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考研经验分享?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2收藏

浙江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考研经验分享?,第1张

浙江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考研经验分享

个人介绍:我是第二次考研,考的是浙大的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本科某211,专业汉语言文学。本科学习期间,比较喜欢古代文学、古典文献。又因本科学校古文字学氛围相对浓厚,虽然不太懂,浸染其中,也一知半解。

2019年1月1日,我结束在学校周围租房初试备考,回到乡下老家,等待成绩与复试。一开始,我读一些与复试似乎关系不大的书,比如许慎的《说文解字》、王念孙的《读书杂志》、裘锡圭先生的《文字学概要》、李零先生的《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董莲池先生的《说文部首新证》、季旭升先生的《说文新证》。中期,我读了一章《仪礼》,标点礼疏、画礼图;读张涌泉先生的《敦煌写本文献学》;听音韵学方面的公开课,请教学友音韵学知识,重新学习现代汉语及国际音标等相关知识;读曾运乾先生的《音韵学讲义》、唐作藩先生的《音韵学教程》、王力先生的《汉语史稿》和《汉语音韵学》;翻阅《广韵》,填《广韵补谱》。每天睡觉、烧柴帮忙做饭,去田间地头走走。

2月15日,考研成绩公布。思想政治理论65分;英语一59分;文史基础124分;汉语与文献129分;总分377分。

3月8日,浙江大学公布复试分数线及复试名单,知道自己需要调剂了。那一晚,我想了很多事情,在床上反反复复地睡不着,默默地流着眼泪,一遍遍地循环孟小冬的《击鼓骂曹》:“平生志气运未通,似蛟龙困在浅水中。有朝一日春雷动,得会风云上九重。”

二、调剂二十七天

(一)填报、申请、通知

3月9日,正式着手考研调剂。我是个怕麻烦的人,我想着考研分数一出或者调剂系统一开再去关注,而且我确实不懂怎么样调剂。但老师和朋友们劝我不要如此,要赶紧打电话联系。

我开始搜寻各种信息,浏览学校的招生网和文学院网站,查看往年的复试信息等,给各个学校的招生办公室、学院的招生办公室打电话。有些学校打了很多电话,一直打不通。有些学校说可能有调剂名额,等等看;有些学校说要等国家线出来再说;有些学校记下了我的信息或者让我把信息发到他们指定邮箱;有些学校创建了QQ群,让我们进去填写信息表。看着QQ群里的人渐渐多起来,甚至有很多的985学校的,我的心情慢慢焦急起来。总之,没有任何一个学校给准确的答复。

那时,老师每每电话鼓励我,询问情况。而弟弟恰恰相反,他每天跟我聊天,总是给我泼凉水,比如说人家只要“双985”,即考生的毕业院校和报考院校都必须是985、别人只是吊着你等待更优质的生源。每天上午和下午我打通了调剂电话,感觉还有一丝希望,但傍晚或是晚上弟弟又给浇灭了。回过头想想应该感谢弟弟,因为他确实给我了很多帮助,重要的是他让我保持冷静。

与此同时,还有两件事值得说说。一件是我加了一个调剂群,调剂群里的人总在讨论各种调剂的事情,他们很多人的调剂意向在我看来有点一般,我也不知道从哪儿来的自信。另外一件是我开始准备调剂简历,整理各种材料。简历主要包括基础信息、一志愿报考信息、科研经历、获奖经历、工作经历等。复试材料我汇编了一些自己的论文、个人申请表等,还制作了封面,以便胶装。我筛选了几个比较喜欢的学校,在文学院的网站上找到老师的邮箱,给他们发邮件。

3月15日①当天下午我给重庆某学校打电话,对方说可能会有名额,让我等等看。傍晚,重庆某学校打电话来,确认我此前留的信息。我觉得有一丝希望,很高兴。但3月18日星期一我再打电话的时候,对方说今年不接收调剂了。②西安某学校电话总也打不通,打通后,让我关注,他们可能会有调剂名额。我一直等到他们公布文学院复试方案,迟迟没有等到调剂公告。直到4月1日左右他们才在调剂系统公布调剂名额,7日通知我面试,我婉拒了,当时我已经参加其他学校面试了。③南京某学校官方回复的调剂为优秀生源调剂,要求“双985”,也没能去成。④联系华中师范大学,对方回应很好,我也一直关注着,注意他们的信息发布。

3月20日,调剂系统开。我填写了浙江师范大学、是华中师范大学,还留了一个空白的。当晚20:34,我的手机收到浙师大的调剂信息,很高兴。但每天仍然焦急地等待其他学校发布通知公告、担心复试时间冲突。3月24日下午16:47,我收到了华中师范大学的复试通知,与浙江师范大学冲突了。3月25日,我给浙师大打电话,说了抱歉,不能去参加面试。之后几天,我读了一遍张三夕先生的《中国古典文献学》(华中师大的考研参考书),做了一些笔记。3月27日,我打印了复试材料(包括毕业论文、个人简历、复印证书),去人才市场去复印成绩单。傍晚,去公园走走。这期间我主要翻看了一些自己的以前做的笔记,其实每天提心吊胆的,也没有太多的心思看书。

(二)华中师范大学复试

3月28日,整理东西,也看不下多少书。当晚21:08,我坐火车去武汉参加复试,一晚没怎么休息。坐在我旁边是四个一起去武汉看樱花的**姐,还有一个武汉学校的大三小哥。我本来想看看书,背背英语。但**姐们一上来就吃辣条,问我去武汉看樱花什么攻略?还让我吃辣条、面包,我29日早晨要空腹体检,所以拒绝了食物。我们六个人就一直瞎聊,主要我听他们聊。我还借给她们充电宝、耳机、洗面奶,看着她们很兴奋地聊天、看着她们自拍、又卸妆、看着她们瞌睡……                

(图为地铁上化妆的四个**姐)

3月29日,早晨5:10,我叫醒其余五个人,到达汉口站,下了火车,准备坐地铁。等了一个多小时,坐上了第一班地铁,**姐排队还帮我买了地铁票。她们在地铁上,重新化妆“复活”,我们在虎泉站分别。七点左右,我到达华中师范大学,在文学院与报道的老师交流,老师很热情,鼓励我好好表现。八点半左右,拿完材料,就去体检,人特别多,一直体检到十一点半。体检如果有什么经验的话,就是先去抽血、做CT之类的,再去量身高,这样会比较快。测完最后一项的时候,我十分饿,几乎要晕倒。紧接着我订了五芳斋的外卖,在文学院门口的凳子上吃完饭,休息了一会。因为古典文献学的面试提前了。面试开始,我们先在古典文献学教研室抽签,很“幸运”,我是第一个,其他四个人先出去。面试一共六个老师,坐在我对面。老师让我先做自我介绍,我就开始说自己的性格、学习经历、读过哪些书(有点紧张、可能说话比较快),说自己曾经整理过一些文献,还说到了自己的带去的毕业论文和平时的论文。接下来,老师主要围绕着我的毕业论文和我平时的论文展开问题,比如四库全书、数据库、日记文献等等,聊了半个小时左右。最后一位老师可能是看时间太久了、且问得都差不多了,就说,“我就问你一个问题,你只要回答有还是没有就行了。中国基本古籍库所收的图书有没有序跋?”我回答完,老师让我叫下一位进来。当天,我感觉自己表现还不错,就是有时候说话有点快。出学校的时候,听到学校里有一群老人在唱京剧,我去听了一会,跟着哼唱了几句,很放松,心情很好。回到宾馆,洗了个澡,就睡了。

(图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门口)

3月30日,上午口语考试,主要是自我介绍、抽问题回答、自由对话。自我介绍的时候,我有导向性地往我的爱好是京剧、喜欢读书方面上说,抽到的问题是课外活动是什么。自由对话的时候,老师主要问了京剧、读书方面的问题。下午是专业课笔试,之前我加了一位同样复试古典文献的**姐,我给她发了一些资料、聊了一些我觉得重要的知识点。**姐可能看我比较真诚,就把去年复试的真题发给了我。我看了看,觉得挺基础。专业笔试,主要是连线、标点、问答之类的。有一题10分的问答,我有点短路,写得很少,也很一般,最后笔试只考了895分。答题的时候,我举了很多例子,比如战国竹简《诗经·伐檀》的异文、《说文解字》的各种版本等等。这些都是我在上课的时候听老师讲的,自己课后又查了资料总结。复试完的那天晚上,我很累,心情很复杂、睡不着觉。八点多躺在床上,后来又起床,洗个澡,收拾了一下东西,看了一期更新的《中国新相亲》,到十二点多睡了。

(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复试

3月31日,这一天是华中师范大学其他专业的面试,我已经结束了。上午去湖北博物馆看展,人特别多。曾经我来武汉,与好友二人共同游玩,当时博物馆正在修缮闭馆,甚憾。湖北博物馆的藏品十分精美。出了博物馆,急匆匆地赶往火车站。在车站买了一些周黑鸭给我的朋友,给自己买了面包和水,时间比较紧张,就没有吃午饭。坐在火车上,回想起当年与好友游玩之情形,古人与故友皆不在,“此地空余黄鹤楼”,内心有些凄凉。

之所以匆匆赶往北京,是因为3月27日我收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通知,因为担心自己不能被华中录取,所以还是往北京赶。幸运的是,华中师范大学与中国社会科学院不冲突。下午五点多,抵达北京。第一次到北京,换乘地铁,让人头晕。因为提前找到了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复试的男生,他是文艺学,小哥很好。我们拼了房,就住在北京站附近。我们晚上一起吃了饭,去中国社会科学院转了一下,熟悉路程。回去之后,拆了一盒周黑鸭,两人吃了起来。看了一会书,十一点半睡觉。当天晚上,华中师范大学公布了复试成绩,我的成绩都还好。

(图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楼,文艺学小哥入镜)

4月1日上午,我们和其他小伙伴(因为有几个人住在同一宾馆)一起去社科院文学所领了体检材料,然后坐地铁去体检。两点十五开始笔试,三个小时,一百五十分钟,试题主要是报考的导师根据报考方向命制。我的那份第一大题是名词解释,比如古文尚书。我记得老师说的答题方法以及要注意的一些点,所以我先介绍一下古文尚书的由来,“鲁恭王坏孔子宅,欲以广其宫,而得古文尚书”以及民间献之(因为之前熟读过《汉志》和《四库提要》的一些序,甚至能背下来,所以答题的时候,都直接写下来了),今古文之差异,古文尚书的流传以及辨伪,最后谈到清华简中《咸有一德》能证古文尚书之伪等等。第二大题我答得很一般,主要是古人名姓的关系,没怎么复习到,所以尽力“胡扯”。第三题分析训诂材料,这种题目我总觉得是言之成理即可,主要调动的是小学知识。第四题是标点,老师选的文章很有哲理,读的时候,很受启发,每每会心一笑。第五题算是一个比较开放的题,我以前有过实践经验,写起来比较舒服。整体除了第二大题答得一般以外,我感觉良好。两次笔试,都和我想的不一样,虽然有些题答得不好,但华中的比较基础,社科院的有基础、也十分考查能力。回到宾馆,我和文艺学小哥看了一下电视,正在放京剧《昭君出塞》,我给文艺学小哥说了说京剧的一些知识。不过这出戏,我更觉得牟元笛功夫帅一些。晚上,华中师范大学在系统里给我发了拟录取通知,一旦接受了该通知,就全部结束了。我特别矛盾,很怕两边最后都没得到。但是来了北京之后,北京又有点吸引我。晚上七八点钟,坐地铁给朋友送去周黑鸭,和朋友在西单一起吃了点东西、聊聊天。十点左右回到宾馆,歇。凌晨三四点忽然醒了,发现文艺学小哥灯没关,关上灯,又睡了一会。

4月2日,上午专业面试,下午口语面试。专业面试分两组,很“幸运”,我和文艺学小哥分别是两组的第一个。我站在走廊面对着窗户,吹着冷风,十分紧张。第一次面试的时候,我什么都没有,所以无所畏惧。而这一次,我生怕都失去了。我在走廊默记自我介绍,我报考的那位老师在我面前走来走去,他不认识我,我是在网上看过他的照片,所以认出来了。我也没好意思多看,也记不太清模样,只是觉得老师很帅,有点像《万万没想到》里头的刘循子墨(可能是错觉),而且感觉有点高冷。一会儿,有老师叫我进来面试。这次面试的阵仗比较大,正对我的是主持老师,一位女老师,很和蔼,两边坐两排老师,报考的那位老师坐在我右手边第一位。主持老师让我先做个自我介绍,这次自我介绍,我感觉就比第一次好,说话很清楚、语速也适中。紧接着是我报考的那位老师提问,问了一下与论文相关的问题,又问了跟我名字相关的问题,问我的姓是什么意思?又问汉朝为什么叫汉朝?我不知道,瞎说了几句,老师说我说得不对以及没有好好读《史记》,其他老师听了,也笑了笑,我心里就比较紧张(其实《汉书》的《高祖本纪》以及《史记》的《高祖本纪》、《项羽本纪》我都细细读过的)。后面老师问我懂不懂音韵学,我说知道一些,而且比较推崇曾运乾先生。老师就问我曾运乾先生著名的音韵学论断是什么?我当时还沉浸在“汉朝”的紧张中,就说,“曾运乾先生有很多著名的论断”,老师说,“最著名的”,我回答,“喻三归匣、喻四归定”。到后来有老师问我为什么要来文学所……时间控制的比较好,大约聊了十五分钟,就结束了。

文艺学小哥也结束了,我们一起回宾馆,准备口语考试。但我们也看不下书,就睡了一会。昨晚与故友吃饭的时候聊天,她还谈及她当初面试北大,英语要准备研究生的读书计划啥的,我只准备了自我介绍和一些常用话题。在宾馆的时候,我看到文艺学小哥的英语自我介绍,感觉自己准备的似乎有点简单。下午两点口语,文艺学小哥又是第一个,我是第四个。面试所有的人一起在教室等待,文艺学小哥先去,我们聊得正欢,他就回来了,感觉很快。我错误地第三个就进去了,我开始介绍,等我说了三四句到我的名字时候,老师很诧异,问我难道不是XXX?我说不是,老师让我先介绍,然后翻看我的资料。这样我更紧张,说了一会,就结束了。老师看到我的资料就用英语问我,学写古诗多久了?古诗和现代诗有什么区别?还有我获得证书等等,感觉挺难的,但是我都努力地回答了。口语结束,我跟文艺小哥回宾馆歇着。下午,和在北京的大学同学以及文艺学小哥去逛了公园,一起吃了饭。晚上六点多的时候,华中师范大学收回了给我发送的拟录取通知。我们在公园的时候,就有人在群里说自己接到了文学所的电话。一般,当天傍晚,文学所会给需要再调剂以及被刷的同学打电话,没打电话的就基本上没有问题。我跟文艺学小哥当天一直都没接到电话。

4月3日,上午我和文艺学小哥一起去逛了故宫,看到了出自《诗经》的“螽斯门”以及“翊坤宫”、“正大光明匾”,因为我之前挺喜欢《甄嬛传》。中国国家博物馆闭馆了,所以才去的故宫。当时有一种“百年世事不胜悲”的感觉。中午,我们吃了肯德基。之所以又逗留一晚,因为体检报告要今天下午才可以取回。下午一点半取回了体检报告,交到所里,但老师不在,也没打听到什么消息。我送走了文艺学小哥,自己去了西单图书大厦,歇了很久。想买一本点校本《毛诗传笺》,因为是原价,没舍得买。吃了点东西,坐火车回家了。坐了很久的火车,很累。

4月4日,回到家,睡到十一点多,打开手机,收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拟录取通知。哥哥买了十一点半的**《调音师》,我们又匆匆赶过去。**很好看,尤其结尾,但我也是有点心思不在其上。确认了拟录取,我的心情恰是“柳暗花明休啼笑,善果心花可自豪。种福得福如此报,愧我当初赠木桃”。

三、我之心境变化

2018年2月,第一次考验我得知自己考不上了,难过了一阵子。回到学校后,我就一门心思地转入毕业论文写作。每天早晨七八点钟到院办公室值班,到晚上十点左右回去。整理了三个月左右的论文文献,在这个过程中我的心慢慢地静下来,对于一些其他的事情没有任何想法。在那三四个月,是我的论文陪伴我走过来的,没有人能体会论文之于我的重要。

毕业前后,我和同学一起吃饭,送走他们,心里空荡荡的。在这前后也有一些人,可能看我没有什么价值或者其他原因,删除了我的微信,不和我往来了。我也曾难过,但也都好了。不过还是有很好的朋友,探望我、关心我、鼓励我。一直到十月份,起起伏伏的,心情也没啥大的变化。

到了十二月,我的心情很紧张,很有压力,晚上睡不着。每天十点半左右回去,就特别饿,总要吃点东西,但是吃了东西又睡不着。尤其快到了考研那几天,压力特别大,睡不着的时候,我看着微信列表里的人,无论是家人还是那些师友,我都不太想跟他们说,因为怕他们担心。我记得比较搞笑的是,认识了一个麦当劳的外卖小哥。最后实在很压抑,就跟他聊天、倾诉。那段时间好友说的“晴耕雨读”,很启发我。十二月底,我即将离开学校,那时我才感觉到“毕业”,要跟这座城市、跟我的学校告别。临别前,与好友、老师吃饭。和老师一起吃饭,老师说,“把你交好的同学一起喊着吧”,我回复说,“故人皆不在”。当晚,喝了点白酒,四年来第一次喝白酒,有些晕晕的。饭后,和老师一起在公园散步,老师说了很多,最后跟我握手告别。老师的手有些粗糙,握着的时候很用力。我往回走,微醺,空中刮着的雨丝又让我有点清醒,颇有“风萧萧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之感。那一晚睡得很香。

回到家之后,一开始很轻松地看书,后来等待成绩、复试线、调剂等,心情焦急起来,但表面仍然要保持镇定。四年来,在家从没待过这么久,周围的人也开始表现出担心、焦躁,很多人开始询问我,我的心情其实很烦、很烦、很烦,但还是保持镇定。每天我吃完饭就去田间散步,看着东风吹来、麦苗渐长,想起《离骚》、老杜的诗、冯延巳的词,更加忧伤。当然散步时的大部分时间,我都在胡思乱想,比如自言自语地幻想面试,幻想以怎样的面貌站在老师面前,告诉他们我读了什么书?怎么样回答他们的问题(这可能就是模拟面试吧)?幻想我收到了录取通知书,幻想着那之后我可以安心地读书。

调剂的那段日子,取舍,很难。其实,依照我自己的内心,本也没有太大想法,只是要兼顾很多东西。那几天,很累,很矛盾,恐怕都得不到。但我内心不知从哪儿来的一点盲目的自信,我觉得我还是能做到的。

四、不成熟的小建议

如果非要说什么关于调剂的经验或者建议,我想:

第一、自己全面、深入地了解调剂的过程和注意事项。每年的调剂、复试的政策都有所变化,所以首先应该去全面地了解调剂政策和需要注意的事项。比如国家的调剂系统和学校的调剂系统。有些学校的调剂是先通过自己的调剂系统报名,然后复试、录取,最后让录取的学生在国家调剂系统里填写。调剂系统什么时候开放?怎么样填写调剂系统等等?一般申请调剂的时候,会有备注,字数有限制。我也不知道对方学校会不会看,但我很精简地写的是最有代表性的。

第二、广泛撒网,认真准备。调剂只要过了A区的线,A区的学校都可以去申请。我反复地去估量自己,到底能到达一个什么层次,可以申请到一个什么样的学校?然后划定了一批学校,不停地去筛选。去他们学校的研究生招生的官网和院的官网去查找信息,然后打电话问。广泛撒网不仅仅是指学校,有时候也可以试试其他专业,比如我报考的古典文献学,古代文学和古文字学也都在我的考虑范围内,但一般都是在文学大类里面的调剂。同时,还要准备一些材料,如简历、证书等(有些学校可能不需要),根据各个学校的情况,看一些他们指定的参考书,了解他们院系的治学传统等(比如我去社科院面试时,有被问及是否读过一些社科院老前辈的书,我确实没怎么读过,我回答说“我没有怎么读过,因为我是调剂过来的。我想,等我进来之后,肯定会更多地了解文学所的传统,读一些书。”)。无论是华中还是社科院,复试老师对于毕业论文、科研能力都是非常重视,一则是有无完成、能否提交完整稿;第二就是论文规范与由论文衍发出的复试问题。在这方面,还是要好好准备一下。

第三,谈一些小的点。

 ①关注信息。调剂时,我认识的一位研友因为没有注意邮件,而错过了一个学校的面试去了一个并不太好的学校。那封邮件提到说,她能力很不错,欢迎她来面试。我因为没有关注某些学校官网的信息,而错过过了投报。所以大家还是要及时查看与回复信息。

 ②写邮件给老师,一定要真诚、有礼貌,且言语恰当。不要过多地打扰老师,频繁发送邮件。同时要制作一份像样的简历、复试材料等等。

 ③不要过度地听信别人的话,自己多去试试。有些学校网传有出身歧视,但是你也可以试试看。而且今年情况复杂,挑战与机遇并存!

 ④最好最坏打算。调剂的时候,要奋力去跳一跳,但也要给自己留下一个后路。

 ⑤见好就收。调剂有一个满意点的学校就可以了。同时如果你确定不能去参加学校的调剂复试时,最后提前打电话告诉别人,以便把名额留给别人。

 ⑥自信,多模拟。我可能比较喜欢幻想,所以每次散步我都会假想地模拟自己面试时怎么回答问题,说什么,自我介绍怎么办?

 ⑦累了、难过了、迷茫了,再坚持坚持。

后记

去年的一月到三月,每天我坐在窗前,看着庭院里积雪渐深再到春归柳长,看着嫩芽始吐直到花开烂漫,焦急、失望、幻想,各种复杂的心情,“终朝如醉还如病……”,一周左右的复试,我也算是“历尽风霜万苦辛”,而今一切都好了。

北京,从没在我的考研计划中,我也从没想去那里读研究生,我不喜欢灯红酒绿的都市、冰冷的建筑、那些来往往的人群、拥挤的地铁。杭州的那一片湖,似乎总充满着温情,吸引着我。但真正去了北京,也确实挺有趣。首先是遇到了我的导师,(此处略去若干夸赞、崇拜的字)。其次,确实有很多资源,去国图查看古籍,还可以申请去北大等高校看古籍,解决了我的很多疑惑,也发现了许多新问题。去其他高校听听课,认识一些新的朋友。挤北京的地铁,看看人来人往、灯红酒绿,迷茫有时又有着希望。

以上鄙言累句,仅供参考。祝各位幸运!

一位文艺集成志书工作者说:“今天的年轻人,还记得多少首自己家乡的民歌呢?现在的年轻父母,还会唱爷爷奶奶唱过的摇篮曲吗?”20年前,正是为了抢救遗存和散落在民间甚至行将湮没的大量民族民间文艺精品,文艺集成志书开始编纂出版。

十部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由钟敬文、吕骥、张庚、吴晓邦、孙慎、李凌、贾芝、马学良、罗扬、周巍峙等10位专家学者担任主编,文化部、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进行规划、领导,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具体负责组织实施,全国5万余名文化系统的优秀人才参与编纂出版工作。

民族民间文艺流传在民间,代代口传身授,人在艺在,人亡艺亡,如不尽快挖掘整理,一旦失传,其损失将永远无法弥补。毗邻俄罗斯海参崴的中国境内的一个小镇,文艺集成志书工作者从一座小白楼的墙上,发现当年梅兰芳等众多京剧大师先后在此演出的记录,艺术家、剧目、时间等十分具体清晰。这座小楼现已不存,但那些珍贵的戏剧史资料却因详细记录得以保留。

在为文艺集成志书编纂出版进行的普查中,有史以来第一次对全国各地各民族的500余种乐器进行了综合调查;对宫廷音乐、祭祀音乐和宗教音乐进行了最广泛深入的发掘、整理和研究;陕西、山西等地发现了清代录制的地方戏曲唱片;云南搜集的傣族创世史诗《巴塔玛嘎捧上罗》有39种,最长的达13000行;仅四川搜集的民歌原始资料就有45000余首。

文艺集成志书在编纂出版的同时,也积极有效地推动了各地民族民间文艺研究整理工作。一些省、直辖市、自治区在完成“国家卷”的同时,整理出版地域卷、民族卷、剧种卷等。如“国家卷”中包括民间故事、歌谣、谚语在内的民间文学共90卷,而现在全国已出版和整理的相关“资料卷”有3500多本。“文化长城”正是在这坚实的基础上巍峨挺立。

中国艺术家协会策划大型专题电视栏目《文化长城》肩负千秋大业的跋涉

“民乐民谣尽国珍,穷搜深讨费精神。吾侪肩负千秋业,无愧前人庇后人。”98岁的民间文艺学家、《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主编钟敬文用他的这首七绝来勉励自己和同仁。

青海的文艺集成志书工作者在远赴玉树地区搜集资料时,人已累得再也爬不上山,仍抓住马尾巴艰难攀登,虽然满脸满身都是马粪,也不放弃。湖南省湘阴县文化馆的陈艳,身患癌症,却为搜集整理舞蹈资料,步行千余里走访了全县的数十个乡镇,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还让丈夫背着去节日舞蹈现场采风。

《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副主编张紫晨教授,在结束“北京卷”的审稿工作后,极度的疲劳迫使他住院休息,却再也没能走出医院。

《中国戏曲志》总编辑部主任汪效倚审稿时突发白血病,当临终前终于看到样书时,他说:“我最大的愿望就是看到《中国戏曲卷》第一卷的出版,见到书,我就留也安去也安了。”

几度春秋,几多甘苦。1979年,十部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编纂出版工程启动;1983年,文艺集成志书开始纳入国家艺术科学重点科研项目;1986年,文艺集成志书编纂出版经费列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1988年,文艺集成志书首卷问世;1993年,文艺集成志书各部的首卷都已出版;1996年,文艺集成志书出版达到百卷;1999年,《中国戏曲志》、《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30部省卷已全部出版;2000年,文艺集成志书全部300卷中完成初审、复审、终审和出版的已达246卷,江苏省率先完成十部文艺集成志书本省卷出版工作。

中国艺术家协会策划大型专题电视栏目《文化长城》是国内首次运用媒体集中进行传统文艺资源的搜集、整理、保护和宣传

专家认为,文艺集成志书编纂出版工程,是一项文化资源抢救工程。中华民族在五千年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与文物、典籍等有形的文化遗产相比,更大量、更直观、更宝贵的却是蕴藏于民间的无形文化资源,其中有的不可再生。

20年来,通过大量的搜集、挖掘和整理工作,难以计数的无形文化资源成为文字、曲谱、舞谱、、图表和录音录像等有形文化财富得以保存。广大文艺集成志书工作者在为之欣喜的同时,也为这些资料没有得到更好整理和集中保护、未能采用先进科技手段进行保存和传播、录音录像资料因时间太长面临再度流失的问题而担忧。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新课题。

据统计,文艺集成志书编纂出版过程中搜集到的大量民族民间文艺基础资料,90%并未收入该书。这些资料包括文字资料60亿字、资料6万余张、曲谱6亿多字、录音资料3万多小时、录像资料3000多小时等。这些基础资料目前存放各地,保存条件十分有限。由国家有关部门征集管理、实现数字化保护、进行二度抢救已成当务之急。最近,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向国家有关部门提出了建立“中国民族民间文艺基础资源数据库”工程的项目报告。报告认为,通过这项类同自然科学“种质资源”工程的文化“种质资源”工程,将逐步达到政府集中进行传统文艺资源的搜集、整理、保护和宣传的目标。

这一目标刚提出,便得到了国家有关方面的重视和支持。在经济全球化、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文化全球化趋势加剧的今天,中国民族民间文艺基础资源数据库及其互联网网站的建立,必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广泛传播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大型专题电视栏目《文化长城》就是在这个大背景下产生的,目的是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自豪感!把辉煌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民俗风情带给全世界。

文化长城:让世界欣赏中国风景

性感女神莎朗·斯通亮相上海**节,声音魔术师维塔斯在人民大会堂开唱……近来在国内的文化界盛事可谓不少。

与此同时,中国的身影也频繁出现在世界文化的舞台上。刚刚落幕的第60届嘎纳**节,评委会委员名单中出现了香港影人张曼玉,内地导演贾樟柯则担任短片及**基石单元的评委主席,而香港导演王家卫的新片《蓝莓之夜》更被作为开幕影片。

“全世界都在学中国话,孔夫子的话越来越国际化;全世界都在讲中国话,我们说的话让世界都认真听话。”———SHE,3个青春活泼的小女生唱响的这首《中国话》正是中国文化产品进入世界的现实写照。

根据商务部的统计,2006年,包括文化遗产、印刷品、声像制品、视觉艺术品、视听媒介等核心文化产品进出口规模进一步扩大,全年进出口总额突破百亿美元,达到1032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233%,为2001年的29倍。

“中国热”让文化“走出去”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新一轮“中国热”正在全世界范围内兴起。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希望了解中国,由此也带动了中国文化产品的出口。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图书出口部经理王松林感叹,“中国热让我们的文化产品也‘走出去’,目前我们的图书连非洲都有出口,几乎可以说走到了世界的各个角落。”

根据2005年的统计,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在图书期刊方面的出口达到1000万美元,而2006年这一数字还在上升。

王松林介绍,现在出口的图书内容涵盖非常广泛。“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读者不一样,需求也不一样。在日韩、美国和欧洲的图书馆,具有保留价值的学术类中文书籍、工具书很受欢迎;而一些欧美的书店和南美、东南亚客户,由于主要面向当地的华人,所以实用类的中医药书籍、当代文学书籍就很受欢迎。”

“外国人学习汉语的热情持续高涨,目前我们每年都向欧美、巴西、日韩出口大量的汉语教材。”王松林告诉记者,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至少有三千多万外国人在学习汉语,未来汉语教材的出口还会增长。

尽管成本较高,但一些中国古典文学的外文翻译出版物在国外也受到欢迎,目前中国国际出版集团也在加强翻译工作,一些高品位的中华文化的外文出版物也在不断推出,销往海外。

在图书报刊出口的同时,我国艺术品出口也在持续增加。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曾经是我国屈指可数的有艺术品出口权的贸易公司之一,在特定历史时期,承担着对外宣传的任务。***出访采备礼品就是当时公司的一项重要工作。而一大批中国艺术家也正是因为其书画作品通过国图公司出口海外,而名声鹊起。

国图公司艺术品的传统出口品种还包括文房四宝、木版水印画、拓片、各种小手工艺品———如手工书签、贺卡、剪纸等。伴随着出口的图书一起,这些工艺品出口到了世界各地,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把中国文化也传播到了世界的每个角落。

该公司艺术品进出口部经理周健告诉记者,从目前国际市场看,中国的艺术品、手工艺品的需求仍在增长,很多有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品都受到海外客户的欢迎。“比如绢人、陶器、丝绸制品都是极具中国特色的工艺品,在国外都很有市场。”近来随着国际上日益兴起的中国文化热、中医热,一些相关产品如武术用品、针灸用品等也有了越来越多的海外市场需求。

好东西也需要营销

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文化产品在营销上也有特殊的地方。如何让外国人更直观地了解中国文化,了解中国的文化产品,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想了许多办法。

王松林告诉记者,在图书的营销和宣传上,不断推出新书目录是重要的手段。“我们会定期及时将新书目录通过电子邮件等方式发给海外客户。”

他说,海外客户对中国传统文化书籍的需求很大。“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续修四库全书》,一套的价格从36万元涨到现在的46万元,但在国外一直有需求,我们已经出口了40套左右。去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全宋文》,一套价格是3万6千元,但我们在几个月内就出口了60多套。”

同时,参加和举办各种展会也是文化产品主要的营销方法。

王松林说,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每年都会参加著名的法兰克福书展,在这个以版权交易为主的书展上,可以更好地了解市场,推广中国图书。同时公司也会参加像新加坡华文书展这样的专业展会,进行营销。

“我们去年在美国、英国、巴西等国都举办了展览,其中在美国田纳西和英国伦敦举行的是专门的汉语教材展,在当地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周健同时认为,展会是艺术品走向国际的重要途径。“去年11月,我们参加了法国格勒诺布尔博览会,邀请了手工艺人现场表演,引起了轰动效应。法国电视台为此还作了专访。”

“中国有着丰富的手工艺品,像剪纸、青铜器、陶器……这些非物质遗产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借助展会,把工艺品放在文化的平台上,通过中国民间手工艺品和手工艺人的现场表演,可以把中国的民间文化带到世界。”

周健说,他希望未来可以将中国艺术品,特别是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民间艺术品推向国际市场,让更多的外国人了解中国艺术品,爱上中国艺术品,从而爱上中国。

特殊产品的特殊困难

在文化产品的出口上,国图公司也遇到了一些困难。

由于外贸经营权的放开,从事文化产品出口的企业更多了,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国图公司造成了冲击,许多出版社、工艺品厂可以直接与海外客户联系上,从而绕开了像国图公司这样的中盘。

另一方面,中国企业的压价行为也导致了无序竞争。周健直言,“在义乌,许多外商可以直接拿到非常便宜的工艺品,尽管这些工艺品可能在质量上与我们出口的产品有一定差距,但在价格上,他们太有竞争力了。”他表示,长期下来,中国工艺品给欧美客商留下的印象是“便宜,但质量差”,使得中国工艺品在国际市场越来越难做。

同时,文化产品因其特殊性也存在一些特殊的困难。

王松林告诉记者,他经常遇到图书质量问题。“我们出口到国外的精装书,一套可能成百上千册,都是通过海运外销。结果客户反映,有的书封面与内容开裂、封面钝角、缺页倒装。由于运输费用很高,我们不可能让客户把书寄回来;可拿不到原书,出版社又不会给我们换书。所以给客户换书的损失只能由我们自己承担。”

周健告诉记者,工艺品中很多是易碎品,但中国物流业发展较晚,运输水平有限,导致这些产品在运输中风险很大,造成公司不敢接瓷器等工艺品的出口订单。而一些特殊工艺品在出口上也遇到了一定的困难。“比如我们要将一些手绘艺术品拿到国外展示,但因为材料是纯棉质地,被法国海关以纺织品的名义扣留了。”

周健同时表示,目前国家给予图书出口还有一定的优惠,但在工艺品方面,就缺少类似的政策。

尽管面对一定的困难,但受访的两位业内人士对我国文化产品出口仍然充满信心。他们认为,中国热在海外仍在升温,由此带动对中国文化产品需求持续增加。同时,作为传统的外贸公司,在营销渠道、客户资源、运输方式选择、海外分销网点等方面都有自己的优势,只要定位准确,仍然会发挥巨大作用。

同时,两位也认为科技发展对文化产品出口将产生重要影响。王松林认为,随着电子阅读的兴起,电子出版物大有赶超纸质书刊的趋势,目前公司已经在数据库出口方面加强了力量,《中国基本古籍库》就是公司出口的一个亮点。公司已经在专业人员上有所准备,以应付将来电子数据库出口可能带来的安装、服务、升级等方面的需要。

周健最后表示,对于中国艺术品,特别是民间工艺品,缺少的就是宣传的渠道,而未来国图公司将把自己定位在服务者的角色上,更多地充当厂家与海外客户沟通的桥梁,同时借助网络平台,将多姿多彩的中国艺术品展示给世界客户,让中国艺术品走向世界。

(题图:品文)

核心文化产品进出口继续扩大

来自商务部的数据显示,2006年,我国核心文化产品进出口规模进一步扩大。全年进出口总额突破百亿美元,达1032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233%,为2001年的29倍。

我国文化进出口产品以电子游戏机(与电视接收机配套使用的)、雕塑品及装饰品、图书等印刷品为主。

2006年,我国出口图书86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218%;出口报纸和期刊01亿美元,增幅达62%。图书、报纸和期刊进口额分别为11亿美元、14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91%、145%。全年图书进出口顺差74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24%;报纸和期刊则为逆差12亿美元,逆差规模同比扩大109%。

文化产品进出口集中于美国、欧盟和中国香港三大市场

2006年,我与美国、欧盟和中国香港文化产品进出口总额分别为35亿美元、305亿美元和221亿美元。其中,美国为我国文化产品最大的出口市场和进口来源地。2006年,我对美国、欧盟和中国香港的文化产品出口额分别为333亿美元、293亿美元和214亿美元,合计占我文化产品出口总额的87%。2006年,我国自美国、欧盟、东盟和中国香港文化产品进口额分别为17亿美元、12亿美元、1亿美元和07亿美元,合计占比为689%。

文化服务贸易持续增长

按国际收支原则统计的2006年我国文化服务出口158亿美元,进口107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1%和23%。其中,**、音像出口与上年基本持平,为14亿美元。广告、宣传服务出口144亿美元。

初步统计,2005年外商控股50%以上的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企业在中国境内销售额为4亿美元。

山西师范大学学院代码是10118。院校代号是全国各高校录取时为方便考生填报志愿而加注的由数字组成的代号串,即院校代码或学校代码。院校代码就如同是学校的一个身份证号,方便查询学校信息。

代号编排

院校代码由教育部统一编排,号码有5位。各省教育考试院为方便高考生填报志愿,将有在本地区(包含省、直辖市,自治区)招生计划的高校重新编排,号码有4位。由于每年高校办学情况有变动,故高校代码有调整。

学院介绍

山西师范大学(Shanxi Normal University)简称“山西师大”,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是山西省重点大学、入选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山西省公费师范生培养院校、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山西省1331工程。

截至2021年12月,有全日制本科生17146人,全日制研究生3588人,非全日制研究生316人。

截至2021年12月,学校设有27个学院,开设55个本科专业。

文化传统

山西师范大学校徽中央的两个“S”分别是“山西”和“师范”两个词组汉语拼音的字头。大“S”是两本书叠加的图形,寓意“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小“S”是燃烧的蜡烛,寓意“人民教师似红烛燃烧自己、照亮他人的无私奉献精神”;标志中的“1958”字样,代表山西师范大学1958年建校。

历史沿革

学校前身是创建于1958年的晋南师范专科学校,1964年调整改建为山西师范学院,1984年更名为山西师范大学,1999年山西省职业师范专科学校和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独立建制)并入,2021年,山西师范大学迁建太原。

教学建设

山西师范大学从2005年开始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立35+05人才培养模式,在全省11个地市的45个县建立教育创新实验区,与地方合作创立了荀子学院。

截至2021年12月,山西师范大学有1个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3个山西省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教育基地,有6个国家级特色专业、6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6个省级优势专业、10个省级品牌专业、6个省级特色专业,6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5门省级精品课程(精品共享课程),10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学科建设

截至2021年12月,学校有23个一级硕士学位授权学科,11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5个一级博士学位授权学科,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1个山西省服务产业创新学科群,2个省级重点学科,21个省级重点建设学科,3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3个山西省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教育基地,4个山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学术科研

2019年12月,山西青年智库正式成立并在山西师范大学校设立研究中心。

截至2020年6月,学校有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3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3个山西省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教育基地,4个山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2022年4月,数计学院玉强副教授课题组研究成果获AIE的“Key-Scientific-Article”贡献奖。

2021年11月,金小民教授油画作品《黎明》入选黄河文化主题美术作品展;3月,获文化和旅游部表彰奖励;同月,张均锋教授成果获2019年度山西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3月2日,学校共有5项科研成果获奖,其中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青年成果奖2项;1月,学校参赛作品获得一等奖4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7项,学校荣获优秀组织奖。其中,《送我一支玫瑰花》荣获器乐类甲组一等奖,《云端上的云岗》荣获绘画类乙组一等奖等奖,两个项目成功入围国赛。

师资力量

截至2021年12月,学校有教职工1863人,其中专任教师1284人。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4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1人,山西省“三晋学者”2人,省学术技术带头人22人,省级教学名师24人,省高等学校中青年拔尖创新人才6人,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34人,特聘教授3人,柔性引进特聘教授34名,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国家杰青3人,国家优青1人。

合作交流

2019年1月27日,与离石区人民政府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5月9日,与中国人民大学签署合作协议;9月19日,与临汾市签署人才战略合作协议

学术资源

据2015年9月学校图书馆官网显示,学校图书馆拥有古今中外各类文献224万余册(含电子图书60万册刊),古籍10万余册,山西地方志及四库全书系列,古籍善本635种,9429册,其中宋刻《魏书》残卷、唐人写经卷及多种名人稿本、精抄本、批校本;该馆每年订购纸质中文图书10万余册,中文期刊2800余种、外文原版期刊120余种。

此外,该校图书馆拥有《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博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超星数字图书馆》、《Elsevier公司的Science-Direct全文电子期刊数据库》、《美国化学学会期刊数据库》、《World-SciNet电子期刊数据库》、《维普全文电子期刊数据库》、《万方学位论文、数字化期刊、科技与商务数据库》、《中国基础教育资源库》、《爱迪科森网上报告厅》、《中国基本古籍库》、《中国宏观经济数据库》、《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中国法律数据库》、《清华同方英语模拟练习系统》等近30个数字化文献资源。

特色专业及学科

国家级特色专业:汉语言文学、生物科学、化学教育、物理学、历史学、思想政治教育

山西省品牌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汉语言文学、化学、生物科学、物理学、地理科学、历史学、心理学、教育技术学、思想政治教育

山西省特色专业:教育技术学、生物技术、学前教育、体育教育

山西省重点学科:戏剧戏曲学、无机化学

山西省重点建设学科:应用数学、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文艺学、材料物理与化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课程教学论

山西省重点扶持学科:专门史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