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古书古籍的时间排序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3浏览:1收藏

求古书古籍的时间排序,第1张

古代典籍按时间顺序(古代典籍按时间顺序排列_文学创作 (lamsrscn)

古代典籍按时间顺序(古代典籍按时间顺序排列

作者:文学创作来源:文学创作发表于:2022-11-07阅读:115

古代典籍按时间顺序排列

先秦文学的重要文学家及文学作品:

1《山海经》

《山海经》成书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之间,应是由不同时代的巫觋、方士根据当时流传的材料编选而成,实际上是一部具有民间原始宗教性质的书。全书共分山经五卷、海外经四卷、海内经五卷、大荒经四卷。内容极其驳杂,除神话传说、宗教祭仪外,还包括我国古代地理、历史、民族、生 物等方面的资料。神话“鲧禹治水”、“夸父逐口”、“精卫填海”等就保存在《山海经》中。它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

2《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辞。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最后编定成书。作品内容十分广泛,深刻反映了殷周时期尤其是西周初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诗经》所收录的都是曾经入乐的歌曲,按音乐性质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它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光辉起点。

3《尚书》

《尚书》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又称《书》。"尚"的意义是上古,"书"的意义是书写在竹帛上的历史记载,所以"尚书" 就是"上古的史书"。《尚书》书名为汉代今文家所定,主要记载商、周两代统治者的一些讲话记录。《尚书》在时间跨度上与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相近,是商周记言史料的汇编,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尚书》中的文诰都独立成篇,有完整的结构,文字古奥典雅,对先秦历史叙事散文的成熟有着直接的影响。

4《春秋》

《春秋》,古代编年体历史著作,儒家经典之一。原为中国古代各国史书的通称,如史籍所载《夏殷春秋》《百国春秋》《周春秋》《燕春秋》《宋春秋》《齐春秋》等。今传本《春秋》相传是孔子删削《鲁春秋》而成。《春秋》为中国较早的编年史,以鲁国十二公为次序,起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 722),迄于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 481)。《春秋》在语言上极为精炼,但又因为文字过于简质,后人不易理解,所以诠释之作相继出现。现在能见到的,有《春秋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前者以叙事为主, 后两者以解经为主、侧重阐发微言大义。合称"春秋三传"。

5《左传》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到西汉班固时才改称《春秋左氏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后人对此颇多疑义,大约成书于战国初期。《左传》记事,基本与《春秋》重合,还有个别战国初年的史料。在思想内容上,《左传》维护周礼,尊礼尚德,以礼之规范评判人物。在艺术方面,它以《春秋》的记事为纲,增加了大量的历史事实和传说, 把《春秋》中的简短记事,发展成为完整的叙事散文。《左传》被称为先秦散文的"叙事之最",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

6《国语》

《国语》,古代国别体史料汇编。旧传春秋时左丘明撰,现一般认为是先秦史家编纂各国史料而成。全书共 21 卷,起自周穆王,终于鲁悼公,以记述西周末年至春秋时期各国贵族言论为主,因其内容可与《左传》相参证,所以有《春秋外传》之称。《国语》的思想比较驳杂,它重在记实,所以表现出来的思想也随所记之人、所记之言不同而各异。就文学价值说,《国语》虽不及《左传》,但比之《尚书》《春秋》等历史散文还是有所发展和提高的。

7《战国策》

《战国策》,古代国别体史料汇编,最初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名称,西汉刘向整理并取名《战国策》,至此成为完整的著作。主要记述战国时代谋臣策士游说各国或互相辩论时所提出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反映当时各诸侯国、各阶级、阶层之间尖锐复杂的矛盾和斗争,是研究先秦史的重要资料。《战国策》对后代文学有深远的影响,汉初的散文家贾谊、晁错和司马迁都受到它的影响,《史记》的某些史料就直接取于《战国策》。

8《论语》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 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 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以记言为主。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水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论语》首创语录之体,汉语文章的典范性也发源于此。

9孟子和《孟子》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不详(子舆、子居等字表皆出自伪书,或后人杜撰),战国中期鲁国邹人(今山东邹城市东南部人),距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孟子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孟子》,孟轲及其门人所著散文集,儒家经典之一,在后世被列为儒家经典。《孟子》发展了《论语》的语录体。《论语》中单人的语录占总条数的三分之二以上,对话体不到三分之一;而《孟子》则基本上是对话体。《孟子》文章向以雄辩著称,对后代散文的发展影响深远。

10荀子和《荀子》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论”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

《荀子》,荀况的著作集,今存32篇。荀况,赵国人。《荀子》一书既是先秦重要的哲学著作,也是重要的散文集。全书基本上都是独立的专题散文,每篇都有题,作为各篇内容的概括,其中《大略》《宥坐》等最后六篇,疑为门人弟子所记。

11《礼记》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说《仪礼》的文章选集,又称《小戴礼记》或《小戴记》,《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礼记》主要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意,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做人的准则,内容涉及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12老子和《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籍贯也多有争议。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老子》,相传为春秋末期老子所著。传世本《老子》共81章,分上下两篇,“道经”在前,“德经”在后,故后世又称之为《道德经》,作为先秦道家的奠基之作。《老子》以“道”为核心,试图建立一个囊括宇宙万物的哲学体系。相较而言,《老子》与《论语》,是先秦王官之学“六经”之外深刻影响中华文化基本性格的两部著作。

13庄子和《庄子》

庄子,姓庄,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战国中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庄学的创立者,与老子并称“老庄”。代表作品为《庄子》,其中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

《庄子》为道家经典之一,庄周及其后学的著作集。据《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52篇,今存33篇,分内7篇、外15篇、 杂11篇。内篇的思想、结构、文风都比较一致,一般认为是庄周自著。外、杂篇则兼有其后学之作,思想观点与内篇有出入。

14韩非和《韩非子》

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又称韩非子,战国末期韩国新郑(今属河南)人。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法家学派代表人物,法家思想之集大成者。

《韩非子》是韩非的著作集,为法家重要著作,据《汉书·艺文志》所载,共55篇。《韩非子》在先秦诸子中具有独特的风格,思想犀利,文字峭刻,逻辑严密,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15墨子和《墨子》

墨子,名翟,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宋国人 ,一说鲁阳人,一说滕国人。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墨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墨子》是墨家学派创始人墨翟的言行录,为其弟子及墨家后学所记。《墨子》虽不重文采,整体风格为“意显而语质”,但是在对话体的结构中,每一篇都首尾完备,条理明晰,有很强的逻辑性。而且,在记述有情节有人物的历史故事时,能通过情节以及人物的动作、对话,营造出戏剧性很强的叙事效果。

16孙武和《孙子兵法》

孙武(约前545年-约前470年),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今山东省北部)人。中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尊称兵圣或孙子(孙武子),又称“兵家至圣”,被誉为“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

《孙子兵法》,又称《孙子》《吴孙子兵法》《孙武兵法》,春秋末年兵家孙武及其弟子门人所著。《孙子》虽是实用的兵书,可它的散文艺术却不容忽视。其文字简练,多用 排比句进行铺叙,用生动、通俗的比喻解说用兵之道,力求委曲详尽,明晓易懂。

17《易传》

《易传》是《周易》的组成部分。《周易》除《易传》之外,还包括《易经》。《易经》部分,除卦名、卦象之外,还包括卦辞和爻辞。《易传》部分,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称之为《易大传》,包括《彖》 上下、《象》上下、《系辞》上下、《文言》《序卦》《说卦》《杂卦》十篇,又称《十翼》。《史记》 认为《易传》出自孔子之手,现代多数学者认为《易传》当为战国晚期儒者所作。

18屈原和《离骚》

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中国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屈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被誉为“楚辞之祖”。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作于流放汉北期间。面对国家的衰弱,面对楚怀王的 软弱与多变,遭放逐而失意的屈原难平心中的忧愤之情,遂以“离骚”为诗题写下这首名垂千古的抒情长诗。全诗共 375 句,2456 字,可分为八个部分。《离骚》是一首极富有变化的诗篇,它把事实的叙述、幽独的抒怀和幻想的描写等交织在 一起,波澜壮阔而又结构完美。

对于古籍的编排顺序

按从早到晚的时间顺序排列:《尚书》(上古时期),《易经》(夏商周时期),《诗经》(西周至春秋时期),《内经》(战国时期),《山海经》(战国中后期到汉代初中期),《礼记》(西汉时期)

郦道元为中国古代的地理学专著《水经》作了注释。

拓展内容

郦道元(?—527年),字善长,范阳涿州(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北魏时期官员、地理学家,青州刺史郦范的儿子。

郦道元以父荫入仕,袭封永宁伯。迁都洛阳后,出任尚书郎、太傅掾,升任治书侍御史。受到尚书仆射李冲所弹劾,遭到免职。历任御史中尉、北中郎将,外任冀州长史、青州刺史、鲁阳太守、东荆州刺史、河南尹等职。执法严峻,颇有威名,招致一些宗室怨恨。

孝昌三年(527年),镇守雍州的齐王萧宝夤出现反状,拜关右慰劳大使,负责监管萧宝夤,遭到杀害。武泰初年,获赠吏部尚书、冀州刺史、安定县男。著有《水经注》四十卷,成为中国游记文学的开创者,对后世游记散文的发展影响颇大。另著《本志》十三篇及《七聘》等文,均已失传。

少年经历

郦道元少年时期,与母亲跟随时任青州刺史的父亲郦范居住青州。他随父游历,得以观察各地山川风物,也因之激发了其对于大好河山的热爱。

步入仕途

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三年(489年),郦范去世,郦道元承袭永宁侯爵位,依照降等承袭的惯例袭伯爵。

太和十七年(493年)秋季,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任命郦道元为尚书郎。

太和十八年(494年),跟随孝文帝出巡北方。御史中尉李彪认为道元执法公正严明,向朝廷推荐他,郦道元自太傅掾升任治书侍御史。

太和二十二年(498年),李彪被尚书仆射李冲所弹劾,郦道元也被免职。

宣武帝景明二年(501年),郦道元被下放为冀州镇东府长史。郦道元在那里为官三年,为政严酷,人们非常敬畏他,以至于奸人盗贼纷纷逃往他乡,冀州境内大治。后来郦道元又担任鲁阳郡太守,上表朝廷建立学校,推崇教育,教化乡民。

朝廷下诏说:“鲁阳原本是南部边境的地区,没有设立过学校。现在可以在那里设立学校,使鲁阳像西汉文翁办学那样成为有文化教养的地区。”郦道元在鲁阳郡的时候,山寇佩服他的威名,不敢违法。

延昌年间(512年-515年),郦道元任东荆州刺史,期间保持和在冀州一样的严猛为政的作风。当地百姓到朝廷向宣武帝告状,告郦道元苛刻严峻,请求前任刺史寇祖礼回来复任。等到寇祖礼回来,并派遣戍边士兵七十名送郦道元回京时,两人都因为犯事被罢官。

罢官期间,郦道元开始着手为《水经》注疏事宜。

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年)起复,郦道元担任河南尹,治理京城洛阳。

边塞行军

北魏自孝文帝迁都洛阳后,之前受到重视的北方边陲六镇军民的地位逐步下降,引起不满。正光四年(523年),六镇部分地区爆发起义。魏军和起义军相持不下。正光五年(524年)八月,孝明帝决定采用怀柔政策,把沃野镇、怀朔镇、薄骨律、武川镇、抚冥镇、柔玄镇、怀荒镇、御夷镇等地都升级为州,名称沿用。

令郦道元为持节兼黄门侍郎,急速前往北方各镇,与大都督李崇筹划整编官吏,筹备军粮,裁剪机构事宜。但不久以后,各镇尽数反叛,裁减之事没有结果,便返回了。

九月,梁朝派遣裴邃等攻打寿阳,裴邃夜袭得胜,攻克外城,随后因援助不力而撤退,另派别将攻击淮阳。朝廷一面授郦道元为大军行台、持节兼侍中,依照仆射李平的先例行事,与都督、河间王元琛救援寿阳,一面派安乐王元鉴救援淮阳。同月,元琛、郦道元军到达涡阳,解除涡阳之围。

孝昌元年(525年)正月,裴邃攻占了新蔡郡,慑于裴邃的威名,元琛、郦道元军驻扎在城父,数月不前进。

同月,刺史元法僧在彭城反叛,朝廷派遣郦道元等率军讨伐,多有斩获。而后元鉴讨伐,先胜后败,但元法僧自认为无法长久,所以向梁武帝请降,请求南下。

明代商品经济发达,城市繁荣,市民阶层兴起,为了适应城市生活的需要,通俗文学和戏曲得到了发展,丛书也不例外,一批嗜奇、消遣、生活性丛书先后问世。除了小说、戏曲等专类丛书的编集外,综合性丛书中有《古今说海》、《古今逸史》、《历代小史》、《稗海》、《稗乘》等,所收典籍多以野史、笔记、小说、类抄、杂著为主。

书名:寿亲养老新书

编著:元·邹铉撰

年代:明万历四年

页卷:548页4卷

大小:153M

简介:《寿亲养老新书》中以老年养生为专题,详述修身养性、药物与食治调理、按摩腧穴等保健内容,并附各类方剂120余首。另外还论述了老年日常起居、闲情逸致、将息与养性以及古今善行、行孝劝善和传闻轶事等方面。宋代陈直撰著的《寿亲养老新书》内容丰富,采撷占书简略适当,载方用药突出实用性。书成后,一直为后世养生学家所重视,是一部食治与养生不可多得的参考之书。综合性养生著作。4卷。元·邹铉撰。本书论述养生方法较详,主要针对老人。卷一原名《养老奉亲书》,为宋·陈直撰;卷二至卷四为邹铉续增。卷一讲饮食调养、形证脉候及简妙老人备急方等15篇,共223条,节宣之法详备;卷二分保养、服药诸篇,罗列古今丸、丹、膏、散、酒、粥、糕、饼等具体方药与主治;卷三与卷四为寝、兴、器、服、饮、膳、药石之忌宜,附妇儿食治诸方,共256条。其中卷三中的"太上玉轴六字气诀,为古代记载最详细的六字气诀;尚有"食后将息法"(系摘录沈括《杯山录》,此书现很少见到,颇有参考价值)及"养性"等气功养生方面的内容。

寿亲养老新书 ,元·邹铉撰,明万历四年。中医,养生系列,全书共548页4卷,总容量约为153M。古籍屋收藏。更多中医,养生系列百度搜索古籍屋进入网站查看。感觉不错关注留言点赞。是对我最好的支持。

温馨提示:

1本文古籍来源于网络,对于内容真伪无法考证,请大家不要较真去尝试,否则后果自负!

2 分享的目的仅供大家学习和交流,发扬和传承我国文化!

3 影印古籍数量过多,个别会缺页少码或扫描不清晰,也很正常!

如果喜欢此文的麻烦您帮忙转发一下,在此感谢!

字书。14卷。中国明代梅膺祚编。膺祚字诞生,宣城(今属安徽)人。此书依据楷体,将《说文解字》部首简化为 214部。按子、丑等地支分为12集。部首和各部中字,又按笔画多少顺序排列。共收 33179字。除古书中常用字外,还收有许多俗字;收僻字不多。注音先列反切,后注直音。解释字义通俗易懂。其编排体例,即偏旁分部检字法,一直为后世《正字通》、《康熙字典》等所遵循,成为中国字典、词典主要编排方式之一。此书为明代至清初最为通行之字典,《康熙字典》出,遂隐没不显,《四库全书总目》且不为著录。

第一,通史专著不谈,关于明史的断代史专著推荐以下几种:

《明史》(2册)汤纲,南炳文 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明史新编》傅衣凌 主编 杨国桢、陈支平著(人民出版社);现在新版改名为《中国历史 明史》

《晚明史》(2册)樊树志 (复旦大学出版社)

第二,关于南明史的资料与论著,有以下几种:

《南明史》(14册) 钱海岳 (中华书局)

《南明史略》 谢国桢 (上海人民), 此书未见新印。

《南明史:1644-1662》 (美)司徒琳 (上海书店)

《南明史》 顾诚 (中国青年出版社)

第三,关于清朝前期的史料暂不谈,说一下有关论著:

最著名的是孟森先生的《满洲开国史讲义》。

比较早的专著有周远廉的《清朝开国史研究》(辽宁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和《清朝兴起史》(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版))两部著作。

最近看到一本《清代前史》,没有阅读过。

第四,关于明代的古籍史料,重要的几种介绍如下:

1、《明实录》是明代史料的最重要的源头,台湾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据抄本校勘,共计正文133册,校勘记29册,附录21册,共183册,经过校勘之后的这套书依然是影印本的,没有标点。市面上也买不到的。最近线装书局出了一套《抄本明实录》,定价过万元。

2、《明史》,二十四史之一,有中华书局点校本,清朝编撰的官方明代正史,共28册。常见,也容易阅读。

3、《国榷》,有中华书局断句本,六册,私修的纪传体明史,未曾刊刻,也未曾被清廷删改,故保留了不少满洲人早期与明朝关系的史料;

4、《明史纪事本末》,纪事本末体明史,成书在《明史》之前,有中华书局的点校本,史料价值较高,也因册数少(4册),最便阅读。

5、《明通鉴》,编年体正史,有考异。岳麓书社的点校简体字本,册数仅3册,便于阅读。上海古籍出版的一册本为影印本。

6、《明会典》,官修之政书,若需研究明代的典章制度,此书为必读。但建国后未有整理本面世。

7、《南疆逸史》、《小腆纪年附考》、《小腆纪传》则为南明史料中最为详备者,中华书局版本因出版较早,又无重印,故不易得。

8、《国朝典汇》为崇祯年间编订,明代人研究本朝历史(太祖直至穆宗)的著作,在清代为禁书,有较多的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资料。目前,市面上有书目文献出版社的影印本出售。

9、《弇州史料》前、后集,私家修撰之史书,是《明史》的史料来源之一。

参考资料:

中国古代史史料学

《三才图会》

《三才图会》又名《三才图说》,是由明朝人王圻及其儿子王思义撰写的百科式图录类书。于1607年完成编辑,并在1609年出版。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有三卷本《三才图会》。

该书共一百零六卷,分天文、地理、人物、时令、宫室、器用、身体、衣服、人事、仪制、珍宝、文史、鸟兽、草木等十四门。每一事物,写其图像,加以说明。图文互证,细大毕载,足资钩稽。清代陈梦雷纂《古今图书集成》,颇采摭其图说。《三才图会》“人事”一卷中辑录了“象棋局面图式”、“象棋下子法”、“局面名数”、“棋九十分”、“象戏”、“象棋数诀”与六个残局等,这些内容可称吉光片羽,弥足珍贵的棋史资料。

《髹饰录》

《髹饰录》是明代黄大成所著漆工专著。全书分乾、坤两集,共十八章一百八十六条。《乾集》讲制造方法、原料、工具及漆工的禁忌;《坤集》讲漆器分类及各个品种的形态。这是一部专业性很强的工具书,为古代漆器的定名和分类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髹饰录》被公认为漆工艺的经典制作,其重要性及特点在于列举品种甚为繁多,且所讲漆器不限于明代,往往上溯古法,描述唐宋或者更早的制作,是研究漆工史的重要文献。书中为漆工提出了比较合理的分类,为漆器定名提供了依据。

此外,《髹饰录》中还带有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设计思想和设计原则:

①“利器美材”,黄大成指出这漆器设计制造两个最基本的条件,强调了工具与材料对于制器的重要性,这与先秦工艺典籍《考工记》中提出了“材美工巧”的工艺设计原则是一脉相承的,这对于当下产品的设计制作也都是适用的。

②“三法:巧法造化,质则人身,文象阴阳”的思想。所谓的“巧法造化”,即为善于师法自然,这正是中国古代造物艺术所一贯强调的要学习自然、顺应自然、崇尚自然的设计思想。而“质则人身”,则把漆器的胎质比作人的身体,器胎为骨,胎骨上的布、漆灰和漆如肉。“文象阴阳”,是要求漆器纹饰要讲究自然美感,阴阳相成,虚实相生。“质则人身,文象明阳”是“巧法造化”的具体化。

③“二戒:*巧荡心,行滥夺目”,一是要避免过分偏重装饰而失去造物的实用价值;二是要保持产品质量,不要制造行货使之泛滥。

“利器美材”、“三法”、“二戒”是在总结我国几千年来漆器产品设计的经验和失误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对漆器造型和装饰设计基本原则的高度概括和理论性总结。这些设计的基本原则,不仅适合于漆器产品设计,同样适合于其他实用产品的设计。对于我们今天进行现代工业产品的设计,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长物志》

《长物志》是明代才子文征明后人文震亨所著,书成于崇祯七年(1621),共十二卷,分别为:室庐、花木、水石、禽鱼、书画、几塌、器具、衣饰、舟车、位置、蔬果、香茗。

“长物”一词,意指身外之物,即非生活中的必需品,不过这些物品非一般的物品,而是投射和沉积了文人的选择和品格意志之物。这些物,在一开始归类时就没有放置在日常生活的范畴中,所以它们被称作“长物”,以现代的概念去解释,类似于“奢侈品”的概念。文人的“奢侈品”即是能够承载他们全部精神生活,让文人成为“文人”的外在表现。

《长物志》本质上算是一本中国式审美的文字总集,是从中国文化的角度看待事物的眼光。这一整套体系是数千年文化积淀下的产物,拥有大智慧的古代文人早就看透了生命的本质,人生数十载与历史长河相比,本就是白驹过隙,能够寻得一物倾心,执于一物,人便会与物相联。人能活数十年,而物却能承载人的精神千年长存。当你如此用心的欣赏这个世界时,世界便和你有关了。此刻,人已不再是世间之主宰,物也不必依价值高下而择取,天地有情,皆足可观。

《农政全书》

《农政全书》, 明朝徐光启著作,基本上囊括了中国明代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而其中又贯穿着一个基本思想,即徐光启的治国治民的“农政”思想。贯彻这一思想正是《农政全书》不同于其他大型农书的特色之所在。

由于古代中国劳动人民积累了数千年的耕作经验,留下了丰富的农学著作。先秦诸书中多含有农学篇章,其他的大型农书,无论是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还是元代王祯的《农书》,虽然是以农本观念为中心思想,但重点在生产技术和知识,可以说是纯技术性的农书。

《农政全书》按内容大致上可分为农政措施和农业技术两部分。前者是全书的纲,后者是实现纲领的技术措施

《园治》

《园冶》,是中国第一本古代园林艺术专著,明末造园家计成所著。《园冶》将园林创作实践总结提高到理论的专著,全书论述了宅园、别墅营建的原理和具体手法,反映了中国古代造园的成就,总结了造园经验,是一部研究古代园林的重要著作。《园治》全书分为三卷:第一卷是兴造论、园说、相地、立基、屋宇和装折等;第二卷是栏杆;第三卷是门窗、墙垣、铺地、掇山、选石和借景。全书结构严谨,全面论述了中国园林的风格、理论依据、建造法则以及如何巧妙地运用环境、人力、财务等条件来建造园林。

《园治》的主要美学思想和设计思想有如下几点:

①“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设计理念。尊重自然, 巧妙运用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以适宜人类居住和生活作为目的,体现着很强的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意识。这是当今社会也不可或缺的思想,一切活动必须以尊重自然为主。《园冶》中提到的“天人合一”已给现代人敲响警钟:人与自然只有在和谐共存的前提下,才能衍生良好的生活环境和设计理念,若偏离这根本,即使建造出再漂亮的亭台楼阁,也只是资源的浪费。

②“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设计思想。计成在总结造园经验时,提出园林 建造的理想境界就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完美地解决了人工制作和自然天成的矛盾,要求造园师通过把握自然规律,合理适度地利用山石花木的特性,尽量去除人工制造的痕迹。在园林艺术美的创造上,计成从园林的选址、法则、资源运用、理水、花木等角度论述了园林艺术中自然美和艺术境界的创造问题。

③ “巧于因借,精在体宜”的设计手法。借景本是古典园林建筑中常用的构景手段之一,在《园治》一书中上升到理论。借景,即在视力所及的范围内,将好的景色组织到园林视线中的手法。借景分近借、远借、邻借、互借、仰借、俯借、应时借7类。园林中的借景有收无限于有限之中的妙用。

《园冶》一书作为造园经验的总结,不仅详细探讨了园林建造问题,而且提出 “虽由人作,宛如天开”、“巧于因借,精在体宜”等造园思想,对我国建筑史、园林史、美术史具有重要意义。《园治》一书的局限性在于尚未提及“树木花草”和“水”。

《天工开物》

《天工开物》,中国明代科学家宋应星所著。该书记载了中国明代中叶以前的工艺技术,是一部综合性的科技巨著。它对中国古代的各项技术进行了系统地总结,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技术体系。对农业方面的丰富经验进行了总结,全面反映了工艺技术的成就。书中记述的许多生产技术,一直沿用到近代。

全书分为上中下三卷18篇。并附有123幅插图,全书详细叙述了农作物和手工业原料的种类、产地、生产技术和工艺装备,以及一些生产组织经验。全书按照“贵五谷而贱金玉之义”的顺序。上卷记载了谷物豆麻的栽培和加工方法,蚕丝棉苎的纺织和染色技术,以及制盐、制糖工艺。中卷内容包括砖瓦、陶瓷的制作,车船的建造,金属的铸锻,煤炭、石灰、硫黄、白矾的开采和烧制,以及榨油、造纸方法等。下卷记述金属矿物的开采和冶炼,兵器的制造,颜料、酒曲的生产,以及珠玉的采集加工等。

《天工开物》所蕴含的造物理念和设计思想:

①功能主义原则和设计的民主思想。明代晚期随着“经世致用”的思潮高涨,商品贸易的迅速发展,民间手工业行业的发展壮大,造物因而更加注重器物的实用性。《天工开物》一书中大量描述的正是这些供民间使用的器物,以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为目标。同时,在书中的内容也体现了宋应星重农的思想以及关注百姓的日常生活,他在序言中说“卷分前后,乃贵五谷而贱金玉之义。发现器具的目的,解决谷物加工的问题,给人民带了巨大的便利,这充分表现了其民主的思想。

②“天人合一”与系统的造物理念。“天工开物”就是“天然界靠人工技巧开发出有用之物”。宋应星通过实地的观察研究,对古代劳动人民的造物活动和生产技术进行了总结,讲究顺天造物,“天人合一”的造物观点。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通过自然来开发出有用的器物。系统性是我国造物重要的基本属性,在造物的整个活动中,各个环节都有明确的目标,各个环节相互联系上下协调。系统性造物不仅反映在对器具制作过程中对其大小、形态、功能、装饰等有步骤合理的规划,也体现于整个造物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地分工合作。如:陶瓷的制作、铸钟、锤锚等合众人之力,相互协调的生产活动。

③“适度节用”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在中国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中,展示出了节用的观点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尊重自然而非征服自然;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合理利用自然、保护生态,不过度消耗采伐的节约理念。例如《天工开物·五金》中就有对于贵金属再生利用的描述。

明代是中国古代设计的集大成时期,《天工开物》是此历史时期的科技著作,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也是中国艺术设计史上巨著,被称为“中国十七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闲情偶寄》

《闲情偶寄》,明末戏曲理论家李渔所撰写的一部杂著经。它共包括《声容部》、《居室部》、《器玩部》、《饮馔部》、《种植部》、《颐养部》六卷。其中,声容部论及生生活中的服饰装扮问题;居室部论及房舍构筑,窗栏图式及构式,墙壁、联匾、山石等园林营造和室内装饰问题;器玩部论及几椅、床帐、橱柜、箱笼、茶酒具、灯烛等的设计和制作问题;饮馔部,种植部、顾养部则分别论述了饮食烹任、种树养花和养生之道等问题。

《闲情偶寄》看似是一部杂著闲书,但李渔在闲谈散论中很鲜明的把自己的设计思想表达出来,这些设计思想可以归纳为几点:

① 注重功能、突出实用的设计思想。针对清代初期的设计出现脱离实用、脱离生活的倾向,李渔在《闲情偶寄》中,反复强调了造物的实用功能。如“人无贵贱,家无贫富,饮食器皿皆所必需”。李渔一生都以卖文演戏为生,出入过许多达官贵人的门下。他坦言,每每进入这些达官贵人华美的厅堂,看见古玩器皿辉煌错落,星罗棋布,心未尝没有动过。但他始终认为,这些珍器古玩的材料虽然美,但用这些材料制成的用品却不是尽善尽美的,其主要原因就在于脱离实用、脱离生活。

② 崇尚俭朴,主张创异标新的设计思想。尤其是园林营造和室内装饰,更加体现了李渔的这种思想。明末清初,产品设计和室内装饰设计的因循守旧、仿古复古和一味追求材料贵重、装饰华丽而缺乏创新的风气已有所抬头。针对这些现象,李渔在《闲情偶寄居室部》中,多次阐述了自己崇尚俭朴、主张创异标新的设计思想。

③“宜简不宜繁,宜自然不宜雕研”的设计思想。就是强调在造物设计和室内装饰方面,要体现简洁自然,反对烦琐堆砌,过分雕琢。李渔游历广东,看到市场上展示陈列的广式硬木箱便,有半数是用贵重的花梨、紫檀制成,而且工艺十分精湛,可谓穷工极巧。然而,箱子的四边角,却镶铜裹锡,把挺拔的线条和鲜明的锋棱全给掩盖了。对于这种以人为的烦琐堆饰,而破坏造型的材质美、自然美和整体美的设计,他认为要顺其自然,遵循客观规律。

此外,在《闲情偶寄》中,李渔对室内装饰、器物设计、服饰化妆等还有不少精彩的见解。作为明末清初的文人,李渔能如此关注设计,阐述自己如此深刻的设计思想和理论,并亲自参与设计,这是非常值得称道的。尤其是在清代艺术设计仿古复古、矫揉造作、奢华烦琐之风盛行的时候,李渔坚持自己以实用功能为第一,崇尚俭朴、简洁、自然,主张创异标新的设计思想,更是难能可贵。

《畴人传》

“畴人”在中国古代指的是从事天文、历法、仪器、星占等术业的人。术业一般多为子承父业。阮元撰写《畴人传》历时四年。书中记录自上古至乾隆末年243位天文、历法、算法家,另有37位西洋学者。

内容涉及历代天文、历法、推算资料、论天学说、仪器制度以及算学等方面,星占之学则未收入其中。《畴人传》的编撰方法是每人一传,传末有作者评说,篇末注明材料出处。此书前42卷记中国学者,后四卷附记对中国科技有影响的外国学者打破了学术上的国界,在闭关锁国的清朝,其思想难得可贵,不足之处就是范围狭窄,局限于天文历算,未将其他自然科学包括进去。

《畴人传》的刊行,标志着中国历史上有了第一部纪传体科技史的和第一部科学家、设计师传记。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