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才能算是古籍?
古籍,是指未采用现代印刷技术印制的书籍。图书在古代称作典籍,也叫文献,兼有文书、档案、书籍三重意义。随着时间的进展,将记事类文件加以编排,供人阅读,并达到传播知识经验的目的,便形成了一部图书,图书的内容日益增多,载体趋向多元,制作技术不断改进,为了方便阅读,产生了"简册"、"卷轴"、"册页"、"线装书"等不同的装帧样式。
古籍定义,"今"而来的,未采用现代印刷技术印制的书籍,皆可称之为古籍。当人们开始有意识地将文字刻写在特定形式的材料上,借以记录知识、传播思想,图书才开始出现。在《中国古籍编撰史》中提出图书必须具备以下六个构件:知识信息;著作方式;文字;物质载体;文字制作技术;装订形式。以这六条标准来衡量诸多图书起源的几种说法:"陶器说"过分强调陶文的作用,但陶文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品;"河图洛书"只是出自荒古的神话传说,不足为凭;甲骨、青铜、石刻均不能称之为图书。
先解释"古籍"的"籍"。"籍"在这里就是书,"古籍"是古书的雅称。什么样的东西才算书,殷商时龟腹甲、牛肩胛骨上的文字只是占卜后刻上去的卜辞,并未构成书。商周时青铜器上的铭文即所谓"金文"是王公贵族们对铸器缘起的记述,尽管有时为了夸耀自己的功勋,文字很长,但其性质仍和后世纪功颂德的碑刻相近似,也不能算书。中国殷商时已开始在竹木简上写文字,《尚书》的《多士》篇里说:"惟殷先人,有册有典。
鲁迅简介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
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
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
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
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
安。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
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
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
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
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
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
集续编》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
史上的不朽杰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
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
教务主任。1927年10月到达上海,开始与其学生许广平同居。1929年,儿子周海婴
出世。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
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
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
《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
《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
外集拾遗》等专集中。鲁迅的一生,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
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乙种〕、
《莽原》、《语丝》、《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
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
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学,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整
理《嵇康集》,辑录《会稽郡故书杂录》、《古小说钩沈》、《唐宋传奇录》、
《小说旧闻钞》等等。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民众上万名自发
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
重建的鲁迅墓题字。1938年出版《鲁迅全集》〔二十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鲁迅著译已分别编为《鲁迅全集》〔十卷〕,《鲁迅译文集》〔十卷〕,《鲁迅日
记》〔二卷〕,《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1981年出版了《鲁
迅全集》〔十六卷〕。北京、上海、绍兴、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
纪念馆等。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
本。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
下面是具体的:
鲁迅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为《新青年》写稿时使用的笔名。
鲁迅于1881年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破落的大家庭里。绍兴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传统的地方,保留有众多的名胜,如古代治水英雄夏禹的陵墓,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留下的遗迹,近代反清女杰秋瑾从容就义的轩亭口,等等。民间还有各式各样的戏剧演出和传说故事。乡亲们最津津乐道的是两个“鬼”:一个是“带复仇性的,比别的一切鬼魂更美,更强的鬼魂”——女吊;另一个是腰束草绳,脚穿草鞋,手捏芭蕉扇,富有同情心的“无常”。乡土传统与民间文化,深深地影响着鲁迅的一生。
鲁迅从小就表现出活泼的性格。因为外祖母家在农村,鲁迅也就有了一批农民小朋友,一起在朦胧的月色下,划着白色的小航船,赶去看戏;回家的路上,肚子饿了,就“偷”自家地里的豆煮了吃。鲁迅还在叫做“百草园”的后园里,发现了大自然的无穷趣味: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椹;蟋蟀弹琴,油蛉低唱;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的何首乌;人首蛇身的“美女蛇”的传说……正是这样自由的童年生活,开发与培养了未来作家鲁迅的创造力与想象力。
6岁时鲁迅告别了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拜本城中极方正、极有学问的寿镜吾老先生为师,一直读到17岁。在这里,他熟读了儒家的经典,又在课余广泛阅读了儒家之外的各种杂书:小说,野史,笔记……不仅关注历史、人事,也注意观察自然。这样开拓了鲁迅广阔的精神空间,为鲁迅以后思想与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宽广深厚的知识基础。
鲁迅的童年也有阴影:13岁那年,祖父因故入狱,不得不随着全家到亲戚家避难;以后父亲病重,家庭生活也从小康陷入困顿。作为长子的鲁迅,不得不经常出入于当铺与药店,在周围人的歧视与侮辱中,感受社会的冷酷与势利。父亲最后因庸医的延误而过早离世,更给少年鲁迅以很深的刺激,他由此开始了对中国社会、文化、人世与人心的思考。
1898年,18岁的鲁迅,揣着慈母多方筹措的8块银元,离开了家乡,到异地去寻求新的出路。他先进了南京水师学堂,后又改入路矿学堂。在求学期间,鲁迅开始接触物理、数学、化学等现代自然科学知识,并阅读外国文学与科学著作。特别是严复翻译的英国人赫胥黎的《天演论》,更给他带来了一阵惊喜,他从《天演论》所介绍的进化论学说里,接受了一种自强、自立、自主的人生哲学,同时强烈地感受到在激烈竞争的世界里,处于落后地位的中华民族的危机。
1902年,鲁迅东渡日本,两年后怀着“科学救国”的梦想,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希望毕业以后回国救治像父亲一样被误的病人。在仙台,他虽然也遇到了像教解剖学的藤野严九郎先生那样关心自己的老师,但也不时受到歧视;特别是有一次课堂里放映记录日俄战争的幻灯画片,看到一个替俄军当侦探的中国人被日本军队捉住杀头,旁边竟站着一群中国人在围观。鲁迅受到极大刺激,由此觉悟到医治精神上的麻木比医治身体上的病弱更为重要,改变中国第一要著是改变中国人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当推文艺。于是鲁迅决定弃医从文。他和朋友们热烈地讨论着:怎样才是理想的人性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它的病根何在并于1903年、1907年、1908年公开发表了第一批论文,提出了“立国”必先“立人”的思想,呼唤“精神界之战士”。
鲁迅于1909年回国后,一直在痛苦地思索,沉默了将近十年。直到1918年五四运动前夕,才在朋友的鼓动下,提笔写了《狂人日记》,发表在《新青年》杂志上。这是中国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小说通过一个“狂人”之口,对几千年的旧传统提出了大胆的质问:“从来如此,便对么”揭露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是一部“吃人”的历史,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小说发表后,引起了社会的极大震动,鲁迅一发不可收,连续写了多篇小说,后来编为《呐喊》《彷徨》两本小说集,分别于1923年和1926年出版。
鲁迅后来对自己的创作追求作过说明,说他写小说的目的是要使中国人民觉悟起来,“改良这人生”,因此小说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他最关注的是下层社会“不幸的人们”,创作了许多以农民和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的小说,开拓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描写题材。鲁迅在观察与表现他的小说主人公时,始终关注的是“病态社会”里的人(农民和知识分子)的精神“病苦”。因此,在《药》里,他仅用一床“满幅补钉的夹被”暗示了华老栓一家生活的贫困,正面展开描写的是他们吃人血馒头的精神的愚昧。在《故乡》里,最震撼人心的不是闰土的贫穷,而是他一声“老爷”所显示的心灵的隔膜。《祝福》的深刻性正在于描写了祥林嫂在封建神权下所感到的恐怖。鲁迅同样严峻地揭示了知识分子的精神创伤与危机:辛亥革命时期独战多数的英雄,在强大的封建传统的压力下,像一只蝇子飞了一个小圈子,又回来停在原地点,在颓唐消沉中消磨着生命(《在酒楼上》);五四时期勇敢地冲出旧家庭的青年男女,眼光局限于小家庭凝固的安宁与幸福,既无力抵御社会经济的压力,爱情也失去力量,只能又回到旧家庭中(《伤逝》)。
鲁迅还说过,他写小说,是因为青少年时代许多痛苦的记忆,使他不能忘却。于是,当年在日本幻灯片里所看到的那些围观的麻木的中国人(鲁迅称之为 “看客”),就不断地出现在他的小说中:在《孔乙己》里,主人公的不幸(包括他被丁举人残忍地打断了腿),没有引起周围人的任何同情,大家只是围观着取笑他;在《祝福》里,人们争先恐后地赶去听祥林嫂讲述“阿毛被狼吃了”的“故事”,并不是出于同情,而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在无聊的生活中寻求点刺激。而这些人在听厌了之后,又立刻唾弃,对祥林嫂加以又冷又尖的笑。人们就是这样鉴赏着他人的痛苦,这不仅是麻木,更显示了一种人性的残酷。而在《药》里,小说真正的主人公夏瑜怀着“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的信念,自觉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但老百姓却急急忙忙赶着去“看”他被杀,茶馆里的茶客更把他的受害作为闲聊的谈资。先驱者的一切崇高的理想与流血牺牲,全都成了毫无意义的表演。在这些描写的背后,读者不难感觉到,鲁迅用一种悲悯的眼光在“看”。他的小说正是对现代中国人的灵魂的伟大拷问。鲁迅如此无情地揭示人的精神病态,是为了揭露造成精神病态的“病态的社会”。鲁迅由此开拓出“封建社会吃人” 的主题,不仅是对人的肉体的摧残,更是对人的灵魂的毒害与咀嚼。
最充分地体现了鲁迅小说的这种“民族自我批判”(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改造国民性”)特点的,无疑是他的代表作《阿Q正传》。鲁迅自己说,他写这篇小说是为了画出“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并且说“我还恐怕我所看见的(阿Q)并非现代的前身,而是其后,或者竟是二三十年之后”。于是,中国的读者也就永远记住了,并且永远摆脱不掉这位头戴毡帽的阿Q。鲁迅在他身上发现的是“精神胜利法”:尽管阿Q处于未庄社会最底层,在与赵太爷、假洋鬼子,以至王胡、小D的冲突中,他都是永远的失败者,但他却对自己的失败命运与奴隶地位,采取了令人难以置信的辩护与粉饰的态度。或者“闭眼睛”:根本不承认自己的落后与被奴役,沉醉于没有根据的自尊之中:“我们先前——比你阔得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或者“忘却”:刚刚挨了假洋鬼子的哭丧棒,啪啪响过以后,就忘记一切而且“有些高兴了”。或者向更弱小者(小尼姑之类)发泄,在转嫁屈辱中得到满足。或者“自轻自贱”,自甘落后与被奴役:“我是虫豸——还不放么”在这些都失灵以后,就自欺欺人,在自我幻觉中变现实的失败为精神上的虚幻的胜利:说一声“儿子打老子”就“心满意足的得胜”了。甚至用力在自己脸上连打两个嘴巴,“仿佛是自己打了别个一般”,也就心平气和,天下太平。而一旦造起反来,也是做着想要什么就有什么的奴役他人的梦。因为鲁迅,人们终于认识到自己与他人身上的这种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是中华民族觉醒与振兴最严重的思想阻力之一。因此,小说的结尾,阿Q在走向法场前的一瞬间,突然感到可怕的狼一样的“眼睛”在“咬他的灵魂”,高声一叫:“救命……”所有的中国人读到这里,都被震动了。小说后来翻译成多种外文,许多外国读者也在自己或同胞身上发现了阿Q,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就表示,阿Q让他想起了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农民。这或许表明,阿Q的“精神胜利法”揭示的是一种人类精神现象;鲁迅的《阿Q正传》可以说是一部“为人类写作”的作品,它不仅是最早介绍到世界去的中国现代小说,也是中国现代文学自立于世界文学之林的伟大代表。
鲁迅的《呐喊》《彷徨》不只是以“表现的深切”震撼人心,而且以“格式的特别”吸引了广大读者。早就有人指出,鲁迅的每一篇小说都试验着采用一种新的形式,很少有雷同,充分显示了鲁迅的创造力与想象力。例如,他的《狂人日记》用的是“日记体”,按照“狂人”心理活动的流动来组织小说。《孔乙己》又别出心裁地选用酒店的“小伙计”来讲述故事,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同时观察与描写孔乙己的可悲与可笑,看客(酒客与老板)的麻木与残酷,而“他”自己也逐渐参与到故事中来,先是“附和着笑”,后又冷酷地拒绝了孔乙己教自己识字的好意,终于成为“看客”中的一员。《药》更是出人意料地将小说的主人公夏瑜置于 “幕后”,而以主要篇幅描写人们对他的牺牲的种种反应,让读者在自己的想象中来完成他的形象。《故乡》《祝福》这样的“第一人称叙述”的小说,都讲了两个故事:在讲述“他人”的故事(闰土的故事、杨二嫂的故事、祥林嫂的故事)的同时,也在讲“我”的故事,因而具有浓郁的抒情性,两类故事互相渗透、影响,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结构。鲁迅这样自觉的形式试验,使他成为“创造新形式的先锋”,深刻地影响着后来的作者。
在写作《呐喊》《彷徨》的同时,鲁迅还创作了散文集《朝花夕拾》(作于1926年,1928年出版)和散文诗《野草》(作于1924-1926 年,1927年出版)。这是两部写法与风格迥异的现代散文的经典。《朝花夕拾》最初陆续在报刊发表时,总题为“旧事重提”,鲁迅大概是回想起幼时,水乡的夏夜,在大树下乘凉,听老人们谈闲天、说故事的情景。《朝花夕拾》也是在谈闲天,是对生命的童年时代(“朝花”)的回忆与重提。于是,在鲁迅生命历程中,留下印记的人和事都一一流泻在鲁迅的笔端:民间传说中的“无常”,父亲的病,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藤野先生,还有我们没有提及的幼时的保姆“长妈妈”,一生坎坷的老友范爱农,等等。鲁迅是怀着温馨的爱去回忆的,从中显露出鲁迅心灵世界最为柔和的一面,又内含着一种深沉的悲哀。《野草》是另一类散文,是“梦” 的产物:全书三分之一的篇章都以“我梦见”为开头。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个奇诡的世界:夜半时分的幻觉中听见“吃吃”的声音(《秋夜》);“人睡到不知道时候的时候”,“影”来“告别”(《影的告别》);青白的冰谷中看见“死火”,“有炎炎的形,但毫不摇动,全体冰结,像珊瑚枝”(《死火》);“狗”追着 “人”,大声质问,“人”拼命“逃跑”(《狗的驳诘》)……鲁迅把他在儿时敷演童话的想象力发挥到了极致,借以表达自己微妙的难以言传的感觉、情绪与心理,对人的生命进行更深层次的哲理思考。鲁迅对别人说“我的哲学都在《野草》里”,读者也因此有机会借《野草》去窥见鲁迅灵魂的深处。
鲁迅在进行小说、散文创作的同时,又在《新青年》等报刊杂志上发表杂文。五四前后,他在北京期间所写的杂文,编有《热风》《坟》(其中一部分是世纪初写的论文)《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集。1926年8月至1927年10月,鲁迅因北方反动势力的迫害而南下,先后在厦门大学与广州中山大学任教,这一时期的杂文主要收在《而已集》里。1927年底,鲁迅定居上海,开始了他“最后十年”的生命历程,并以主要精力进行杂文创作。先后出版有《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等。
鲁迅曾经说杂文是“感应的神经”,作为一种报刊文体,它的最大特点是能够对正在发生的社会、思想、文化现实作出最迅速的反应,并及时得到社会的反响。因此,它是鲁迅这样的时刻关注国家民族命运、民众疾苦的知识分子,与他所处的时代保持密切联系的最有效的方式。鲁迅又说,杂文作者的任务,“是在对于有害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抗争”,并因此把杂文分为“社会批评”与“文明批评”两类。鲁迅一生都在战斗,怀着“立人”的理想,把批判的锋芒指向任何形式,任何范围的对人的奴役与压迫(民族的奴役、阶级的压迫、男性对女性的歧视、老人对少年的摧残、强者对弱者的侵犯,等等)。他说他这样做,并不是个人的意气,而是为了中国与人类的“将来”,因此他的一切批评“实为公仇,绝非私怨”。鲁迅的15本杂文集,就是从五四前后到30年代中期中国社会的忠实记录,就是一部思想、文化发展的历史。而作为一个作家,鲁迅更为关注的是在历史事变背后人的思想、情感、心理的反应与变动。鲁迅曾充满自信地说:“‘中国大众的灵魂’,现在是反映在我的杂文里了。”在这个意义上,鲁迅的杂文就是一部活的现代中国人的“人史”。如果要真正了解中国的社会与历史,特别是要了解中国人,那就读读鲁迅的杂文吧。
鲁迅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还奉献出了一本小说集《故事新编》(除3篇写于20年代,其他大都写于1934年和1935年,1936年出版)。这是身处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鲁迅对“故事”(古代神话、传说与史实)的“新编”(新的阐释与激发)。进入鲁迅文学世界的古人,或是古代的神话传说中的英雄:女娲(《补天》)、后羿(《奔月》)、夏禹(《理水》);或是历史中的圣贤人物:孔子、老子(《出关》)、墨子(《非攻》)、庄子(《起死》)、伯夷、叔齐(《采薇》),等等。在传统文本里,这些人都居于高堂圣殿,神圣不可侵犯,但到了鲁迅的笔下,却全都回到日常生活情景中,抹去了英雄的神光,还原于常人、凡人的本相。因此,《奔月》不写射日英雄后羿当年的赫赫战功,而竭力写他功成名就“以后”,成为普通人的遭遇:天下的鸟兽全被射死,再无用武之地,只能整日为吃食而奔波;被人们冷落、遗忘不说,学生也来暗算自己了,最后连老婆(嫦娥)也远走高飞:这“先驱者的命运”的思考与表现,发人深省。《非攻》里的墨子在完成了止楚伐宋的历史业绩“以后”,并没有成为英雄,却遇到了一系列的倒霉事:被搜检了两回,募去了破包袱,“又遭着大雨,到城门下想避避雨,被两个执戈的巡兵赶开了,淋得一身湿,从此鼻子塞了十多天”。这最后一笔苦涩的幽默,才真正令人难忘。整部《故事新编》充满了鲁迅式的幽默,而骨子里仍然藏着固有的悲凉;此时的鲁迅正面临死亡的威胁,处于身心交瘁之中,却能写出如此从容、洒脱的文字,这正意味着他的思想与艺术都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1936年10月19日,这位本世纪中国与世界的文学大师,放下了手中的笔;这位思想的巨人,停止了思想。成千上万的普通人自动地来为他送行,在他的灵柩上覆盖着一面旗帜,上面写着三个字:“民族魂”。
间接描写就是通过对其他人物的描写来映衬、烘托出所写人物,或通过别人的评述来描写人物,即以“烘云托月”的手法,来达到以“虚”写“实”的目的
细节描写在刻画人物性格、丰满人物形象、连接故事情节、丰富作品内涵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生动的细节描写,有助于折射广阔的生活画面,表现深刻的社会主题
环境描写在烘托气氛营造氛围方面作用明显,或者设为下文的展开做铺垫
句子的作用:
开头的有领起下文或看门见山的作用中间多是承前启后的过渡作用最后总结全文
复习之修辞手法
修辞是修饰文字词句,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
我们在初中阶段需要辨析、运用的修辞格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复、设问、反问等七种,教材中常出现的还有对偶、互文、借代、引用、反语等
中考链接
《考纲》:“借助常用的语法修辞知识理解文章的重要语句,体会它们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考试题型主要有判断(选择题)、辨析其表达作用(参考阅读)、仿写或续写修辞句通过仿写的形式考查修辞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是近年中考的一大趋势
修辞的基本表达效果
比喻 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
拟人 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夸张 揭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排比 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反复 强调某个意思,某种感情
设问 提醒人们思考,或为了突出某些内容
反问 增强语气
复习之记叙文
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记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
精析考纲要点:
1、整体感知,分清要素、人称、线索、顺序
2、理解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的作用
3、分析层次,理解内容,明确详略,归纳中心
4、品词赏句,理解关键性词句的含义及作用
5、欣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现手法等
答题总原则
一、浏览考题,整体感知
二、缜密审题,明确要求
三、局部探索,深入品读
四、整体检验,确保准确
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记叙的人称及作用:
1、第一人称:以“我”、“我们”的口吻或角度展开叙述
作用:便于直抒胸臆,读来有亲切感和真实感
2、第二人称:出现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叙述中,出于直接抒情的需要但记叙文通篇一般不采用第二人称
作用: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便于感情的交流,有利于直接感染读者
3、第三人称:指作者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上把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经过告诉读者
作用:不受时空限制,能够从多方面自由叙述,便于塑造人物形象和表现文章主题
记叙文的线索:
线索是贯穿全文始终的一条脉络,体现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它把所有材料联结成一个有机体
可以作线索的大致分六类:
1、以具体事物或事物的特征为线索如《白杨礼赞》以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贯穿全文
2、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如《背影》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
3、以中心事件为线索如《清兵卫与葫芦》以清兵卫一直喜好葫芦、收集葫芦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
4、以思想感情为线索如《山米与白鹤》、以山米对外祖父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
5、以时间推移或空间变换为线索如《小男孩》以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即以他的行踪为线索
6、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如《孔乙己》以小伙计“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塑造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
找线索的技巧:注意题目、文中多次出现的字眼、议论抒情的句子等
记叙的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的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在叙事过程中插入与中心思想有关的事件 )
作用:对主要情节和人物描写起补充、铺垫、衬托的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理解描写、议论、抒情表达方式的作用
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进行精描细刻描写分为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人物描写(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等)可揭示人物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能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推动情节的发展,突出主题社会环境描写交代背景、能揭示人物思想产生和导致事件结局的社会根源
议论:记叙文中的议论是作者直接对叙述内容发表见解、判断、表明态度,点明或深化主题,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抒情:作者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抒胸臆,表达强烈的感情,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给读者强烈的感染和震撼
归纳文章中心思想的技巧:
1、分析文章标题;
2、分析文章的结尾;
3、分析文中议论抒情的句子;
4、结合概括各段大意的基础上归纳中心;
5、有些文章比较复杂,必须从多方面入手,综合分析,才能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中心
关键句子的理解
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①点明题旨的句子;
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
③总结全文的句子;
④引用的句子;
⑤起承转合的句子
重点语句的作用
一般可从两方面考虑:
一从结构上,
常起:A承上启下过渡、B总领下文或C总结上文的作用;
二从内容上,
常有:A开篇点题,B设伏笔、C作铺垫、D深化中心、E点明主旨(画龙点睛)等作用
开放性阅读试题的
这类试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根据选文材料谈看法、感受和启示;
(2)、结合实际阐述对选文内容的理解;
(3)、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说;
(4)、根据生活、学习经验,对选文材料谈自己独到的见解;
(5)、联系实际对文中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和设想;
(6)、调动知识的积累,考查选文材料由内向外的延伸和课本外与内的联系;
(7)、发挥联想、想像补写有关内容;
(8)、对文中的艺术手法或美点进行赏析
答题套路:
(1)表达时最好要有标志性语言在答题时可以先用“我认为……”言简意赅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再用“比如”、“例如”之类的词语,运用举例论证或道理论证来支撑自己的观点
(2)、表达内容要紧跟时代步伐,贴近生活实际
(3)、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4)、语言要通顺,表达要流畅
复习之说明文
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
所谓“特征”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只有抓住它,才能说明这一事物或事理的独特之处
说明文的三要素:
被说明事物的特征、说明顺序、说明方法
说明文常见的三种顺序:
时间顺序 、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说明文常用的三种方法:
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
说明方法作用常见答题模式:
1、举例子:用例子(要点出是什么例子),具体生动地说明了…特征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2、列数字:准确、严密地说明了……特征,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3、作比较:把……和……相互比较, 突出强调了……的特点···
“能不能删” 方法归纳
1、表态:不能删
2、定性(什么上的限制)+(替换法)解词或解释句子
3、若删去,句子意思成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
4、XX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科学性
分析引用古籍或名言的目的:
先要理解所引古籍或名言的含义,现联系说明的内容,看看这两者间有何内在联系,就能领悟其引用的目的了
作用:在文章开头叙述故事,其目的往往是为了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或者是为了引出说明对象
在文章或段落中间叙述故事,往往是为了增强说明文的可读性,同时也为了说明事物的来源或作用
认真地阅读文章以及题目所涉及的一切材料,从中得出自己的观点,还要注意语言的表达要符合题目要求
记叙文文体知识及阅读方法
近几年全国各地的中考语文试题,无一不有对记叙文阅读能力的考查,可见记叙文阅读的重要性纵观这些试题,从选材看,内容丰富,语言优美,贴近生活,易于理解材料更关注人的情感世界,大多是选择反映亲情、友情,给予人生启迪的内容从试题类型设置看,一般由主观题占主导地位,其中开放性试题越来越多,着眼于对文章的整体感知
考查内容:读懂文章,能解释、说明、概括阅读材料的内容和特点,能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归纳中心意思,分析写作方法,明了作者的意图及感情,并进行初步的评价和赏析
题型特点:以主观题为主的综合题型,多数题目的答案要用文字来表述,答案不追求惟一性和标准性,要求“意思对即可”;同时各地的开放性试题也日益增多,成为一种新颖的题型,也越来越被重视
命题规律:从命题规律来看,主要进行如下几个方面的考查:
1、对记叙文要素、顺序、详略的分析理解
2、对文章、层意、段意的概括
3、对文章、段落的结构分析
4、对文中表达方式的辨别与理解
5、对词语的意思、含义、表达作用的品析
6、对句子的意思、含义、表达作用的品析
7、对文段的表达作用的理解与分析
8、对文与段的表达技巧、表现方法的理解及对艺术特色的欣赏
9、感受人物,分析事件,领会主旨
10、进行与文章内容有联系的个性化表述
这些是记叙文阅读命题的最为常见最为基础的角度,几乎所有的题型创新都不能离开这些角度,所以这也是记叙文阅读复习的基本内容记叙文的阅读复习,首先要明确有关的知识点,把握其文体特征,进而学习解题的思路与技巧
一、识记、理解记叙文体常识
1、概念 作者主要运用记叙、描写两种表达方式进行叙事、写人、写景状物,表现人物思想性格和道德风尚、揭示人生哲理和社会本质、反映自然规律等所作的文章
2、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3、人称 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4、角度 直接(正面)、间接(侧面)
5、顺序 顺叙、倒叙、插叙
6、段落层次
7、中心思想
8、描写对象 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细节描写
9、描写方法 外貌(肖像)、语言(对话、独白)、神态(神情)、动作(行动)、心理
10、记叙线索 叙事线索、抒情线索
11、剪裁 详写、略写
二、阅读方法与技巧
(一)理解概念
1、表达方式 主要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渗透其中
记叙 体现在事件的叙述中,揭示事理,反映人物思想性格
描写 体现在人物或环境的描摹中,表现人物形象、渲染气氛、衬托情感、推动情节发展
抒情 体现在叙事过程中,作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感悟、体验而表达出的喜、怒、哀、愁等爱憎感情,有直抒胸臆、间接抒情之别
说明 体现在叙事过程中,对个别事物进行具体形象的说明,使记叙内容更详尽充实
议论 体现在叙事过程中,对人物形象、事件所内含的意义进行哲理性分析表述,深化文章主题
2、记叙范围 主要是叙述事件、刻画人物形象、描写自然景物和社会面貌
3、记叙主题 主要包括人物的思想性格、道德风尚、自然规律、人生哲理、社会本质意义
(二)辨析要素、人称、角度、顺序、线索
1、要素 通常在行文中直接找出或从文中找出关键字词归纳概括
时间、地点 文中表示具体时空的词句
人物 一般把握主人公的形象特点及次要人物的衬托作用
事件的起因 在掌握主要事件的基础上以“为什么发生这件事”示问解答
事件的经过 一般是主要事件的具体化,以“发生了什么事”示问解答
事件的结果 事件的结束,以“这件事最后怎么样”示问解答
2、角度 站在作者或文章内容中出现的人物的方位上予以辨析
直接(正面) 直入正题,以当事人的身份描述人物或事件
间接(侧面) 以第三者的身份对人物或事件进行描述
3、顺序 按照叙事的先后过程,予以确定
顺叙 以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一一直叙,先始后终的交代事情的来龙去脉
倒叙 以回忆的形式,先叙述发生过的时间或事件的结果,然后承接上文,再叙述正在发
生的事件或事件的起因
插叙 在顺叙事件的过程中,中间插入与正文事件密切相关的内容,对正文内容作出必要的补充
4、线索 行文中,串联起各个事件或贯穿全文始终的事物或作者的情感
物线 在文中多次提及或重复出现的事物
情线 作者在叙事过程中所表达的真挚情感及其变化
(三)掌握方法,灵活运用
1、 快速阅读全文,大致把握文章内容
2、 审清文题,明确所问
3、 回顾所学,正确解答
4、 辨清题型,文章答案文章找
可找答案的题型有:记叙要素中的时间、地点、人物要素;照应内容;指代内容只要对照题目从文中找出相应词句即可
例:鲁迅《社戏》“夏夜看戏”
时间:夏夜
地点:去赵庄的航船上
人物:我和小伙伴们
照应的内容:“似乎听到歌吹了”照应“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婉转、悠扬”等
指代的内容:“因为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中的“这里”指代“鲁镇的平桥村”
5、 紧扣中心,深入理解,归纳概括
① 如何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
分析人物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外貌、动作、神态、心理特征
例:鲁迅《孔乙己》“孔乙己第一次到酒店喝酒的情景”
外貌——贫困潦倒、好逸恶劳
语言——迂腐可笑、自欺欺人
神态——死要面子、掩饰不安
动作——穷酸、显示是个规矩人
理解具体事件,了解人物形象
例:魏巍《我的老师》“排除小纠纷”
反映了蔡老师公正、善良、热爱学生的精神品质,也表现了“我”热爱、赞颂老师的思想感情
从叙述角度了解人物形象
例: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松骨峰战斗”
直接描写了志愿军战士在松骨峰与敌人激战的情景,反映了志愿军战士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并通过营长述说战后的情景间接表现了志愿军战士对敌人的刻骨仇恨
② 如何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把握记叙文的中心要特别注意文章的开头、结尾和过渡开头、结尾的文字往往能够点明文章的中心或者所要塑造的人物形象的意义,从表达方式上看多是抒情和议论的句段另外,记叙文中过渡段也是不可忽视的这些过渡段绝大多数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使文章过渡自然,浑然一体同时,过渡段往往既是对上文的小结,点明主要内容,又是对下文的提示
不同类型的记叙文,在归纳中心上有所不同以记事为主的文章,要侧重对事件的把握,通过对事件发生、发展、变化过程的理解,分析事件本身的内涵以写人为主的文章,要通过对人物的分析,把握人物的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以写景状物为主的文章,要侧重体会所写景物的特点,通过分析景物特点而捕捉蕴含在其中的思想感情
归纳中心意思的主要格式是:本文记叙了……(对所写人或事件内容的概括),表现了(歌颂了或揭示了) ……(指事件意义、人物思想品质、性格特点等)
归纳中心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注意题目的提示一般说题目是文章内容、作品风格、写作意图的直接或间接表现不少文章的题目与中心意思有密切的联系,甚至就是中心意思的高度浓缩(2)抓住重点语段文章的每一个段落都是为表达中心服务的,其中的重点段往往比较明确地揭示了中心这样的段落多在开头或结尾,也有的放在文章中间(3)注意议论、抒情等揭示中心的语句记叙文以叙述、描写为主,在写人叙事中,作者往往要流露出喜怒哀乐的情感,要表明自己爱憎好恶的态度及情感,这种态度大多可从议论、抒情的语句中显示出来(4)有些文章要注意弄清时代背景对于那些内容较深,有时代距离的文章,归纳中心时,要适当联系时代背景,弄清时代与人物或事件的关系后,才能正确归纳中心
例:《我的叔叔于勒》
本文通过叙述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变化表现了菲利普夫妇自私冷酷、惟利是图的思想性格,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③ 怎样确定剪裁的详略
记叙的中心与详略:要能整体感知,准确把握文章中心分析材料与中心的关系,理解材料的详略安排明确:记叙文中涉及的人、事、景、物等叫材料,作者对生活的认识和感受叫中心材料是为表达中心服务的作者要根据中心的需要选材和剪裁对表达中心有用的材料就写,无用的就不写;对表达中心有主要作用的重点材料就详写,其余材料就略写阅读顺叙文要认真分析每个材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从而准确概括出记叙文的材料(写了什么)和中心(为什么写)
例:《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西路军的渡江情况最能表现中心,所以详写;中、东路军的渡江情况与中心关系不大,因此略写
④ 怎样划分文章的段落和归纳其大意
记叙文段落(层次)的划分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按时间先后和情节发展变化划分这种情况常有提示性词语出现2、按叙述的空间或地点的转换划分3、按材料的性质划分4、按作者的认识过程或思想感情的变化来划分5、按人物活动划分写一个人的几个活动片断及写几个人物的文章,可用这种方法当然,有的记叙文的段落常常是以一种方式为主,同时还兼有另一种方式
段意(层意)归纳的几种方法:1、摘句法:即摘录这一段(层)中最能表现中心的语句(首括句、结尾句、中心句)2、缩句法:可将能表现段意(层意)的长句压缩成短句3、结合法:在各层意思不可缺时,可将各层意思结合起来归纳4、择要法:在若干层意思中,可选择主要层意为段意概括内容要抓住内容要点,用简明、准确的语句表达出来,概括性要强,语句要完整
阅读记叙文需要注意的几点:写人的文章主要分析人物的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神态等反映人物的性格特点,表现主题记事的文章要弄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分析事件的意义和它体现的中心思想以写景为主的文章主要是借景抒情,在分析时要注意:(1)写景层次、景物特点、写景顺序、情景交融(2)想像、联想、各类修辞手法的运用借物抒情的文章主要是通过对某物的外形、内在特点的描绘,运用联想、类比、衬托来歌颂(也有少数批判)与之有关的人物的内在精神特征,往往采用象征手法,多有议论、抒情,且常为篇末点题分析这类文章要注意:(1)文中富有哲理的语言警句;(2)这种富有哲理的语言警句是以文中的哪类物的形象的描写作为载体的,这类物的形象的描写的何种特点;(3)想象、联想、象征写法的运用
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建立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年级读书内容体系:预备、初一年级,年龄较小,对有情节有故事的读物容易产生兴趣,所以多推荐童话、寓言、神话、历史故事等;初二年级学生生理上、心理上处于转折时期,建议读些小说、名人传记、科普读物等方面的书籍,在阅读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健全的人格;初三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思想认识水平都有较大的提高,推荐一些中外名著的选本,甚至可以结合英语热点,阅读中英文对照本的世界文学名著,从而丰富、深化学科知识,完善人格,陶冶情操。
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傅雷译的罗曼·罗兰的《名人传》
初二:(文学作品)
11.《论语译注》 李申编 中华书局 2000年8月第1版
她蕴涵了孔子丰富而明睿的儒家思想,广泛的内容中流淌着仁爱的人文关怀,言简意赅的语言,给人以深刻的启迪。二千多年来,浸润濡染着人民的道德、心理,对中华民族起着不可估量的凝聚作用。
12.《三国演义》 罗贯中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年5月第2版
以三国时期魏、蜀、吴为经,以各具风采的战争为纬,作者构绘了群雄逐鹿全景式的历史画卷。“智”的诸葛亮、“义”的关羽、“奸”的曹操······鲜活的浮雕式的人物家喻户晓。错综的形势、睿智的计谋、成功的战例,打造了我国最杰出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
13.《水浒传》 施耐庵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7年8月第2版
一百零八位个性鲜明的人物描绘了壮丽的农民起义的历史画卷。它首开长篇英雄传奇的先河,民间文艺演绎它的故事不计其数。央视首播《水浒传》时,几乎万人空巷便有力佐证了它在人民群众中的强大魅力。
14.《家》 巴金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年9月第3版
中国现代文学馆大门上有一个巨大的凹雕手印,象征着一只巨灵之掌开启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大门。这个手掌印就是巴金先生的。这一殊荣标明了巴金先生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为她争得这一声誉的便是他的《激流》三部曲的第一部《家》。这部小说1933年出版单行本后,在新中国成立前就先后出过30多版,销售数万册。新中国成立后三次被改编拍摄成**。小说激情澎湃、坦率热烈,激动了许多青年追求新生活的心。
15.《宋词选》 胡云翼选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7年11月1版
宋词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胡云翼先生选注的《宋词选》,重视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具有一定的价值。他的注释浅显易懂,,对作家和作品作了简要的介绍和说明。
16.《普希金诗选》 卢永选编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6年11月第1版
《普希金诗选》是教育部推荐的中学生必读的30种中外名著之一,共收入普希金抒情诗 150首,约占作家全部抒情诗的五分之一。抒情诗是普希金创作的精华,具有深刻的思想性、民族性和高度的艺术性。成为不朽的传世之作。在《皇村中的回忆》、《致恰巴耶夫》、《致大海》、《我为自己树立一座非人工纪念碑》、《在西伯利亚矿山的深处》等政治诗篇中,普希金猛烈抨击沙皇专政制度,放声讴歌自由,讴歌俄国人民奋起抵抗外国侵略者的爱国主义豪情,表达了诗人坚定的政治信念。爱情诗在普希金的诗歌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些诗歌有的表现诗人对美好情感的憧憬,有的抒发和女友共享的欢乐或分别的离愁……感情真挚,语言优美,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对恋人始终抱着豁达宽容的态度,即使得不到爱,也依然祝福别人幸福美满,这些爱情诗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我爱过你》和一组“巴库宁娜情诗”。此外普希金的诗歌中还有友谊主题、诗人品格主题和歌颂大自然的主题等等,总之,普希金的诗歌是留给后世的宝贵诗歌财富,能使青少年学生从中了解诗人,认识那个时代增长历史知识,汲取丰富的养料,陶冶情操,获得美的享受。
17.《契诃夫短篇小说选》 汝 龙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2年6月第1版
契诃夫,19世纪末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情趣隽永、文笔犀利的幽默讽刺大师,短篇小说的巨匠,著名剧作家。他以卓越的讽刺幽默才华为世界文学人物画廊中增添了两个不朽的艺术形象。他的名言“简洁是天才的姊妹”也成为后世作家孜孜追求的座右铭。
18.《老人与海》(美)海明威 赵少伟译 漓江出版社 1987年7月第1版
小说着力刻画了古巴老渔民桑提亚歌出海捕鱼时同鲨鱼斗争时的意志、毅力和勇气,成功地塑造了硬汉形象。这部作品使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辉映在海明威的头顶。
19.《挪威的森林》(日)村上春树 林少华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小说描写青年渡边倾心娴静腼腆、多愁善感的直子后,又与活泼开朗、大胆热情的绿子燃起情火,悲欢恋情,如激弦、如幽曲;奇句妙语,如泉涌、如露凝。七百万册的畅销奇观,打造了村上春树在世界的广泛影响。
20.《简爱》 (英)夏绿蒂·勃朗特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年5月第2版
这是英国女作家夏绿蒂·勃朗特的一部影响最大的自传体小说。作品以浓郁抒情的笔法和深刻细腻的心理描写,引人入胜地展示了男女主人公曲折起伏的爱情经历,歌颂了摆脱一切旧的习俗和偏见,扎根与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基础之上的深挚爱情,具有强烈的震撼心灵的艺术力量。
21.《巴黎圣母院》(法)雨果 陈敬荣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2年6月1版
《巴黎圣母院》是19世纪法国最著名的文学作品之一,美丽神秘的吉卜赛少女,自私漂亮的卫队军官,虚伪凶残的教士,丑陋善良的敲钟人……文学巨人雨果笔下的圣母院里演绎了一场离奇曲折,哀婉凄惨的悲剧。书中美与丑、善与恶对比鲜明,是浪漫主义对照原则的艺术典范。
22.《射雕英雄传》金庸 三联书店 1999年4月第1版
作品以丰富的想象、瑰丽的文笔和壮阔的场面,展示了武侠世界的神奇魅力。金庸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充分显示大手笔的气度,写出“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的传奇故事,以笔掀惊涛的巧妙安排和细腻入微的心理描写,使武侠小说变成一种令人读之不忍释卷,回味再三,击掌叫好的艺术品。
23.《欧也妮·葛朗台》(法)巴尔扎克 张冠尧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0年5月第1版
巴尔扎克的创作被认为是法国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顶峰。《欧也妮·葛朗台》是巴尔扎克讽刺作品中最生动最具活力的一部力作。守奴财葛朗台的形象已变成财迷狂的一个丑恶的表现。金钱欲扑灭了他一切人类的感情,他视线里密布的就是赤裸裸的金钱。
24.《匹克威克外传》(英)狄更斯 蒋天佐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79年4月第1版
作品以轻松幽默的笔调描写了匹克威克先生等人游历的见闻,解剖了贵族、地主、军人与上层人物的丑恶生活和肮脏灵魂。
25.《麦田里的守望者》(美)塞林格 施咸荣译 译林出版1998年9月1版
《麦田里的守望者》又名《麦田捕手》,是一种另类生活经验在文本上的体现,它源于无敌的青春,源于青春的躁动,也源于青春的不安和困惑。《麦田里的守望者》也许只不过是永远的“青春小说”中的一种,却总是令人怀恋不已。静下心读,就是翻阅自己曾有的体验,一切支离破碎的过往,所以疯狂和苦涩,彷徨和迷惘,穿越时空的荒漠重现,真实的在这一刻扎根。这本书,是青春的杯盏里热烈狂放的舞蹈,是黑暗的段落中四处冲突的烛光,是无语的麦田里,那随风呐喊的稻草人。
26.《围城》钱钟书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1年2月第2版
这是一本有趣的书,是学者钱钟书对人性的洞察与调侃。这更是一本睿智的书,显示给我们一个真正的聪明人是怎样看人生,又是怎样用文字来表述自己的“观”与“感”的。
围在城里的想冲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难道仅仅是婚姻吗?
27.《中华散文百年精华》 丛培香等编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2年1月第1版
中华散文,源远流长,先秦诸子的汪洋雄辩,唐宋大家的沉浑奇绝,明清小品的空灵透逸,无不给后人留下难忘印象。近百年社会生活激荡嬗变,各种思潮风起云涌,更使散文这支“轻骑兵”有了用武之地,名篇佳作迭出,奇葩异彩纷呈,为人们提供了美不胜收的精神食粮。删繁就简,提纲挈领,对一个世纪的散文创作进行爬梳遴选,让读者于短时间内,一书在手,总览百年散文精华,启智励操,恰情养性,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 本书所选作品,以抒情、叙事散文为主,也包括杂文、随笔等类型的散文,大多为有定评的名家的名作,也有不太为人们所熟知的作者的佳作。这些作品展示时代风貌,抒发一家之言,情真意切,朴素隽永,冷峻深邃,饱含人生底蕴。
28.《外国名家散文经典》于文心编 长江文艺出版社2003年4月第2版
本书精选26个国家114位名家的散文精品200篇,较好地展示了散文大家的风采这里有迷人的风光,诚挚的情感,优美的文字,你会读到哲理,读到震撼,你会读到那闪光的灵魂……
初二:(人生修养)
51.《产生奇迹的行动哲学》(日本)德田虎雄
德田虎雄是日本农村的一个苦孩子,成绩也不是那么出类拔萃,但是他在高中时,他就立志要做一个改变日本医学史的人物,因此他考了三次大学,前两次不理想,进了很差的大学,他放弃了。他认为他要实现自己的目标,他必须进早稻田大学的医学系第三年,他考取了。他如饥似渴地学习,让自己永远记住自己的理想,每天早上照镜子,看到的是十年后的他,十年后的医学改革家。结果,十年以后,他终于成为了全日本最著名的青年医学改革家。
“在全力以赴的努力奋斗中,在人的心中会建立起坚定的信心和信念。
52.《杰出青少年的七个习惯》(美)肖恩·柯维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2年11月1版
作者用妙趣横生的风格,提供一种阶段性的引导,把持久不变的七个习惯应用到年轻人身上,提供了一个密集的训练计划帮助他们改善自我形象、建立友谊、抗拒同辈压力、达成目标,同时面对困难,作出改变生命的决定。
书中充满聪明的点子、伟大的格言和令人惊异的人生经验,对于年轻人来说,这是不可或缺的一本好书,书中积极、启发、激动人心的策略,可以帮助青少年发挥潜能,面对真实生活,成为全世界快乐成功的青少年。
53.《知识改变命运》 潘燕 刘县书 三联书店 2000年1月第1版
知识的确可以改变世人的命运,它的力量能渗透世界每一角落,只要我们能好好利用它,不但能改写个人命运,使前途变得更好,遭遇由坏转好,生活由贫变富,也可借着它的魔力使遭遇不幸的人得到幸福。
书中各人就是适当利用知识的好例子,他们不但利用知识来改变个人命运,也凭借知识,把他人的命运扭转过来。且改变的不但是一少群人的受惠,而是遍及整个世界的人,受益之大,简直难以估计,可想而知知识是何等重要!
54.《英文名篇诵读本》 顾佩娅 苏晓军编译 苏州大学出版社 2000年9月第1版
作者从浩如烟海的英语名作中精心挑选,将英语文化宝库中的部分上乘精品奉献给青少年朋友。诵读此书,你定会像漫步于五彩缤纷的英语文化长廊一样流连忘返,会像徜徉于璀璨烂漫的英语知识花圃一样充分感受英语文化传统的浓厚气息,对增强英语学习的语感、提高英语的理解能力、写作能力以及交际能力必将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55.《孙子兵法》 郭化若
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兵学大师孙子正是战争最频繁,诸侯兼并最为激烈的春秋时代。而他的十三篇兵法,不仅言简意赅,归纳出战争的原理原则,而且是最有系统的军事理论,举凡战前之准备,策略之运用,作战之布署,敌情之研判等,无不详加说明,巨细靡遗,周严完善。中国历代战争,都以孙子的兵学思想为依归,孙子所主张的智、信、仁、勇、严,成为两千五百年来中国军人的“武德”。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兵学常势”、“兵以诈立”、“上兵伐谋”等军事原则,至今犹列治军之首,成为戒律,《孙子兵法》历来被誉为“兵学圣典”、“兵学鼻祖”。
56.《史记选》司马迁著 王伯祥选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
司马迁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五帝时代到汉武帝时期上下三千年的历史。全书包括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共130篇。
《史记》材料丰富,忠于史实,它对古史的记载,许多已为出土文物史料所证实。它语言生动,文笔简洁,饱含情感,在文学史上也有很重要的地位。在史学思想方面,《史记》体现了司马迁“究天人史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学目标。《史记》试图通过史传事验的方式来思考天人关系问题,通过历史的纵横剖析和人物描写来探讨古今治乱兴衰以及人生正道问题,体现了作者从历史学这个独特角度来思考中国古代文化精神的深刻思想。《史记》还在综合春秋以来史学成果的基础上,创造了一种比较完备的史学表述形式,它成为后来历代正史的楷模。它对中国古代史学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古文献学家王伯祥先生选本以清末校勘学家张文虎校本为底本,从文学名著角度,精选描写生动,故事性强的记叙文20篇,注释集中于每篇正文之后,非常详细,便于诵读自学。
57.《中国大历史》 黄仁宇 三联书店 1997年5月第1版
本书是黄仁宇的代表作之一。作者将宏观及放宽视野这一观念引到中国历史研究中,从宏观的角度,采用归纳、综合法对中国历史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在书中,作者着重指出:中国传统社会是不容产生现代型的经济体制。因而在综叙背景时称唐宋帝国带扩张性,明清帝国带收敛性。本书的目的在于通过反思历史,为中国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同时,文字朴实流畅,通俗易懂。
58.《傅雷家书》 三联书店 1998年10月第5版
傅雷在给傅聪的信里这样说:“长篇累犊的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gossip,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第一,我的确把你当做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种,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贯穿全部家书的情意,是 要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具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59 《法律的故事》(美)约翰。麦。赞恩 刘昕 胡凝译 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8年1月第1版.
法律是人类历史的缩影。这本书揭示了各个时期人类法律文明发展的漫长艰苦的跋涉历程,以及从孜孜以求的目标直到人类成就的最高颠峰的求索过程。法律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作者丰富的想象力、渊博的知识与读者强烈的共鸣、行云流水般的措辞、深刻的哲学体悟,字里行间闪烁的智慧光芒使全书具有艺术的感染力。
60.《人文知识读本》 陈思和 海南出版社
人文教育要高于知识教育,从根本上制约教育。《人文知识读本》是这一人文教育理念的具体化。该书共四章:“从读书进入广阔天地”、“让心灵向美和艺术敞开”、“用一生写一个人字”、“我们生活在传统中”,分别以读书、艺术、人生、传统为四大关键词,由书本到人生,最后再返回更高层次的书本,通过循序渐进让学生在精神传统中寻求自己的“家”。
初二:(名人传记)
76.《毛泽东传》 金冲及 中央文献出版社
依据中央档案馆保存的毛泽东同志建国前的文稿、电报、书信、讲话记录和他所参加会议的大量记录,还有许多访问、回忆录等,史料翔实。
77.《永远的乔丹》 章宜 广东旅游出版社 1999年版
提到篮球、NBA,富有神话般的迈克尔·乔丹就会飞跃在你的眼前。本书让你走近神话,回味精彩时刻,分享英雄给世人带来的激情和快乐。
78.《拿破仑传》(德)艾密尔·鲁特维克 阳若迅译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9年7月第1版
读拿破仑传雷霆万钧,令人想到“追、腾、奔、滚”的生命动感。艾密尔以“岛、湍、河、海、岩”来划分拿破仑悲壮的人生具备了英雄看英雄的无比穿透力。
79.《林肯传》 (美)戴尔。卡耐基 叶维明译 哈尔滨出版社 2002年11月第1版
成功学大师卡耐基以其感人至深的笔触,描述了这位总统具有传奇色彩的一生,使一个神情忧郁、百折不挠、品德高尚、满怀仁慈之心的林肯形象在我们面前呼之欲出,栩栩如生。
80.《经营之神王永庆》 赵贤明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1999年1月第1版
在全球华人富豪当中,台塑集团董事长、人称“塑胶大王”的王永庆是凭个人奋斗走向商业成功的典型代表,被誉为台湾的“经营之神”。王永庆出名不仅因为他拥有巨额财富,还因为他在商业经营乃至日常生活中所展现出来的独特人格魅力
。
·······························
说行天下
都说不错的小说网站大全
快来一起分享吧~~
本文2023-08-05 23:31:03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261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