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的字义有哪些?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2收藏

潼的字义有哪些?,第1张

在人名中意思是:

1云起的样子。引申为盛多 [cloudy]

2潼滃蔚荟,林木来会,津液下降,流潦霈。--汉·焦赣《易林》

3高貌 [high]

潼字详解:

1、潼:读音为tóng,是一个左右结构的字,部首为氵,五行属水。

2、字义解析:是指云起的样子,引申为盛多,也指高的样子,如沫潼潼而高厉。——宋玉《高唐赋》。,也指地名,潼水。

3、带潼字的名人:钟欣潼:艺名阿娇,1981年1月21日出生于香港,中国香港女歌手、演员,华语女子演唱组合Twins成员之一。王紫潼:1989年5月10日出生于湖北省荆州市,毕业于北京**学院表演系,中国内地女演员。

扩展资料:

潼是一个汉字,读音为tóng,左右结构,部首为氵。

出处:马超、成宜,同恶相济,滨据河潼,求逞所欲。——《文选·潘勖·册魏公九钖文》。

地名:〔~关〕a.关名,在中国陕西省东部;b.地名,在中国陕西省东部。

古籍解释:

1、《唐韵》《正韵》徒红切《集韵》《韵会》徒东切,𠀤音同。水名。《说文》水出广汉梓潼北界。

2、又水名。《水经注》潼水,出江夏郡之曲陵县西北潼山。

3、又水名。《潘岳·西征赋》愬黄巷以济潼。《注》潼水,在华隂县界。

4、又海名。《王子年·拾遗记》北极之外,有潼海之水。

参考资料:

-潼

基本字义

1 好看,漂亮:美~。秀~。明~。绚~。富~。~质(女子美好的品貌)。风和日~。

2 附着:附~。

3地名:丽( lí )水。

基本介绍 中文名 :丽(繁体字:丽) 拼音 :lì lí 造字法 :形声 汉字结构 :上下结构 部首 :一 五笔 :GMYY 总笔画 :7 仓颉 :MBIB 繁体 :丽 基本信息,详细字义,古籍解释,字源演变,常用字型例举,方言,潮汕话,潮汕话, 基本信息 汉字:丽lì lí 隶书-小篆--金文--甲骨文-骨刻文-骨刻原图 丽字骨刻文演变 引自 :丁再献、丁蕾《东夷文化与山东·骨刻文释读》十九章第二节,中国文史出版社2012年2月版。 汉字结构:上下结构 造字法:形声 拼音:lì lí 注音:ㄌㄧˋ ㄌㄧˊ 部首:一 丽的部首笔画:1 部外笔画:6 总笔画:7 田字格中的“丽”字 五笔86&98:GMYY 五行:火 仓颉:MBIB 郑码:ALLD 笔顺编号:1254254 四角号码:10227 笔顺:横、竖、横折钩、点、竖、横折钩、点。 组词:眉目秀丽,锦绣艳丽,风和日丽,山河壮丽,纯真俏丽,多彩绚丽,神秘绮丽。 详细字义 〈形〉 韩国明朝体 1 形声。从鹿,丽声。其字本作“丽”,后加“鹿”,成为形声字。鹿形丽声,鹿成对,并驾。本义:成群;结伴;成对 2 成对。后作“俪”。 丽,两也。——《小尔雅·广言》 丽钩芒与骖蓐收兮。——东汉·班固《汉书·扬雄传上》。师古曰:“丽,并驾也。” 丽马一圉。——《周礼·夏官·校人》 良马五之。——《诗·鄘风·干旄》。孔颖达疏引 三国魏· 王肃曰:“ 夏后氏驾两谓之丽。” 自扬、 马、 张、 蔡,崇盛丽辞。——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 3 又如:丽限(指期限的上限与下限);丽偶(对偶);丽辞(对偶的辞句);丽泽(两个沼泽相连)。 4 美丽,漂亮状貌甚丽。——西汉·司马迁《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中国大陆宋体 妻子衣服丽都。——西汉·刘向《战国策·齐策》 天生丽质难自弃。——唐·白居易《长恨歌》 长安水边多丽人。——唐·杜甫《丽人行》 5 又如:壮丽(雄壮而美丽);秀丽(清秀美丽);丽象(美丽的景象);丽姝(亦称姝丽。美女);丽春园(又叫丽春院。相传是名妓苏卿的住处,后因以称妓院或艺妓、歌女的住处)。 6 华丽,华靡 恶丽靡而不近,斥芬芳而不御。——《汉书·扬雄传下》 绮丽之艳说。——刘勰《文心雕龙》 7 又如:丽句(绮靡的文句);丽则(佳美而失法度);丽尔(华丽);丽谯(壮丽的高楼);丽靡(奢靡华丽) 8 通“厉”。猛烈 西北曰厉风。——《淮南子·地形》 〈动〉 1 结伴而行 若其五县游丽辩论之士,街谈巷议,弹射臧否。——汉· 张衡《西京赋》 2 依附;附着 [stick to;adhere to] 日月丽乎天,百谷草木丽乎土。——《易·离》 丽土之毛。——徐光启《甘薯疏序》 3 又如:丽水(附着于水中);丽霄(附着在天空);丽紫(著上紫色) 4 施;加 越兹丽刑。——《书·吕刑》 5 又如:丽兵(将武器施加于人) 6 依法执行。如:丽法(施行法律);丽徒(服刑的犯人) 7 射中 射麋丽龟。——《左传·宣公十二年》 8 又如:丽龟(射中禽兽中心脊椎) 9 依托 人无所丽。——《后汉书·张衡传》 10 系;拴 君牵牲,…既入庙门,丽于碑。——《礼记·祭义》 11 通“罹”。遭遇 鱼丽于罶。——《诗·小雅·鱼丽》 〈名〉 数,数目 商之孙子,其丽不亿。(不止十万。)——《诗·大雅·文王》 古籍解释 康熙字典 (丽)〔古文〕৥丽ꋘ《唐韵》《集韵》《韵会》郞计切《正韵》力霁切,$音隷。《说文》旅行也。鹿之性,见食急,则必旅行。 又《司马相如·大人赋》驾应龙象舆之蠖略委丽兮。《师古注》行步进止貌。 又《玉篇》偶也。《易·兑卦》丽泽兑。《注》丽,犹连也。《周礼·夏官·校人》丽马一圉。《注》两马也。《又》束帛丽皮。《注》两皮也。《史世纪》太昊始制嫁娶丽皮为礼。《释义》丽,偶数也。 又《玉篇》好也。《广韵》美也。《楚辞·招魂》被文服纤丽而不奇些。 又《前汉·东方朔传》以道德为丽。 又《玉篇》数也。《诗·大雅》商之孙子,其丽不亿。 又《广韵》著也。《左传·宣十二年》射糜丽龟。《注》丽,著也。 又《正韵》附也。《易·离卦》离,丽也。日月丽乎天,百谷草木丽乎土。 又《礼·王制》邮罚丽于事。《注》丽,附也。过人罚人当各附于其事,不可假他以喜怒。 又系也。《礼·祭义》祭之日,君牵牲,既入庙门,丽于哓。《注》丽,犹系也。 又《玉篇》华绮也。《正韵》华也。《书·毕命》敝化奢丽,万世同流。《韩诗外传》原宪谓子贡曰:仁义之匿,衣裘之丽,宪不忍为也。 又《玉篇》施也。《书·多方》不克开于民之丽。《传》不能开于民所施政敎。丽,施也。言昏昧。 又《正韵》光明也。 又地名。《左传·成十三年》晋师济泾,及侯丽而还。《注》侯丽,秦地。 又《前汉·地理志》乐浪郡华丽县。 又与欐同。屋栋也。《列子·力命篇》居则连丽。 又丽谯,高楼也。《庄子·徐无鬼》君必无盛鹤列于丽谯之闲。《前汉·陈胜传注》楼,亦名谯,故谓美丽之楼为丽谯。 又梁丽,车名。《庄子·秋水篇》梁丽可以冲城,不可以窒穴,言殊器也。 又鱼丽,阵名。《左传·桓五年》高渠弥以中军奉公为鱼丽之陈。 又《正韵》小舟也。 又姓,见《姓苑》。 又复姓。《左传·成十七年》晋厉公游于匠丽氏。 又《广韵》吕支切《集韵》《韵会》邻知切《正韵》邻溪切,$音离。《释名》丽,离也。言一目视天,一目视地,目明分离,所视不同也。 又高丽,国名。《魏志》高句丽,在辽东之东。《前汉书》作高句骊。 又山名。《史记·黥布传》布故丽山之徒也。或作骊。 又与鹂同。《张衡·东京赋》丽黄嘤嘤。《注》ꁐ丽古字通。 又《集韵》怜题切,音黎。义同。 又《集韵》里弟切,音礼。萧该说,彭蠡,泽名。古作彭丽。 又力智切,音詈。美也。 又《类篇》山宜切,音酾。㭊也。 又《集韵》郞狄切,音历。县名。 从丽,俗从两日,非。《六书正譌》丽,古丽字。相附之形,借为伉丽。俗别作俪。 考证:〔《楚辞·招魂》被文纤丽而不奇些。〕 谨照原文纤字上增服字。〔《左传·桓五年》高渠弥以中军奉公为鱼丽之阵。〕 谨照原文阵改陈。 字源演变 “丽”上面一个“丽”字下面一个“鹿”。如今把下面的“鹿”字去掉了,大家不知道这个“丽”当什么讲了。 小篆 实际上,“丽”是指雄鹿的角,大家见过雄鹿吧,雄鹿的鹿角非常好看,指的是一支雄鹿在阳光下站在山冈上,这是一幅多么美丽呀。 楷体 我们人的脊椎连着脑袋,我们后面脊椎叫督脉,督导全身的气脉叫督脉。他连着脑袋。角是长在头骨上的,叫头上长角。所以鹿角代表这个生命阳气的最高端,所以鹿角长的多好看呀,特别的张扬。 中国的古人管鹿角叫“丽”,它很美丽。这个“丽”就是这么来的。 常用字型例举 方言 lì 潮汕话 利 lí 潮汕话 离

]

邙,中国汉字,读作:máng。是形字声。字从邑,从亡,亡亦声。该字基本字义是指山名,在今河南省洛阳市北。

中文名

邙máng

部首

部外笔画

3

总笔画

5

五笔86

YNBH

快速

导航

详细字义古籍解释邙的书法

基本字义

1〔北~〕山名,在中国河南省。

详细字义

〈名〉

1古邑名[Mang village]。也作“亡”、“芒”。在今河南省洛阳市北

2 山名[Mang mountain]。在今河南省洛阳市北。山连偃师、巩县、孟津3县地,绵亘400余里。山上多古代帝王陵墓。

3作姓氏“邙”

古籍解释

康熙字典

《唐韵》莫郞切《集韵》《韵会》《正韵》谟郞切,音忙。《说文》河南洛阳北土山上邑。《正字通》贵人冢多在北邙山。

又《广韵》《集韵》武方切,音亡。义同。[1]

说文解字

邙卷六邑部

河南洛阳北亡山上邑。从邑亡声。莫郎切

说文解字注

(邙)河南雒阳北雒各本作洛。误。今正。河南雒阳、二志同。芒山上邑。芒、宋本或作亡。或作土。玉篇、集韵、类篇作土。今定作芒。左传昭卄二年杜注曰。北山、洛北芒也。文应休琏与从弟君苗君胄书曰。登芒济河。李注引说文。芒、洛北大阜也。今说文虽无此语。然所据为唐以前书。郡国志雒阳下亦引皇览。县北芒山。道西吕不韦冢。水经注榖水篇曰。广莫门北对芒阜。是则山本名芒。山上之邑则作邙。後人但云北邙。尟知芒山矣。亡者、譌字也。土者、浅人肊改之也。北芒山在今河南河南府府北十里。山连偃师、巩、孟津三县。绵亘四百馀里。左传昭二十二年王田北山、卽此。按周书所谓郏山者、北邙山也。王城谓之郏者、以山名之。桓七年王迁盟向之民于郏、襄二十四年齐人城郏、周语晋文公旣定襄王于郏、皆谓王城也。然则云郏鄏者、谓郏山下?溽之地。郏古字容当作夹。从邑。亡声。亦从芒省。会意。莫郎切。十部

字书。14卷。中国明代梅膺祚编。膺祚字诞生,宣城(今属安徽)人。此书依据楷体,将《说文解字》部首简化为 214部。按子、丑等地支分为12集。部首和各部中字,又按笔画多少顺序排列。共收 33179字。除古书中常用字外,还收有许多俗字;收僻字不多。注音先列反切,后注直音。解释字义通俗易懂。其编排体例,即偏旁分部检字法,一直为后世《正字通》、《康熙字典》等所遵循,成为中国字典、词典主要编排方式之一。此书为明代至清初最为通行之字典,《康熙字典》出,遂隐没不显,《四库全书总目》且不为著录。

一、古书旧注的重要性

1、读懂古书的重要途径

寤言不寐,愿言则嚏 。(《诗·邶风·终风》)

汉·郑玄《毛诗笺》:“言,我;愿,思也。~当读为不敢嚏咳之嚏。我其忧悼而不能寐,汝思我心如是,我则嚏也。今俗,人嚏云人道我,此古之遗语也。”

卫人来。(《左传·成公八年》)

唐·孔颖达《左传正义》:“庄十九年《公羊传》曰:‘~者何?诸侯娶一国,则二国往~之,以侄、娣从。侄者何?兄之子也。娣者何?弟也。诸侯一聘九女。’……传曰:‘同姓~之,异姓则否。’是夫人与~皆同姓之国也,鲁卫同姓,故来~之。”

2、重新注释古书和检验新注是否正确的重要依据

叔武将沐,闻君至,喜。捉发走出,前驱射而杀之。公知其无罪也,枕之股而哭之。(《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左传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译文:“把头枕在尸体的大腿上而哭他。”

3、能教给我们注解古书的方法

人生如树花同发,随风而堕,自有拂帘幌坠于茵席之上,自有关墙篱落于粪溷之侧。(《梁书·范缜传》)

4、旧注中包含着许多语言学和其他学科的理论

既见君子,不我遐弃。(《诗·周南·汝坟》)

唐·孔颖达《毛诗正义》:“‘不我遐弃’者,犹云‘不遐弃我’也。古人之语多倒,《诗》之此类众矣。”

二、古注发展概述

1、注释的萌芽——先秦

(1)注释多在古籍正文中

《礼记·乐记》:“《诗》云:‘肃雍和鸣,先祖是听。’夫肃,肃敬也;雍,雍和也。夫敬以和,何事不行。”

《孟子·梁惠王》:“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

(2)他注多补充事实史料、阐发微言大义

《春秋·文公五年》:“秋,楚人灭六。”

《左传·文公五年》:“六人叛楚,即东夷。秋,楚成大心、仲归帅师灭六。”

《春秋·隐公元年》:“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

2、注释的兴盛——两汉

(1)两汉注释兴盛的原因

①语言发展演变 ②政府提倡

③古今文之争的影响

(2)两汉注释的特点

①以注释儒家经书为主 ②重视字词句的解释

(3)本期注释古书的重要的学者

毛亨 《毛诗故训传》

孔安国 《古文尚书注》

马融 注《周易》、《尚书》、《毛诗》、《论语》、《周礼》、《仪礼《礼记》等

郑玄 《毛诗笺》、《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

何休 《春秋公羊解诂》

高诱 《战国策注》、《吕氏春秋注》、《淮南子注》

王逸 《楚辞章句》

3、注释的发展——魏晋至隋唐

(1)魏晋至隋唐注视的特点

①注释范围进一步扩大

②出现了“经注兼注”的“疏”

(2)本期注释古书的重要的学者

王 弼 《老子注》

郭 象 《庄子注》

韦 昭 《春秋外传国语注》

孔颖达 《五经正义》(《易》《书》《诗》《礼》《左》)

贾公彦 《周礼疏》、《仪礼疏》

徐 彦 《春秋公羊传疏》

杨士勋 《春秋谷梁传疏》

邢 昺 《论语疏》、《孝经疏》、《尔雅疏》

孙 奭 《孟子疏》

陆德明 《经典释文》

杨 倞 《荀子注》

尹知章 《管子注》

张守节 《史记正义》

司马贞 《史记索隐》 (《史记》三家注)

裴 骃 《史记集解》

颜师古 《汉书集注》

李 善 《文选注》

4、注释的中落——宋、元、明

(1)本期注释的特点

注释家受理学的影响,常常借注释来发挥自己的政治、哲学主张,后人称其为“六经注我”。

(2)本期注释古书的重要的学者

朱 熹 《四书集注》(《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

《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

5、注释的复兴——清

复兴的原因

①清政府文化政策的推动

②文字、音韵、训诂研究的深入

③“经世致用”学术思想的影响

三、旧注的体例

毛传:毛亨对《诗经》注释,传”指阐明经义。

郑笺:郑玄对《诗经》的注释,笺”有补充订正毛传。

孔疏:孔颖达对《诗经》原文以及毛传、郑笺等的注释。“疏”不仅解释古籍正文,连前人的注释也一起加以注释,也叫做“正义”。

讲解书中所引的《十三经注疏》中《诗经·相鼠》的正文与注疏。

四、旧注的常用术语

学习旧注的术语,目的是读懂古注。如:

《汉书·高帝纪》:“公巨能入乎?”颜师古注:“巨读曰讵。”

《尔雅·释训》:“鬼之言归也。”

1、曰、为、为之

①都是用来解释字词含义的 ②被解释的词都放在术语的后面

③都是强调被释词的特点 ④都能用来辨析近义词、同义词

⑤都可译作“叫”、“叫做”等

《诗·魏风·硕鼠》:“胡瞻尔庭有悬特兮。”毛传:“兽三岁曰特。”

《诗经·魏风·硕鼠》:“胡取禾三百囷兮。”毛传:“圆者为囷。”

《诗经·豳风·七月》:“黍稷重穋,禾麻菽麦。”毛传:“后熟曰重,先熟曰穋。”

《楚辞·离骚》:“各兴心而嫉妒。”王逸注:“害贤为嫉,害色为妒。”

枚乘《上书重谏吴王》:“譬犹蝇蚋之附群牛。”李善注:“《说文》曰:秦谓之蚋,楚谓之蚊。”

2、谓

与“谓之”的差别: ①使用的位置不同 ②解词的内容不同

“谓”常用来解说词语意义的范围或比喻映射的事物。可译为“是指、指的是”。

《孟子·滕文公上》:“树艺五谷。”赵岐注:“五谷谓稻黍稷麦菽也。”

《楚辞·离骚》:“恐美人之迟暮。”王逸注:“美人谓怀王也。”

《楚辞·涉江》:“阴阳易位,时不当兮。”朱熹注:“阴谓小人,阳谓君子。”

3、貌、之貌

解释动词或形容词,说明被释词语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可译为“……的样子”。

《庄子·逍遥游》:“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郭象注:“泠然,轻妙之貌。”

《楚辞·哀郢》:“众踥蹀而日进兮。”洪兴祖注:“踥蹀,行貌。”

枚乘《七发》:“沌沌浑浑,状如奔马。”李善注:“沌沌浑浑,波相随之貌也。”

4、犹

用“犹”注释的词和被注释的词意义并不完全相同,只是在某一语境中意义相通。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凡汉人作注云‘犹’者,皆义隔而通之。”

《诗经·魏风·伐檀》:“置之河之侧兮。”毛传:“侧,犹涯也。”

《孟子·梁惠王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赵岐注:“老,犹敬也;幼犹爱也。”

《诗经·豳风·鸱鸮》:“鸱鸮鸱鸮,既取我子,无毁我室。”郑笺:“室,犹巢也。”

5、之言、之为言

声训术语,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词来注释。

声训:依据读音线索来探求词语的含义。

《论语·季氏》:“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郑玄注:“萧之言肃也。墙谓屏也。君臣相见之礼至屏而加肃敬焉,是以谓之萧墙。”

《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朱熹注:“政之为言正也,所以正人之不正也;德之为言得也,得于心而不失也。”

《周礼·地官》:“媒氏:下士二人,史二人,徒十人。”郑玄注:“媒之言谋也。”

6、读曰、读为

一般用本字来说明通假字,点明通假现象。

段玉裁《说文注》:“凡传注言‘读为’者,皆易其字也。”又:“‘读为’亦言‘读曰’。”

《庄子·逍遥游》:“而御六气之辩。”郭庆藩注:“辩读为变。”

《书经·尧典》:“播时百谷。”郑玄注:“时读曰莳。”

7、读若、读如

主要的作用是注音。

段玉裁《说文注》:“凡言‘读若’者,皆拟其音也。”又《周礼汉读考·序》:“‘读如’、‘读若’者,拟其音也。古无反语,故为比方之词。”

《楚辞·离骚》:“又重之以修能。”洪兴祖注:“故有绝才者谓之能,此读若耐。”

《吕氏春秋·重己》:“其为饮食酏醴也,足以适味充虚而已矣。”高诱注:“酏读如《诗》‘虵虵硕言’之虵。”

也可用来说明通假现象。

《礼记·儒行》:“虽危,起居竟信其志。”郑玄注:“信,读如屈伸之伸,假借字也。”

《楚辞·九歌·国殇》:“霾两轮兮絷四马。”洪兴祖注:“霾读若埋。”

8、衍文、脱文

“衍文”也叫“衍字”,也简称“衍”,古籍在传抄刊刻中误加的字。

“脱文”也叫“夺字”,也简称“脱”,古籍在传抄刊刻中漏掉的字。

《论语·微子》:“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阮元《十三经注疏校勘记》:“汉石经无‘行’字、‘夫’字。案《史记·孔子世家》亦无‘行’字,因丈人章而误衍也。”

《论语·颜渊》:“虽有粟,吾得而食诸?”阮元《十三经注疏校勘记》:“皇本、高丽本‘吾’下有‘岂’字。《释文》出‘吾焉得而食诸’………案《史记·仲尼世家》及《汉书·武五子传》并作‘岂’,与皇本合。《太平御览》二十二引‘吾恶得而食诸’。‘岂、焉、恶’三字义皆相近,疑今本‘吾’下有脱字。”

“音 X Y 反”的说法,实际上是声母韵母的雏形。例如,“种”释义为“音朱用反”,即“朱”的声母“zh”和“用”的韵母“ong[带有第四声]”拼在一起,成为“zhong[同样带有第四声]”。

当然,在古代没有完整的拼音体系,不可能达到标准。例如下面的“度”字,用现代汉语拼音应为“duo[二声]”,表示“度量、丈量”的意思。在古注“度音徒洛反”,表示拼为“tuo[四声]”。

产生误差至少有三个原因:

1作注者的方言问题,导致注音不准确。

2被注释的字,由于时间推移,读音发生改变,当时确实那么读,现在演化的不一样罢了,发生了古今异音。

3在做注的时候,选取的“音X Y 反”中,X或者Y发生了古今异音。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之《说文解字》是一部揭示汉字奥秘的奇书。

浩如烟海的中华典籍,为《典籍里的中国》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创作素材。如广大观众所见,第二季的惊艳程度,丝毫不逊色于第一季。最新播出的第二季第九期,以东汉文字学家许慎的视角,走进中国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辨识声读的字书《说文解字》。

作为中国文字学的奠基之作,《说文解字》搜集9353个正篆作为字头,收列重文1163个,按“始一终亥”的顺序,以五百四十部首“分别部居、据形系联”,构建出一个庞大、严谨、精妙的汉字说解体系。这个创立于1900多年前的体系,为何有着经久不衰的时代价值?《典籍里的中国》道明个中深意。

在《说文解字》的叙当中,作者许慎用一句高度概括的话,表达了文字的重要性和他著书的意义: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故曰“本立而道生”。

汉字是世界上唯一沿用至今从未中断的表意文字。在随时代发展的不断演进中,汉字能够非常理性地被理解、被考据,离不开《说文解字》讲明表意汉字真实的面貌。时至今日,我们依然能够通过《说文解字》来辨认、来释读新发现的一些数千年前的青铜器的铭文、战国竹简,甚至甲骨文当中的一些古文字。

《说文解字》的精神之重:

因为《典籍里的中国》,观众随节目纵横上下五千年,不仅和众多先贤“结伴同行”,还不断以纵观他们皓首穷经的宏阔视角,感受他们令人敬畏的文化精神。

他们每一个人,都在不同的时代,以不同的方式,践行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知识分子的历史责任感和文化使命感,在“择一事,终一生”的人生雕琢中,成就了“伟大”二字。

而每一个人,又都有不同的精神切面。以《说文解字》这期为例,节目组从许慎的性格着手,围绕他姓名中的“慎”字和他的字叔重当中的“重”字,讲述他拜师、修书、游历、讲学、献书的故事,呈现他独具魅力的学识和学品。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