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诗的佚失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1收藏

三家诗的佚失,第1张

三家诗的佚失

《诗》是我国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陆续产生的诗歌的总集,包括西周以来的庙堂祭祀诗、朝会宴享诗以及各国民歌等。春秋末年孔子对《诗》进行整理,使它成为儒家“六经”之一,后人称《诗经》。秦始皇时焚书坑儒,《诗经》也在被焚之列,险遭毁灭。

汉初,统治者认识到了儒教对巩固封建政治的作用。惠帝时废挟书律开书禁,朝廷派人搜求并写录古籍,一些先秦古籍陆续被发掘。最早出现的经籍是儒生们在口耳相传中传下来的,朝廷立官学传授,整理出写本,用当时通行的隶书抄写,称今文经。今文《诗经》由于传授者和搜集者的地区和时间不同,又由于在过去口耳相传中记忆差异或口音不清,因而出现鲁、齐、韩三家抄本,其中文句和解释互有差异。后来在孔府的夹壁中又发现了一些经籍,用篆文书写,称古文经。古文经开始时不受统治者重视,由私学传授。古文《诗经》由于经过毛苌、毛亨的整理,故称毛诗。

西汉时,三家诗一直居于正统,而毛诗处于被压抑的地位。东汉前期,今古文两派继续斗争,但古文经学简明易学,没有穿凿附会的迷信成份,影响扩大,章帝时取得了公开传授的地位。到东汉末年,郑玄为毛亨的《毛诗训诂传》作笺注,以毛诗为本,笺注中也采用了一些三家诗说,实现了《诗经》研究中今古文经学的融合。郑笺一出,确立了毛诗的正统地位,三家诗从此渐渐亡佚。齐诗由于内容空虚,章句烦琐,东汉末便已亡佚。鲁诗著作在西晋失传,仅存二百余字的残碑一块。韩诗多流传于燕赵地区,到北宋才亡佚,现仅存《韩诗外传》,已不是传诗人韩婴原著。

从南宋开始就有学者开始搜辑三家诗的佚文、遗说,南宋末年王应麟的《诗考》是开山著作,明代何楷的《诗经世本古义》继续有所搜获。清代考据学盛行,范家相、丁晏等人先后补辑《诗考》,陈乔枞的《三家诗遗说考》已经搜辑寻遍五书。王先谦著的《三家诗义集疏》,是搜辑三家诗遗说的集大成著作,凡古籍中引录的三家诗遗说都已辑录。

我们现在看到的《诗经》,基本上都是毛诗系统。三家诗保留了和毛诗不同的文字、读法,文字训诂和内容解释也有很大不同,为我们研究《诗经》、洞悉《诗经》全貌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不管后人作了多少辑佚工作,佚失的依然是太多了。

(一)学术专著:

23《名家讲解:文心雕龙》(二人合作)

2011年6月 长春出版社

22《士人阶层的痛苦反响-说元曲》(二人合作)

2011年4月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1《经世奇谋》(古籍整理)2010年9月 中华书局

20《大都风采》(二人合作)2010年4月 中华书局

19《后稷传说与稷祀文化》 2006年1月 社会科学出版社

18《中国古籍辑佚学论稿》 1998年 东北师大出版社

2003年5月21日,教育部遴选为“全国研究生教学用书”

17《一门九相萧瑀世家》 1997年 吉林人民出版社

16《后梁太祖朱温评传》 1997年 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8年 吉林人民出版社(第二版)

15《古籍知识手册·古籍辑佚》1988年 山东教育出版社

14《古籍知识手册·天文历法》1988年 山东教育出版社

(二)主编、副主编、第一作者

13《毛泽东评说中国文学》 1998年 吉林人民出版社  主编

12《魏晋全书》(卷1-2)2006年1月,吉林文史出版社 副主编(2)

11《魏晋全书》(卷2)2006年1月,吉林文史出版社 主编

10《中国历代名门世家丛书》(8册) 1997年 吉林人民出版社 主编

9《中国古籍整理研究论文资料索引·清末-1983年》 1990年 江苏古籍出版社 主编

8《昭明文选》(校点),1998年 吉林人民出版社 第一作

7《中国文化世家》(燕赵辽海卷),2008年2月,湖北教育出版社,主编之一

(三)合作著作

6《中国古代文献学家研究》 1996年 广西师大出版社

5《领导干部学历史导读》  1997年 东北师大学出版社

4《中国古典文献学》  2003年 3月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古典文献学》第二版 2007年 1月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3《中国史学名著评介》  2006年 2月 山东教育出版社

2《中国历史文选》  2006年10月 中华书局

1《中国传统文献学概论》  2008年 3月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古籍校勘是指对传世文献进行校对和修订的一种学术活动,旨在还原文献原貌、排除差错、恢复经典本义。古籍校勘的前期准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收集文献:古籍校勘的前提是要有原始文献,因此首先需要收集各种版本的文献。这包括不同版本的经典文献、传世文献以及各种注释、释义、诠释等。

确定校勘对象:在众多的版本中,需要确定校勘的对象,即选定一种或几种较为重要、代表性的版本进行比较和修订。

确定校勘方法:校勘方法包括比较校勘、考据校勘和辑佚校勘等,需要根据不同的文献性质和校勘目的选择合适的方法。

永乐年间修订的《永乐大典》原书只有一部,现今存世的皆为嘉靖年间的抄本,对于原书的去向一直是一个不解之谜。永乐大典和四库全书的区别:

1、时代背景不同:

《永乐大典》是大明永乐年间由皇帝朱棣先后命解缙和姚广孝主持编纂的一部集中国古代典籍于大成的超级类书。《四库全书》全称《钦定四库全书》,是清代乾隆时期编修的大型丛书。在清高宗乾隆帝的主持下,由纪昀等360多位高官、学者编撰,3800多人抄写,耗时十三年编成。

2、规模不同:

《永乐大典》是中国第一部百科全书式的文献合集,全书22,877卷(目录占60卷),11095册,约37亿字,汇集了古今图书七八千种。《四库全书》分经、史、子、集四部,名“四库”。据文津阁藏本,共收录3462种图书,共计79338卷,36000余册,约八亿字。规模是《永乐大典》的35倍。

3、现存完整度不同:

2008年后《四库全书》大部分内容已经恢复。如今《四库全书》只存3套半,其中文渊阁本原藏北京故宫,后经上海、南京转运至台湾,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也是保存较为完好的一部)。

文溯阁本1922年险些被卖给日本人,现藏甘肃省图书馆。文津阁本于1950年由中国政府下令调拨到中国国家图书馆,这是唯一一套原架原函原书保存的版本。而文澜阁本则藏于浙江省图书馆。

《永乐大典》正本尚未确定是否存在长陵,但大典副本却惨遭浩劫,大多毁于火灾和战乱,也有相当一部分被后人以修书之名窃走,现今仅存800余卷且散落于世界。

-四库全书

-永乐大典

清末济南学者生前辑录编辑《玉函山房辑佚书》,该书辑佚书594种,为辑书史上的空前巨著,辑录之书均为唐以前已散亡的古籍, 但因马国翰去世未能刊行。1870年,在丁宝桢协助下,泺源书院从马国翰亲属处借出《玉函山房辑佚书》的书板,整理后分订一百册印刷行世。为后世学术研究提供了珍贵资料。

《玉函山房佚书》分经、史、子三编,七百多卷,辑佚书五百九十四种。附刊马国翰著《目耕帖》三十一卷。所辑书,每种均亲为之序,介绍该书散佚情形与辑佚来源。该书为学术研究提供了一定方便,受到较高评价。清末李慈铭在其日记里谈及此书为“以《古经解钩沉》及张介侯《二酉堂丛书》等为蓝本,而博稽广搜,较之王氏《汉魏遗书》,详略远判”。然而以一人之力辑成如此洋洋巨制,有失审慎之处也是在所难免的。就古籍辑佚整理而言,《玉函山房辑佚书》仍不失为一部资料翔实的巨著。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