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历史博物馆介绍参观自然历史博物馆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自然历史博物馆介绍参观自然历史博物馆,第1张

当前位置自然博物馆更有趣,值得一去。

上海自然博物馆位于京雕塑公园。这个场地就像一个绿蜗牛具有独特的外观。如今,新馆里陈列着数万件标本藏品,内容丰富,尤其是一对长约26米的中加马门溪龙骨架。

新馆共五层,地上两层,地下三层。通常游览会从地面以上二层开始,全程大概半天到一天。请分配体力,地下最后二层展览丰富。馆内有10个常设展览,分为自然演变、生活环境、人类文明三个系统。

1游览自然博物馆

七绝。观看曾侯乙的钟声湖北省博物馆的王夫之墓

时隔十三年,再次去湖北省博物馆看曾侯乙文物展的坟墓。面对着雕像盘、鼓架、大镜子和编钟,我还是惊呆了,呼吸几乎停滞。曾侯乙编钟,改写世界音乐历史,我真的为我的祖先感到骄傲!同时,博物馆里还举办意大利前罗马文明展览,让人忍俊不禁。

尘封了两个世纪,一个绝色的黄钟离开随州。

一曲从东方传向宇宙,向曾侯乙求音乐史。(2)

萍萍萍萍(韵),萍萍萍萍(韵)。

8

(平水韵、平齐韵、十一尤韵)

注意事项:

(1)湖北省随州市曾侯乙墓,1978年发掘,距今约2400年。这里取的是大概的数字,所以叫两千年。

黄忠,发音为黄陆,指中国古代音乐十二律中的六阳律之首。十二声律中六阴声律的第四个声律,“鲁大”常用来形容庄严、宏大、和谐、美妙的音乐或词句。这里,黄忠是一语双关,这不仅意味着曾厚义编钟调音好,科学,但也意味着编钟本身就是皇帝的编钟。

(2)一首东方音乐也是一语双关。第一,1978年8月1日,曾厚义编钟第一次放音乐,第一首是《东方红》。同时也指来自东方古国的音乐。

曾毅的编钟范围跨越五个八度,只比现代钢琴少一个八度,其中央范围是完整的12个半音。它是世界上已知最早的拥有12个半音的乐器。它的发现改写了世界音乐的历史,所以如果你想写音乐史,你应该去问曾厚。

2游览自然博物馆的诗歌

北京自然历史博物馆位于首都南城中轴线上的天桥地区,背靠世界文化遗产天坛公园,面对现代化的天桥剧场,有着特殊的文化环境。其前身是1951年4月成立的中央自然博物馆筹备处,1962年正式命名为北京自然历史博物馆。

它是新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建成的第一座大型自然历史博物馆——北京自然博物馆。2009年被国家文物局评定为国家一级博物馆。

:3游览自然博物馆的感受

1剧情直白,毫无悬念,平实直白的描述仿佛流水账。

2过程很详细,结局却很简短不完整。结构不合理,给人虎头蛇尾的感觉。

3想法不理智,内容漏洞百出,还能不能反映生活的真相。

4剧情跌宕起伏,转场太快,不够连贯自然。

5比喻生动形象,本体类似于具象人物,文章的趣味性和说服力大大增强。

6恰当运用比较等技巧,通过事物之间的悬殊和差异,有力地证明文章的中心。

7不失时机地运用排比从多方面说明事物的特征,不仅增强了语言潜力,而且给读者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4游览自然博物馆的作文

1书里有一个汪洋。

2品味古都文化,遇见长城

你可以我不能当饭吃,但我可以。没有你我吃不下饭。

15你给了我所有的希望,却挡住了我的阳光。

16感情从来都是失望的,只有薄情的感情才会被记住。

17我的世界里没有人像你一样。你世界里的任何人都可以是我。

18它是我的错,不是爱情,所以请继续相信爱情。

19文物是历史的见证,是前人留给我们的第一手资料。

20这是我熟悉的优美旋律,我可以不要忘记我们曾经拥有的幸福!

21往往在难过的时候,一个人悄悄唱出曾经拥有的力量。

22你没有“你没有给我最好的幸福,你也没有don’不要和我一起度过最美好的时光。

23相爱一生的珍惜承诺,瞬间变成了纪念悲伤的标记。

24你不Idon’我不知道在这些日子里有多少个夜晚,当你爱上一个新的人时,我的旧爱崩溃了。

25我一直以为是自己赢了。我没有直到有一天我照镜子时,我才知道我输了。

5游览自然博物馆的朋友圈文案

参观博物馆口号3

1最记得人文之美,独爱南博风情。

2走进南博,和你我一起快乐。

3走进江汉关,感受大武汉。

4敬梅南波和乐活南波。

5再现百年风情辉煌,领略现代文化风情。

6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7新南博,一院六馆,八方宾客。

8百年博物馆武汉行。

9心与梦的江汉关,你与我的博物馆。

10文明古都,魅力新南博。

11文化江苏,精彩南博。

12忘记历史就是挨打。

13、万卷书,一亭天地。

14开阔眼界,南博会拉近你我的距离。

15推陈出新,让事情知道。

16、世界一柜珍贵的古籍。

17人间有亭,书中有汪洋。

18人文绿都,百年名院。

19江南文化,博古。

20缺乏历史的人无知,背叛历史的人可恨。

6游览自然博物馆作文400字

三星堆博物馆沉睡了3000年后,我醒来,惊呆了。三星堆博物馆位于四川省广汉市西北部鸭河南岸。它创造并打破了多项世界纪录和中国纪录,但奥秘始终存在。比如三星堆文化从哪里来?如此高超的青铜冶炼技术和青铜文化是如何形成的?

不仅谜团众多,三星堆出土的文物也让人好奇,需要解开。

7游览自然博物馆的说说

自2021年2月1日起,陕西自然博物馆实行寒假不闭馆的开放模式,为游客和青少年提供更加精彩的展览内容和丰富性。

参观指南

1参观者必须全程佩戴口罩,排队观展时保持15米以上的距离,避免聚集;在进入图书馆之前,你必须进行体温测量。如有体温异常(373)、咳嗽、气短等异常现象,将拒绝入馆。

2参观者和车辆只能通过西门进入博物馆,地铁2号线B入口和东门暂时关闭。进入博物馆区域的游客被要求全程戴口罩,不戴口罩和携带宠物者被拒绝入场。

3为确保游客的健康和安全,公共开放区域应每天定期消毒。游客参观时应保持一定距离(15m以上)。当图书馆人流密度较大时,会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控制入口速度等措施。

4如有不适,如发烧、咳嗽等,请及时与本馆工作人员联系,并配合疫情防控隔离点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

5驾车游客进入时,请自觉遵守车辆消毒、防疫检查等相关规定。

6购票时尽量使用微信和支付宝进行无现金支付。

如果您在游览过程中有任何问题或需要帮助,请拨打游客中心服务电话029-85331289。

我馆将全力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确保寒假期间安全有序对外开放。也期待观众朋友们和我们一起做好自己的保护工作。

8游览自然博物馆的路线图西安

参观博物馆的英文翻译是:

参观博物馆

关键词汇

访问

英语[VZT]美国[VZT]

参观;visi

学生应该做调查,参观博物馆,参加慈善活动,交报告给老师来决定他们的分数。

学生应该通过做调查、参观博物馆、参加公益工作以及向老师提交这些活动的报告来决定他们的成绩。

游客应该参观博物馆、教堂和其他景点。

旅行者应该参观博物馆、教堂和其他地方。

参观博物馆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

餐馆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

但是他说他更喜欢参观博物馆。

但是他说他宁愿去参观博物馆。

1 翻译文言文《游大林寺》

译文: 我同河南府元集虚等好友一道,从遗爱草堂出发,经过庐山西北麓的东林寺和西林寺,来到上化城寺,在讲经台峰顶休息后,登上香炉峰,投宿于大林寺。大林寺十分偏僻,人迹罕至。寺的周围溪水清澈,岩石苍黑,青松矮短,翠竹修长。寺里只有木制的房屋和器用,寺僧都是海东人。这里山势高峻,地形深幽,因而季节变换非常缓慢。在这里,初夏时节却如山外的正月二月天气。山中桃树刚刚开花,山涧绿草还很短浅,人事景致,风情物候,跟寺外的平地村落一点不同。刚到这里,就如同来到了另一个神奇世界。于是随口吟出绝句一首: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不久,我们环顾大林寺的屋壁,只见屋壁上有萧存、魏弘简、李渤三人题写的诗句。为此,我和元集虚等人无不感叹,并说:“此处实为庐山第一胜境,从交通大道走到僻远的大林寺,还不到半天的路程。自萧、魏、李这三人游览人林寺后,到现在将近二十年了,冷落萧条,再没有知名人士承袭他们游览题诗的雅事了。唉,功名利禄对人们的诱惑竟然到了这种地步啊!”

2 游大林寺这篇文言文的翻译

我同河南府元集虚等好友一道,从遗爱草堂出发,经过庐山西北麓的东林寺和西林寺,来到上化城寺,在讲经台峰顶休息后,登上香炉峰,投宿于大林寺。大林寺十分偏僻,人迹罕至。寺的周围溪水清澈,岩石苍黑,青松矮短,翠竹修长。寺里只有木制的房屋和器用,寺僧都是海东人。这里山势高峻,地形深幽,因而季节变换非常缓慢。在这里,初夏时节却如山外的正月二月天气。山中桃树刚刚开花,山涧绿草还很短浅,人事景致,风情物候,跟寺外的平地村落一点不同。刚到这里,就如同来到了另一个神奇世界。于是随口吟出绝句一首: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不久,我们环顾大林寺的屋壁,只见屋壁上有萧存、魏弘简、李渤三人题写的诗句。为此,我和元集虚等人无不感叹,并说:“此处实为庐山第一胜境,从交通大道走到僻远的大林寺,还不到半天的路程。自萧、魏、李这三人游览人林寺后,到现在将近二十年了,冷落萧条,再没有知名人士承袭他们游览题诗的雅事了。唉,功名利禄对人们的诱惑竟然到了这种地步啊!”

3 文言文,《游大林寺》的翻译

原文:游大林寺 白居易(唐) 余与河南元集虚①辈(中考原题为“余与河南元集虚,范阳张允中……凡十七人,”),自遗爱草堂历②东、西二林,抵化城,憩峰顶,登香炉峰,宿大林寺。

大林穷远③,人迹罕到。环寺多清流苍石,短松瘦竹。

寺中惟板屋木器,其僧皆海东人。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于是④孟夏,如正、二月天。

山桃始华⑤,涧草犹短,人物风候,与平地聚落⑥不同。初到,恍然若别造⑦一世界者。

因口号⑧绝句云: 人间四月芳菲尽⑨,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⑩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既而,周览屋壁,见萧郎中存、魏郎中弘简、李补阙渤⑾三人姓名诗句。因与集虚辈叹,且日:“此地实匡庐⑿第一境,由驿路至山门,曾⒀无半日程。

自萧、魏、李游,迨⒁今垂⒂二十年,寂寞无继者。嗟呼,名利之诱人也如此!” 时元和十二年四月九日,乐天序。

选自上海古籍出版社《白居易及其作品选》 字词翻译:①元集虚:唐代隐士,隐居庐山,善文会乐,与向居易交情甚好。②历:经过。

③穷远:十分僻远。④于是:在这里。

⑤华:同“花”,此作动词,开花。⑥聚落:村落,村庄。

⑦别造:别外来到。造,到访。

⑧口号:随口吟诗。⑨芳菲:花草,此处泛指百花。

⑩长恨:常恨。(11)萧郎中存、魏郎中弘简、李补阙渤:分别指唐代比部郎中萧存、户部郎中魏弘简、右补阙李渤三人。

李渤,苏轼《石钟山记》一文中曾提及。(12)匡庐:庐山。

相传周朝时有匡氏七兄弟隐居庐山,故有此说。(13)曾:还。

(14)迨:至,到。(15)垂:将近。

全文翻译: 我同河南府元集虚等好友一道,从遗爱草堂出发,经过庐山西北麓的东林寺和西林寺,来到上化城寺,在讲经台峰顶休息后,登上香炉峰,投宿于大林寺。大林寺十分偏僻,人迹罕至。

寺的周围溪水清澈,岩石苍黑,青松矮短,翠竹修长。寺里只有木制的房屋和器用,寺僧都是海东人。

这里山势高峻,地形深幽,因而季节变换非常缓慢。在这里,初夏时节却如山外的正月二月天气。

山中桃树刚刚开花,山涧绿草还很短浅,人事景致,风情物候,跟寺外的平地村落一点不同。刚到这里,就如同来到了另一个神奇世界。

于是随口吟出绝句一首: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不久,我们环顾大林寺的屋壁,只见屋壁上有萧存、魏弘简、李渤三人题写的诗句。为此,我和元集虚等人无不感叹,并说:“此处实为庐山第一胜境,从交通大道走到僻远的大林寺,还不到半天的路程。

自萧、魏、李这三人游览人林寺后,到现在将近二十年了,冷落萧条,再没有知名人士承袭他们游览题诗的雅事了。唉,功名利禄对人们的诱惑竟然到了这种地步啊!”。

4 游大林寺文言文的艺术特色

这首诗中,既用桃花代替抽象的春光,把春光写得具体可感,形象美丽;而且还把春光拟人化,把春光写得仿佛真是有脚似的,可以转来躲去。不,岂只是有脚而已,看它简直还具有顽皮惹人的性格呢。在这首短诗中,自然界的春光被描写得是如此的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如果没有对春的无限留恋、热爱,没有诗人的一片童心,是写不出来的。这首小诗的佳处,正在立意新颖,构思灵巧,而戏语雅趣,又复启人神思,惹人喜爱,可谓唐人绝句小诗中的又一珍品。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海拔越高,温度越低,所以季节的出现也较陆地晚这里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大林寺的桃花在季节上为什么比山下要开得迟?从气象的角度来解释,答案只有一个,这就是“受了气温垂直差异的影响。也就是说,大林寺桃花之所以开得迟,原因是由于这里是“山地气候” 的缘故。 常识告诉我们,在山地地区,气温是随着地势的高度的上升而相应递减的。一般说, 高度每升高100米,气温就下降06℃。当山地垂直起伏到几干米时,气温的垂直差异就更为明显。加上植物对气温的适应能力不同,这样,处于不同高度地段的植物景观必然就会出现差异。庐山海拔高度约1 400米,山顶气温比山麓平川地区一般要低8~9℃;大林寺位于今日庐山“花径风景区”,比山下平原高出1 100余米,气温较山下的九江市一带低6~7℃;加以庐山地处长江与郡阳湖之间,江湖水汽郁结,云雾弥漫,日照不足,更使山上的气温降低,春天当然就来得迟了。对于这个道理,生活在一千多年前的白居易自然是无法理解的。这从他在《游大林寺》序中所写的一段话“大林穷远,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于时孟夏(四月),正如正、二月天,梨桃始花,人物风候,与平地聚落不同,初到恍然若别一世界者”,可以证明。 其实,气温垂直变化对植物的影响,不仅在庐山是这样,就是在别处也不例 外。试以喜马拉雅山在我国境内一段山地为例,位于山地东南谷地的察隅、墨脱一带,由于海拔较低,日照充足,气温较高,可以种植水稻、玉米、柑桔等喜高温作物;由此往上,到海拔3 000米处,气温下降、雨水减少,只能种青裸、小麦一类作物;再往上,则是草木稀疏的高山牧场;雪线以上则因终年积雪、气候恶劣,除了偶尔长着几棵雪莲以外,啥植物也长不了。可见,在山地地区,植物在垂直分布上的差异性是与山地气候要素一一气温和降水的垂直变异分不开的。所以山地地区的气候就表现出了“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特色了。

谷中认为,其实大家都听说过,但是去过的人不多。说到诸葛亮曾经的位置,大家都知道。这个小编要和大家聊聊襄阳古龙中的旅游攻略,告诉你那里有什么好玩的。

看了十年的背包,有一种想写点什么的冲动。于是我坐下来整理了一下这些年去过的地方。虽然仅限于中国,但我的经历并不比别人差。

逛了这么多地方,不如想想,倒着写。我最后一次去襄阳的古龙中学。说到这个地方,就不得不提到我叔叔,因为我叔叔家的相册里有一张他在古龙中的照片,所以我从很小的时候就知道这个地方,后来在课本上才知道古龙中在襄阳。

有人说我疯了。我从十堰跑到襄阳玩。想想吧。我一大早起来赶火车,下午就匆匆赶回来了。真的很累。但我觉得值得。终于来到了小时候向往的地方,亲身感受了下诸葛的文化魅力。

坦白说,古龙中的位置确实很一般,更别说风景和花了。是历史造就了它的名声,也造就了今天的游客。如果不是经典的牌坊,我甚至不知道它已经到了古龙的中心,或者是一个很普通的小山,一些古迹散落一地。但是我很喜欢学历史,所以一个都不会错过。

首先不得不说,作为古龙中标志性建筑的石牌坊,平时都是在这里合影的。左右前门门柱上镌刻着“常顾人间;他把自己的真心奉献给了两代人”,相反的是“他是易、鲁等人的兄弟;最终会超越所有最伟大的政治家”。我还记得“曹”字缺了一个竖,汉代的萧何和齐国的比喻不如它。仔细看了一周,岁月的沧桑让它看起来更加瑰丽,魅力十足。

走进森林,就会来到耕田,这里是诸葛隐居山林的地方,旁边有一座小拱桥。拱桥后映入眼帘的是一条石板铺成的步道,上面镌刻着“三顾路”的碑文。踏上这条路,我思绪万千。当年的刘玄德就是走的这条路,促成了后来的魏蜀吴三分天下。旁边的大树高大挺拔,郁郁葱葱,似乎在欢迎我们这些来这里的游客。

顺着小路往上爬,就到了三姑塘。这是后人为了纪念诸葛而建的。庭院四周是历史文人官员的随笔,多为清代,其中不乏书法珍品。我喜欢欣赏书法,所以忍不住多拍几张,以后可以欣赏。

离三顾堂不远就是诸葛的草堂,据古籍记载是后人模仿的。说实话仿的还不错,大体符合东汉末年那个时代的特点。房间的布局很简单,家具都是黑漆的,每个大门都有一个木屏风,外面的客厅里有一张小桌子。里面客厅有一个炕,一架钢琴,几条板凳,两边是卧室,卧室里有一张床。虽然简陋,但想想诸葛亮和他的妻子黄在这里种田织布,交朋友,弹钢琴,看书,闲暇时搞点小发明,还是挺好玩的!

四处看了看,发现是午饭前跑进来的。我应该出去吃点东西填饱肚子。正当我要走出大门时,我看到一些年轻人在玩一个木制玩具。我想知道我是否应该买些东西作为纪念品,所以我去商店看了看。一个名叫菠萝孔明锁的玩具吸引了我。据说是孔明发明的,看起来很有智慧。有点像古代版的魔方,于是果断买了一个。一是可以当纪念品,二是无聊的时候可以解闷。买完之后,我很满意的离开了景区。一出门就看到一个阿姨在卖纪念品。看她赚钱不容易,于是爱心泛滥,买了一把扇子,反正也不贵。出来吃点东西

这次古龙中之行,让我近距离感受了下三国的历史文化。小时候最崇拜诸葛亮。长大后知道有些被神化了,但还是很崇拜他。来到古龙中后,对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有了更立体的了解,也满足了小时候对古龙中的好奇心。旅行不就是这样吗?

 《游褒禅山记》

 宋代:王安石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翻译

 褒禅山也称为华山。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如今将“华”读为“华实”的“华”,大概是读音上的错误。

 由此向下的那个山洞平坦而空阔,有一股山泉从旁边涌出,在这里游览、题记的人很多,这就叫做“前洞”。经由山路向上五六里,有个洞穴,一派幽深的样子,进去便感到寒气逼人,探究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险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这是人们所说的“后洞”。我与四个人打着火把走进去,进去越深,前进越困难,而所见到的景象也就更加奇妙。有个懈怠而想退出的伙伴说:“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灭了。”于是,只好都跟他退出来。我们走进去的深度,比起那些喜欢游险的人来,大概还不足十分之一,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来此而题记的人已经很少了。洞内更深的地方,大概来到的游人就更少了。当决定从洞内退出时,我的体力还足够前进,火把还能够继续照明。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我也后悔跟他出来,而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

 对于这件事我有所感慨。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所得益,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危险而又远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不是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虽然有了志气,也不盲从别人而停止,但是体力不足的,也不能到达。有了志气与体力,也不盲从别人、有所懈怠,但到了那幽深昏暗而使人感到模糊迷惑的地方却没有必要的物件来支持,也不能到达。可是,力量足以达到目的而未能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在自己来说也是有所悔恨的;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这难道谁还能讥笑吗?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收获。

 我对于那座倒地的石碑,又感叹古代刻写的文献未能存留,后世讹传而无人弄清其真相的事,怎么能说得完呢?这就是学者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谨慎地援用资料的缘故。

 同游的四个人是:庐陵人萧君圭,字君玉;长乐人王回,字深甫;我的弟弟王安国,字平甫;王安上,字纯甫。

 至和元年七月,临川人王安石记。

 注释

 浮图:梵(fàn)语(古印度语)音译词,也写作“浮屠”或“佛图”,本意是佛或佛教徒,这里指和尚。慧褒:唐代高僧。舍:名词活用作动词,建舍定居。址:地基,基部,基址,这里指山脚。

 而:连词,并且。卒:最终。之:指褒禅山麓。

 以故:因为(这个)缘故,译为“因此”。名:命名,动词。禅:梵语译音“禅那”的简称,意思是“静思”,指佛家追求的一种境界。后来泛指有关佛教的人和事物,如禅师、禅子、坐禅、禅房、禅宗、禅林、禅杖等。褒禅,慧褒禅师。

 慧空禅院:寺院名。庐冢(zhǒng):古时为了表示孝敬父母或尊敬师长,在他们死后的服丧期间,为守护坟墓而盖的屋舍,也称“庐墓”。这里指慧褒弟子在慧褒墓旁盖的屋舍。庐:屋舍。(一说指慧褒生前的屋舍。)冢:坟墓。禅院:佛寺。

 华山洞:南宋王象生《舆地纪胜》写作“华阳洞”,看正文下出应写作“华阳洞”。以:因为。乃:表示判断,有“为”、“是”的意思。阳:山的南面。古代称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山的背面、水的南面为“阴”。名:命名,动词。

 仆道:“仆(于)道”的省略,倒在路旁。

 文:碑文,与下文“独其为文(碑上残存的文字)”的“文”不同。漫灭:指因风化剥落而模糊不清。

 独:唯独,只有。其:指代石碑。文:文字,这里指的是碑上残存的文字。犹:还,仍。

 今言“华”(huā)如“华(huá)实”之“华(huá)”者,盖音谬也:汉字最初只有“华(huā)”字,没有“花”字,后来有了“花”字,“华”“花”分家,“华”才读为huá。(王安石认为碑文上的“花”是按照“华”的古音而写的今字,仍应读huā,而不应读“华(huá奢侈、虚浮)实”的huá。按,这里说的不是五岳中的“华(huà)山”)。言:说。盖:承接上文,解释原因,有“大概因为”的意思。谬:错误。

 侧出:从旁边涌出,记游:指在洞壁上题诗文留念。

 上:名词活用作动词,向上走。窈(yǎo)然:深远幽暗的样子。

 问:探究,追究。深,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深度。则:副词,用于判断句表示肯定,相当于“就”。穷:穷尽。

 拥火:拿着火把。拥,持,拿。以:连词,连接状语与中心词。

 见:动词活用作名词,见到的景象。

 怠:懈怠。且:副词,将,将要。

 盖:表猜测的发语词,大概。尚:还。不能十一:不及十分之一。不能:不及,不到。

 而:表递进的连词,并且,而且。

 则:表假设的连词,那么。至:动词活用作名词,到达的人。加:更,更加。

 方是时:正当这个时候。方:当,正在。是时:指决定从洞中退出的时候。

 以:相当于“而”,连词,连接状语与中心词。明:形容词或用作动词,照明。

 既:已经,……以后。其:助词。

 则:副词,就,便,表示前后两事紧密相承或时间相距很近。或:有人。咎(jiù):责怪。其:那,那些。

 其:第一人称代词,指自己。而:连词,表结果,以致,以至于。不得:不能,极:尽,这里有尽情享受的意思,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夫:这,那,指示代词。

 于是:对于这种情况,因此。焉:句末语气词。

 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可不译。得:心得,收获。

 以:因为。求思:探求、思索。而:连词,表递进,而且。无不在:无所不在,没有不探索、思考的,指思考问题广泛全面。

 夫:表议论的发语词。夷:平坦。以:连词,表并列,而且,并且。则:表假设的连词,那么。

 而:可是。观:景象,景观。险远,形容词活用作名词,险远的地方。

 而:因而。焉:兼词,相当于“于此”。

 随:跟随(别人),“随”字后面省略“之”。以:连词,表结果,以致,以至于。

 至于:这里是抵达、到达的意思,不同于现代汉语用在下文开头,表示提出另一话题。幽暗昏惑: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昏惑:迷乱。以:连词,表目的。相(xiàng):帮助,辅助。

 以:相当于“而”,连词,连接状语与中心词。焉:兼词,相当于“于此”。这一句在“焉”后面省略了“而不至”。

 于人:在别人(看来)。为:是。

 其:加强反问语气的副词,难道。孰:谁。

 得:心得,收获。

 谬其传:把那些(有关的)传说弄错。谬,使……谬误,把……弄错。莫能名:不能说出真相(一说真名)。

 何可胜道:怎么能说得完。胜,尽。

 所以:表示“……的原因”。慎取:谨慎取舍。

 以:以(之),因此。悲:叹息

 庐陵:今江西吉安。萧君圭,字君玉。

 长乐:今福建长乐。王回,字深父。父:通“甫”,下文的“平父”“纯父”的“父”同。

 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国,字平父。王安上,字纯父。

 至和元年:公元年。至和:宋仁宗的年号。临川:今江西临川。王某:王安石。古人作文起稿,写到自己的名字,往往只作“某”,或者在“某”上冠姓,以后在誊写时才把姓名写出。根据书稿编的文集,也常常保留“某”的字样。

 赏析

 该文是王安石在辞职回家的归途中游览了褒禅山后,以追忆形式写下的一篇游记。该篇游记因事见理,夹叙夹议,其中阐述的诸多思想,不仅在当时难能可贵,在当今社会也具有极其深远的现实意义。

 这是一篇记述与议论相结合的散文,与一般游记不同,独具特色。全文按照记叙和议论的层次,可分五段。

 从篇首至“盖音谬也”。记述褒禅山命名的由来。文章开头紧扣题目,开门见山地先说明褒禅山又叫华山之后,接着追述之所以命名为褒禅山,是因为唐朝有一个名叫慧褒的和尚,一开始住在华山之下,死后又葬在华山之下,所以叫做褒禅。作者由远及近,当追溯了褒禅山命名的由来之后,就把笔墨转向眼前所见的慧空禅院上来。说明如今看到的慧空禅院,就是当年慧褒禅师居住的房舍和坟墓之所在。因为这毕竟是一篇游记,所以当写到慧空禅院之后,便以它为基点,重点突出地来记叙褒禅山的名胜华山洞。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这三句,说明华山洞的方位及其命名的由来。接着又写距华山洞百余步倒在路旁的石碑,以及碑文的情况。“其文漫灭”一句,从字面上来看,是说由于年代久远,字迹已经模糊不清。其实,也是为了突出其中尚可辨识的“花山”二字。之所以要突出“花山”二字,在于纠正今人把“花山”之“花”误读为“华实”之“华”的错误。之所以要纠正今人读音的错误,又旨在为下文发表感想和议论设下张本。

 从“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至“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记叙游览褒禅山后洞的情形。这段承接第1段华山洞的方位和命名,进一步分别就华山洞的前洞和后洞加以叙写。前洞,“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虽有美景而不险绝,“而记游者甚众”,不足以游,所以一笔带过。而后洞与前洞相比,则迥然不同,它不像前洞那样平坦广阔,游人举足可到,而在“由山以上五六里”的幽深之处,需要花费气力才能到达,而且“入之甚寒”,所以即使喜欢游览的人,也不能穷尽它的尽头。然而惟其险绝,才有奇观。因而便引起了作者与同游者的极大兴趣。于是他们拿着火把走了进去,走得越深,行进越艰难,而所看到的景物也就越加美妙。可是行进的艰难与景物的美妙形成了矛盾,所以同游者之中有倦怠而想出来的人说:“不出去,火把就要烧光了。”这么一说,大家就随着他一起走了出来。

 一旦走出洞后,作者却深有感慨,慨叹自己所到达的地方比起喜欢游览的人,还不到十分之一,然而在洞的左右壁上,题字留念的人已经很少了。如果再往深处走,到达的人就更少了。这说明没有大志而畏于艰险的人,是不能够深入险境而窥视到异观的。因而又回顾自己在洞里还没有出来的时候,“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是可以继续前进的,只是听了倦怠者的话,随着走出洞来,而不能极尽游览之乐。目的不达,满腹憾恨之情溢于言表,由此可见作者不畏艰险的积极进取精神。

 从“于是余有叹焉”至“此余之所得也”。写未能深入华山后洞所产生的感想和体会。这段开头“于是余有叹焉”一句,奠定了全段的基调,为展开议论作了带有浓厚感情色彩的转折。行文先从古人的行事说起,而后又回到游览风物上来,加以发挥议论。就古人来说,他们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都有所得,这是因为他们对事物观察思索得深切,而没有探索不到的地方。作者称引古人,是为了借古鉴今。不言而喻,今人行事,要想有所收益,也必须具有古人那种探索的精神。

 但事实上,并不是人人都具有这种精神的。就以游览风物来说,“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这种现象,就正是缺乏探索精神的表现。而天下的奇异雄伟、异乎寻常的景物,又常常在险远之处,人们却又很少能够到达,那也就不可能看到奇景异观了。那么怎样才能看到奇景异观呢?作者进而又从三个方面加以论说。一是“非有志者不能至也”。这里强调了一个“志”字。只有胸怀大志,才有可能到达理想的境地。二是有了大志,不随随便便地止足不前,“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这里又强调了一个“力”字。这个“力”,是指气力。如果气力不足,像“有怠而欲出者”那样,也是不能到达理想境地的。三是有了大志和气力,而又不轻易地倦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这里又强调了一个“物”字。这里所说的“物”,是指火把之类的借助之物。当游览者走进昏暗之处的时候,如果不借助火把之类的物来照亮前进的道路,也是不能到达理想境地的。

 总之,只有具备志、力与相助之物这三个条件,才能到达理想的境地。这是就正面来说。反过来说,气力可以达到而又未能达到,这对别人来说是非常可笑的,对自己来说是很可悔恨的。如果竭尽了自己的志气,也仍然达不到,也就没有什么可悔恨的了。这样,谁还能讥笑他呢?作者从正反两方面把道理说得清清楚楚。这就是作者游览华山后洞之后的心得和体会。这个心得和体会,是十分深刻的,它的客观意义却远远超过了游览,而可以用之于从事一切事情。

 从“余于仆碑”至“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写由于仆碑而引起的联想。作者从仆碑上尚可辨识的“花山”之“花”字,今人误读为“华实”之“华”,从而联想到古籍,“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从山名的以讹传讹,联想到古籍的以讹传讹,使作者触目伤怀,慨叹不已。因而又进一步提出“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对待传闻要“深思”而“慎取”这个提法,也很精辟。它对学者整理和研究古籍,鉴别其真伪,恢复其本来面目,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有指导意义的。

 从“四人者”至篇末。记同游者姓名和写作时间。

 从以上五段简略地叙述和分析里不难看出,本文虽以游记命题,但所写重点却不在于记游,而在于写作者在游览中的心得和体会,并着重写了两点:一是写华山山名的本末;一是写游览华山后洞的经过。

 写华山山名的本末时,从今人对“花山”读音之误,联想到对古籍的以讹传讹,从而指出对古籍要持“深思而慎取”的态度。这既是对当时学者的劝勉,同时也是作者自己治学态度的写照。王安石在治学方面,就颇多创见,不为前人之见所束缚。比如他与门人一起修撰《诗》《书》《周礼》三书的经义和《老子注》等书的注疏,以代替汉儒以来的章句之学,就是突出一例。再如他写的咏史和怀古诗,也多半一反常人之见。在《商鞅》诗里写道:“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在《贾生》诗里写道:“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这些都反映出他的新见解。这些见解,又都是为他打击旧党,推行变法革新服务的。因而也可以说他变法革新的理论和实践,就正是他认真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得出“深思而慎取”的结果。

 写游览华山后洞的经过时,从“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而游者也随之越来越少的情况,进而论述了“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险远”,要想看到“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就必须有一个不畏艰险,一往直前的坚强意志,同时还要具备足够的实力和可资凭借的外界条件。他这种力图精进,永攀高峰的精神,同他后来在变法革新中所表现的不怕围攻、百折不回的精神也是完全一致的。这种积极进取精神,同他的变法革新,虽有其不可避免的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然而却也能给人以有益启示和鼓舞。

 本文的写作技巧也是比较高明的。既然本文的重点不在记游,而在写游览中的心得体会,所以在材料的取舍上,行文的组织安排上,是颇费一番切磋琢磨之功的。作者在记游中,处处为写心得体会搭桥铺路,使记游与心得体会十分和谐自然地结合起来。

 文章开头“褒禅山亦谓之华山”一句,看来只是叙说褒禅山的原委,平平淡淡,并不新奇。但细加玩味,却不寻常。它不仅为下文考究褒禅命名的由来起着开拓的作用,而且也把有关全局的“华山”二字突现出来。作者突现出“华山”,对全文的记游和议论是有着重要作用的。可以设想,倘若读者不了解褒禅山就是“华山”,那么文章题为《游禅山褒记》,而下面所记的,也就是与“华山”不可分割的华山前洞、华山后洞,便失去了根基,而令人不可思议。随之游览华山后洞,从而发表议论也将成为不可能。所以首句把“华山”突现出来,是十分重要的,不可缺少的,它对全文来说,起着先引和铺垫的作用。然而作者又不特意去就“华山”而论“华山”,却以考究褒禅山命名由来的方式来突现它,这就更显得自然入妙了。从考究褒禅山命名的由来来看,文从字顺,无懈可击;从记游角度来看,又顺理成章,起到了它应有的作用。

 该文是以记游为辅,以议论为主的特点,所以作者在记游中写什么,不写什么,以及怎样写,也是经过周密考虑,严加取舍的。文中所写华山、慧空禅院、仆碑和华山前洞,由于都不是所写重点,所以都一笔带过。而它们的出现,又都是为写华山后洞,特别是写游华山后洞作铺垫过渡的。详其所详,略其所略,对所写重点游华山后洞,则刻意作了较为细致地记叙。作者先写华山后洞幽深昏暗,寒气袭人,虽好游者不能穷;次写入之愈深,进之愈难,见之愈奇;次写怠而欲出者声张出洞,同游者遂与之俱出;次写入之愈深,记游者愈少;次写既出之后,有人责备怠而欲出者;次写作者悔恨随怠者而出,不能极尽游览之余,层层深入地写出了游览华山后洞的全过程。这之中有环境气氛的渲染,有游人的活动,有意志不坚强者的退缩,有责怨之辞,有悔恨之语。记游详尽曲折,思想斗争波澜起伏,这就为下文抒写心得体会,发表议论,作了自然而然地铺垫过渡,使记游与议论紧密地融合起来。

 再如作者写仆道之碑,叙写“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并从而考究今人读音之谬,也是有意安排。它对下面针对后人对古籍以讹传讹的现象发表议论,同样起着铺垫的作用,使之前呼后应,结为一体。总观全文,记游为议论提供了条件,而议论则是记游的必然发展。为突出所写重点,作者严于取舍,精于剪裁,善于铺垫过渡的写作技巧,是值得借鉴的。正如《古文观止》的编者所说:"一路俱是记游,按之却俱是论学古人诣力到时,头头是道川上山梁,同一趣也"作者最后又感慨倒在路边的碑,与篇首相呼应,结构严丝合缝,脉络清晰。

 扩展阅读:文学成就之散文

 王安石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把文学创作和政治活动密切地联系起来,强调文学的作用首先在于为社会服务,强调文章的现实功能和社会效果,主张文道合一。他的散文大致贯彻了他的文学主张,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具有较浓厚的政治色彩。

 王安石的论说文,针对时政或社会问题,观点鲜明,分析深刻,长篇则横铺而不力单,短篇则纡折而不味薄,阐述政治见解与主张,结构谨严,说理透彻,语言朴素精练,具有较强的概括性与逻辑力量,为推动变法和巩固北宋诗新运动的成果起了积极的作用。

 王安石的短文,直陈己见,简洁峻切,短小精悍,形成了“瘦硬通神”的独特风貌,如史论《读孟尝君传》,全文不足百字,然而层次分明,议论周密,词气凌厉而贯注,势如破竹,具有不容置辩的逻辑力量。还有一部分山水游记散文,简洁明快而省力,亦记游,亦说理。

 扩展阅读:人物轶事之清廉朴素

 王安石做宰相的时候,儿媳妇家的亲戚萧公子到了京城,就去拜访了王安石,王安石邀请他吃饭。第二天,萧氏子穿盛装前往,料想王安石一定会用盛宴招待他。过了中午,他觉得很饿,可是又不敢就这样离开。又过了很久,王安石才下令入座,菜肴都没准备。萧公子心里觉得很奇怪,喝了几杯酒,才上了两块胡饼,再上了四份切成块的肉,上饭后,旁边只安置了菜羹罢了。萧氏子很骄横放纵,只吃胡饼中间的一小部分,把四边都留下。王安石就把剩下的饼拿过来吃了,那个萧公子很惭愧地告辞了。

泰山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关于泰山的研究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大致分为古代至1949年、1949年至上世纪末及新世纪三个阶段。泰山从一座自然山,到政治山、宗教山、文化山、民俗山,再到精神山。泰山的演进轨迹,凸显了泰山文化的精神内涵与现实意义。

古代至1949年

传为汉代人应劭所著《泰山记》当为泰山专著之滥觞,惜其书早已失传,仅在《艺文类聚》、《初学记》等古籍中留下片断,据周郢统计,自《泰山记》乃至1949年,泰山专著共127种。自《泰山记》后至明代,见于著录的仅有北宋刘跂的《泰山秦篆谱》。有明一代泰山专著开始大量问世,共有30种之多,其中最著名者当属汪子卿《泰山志》和查志隆《岱史》。

1、清代时期

有清一代,泰山专著更加繁荣,共计53种,使泰山研究出现了一个全盛时期。其中以聂鈫《泰山道里记》、金棨《泰山志》和唐仲冕《岱览》最为著名。

2、民国时期

泰山专著共胡42种,亦属洋洋大观。如王连儒《泰山游览志》、胡君复《泰山指南》等。值得关注的是高宗岳《泰山药物志》,专录泰山所产中草药,在历代泰山专著中别具一格。这一时期最为权重者当属泰山学者王价藩、王次通父子编辑的大型文献《泰山丛书》。 《泰山丛书》系王氏父子用了四十余年的时间编辑而成。泰山文献卷帙浩繁,王氏父子披阅泰山文献一百八十多种,予以审慎细评,对其中有些篇章的内容还作了实地考察核对,按文词水平和资料价值选录四十种,共一百一十卷。用毛笔手抄成四十五册。按文献内容分甲、乙、丙、丁四集(注:其中一集与泰山无关):山经水志为甲集(十三种六十一卷);舆地人文为乙集(三种十四卷);文苑诗稿为丙集(十四种十五卷);年谱记事(包括王价藩自撰著述)为丁集(十种二十卷)。全书有例言、目次、后记等。1936年出版《泰山纪胜》、《岱宗大观》、《泰山图说》、《泰安州志》四种作第一辑,内有序、跋和梁漱溟题签,王易门的题额以及出版概况等。《中国丛书综录》收录《泰山丛书》中的《泰山纪胜》、《泰山图说》、《岱宗大观》各一卷。《泰山丛书》全部手稿今存曲阜师范大学图书馆,1989年11月复制印刷,是古代近代泰山著述的集大成者》[以上参见《周郢文史论文集》,山东文艺出版社1997年第一版第246-277页。]。

3、西学东渐时期

二十世纪的学术新思潮的传入,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流碰撞中产生了一批学术巨子,而这些学术巨子也每每用其新的思维与视角展开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与研究,泰山文化他们偶有涉及,但却代表了这一时期泰山文化研究的学术高点,同时也反映了泰山文化研究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学术精英的新思维。

如章太炎在《訄书》中专设《封禅》一节,在《检论·原教》中也专论封禅。章太炎在《封禅》中称:“人主方教民佃渔,以避蜚征之螫,何暇议礼?”可见,“人主”教民打猎与捕鱼以防飞禽走兽侵扰的草昧时代,尚谈不上礼仪。他认为帝王“封禅为武事,非为文事”。随着历史的发展变迁,逐步演变成社会习俗,“彼夷俗事上帝,故文以祭天以肃其志,文之以祀后土以顺其礼,文之以秩群神以扬其职。是其示威者,则犹偃伯灵台者也。”章太炎对斯宾塞社会学思想情有独钟。早在1898年,时任《昌言报》主笔的章太炎和总翻译曾广铨合作翻译英国社会学家斯宾塞著作《短论:科学的,政治的,思辩的》(Essays: Scientific,Political, and Speculative)中《论进境之理》(Progress: Its law and Cause[1])及《论礼仪》(Manners and Fashion)。 “章太炎行文的思路正是借助斯宾塞《论礼仪》中所阐明的社会风俗习惯的演变与政治统治、宗教统治一样,有其整合社会思想的目的[王天根,《章太炎对“本土经验”的强调与早期“西方社会学中国化”》,《东方丛刊》2004年第1期。]。所以他认为“然则所以恶伤土石草木者,在彼不在此;所以用蒲草者,在彼不在此。先王以‘仁物’叫号于九围,而实阴收其利,故封禅可尚也。”[章炳麟,《訄书》,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第128页。]章太炎还从社会风俗习惯变迁、新陈代谢的角度,诠释了具有神秘色彩的《河图》。实际上,随着宇宙的进化与更替,“河图”之说同“封禅”一样,不过是人们对人类社会的历史不断诠释的结果,其原意与章太炎所处的近代社会对此的审视完全是两码事。这样,与《史记》所彰显的“封禅”观念形成强烈对比,为泰山封禅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学术视角

有历史依据,因为古代文献《梁书》明确记载:“扶桑国在大汉国东二万余里,地在中国之东”,即是说扶桑国在汉朝东方2万多里的地方,折合现代的里程为1万5千里左右,这个路程刚好是到夏威夷群岛的距离。

由于《山海经》对扶桑国做过记载,所以自古以来就有很多人都想知道扶桑国到底在什么地方。传说扶桑国有一颗无比庞大的扶桑树,上面结满了像蜜汁一样甜的果子,远古时期的10个太阳把这棵树当做自己的家,他们变成三只脚的金乌鸟轮流落在树上休息,每天都有一只金乌鸟化作太阳去人间游览一圈,所以扶桑国也是传说中的日月出入之所。

后人们为了寻找这个传说中的神奇地方,可以说是费劲了心思,其中大多数人会推测扶桑国就是日本岛。因为日本和中国的距离看起来非常符合传说中的扶桑国,而且日本人一向都以日出之国自居,如果把地球划分为南北半球的话,那么日本在北半球确实也属于世界的最东方。但这只是现代人的推测,根据相关古籍记载,日本根本就不是扶桑国,在古时候中国人对日本有单独的称呼叫做东瀛,也是秦始皇时期传说的瀛洲,所以可以确定日本和扶桑国扯不上关系。

但是根据《梁书·诸夷传》的相关记载就能推算出扶桑国真正的位置,这本书记录到扶桑国大概在汉朝首都以东2万多里的地方,倭国也就是日本则在距离汉朝7000多里的地方。把古代里程换算成现在的距离,扶桑国则在汉朝往东1万5千里左右的地方,这个地方在如今刚好是夏威夷群岛,可见在汉朝的时候,人们所认为的扶桑国就是如今美国的夏威夷一带。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