初,伏生求得其书,存28篇,教授于齐鲁之间这部《尚书》以汉代通行的隶书写定,故称《今文尚书》此外,汉代还有《古文尚书》,据说比《今文尚书》多出16篇《诗》,又称《诗经》汉初传授《诗》的有齐、鲁、韩三家,都立于学官毛公亦传,未得立后来,三家诗亡缺,毛诗独传,因此《诗》又称《毛诗》《诗》今存305篇,各篇时代早晚不一,早至周初,晚至春秋中期《诗》不仅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是了解先秦社会风貌的珍贵材料《礼》,汉时指《仪礼》,后世指《礼记》《仪礼》是春秋战国时代一部礼仪制度的汇编汉世所传有戴德本、戴圣本和刘向《别录》本《礼记》是西汉时人所编定的儒家关于礼的阐释,分为《小戴礼》和《大戴礼》两种,戴圣所编49篇并由郑玄作注的为《小戴礼》,戴德所编85篇称为《大戴礼》《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它按年、时、月、日记载史事,以春秋代表四时,故名《春秋》现存《春秋》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共记242年间史事虽然文句简短,但对当时政治事件都有自己的见解和评价后人为其作注解,流传下来的有《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

“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五部。《礼记》通常包括三礼,即《仪礼》、《周礼》、《礼记》;《春秋》由于文字过于简略,通常与解释《春秋》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分别合刊。五经之名始于汉武帝。

影响

人们常将四书、五经连用,合称“四书五经”,泛指儒家经典著作。中国古代有“四书五经”,几乎与基教有圣经、伊教有古兰经相似。被用为科举中选拔人才的命题书和教科书。如果说今日学子不知“四书五经”为何物,恐怕会是件难堪的事。我们只要谈到中国传统文化,必然得提到“四书五经”。“四书五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载体,更是中国历史文化古籍中的宝典。儒家经典“四书五经”包含内容极其广泛、深刻,它在世界文化史、思想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

“四书五经”详实地记载了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发展史上最活跃时期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各方面的史实资料及影响中国文化几千年的孔孟重要哲学思想。历代科兴选仕,试卷命题无他,必出自“四书五经”足见其对为官从政之道、为人处世之道的重要程度。时至今日,“四书五经”所载内容及哲学思想仍对我们现代人具有积极的意义和极强的参考价值。

四书五经在社会规范、人际交流,社会文化等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其影响传播于海内外,福荫子孙万代。四书五经乃是延续中华文化的千古名篇,人类文明的共同遗产。

评价

一、古代

五经,是后世文章的源头和典范。《颜氏家训·文章篇》云:夫文章者,原出《五经》:诏命策檄,生于《书》者也;序述论议,生于《易》者也;歌咏赋颂,生于《诗》者也;祭祀哀诔,生于《礼》者也;书奏箴铭,生于《春秋》者也。

清梁章钜《退庵随笔》则说:如要典重,则学《书》;要婉丽,则学《诗》;要古质,则学《易》;要谨严,则学《春秋》;要通达,则学《戴记》……略得其意,微会其通,自然不同于世俗之为文矣。

2000多年前,董仲舒在《春秋繁露·精华》中指出:“《诗》无达诂,《易》无达占,《春秋》无达辞。”表明了“五经”蕴含的文化资源,具有无限的、挖掘和探索的可能。

二、当代

新儒家的代表、哈佛燕京学社(Harvard Yenching Institute)社长杜维明先生指出:儒家对人的复杂性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探讨。儒家五经,从抽象和象征的意义上说,分别探讨的是人的情感性问题(《诗》)、社会性问题(《礼》)、政治性问题(《书》)、历史记忆问题(《春秋》)、形而上问题(《易》)。

金海峰教授接受了杜维明先生的思想,在讲学过程中多次强调:阅读五经,能够从五个角度理解人生,即:《周易》——哲学角度;《尚书》——政治角度;《诗经》——艺术角度;《礼记》——社会角度;《春秋》——历史角度。

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等等。

1、《诗经》

这本书记录了从西周到春秋年间的300多首民间诗歌,据说周朝就设立了采诗官,每到春季就会摇着铎,一种形态类似编钟的乐器,召集民众收集歌谣乐谱,《诗经》中主要分为风,雅,颂3个部分,《周颂》是最早产生的,由于是贵族所作,所以大多是祭祖和颂神的歌曲。

2、《尚书》

这是最古老的记载王室言论的书籍,其中包含着很多周商时期的重要史料,据说最早是由孔子整理编撰,但后经焚书坑儒,几乎全部被毁灭,但是后来鲁恭王搜寻孔宅时,却发现了另一本《尚书》,经后人修订,比原来多了16篇。

3、《礼记》

其实《礼记》有两个版本,一个是戴德编撰的《大戴礼记》,一个是侄子戴圣的《小戴礼记》,也就是现在说的《礼记》,主要是讲述了先秦的礼法制度,囊括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丧葬礼仪和服装,学生和老师之间的相处之道,还有祭祀流程,以及孝道等。

4、《周易》

主要是讲述了周朝的占卜哲学知识,阴阳八卦和五行水火都是来自其中,最早只在民间流传,后发展壮大后出现分化,形成了儒门易,筮术易和道家易。

5、《春秋》

主要讲述鲁国历史,但语言隐晦且简练,因此出现了很多对其进行补充的书籍,代表就是《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后和春秋进行了合订。

四书五经中四书:

朱熹分别为这四部书作了注释,其中,《大学》《中庸》的注释称为“章句”,《论语》《孟子》的注释因为引用他人的说法较多,所以称为“集注”。值得注意的是,朱熹所编定的《四书》次序本来是《大学》《论语》《孟子》《中庸》。

是按照由浅入深进修的顺序排列的。后人因为《大学》《中庸》的篇幅较短,为了刻写出版的方便,而把《中庸》提到《论语》之前,成了前年通行的《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顺序。

由于朱熹注释的《四书》既融会了前人的学说,又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切于世用;又由于以程颢、程颐兄弟和朱熹为代表的“程朱理学”地位的日益上升,所以,朱熹死后,朝廷便将所编定注释的《四书》审定为官书,从此盛行起来。

“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这五部书是我国保存至今的最古老的文献,也是我国古代儒家的主要经典。《诗》又称《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集,现存305篇,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

风包括十五国风,共160篇;雅分大雅和小雅,共105篇;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各篇的创作年代,大部分已不可确知。

根据部分诗篇考查,最早的约作成于西周初年,最晚的约作成于春秋中期。全书是经过五、六百年时间的积累、并经过搜集者的加工和润色而成的。

五经被译成八种外文

2009年7月27日,经过一年多的筹备,来自中国、美国、加拿大等11个国家和地区的30多位知名学者,将重新进行“五经”(《诗》、《书》、《礼》、《易》、《春秋》)的研究和翻译,填补“五经”至今没有一套完整外文译本的空白。

这是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政府首次在世界范围内组织开展对中华核心文化典籍的翻译工作。

据了解,2008年夏国家汉办暨孔子学院总部正式立项“五经”翻译项目。此次翻译的“五经”,将翻译成法语、德语、西班牙语等8个语种。

凤凰网-“五经”将被译成八种外文

-五经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