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推荐几本可以让人静心的古籍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求推荐几本可以让人静心的古籍,第1张

六祖有言:「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又云:「无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心迷则心生,心悟则心寂。心生则念生,心息则念灭。我息一切心,即无一切念。我无种种心,即无种种念。修行人如能七日七夜不动念头,即可得正道。古德云:「诸人心心不息,念念无住。若能于不息处息,于念处无念,自合无生之理。」此是寂心息念一法。永嘉云:「凡俗多于事碍理,境碍心;常欲逃境以安心,遣事以存理。不知乃是心碍境,理碍事;但令心空境自空,理寂事自寂。勿倒用心也。」此亦即寂心息念一法。念念 连续不断的意念。

心可成佛,心可成道;心亦碍佛,心亦碍道。就其可成言:即心即佛,即心即道。就其不可成言:即心非佛,即心非道。前者就真心言,后者就凡心言。前者心心无念,后者心心有念。故夹山密公云:「心本是佛,因念起而漂沉;岩实不移,因舟行而鹜骤。」众相现而本体不动,声色俱而不随不坏;如雁过长空空无迹,影沉寒水水无心;但自得真心自体矣。」

玉虚子诗谓:「物物元无物,心非形亦非;三般观晓悟,悟者不知谁?」又云:「无无藏妙有,有有观真空;湛然俱不立,常寂性融融。」这是彻了语。此意通三教,万法无二门,入者有得!圭峰禅师谓:「心无自相,托境方生。境性本空,由心故现。」若能心境俱泯,体用两寂,则自心境两不相碍,本源湛寂清明,自在虚灵,则此心便不祈静而自静,不祈息而自息矣!

摘自静心诀要

道家养生学概要_

参考资料;

卷三

炼心诀要(心学指微)

静心诀要

养心诀要

附录收心法下手功夫

止念诀要

息妄心诀要

附录真也是妄诀要

《水尽头》演绎

明代文人刘侗有《水尽头》一文传世。所谓“水尽头”,也就是香山樱桃沟最西端的“水源头”,谷尽处而见泉水之源,故有此名。其文开篇云(略有删节):

观音石阁而西,皆溪,溪皆泉之委;皆石,石皆壁之余。其南岸,皆竹,竹皆溪周而石倚之。燕故难竹,至此,林林亩亩。……过隆教寺而又西,闻泉声。泉流长而声短焉,下流平也。花者,渠泉而役乎花;竹者,渠泉而役乎竹;不暇声也。花竹未役,泉犹石泉矣。……石罅乱流,众声澌澌,人踏石过,水珠渐衣。

这几句大意是说:从观音石阁往西行,便进入了山谷(即今天说的“樱桃沟”)。遍地可见溪水岩石,它们是泉与山派生出来的。北京这儿古代属于北方燕地,气候偏寒,竹子难于生长,可这里成片密植,实在是奇异的景象。瞻仰了隆教寺,再往西行,就听到了泉声,不过声响比较小,这是因为花草竹林都争着让泉水浇灌它们,泉水就无暇发出洪亮的声音宣泄声势了。接着往上游走,溪水围绕浸润竹林花木的情况渐渐少了,水和植物之间有了距离,泉声随即壮大,水流激荡在石头缝里,溅湿了游人的衣服。

文中最值得关注的内容有两个:竹林和隆教寺。先说寺院。明代文人刘侗游览的这个山谷,古称“退谷”,“樱桃沟”乃是俗名。从全文看,他以一路上的古刹作为标志来显示行踪,由东到西依次是隆教寺、圆通寺、太和庵、广泉废寺和五华寺。这五座庙,如今都没有了。樱桃沟里隆教寺的遗址还能见到,进谷走不了多远,从溪水北岸登上十多级台阶,有墙和门,门楣上镌刻着“古柯亭荫”四字。进去可见一处山崖间的平地,一两亩大小,当年这里便坐落着隆教寺。小院东北角,古槐临风矗立,应为古刹初建时所植,上周我们去游览,一家三口手拉手将将合围之,估计树与寺的年龄当在半个千年。

竹子,从地势看还真有可能成林了。山谷一般都是呈现出喇叭筒的形状,越往外越宽阔。樱桃沟也如此,隆教寺东边的谷地,伴随溪水蜿蜒,有几处很是开阔呢。北纬最北端的竹林,应该在北京城北百余公里的怀柔县(如今改“区”了)西北边的红螺寺院里,我拜访过。依纬度算,樱桃沟溪水浸润的明代小竹林,实在无法称奇。我前面说“值得关注”,原因是这些退谷修竹与曹雪芹有关系。先打住不论,接着欣赏《水尽头》的后半部分:

杂花水藻,山僧园叟不能名之。草至不可族,客乃斗以花,采采百步耳,互出,半不同者。然春之花尚不敌其秋之柿叶。叶紫紫,实丹丹,风日流美,晓树满星,夕野皆火:香山曰杏,仰山曰梨,寿安山曰柿也。西上圆通寺,望太和庵前,山中人指指水尽头儿,泉所源也。至则磊磊中两石角如坎,泉盖从中出。鸟树声壮,泉唶唶不可骤闻。坐久,始别,曰:“彼鸟声,彼树声,此泉声也。”又西上广泉废寺,北半里,五华寺。然而游者瞻卧佛辄返,曰:“卧佛无泉。”

难字只有“唶”,音“鸡”。“唶唶”是小鸟鸣声,比喻泉声较小。“草至不可族”意思是草最不能分类叫出名字。“春之花尚不敌其秋之柿叶”这句,侧面告诉我们乃是春游。全篇饱受赞誉的句子是这个:“叶紫紫,实丹丹,风日流美,晓树满星,夕野皆火:香山曰杏,仰山曰梨,寿安山曰柿也。”不掠人之美,照录今人的注释:意谓能造成上述迷人景色的果树,在香山是杏,在仰山是梨,在寿安山就是柿子。“香山”,今北京市西郊香山。“仰山”,碧云寺以东、卧佛寺以西的一段山。“寿安山”,在卧佛寺北边,即樱桃沟所在。此文尾句,从游记看我不大喜欢,不过套用了古人窠臼,但从史料看又透露给我们一个信息:当年退谷深处乃是人迹罕至的地方,非常幽静有野味。关于“广泉废寺”的记载也有史料价值,文章里的竹林和废寺引发了红学家周汝昌先生的联想,他有过涉及曹雪芹晚年居住地的说法,我撮要录于此——

看他(刘侗)写这一地方的风景,竹林和泉溪乃是两大特色。这便是樱桃沟了。王渔洋在康熙十一年(1672)游退谷,有“溪南万竿竹,岁久渐蒙密”的诗句,可证到康熙初年此处竹林依然很好。而敦诚在雪芹死后所作诗,其中有“退翁亭上风竹合,卧佛庵前石磴纡”的话,上句正就是写这卧佛寺以西的退谷景物,则不但证实乾隆年间竹林犹在,而且说明敦诚对这地方也很熟悉。这地方距香山、碧云寺不过往北五里地的光景,而和传说中的香山稍东的健锐营正白旗、厢黄旗之地,相去最近,往后一转即是幽径可通。乾隆时也不曾是多么繁华,和山前一带大异其趣,是幽僻所在。一般人游到卧佛寺的,也多不知其旁侧有此深秀幽僻的好去处。雪芹很可能是爱上了这块西山最胜之境、幽人之宫的地方。如果考察一下明朝的题咏,也都和敦家弟兄等人所写的薜萝门巷、曲径幽斜,黄叶村居的情景相似。因此,我很疑心曹雪芹的游踪可能和这里十分密切,他友人张宜泉《春柳堂诗稿》中保存的一首雪芹散步西郊憩废寺的诗题,在樱桃沟深处,磵谷的夹山逐步升高的地方,正有一处有名的废寺,即广泉寺,也是一个吻合点。他的村居也许竟然离此非远,,这或者就和“健锐营”的传说有关系。能够和泉溪篁竹、健锐营房两相结合的地点,除了这一带,别无第二处地方。考虑到能和所有线索都十分吻合的,这确是一个极值得研究考察的地点。注:退谷竹林之南,传说中雪芹所住过的“厢黄旗北营子”之北,有小村名“北沟”,地点最合所想。

曹雪芹究竟是住在正白旗营地叫“黄叶村”的老屋,是周汝昌先生猜想的退谷竹林之南的小村“北沟”,抑或是其他几个专家考证过的村落,还是这些地方他都居住过或居住过两处以上,这成为红学争论的热点问题。在我看来,它们不过曾经隐藏于附近方圆几公里的一个房顶下边,雪芹大师喝过哪口井的水,真就那么要紧吗?

呵呵,我这里倒有个要紧的错误需要澄清。前几天写《黄叶村杂记》,受一张地图的误导,猜测说,明代就已经颓圮了的广泉古寺,其位置就在樱桃沟水源头正北方向,爬山几百米可到吧,即今天“草帽亭”与北边燕儿岭山脊之间的某处凹地里。看来方位是说错了。《水尽头》结尾处特意明确了方向:“又西上广泉废寺”。这个寺院应该在水源头的正西,而不是正北。前些年,有好事者遵从古籍记述的文字去索此寺,留下的游记也特意说明是从“水源头”攀登西边的山岭,并说见到了古井,有篆字石刻,曰“广泉古井”,压盖在废弃了的井口上。既然有“古”字,可见是后人的手笔了。

下次再访退谷水尽头,往西面山上爬爬就是了,这可比寻找曹雪芹的家容易多了。

2006-12-15 中午

附录《水尽头》全文(该篇录自作者与于奕正合著的《帝京景物略》)

水尽头

[明] 刘 侗

观音石阁而西,皆溪,溪皆泉之委;皆石,石皆壁之余。其南岸,皆竹,竹皆溪周而石倚之。燕故难竹,至此,林林亩亩。竹,丈始枝;笋,丈犹箨;竹粉生于节,笋梢出于林,根鞭出于篱,孙大于母。过隆教寺而又西,闻泉声。泉流长而声短焉,下流平也。花者,渠泉而役乎花;竹者,渠泉而役乎竹;不暇声也。花竹未役,泉犹石泉矣。石罅乱流,众声澌澌,人踏石过,水珠渐衣。小鱼折折石缝间,闻跫音则伏,于苴于沙。杂花水藻,山僧园叟不能名之。草至不可族,客乃斗以花,采采百步耳,互出,半不同者。然春之花尚不敌其秋之柿叶。叶紫紫,实丹丹,风日流美,晓树满星,夕野皆火:香山曰杏,仰山曰梨,寿安山曰柿也。西上圆通寺,望太和庵前,山中人指指水尽头儿,泉所源也。至则磊磊中两石角如坎,泉盖从中出。鸟树声壮,泉唶唶不可骤闻。坐久,始别,曰:“彼鸟声,彼树声,此泉声也。”又西上广泉废寺,北半里,五华寺。然而游者瞻卧佛辄返,曰:“卧佛无泉。”

西瓜在中国古代是有的、

古籍记载:据明代科学家徐光启《农政全书》记载:“西瓜,种出西域,故之名。”

明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按胡峤于回纥得瓜种,名曰西瓜。

则西瓜自五代时始入中国;至今南北皆有。”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