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技术考古有关书籍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1收藏

现代技术考古有关书籍,第1张

上篇 考古探查、发掘与遗迹遗物的采集、保存

第一章 考古勘探

1 朱俊英:《考古勘探》,科学出版社,1996年。张宏斌:《遥感技未在现代考古中的应用》,《中国文物报》1988年10月7日。

2 朱来东:《遥感技术与农业考古》,《农业考古》1986年第2期。

3 刘建国:《遥感考古的原理与方法》,《考古》1994年第4期。

4 DR Wilson, 1982,Air Photo Interpretation for Archaeologists, PP10 St Martin 's Press, Inc New York

5 Michael B Schiffer,1984, Advances in Archaeological Method and Theory, Vol7, PP300-301, AcademicPress, Inc Ltd, London

6 格林·丹尼尔著、黄其熙译:《考古学一百五十年》,文物出版社,1987年,第294-298页。

7 科林·伦福儒、保罗·巴恩著、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译:《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实践》,文物出版社,2004年,第85页。

8煤田航测遥感中心宋德闻等:《秦始皇陵园的摄影测量与遥感工程》,《文物》1990年第7期。宋德闻等:《昭陵古墓葬遗址遥感解译和定位的研究》,《文物》1992年第7期;刘建国:《环境遥感在城址考古中的应用初探——汉长安城环境遥感考古的尝试》,《考古》1996年第7期;刘建国:《安阳殷墟遥感考古研究》,《考古》1999年第7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考古科技实验研究中心、汉唐考古研究室:《新疆库尔勒至轮台间古代城址的遥感探查》,《考古》1997年第7期;丁邦钧等:《遥感技术在寿春城遗址考古调查中的应用》,《科技考古论丛》,中国科学技术出大学出版社,1991年;曾朝铭、顾巍:《北京地区长城航空遥感调查》,《文物》1987年第7期。

9 宋宝泉、邵锡惠:《遥感考古学》,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年。

10 福尔德·平格尔、宋宝泉:《航空摄影考古在中国应用之探讨》,《“迎接二十一世纪的中国考古学”国际学术讨论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11许志勇编译:《航空摄影与考古的基本方法》,《北方文物》2001年第1期。

12中国历史博物馆遥感与航空摄影考古中心、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内蒙古东南部航空摄影考古报告》,科学出版社,2002年。

13邓辉等:《利用彩红外航空影像对统万城的再研究》,《考古》2003年第1期。

14张寅生:《一种考古勘探新技术一一应用电阻率法勘探地下文物》,《文物》1987年第4期。

15《探查地下文物的新技术——物探考古》,《中国文钧报》1988年1月8日。肖梦龙、施玉平:《遥感技术在考古学中的应用》,《天地》1989年1期。

16蒋宏耀、张立敏:《考古地球物理学》,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171页。

17张维玺:《考古地磁学及其在考古学中的应用》,《考古》1989年第10期。

18 武汉地质学院金属物探教研室:《电法勘探教程》,地质出版社,1980年。

19 金国樵等:《物理考古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年。

20 钟世航:《用物探方法解决文物保护和考古中的某些难题》,《地球物理学报》1991年第34卷第5期。

21 高立兵等:《高密度电阻率法在商丘东周城址考古勘探中的应用》,《考古》2004年第7期。

22 闫永利等:《高密度电阻率法在考古勘探中的应用》,《物探与化探》,1998年第22卷第6期。

23 张寅生:《磁法在田野考古勘探中的应用研究》,《考古》2002年第7期。

24 阎桂林:《考古磁学――磁学在考古中的应用》,《考古》1997年第1期。

25钱复业等:《地面电探CT技术及其在三峡考古中的应用试验》,《考古》1997年第3期。

26 Alcock, L,Antiquaries Journal, 48, 6(1968)

27 高立兵:《探地雷达在考古勘探中的应用》,《中国文物报》1996年6月23日第3版。

28 高立兵:《地面透射雷达(GPR)及其在考古勘探中的应用》,《考古》2000年第8期。

29 姚萌等:《绍兴印山大墓GPR无损探测方法研究》,《科技考古论丛》(第2辑),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16-121页。

30 段清波:《秦始皇帝陵的物探考古调查――“ 863 ”计划秦始皇陵物探考古进展情况的报告》,《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31 申斌、边德芳:《应用物化探方法研究殷墟遗址》,《华夏考古》1988年第2期。

32 伍宗华等:《汞的勘查地球化学》,地质出版社,1994年。

33 李士、秦广雍:《现代实验技术在考古学中的应用》,科学出版社,1991年,第338-340页。

34 Clark AJ SeeingBeneath the Soil: Prospecting Methods in Archaeology London : BT Batsford Ltd,1990

35

36曹兵武:《GIS与考古学》,《考古与文物》1997年第4期。

37高立兵:《时空解释新手段——欧美考古GIS研究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考古》1997年第7期。

38中国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美国密苏里州立大学人类学系:《河南颖河上游考古调查中运用GPS与GIS的初步报告》,《华夏考古》1998年第1期。

39徐绍铨等:《GPS测量原理及应用》,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88-189、204-205页。

40陆守一等:《地理信息系统实用教程》,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年,第199页。

41刘建国:《3S在考古领域的应用与研究》,《青年考古学家》总第12期,2000年。

42 于光远主编:《信息新视角――悄然崛起的地球空间信息学》,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43 杨林等:《GIS技术在遥感航空摄影考古工作中的应用》,《科技考古论丛》(第2辑),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73-78页。

第二章 水下考古

1 Bass, GF (1996)Archaeology under water Thames and Hudson , London ; Wilkes, w StJ(1971)Nautical archaeology David and Charles, Newton Abbot

2 Bass, GF &Katzev, ML (1968) New tools for underwater archaeology Archaeology,21,165-173

3 (英 )基思·马克尔瑞著 戴开元等译:《海洋考古学》,海洋出版社, 1992年,第 28页。

4 小江庆雄著、王军译:《水下考古学入门》,文物出版社, 1996年 ,第 153页。

5吴春明:《海洋考古学》,科学出版社,2007年。

6 张寅生:《水下考古与水下考古探测技术》,《东南文化》 1996年第 4期。

7许志勇:《航空摄影与考古的基本方法》,《北方文物》 2001年 1期。

78宋宝泉、邵锡惠:《遥感考古学》,中州古籍出版社, 2000年,第 170页。

9 鲁娜:《探索蓝色文明——水下考古》,《地理知识》1999年 2期。

10 Bascom, W(1972)A tool fordeep-water archaeology ī NA,1,180-184

第三章 考古发掘中文物的采集与保存

1 宋迪生等:《文物与化学》,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年。

  2张承志:《文物保藏学原理》,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

  3王昌燧:《科技考古论丛》第二辑,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0年。

  4王昌燧:《科技考古论丛》第一辑,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1年。

  5中国纺织品鉴定保护中心编:《纺织品鉴定保护概论》,文物出版社,2002年。

  6郭宏:《文物保存环境概概论》,科学出版社,2001年。

  7马承源:《文物保护科学论文集》,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年。

  8中国文物研究所编:《文物科技研究》第一辑,科学出版社,2003年。

  9郭莉珠等:《档案保护技术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

10 马清林等:《中国文物分析鉴别与科学保护》,科学出版社,2001年。

11 王蕙贞:《文物保护材料学》,西北大学出版社,1995年。

12 贾文熙:《文物养护复制适用技术》,陕西旅游出版社,1997年。

13 徐毓明:《艺术品和图书档案保养法》,科学普及出版社,1985年。

14 周宝中:《文物保护科技文集》,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出版,2000年。

15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考古工作手册》,文物出版社,1982年。

16 龚德才:《考古发掘现场保护的理念与实践》,《中国文物报》2003年。

17 赵振茂:《青铜器的修复技术》,紫禁城出版社,1988年。

18 周双林:《谈谈考古发掘中文物的现场保护》,《文物世界》1999年第4期。

下篇 遗迹、遗物的分析研究

第一章 考古测年

1 Libby,WF, et-al,“Age Determination by Radiocarbon contents: World Wide Assay of NatureRadiocaron”, Science, Vol109, (1949) P227

2 Ferguson, C W A 7104-years annual tree-ringchronology for bristlecone pine, Pinos Aristate, from the White Mountain , Califonia Tree-ring Bulletin, (1968)29, pp3-29

3 G W Pearson. Precise Calendrical Dating ofKnown Growth-Period Sample Using a “Curve Fitting” Technique, Radiocarbon, Vol28, No 2A, pp292-299, 1986

4 王树芝.树木年轮分析在考古学研究中的应用.中国文物报. 2001-5-16-7

5 光谷、拓实.树轮纪年法.现代自然科学技术在考古学中的应用.西北大学出版社, 1992年

6 张雪莲.夏商周断代工程中 14 C测年是怎样参与解决历史时期年代问题的.中国文物报.2001-12-28

7 仇士华.中国碳十四年代学研究.科学出版社, 1990年

8 弗·温多夫著.加速器质谱技术在田野考古应用的进展.郭庆春译.中原文物. 1995(4)

9 蔡连珍. 14 C年代测定——史前考古断代方法之一.考古与文物. 1980(2)

10 王维达主编.中国热释光与电子自旋共振测定年代研究.中国计量出版社, 1997年

11 仇士华、蔡莲珍.陶器的热释光测定年代介绍.考古. 1978(5)

12 李士、秦广雍.现代实验技术在考古中的应用.科学出版社, 1991年

第二章 文物形态结构与组成分析研究

1 仇士华、蔡莲珍:《现代自然科学技术与考古学》,《中国考古学论丛-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建所40年纪念》,?出版社,?年。

2 Doran, F E & FR Hodson: 1975 Mathematics and Computers in Archaeology Harvard UniversityPress, Cambridge; Orlove, B S 1983 Mathematics is Archaeology 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 Cambridge-9

3 狄拉克著 陈咸亨译:《量子力学原理》,科学出版社, 1965年,第 ⅴ 页。

4 张红:《关于自然科学方法用于社会科学的思考》,《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 1999年 4月。

5 王培智等:《软科学知识辞典》,中国展望出版社, 1988年,第 28页。

6 谢伟:《多媒体技术在文物事业发展中的运用》,《文博》 1999年第 1期。

7 李季:《编译与解读 —迈向新世纪的中国史前考古学》,《东南文化》 2000年第 1期。

8 贾伟明:《数学方法在考古学研究中应用的探讨》,《考古学文化论集》(一),文物出版社, 1987年,第 34页。

9 段鹏琦:《石窟寺考古的新发现和研究》,《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文物出版社。

10 陈建立:《数学分析方法在考古学中的应用》,《中原文物》 2000年第 1期。

11 郎惠云等:《从成分分析探讨唐三彩的传播与流通》,《考古》 1998年第 7期。

12 金国樵等:《物理考古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社, 1989年,第 267- 268页。

13 李科威:《考古类型学的计算机实现、问题和前景》,《考古与文物》 1990年第 5期。

14 仇士华、蔡莲珍:《科技方法在考古学上的应用》,《中国考古学年鉴》 1990年。

15 裴安平、李科威:《雨台山楚墓CASA年代序列分析与相关问题探讨》,《考古》 1991年第 5期;《中国考古学年鉴》 1990年。

16 于秀林、任雪松编:《多元统计分析》,中国统计出版社, 1999年。

17 陈建立:《数学分析方法在考古学中的应用》,《中原文化》 2000年第 1期。

18 陈铁梅、何弩:《计算机技术对河南省二里头二期至人民公园期陶豆分类的尝试》,《考古学文化论集》(二),文物出版社,1989年,第340-345页。

19 杨伦标、高英仪:《模糊数学原理及应用》,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5年,第 1页。

20 朱乃诚:《概率分析方法在考古学中的初步应用――以陕西渭南史家墓地的墓葬为分析对象》,《史前研究》1984年第1期。

2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考古技术实验研究中心:《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二十年》,《考古》1997年第8期。

22 李树根、董加礼:《模糊数学在管理中的应用》,吉林工业大学出版社, 1986年,第 50页。

23 王迅:《模糊数学在考古学研究中的应用》,《考古与文物》 1989年第 1期。

24 陈铁梅:《多元分析方法应用于考古学中相对年代研究——兼论渭南史家墓地三种相对年代分期方案的比较》,《史前研究》1985年第 3期。

25 陈建立:《数学分析方法在考古学中的应用》,《中原文物》 2000年第 1期。

26 李士、秦广雍:《现代实验技术在考古学中的应用》,科学出版社, 1991年,第 112页。

27范崇正、胡克良、吴佑实: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1996, 1: 17。

28 王增林:《扫描电子显微镜在考古中的应用简介》,《考古》 1994年第 11期。

29 李安模、魏继中:《原子吸收及原子荧光光谱分析》,科学出版社, 2000年,第 60页。

30 Hatcher, H, et al,Archaeometry, 22, 133 (1980)

31 A M: Pollard and HHatcher, 1994, The Chemical analysis of oriental ceramic body compositions:Part I: wares from North China , Archaeometry,36 (1), pp41-62

32 Hart, F A, et al,Archaeometny, 25, 179(1983)。

33 Schoneniger, M J,et al, Journal of Archaeblogical Science, 8, 391 (1981)

34 周仁等:《中国古代陶瓷研究论文集》,轻工业出版社, 1983年。

35 马文宽:《中国古陶瓷的科技研究》,《考古文物与现代科技》,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 23页。

36 徐位业等:(文名)《敦煌研究》,创刊号,1983年。

37 张宝峰:《穆斯堡尔谱学》,天津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 34、 35页。

38 张金萍:《文物的分析与检测》,《东南文化》2000年第3期。

39 李余增:《热分析》,清华大学出版社,1987年

40 Cheng, H S, etal, Nucl Instr, and Meth, 191, 391(1991)

41 金国樵等:《物理考古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年,第167-168页。

《大荒经》主要记载了一些重要的神话资料,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因为编书时期较长,年代久远,各地传说也有不同,有的神话多少有点出入或重复的部分。

其中提到了应龙:“应龙处南极,杀蚩尤与夸父,不得复上,故下数旱。旱而为应龙之状,乃得大雨。”

再看一段《大荒北经》中描述应龙的:“应龙已杀蚩尤,又杀夸父,乃去南方处之,故南方多雨。”“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蓄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

串起来就是:蚩尤带领部落攻打黄帝,黄帝命令应龙攻打冀州之野。应龙蓄水,蚩尤请来了风伯雨师,大兴风雨。后来应龙帮助黄帝杀了蚩尤,应龙又杀了夸父,于是去了南方待着,所以南方经常下雨。应龙不在天庭后,天下经常出现旱情,有旱情的时候人们就扮作应龙的样子,就会下起大雨。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夸父不是一个人名,而是一个部落的名字,实际上“夸父”指“夸父族”,但应龙究竟是不是灭了夸父一族,这个实在不好说,很多人认为应龙应该只是渴死了逐日的夸父。《海外北经》载:“夸父国在聂耳东,其为人大,右手操青蛇,左手操黄蛇。邓林在其东,二树木。一曰博父。”夸父国在聂耳国的东面,那里的人身材高大。右手拿着青蛇,左手拿着黄蛇。邓林在夸父国的东面,有两棵高大的树。也有一种说法认为夸父国叫博父国。

再回来看应龙,南朝梁任昉的《述异记》中说:“水虺五百年化为蛟,蛟千年为龙,五百年为角龙,千年为应龙。”

说到水虺,会不会想到《古剑奇谭》中的悭臾?是的,悭臾刚开始就是水虺,但它通过上千年的修行是可以成为应龙的,而应龙也是它的终极目标。应龙与普通的龙不同的,有蓄水的神力,它有两个翅膀,模样更加威武,更加神通广大。

有这么一段:“有荣山,荣水出焉。黑水之南,有玄蛇,食麈(zhu,三声上声)。有巫山者,西有黄鸟。帝药,八斋。黄鸟于巫山,司此玄蛇。”

有座荣山,荣水发源于此。在黑水的南岸,有一条玄蛇,吃麈鹿。有座巫山,西边又只黄鸟。天帝的仙药在那里,有八个斋舍。黄鸟在监视那条玄蛇。

玄蛇是啥?这里的玄蛇没有那么奇异,“玄”即是“黑”的意思,就是一条黑蛇。我们看古装电视剧或者小说,有时会描述一个人“一身玄衣”,就是“一身黑衣”。《诗经·商颂·玄鸟》中有:“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其中的“玄鸟”就是“黑鸟”,即燕子。而“麈”又是什么呢?麈是一种长得像鹿的动物(很可能就是一种鹿)。

这一段里,麈、玄蛇、黄鸟之间形成了一个小型的层次。三种动物相互制衡,一物降一物。但能吞下像鹿似的麈,玄蛇的个头应该也不小。

开篇中写道:“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负子,有两黄兽守之。”

在西北海外,大荒的角落,有座没有合拢的山,叫不周负子,有两头**的野兽守护着。

不周负子,就是不周山。《列子·汤问》中记载了“共工怒触不周山”的神话。

后面又提到一个关于后稷的故事:“帝俊生后稷,稷降以百谷。稷之弟曰台玺,生叔均。叔均是代其父及稷播百谷,始作耕。”

帝俊生了后稷,后稷把各种谷物的种子从天上带到人间。后稷的弟弟叫台玺,台玺的儿子叫叔均,叔均于是代替父亲台玺和后稷播种各种谷物,开始发明耕田的方法。后来叔均就做了掌管田地的神。

这里别误会,不是帝俊亲自生了后稷,帝俊是后稷的父亲,后稷的母亲叫姜嫄(yuan,二声阳平)。《诗经·大雅·生民》中唱道:“厥初生民,时维姜嫄……载生载育,时维后稷。”

后稷的出生也是一个传奇:帝俊与姜嫄多年无子,于是两人去向上苍祷告。姜嫄踩了巨人留下的脚印,于是怀孕生子,生下的小孩就是后稷。起初姜嫄觉得后稷不详,就把后稷丢在小巷子里,巷子里的牛羊都绕着他走,生怕踩伤他,还给他喝牛奶羊奶;姜嫄又把他丢到树林里,结果伐木人发现了后稷,把他带了出来;姜嫄又在冬天里把后稷丢在外面,结果从天上飞来大鸟,用张开翅膀裹着后稷为他取暖,大鸟离开了,后稷仍然哭得十分响亮。俗话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毕竟是自己生的孩子,姜嫄也心软了,就把后稷抱了回来,抚养长大。于是后稷从天上拿来百谷的种子,播撒人间,而姜嫄就是周人的祖先。

还提到了太子长琴:“有榣(yao,二声阳平)山,其上有人,号曰太子长琴。颛顼生老童,老童生祝融,祝融生太子长琴。是处榣山,始作乐风。”

对,这里的太子长琴就是《古剑奇谭》里乔振宇扮演的“欧阳少恭”的前世。

看完上面的原文,就知道了一个信息:太子长琴是火神祝融之子。太子长琴在榣山居住下来,创作音乐。

不要因为《古剑奇谭》里的太子长琴看起来温润如玉,是个谦谦君子就低估了他的武力值。其实太子长琴的武力值爆棚,而他的武器就是他的长琴,战斗方式是演奏乐曲。传说四次上古战争,太子长琴出战了三次,武力之剽悍可见一斑。

再往后看,又有关于月亮的记载:“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

有个女子正在给月亮洗澡。是帝俊的妻子常羲,她生了十二个月亮,这才开始给月亮洗澡。传说羲和的十个太阳生性顽劣,而常羲的十二个月亮却十分乖巧听话,善解人意。

先来看“大禹杀相柳”:“共工之臣名相繇(柳),九首蛇身,自环,食于九山。其所乌所尼,即为源泽,不辛乃苦,百兽莫能处。禹湮洪水,杀相柳,其血腥臭,不可生谷;其地多水,不可居也。禹湮之,三仞三沮,乃以为池,群帝因是以为台。”

相繇就是相柳,共工的臣子名叫相柳,长着九个脑袋,蛇的身体。盘绕成一团,在九座山上吃东西。他喷吐过的地方,立刻变成大泽,气味不是辛辣就是苦涩,百兽没有能居住的。大禹堵塞洪水,杀了相柳,相柳的血腥臭,被血洒过的地方谷物不能生长,那个地方水很多,不能居住。大禹填埋了它,屡次填塞,屡次塌陷,于是把它挖成大池子,诸帝于是用挖出来的泥土建造了几座高台。

对了,相柳就是桐华的小说《长相思》的原型。不过在《山海经》里,相柳可没有桐华笔下的那般温情缱绻,而他吃掉的人类更是数不胜数,差不多可以用作恶多端来形容。

我们再来看“黄帝战蚩尤”:“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蓄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ba,二声阳平),雨止,遂杀蚩尤。”

蚩尤制造兵器攻打黄帝,黄帝于是命令应龙到冀州的原野。应龙蓄水,蚩尤请来了风伯雨师,大兴风雨。黄帝于是派来了天女魃,风息雨止,于是杀了蚩尤。

另外,天女魃一说是黄帝的女儿,一说她是九天玄女。但不管怎么说,魃为旱神是不变的。

这场上古战争就是著名的“逐鹿之战”。我们也能从一个侧面窥见上古部落之间残酷血腥的战争。虽然后来是黄帝赢了,与炎帝一起成为了华夏始祖。但如果是蚩尤赢了呢?或许华夏始祖会换一种说法吧。成王败寇,没有绝对的正义,而历史也只能由胜利者书写。

郭璞在他的文章《注<山海经>叙》中开篇便道:“世之览《山海经》者,皆以其闳诞迂夸,多奇怪俶傥之言,莫不疑焉。尝试论之曰,庄生有云:‘人之所知,莫所其所不知。’吾于《山海经》见之矣。夫以宇宙之寥廓,群生之纷纭,阴阳之煦蒸,万殊之区分,精气混淆,自相漆薄,游魂灵怪,触象而构,流形于山川,丽状于木石者,恶可胜言乎?”

郭璞的话不提供详细翻译,因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山海经》是奇怪,不符合常规常理常识,任何带“常”字的词,都是它要避开的。你说它光怪陆离、荒诞不经、冒天下之大不韪,都可以。但绝对无法否认它在历史上无可撼动的地位,不管是在中国文学史还是在别的历史上。可是透过泛黄脆薄的书页,我们又能看见什么?我们为何生而为人?我们从哪里来?又将走向何方?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什么?人是否应该对自然、对生灵怀有敬畏之心?

这些问题有的答案已然明确,有的答案很模糊,有的仍然没有答案。但我还是想说,作为人类,我们一直并将永远都是自然之子,我们对自然不该丢掉的,永远都是那颗敬畏之心。

到这里,《山海经》一二三就全部结束了,第十八卷《海内经》与前文重复部分较多,因此不再单独叙述。谢谢此时正在阅读这一段的你,希望你能喜欢《山海经》,喜欢古文,或者说不再那么讨厌它。

再次的,感谢阅读。

参考书目:《山海经》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山海经》中州古籍出版社

                    《山海经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想看古文,但是没时间?太麻烦?注释太难懂?没关系,我来和你一起看!

行成于思毁于随,欢迎说出你的看法,带来不一样的见解!

这些传说很多都通过考过证实了!我本人就是从事这方面研究工作的!

但是我们很多书中都把这些历史作为传说,我通过长时间研究,可以肯定,很多都是在真是历史上的演义。就是把事实加以夸大。

徐旭升先生在《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中把当时的民族区分为东夷集团、华夏集团、苗蛮集团,而且各自均有自己的活动范围。以少昊、蚩尤为首的东夷集团,其主要的活动地域在海岱地区,主要考古文化有大汶口文化和山东龙山文化;以祝融为首的苗蛮集团,其主要活动范围在江汉地区,主要考古文化为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以炎帝、黄帝为首的华夏集团,主要活动范围在中原地区,主要的考古文化有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书中提出了各集团的活动范围,而且都进行了非常精细的考证。

《纬书集成•易纬稽览图》:“甲寅,伏羲氏至无怀氏,五万七千八百八十二年。神农五百四十年,黄帝一千五百二十年,少昊四百年,颛顼五百年,帝喾三百五十年,尧一百年,舜五十年,禹四百三十一年,殷四百九十六年,周八百六十七年,秦五十年。”这段话将古帝看成了朝代,细想想也有一定道理。

《纬书集成•春秋命历序》:“炎帝号大庭氏,传八世,合五百二十岁。黄帝一曰帝轩辕,传十世,二千五百二十岁。次曰帝宣,曰少昊,一曰金天氏,则穷桑氏,传八世,五百岁。次曰颛顼,则高阳氏,传二十世,三百五十岁。次曰递喾既高辛氏,传十世。四百岁。(亦见《周礼•祭法•疏•正义》)

其中,炎帝、黄帝、蚩尤等都不是一个人,这些是一个名号在氏族中相传。

董立章先生的《三皇五帝断代史》中根据《通鉴外纪》所载的《春秋命历序》所记三皇五帝各朝帝世及年代,列了一个表:

朝代 帝世 年数 历史年代

虞舜朝 2世 27年 公元前2173—前2146年

唐尧朝 2世 73年 公元前2246—前2174年

帝挚朝 1世 9年 公元前2255—前2247年

帝喾朝 20世 300年 公元前2555—前2256年

颛顼朝 19世 350年 公元前2905—前2556年

少昊朝 20世 400年 公元前3305—前2096年

黄帝朝 18世 400年 公元前3706—前3306年

炎帝朝 17世 380年 公元前4087—前3707年

伏羲朝 数十世 1260年 公元前5347—前4088年

按照《史记》中所说,五帝以及夏商周都有一定的亲缘关系。

你可以看看《史记·五帝本纪》

若想继续研究推荐些书目给你,

《纬书集成》 作者: [日]安居香山、中村璋八辑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4年版

《通鉴外纪》 (宋)刘恕 撰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03年版

《国语》 (吴)韦昭 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2年版

《礼记》 广陵书社(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 2007年版

《左传译注》 李梦生/撰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7年版

《帝王世纪》 (晋)晋皇甫谧撰 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7 年版

《吕氏春秋》 〔战国〕吕不韦门客/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9年版

《古史考》 吴锐等编 海南出版社 2003年版

《太平御览》 :(宋)李昉 等撰 中华书局出版社 2002年版

《通典》 〔唐〕杜佑 等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7年版

《逸周书汇校集注》 黄怀信 张懋镕否田旭东/撰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年版

《山海经》 (晋)郭璞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2年版

《大戴礼记》〔清〕王聘珍撰 王文锦 点校 中华书局 1983年版

《三皇五帝断代史》 董立章著 暨南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

《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 徐旭生著 文物出版社 1985年版

《古神话选释》 袁珂 撰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年版

《五帝时代研究》 许顺湛 著 中州古籍出版社 2005年版

《三皇五帝时代》 王大有 著 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0年版

《中华远古史》 王玉哲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年版

《中日上古史研究》 顾颉刚 著 中华书局 2002年版

一 学术专著   1、《东晋文化》(合著者:傅江),南京出版社,2005年9月。

2、《中国墓葬史》(编著),广陵书社,2009年7月。  3、《汉唐考古与历史研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1月。

二 合著、参著  1、《中国历史文献学》(杨燕起、高国抗主编),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年。2003年北京图书馆出版社修订出版。  2、《中国历史文献学》(张大可主编),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  3、《中华文物鉴赏》(罗宗真、秦浩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年  4、《隋唐考古》(秦浩编著),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  5、《六朝经济史》(许辉、蒋福亚主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  6、《中国古代典章制度大辞典》(唐嘉弘主编),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  7、《江南社会经济研究(六朝隋唐卷)》(范金民主编,分卷主编胡阿祥),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年。  本人执笔:1,《六朝农业经济概说》,第170-227页;2,《再论六朝江南的麦作》,第271-305页;3,《东晋的“度田税米”制与土断的关系》,第306-343页;4,《论江南在唐帝国时期的地位演变》,第344-356页;5,《20世纪日本的魏晋南北朝经济史研究》,第440-497页。  8、《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影响力报告》(苏新宁主编)第6章《考古学》,第222-271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

三 译著  1、《近代日本的中国认识》,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  2、《中国文明记》,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年。又收入张明杰主编“近代日本人中国游记”丛书,中华书局,2008年。  3、《日本国立三馆所藏国宝数位处理作品解题》,平凡社(东京),2001年。  4、《中国·南京云锦》(日文版),南京出版社,2003年。  5、《中国善会善堂史研究》(合译者:伍跃、杨文信),总804页,商务印书馆,2005年。  6、《内藤湖南的世界──亚洲再生的思想》(合译者:马彪、胡宝华、李济沧),总380页,三秦出版社,2005年。  7、《居延汉简研究》,上、下册,总604页,500千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四 学术论文 1、《论唐代江南在唐帝国地位的演变》,载《古代长江下游的经济开发》,三秦出版社,1989年。  2、《唐代江南灾荒研究》,《江苏社会科学》1990年第5期。  3、《试论六朝江南之麦作业》,《中国农史》1990年第3期。  4、《滂民考述》,《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3期。  5、《后赵浮海抄略散论》,《南京史志》1991年第3期。  6、《江苏境内的汉代王陵》,《江苏侨声》1992年第3期。  7、《唐代水旱赈恤、蠲免的实质与实效》,《中国农史》1993年第1期。  8、《菰菜、莼羹、鲈鱼脍与吴人的相思》,载《六朝史论集》,黄山书社,1993年。  9、《曹魏租调制度につての一考察——特にその租额问题を中心として——》,《史林》(日本京都)第81卷第6号,1998年11月。  10、《〈近代日本的中国认识〉跋》,《近代日本的中国认识》附,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  11、《〈观世音应验记〉の六朝隋唐における著录と流布》,《古代文化》(日本京都)第51卷第6号,1999年6月。  12、《幕末明治时期的中国见闻录与宇野哲人的〈中国文明记〉》,《中国文明记》附,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年。  13、《战国秦汉大小亩制新证》,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新第八期,1999年。  14、《〈观世音应验记〉的发现、研究及其在六朝隋唐时期的著录和流布》,《传统文化研究》第7辑,古吴轩出版社,1999年。  15、《论曹魏租调制中的田租问题》,《中国经济史研究》1999年第4期。  16、《论东晋的度田税米制——特别是从其与土断的关系来看》,《中国史研究》(韩国大邱)第8号,2000年。  17、《西晋の占田、课田、租调制の再检讨》,《东洋史研究》(日本京都)第59卷第1号,2000年。  18、《东晋の哀帝——哀帝を通してみた东晋前、中期の政治と社会》,《古代文化》(日本京都)第52卷第8号,2000年。  19、《遣唐使的虚像与实像》,《日本新华侨报》第37-40期连载,2000年7月8日- 8月8日。  20、《西晋诸侯分食制度考实》,《中国史研究》2001年第1期。  21、《评点校本〈观世音应验记〉(三种)》,《文史》2001年第4期。  22、《东晋的哀帝——东晋前中期的政治与社会》,载《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成立三十周年纪念文集》,天津人民出版社社,2002年。  23、《九品相通:再论魏晋时期的户调》,《江海学刊》2002年第5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资料中心《魏晋南北朝隋唐史》2003年第1期。  24、《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中亟需认识的两个问题》,《中国文物报》2004年2月6日遗产周刊。  25、《日本对文化遗产的界定》,《中国文物报》2004年2月13日遗产周刊。  26、《日本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中的财政预算与相应政策》,《中国文物报》2004年2月20日遗产周刊。  27、《日本京都、奈良的文化遗产保护法规》,《中国文物报》2004年2月27日遗产周刊。  28、《千年历史、百年大计:日本奈良、京都文化遗产保护四例》,《中国文物报》2004年3月5日遗产周刊。  29、《书评:王永平〈六朝江东世族之家风家学研究〉》,《中国学术》第16期,307-313页,2004年3月。  30、《南京司家山出土谢氏墓志研究》,《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32-40页。  31、《读西安出土姚无陂墓志》,《华夏考古》2005年第2期,第97-102页。  32、《南京象山东晋王氏家族墓志研究》,载牟发松主编《“社会与国家关系视野下的汉唐历史变迁》,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第319-336页。  33、《六朝建康城的发掘与复原的新思路》,《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第26-38页。  34、《论南京钟山南朝坛类建筑遗存的性质》,《文物》2006年第4期,第58-68页。  35、《四—五世纪における东アジア世界の形成と东晋南朝 ——中国侧の史料を中心として——》,载田中良之、川本芳昭编《东アジア古代国家论》,すいれん舍,2006年4月,第298―323页。  36、《日本入唐求法僧最澄所携唐代官文书三种(上)》,载苏州市传统文化研究会编《传统文化研究》第14辑,群言出版社,2006年,第257―264页。  37、《日本入唐求法僧最澄所携唐代官文书三种(下)》,载苏州市传统文化研究会编《传统文化研究》第15辑,群言出版社,2007年,第319―322页。  38、《山东临沂洗砚池晋墓墓主身份蠡测——以随葬品的考察为中心》,《文史》2008年第1辑,第31―49页。  39、《日本入唐求法僧最澄所携明州、台州官文书三种》,载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宁波市文物保护管理所编著《宁波文物考古研究文集》,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240―248页。  40、《中国考古学研究领域作者、机构和地区的学术影响分析——基于CSSCI的分析》,《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8卷第6期,2008年11月,第32―43页。  41、《论洗砚池晋墓出土漆器的官工产品性质》,《南京博物院集刊》第10集,文物出版社2008年12月,第47―50页。  42、《中国考古学研究概况分析(2005-2006)——基于CSSCI的分析》,《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9卷第1期,2009年1月,第50―55页。  43、《四至五世纪东亚世界的形成与东晋南朝》,载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武汉大学三至九世纪研究所编《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回顾与探索—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湖北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261―275页。  44、《六朝建康城的研究、发掘与复原》,载《蒋赞初先生八秩华诞颂寿纪念论文集》编委会编《蒋赞初先生八秩华诞颂寿纪念论文集》,学苑出版社2009年,第276―292页。

五 译文   1、《回教传入中国及其批判——隋开皇年间说》,《中国回族研究》第1辑,1991年。  2、《简牍的古文书学研究》,《简帛研究》第3辑,1998年。又载《安作璋》,泰山出版社  3、《1999年日本史学界关于商周春秋历史的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2001年第5期。  4、《1999年日本史学界关于战国秦汉史的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2001年第6期。  5、《1999年日本史学界关于魏晋南北朝史的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2001年第7期。  6、《1999年日本史学界关于隋唐史的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2001年第9期。  7、《1999年日本史学界关于五代宋元史的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2001年第10期。  8、《1999年日本史学界关于明清史的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2001年第10期。  9、《2000年日本史学界关于战国秦汉史的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2002年第3期。  10、《2000年日本史学界关于五代宋元史的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2002年第9期。  11、《2001年日本史学界关于战国秦汉史的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2003年第5期。  12、《2001年日本史学界关于五代宋元史的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2003年第10期。  13、《2002年日本史学界关于战国秦汉史的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2004年第6期。  14、《2002年日本史学界关于五代宋元史的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2004年第10期。  15、《礼忠简、徐宗简研究的展开——以居延新简的发现为契机》,载本书编委会编《安作璋先生史学研究六十周年纪念文集》第357-372页,齐鲁书社, 2007年。  16、《关于东汉边郡统治的一个考察——以放弃和重建为线索》,载《日本中国史研究年刊》刊行会编《日本中国史研究年刊 2006年度》第109-145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教学情况

本科: 隋唐考古、中国历史文选  硕士:汉唐文物资料研究、汉唐史料学、考古学研究理论与方法、中国古代史研究与方法、中国古代史通论 博士: 中国中世文物资料研究、汉唐基础史料研读、中国古代史研究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