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史与吕著中国通史一样吗?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3收藏

中国文化史与吕著中国通史一样吗?,第1张

本书原上册为文化史,其中叙述了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制度与文化学术的历史发展状况、互相关系及特点,范围广博,取精用宏,多独到之见,足资当今学人借鉴;下册为政治史,叙述简明精当,脉络流贯,议论风发,对一般读者熟悉中国历史大有裨益。

  

  

作者介绍:吕思勉(1884-1957),字诚之,江苏武进(今常州市)人,和陈垣、陈寅恪、钱穆一起被推重为现代史学四大家。早年执教于常州溪山小学堂、常州府申学堂,学生中有后来成为文史大家的钱穆、赵元任等人。1926年后长期执教于光华大学,解放后为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一级教授。他读书广博,着重综合研究,讲究融会贯通,一生著有两部中国通史、四部断代史、五部专门史,加上在史学界享有盛誉的大量史学札记,共计1000多万字。《白话本国史》、《吕著中国通史》、《先秦史》、《秦汉史》、《两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和《吕思勉读史札记》等是吕先生最具代表性的史学著作。

部是1923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白话本国史》,是他的史学成名作,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中国通史。后来在近几年出版时曾改名为《中国通史》。《白话本国史》曾长期被用做大学教材和青年“自修适用”读物,仅1933年至1935年间就重版了4次,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史坛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该书是吕思勉先生在历年教学讲稿和史学研究的基础上完成的,全书分4册,约60万字。内容框架由绪论和五编构成,在每一编里又分若干章,详细地记叙了上起远古时代,下至民国十一年华盛顿会议期间的中国历史,既有政治史事又有社会经济、文化现象,而且还叙述了东南亚中西亚各国、各民族与中国的关系,具有世界史的眼光。全书按照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组织的变化分为六个不同的时期,即:上古(秦以前);中古(秦汉至唐朝全盛);近古(唐朝安史之乱至南宋);近世(元朝至清朝中期);最近世(西力东渐至清朝灭亡);现代(辛亥革命以后)。这种按照社会进化的观点划分历史阶段的做法明显区别于以往的史书,对时人和以后的史学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白话本国史》出版以前,严格地说,当时的中国并没有一部真正的新式通史。1902年出版的柳诒徵的《历代史略》是在日本学者那珂通世著的《支那通史》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的。由于《支那通史》是专为日本人而写,虽经柳诒徵改编,从总体上看仍然不能很好地反映中国的历史;1904年出版的夏曾佑的《最新中国历史教科书》和刘师培的《中国历史教科书》都是未完成之作,夏曾佑的书下限只到隋朝,刘师培的书下限只到西周末年。而《白话本国史》则是从远古时代写到了民国初年,是一本完全意义上的通史。

------------------

另一部原版书名为《吕著中国通史》,完成于一九三九年。上册于1940年出版,下册则拖延到1944年。

这部书针对当时上海大学文科学生学习上的需要,没有采用一般通史的体例。全书分上下两编,上编分门别类地、有系统地叙述了社会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文化学术的发展情况;下编分章按时代顺序有条理地叙述了政治历史的变革。作者认为当时上海流行的通史著作,虽然在叙述理乱兴亡的过程中,夹叙一些典章制度,但是往往缺乏条理系统,上下不够连贯,使初学者摸不清头绪,不能构成系统的历史知识。特别是大学文科的学生,他们正需要有系统的历史知识,以求进一步的钻研,因此就有采用这样特殊体例来编写通史的必要。在今天看来,这种体例的中国通史,对于初学者还是有一定用处的,它对帮助读者初步掌握中国历史的各个方面,特别是社会经济、政治制度以及学术文化等系统的历史知识有很大的好处。

最近再版时,用过《中国文化史》等名称。

我是学中文的

大学中文系上课肯定和高中不同,一般会生动很多,深很多,也难很多,不是高中那么刻板,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去阅读……但肯定和你想象的不一样

嗯,大学中文系一般是有语言和文学两个方向,北大有三个(下面那个单子上看得到),还有一个古籍整理专业(你也可忽略)

语言专业可以忽略,可能枯燥一点,不过你可以不学

文学专业差不多和语文很像,但是绝对非常自由,非常有意思,天天读小说读到爆……

理科生一般大学不招入中文专业,少数几个学校招生(例如北大)

这样招生的学校里是可以理转文的

不招生的可能困难一点

如果你想学中文,我建议你学文,因为中文需要博大精深的知识,尤其是文科方面的,想要学好中文至少要很懂历史和哲学,还要懂很多其他文科学科,高中不学文基础打不牢很难学好的说……

不是所有的院校中文都好,而且很多学校就业不一定好,所以你慎重考虑下

附上北大中文系的课程和书单(你可以直接跳过语言学部分看文学部分,非常有意思)

语言学

1,美国结构语言学 (American linguistics)

参考书目:Hockett 《现代语言学教程》 北京大学出版社

Sapir 《语言论》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Bloomfield《语言论》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实验语音学 (phonetics)

参考书目: 吴宗济 林茂灿 《实验语音学概要》 高等教育出版社

PB邓斯 EN平森著 曹剑芬 任宏谟 译

《言语链——听和说的科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林焘、王理嘉,《语音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

王理嘉,《音系学基础》,语文出版社

3、汉语音韵学

参考书目:唐作藩,《音韵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

耿振声 《音韵通讲》, 河北教育出版社

唐作藩,《汉语音韵学常识》,上海教育出版社

王 力,《汉语音韵》,中华书局

《宋本广韵&永禄本韵镜》,江苏教育出版社

余乃永,《新校互注宋本广韵》,上海辞书出版社

周祖谟,《广韵校本》,中华书局

丁声树、李荣,《古今字音对照手册》

李新魁,《韵镜校正》,中华书局

杨军,《韵镜校笺》,浙江大学出版社

4、汉语史(上)

参考书目:王力,《汉语史稿》,中华书局1980年

——《汉语语音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5年

何九盈《音韵丛稿》(版本原文未注明)

下面的著作只研究某一时期的语音情况:

上古:李方桂 ,《上古音研究》,商务印书馆(最好将李、王、何三家对比阅读)

何九盈、陈复华,《古韵通晓》,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何九盈,《上古音》,商务印书馆

龚煌诚 ,《汉藏语研究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

唐作藩 ,《汉字古音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工具书)

中古:李荣,《切韵音系》,科学出版社(最好读1956年版)

邵容芬,《切韵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最好将邵、李两家对比阅读)

张渭毅,《中古音论》,河南大学出版社

周祖谟,《周祖谟学术论著自选集》,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

近代:宁继福,《中原音韵表稿》,吉林文史出版社

杨耐思,《中原音韵音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近代汉语音论》,商务印书馆

蒋绍愚,《近代汉语研究概况》,北京大学出版社

5、汉语史(下)

参考书目:王力,《汉语语法史》,商务印书馆

向熹,《简明汉语史》(语法部分)高等教育出版社

太辰田夫(著)蒋绍愚、徐昌华(译)《中国与历史文法》北京大学出版社

蒋绍愚,《近代汉语研究概况》,北京大学出版社

——《古汉语词汇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

宋绍年,《马氏文通研读》,北京大学出版社

马建忠,《马氏文通》,商务印书馆

6、《切韵》导读

参考书目:余乃永,《新校互注宋本广韵》,上海辞书出版社

周祖谟,《广韵校本》,中华书局

李荣,《切韵音系》,科学出版社(最好读1956年版)

邵容芬,《切韵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7、现代汉语

参考书目:北大中文系现代汉语教研室,《现代汉语》,商务出版社

朱德熙,《语法答问》,商务印书馆

—— 《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

8、古代汉语

参考书目:

郭锡良等,《古代汉语》,商务印书馆

王力,《古代汉语》,中华书局

王力(主编),《王力古汉语字典》,中华书局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编写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9、汉语和汉语研究

参考书目: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商务印书馆。

冯胜利1997《汉语的韵律、词法与句法》,北京大学出版社

郭锐:《现代汉语词类研究》,商务印书馆

刘丹青(主编):《语言学前沿与汉语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

陆俭明:《八十年代中国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

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第三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马真:《现代汉语虚词研究方法论》,商务印书馆。

沈家煊:《认知与汉语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

沈阳:《现代汉语空语类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

沈阳(编):《20世纪现代汉语八大家陆俭明选集》,东北师范大学出版

沈阳(编):《20世纪现代汉语八大家朱德熙选集》,东北师范大学出版

沈阳(编):《20世纪现代汉语八大家吕叔湘选集》,东北师范大学出版

沈阳、何元建、顾阳(2001)《生成语法理论与汉语语法研究》,黑龙江

教育出版社

宋国明:《句法理论概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王洪君1999《汉语非线性音系学—汉语的音系格局与单字音》,北京大学

出版社

吴福祥、洪波(主编):《语法化与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

袁毓林:《汉语语法研究的认知视野》,商务印书馆。

詹卫东:《面向中文信息处理的现代汉语短语结构规则研究》,清华大学

出版社

张伯江、方梅1996《汉语功能语法研究》,江西教育出版社

张敏:《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朱德熙:《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

朱德熙:《语法答问》,商务印书馆

朱德熙:《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

王理嘉等(编著),《现代汉语专题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

10、汉语方言学

参考书目:

《汉语方言概要》袁家骅等著,文字改革出版社1960年出版,1983第二版。

《汉语方音字汇》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语言学教研室编,1962年出版,

1989第二版。两版均为文字改革出版社出版

《汉语方言词汇》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语言学教研室编,1964年出版

文字改革出版社出版。1995年由语文出版社出第二版

《昌黎方言志》河北省昌黎县县志编纂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合著

1960 年科学出版社出版,1984 年上海教育出版社再版。

《汉语方言学导论》 游汝杰著,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一版,2000年第

第二版

《现代汉语方言概论》 侯精一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 年出版

《汉语方言语音的演变和层次》 王福堂著,语文出版社 1999 年出版

2005 年已出修订本

《汉语方言学》 [李如龙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年出版。]

《汉语方言地理学》 贺登崧著,石汝杰、岩田礼译,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 年

11、语言学概论

参考书目:

胡明扬、贺阳、沈阳、《语言学概论》(语音、词汇)语文出版社

叶蜚声、徐通锵 《语言学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

徐通锵,《基础语言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

12、理论语言学

参考书目:

陈保亚,《20世纪中国语言学方法论》,山东教育出版社

徐通锵,《历史语言学》,商务印书馆

文学类

中国当代文学

教材:

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修订版)

参考书目:

洪子诚:《问题与方法》

李 杨:《文学史写作中的现代性问题》

《抗争宿命之路》《50—70年代文学经典再解读》

陈晓明:《无边的挑战》《表意的焦虑》

张颐武:《在边缘处追索》《大转型》(与谢冕合著)

曹文轩:《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20世纪末中国文学现象研究》

韩毓海:《锁链上的花环》

邵燕君:《倾斜的文学场》

贺桂梅:《人文学的想象力》

陈思和:《中国新文学整体观》

戴锦华:《隐形书写》

王晓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

陈顺馨:《中国当代文学的叙事与性别》

旷新年:《写在当代文学边上》

张旭东:《批评的踪迹》

黄子平:《革命·历史·小说》(大陆的《“灰阑”中的叙述》是删节版)

唐小兵编:《再解读:大众文艺与意识形态》

刘禾:《跨语际实践——文学、民族文化与被译介的现代性

(1900~1937)》

中国现代文学

课本:

钱理群 温儒敏 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文学史:

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

唐弢 严家炎:《中国现代文学史》

严家炎:《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

孙玉石:《中国现代主义诗潮史论》

温儒敏:《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

研究著作:

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

钱理群:《1948天地玄黄》 《心灵的探寻》 《1948天地玄黄》

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

钱理群 黄子平 陈平原:《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三人谈 漫说文化》

李欧梵:《上海摩登》

王德威:《被压抑的现代性》

陈平原 王德威:《北京: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

王晓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

戴锦华:《浮出历史地表》

金介甫:《沈从文传》

《中国新文学大系》各集的导言

中国古代文学史

教材: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四卷,高等教育出版社。

林庚 《中国文学简史》北大、清华出版社都有。一口气可以读完,酣畅淋漓。

《中国文学史参考资料简编》上下册 北京大学出版社

《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

北大中文系编,中华书局。

作品:

《古文观止》

《天下才子必读书》

《文选》

《诗经》《楚辞》

沈德潜、《古诗源》 中华书局

《唐诗别裁集》

马茂元 《唐诗选》

俞平伯《唐宋词选释》

龙榆生《唐宋名家词选》

钱钟书 《宋诗选注》

张鸣《宋诗选》

汪辟疆《唐人小说》

程毅中《宋元小说话本集》

《西厢记》《牡丹亭》、四大名著等。

中国文学批评史

教材: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

郭绍虞《历代文论选》

参考书

朱东润《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上海古籍出版社

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百花文艺出版社

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海书店出版社

詹鍈《文心雕龙义证》,上海古籍出版社

刘熙载《艺概》,江苏古籍出版社

郭绍虞、罗根泽主编《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专著选辑》,人民文学出版社

西方文学理论史

教材:董学文主编:《西方文学理论史》

参考书目:朱光潜:《西方美学史》

韦勒克:《近代文学批评史》(8卷)

特里·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

拉曼·赛尔登:《文学批评理论——从柏拉图到现在》

胡经之:《西方文学理论名著教程》

赵一凡:《欧美新学赏析》

以及大量西方(文学)理论原著,从柏拉图往下,直到福柯、德里达等

文学原理

教材:董学文、张永刚:《文学原理》

参考书目: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

米克·巴尔:《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

以及西方文学理论史部分参考书目,还有小说理论著作,如:

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被背叛的遗嘱》、《帷幕》

纳博科夫:《文学讲稿》

略萨: 《给青年小说家的信》

卡尔维诺《千年文学备忘录》

安伯托·艾柯《优游小说林》

张大春:《小说稗类》

曹文轩:《小说门》

西方文学史

教材:喻天舒:《西方文学概观》

参考书目:罗德·W·霍尔顿、文森特·F·霍普尔:《欧洲文学的背景》

李赋宁:《欧洲文学史》(三卷)

威尔杜兰:《世界文明史》 以及西方文学理论史部分参考书目

东方文学史:

教材:郁龙余:《东方文学史》

参考书目:季羡林:《简明东方文学史》

栾文华:《东方现代文学史》

季羡林、刘安武:《东方文学史》

柄谷行人:《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

民间文学概论

教材:

《民间文学教程》 段宝林 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

参考书目:

《民俗研究》 王 娟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民间文学作品选》 高等学校民间文学教材编写组编 上海文艺出版社

文献

几本实用的工具书:

《辞源》,商务印书馆

《汉语大字典》,湖北、四川辞书出版社

《古汉语知识词典》,中华书局

万国鼎《中国历史纪年表》,中华书局

吴文治《中国文学史大事年表》,黄山书社

全系必修:

《论语》导读

教材:

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

参考书:

孙钦善《论语注译》,巴蜀书社

李零《丧家狗》,山西人民出版社

程树德《论语集释》,中华书局

其余参见李零《丧家狗》P28-P50

《孟子导读》

教材:

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

参考书:

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

董洪利《孟子研究》,江苏古籍

中文工具书

教材:

朱天俊、李国新《中文工具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

参考书:

朱天俊、陈宏天《文史工具书手册》,中国青年出版社

中国古代文化

教材:

参考书:

阴法鲁、许树安《中国古代文化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吴小如《中国文化史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

柳诒徵《中国文化史》,上海古籍出版社

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商务印书馆

王力《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江苏教育出版社(中国言实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

公司有插图本)

吕思勉《吕著中国通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古代典籍概要

教材:

参考书:

金开诚、葛兆光《古诗文要籍叙录》,中华书局(原名《历代诗文要籍详解》,

北京出版社)

张舜徽《中国古代史籍举要》,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十三经说略》、《二十五史说略》,北京燕山出版社

吕思勉《经子解题》,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柴德赓《史籍举要》,北京出版社

王树民《史部要籍解题》,中华书局

黄永年《古文献学四讲》,鹭江出版社

陈高华等《中国古代史史料学》,天津古籍出版社

安作璋《中国古代史史料学》,福建人民

文献专业必修:

文字学

教材: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

参考书:

唐兰《中国文字学》,上海古籍出版社

陈梦家《中国文字学》,中华书局

杨树达《中国文字学概要+文字形义学》,上海古籍出版社

胡朴安《中国文字学史》,商务印书馆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音韵学

教材:

唐作藩《音韵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

参考书:

唐作藩《汉语音韵学常识》,上海教育出版社

王力《汉语音韵》,中华书局

耿振声《音韵通讲》,河北教育出版社

王力《汉语史稿》,中华书局

《宋本广韵+永禄本韵镜》,江苏教育出版社(做作业必备)

丁声树、李荣《古今字音对照手册》,中华书局(做作业必备)

郭锡良《汉字古音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

李珍华、周长楫《汉字古今音表》,中华书局

余廼永《新校互注宋本广韵》,上海辞书出版社

张世禄《中国音韵学史》,商务印书馆

训诂学

教材:

参考书:

董洪利《古籍的阐释》,辽宁教育出版社

洪诚《训诂学》,江苏古籍出版社

陆宗达《训诂简论》,北京出版社

陆宗达、王宁《训诂与训诂学》,山西教育出版社

郭在贻《训诂学》,中华书局

齐佩瑢《训诂学概论》,中华书局

赵振铎《训诂学纲要》,巴蜀书社

胡朴安《中国训诂学史》,商务印书馆

《汉小学四种》,巴蜀书社

王引之《经传释词》,江苏古籍出版社

俞樾等《古书疑义举例五种》,中华书局

目录学

教材:

高路明《古籍目录与中国古代学术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

参考书:

余嘉锡《目录学发微+古书通例》,中华书局

姚名达《中国目录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

李致忠《三目类序释评》,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目录编》,齐鲁书社

来新夏《古典目录学浅说》,中华书局

王欣夫《文献学讲义》(又名《王欣夫说文献学》),上海古籍出版社

张之洞、范希曾《书目答问补正》,上海古籍出版社

顾实《汉书艺文志讲疏》,上海古籍出版社

张舜徽《广校雠略+汉书艺文志通释》,湖北教育出版社、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

张舜徽《四库提要叙讲疏》,云南人民出版社

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中华书局

版本学

教材:

李致忠《古书版本学概论》,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参考书:

钱存训《书于竹帛——中国古代的文字记录》,上海书店

叶德辉《书林清话》,中华书局

黄永年《古籍版本学》,凤凰出版社

严佐之《古籍版本学概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曹之《中国古籍版本学》,武汉大学出版社

王欣夫《文献学讲义》(又名《王欣夫说文献学》),上海古籍出版社

姚伯岳《中国图书版本学》(原名《版本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版本编、典藏编》,齐鲁书社

孙毓修等《中国雕版源流史+中国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

李致忠《古书版本鉴定》,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中国版本文化丛书》,江苏古籍出版社

校勘学

教材:

倪其心《校勘学大纲》,北京大学出版社

参考书:

陈垣《校勘学释例》,中华书局

陈垣《史讳举例》,中华书局

王叔岷《斠雠学》,中华书局

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校勘编》,齐鲁书社

张舜徽《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中华书局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云南人民出版社

王欣夫《文献学讲义》(又名《王欣夫说文献学》),上海古籍出版社

王念孙《读书杂志》,江苏古籍出版社

王引之《经义述闻》,江苏古籍出版社

张元济《校史随笔》,上海古籍出版社

《古籍点校疑误汇录》, 中华书局

日本中国学

教材:无

参考书:

严绍璗《日本中国学史 19世纪60年代~20世纪40年代中期》,江西人民出版社

严绍璗《日本的中国学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严绍璗《汉籍在日本的流布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

严绍璗《中日古代文学关系史稿》,湖南文艺出版社

王晓平《日本中国学述闻》,中华书局

李庆《日本汉学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葛兆光《域外中国学十论》,复旦大学出版社

严绍璗等《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浙江人民出版社

钱婉约《从汉学到中国学——近代日本的中国研究》,中华书局

《东洋学の系谱》

文献学史

教材:

孙钦善《中国古文献学史简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参考书:

孙钦善《中国古文献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张舜徽《中国文献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皮锡瑞《经学历史》,中华书局

刘师培《经学教科书》,上海古籍出版社

马宗霍《中国经学史》,商务印书馆

本田成之《中国经学史》,上海书店

钱穆《两汉经学今古文平议》,商务印书馆

吴承仕《经典释文序录疏证》,中华书局

叶瑛《文史通义校注》,中华书局

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清代学术概论》,天津古籍出版社

《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

柳诒徵(1880-1956)字翼谋,亦字希兆,号知非,晚年号劬堂。江苏省镇江丹徒人。17岁考中秀才,后就读三江师范学堂。著名学者,历史学家、古典文学家、图书馆学家、书法家。中国近现代史学先驱,中国文化学的奠基人,现代儒学宗师。1914年2月,应聘为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文、历史教授;1925年北上,先后执教于清华大学、北京女子大学和东北大学、1929年重返南京,任教中央大学(49年更名南京大学)。并曾任南京图书馆馆长、考试院委员、江苏省参议员。以柳诒征为南雍双柱之一的南京大学,是现代儒学复兴的策源地;以其为国学支柱的学衡派,成为后世新儒家的学术滥觞。

   “一动一静”看“历史”

作者:于冬梅

吕思勉(1884-1957)先生在《中国通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的开篇的“绪论”中这样写到:

翻开二十五史来看,所记的,全是此战争攻伐,在庙堂上的人所发的政令,以及这些人的传记世系。

回想自己读历史书的过程,留在记忆里的也就是那些王侯将相之类的大人物、大事件。读的历史教材似乎也只是记载那些“大事件”的编年史,或者反映某个时代或王朝更迭的革命史、政治史。因此对于中国古代的整个社会生活史,除了在一般文学类或随笔类的作品中获得些许之外,似乎很难找到相应的比较适合自己(或一般大众)的系统的专著,更不用说有关“史学史”之类的专著。而吕思勉先生的这句论断也让我领悟到了“正史”的真正用意——借用吕思勉先生的术语:这是治史的“偏爱”——偏爱于对政治活动的叙述,缺少对普通人的生活的记述,这就造成了史书中“社会”这一要素的“残缺”,而这种“残缺”的直接后果就是无法让我们对整个社会的“文化”生活有一个更加客观而广阔的认识:

政治活动,全靠社会做根底。社会是在政治的背后,做了无数更广大更根本的事情。不明白社会,是断不能明白政治。所以现在读史的人,都不但要着重于政治,而要着重于文化。

但究竟什么是“文化”?“文化”的作用在哪里?“文化”到底是一元的还是多元的?这些问题也许还在困扰着我们。而吕思勉先生则鲜明地指出:

须知文化,正是人之所以异于他动物的。……文化,是因人有特异的禀赋,良好的交通工具,所成就的控制环境的共业。……人类学上,证明自冰期以后,人的体质无大变化……可见,人类的进化,全是文化进化。……从理论上说,人的行为,也有学多来自机体,和动物无以异的,然亦无不背上文化的色彩。……理论上,虽不能将人类一切行为,都称为文化行为,在事实上,则人类一切行为,几无不与文化有关系。可见文化范围的广大。能了解文化,自然就能了解社会了。

由此可见,文化的梳理也是治史的关键。要了解中国历史与社会,必了解中国文化发展的脉络。而吕思勉先生自己也有《中国文化思想史九种》(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中国社会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问世,足见他对“社会”与“文化”在史学研究中的重视。同时,他也认为:(1)研究一种文化的同时,必须兼顾其他不同的文化类型;(2)文化因环境的不同而不同,但文化有传播的性质;(3)不同的文化则有共同的原理,只是文化类型不同,因为“人类的'本性,原是相同的。”

在“绪论”中,吕思勉先生就开篇提出了两个问题:

历史,究竟是这样一种学问?研究了他,究竟又有什么用途呢?

先生针对前人的各种“前车之鉴”式的简介,指出历史虽然是记事之书,我们之所以探求,原因就在于“为理而非事”:“天下事既没有两件真相同的,执应付此事的方法,以应付彼事,自然要失败”。所以,我们研究历史,“不能不顾事实,又不该死记事实”:

任何一事一物,要询问他的起源,我们现在,不知所求的很多。其所能对答的,又十有八九靠不住。然见我们安能本于既往以说明现在呢?

在吕思勉先生看来,历史研究的重任在于植根于现实世界,反思以往的世界,从而用以指导现行的和构建未来的事与物。所以,吕先生指出了旧时的社会为何“借鉴于历史以应付事实失败者之多”的原因:那是因为以往的史学研究“偏重于政治”。并且,他还说:

人类以往的社会,似乎是一动一静的。我们试看,任何一个社会,在以往,大都有个突飞猛晋的时期。隔着一个时期,就停滞不进了。在阅若干时,又可以突飞猛晋起来。已而复归于停滞。如此更互不已。这是什么理由?解释的人,说节奏是人生的节律。个人如此,社会亦然。

吕先生用“一动一静”的交替来解释社会的发展中的繁荣与停滞现象。而这“一动一静”之间,则是社会的变化最剧烈的时期。因而,我们看“历史”,也应随着“一动一静”,变换角度,“动”与“静”的眼光交替。因为:

人,因其感觉迟钝,或虽有感觉,而行为濡滞之故,非到外界变动,积微成著,使其感觉困难时,不肯加以理会,设法应付。正如我们住的房子,非到除夕,不肯加以扫除,以致尘埃堆积,扫除时不得不费其力一样。这是世界一治一乱的真原因。

世界的“乱”的真正原因就在于我们没有认识到“一动一静”的变换交替,以至于我们根本没有及时采取合理的应对措施。对于“治史”之“业”而言,“一动一静”则是其必须关注的核心。吕思勉先生说:

一部二十五史,拆开来看,所谓记传,大部分记载离乱兴亡的事,志则以记载典章经制为主。理乱兴亡一类的事实,是随时发生的,今天不能逆料明天。典章经制,则为人预设之以待将来的,()其性质转为永久。所以前者可称为动的史实,后者可称为静的史实。史实不外乎这两类,但限其范围于政治以内,则未免太狭了。

吕先生认为,“史实”是“治史”关注的核心,但“治史”不应局限于“政治”,而应以“文化”所植根的“社会”为基点,这是“治史”之根本责任。柳诒徵(1880-1956)先生曾在其两卷本的《中国文化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开篇,告诫后人说:

虽然,世运日新,吾国亦迈进未已,后此之视吾往史,殆不过世界史中之一部域,一阶程,吾人正不容以往史自囿。然立人之道,参天地,尽物性,必有其宗主,而后博厚高明可推暨于无疆。故吾往史之宗主,虽在此广宇长宙中,若仅仅占有东亚之一方,数千祀之短晷,要其磊磊轩天地者,固积若干圣哲贤智创垂赓续以迄今兹,吾人继往开来,所宜择精语详,以诏来学,以贡世界,此治中国文化史者之责任。

柳诒徵先生以“择精语详,以诏来学,以贡世界”为“中国文化史者之责任”。以“治史”为业之人,更兼具把“一动一静”的史实“择精语详”、“以诏来学”之责任。而吕思勉先生更是用“一动一静”的眼光来规制中国历史的教学:

在一种文化中的人,其所作所为,断不能处于这个文化模式以外,所以要讲文化史,非把昔时的史料,大加扩充不可。

史料的扩充是史学教学与研究的必须,但研究与教学的体例则需“动”与“静”交替结合。因而,整个《中国通史》除“绪论”外,还有五十四章之恢宏气势,但其“体例”则非常鲜明,这是很多史书或教材所无法媲美的:(1)关于中国的文化现象:第一章至第十八章,依次从“婚姻”、“族制”、“政体”、“阶级”、“财产”一直写到“学术”、“宗教”;(2)关于各个时代的史实综合:第十九章至第五十四章,依次从“中国民族的由来”、“中国史的年代”、“古代的开化”、“夏殷西周的事迹”一直写到“清朝的衰乱”、“清朝的覆亡”,最后以“革命途中的中国”结束。黄仁宇(1918-2000)先生曾说,“中国历史典籍浩如烟海,常使初学者不得其门而入。”(《中国大历史》,三联书店,1997年)。然吕思勉先生的这样“一动一静”的“通史”,定能完成柳诒徵先生所阐释的“择精语详,以诏来学,以贡世界”的史家之责任。

而作为读者的我,便在这些“动静”中,享受阅读的欣然……

文化史的崛起,是对传统史学范式的反叛,“文化即人化”的基本内涵,决定了文化史注定要以人的活动和创造为中心,以人的本质的全面发展为中心。 从世纪之初“王朝政治”史学向文化史的转型,到70年代末“阶级斗争”史学向文化史的转型,百年文化史研究走了一个“之”字型道路。 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发掘精华、寻求资源,同样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必然选择。 文化史自始至终关注的,是在历史和现实中探寻一个民族的民族性(包括民族的心理结构、性格趋向、思维方式以及长期积淀的若干稳定的观念)是如何生成、积淀、整合、定型的,这种民族性又是怎样渗入民族文化的各个领域,使之表现出民族特色的。 当历史即将跨入新世纪的门槛,中国文化史的研究也即将走完百年历程。这一时间上的同步并非巧合,事实上,百年文化史研究与百年中国社会变迁有着本质上的深刻联系。 史学范式的转型 20世纪的中国历史,是一个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历程。从中国现代化开始启动的20世纪初年到今天,中国社会的一切变迁、动荡、冲突,中国所有的政治制度更替、经济结构转型、意识形态更新、文化格局重组,都包含在现代化变迁的大框架之内,都可以在传统社会现代转型的宏大主题下重新获得解释和价值意义。与这一历程同步,“史学革命”的浪潮强烈冲击着传统史学的故道,其中重要内容之一,就是从传统的以王朝政治为中心的旧史学转向以人为本的文化史。 这是一种史学范式的转型。在传统史学范式中,史学家感兴趣的是王朝的更替以及统治者的政治行为,而史学研究的全部目的便是为帝王的政治统治提供“资鉴”。文化史的崛起,是对传统史学范式的反叛,“文化即人化”的基本内涵,决定了文化史注定要以人的活动和创造为中心,以人的本质的全面发展为中心。为此,它关心人类的生活样式,关心社会制度、社会组织与道德风习,关心个体的存在与价值,关心民族精神的特性与生长轨迹,关心各民族文化的相互影响和交流。这样一种兴趣和重心,与历史的潮流是一致的,与人的主体性地位日益高扬的趋势是一致的。 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化史研究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揭开了序幕。文化史研究的发蒙者梁启超一方面尖锐批判“旧史皆详于政事而略于文化”,旧史乃“二十四姓之家谱而已”。另一方面呼吁:“中国文学史可作也,中国种族史可作也,中国财富史可作也,中国宗教史可作也。诸如此类,其数何限?”把人们的目光引向文化史研究。1921年,梁启超规划写作多卷本的中国文化史并列出了详细大纲,虽然,这一构想最终未能实现,但他的气魄、眼光以及所设计的中国文化史的研究构架足以令人由衷钦佩。 以梁启超为前端,批判旧史学、倡导文化史成为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史学的重要内容。如柳诒徵阐明他著《中国文化史》的动因时说:“世恒病吾国史书,为皇帝家谱,不能表示民族社会变迁进步之状况。”“吾书欲祛此惑,故于帝王朝代、国家战伐,多从删略,唯就民族全体之精神所表现者,广搜而列举之。”王云五在《编纂中国文化史之研究》中也指出:“我国士夫之著作,要皆偏于庙堂之制度,号为高文大册,其有关闾阎之琐屑,足以表现平民之文化者,皆不屑及焉。”而他编纂《中国文化史》的初衷,便是为了校正这一缺陷。顾康伯《中国文化史·自序》表述同样见解说:“历史之功用,在考究其文化耳。顾吾国所谓历史,不外记历朝之治乱兴亡,而于文化进退之际,概不注意,致外人动讥吾国无历史。二十四史者,二十四姓之家谱。斯言虽或过当,然吾国史家专为一朝一姓之奴隶,未始非缺憾也。”由此可见,本世纪上半叶的文化史研究,充满了史学范式转型的自觉意识,即从以帝王为中心的史学,走向以民族文化为中心的史学。 令人遗憾的是,1949年以后,由于对人类文明进程的片面理解,阶级斗争史学形成一种史学霸权,在这样的氛围中,文化史的萧条和冷寂自是必然。历史的转机出现在70年代末,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开启了一个崭新的时代。随着党的中心工作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文化史研究重新引起人们的注意。正如30年代的学者曾经感叹“文化史的缺乏,正是现在学术界的饥渴”,80年代初的中国史学工作者也发现中国文化史的研究,在我国学术领域属于一个巨大的空白,不了解一种文明的历史过程,就很难了解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整个精神状态,“我们在大力发展学术文化事业的时候,必须注意填补这个空白,把加强中国文化史的研究提到日程上来。”从1984年始,文化研究以前所未有的势态崛起,形成一股异常强劲的“文化热”。由于所有有关文化问题的讨论,都离不开历史的回溯,都必须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态、流变中寻求根源,因此,“文化热”同时也意味着文化史研究的高潮。李侃、田居俭先生指出这一历史动向说:“文化史研究的兴起,是中国史学界近几年出现的新气象。”颇有意味的是,这一新气象竟演变成持续性的热点,至今不衰。 从世纪之初“王朝政治”史学向文化史的转型,到70年代末“阶级斗争”史学向文化史的转型,百年文化史研究走了一个“之”字型道路。就文化本质而言,“王朝政治”史学与“阶级斗争史学”都是一种“政治本位”的史学,而80年代兴起并延续至今的文化史研究则是对本世纪上半叶的文化史研究的回归与深化,体现了对人的关注。从这一意义上言,百年文化史研究的“之”字型道路,表现了一种强大的文化趋势,这就是以人为本、以文化为本的史学,终将成为中国史学的主流。 现代化的文化支援 二十世纪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充满复杂的文化冲突和思想冲突。由于中国的现代化是一种“后发外生型”,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碰撞和冲突十分激烈尖锐,由此必然导致两种思潮产生:一种是因顾恋传统而强化民族本位、放大民族自我意识的文化民族主义,另一种是因现代化先行国家的影响和示范效应而崇尚西方、轻视本国文化传统的“西化”观念。此两种思潮虽然各行其道,但对于现代化的进程都是有碍无益的。与此同时,传统与现代化也构成复杂的关系。一方面,“现代功能对传统体制的冲击就是现代化进程的核心。”(布莱克语)另一方面,任何民族的现代化,都不可能“全盘移植”其他民族的现代化模式,而只能是从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出发,立足于对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反省和重建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材及参考书目

“最低限度书目”中国古代文学教材: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四卷,高等教育出版社。

林庚 《中国文学简史》北大、清华出版社都有。

一口气可以读完,酣畅淋漓。

《中国文学史参考资料简编》上下册 北京大学出版社《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北大中文系编,中华书局。

选录作品比较多,或许不太好找。

作品:《古文观止》 没事背几篇吧。

《天下才子必读书》 常森老师经常推荐的,是金圣叹的评点本,可以翻翻。

这两本书读完,古代散文一关勉强可以算过了。

这里面诸子文、骈文比较少,可以自己找来补充,《论语》《孟子》《庄子》等等,看不完全部,找个选本看。

后者可以看《文选》《六朝文絜》等。

汉赋就看《文选》中选的吧。

大赋太难,不想看的拉倒,《登楼赋》《洛神赋》这样的总该能看。

《诗经》《楚辞》 还是那句话,看不完的看选本。

沈德潜、《古诗源》 中华书局,汉唐之间的诗歌,看看也就够了。

《唐诗别裁集》 读这本书让人有勇气不考六级。

两千左右首诗,有点多。

关于唐诗,我最想说的是,可以先熟读《唐诗三百首》。

马茂元 《唐诗选》 俞平伯《唐宋词选释》 我很喜欢的一个注释本。

龙榆生《唐宋名家词选》 大约有六七百首,比较全面的反映唐宋词的面貌。

钱钟书 《宋诗选注》不用我说了。

张鸣《宋诗选》 张老师的书,长长的一个序言,加上很精彩的作家小传、诗歌分析,了解宋代诗歌基本够用了。

汪辟疆《唐人小说》程毅中《宋元小说话本集》宋元之后,大家可以把以前作为最常识性的知识知道却没有读过的书读一下,比如《西厢记》《牡丹亭》还有传说中的四大名著等等。

可以不喜欢,可以尝试读一下读不下去再扔掉,但不能不读,总不能从中文系毕业后连四大名著都没有尝试读过吧。

中国文学批评史:教材: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郭绍虞《历代文论选》 有一卷本和四卷本,各取所需。

像毛诗序、文赋、文心雕龙、诗品序、沧浪诗话等经典文献,不怕熟读成诵。

中国现代文学

课本:钱理群 温儒敏 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文学史: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 我们现代文学的祖师爷。

其实他的《中古文学史论》也非常值得一看,虽然与现代文学专业不直接相关,其方法直承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唐弢 严家炎:《中国现代文学史》 经典之作,现在还出了一个简编本。

严家炎:《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孙玉石:《中国现代主义诗潮史论》温儒敏:《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述几则书目都是陈平原老师开列的。

一个总括的现代文学史,以下是各类别的文学史,如小说史、诗歌史、批评史,都是各领域的专家撰写的。

研究著作: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 虽然我们现在可以说它政治色彩、僵化偏颇,但我认为这种开山之作还是应该看一看。

会很有意思,很多与我们接收的主流文学史判然相悖的论述与视角,我当时还小,读完以后感觉像看了秘籍乱练功的小孩,两道内力在体内打架。

钱理群:《1948天地玄黄》 《心灵的探寻》 《1948天地玄黄》是一种很独特的文学史书写方式与视角,而且钱老师的浩然之气充溢了全书。

《心灵的探寻》是鲁迅研究的经典,看一看这种注重细读、从文本出发的研究方法,会让我们在这个理论沉滓泛起的时代沉静下来。

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 这是导师当年的博士论文,也是领我进门的第一本学术著作,治学眼界与态度迄今仍令我辈后生小子惊叹。

钱理群 黄子平 陈平原:《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三人谈 漫说文化》 经典的“三人谈”肯定是要了解一下的。

李欧梵:《上海摩登》 都市研究是现在的热门,《上海摩登》有滥觞之功,且李欧梵在史料上的扎实和谨严也值得我们学习。

王德威:《被压抑的现代性》 个人很喜欢王德威,有令人耳目一新的独到视角,其瑰丽的书写风格也令人迷恋。

私下里认为讨论张派传人的《落地的麦子不死》,也是一个研究对象与研究者自身风格结合得天衣无缝的作品。

陈平原 王德威:《北京: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 这本书是我个人的爱好,是陈王二师主办的一个北京学会议的论文集,汇聚了海内外汉学界的优秀学者。

北京学这个议题本身也很有趣味。

可一看。

王晓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 也是一本论文集,汇集了现代文学研究的大师们的经典之作。

一定要读一读。

戴锦华:《浮出历史地表》 也是一本在我领我进门的学术著作。

戴老师对于现代文学几位女作家犀利精辟的评析迄今仍富有启发性。

对女性主义感兴趣的同学应该看看。

金介甫:《沈从文传》 最精彩的现代文学作家传记,其学术价值早已超越单纯传记,而是一本深厚扎实的学术论著。

尤其是史料功夫,令人惊叹,注释值得注意。

此外就是,《中国新文学大系》各集的导言都要翻一翻。

作品:鲁迅《呐喊》、《彷徨》、《野草》郁达夫《郁达夫小说选》废名《桥》沈从文《边城》、《湘行散记》巴金《家》茅盾《子夜》曹禺《北京人》老舍《骆驼祥子》蓝棣之编,人民文学出版社《现代派诗选》何其芳《画梦录》艾青《艾青诗选》萧红《呼兰河传》冯至《山水》、《伍子胥》穆旦《穆旦诗全编》赵树理《小二黑结婚》钱钟书《围城》张爱玲《传奇》、《流言》周作人、冰心、丰子恺、梁遇春、朱自清等人的散文中国当代文学史:教材: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修订版)参考书目:洪子诚:《问题与方法》李 杨:《文学史写作中的现代性问题》《抗争宿命之路》《50—70年代文学经典再解读》陈晓明:《无边的挑战》《表意的焦虑》张颐武:《在边缘处追索》《大转型》(与谢冕合著)曹文轩:《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20世纪末中国文学现象研究》韩毓海:《锁链上的花环》邵燕君:《倾斜的文学场》贺桂梅:《人文学的想象力》陈思和:《中国新文学整体观》戴锦华:《隐形书写》王晓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陈顺馨:《中国当代文学的叙事与性别》旷新年:《写在当代文学边上》

美国结构语言学 (American linguistics)美国语言学基本上独立发展起来的,其发展的动力在于对于美洲印第安语的实地调查。

在田野调查过程发展出来了一整套的调查规则和程序,代表语言学家由Boas和Sapir等。

美国结构语言学这门课所讲述的对象是Chomsky生成学派兴起之前美国的语言学状况。

主要的讲授内容是Hockett所著的《现代语言学教程》一书的部分章节,Hockett是美国结构语言学派的集大成者。

参考书目:Hockett 《现代语言学教程》 北京大学出版社Sapir 《语言论》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Bloomfield 《语言论》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实验语音学 (phoics)这门课是实验语音学的入门基础课。

实验语音学主张用现代实验的方法取得比较可信的数据资料,对语言进行研究。

实验语音学是一门交叉学科,与数学、电子工程学、生物学、医学等学科都有合作。

这门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实验语音学的各个分支,掌握一些基本的实验语音学知识和方法。

这门课的内容还是比较丰富的,包括语音产生的生理基础、语音的声学分析、语音数据采集的基本操作和程序、语音的合成和识别基本知识等。

参考书目: 吴宗济 林茂灿 《实验语音学概要》 高等教育出版社PB邓斯 EN平森著 曹剑芬 任宏谟 译 《言语链——听和说的科学》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林焘、王理嘉,《语音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 王理嘉,《音系学基础》,语文出版社 汉语音韵学汉语音韵学是汉语语音史研究的入门课程,主要介绍音韵学的基本概念、重要的韵书和韵图以及反切和现代普通话语音的相互转换方法。

参考书目:唐作藩,《音韵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鉴于自己的经验,我认为此书还是应该细读,最好是结合韵书、韵图一起读,有助于理解韵书韵图的格局和相关概念)耿振生,《音韵通讲》,河北教育出版社 唐作藩,《汉语音韵学常识》,上海教育出版社王力,《汉语音韵》,中华书局 《宋本广韵&永禄本韵镜》,江苏教育出版社余乃永,《新校互注宋本广韵》,上海辞书出版社周祖谟,《广韵校本》,中华书局丁声树、李荣,《古今字音对照手册》,李新魁,《韵镜校正》,中华书局杨军,《韵镜校笺》,浙江大学出版社汉语史(上)汉语史(上)主要学习汉语语音史,此课程通过分期(时间)分区(地点)介绍各点语音的发展情况,使学生能够对汉语语音的发展历史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笔者认为,学习这门课程主要应该把握两点:一是汉语语音史发展的框架,它直接影响到我们学习研究汉语语音史的方法和眼界,我们需要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好好去体会;二是重要的语音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一般分为声母、韵母和声调三个部分,但同时要注意三个部分的相互影响。

参考书目:王力,《汉语史稿》,中华书局1980年 ——《汉语语音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5年上述两本是通史,也是基本教材,虽然都是王力先生所著,但是内容较大差异,尤其体现在研究框架上,二书可相互参照阅读。

想要对框架和研究方法有更深入的认识,可以参看何九盈《音韵丛稿》。

下面的著作只研究某一时期的语音情况:上古:李方桂 ,《上古音研究》,商务印书馆(最好将李、王、何三家对比阅读) 何九盈、陈复华,《古韵通晓》,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何九盈,《上古音》,商务印书馆 龚煌诚 ,《汉藏语研究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 唐作藩 ,《汉字古音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工具书)中古:李荣,《切韵音系》,科学出版社(最好读1956年版) 邵容芬,《切韵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最好将邵、李两家对比阅读) 张渭毅,《中古音论》,河南大学出版社 周祖谟,《周祖谟学术论著自选集》,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近代:宁继福,《中原音韵表稿》,吉林文史出版社 杨耐思,《中原音韵音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近代汉语音论》,商务印书馆 蒋绍愚,《近代汉语研究概况》,北京大学出版社汉语史(下)汉语史(下)主要探讨各个时期重要的语法现象产生的原因和发展的过程,并且将相关联的语法现象(包括不同时期和同一时期)结合起来考察,使学生不仅能够对汉语语法、词汇的发展历史有一个大概的认识,还可以更深入地认识某些语法现象。

参考书目:王力,《汉语语法史》,商务印书馆 向熹,《简明汉语史》(语法部分)高等教育出版社 太辰田夫(著),蒋绍愚、徐昌华(译),《中国语历史文法》,北京大学出版社 蒋绍愚,《近代汉语研究概况》,北京大学出版社 ——《古汉语词汇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 宋绍年,《马氏文通研读》,北京大学出版社 马建忠,《马氏文通》,商务印书馆《切韵》导读 《切韵》导读主要是学习研究《切韵》这一韵书。

《切韵》是汉语音韵研究中最为重要的韵书之一,搞好《切韵》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中古语音和进行上古、近代语音的研究。

该课程主要介绍《切韵》的发展源流、校对以及《切韵》音系的研究。

参考书目:余乃永,《新校互注宋本广韵》,上海辞书出版社 周祖谟,《广韵校本》,中华书局 李荣,《切韵音系》,科学出版社(最好读1956年版) 邵容芬,《切韵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最好将邵、李两家对比阅读)现代汉语此课程是现代汉语的入门课程,主要让学生对现代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研究有最基本的认识。

(根据笔者自身的经验,不建议看很多参考书,能细读一两本经典之作,打好基础最为重要。

最好能一边读一边思考,结合具体的例子,便于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参考书目:北大中文系现代汉语教研室,《现代汉语》,商务出版社 朱德熙,《语法答问》,商务印书馆—— 《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 古代汉语该课程主要通过带领学生阅读原著,以提高古文阅读水平。

另外,这门课还会介绍有关古代诗词格律、古汉语语法、古文标注和翻译、古书版本校勘的基本知识,是古代汉语的基础课。

因此,学生上这门课时应多读古代原著,最好是先秦的典籍。

阅读时应该仔细推敲每一个句子甚至每一个字的含义,多进行古文的点断以及将古文翻译为现代白话文,以提高自己的古文语感和阅读能力。

参考书目: 郭锡良等,《古代汉语》,商务印书馆 王力,《古代汉语》,中华书局 王力(主编),《王力古汉语字典》,中华书局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编写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最好使用增订过的最新版本)汉语和汉语研究汉语和汉语研究这门课主要在汉语语法方面进行相关深入学习,通过介绍一些汉语语法研究的方法和思路,以培养学生独立分析、研究汉语语法的能力。

参考书目: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商务印书馆。

冯胜利1997《汉语的韵律、词法与句法》,北京大学出版社郭锐:《现代汉语词类研究》,商务印书馆刘丹青(主编):《语言学前沿与汉语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陆俭明:《八十年代中国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第三版),北京大学出版社马真:《现代汉语虚词研究方法论》,商务印书馆。

沈家煊:《认知与汉语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

沈阳:《现代汉语空语类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

沈阳(编):《20世纪现代汉语八大家陆俭明选集》,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沈阳(编):《20世纪现代汉语八大家朱德熙选集》,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沈阳(编):《20世纪现代汉语八大家吕叔湘选集》,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沈阳、何元建、顾阳(2001)《生成语法理论与汉语语法研究》,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宋国明:《句法理论概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王洪君1999《汉语非线性音系学—汉语的音系格局与单字音》,北京大学出版社吴福祥、洪波(主编):《语法化与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袁毓林:《汉语语法研究的认知视野》,商务印书馆。

詹卫东:《面向中文信息处理的现代汉语短语结构规则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张伯江、方梅1996《汉语功能语法研究》,江西教育出版社张敏:《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朱德熙:《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朱德熙:《语法答问》,商务印书馆朱德熙:《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王理嘉等(编著),《现代汉语专题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 汉语方言学汉语方言学主要学习内容有:方言的基本概念,国际音标,汉语七大方言的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