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和掌故意思相近吗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古籍和掌故意思相近吗,第1张

不相近。

1、古籍指古代的书籍或文献,如《诗经》、《论语》等,可以是古代知识文化的载体。

2、掌故是指传统文化中的一些有趣或为人所知的故事、典故、谚语等,常用于文化、历史、随笔等体裁的记叙和叙述。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来源: 中国网滨海高新 关键字:兰亭;屋漏痕;书家;书耳;楷法 作者: 2011-05-24 11:02

  此帖(官奴帖)在《淳熙秘阁续刻》,米元章所谓绝似《兰亭叙》。昔年见之南都,曾记其笔法于米帖,曰:“字字骞翥,势奇而反正,藏锋裹铁,遒劲萧远,庶几为之传神。”今为吴太学用卿所藏。顷于吴门出余,快余二十馀年积想,遂临此本云:抑余二十馀年时书此帖,兹对真迹,豁然有会,盖渐修顿证,非一朝夕。假令当时力能致之,不经苦心悬念,未必契真。怀素有言:“豁焉心胸,顿释凝滞。”今日之谓也。时戌申十月有三日,舟行朱泾道中,日书《兰亭》及此帖一过,以《官奴》笔意书《禊帖》,尤为得门而人。

  吾书无所不临仿,最得意在小楷书,而懒于拈笔。但以行草行世,亦多非作意书,第率尔酬应耳。若使当其合处,便不能追踪晋、魏,断不在唐人后乘也。

  作书与诗文同一关捩,大抵传与不传,在谈与不谈耳。极才人之致,可以无所不能而谈之,玄味必由天骨,非钻仰之力、澄练之功所可强人。

  转笔处,放笔处,精神血气易于放过。此正书家紧要关津,造物待是而完也。但知出笔,不知转笔、放笔,必不诣极。

  书须参(离合)二字,杨凝式非不能为欧、虞诸家之体,正为离,以取势耳。米海岳一生夸诩,独取王半山之枯淡,使不能进此一步,所谓“云花满眼,终难脱出净尽”。赵子昂则通身入此玄中,觉有朝市气味。《内景经》曰:“淡然无味天然粮”,此言可想。

  三十年前参米书在,无一实笔,自谓得诀。不能常习,今犹故吾,可愧也。米云:“以势为主。”余病其欠淡,淡乃天骨带来,非学可及,内典所谓带师智,书家谓之气韵也。

  翰墨之事,良工苦心,未尝敢以耗气应也,其尤精者,或以醉,或以梦,或以病,游戏神通,无所不可,何必神怡气王,造物乃完哉!世传张旭号草圣,饮酒数斗,以头濡墨,纵书壁上,凄风急雨,观者叹愕。王子安为文,第磨墨数升,蒙被而卧,熟睡而起,词不加点,若有鬼神,此皆得诸笔墨蹊径之外者。今观察王先生当人日,病不饮酒,莫廷韩馈以内府良药,辄据枕作诗二十余章谢之,皆风骚鼓吹也。乃与彼二子鼎足六立也矣。……

  晋人书取法,宋人书取意,或不胜于法乎?不然,宋人自以其意为书耳。非能有古人之意也。然赵子昂则矫宋之弊,虽已意亦不用也,此必宋人所诃,盖为法所转也。唐人诗律与其书法颇似,皆以浓丽为主,而石法稍远矣。余每谓晋唐无态,学唐乃能入晋。晋诗如其书,虽陶元亮之古澹,阮嗣宗之后爽,在书法中无虞、褚可当,以其无门也。因为唐人诗及之。

  晋、宋人书,但以风流胜,不为无法,而妙处不在法。至唐人始专以法为蹊径,而尽态极研矣。

  总之俗欲造极处,使精神不可磨没。所谓神品,以吾神所著故也。何独书道,凡事皆尔。

  大慧禅师论参禅云:“譬如有人具百万资,吾皆籍没尽,更兴索债。”此语殊类书家关捩子。米元璋云:“如撑急水滩船,用尽气力,不离故处。”盖书家妙在能合,神在能离,所以离者,非欧、虞、褚、薛名家伎俩,直要脱去右军老子习气,所以难耳。那吒拆骨还父,拆肉还母,若别无骨肉,说甚虚空粉碎,始露全身,晋、唐以后,惟杨凝式解此窍耳,赵吴兴未梦见在。

  余十七岁学书,二十二岁学画,今五十七八矣。有谬称许者,余自校勘,颇不似米颠作欺人语。大都画与文太史较,各有短长,文之精工具体,吾所不如。至于古雅秀润,更进一筹矣。与赵文敏较,各有短长。行间茂密,千字一同,吾不如赵。若临仿历代,赵得其十一吾得其十七,又赵书因“熟”得俗态,吾书因“生”得秀色。赵书无弗作意,吾书往往率意;当吾作意,赵书亦输一筹。第作意者少耳。

  吾于书似可直接赵文敏,第少生耳。而子昂之熟,又不如吾有秀泣之气。惟不能多书,以此让吴兴一筹。画则具体而微,要亦三百年来一具眼人也。

  予学书三十年,司得书法,而不能实证者,在自起自倒、自收自束处耳。过此关,即历军父子亦无奈何也。转左侧右,乃历军字势。所谓迹似奇而反正者,世人不能解也。

  唐人书皆回腕,宛转藏锋,能留得笔住。不直率流滑,此是书家相传秘诀。微但书法,即画家用笔,亦当得此意。

  书法虽贵藏锋,然不得以模糊为藏锋,须有用笔如太阿截之意,盖以劲利取势,以虚和取韵。颜鲁公所谓“以印印泥、如锥画沙”是也。细参《玉润帖》,思过半也。

  米海岳书,无垂不缩,无往不收。此八字真言无等咒也。然须结字得势,海岳自谓集古字,盖于结字最留意,比其晚年,始自出新意耳。……

  古人作书,必不作正局,盖以奇为正,此赵吴兴所以不大入晋、唐室也。《兰亭》非不正,其纵岩用笔处,无迹可寻。若开采模相似,转去转远。柳公权云:“笔正”,须善学柳下惠者参之。余学书三十九年,见此意耳。

  用墨须使有润,不可使其枯燥,尤忌浓肥,肥则大恶道矣。

  余尝谓右军父子之书,至齐、梁时风流顿尽。自唐初虞、褚辈,一变其法,乃不合而合,右军父子殆如复生。此言不大易会,盖临摹最易,神气难传也。

  临帖如骤遇异人,不必相其耳目、手足、头面,当观其举止、笑语、真精神流露处。庄子所谓“目击而道存”者也。

  章子厚日临《兰亭》一本,东坡闻之,谓:其书必不得工。禅家有云,从门入者,非是家珍也。惟赵子昂临本甚多,世所传十七跋、十三跋是已。“世人但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山谷语与东坡同意,正在离合之间,守法不变,即为书家奴耳。

  昔右军诸帖,半出于问病吊唁,从哀戚中结法,所谓泪渍老笔者,其书独垂至今。

  《内景经》全在笔墨畦径之外,其为六朝人得意书无疑。今人作书只信笔为波画耳。结构纵有古法,未尝真用笔也。善用笔者清劲,不善用笔者浓浊。不独连篇各体有分别,一字中亦具此两种,不可不知也。

  颜鲁公受笔法于张长史。尝有“锥画沙”、“印印泥”之喻,又谓之“屋漏痕”。然其碑帖严整,蚕头鼠尾,即不无“锥沙”、“印泥”、“屋漏痕”。未之见也。独此碑落笔与放笔处,和缓挺劲兼之,余临写之,次恍若有悟。鲁公曰:自钟、王至虞、陆,皆口决手授,以至张长史。信矣。

  锥沙三喻,皆喻藏锋,不知出锋亦有之。因出锋之尤,故成藏锋之浑,此碑是也。东坡偃笔虽形类颜,失在用笔矣。其学王僧亦然。

  《争座位帖》,宋苏、黄、米、蔡四家书皆仿之。唐时欧、虞、褚、薛诸家,虽刻画二王,不无拘于法度。惟鲁公天真烂漫,姿态横出,深得右军灵和之致,故为宋一代渊源。

  余近来临颜书,因悟所谓“折钗股”“屋漏痕”者,惟二王有之。鲁公直入山阴之室,绝去欧、褚轻媚习气,东坡云:“诗至于子美,书至于鲁公。”非虚语也。颜书惟《蔡明远序》尤为沉古,米海岳一生不能仿佛,盖亦为学唐初诸公书,稍乏骨气耳。灯下为此,都不对帖,虽不至入俗,第神采璀璨,即是不及古人处,渐老渐熟,乃造平淡。米老犹隔尘,敢自许逼真乎?题以志吾愧。

  余每临怀素《自叙帖》,皆以大令笔意求之,黄长睿云:米芾见阁帖书稍纵者,辄命之旭。旭、素故自二王得一家眷属也。旭虽姿性颠逸,超然不羁,而楷法精详,特为正真,学狂草者,从此进之。

  柳诚悬书,极力变右军法,盖不欲与《禊帖》面目相似。所谓神奇化为臭腐,故离之耳。凡人学书,以姿态取妍,鲜能解此。余于虞、褚、欧,皆曾仿佛十一,自学柳诚悬,方悟用笔古淡处。自今以往,不得舍柳法而趣右军也。

  杨景度书,自颜尚书、怀素得笔,而溢为奇怪,无五代衰之气。宋苏、黄、米皆宗之。《书谱》曰:“既得平正,须追险绝”景度之谓也。

  书家以险绝为奇,互窃惟鲁公、杨少师得之,赵吴兴弗解也。今人眼目为吴兴所遮障。予得杨公《游仙诗》,日益习之。

  东坡先生书,世谓其学徐浩。以余观之,乃出于王僧虔耳。但坡公用其结体,而中有偃笔,又杂以颜常山法。故世人不知其所自来。即米海岳书自率更得之,晚年一变,遂有冰寒于水之奇。书家未有学古而不变者也。

  米元章书,沉着痛快,直夺晋人之神。少壮未能立家,一一规模古帖,及钱穆父诃其刻画太甚,当徒势为主,乃大悟,脱尽尽本家笔,自出机轴,如禅悟后,拆肉还母,拆骨还父,呵佛骂祖,面目非故。虽苏、黄相见,不无气慑。晚年自言无一点右军俗气,良有以也……。

  右皆赵文敏闲窗信笔所书。锡山安氏刻于家。余素不学赵书,以其结构微有习气,至于用笔、用墨,文敏所谓“千古不易”者。不如是,何以名喧宇宙也!前人正自未可轻哉议。

  人谓倪书有《黄庭》遗意,此论未公。倪自作一种调度,如啖橄榄,时有清津绕颊耳。书家四忌:甜、邪、俗、赖。倪从画悟出,因得清丽。枝指山人书,吴中多赝本。此书律诗二十首,如绵裹铁,如印印泥,方是本色真虎,非裴将军先射诸彪也。

  本朝学素书者,鲜得宗趣。徐武功、祝京兆、张南安、莫方伯各有所人,丰考功亦得一斑,然狂怪怒张失其本矣。余谓张旭之有怀素,犹董元之有巨然,衣钵相承,无复馀恨,皆以平淡天真为旨,人目之为狂乃不狂也。

  吾松书自陆机、陆云,创于右军之前,以后遂不复继响。二沈及张南安、陆文裕、莫方伯稍振之,都不甚传世,为吴中文、祝二家所掩耳。文、祝二家,一时之标,然欲突过二沈,未能也。以空疏无实际。故余书则并去诸君子而自快,不欲争也,以待知书者品之。

  翻译

  中国明代书法、绘画理论著作。董其昌著。是明末清初画家杨补辑录董其昌未收入《容台集》的零篇散帙而成书 。全书4卷 ,其中卷三 、卷四和书画无关。卷一包括论用笔 、评法书、跋自书、评古帖等节;卷二包括画诀、画源、题自画、评古画等节。该书论书主张巧用笔墨,强调结字,临帖重在领会其精神,提倡“以意背临”;论画以南北宗论为中心,提倡文人画,贬抑“行家画”。对于绘画的发展,推崇自唐而宋由“工”变“ 畅 ”,批评由宋入元某些画家的由“畅”而“佻”。主张画家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以生 、秀、真为艺术境界之极诣。书中的一些绘画理论、技法都有独到见解,对以后的绘画发展有很大影响。他的画论对清代“四王”画派具有极深刻的影响。

 

      明清时期的吴江,文风昌盛,在诗坛、文坛上,出了很多有影响的大家、名家,如吴兆骞、叶夑、潘耒、朱鹤龄、徐釚、戴笠、潘柽章、郭麐、王锡阐等。有男性诗人、作家,也有女性诗人、作家。有文学世家,也出现了很多文学团体。

      据统计,清代吴江有历代文学总集问世的诗文选家55人,所编除唐朝以外的历代诗文选本81部。选编本邑诗文总集59种。职业选家有顾有孝、徐崧等,他们毕生致力于文献整理和诗文编纂。还有业余选家,如顾樵、黄容、孙偀、徐釚、周铭、顾施桢、顾我錡等。目前可考见的清代吴江诗人,仅乾隆以前就达四百余人,女性诗人达二百七十余人。

      吴江文学,特别是清代吴江文学,一直成为研究者的关注点。历年来,专题方面的研究,著作比较多,有出版的书籍,还有更多的散见于各刊物的论文。但全面探讨清代吴江文学、清代吴江诗歌的研究专著却没有看到过。周雪根所著的《清代吴江诗歌研究》填补了这一空白。

        将清代吴江诗歌作为研究对象,作者的理由有两个:“一、以前对吴江的研究,主要着眼在戏曲研究(如沈璟及‘吴江派’)、家族文化、文学家族研究,而对诗文研究还远远不够。二、江浙是清代文学的半壁江山,吴江小小一邑也取得了累累硕果。探索清代该地人文昌盛的原因,尤其是挖掘清初、清末何以人文蔚起而中叶明显萧条、衰落的根源,对文学研究、地方文学史研究都非常有意义,也甚为必要。”

      清代吴江戏曲研究方面,影响比文学方面大得多。这方面的著作,主要有刘强民主编的《沈璟与昆剧吴江派》(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孙俊鸿、孙悦良主编的《2008年沈璟暨昆曲“吴江派”学术研究讨论会论文集》(山东画报出版社2009版)、刘召明的《晚明苏州剧坛研究》(齐鲁书社2007年版),等等。此外,吴江籍的曲学大家凌景埏几乎被遗忘了,他曾编著过《全清散曲》,1985年齐鲁书社出版。

      吴江家族和群体的研究,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著作有蔡静平《明清之际汾湖叶氏文学世家研究》(岳麓书社2008年版)、郝丽霞《吴江沈氏文学世家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版)等。还有很多这方面的论文,如关春燕的《明代吴江女性文学研究》、王晓洋的《明清江南文化望族研究》、曲向红的《吴江叶氏女性诗词研究》、吴碧丽的《明末清初吴江叶氏家族的文化生活与文学》、张清河的《晚明吴江叶氏女性文学研究》等等。这些是女性。男性作家较为著名的有:叶燮、吴兆骞、王锡闸、徐釚、郭麐等。研究叶燮的专著和论文最多,有蒋凡的《叶燮和原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李晓峰的硕士论文《王夫之诗学与叶燮诗学比较》和博士论文《叶燮原诗研究》、刘晓春的硕士论文《叶燮原诗美学思想研究》、陈静的硕士论文《叶燮与艾略特比较研究》、李铁青的硕士论文《论叶燮的诗性智慧》、申钊的项士论文《叶燮美学思想研究》、王霞的硕士论文《叶燮原诗研究》等。这些论文主要着眼于叶燮的诗歌理论。只有陈雪的硕士论文《叶燮诗文研究》,将叶燮诗文作为研究课题。

      对吴兆骞的研究,李兴盛可以说用大半生的精力,著作除《东北流人史》、《中国流人史》外,还有《诗人吴兆骞系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包括《江南才子塞北名人吴兆骞传》、《江南才子塞北名人吴兆骞年谱》、《江南才子塞北名人吴兆骞资料汇编》)。吴兆骞研究的论文有:敖运梅的《吴兆骞诗赋研究》、蒋勇的《吴兆骞诗歌研究》、代玲俐的《丁酉科场案与吴兆骞心态变化及文学风格演变关系研究》等。

      王锡阐研究,已出版陈美东、沈荣法主编的《王锡阐研究文集》(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版),基本上只是对其天文学成就进行探讨。

      对徐釚的研究不多,只有张东艳的论文《徐釚研究》。

        郭麐研究,有曾瑱的论文《有沉雄骚赋,激烈鸡舞——郭麐词研究》、黄丽勤的论文《郭麐研究》、王蓓蓓的论文《论郭麐及其词风的新变》,陈玉兰的专著《清代嘉道时期江南寒士诗群与闺阁诗侣研究》辟有专章研究郭麐诗歌。

      根据周雪根的研究发现,对吴江戏曲研究较多,诗文词研究较少;对沈氏、叶氏家族的研究较多,其他家族研究较少;个别大家如叶燮、吴兆骞、郭麐等研究较多,其他诗文家研究较少;对沈氏、叶氏两家族女性的研究较多,对其他女性文学家研究较少;对吴江明末清初文学研究较多,对整个清代吴江文学的系统研究较少。作者认为,吴江这一蕴涵丰富的文学宝藏亟需挖掘,整理和保存这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十分必要且意义重大。

    《清代吴江诗歌研究》一书,对了解和研究清代吴江诗歌,是很有参考价值的。全书分九章,对清代吴江诗歌作了比较完整的介绍,重点介绍了抗清诗人吴昜;遗民诗人朱鹤龄、顾有孝;仕清诗人叶燮、徐釚、潘耒;寒士诗人计东、郭麐;闺阁诗人沈宜修、叶小鸾、姚栖霞、周羽步、汪玉轸、吴琼仙;边塞诗人吴兆骞等清代吴江诗人,基本上全面反映了清代吴江诗坛的情况。

      需要指出的是,整个清代的吴江文学,汾湖地区无疑是一个亮点,叶绍袁、叶燮、郭麐、徐达源夫妇等诗人,叶氏、沈氏、柳氏、凌氏等文学世家,影响非常大。如果加上本书没有论及的徐涛、陆燿、杨廷枢、沈刚中、李重华、迮朗、凌泗等,那么,汾湖在清代吴江诗坛的地位,就会更加引人注目。因此,清代汾湖诗歌现象,今后应成为清代吴江诗歌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郭麐诗选》(三册),是清代吴江诗歌研究的最新成果,期待清代吴江诗歌作品有更多的挖掘整理,也期待清代吴江诗歌研究有进一步的深入发展。

读书最大的好处就是让你能够跳离生活的小世界,不在局困于现实的狗狗营营,能够放眼更远,足不出户,就可遇见更多新奇的人和事。

一池荷叶衣无尽,数树松花食有余。

刚被世人知去处,又移茅舍人深居。

去年读到比尔波特的《空谷幽兰》,本是有点猎奇的心理。比尔波特是美国人,这本书又是写他寻访现代社会中的中国隐士,这该是一个多奇怪的视角。第一感觉是当代童话吧。刚巧在樊登读书又听到有对比尔波特本人的访问和对这本书的解读,忍不住找来翻看,文字倒是蛮有趣味。

比尔波特是位汉学家,对中国的佛道、历史、古文学很感兴趣,尤其对古诗词颇有研究,书中多处引用提及王维、拾得等的诗句。因为对中国隐士文化感兴趣,他不远万里,跋山涉水的多次来到中国,去往深山危崖,人迹罕至之处,寻觅当代隐士。这本书描述了他在中国四处寻访隐士的故事。特别写到他多次去往钟南山深处,那些人迹罕至的深山里。

翻阅此书,最让我惊奇的是他这种执着探究的精神,这种对中国古文化的激情。国人中也不乏对自己传统文化有情愫的,至多是认同、欣赏和沉迷,但只限于精神层面。不至于放下一切俗务去追寻,只在古籍中渺渺可见的文化现象。

在这如万花筒般的大千世界,还真有仿佛不食人间烟火的隐士存在吗?在书中追随笔者的足迹,果真寻访到寥寥几位深山隐士。但正如我们心下疑惑的一样,高山隐士的生活,除了清净外,困顿艰苦寂寞到常人无法想象和忍受的地步。其实鲜有立意修行的世外高人,多为贫贱交加,命运多舛或性情孤僻的贫寒之辈。可以说是被命运驱使着走上离群索居的苦修之路,而并不是自己自由的选择。

隐士名头下,哪有王维们诗词里的空灵与超脱?是诗意还是失意?文人雅士用诗句粉饰和伪装的归隐生活,好似是闲云野鹤似的,哪里看到生计的重负和无奈。于是摇头感慨。

但在书的后半部,又出现了几位新生代的修行者。从一张合影的可以看到,他们年轻俊朗高颜值,而且居然有几位是北大的高材生,是什么让他们做出这样不寻常的选择?而我明明从他年轻的脸庞上看到明朗坚定的光彩,而不是厌世倦怠的颓废。肯定有什么是我们没有找寻到的,莫非这世上真有佛光,指点迷津,而你我是至今混沌之辈,还是凡尘有缘,各有渡口,各觅归舟?

西关古仔

有一套小书,是杨向群君寄来给我养病时看的,书名《广州西关古仔》。我不熟悉广州,更不懂广东话,粗粗一看,不知所云。迨稍事翻阅,才知西关是广州的一处地名,指旧时广州城西门和太平门外的一片地方。它北接流花湖,南滨珠江白鹅潭,西至大坦尾,东至旧城墙(即今人民路),大约相当于现在荔湾区这个范围。这处地方,旧时城墙根下是从二铺(广州人写作“甫”)、三铺直至十铺的繁华商业区,迤南是十三行、沙面等华洋交会的码头,西边有荔枝湾、泮溪诸名胜,羊城私家园林、富人别墅多建筑于此,北部和中部还有许多地方种菜种花养鱼,颇有乡村风味。这乃是一处在广州保存土风民俗最丰富,地方特色最鲜明的地方,“西关”差不多成了老广州的代表。

至于古仔,我想大约是指喜欢“讲古”的人。这书讲的是辛亥年推翻皇帝以后,“大跃进”除旧布新以前的事物,也就是一代两代人以前的东西,应该说算不得怎样古。不过今之少男少女,大概不讲便不会知道;就是我这六十多岁的人,因为少走四方,又孤陋寡闻,所以不讲也同样不知道。有人愿意来讲一讲,自然是十分欢迎的。

这套书共四本,次序为《西关武林旧事》《西关风味趣闻》《西关七十二行》《西关童谣儿戏》,均署梁达编著。编著者的文笔并不好,所记录的上述四方面的“古”却大有可观。如《七十二行》中《街头挑卖》一节,即介绍了卖白榄、卖鸡公榄、卖不倒翁、卖蝈蝈、卖捏粉公仔五行,现在除卖蝈蝈的还存在,其馀恐怕都消失了。卖白榄的叫卖云:

沙榄啵,茶窖货。

一分钱,买两个。

唔好食,咪逗货。

食落爽甜无渣啵!

食过好食呢,

再嚟(不来)就卖过啦!

所云茶窖货,是指广州近郊茶窖乡所出白榄,绿皮上带黑沙点,据说口感最好。书中详叙卖榄人“通常肩挑两箩,下铺青蕉叶,上堆白榄,另外以一个小罐装水,叫卖的时候,不时地在白榄上洒水,用以保鲜”。这些都是我这个湖南人从未见过的。

尤其有趣的是卖鸡公榄的:

他们用竹和纸制成一只七彩公鸡,大小依本人身材而定,腹背通空;然后将自己套在里面,用一条过肩带把彩鸡提起来,人行“鸡”亦行。所卖的榄,有甜,有咸,有辣。甜的是和顺榄,咸的是甘草榄,辣的是辣椒榄,都放在鸡腔里。一分钱买两个,味道任选。

他在卖时,先用大笛(唢呐)吹一个鸡叫,然后再喊。由于有彩鸡和大笛,对小孩的吸引力就更强了。

我颇好吃,故于《风味趣闻》一本看得最多。看后不仅对艇仔粥、白灼虾、鸡仔饼、王老吉凉茶等一一得知其来历,而且还能闻所未闻,增加些人文方面的知识。如“南乳肉”原来不是肉,而是炒花生。“取花生肉,在南乳(腐乳)酱水中先浸泡一夜,使之入味,然后风干;再取一口大铁锅,内装大粒黄砂,与花生一齐炒脆”,即可上街叫卖南乳肉了。又如“瓦罉礼云饭”,“礼云子”乃是蟛蜞(珠江三角洲小溪流中所产一种小蟹)的卵子,放在米饭中,用瓦罉(罐)一焗而成。还有“礼云黄布蛋”“礼云扒鲜笋(茭白)”“礼云扒冬菇”等西关名菜,都是用礼云子做的,据说现今也已绝迹。

第四本介绍了六十九种过去西关儿童的游戏,绝大部分游戏都伴有歌谣,一部分歌谣又出于民间的故事传说,这也是我所喜欢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我们固不必说什么不失赤子之心的大话,但也不应该做了公公就忘记了做孙子的时候。何况童戏童谣(当然得是真正的童谣,不是新编的教材)是民间礼俗的根源,欲了解研究普通城乡老百姓的生活,往往得从此入手呢。如“点虫虫”歌云:

点虫虫,虫虫飞。

飞到荔枝基(种荔枝的园地)。

荔枝熟,摘满屋。

屋满红,伴住个细蚊公(婴儿)。

这明显是广东地方的歌,而玩“猜呈沉”时所唱的:

呈沉剪,呈沉包,

呈沉糯米叉烧包。

老鼠唔食香口胶,

要食豆沙包。

虽也带广东色彩,但“呈沉、剪、包”即长沙儿童所玩“铜锤、剪刀、布”,自己六十多年前也玩过。可见各地儿童游戏,异中仍有相同之处,这也是很有意思的。

从事物原始看,书中也有一些错讹。如萨奇玛本是满语,见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北京古籍出版社曾出版过)。这种满族的甜点心,民国以后才遍及各地。书中却说是西关一个卖点心老汉被骑马的官人辱骂,为了泄愤,才取了“杀其马”作点心的名字。但这种错讹也是语词流变的一种现象,特别是如果只把它当作民间故事听,则和别的故事并无不同。若于此等处胶柱鼓瑟,强作解人,则难免笨伯之讥矣。

总之,我是很喜欢这样的书的。论天下国家大事固然很好,只讲西关地方的鸡公榄、粉公仔亦未尝不可,正所谓贤者识大不贤识小,贤人还是让给别人去做吧。

(一九九七年五月)

  一、人生有梦书作枕

 那一年正是我人生的低谷,大学毕业后接连找了几份工作都不如意,加之感情上又一再地失落,一时间心若死水。偶然的一次机会,看见报纸上有一则招聘教师的广告,那是去一个山村的中学执教,有点属于志愿者的性质,薪水不高,为期一年。我立刻去了,因为我觉得自己疲惫的心灵需要一个平静的环境憩息。

 到了学校的第二天,我便从镇上的火车站取回了托运的一个大旅行包,里面全是书。山里的生活是封闭而寂寞的,有一种远在天涯的感觉,是那些书带着我周游世界。在黄昏的斜阳下,在寂寂长夜的孤灯下,我一次次地走进别人的故事,那样时刻,欲望的潮水便会悄悄退去,心平静得像一湖秋水,波澜不惊。在我宿舍的木床上,在耳边枕畔,散放着许多书,在书香中入梦,梦境也是一片平和。

 有一次一个学生问我:“老师,你空闲时都做些什么呢?”我说:“读书!”她犹豫了一下说:“老师,能不能把你的书借给我看看?我们这里除了课本,再没有别的书了!”我说:“好啊!”那天她兴高采烈地从我这儿拿回去了一本《平凡的世界》,一个星期后,她还书时对我说:“老师,这本书真好,我现在知道该怎样为梦想而努力了!”我微笑,知道书又打开了一个少年的美好心扉。那以后,来我这里借书的学生多起来,一些名著如《牛氓》、《红字》、《百年孤独》等曾多次被借,就连《菜根谭》、《小窗幽记》一类的书也有人拿去看。而这些书都是我刚刚重读过的,记得当年读这些书时都是抱着欣赏与崇拜的心理,很少把心融入其中。如今旧卷重翻,竟心随书动,品砸出人生的百般滋味。

 记得刚上大学那年,初去学校报道,在火车站的候车室里,看见一个人躺在长椅上睡觉,而他的头下枕着的竟是三本厚厚的书!当时想起了一句诗:“三更有梦书作枕。”于是对那三本书产生了兴趣,便凑过去,歪下头去看侧面的书名,《悲惨世界》四个字映入了我的眼睛。那时并未看过此书,猜想写的一定是一个人悲惨的经历或一生,于是决定到学校后一定要先读此书以释疑。后来在学校的图书馆中借得此书,花了一周的时间读完,觉得和自己当初猜测的出入不大。而如今在这山村中重读过此书,心却震撼无比,因为大学时我只是看到了冉·阿让的悲惨一生,却没能看到他为了自己的良心付出了怎样的代价,没有看到他悲惨的一生也正是最无悔的一生!掩卷而思,才觉得自己那一点挫折实在是算不得什么,而自己却还曾为此心丧若死,真是惭愧至极。

 我曾让学生们每人写一篇读书随感,他们都写了,看过后我不禁感慨且感动,原来我的那些书不经意间已为他们的生活打开了一扇门,这是我始料未及的。

 一年的时间很快便过去了,我的心中重又沉沉地充满了力量。并不是山村的宁静治疗了我的灵魂,而是书香使我的心复原如初。临走的时候,我把那些书都送给了学生们。他们一定会经历人生的磨难与挫折,我希望他们能在黯淡的际遇之中静下心来,把这些书重读一遍,在字里行间看到新的希望。

 那以后我再辗转,可是再不轻易让心中的梦想破碎。每到一处我都要买些新书,行囊中的书越来越多,连一些读过多遍料熟于胸的书我都不忍弃置。每读过一本新书,世界在我眼中就会变一个样子,我知道自己的生命只要靠书去装点了。有一次我再次更换工作,去了另外一个城市,到达后去车站取托运的行李时,却被告知有一个行包中途散裂,东西遗失了大半。我忙去看,最可悲的事情发生了,散开的行包正是我装书的那个,可惜了我的那些书啊!我宁愿丢失了别的贵重东西,也不愿失去那些书。我为此郁郁了许久,跑遍了这个城市的书店,总算补上了一部分,而有一些较早的版本却永远也无法找到了,这已成为永远的遗憾。

 与书的这份情结在漂泊中越来越紧,我知道此生永远不会放弃读书,是它们在不断地弥补着我梦想的裂痕。“年年岁岁一床书”,我现在依然过着书半床人半床的日子,以书为枕,梦境果然是一片静美。忽然明白那年在火车站候车室暄闹的环境中,那个人怎么能睡得如此安祥了。用书作为精神的枕头,人生的梦想就会永远散发着理性的芬芳。

  二、书能香我不须花

 大学毕业后的四五年时间里,我四处漂泊,居无定所,唯一没有抛弃的东西就是书了。无论是在江南还是在林每无边的小兴安岭,陪我一路走来的就是那些书,除此,行囊空空如也。无论在怎样的际遇之中,这些可爱的朋友都给予我不变的温暖与力量。

 心情烦躁时我读梭罗的《瓦尔登湖》或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在那样一种极恬静平和的意境中,我的心会慢慢地平静下来,宠辱皆忘。那些愤懑抱怨一丝丝地融入书中的山水田园里,心便柔润如初,流淌着温暖的感动。

 那一年我客居京城,住在郊区的一个地下室里,为了生存而苦苦挣扎着。当四处碰壁跌碎了心中的梦想之后,我发狂般摔碎了陋室里一切可以摔的东西。那时甚至想堕落,在我的身边,有太多寻梦的人在一次次的失败后走向了生命的歧路。可是满床的书给了我暂时的藏身之所,栖身于精神的世界中,我开始重新聚集走下去的勇气。那一个月的时间里,我没日没夜地读书。像《平凡的世界》,我已读过多遍,可还是又通读了一遍。特别是看到孙少平为了自己的梦想而吃尽了苦,却依然执著向前,我的心再一次被深深震撼。对于一个处于生活底层的'平凡人来说,能坚守一颗洁白之心是最可贵也最艰难的。就像《悲惨世界》中的冉·阿让,他从歧路走上正途已是艰难,而在重重的压力与终身逃亡之中能行善事则更为艰难,而行善事不为人知不为人理解却依然不改其心已是难上加难。在他面前,我找不出任何一个可以使自己堕落的理由。当我从地下室里走出来,重新站在阳光之下,心中的阴影一扫而光,生命中的梦想又疯长起来,连同那些拼搏的力量。

 闲暇时我最常去的地方就是书店了,徜徉在长长的书架中间,空气里满是知识的味道,看到的都是一张张虔诚的脸,每当那样的时候我心里总地涌起一股莫名的感动。我喜欢每一个热爱书的人。身在精美书籍的海洋中,我的心却常飞回到少年时隔壁那个黑暗的小屋。那时我刚上初中,隔壁住着的是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大爷,他的屋子里堆满了收来废纸和废铜烂铁,他是以此为生的。我常去他的小屋里,说不清那里有一种什么东西在吸引着我,只知道到了他那儿我可以在废纸堆里找出一些小人书来看。当我蹲在垃圾中间津津有味地看小人书时,老大爷就笑咪咪地看着我。有一次老大爷送给我一本装订得厚厚的书,是《儿童文学》的许多本订在一起的,而且封面也被小心地用胶布粘贴得完好如初。在那些本《儿童文学》中,我找到了生命中最能吸引我的东西了,我想今天我走上文学的道路的原因与那是密不可分的。后来,那个老大爷去世了,他留给我一大箱子收废纸收来的书,有中外名著和期刊等,我生命中读的第一批书就是这些旧书,所以我对旧书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有一次我在沈阳的旧书摊上淘来一本《爱的教育》,很古老的一种版本,我毫不犹豫地买了下来,甚至没有翻开看一看。回去后躺在床上仔细阅读时竟发现了一个让我充满惊喜的故事。书中的空白处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字,或随感或评论,更多的是对一个人殷殷的希望与教导。这本书原是一个女孩的宝贝,她在书中写满了对弟弟的期望,看了令人动容。而事情的奇妙之处还不在此。我记得曾在一本《读者》或《青年文摘》上读过关于这本书的故事,于是四处翻找,终于找到了那篇题为《一本书的遭遇》的文章,文中的那本《爱的教育》真的就是我手上的这本!文末作者慨叹不知那个弟弟如何把这样一本载满姐姐的希望的书丢弃了。而时光流转,此书竟宿命般到了我的手中,我亦慨叹那个作者怎么就把它也弃置了!后来我把此书连同那篇《一本书的遭遇》的文章一同送给了读中学的弟弟,我在书的扉页上加了一句话:“那个姐姐的每句话都是我想对你说的,好好珍惜此书,和你心中的梦想!”

 喜欢读书的人大都爱书如命,不愿外借。而我却喜欢别人来借书,就算不还也无所谓,只要不沦落成手纸,总会有人拥有它爱惜它的。而且书是用来看的不是用来藏的,我的每一本书都希望有更多的人来看。别人送我的每本书我都会细细地去看,因为不能辜负朋友的一片心意,更不能辜负那散发着墨香的书卷。记得有位朋友曾赠我一套哲学书籍,乍读之下,枯躁至极,几欲抛卷,可是一想到朋友从千里之外把它寄了来,便强摄心神,逐字逐句地啃着,慢慢地竟看出了味道。当厚厚的几本书看完,我发现自己对世界又有了全新认识,这是普通的文学书籍所不能给我的。

 如今我已暂时稳定下来,家里随手可及的地方摆满了书。一次一个朋友来访,在屋里转了一圈说:“你的屋里应该摆些花啊!”我指着那些书笑着说:“茶亦醉人何必酒,书能香我不须花!”言罢,我们会心大笑。

 也许明天我还会踏上漂泊,我依然会用书去铺平脚下的路。无论走到哪里,书都是我唯一的行李。我也坚信,书会使我的生命永远散发着理性的芬芳。

  三、修补旧书的时光

 闲暇时,我会把一些旧书拿出来整理修补,那些书多是我喜爱的,甚至有些书的年龄比我还要大上许多。旧书有一部分是家传下来的,还有许多是我从旧书摊上淘得。每当翻起破旧的书籍,都会心下不解,若是我有这样的书,定会好好保存不使破损,而这些书原来的主人怎么就不知珍惜?

 后来发现,有些损坏是不可阻挡的。比如那些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版的书,由于时间久远,加之那时纸的质量不是很好,所以都会在岁月流逝中,由白色纸张变为淡黄,且易脆裂,就如深秋的黄叶一般。对于此类书的修补较为困难,会越修破的地方越多。而且胶水胶带一般是不能用的,因为含化学品,会使书的纸张被腐蚀。最好用自制的糨糊,加上少许明矾防腐防蛀,一般是修补封面,若是有缺损,则选质地和颜色相近的纸,裁成和缺损部分大小相同,去掉封面上的毛边儿,对齐粘好。我有一本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出版的《天安门诗抄》,就是用这种方法修补的。

 我有一本西班牙作家科林·特莉亚多等著的中篇小说集《君走我不留》,一九七几年的译本,是我从旧书摊上购得。此书的破损极为严重,封面几乎全然坏掉,且内文污损处极多。修补此书花了我很长时间,封面基本是不能修复的了,于是我找来质地相差不多的纸张重新做了封面封底,并打印上书名作者译者出版社什么的,还印上了图案,看起来也焕然一新。而对于内页中的污损之处,处理起来却是极麻烦。对于普通的污损处,垫上吸水纸,用毛笔蘸上肥皂水轻轻擦拭,再用清水洗去肥皂水的痕迹,最后用吸水纸两边夹上,用熨斗弄干。对于那些乱涂抹的字迹,则要采取一些特殊的方法才能去除,比如用“退色灵”什么的。

 修补旧书的过程,是一个很安静恬然的过程,极专心,小心翼翼地进行每一个步骤。而当旧书在自己的手中变了一番模样时,就有一种极大的满足感。有时就算可以买到新的一模一样的书,却也愿意去修补旧的。旧书对于我来说,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一想到有很多人都捧读过它,在读书的时候就仿佛融进了许多人的思绪于其中,别有一番滋味。

 所以常去旧书摊上转悠,不但可以买来一些绝版的老书,一想到修补它时的情景,便会悠然神飞。有一次,竟然遇见一本线装古籍,是古代算术的一本著作,叫《元亨利贞》,木刻本。买来后,发现其破损程度比想象中更甚。可对于修补线装古籍,我实在是外行,且不敢下手。在网上查找,也没有什么具体的方法。后来通过一个朋友,认识一个这方面的高手,他慨然应允帮我修补。那个下午,我一直看他认真地工作,对那一系列方法和手法大为赞叹。当《元亨利贞》这本书重新出现在我手上时,已经散发出新的色彩。

 没事时,我仍会找来旧书进行修补,那些时光如清水漫流,静而美。虽然有许多人会笑我的这种做法,可是个中滋味,又有几人能够懂得?

根据中医心理情志相胜疗法,古籍《愚庐随笔》中医生使寒热剧作的孙姓童康复运用了情志相胜疗法哪条治疗关系( )

A.怒胜思 B.思胜恐 C.恐胜喜 D.喜胜悲

正确答案是B 思胜恐(惊)

《愚庐随笔》曾记载过一例情志相胜治病的医案。“孙姓童,一日游寺观,见神像有须,试拔之,得一茎,归告其母。母信佛,吓之曰:‘今夜神必来捕汝,其慎之。’童信其言,恐惧万状。入夜果寒热剧作,延某名医往诊,医询得真情,因谓之曰:‘神像泥塑者也,拔一须无碍也。’童不信,医佯为愤怒,谓童曰:‘我往拔以示汝’,旋返,出须示之,童遂悦服。翌日热降病愈,其实医生示看,乃猪鬃也。”这个故事是说,一名孩童因恐惧导致寒热剧作,解除恐惧后不药而愈。

上述医案故事,其实说明了一个医理——情志可“致病”,也可“治病”。这一医理,《黄帝内经》也有记载,并提出了应用五行生克制化规律而制定的“情志治病”原则,即用互相制约、互相克制的情志来转移和干扰原来对机体有害的情志,借以达到协调情志的目的。如,喜伤心者,以恐胜之;思伤脾者,以怒胜之;悲伤心者,以喜胜之;恐伤肾者,以思胜之;怒伤肝者,以悲胜之等。

1 “随”在文言文中的有哪些意思,跪求专业人士解答

随〈动〉 (1) (形声。

从辵( chuò)) (2) 同本义 [follow] 随,从也。——《说文》 随无故也。

——《易·杂卦》 随山刊木循也。——《书·禹贡》 无纵诡随。

——《诗·大雅·民劳》 凡庭实随入。——《仪礼·聘礼》。

注:“不并行也。” 距随长武。

——《仪礼·乡射礼记》 列星随旋。——《荀子·天论》 主失其神,虎随其后。

——《韩非子·杨权》 子行而我随之。——《韩非子·说林上》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唐· 杜甫《春夜喜雨》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3) 又如:随任(晚辈跟随做官的长辈在任所生活);随直(随班值日);随班(跟班值勤);随扈(随从);随身灯(点在死人脚头的灯);随坐(即连坐。

受他人牵连而被判罪);随宦(跟从父兄做官在外);随随步口(步步紧跟);随起举哀(随同死者亲眷一起号哭) (4) 依顺;依从 [ply with; adapt to] 随,顺也。——《广雅》 今黛玉见了这里许多事情不合家中之式,不得不随的,少不得一一改过来,因而接了茶。

——《红楼梦》 法和所得奴婢,尽免之,曰:“各随缘去。”——《北齐书·陆法和传》 (5) 又如:随善善缘(佛教指见人行善心欢喜;自己行善结好缘);随邪(随斜。

顺从邪恶,无主见);随愿(如愿;称心);随时制宜(作事善于变通,不拘常法);随缘不变(佛家语。意指随顺世间环境取舍行止,但有所不为) (6) 听任某人自愿去做 [let ( do as he likes)]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唐· 韩愈《进学解》 (7) 又如:随你的便;去不去随你;随念即到(指神仙佛祖能随意念之所至,立刻到达某一地) (8) 〈方〉∶相似,与某人、物、事相像 [look like]。

如:他长得随他母亲 (9) 接着,随即 [carry on] 客以剑拟王,王头随堕汤中。——晋· 干宝《搜神记》 有郭四者,凡四杀人,复以矜疑减等,随遇赦。

——清· 方苞《记》 (10) 又如:随次(随即;马上);随宜(随即) (11) 按照;依据 [according to]。如:随例(按照惯例);随序(依照自然的次序) 词性变化 -------------------------------------------------------------------------------- 随〈名〉 (1) 六十四卦之一,震下兑上 [one of the 64 Divinatory Symbols] 象曰:泽中有雷,随。

——《易·随》 (2) 中国周代国名 [Sui state]。姬姓。

春秋后期为楚之附庸。地在今湖北随州一带。

常用词组 ------------------------------------------------------------狱中杂-------------------- 随笔 (1) [informal essay; jottings] (2) 一种散文体裁,随手笔录,抒情、叙事或评论不拘,篇幅短小 (3) 指听课、读书时所作的记录 随便 (1) [be free and easy;random]∶不加限制;不受拘束 随便聊聊 (2) [anyhow; any]∶任凭,无论 顺着弯曲的运输便道走去,随便你什么时候抑面看只能看见巴掌大的一块天。——《夜走灵官峡》 (3) [immediately]∶随即,马上 家书随便修下,谁人去走一遭?——《水浒传》 (4) [do as one chooses (likes) pleases]不多加斟酌,怎么方便就怎么做 我说话很随 便,请不要见怪 雕刻家的意见,随 随 便便雕一个石像不如不雕。

——《古代英雄的石像》随波逐流 [follow the winds and waves;go with the crowd] 比喻自己没有一定的立场和主见,只是随着别人走 所谓乡原,即推原人之情意,随波逐流,倿伪驰骋,苟合求媚于世。——宋· 孙奕《履斋示儿编·乡原》随处 [everywhere;anywhere] 到处;处处 只要有一粒种了,它就不择地势,不畏严寒酷热,随处茁壮地生长起来了。

——《松树的风格》随从 (1) [nember of one's suite;party]∶随行人员 他和他的随从昨天抵达五陵山 (2) [acpany attend one's superior]∶跟随 怎么自家在山行真诚?又没个侍儿随从。——《西游记》其他释义 ◎ 随大流 [follow the general trend] 顺着多数人说话或办事,也作“随大溜” 唉,算啦,算啦,羊随大群不挨打,人随大流不挨罚。

——《取经》。

2 白随在文言文里什么意思

白 bái 形容词义 1、象形字。

甲骨文字形,象日光上下射之形,太阳之明为白,从“白”的字多与光亮、白色有关。本义:白颜色。

古人用以代表西方、秋季、金、肺等。 白,西方色也。

殷用事物色白。——《说文》 虚室生白。

——《庄子·人间世》 若白驹之过隙。——《庄子·知北游》 白昼大都之中。

——《汉书·贾谊传》 白玉不毁,孰为圭璋。——《庄子·马蹄》 须眉交白。

——《庄子·渔父》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诗·秦风·蒹葭》 目辨白黑美恶。

——《荀子·荣辱》 太子及宾客知其一者,皆白衣冠以送之。——《战国策·燕策》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 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2、纯洁;代表清流贤正。 粉身碎骨浑可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石灰吟》 3、亮;明亮。与“暗”相对。

雄鸡一声天下白。——李贺《致酒行》 4、一无所有。

白手起家成业。——《杂纂新录》 5、显著。

礼义不加于国,则功名不白。——《荀子·天论》 6、真诚;坦白。

机心存于心中,则纯白不备。——《庄子·天地》 名词义 1、古时罚酒用的酒杯。

也泛指酒杯。 屡读屡叫绝,辄拍案浮一大白。

——《虞初新志》 飞觞举白。——左思《吴都赋》 2、戏曲或歌剧中在只说不唱的语句。

如:独白;对白。 3、地方话。

如:苏白。 4、指白话,跟“文言”相对。

如:文白夹杂。 5、姓 白起,小竖子耳。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动词义 1、清楚;明白。 然使君冤未白,犹无益也。

——高启《书搏鸡者事》 2、表明;说明。 吾将以死白之。

——《吕氏春秋·士节》 是女子也,不能白事。——褚少孙《西门豹治邺》 3、禀告;报告。

虚吏白州,州白大府。——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4、上告;控告。

式白君,而君荐之,何也?——《三国志·吴志·陆逊传》 (7) 使……白。 乃斫大树白而书之。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岳飞《满江红》 副词义 1、白白;平白。

咱们金玉一般的人,白叫这两个现世宝玷污了去。——《红楼梦》 白什么改了姓更了名。

——睢景臣《高祖还乡》 2、单单;只是。 要是白来逛逛呢便罢,有什么说,只管告诉二奶奶——《红楼梦》 3、竟。

与“不”连用。如:叫了半天;白不答应;白当(竟;竟然)。

随suí 动词义 1、形声字。从辵( chuò)) 随,从也。

——《说文》 随无故也。——《易·杂卦》 随山刊木循也。

——《书·禹贡》 无纵诡随。——《诗·大雅·民劳》 凡庭实随入。

——《仪礼·聘礼》。注:“不并行也。”

距随长武。——《仪礼·乡射礼记》 列星随旋。

——《荀子·天论》 主失其神,虎随其后。——《韩非子·杨权》 子行而我随之。

——《韩非子·说林上》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唐· 杜甫《春夜喜雨》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2、依顺;依从。 随,顺也。

——《广雅》 今黛玉见了这里许多事情不合家中之式,不得不随的,少不得一一改过来,因而接了茶。——《红楼梦》 法和所得奴婢,尽免之,曰:“各随缘去。”

——《北齐书·陆法和传》 3、听任某人自愿去做。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唐· 韩愈《进学解》 4、接着;随即。

客以剑拟王,王头随堕汤中。——晋· 干宝《搜神记》 有郭四者,凡四杀人,复以矜疑减等,随遇赦。

——清· 方苞《狱中杂记》 5、按照;依据。 名词义 1、六十四卦之一,震下兑上。

象曰:泽中有雷,随。——《易·随》 2、中国周代国名。

姬姓。春秋后期为楚之附庸。

地在今湖北随县。

3 文言文因的意思有随后吗

yīn

①因袭;遵循。《过秦论》:“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

②接续。《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③依照。《庖丁解牛》:“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

④顺应。《察今》:“变法者因时而化。”

⑤原因;机会。《孙雀东南飞》:“于今无会因。”

⑥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谏太宗十思疏》:“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⑦介绍动作行为的依据,可译为“依靠”、“凭借”。《廉颇蔺相如列传》:“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⑧介绍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依照”、“根据”。《核舟记》:“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⑨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条件,可译为“趁机”、“趁着”。《鸿门宴》:“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

⑩就;于是。《鸿门宴》:“贡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⑾因为;于是。《雁荡山》:“祥符中,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屈原列传》:“上宫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

没有

望采纳

4 文言文阅读,王随,字子正,河南人的翻译

王随字子正,河南人。考中进士甲科,任将作监丞、通判同州,迁升秘书省著作郎、直史馆、判三司磨勘司。任京西转运副使,上殿辞别皇帝,并且上言说:“臣父母家(住)在洛中,就在所管辖地区,得以侍奉父母饮食生活,所服的汤药是圣主的恩泽。 ”真宗于是赐诗施恩送行,以羊酒束帛让他探访家人时作为贺礼。

王随迁升淮南转运使,父亲去世,服丧未满就 加以起官复职。当时连年饥荒,王随敕令部属拿出官府的钱,借贷给百姓购买种子和粮食,年中折算交纳绢来抵债,流亡雇工大多重又投入劳作。调职河东转运使,三次迁升至刑部员外郎 兼侍御史知杂事。提拔为知制诰,因不擅长制令言辞,出任应天府知事。有一天,皇帝对宰相 说:“王随治理南京太宽松。”王旦说:“南京,是大城市,王随处事散漫,不能镇守。 ”改任扬州知事。 仁宗为太子时,担任右庶子,仍主管开封府的事务。周怀政被诛,王随自己陈说曾经借给 怀政白金五十两,削去知制诰,改为给事中、知杭州,乾兴初年,又降为秘书少监,调职通州。 因为州中缺少学子,就迁徙孔子庙,盖起学舍,州里的人十分高兴,送子弟入学。王随母亲去世,丧期未满就起用为光禄卿、知润州,调职江宁府。当年发生大饥荒,转运使下令江宁府拿 出平仓米,按照人口每天给一升,王随搁置不执行,说:“百姓饥荒的原因,是兼并囤积籴米, 以追求高价。 ”于是将官粟大量售出,来均平价格。 王随复任给事中,任龙图阁直学士,任秦州知州。有犯罪逃到蕃人部落的秦地士卒,戎人就把他们当作奴隶畜养,稍不如意,又将他们带到官府求赏,以前这样犯罪的人大多处死。王 随下命令能够自己回来的免于死罪,任凭他重新隶属军籍,因此有很多回来的。王随又建议请 求增加蕃人部落地区士卒,拨给荒废的陷马地,招募百姓耕种。王随因事获罪,调任河南府。明道年间,任江淮安抚使,回朝授官户部侍郎、参知政事,请求与同列大臣每日献上前代名臣规谏的一件事。议事者认为不是辅政大臣的职责,这件事就被搁置了。 王随担任宰相一年,无所立议倡明。与陈尧佐、韩亿、石中立一起执政,多次争论事情。正值灾异屡屡出现,谏官 韩琦上言,四人都被免官。

王随表面看来似乎方正严厉,而治理失于宽松。晚年更是急躁,动辄辱骂别人。性喜佛法, 仰慕裴休的为人,但风节操行却比不上。

5 随侯得珠文言文翻译

传说随国的君主随侯在一次出游途中看见一条受伤的大蛇在路旁痛苦万分,随侯心生恻隐,令人给蛇敷药包扎,放归草丛。这条大蛇痊愈后衔一颗夜明珠来到随侯住处,说:“我乃龙王之子,感君救命之恩,特来报德。”这就是被称作“灵蛇之珠”的随侯珠。

相关成语

随珠和璧(又作“随珠荆玉”):形容珍宝中的极品。

随珠弹雀:比喻做事不当,得不偿失。

汉代以后的《淮南子》、《搜神记》将随侯珠的故事记得更详细。原意是:春秋时随国有断蛇丘。随侯出行,见大蛇被打成两断,看其蛇有些灵异,便命随行者用药救治,蛇立即能活动。此处便叫“断蛇丘”。一年以后,蛇衔明珠来报答随侯。“珠盈径寸,纯白,而夜有光明,如月之照,可以烛室,故谓之‘随侯珠’,亦曰‘灵蛇珠’,又曰‘明月珠’。丘南有随季良(梁)大夫池。”蛇采用什么形式送明珠?民间一说是随侯乘船时,突遇风浪,一大蛇于水中衔大珠献上;另一说是深夜梦见一大蛇衔来明珠报恩,随侯醒来果见一明珠将室内照得如同白昼。

6 古文中“惰”和“随”相通吗

其一,查各种版本的韩愈《进学解》的文本,此段话都作“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原文的“随”字,没有写作“惰”字的,也没有duò的读音,也没有用通假字的。

〈〈古文观止〉〉(中华书局1959年1版):“行成于思,毁于随”。夹注:“随:因循也。”〈〈唐宋八大家文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4年1版):“行成于思,毁于随”。

〈〈古代散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63年1版 中册):“行成于思,毁于随”。译注:

“德行由思虑而成就,由因循而败坏。随,因循,不加磨砺,要求不严。”

〈〈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朱东润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1版):“行成于思,

毁于随”。注:“行,德行。思,思考。随,因循随俗。”

《古代汉语》(王力主编中华书局1964年1版):“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注:“行,指为人行事。思,思考。随,指盲目地跟着别人走。嬉,思,随,押韵。”

〈〈中国古代名句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年1版):“行成于思,毁于随。”释:“随:马虎随便。”

〈〈引用语辞典〉〉(朱祖延编著 四川辞书出版社1994年1版):“行成于思,毁于随。”

以上各书用字相同,释义也基本相同。

其二,余秋雨说“古文里懒惰的惰字与随字是相通的”是没有依据的。〈〈汉语大字典〉〉“随”字共释为一个音项,13个义项。其中第⑩义项谓“通‘隋’(椭tuǒ)。狭长,长圆形。”请注意:“随”通“隋”字时读椭。关于“惰”字,〈〈汉语大字典〉〉释为两个音项:(一)duò两个义项:①不敬;轻慢。②懒惰;懈怠。(二)tuó美。可见,在古代,“惰”字不通“随”字。这是毫无疑义的。

其三,这里需要指出的是:1、“隋”字读duò音表懒惰之义时假借为“惰”字。见〈〈说文·阜部〉〉朱骏声通训定声。2、〈〈广韵·支部〉〉:“隋,国名,本作随。”“隋假借为随。”〈〈说文·阜部〉〉朱骏声通训定声。我们不能因为在特定的情况下隋通惰,隋通随,就认为是惰通随。这与数学上∵a﹦bb﹦c ∴a﹦c的等量代换的法则是不一样的。古文字的假借,是要在特定的音义的规定下的。此点已如前述。所以懒惰的惰与随字是根本不相通的。

其四,从“随”字在《进学解》中所处的语言环境,也就是从它的使用意义来说,也不可能用一个“惰”字与它相通。在“行成于思,毁于随”一句中,“成于思”与“毁于随”是当句对文,其结构相同,是相对应的,成和毁、思和随意义相反。如果“随”换成“惰”,则“惰”字与“思”字在文义上不能相对成文。而且在古文中也找不到“惰”字与“随”字相通的用例。

总之,古文中“惰”字与“随”字不相通无疑。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