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营造学社的历史
中国营造学社成立于1930年,创办人是北洋政府时期的交通系大员朱启钤先生。朱启钤曾官至代理国务总理,后因为支持袁世凯复辟而饱受非议,并因之退出政坛。其后,朱启钤专注于中国传统建筑的研究与保护,并最终投资创办了中国营造学社。中国营造学社发轫于中国建筑学者在美国庚款资助下于1929年开始的关于《营造法式》的系列主题讲座。后来渐成气候,从松散的个人的学术讲座发展成有组织的学术团体。
营造学社成立之后,以天安门内旧朝房为办公地点,营造学社内设法式、文献二组,分别由梁思成和刘敦桢主持,分头研究古建筑形制和史料,并开展了大规模的中国古建筑的田野调查工作。从1932年至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之间的短短5年中,学社成员以现代建筑学科学严谨的态度对当时中国大地上的古建筑进行了大量的勘探和调查,搜集到了大量珍贵数据,其中很多数据至今仍然有着极高的学术价值。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营造学社被迫南迁辗转经过武汉、长沙、昆明最终落脚在四川宜宾的李庄。大后方的营造学社在及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古建筑调查与研究,期间出版了大量专业著作。
抗日战争胜利后,营造学社迁回北京。但经历了战争的蹂躏,作为一个民间学术团体,营造学社资金日渐紧张,学社的创办者朱启钤先生也已经家资散尽,无力维继,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学社只能在朱先生私宅办公,在社会上的影响日微,渐渐不为人知而于1946年无声地消失了,这不能不说是建筑学界的一大憾事。
2006年,位于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李庄镇的中国营造学社旧址,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
营造学社的书稿、照片、图纸等资料现在多保存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图书馆[2],目前部分资料已经完成数字化保存和编目工作,并有内容描述和小图在网上提供检索服务。 中 国 营 造 学 社 历 史时 间 事 件 1930年以前 1922年刘敦桢先生在日本东京高工建筑系学成归国。
1925年陶版《李明仲营造法式》出版。其后,朱启钤成立了营造学社。
1927年梁思成毕业于美国宾夕法尼大学获建筑硕士学位。 1930年 1930年2月,中国营造学社正式成立。
1930年梁思成加入学社。 1931年 1931年刘敦桢加入学社。
1931维修故宫南面角楼。 1932年 1932年单士元、邵力工、莫宗江、陈明达、刘致平等先后加入学社。
1932年3月《清式营造则例》脱稿。
1932年春,梁思成首次赴蓟县调查独乐寺。
1932年梁思成、刘敦桢、蔡方荫受故宫博物院委托,拟定文渊阁楼面修理计划,并按计划进行修葺。
1932年梁思成为内城仅存之东南角楼拟定修葺计划。
1932年梁思成为故宫博物院南董殿拟定维修计划。
1932年在北平市政府主持下,与各文化机关共同组成圆明园遗址保管委员会,共同议决保管章程十四条,交工务局执行。 1933年 1933年对正定的第一次调查。
1933年第一次赴山西调查大同古建及云冈石窟。
1933年第二次调查正定,并调查赵州桥。
1933年北平市工务局修理鼓楼平座及上层西南角梁,邀学社协助设计,由刘敦桢、邵力功前往查勘,并绘简图说明书,送工务局。 1934年 1934年1月北平市文物管理实施事务处,函聘学社为该处技术顾问。
1934年第二次赴山西调查晋汾地区。
1934年第一次赴河北西部调查。
1934年调查浙江古建筑。
1934年梁思成为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之邀,为蓟县独乐寺及应县佛宫寺木塔拟就修葺计划。
1934年为故宫博物院拟修理景山万春、缉芳、周赏、观秋、富览五亭计划。由邵力功、麦俨增勘察实物,绘制图表,梁思成、刘敦桢二人拟就修葺计划大纲。于1935年12月竣工。 1935年 1935年曲阜孔庙的修葺计划及建筑考察。
1935年,第一次赴河南调查安阳古建筑。
1935年调查苏州古建筑。
1935年调查北平古建筑 。 1936年 1936年第二次赴河南调查西北13个县。
1936年第一次赴山东调查中部11县。
1936年第三次赴山西调查晋汾建筑。
1936年第一次调查陕西古建筑。
1936年第三次赴河北、河南,第二次赴山东调查。
1936年2月在北平万国美术会陈列室举行中国建筑展览会,陈列自汉以来历代建筑200幅。
1936年梁思成为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拟定赵县大石桥修葺计划,并赴赵县复勘桥基结构。
1936年学社应蒙藏委员会邀请,参加北平护国寺修理工程。
1936年4月在上海市博物馆举行中国建筑展览会,展出历代建筑300余幅,及观音阁模型,历代斗拱模型10余座,古建实测图60余张,并由梁思成出席讲演,题为《我国历代木建筑之变迁》。 1937年 1937年3月,学社为保护正定隆兴寺佛香阁宋塑壁,于1936年向中英庚款董事会申请专款修葺,经该会拨款4千元。由刘致平携同工匠一名再度复勘,并设计保护方案。
1937年6月由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与中央研究院负责修理河南登封告城测景台,并由刘敦桢拟就计划。
1937年第四次赴河南, 第二次赴山西调查。
1937年第四次赴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及榆次永寿寺雨花宫。 1938年 1938年昆明古建筑的调查。
1938年11月刘敦桢率莫宗江、陈明达二人赴安宁、楚雄、缜南、下关、大理一线进行古建考查。 1939年 1939年9月梁、刘等人开始了他们计划已久的川康地区的调查。
1939年中央博物院聘请梁思成担任建筑史料编纂委员会主任。 1940年 1940年冬随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迁往四川南溪县李庄。 1941年 1941年以后,学社已无力量外出野外调查,集中精力整理西南地区的调查资料。 1942年 1942、1944年举办了两届建筑设计竞赛。 1943年 1943年莫宗江、卢绳测绘了宜宾曹州坝白塔及李庄旋螺殿。
1943年因学社缺少经费,研究工作难以开展,刘敦桢遂决定离开学社到中央大学建筑系任教。 1944年 1944年莫宗江、罗哲文、王世襄测绘李庄宋墓。刘致平详细调查了成都的清真寺。 1945年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学社只有梁思成、刘致平、莫宗江、罗哲文四人。经费来源已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2012年 2012年中国营造学社将在东北大学恢复成立,目前正进行各项筹备工作。罗哲文弟子、东北大学教授赵琛向记者表示,在东北大学恢复成立中国营造学社,是罗哲文生前的夙愿。2012年5月,在罗哲文去世前,东北大学已同意恢复成立中国营造学社,并希望由罗哲文担任名誉社长。中国营造学社的前身是营造学社。营造学社由北洋政府官员朱启钤自筹资金成立。1930年,朱启钤获得张学良的资助,与东北大学建筑系主任梁思成、中央大学建筑系教授刘敦桢等人成立了中国营造学社。这是我国第一个专门从事古代建筑文化遗产研究的学术机构。
考上清华的最低分:
录取分数线在655-670分之间,2021年高考需要达到668分以上。
学校介绍
清华大学(Tsinghua University),简称“清华”,位于北京市海淀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位列国家“双一流”、“985工程”、“211工程”,被誉为“红色工程师的摇篮”。
根据2022年12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校园面积46019公顷,建筑面积32576万平方米,馆藏总量57861万册;设有21个学院、59个教学系,开设88个本科专业;
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0个,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63个;有教职工16485人,在校生59270人,其中本科生16320人,硕士生22423,博士生20527,港澳台学生1001人。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根据2022年12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设有21个学院,59个系,开设88个本科专业。
师资力量:截至2022年12月,学校有教职工总数16485人,其中教师3837人,职工9810人,博士后2838人。有中国科学院院士5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7人,在岗博士生指导教师2870人。
科研机构
截至2023年4月23日,清华大学正在运行的校级科研机构共430个,其中,政府部门批准建立的科研机构共171个,自主设立的科研机构共135个,以协议形式与校外独立法人单位联合建立的科研机构共124个。
图书馆
截止到2018年底,清华大学图书馆(含专业图书馆及院系资料室)的实体馆藏总量约5255万册(件),除中外文印刷型图书外,读者可使用的文献资源还包括:古籍线装书222万多册;期刊合订本约592万册;校馆统筹年订购印刷型中外文报刊2739种;
本校博、硕士论文162万余篇;缩微资料28万种;各类数据库683个;电子期刊142万种;电子图书21264万册,电子版学位论文4971万篇。
是作者的丈夫钱钟书, 钱钟书(19101121-19981219),现代著名学者、作家。字默存,号槐聚。江苏无锡人。
代表作:《围城》、《管锥编》(并非管锥篇)、《谈艺录》、《写在人生边上》
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由圆明园、万春园和长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圆明园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地环绕在圆明园周围。
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锋夕照,海宁的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等。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名人书画,各种奇珍异宝。所以,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
圆明园的毁灭(资料)- -
---
1860年10月5日,英法联军兵临北京城下。根据俄国外交官伊格纳提耶夫提供的情报:清 朝守军集中在东城,北城是最薄弱的地方,应先攻取;并听说中国清朝皇帝正在西北郊 的圆明园。于是,英法联军绕抄安定门、德胜门,进犯圆明园,并将圆明园洗劫一空, 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火烧圆明园”事件。
圆明园位于北京西北郊,建于明朝。1709年,清朝康熙帝把该园赐给四子胤祯(后 来的雍正帝),并赐名圆明园。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位皇帝150多年的 经营,集中了大批物力,役使了无数能工巧匠,倾注了千百万劳动人民的血汗,把它精 心营造成一座规模宏伟、景色秀丽的离宫。
清朝皇帝每到盛夏就来到这里避暑、听政,处理军政事务,因此也称“夏宫”。 圆明园周围连绵10公里,由圆明园、万春园、长春园组成,而以圆明园最大,故统 称圆明园(亦称圆明三园)。此外,还有许多属园,分布在圆明园的东、西、南三面, 其中有香山的静宜园、玉泉山的静明园、清漪园(后来的颐和园就是在此基础上建造起 来的)等,全园面积合计5000多亩。
圆明园不仅汇集了江南若干名园胜景,还创造性地移植了西方园林建筑,集当时古 今中外造园艺术之大成。园中有宏伟的宫殿,有轻巧玲珑的楼阁亭台;有象征热闹街市 的“买卖街”,有象征农村景色的“山庄”;有仿照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 有仿照苏州狮子林的风景名胜;还有仿照古代诗人、画家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 台、武陵春色等。可以说,圆明园是中国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也是中国人民建
筑艺术和文化的典范。不仅如此,圆明园内还珍藏了无数的各种式样的无价之宝,极为 罕见的历史典籍和丰富珍贵的历史文物,如历代书画、金银珠宝、宋元瓷器等,堪称人 类文化的宝库之一,也可以这样说,它是世界上一座最大的博物馆。 10月6日,英法联军闯进圆明园,立即疯狂地进行抢劫。
首先闯入圆明园的是法国侵略军,他们见物就抢,每个法国士兵口袋里装进的珍品, 价值三四万法郎。他们空手而进,满载而归。在法国军营里,堆积着珍奇的钟表、五光 十色的绫罗绸缎,以及珍贵的艺术品,价值达3000万法郎。 英国侵略军虽然来迟了一步,但金银财宝也装满口袋。更可恶的是,对那些搬不走 的大瓷器和珐琅瓶,他们打得粉碎。
英法侵略军把圆明园抢劫一空之后,为了消赃灭迹,掩盖罪行,英国全权大臣额尔 金在英国首相帕麦斯顿的支持下,竟下令烧毁圆明园。大规模的焚烧共两次,第一次是 10月7日至9日,主要焚烧圆明园,大火连烧3昼夜,使这座世界名园化为一片焦土。这 场浩劫,正如法国著名作家雨果所描绘和抨击的那样: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夏宫, 一个进行抢劫,另一个放火焚烧。胜利原来可以成为强盗。
本文2023-08-05 23:31:09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261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